如何真正將讀過的書牢記於心?

距離首次提問到現在已經快2年半的時間,原本以為這個帖子會石沉大海,但是沒想到還是有這麼多大神給出了建議,還有這麼多人關注,看起來大家都有同樣的困惑~~

說說這2年半來自己的一點簡單心得吧,更多詳細的,很多答主都有描述,我就不在細談:

1、保持旺盛的精力。不要在疲勞和特別困的情況下去讀或者學,很容易事倍功半(特別不要在晚上睡覺前躺在床上看)。當然這個因人而異。

2、保持專註力。給自己預留出專門的時間和空間,來做這個事情,如果你的專註力不夠,加上外界的干擾,很難真正沉下心去讀和學。

3、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學習方式。不管是默讀、速讀、還是細讀,個人認為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我現在是先快速的瀏覽一遍,找到核心點。然後過段時間再細讀,並整理在筆記app上。

4、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上,一本書需要總結提煉。如果你的記憶力不是過目不忘,或者你所讀的內容正好工作中能馬上實踐的,個人還是建議你整理記錄下來。現在很多APP都不錯,可以時不時翻出來看看。

5、有機會一定要「講出來」。光看是沒有用的,一定要有機會去演講。一是能檢驗你是否記住,增強你的記憶。二是能夠幫助你更有邏輯性的把書中的知識轉化成你自己的理解內容。

以上分享願與大家共勉

---------------------------------華麗的分割線-----------------------------------

以下是原問題:

半夜在床上看書看著看著就犯困,想想平時也好學,一直看和工作相關的職業、技能書籍,但是經常一段時間後看過的內容就忘記了80%。感慨之餘不禁跑來知乎上想問問大家,大家平時的讀書方法;同時如何做到讀而不忘。


作為一個熱愛引用名人名言的人,我做法是這樣:

每天看書的時候把覺得好的段落用手機照下來。然後晚上回家輸進電腦里。

自己讀後的想法即刻用其他顏色的字寫在後面,因為久了就忘了。

在文檔前面錄入書名作目錄。

每年開一個新文檔。


不要記住,看過的書就忘掉吧。

即便是工具類的書也沒有關係,當你需要使用的時候再看一遍,如果這件事情沒有頻繁到讓你記住的地步就不要去記住,用的時候再查吧,如果這件事情在工作生活中足夠頻繁地出現,你自然會記住到底該怎麼辦。

如果你記性真的不好,哪怕連頻繁需要做的事情都記不住,那你肯定有自己的解決辦法,這也不是看書能解決的事情。


閱讀的目的不外乎三個:一是消遣,二是獲取信息,三是幫助判斷。

不管是出於何種目的,讀書的人都希望讀過的內容可以記住,可以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一些改變,畢竟讀書這件事是花了時間和金錢的。

然而,很多人抱怨讀過的書根本記不住,就算當時記住了,過段時間又會全部還給書本,更別提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改變了。

在教大家如何把讀過的書都能牢記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我們的大腦。

在100多年前,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了人類大腦記憶的一種現象,叫艾賓浩斯記憶曲線。通過這個曲線圖像,可以清楚地看到,記住之後沒過多久,大腦就開始快速遺忘。20分鐘過後,遺忘憶42%;1小時後遺忘56%;1天過後,甚至會忘記74%的信息。從此之後基本不會有太大變化。1周之後忘記77%,1個月之後忘記79%。

另外,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如果不主動記憶,只需要1天就會忘記大部分內容。

因此,如果你自己都不想去記憶,書本上的內容全部忘光也不奇怪。

在《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里,作者大岩俊之可以說是一位為超級讀書達人,一年可以讀300本以上的書,而且可以牢記書中的內容,並將書中的內容付諸行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書中表示,他在學習各種速讀法的過程中,逐漸達到了所有速讀法的極限,開發了誰都能掌握的、並且絕不會遭遇瓶頸的讀書法「緩速讀書」,舉辦了許多場演講,也因此成為指導教學的講師。

如獲至寶的是,在《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里,作者大岩俊之精心總結了很多實用性讀書技巧,能夠幫助你提高閱讀效率,縮短閱讀時間。

下面我們就根據閱讀的步驟,來學習一下,如何記住讀過的內容。

閱讀前:設定讀書目標

1.集中火力,迅速找到想知道的信息

當我們拿起一本書的時候,在閱讀之前不妨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1、當初為什麼會買下來?

2、你為什麼想要讀它?

很多時候,一開始的時候目標還是很明確的,可是讀著讀著,這些目標就變得模糊起來。

作者大岩俊之建議戴著主動意識去行動會更加專註,也會更集中注意力,容易有所收穫。

為此,大岩俊之特意做了一個實驗。

請閉上雙眼,想一想現在在你周圍有多少藍色的物體,在心中默默地數一下。

就在你睜開眼環視四周的時候,是不是感覺雙目所及的藍色物體一下子都都飛入眼帘了呢?

你一定會驚覺:「原來我身邊有這麼多藍色的東西啊!」沒錯,這就是主動意識的力量。

這一點,我個人也是深有體會的。

記得之前懷孕的時候,感覺走到哪裡都是孕婦。是孕婦一下子變多了嗎?肯定不是的。孕婦一直都有,但由於我的關注,注意力焦點集中了,所以變得很在意。

讀書時也會有這種情況。

明確目的,知道自己「想從這本書里得到什麼」,再去閱讀,這樣就能「集中火力」,更容易找到想知道的信息。

2.學會斷舍離,只關注書中4%的精髓

大部分人對讀書有誤解:認為一本書必須從頭讀到尾,全部理解才行。

這麼做會讓人產生很大的心理負擔,結果可能是只買書而不讀書,或是半途而費。

用這種方式讀書,即便讀到最後,大概也不會真正記住多少內容。

這本書的作者大岩俊之說,從他自身的閱讀經驗來看,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佔整本書的20%,這20%中最重要的僅有4%。

也就是說,如果一本書有200頁,那麼其中只有8頁是最核心的。因此,這8頁內容就變得非常關鍵。而其餘的部分可以不讀,忘了也罷。

與其全部讀完卻記不得書里到底講的什麼,還不如最開始就找出書中最核心的那4%去「集中火力」,這樣取得的效果要好很多。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要斬釘截鐵地做到斷舍離,確實有困難。可能會覺得好不容易花錢買來的書,不全部看完很浪費,但結果書中的內容還是忘記了。

而在嘗試凝練書中重要的20%之後,你會慢慢發現這麼做反而能牢牢記住書的內容。

閱讀過程:製作思維導圖

1.將一本書的內容凝縮到一張紙上

眾所周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聽課的時候記筆記,開會的時候記會議紀要,所以讀書的時候也應該記讀書筆記。通過讀書筆記整理知識和信息,幫助記憶。

在那麼多做讀書筆記的方法中,作者大岩俊之最推薦的是思維導圖法。

使用思維導圖可以把一本書的內容濃縮在一張紙上,並且,由於思維導圖只記錄關鍵內容,可以使用彩色筆來畫,這樣可以刺激大腦,讓記憶更加深刻。

2.製作一本書的思維導圖

準備工作:

1.建議初期先用空白A4紙,等熟悉和習慣之後,再寫在筆記本上。

2.思維導圖最終是以彩色形式呈現的,準備好12色的水性筆。

3.接著,就是需要能讓自己製作思維導圖的書籍了。建議事先在讀書的時候可以畫畫下劃線、貼些便利貼,把書完整讀一遍。

思維導圖的基本規則:

1.將紙張橫放,便於很好用擴展。

2.打草稿可以用鉛筆,最後還是用彩色筆描畫為好。

3.放在正中央的圖像,尺寸要控制在拳頭或礦泉水瓶底部左右的大小,要用三種以上的顏色,要有立體效果。

4.從中心位置向外側「伸出」分枝,越往外延伸,分枝越細,分枝上的細越小。

5.分枝上只寫關鍵詞。

6.不拘泥於文字語言,多利用圖畫、符號等形式。

讀書思維導圖的製作方法:

這裡根據目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讀者為載體,旨在強調個人對這本書的吸收;另一種是以書為載體,旨在強調一本書的內容。

無論以哪一種目的為導向,第一個分枝一定是介紹書的概況,比如書名、作者、發售日、出版社等等。這樣做,關於書籍的信息就會一目了然。

接下來,可以根據自己確定的「讀書目的」「深入思考的目的」,將思維導圖繼續製作下去。這時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分枝的顏色也要各不相同,從而更容易分清。

如果思維導圖旨在強調個人對這本書的吸收,可以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只寫關鍵詞即可。

然後繼續深挖思考下去,是怎樣的目的呢?

你想了解什麼呢?試著列舉一二。這樣一來,在之後的閱讀過程中,就能非常清楚自己閱讀這本書的目的。

接著,根據「閱讀目的」「深入思考的目的」的具體內容,繼續往下寫得出的「答案」。答案寫完,思維導圖也就完成了。

還有一種是根據一本書的內容製作思維導圖,是按順序整理一本書的章節、標題、小標題(粗體字)。選擇這一方法能大致了解書的結構,一看思維導圖就立刻能回想起書中的內容。

第三種是按順序徵集書中自己感覺重要的部分。選擇這一方法,看到思維導圖就能立刻找得到自己認為很重要的地方。這張思維導圖擇取了「自己的重點」,完全是「個性定製」型。

最後想提醒的是,一開始,你可能並不清楚一本書里到底有多少內容對自己來說是重要的。因此大家可以先打一個黑白草稿,然後再用彩色筆描畫。

作者大岩俊之的做法是,一般會從頭到尾讀一遍書,先對全書內容有個整體把握。用「折角」「劃線」「做標記」等方法,事先「採集」需要的部分。然後一邊對著一本做了很多標記的書,一邊製作思維導圖。這樣做,就能保證在做思維導圖之前,對這本書有個粗略了解。

閱讀後,迅速行動起來

讀書,特別是閱讀商務類書籍,只有在讀完後有所行動才能發揮閱讀效果。光讀書不行動,說明只是把書作為「閱讀材料」,認為只要讀過就可以了。

商務類書籍的作者,講積攢了幾十年的知識、技能都寫進了書里。不敢保證所有內容都適合每個讀者,但是通過採取與作者相同的行動,或者說按照書上所寫的方法加以嘗試,總能得到一些收穫。

比如你想要創業,也讀了關於創業的書籍,但什麼都不做,這樣下去過多長時間都不能實現創業的夢想。

學過的東西,一定要自己去嘗試實踐、付諸行動。如果只是心裡想著「什麼時候做做看」,所有事也只能止於做夢。

所以,無論讀了什麼書,一定要結合行動。這樣一來,才能讓你的讀書不再只是「讀書」!


"賣弄"

——摘自鄭也夫《怎樣讀書,怎樣思考?》


首先推薦大家兩本書《書讀完了》和《如何閱讀一本書》,後者大家比較熟悉,前者則是讀書破萬卷的一代大師金克木生前文章精編而成,是一本說書的書,一本書籍高度濃縮精華,還有金克木本人破萬卷的心得。

無法堅持讀書的各位同學一定會有這種感受:

1. 怎麼讀得這麼慢?(不想讀了!)

2. 好累啊,這樣的人生還要堅持多久。(不想讀了!)

3. 我果然是個沒有毅力的人。。。(自尊心受損)

4. 我今天沒有讀書。。。(負罪感產生)

然後你們該幹嘛幹嘛還是晚上看電視劇去了,還是養不成讀書的習慣,也還是記不住書里的內容。

一樓的一些方法大體上提得不錯,但執行上大家會發現有些問題。比如說演說啊之類的,記憶保持時間會比不用它時間略長一點,但你會發現當你閱讀量增大後,之前的內容還是很容易忘掉。張佳瑋說的那個也是,存留度比不用高,但時間久了也不行。閱讀量大的時候還比較累心。(大家可以看一下《小淘氣尼古拉》裡面他媽為了賣弄文學知識,結果還是賣得結結巴巴)

如果選錯了書,新舊知識的鏈接憑個人閱讀的努力也會非常困難。

另外利用圖像聯想的方法只適用於圖像思維的人,我們中間有很多人是聲音思維的(看書的時候會默念,像有人讀給你一樣),這部分人使用圖像聯想基本白搭。

廢話不多說,乾貨如下(以一門新學科入門書籍為例):

【閱讀效果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

先來了解與這個題目有關的兩個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認知同化理論David Ausubel:

學生能否習得新信息,主要取決於它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觀念。當有意學習發生時,也就是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觀念發生相互作用時,這種作用的結果導致新舊知識的意義的同化。(這是一樓方法的學術解釋)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艾賓浩斯個人使用無意義音節作為記憶材料,20分鐘後即可遺忘將近一半。(這是一樓答案中被忽略的一個重要部分)

不管你當初用什麼方法記憶,如果不複習,就是會忘光光,妥妥的。

如果說這這些是「道」,那麼轉化到「術」怎麼操作呢?

【第一步——選對書】

很多人,尤其是沒有長期閱讀習慣的人很少會意識到選書是個重要的事情,因為覺得「書」就是好的,「有營養的」。(我學霸們是如何高效率地學習、工作、生活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提到過如何選書)

最後買了書的結果就是看了兩章索然無味,然後丟在一旁積灰。並且自己還有負罪感。

問題在於你選的書可能:

1. 本身內容質量差(請去豆瓣看書評!)

2. 和你認知結構中知識發生關係太少。(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新手入門的書喜歡舉生活中你能明白的例子。)

3. 你不喜歡。(我沒事幹不會強迫我自己去看完全不感興趣的書籍,效率太低。)

三個建議:

1. 花多一點時間挑書(找人推薦,看豆瓣評價等)。

2. 初次接觸一個領域的時候不要馬上購買「大部頭」,多問一些人求得「初學者最佳入門讀物」。

3. 試讀!讀了一章就發現「好想睡覺啊」完全讀不進去呢。相信我,你要麼還是挑了一本非新手入門的好書,要麼就是「你就根本不適合這個領域,換個領域吧。」

【第二步——選對閱讀方式】

就像剛才說的,每個人的認知方式是不同的,閱讀目的不同、書的類型不同,閱讀方式也應該是不同的。

曾經有個老掉牙卻很實在的比喻說,我們學習不應該像海綿,什麼水都吸,而是應該像采蜜,只取精華。

你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許多人總覺得「沒有通篇細讀100%記住就不算讀完這本書。」也就是這種理念使得許多人覺得讀書很累很慢,沒有成就感,最終還是不喜歡讀書。

首先請放輕鬆,讀書是一件很輕鬆愉悅的事情,尤其是在你按照第一步做到了「選對書」,你讀起來應該是眉飛色舞欲罷不能才對(想一想你刷知乎吧,知乎上基本都是「新手普及文」,得票高的閱讀門檻一般也很低)。

然後就是把你手裡的這本書按照以下經驗分分類:

  • 精讀:非常經典並且薄的書,價值很高,需要一遍遍反覆讀。(zero to one就很符合這條)
  • 通讀:一些新的專業領域需要掃盲的書籍,有些內容出現後可能不明白,但不死磕,保證能囫圇吞棗過一遍就行。(我推薦的書單大多是這類書)
  • 查讀:功能性大部頭。比如說《消費者行為學》《營銷管理》,我都是查讀的,碰到相關領域的問題才會去查相關章節。(這種書不到用時你死記硬背意義不大不說記憶效果也不好)
  • 掃讀:小說,傳記類和一些暢銷書。比如說喬布斯傳什麼的,還有lean in之類的暢銷書,其實精髓就那幾句話,隨便翻翻,碰到廢話就跳過去了,領會精神就好。

再然後,你就可以開始讀啦

【第三步——首次閱讀計劃】

你可以無計劃地按照剛才的讀20頁,看一下你的閱讀速度。請按照你正常閱讀速度稍慢來計算,不要打雞血似的讀得倍兒快。

然後按照每天讀半小時書這個量來算算你讀完這本書需要花多久。心理粗略有個數就行。不要給自己壓力。

這一步如果不是為了應考並不是必要的,我平時讀書是不做閱讀計劃的(你刷知乎有刷知乎計劃嗎?)。讀得開心就好了。

【第三步——針對性記憶的複習】

開頭說過了,不管你當初是用什麼方法進行了知識深加工,不複習,必然會忘記,只是忘得速度快一些慢一些(倆月以後基本都一樣)。

首次閱讀就像過濾器,你需要判斷手裡的這本書是否值得你花時間:

1. 值不值得記住?

2. 哪些地方值得記住?

3. 記住以後可能有哪些用?

通過這三個問提高你對於閱讀的元認知水平,既節省時間,又達到你期望的效果。

不要試圖貪心的想「我要全都記住!倒背如流!」。一來性價比不高,二來你的信心受挫後造成不願意讀書的後果比你記不住書還差。

具體如何複習不會忘記看這裡:學過的東西馬上就忘了怎麼辦?

【附錄:一些零基礎入門書單(人肉親驗)】

各專業有哪些好的入門書籍和公開課推薦?

哪些書讓你覺得真正跳出了思維框架,觀點新穎深刻,對你造成了影響?

哪些書可以提高人的情商、判斷力和談話技巧?

普通人想豐富經濟、金融方面的知識,有哪些書值得推薦?

感興趣學習方法想深入研究的同學可以看看教育心理學、心理測量與統計、實驗心理學領域的書。

另外,很同意一些答主說的,讀書的目的不是記住,而是讓它和你發生交匯融合產生新的知識,悟到,思到,樂到。這是我的讀書觀。

知乎專欄:女神進化論 - 知乎專欄

微信:hibetterme


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全文。


書如流水,心若琴弦。

流水收不住,截不斷,但偶有浪花,可以奏起心弦,讀書也就有了意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原先有個答案,刪了,來貼個新版的

一個東西究竟能不能記下來,我看關鍵還是能不能理解

我以前英語很差的時候看過詞源的書,看了幾面,看一句忘一句,因為我實際上看不懂

我現在英語比以前好了,我發現我看一眼全都是可理解性內容

連記都不需要記,已經成竹在胸

所以說到底,你會忘記就說明你根本沒看懂,如果理解了的東西,即使忘了,遇到的時候,也能想起來的

至於年久的東西真忘了,那也沒多大關係,那麼多年沒用它,說明你也不怎麼需要,需要的東西在生活中一定會重複遇到的


我這裡提供一個專為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之人準備的方案

我就是這麼個人 平均每天只有15分鐘 自己又懶 經常放棄 結果 學了忘 忘了又學 總在第一本書打轉 後來我用上了anki這個軟體 6個月在地鐵上看完了兩本大學數學書 且能熟練運用

首先我要強調 最好的方案永遠是學以致用 這樣動機充足 同時可以利用工作時間來學習 就算是我這樣的懶人也會因為見到成果而動力十足

但是有些內容就是短期無法見效的 比如我做機器學習 我認為數學長期來看是好的 但是短期內我在工作中瞎扯數學一定會被老闆拍死 後來我就用上了anki這樣的記憶軟體

好處是

a 保證不會忘

b 能夠更好的規劃學習 不會好高鶩遠 當複習任務越來越多的時候 你就知道可以降低學習甚至乾脆停止 專心複習

c 當工作實在太忙或者有點厭煩學習時 每天用差不多10分鐘就能維持住記憶 不至於以後又要從頭開始

d 就算連著一個星期沒有複習 撿起來的時候也知道從哪裡開始

e 如果實在太忙 甚至你可以主動刪除價值較低的內容 主動遺忘好過茫然不覺的被動遺忘 其實遺忘是有必要的 我隔幾個月會重新審查我的anki庫 有些東西當年覺得有用但現在有不同看法的 我會主動刪掉 主動遺忘它們

其實 這個方法不只是一個記憶方法 更重要的是一個習慣的養成方法 討厭的東西往往是因為不了解或是還不習慣學習 用這種方法 慢慢的用幾個月給自己打下一個樁 也就不那麼討厭了 慢慢的也願意花更多時間 學習習慣也會慢慢養成 也就是 @羅文益 所說的習慣


別問勞資,你該怎麼看別人吃飯自己才可以飽。

首先你只需要記住書好的東西就夠了。或許它情節離奇,或許它劇情懸疑,或許它人物塑造細緻,或許它……

1.創建一個讀書文檔

2.書的大概內容概述

3.書有什麼特色和亮點

4.讓人深受啟發的情節摘抄

5.聯繫生活和人生經驗,仿寫段落或些一篇讀後感。

第五步我看很多人做不到。一切知識,只有自己切實掌握了,才會被確切地記憶到自己的腦袋裡去。


讀書最大的益處是激發想像力和靈感,而不是看誰記住的知識多?「記憶型教育」是如何扼殺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失去質疑精神的?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教育學碩士范亞飛老師近期撰文,他認為「記憶型閱讀教育」導致的知識權威主義是大多數國人普遍缺乏想像力的根源之一。讀書的目的絕不是為了記住多少知識,而是帶著自己的思考讓自己變得更有思想。——《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


之前我追索無果,索性不管。

有一刻就突然明白,領悟最重要。

讀書,並不是要你記住什麼。

要麼你享受閱讀的樂趣,要麼你沉浸于思考的喜悅。

問題是:如何將真正讀過的書牢記於心?

什麼是真正讀過?

真正讀過就是你已經了解了作者想表達什麼,或者說你對作者的觀點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

自己都已經有了看法,又想回頭把別人的看法牢記。何苦呢?

如果你和作者的觀點一致,我敢肯定,你一定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專業可能不盡相同。我自己讀過的書大多數是文學類,專業書也讀了一些。從一開始,每看到一個妙極了的句子就忍不住抄下來,不停地觀賞。

誠然,注重局部的觀賞並不影響對大局的理解,也有人因此文筆得到進一步的鍛造。但我覺得,如果不是職業需要或是興趣愛好,真的沒必要....

當然,你開心就好^_^

好吧,說這麼多,就是想表達一個意思。你為什麼要將真正讀過的書牢記於心?

根本沒必要牢記於心好嗎。

說到這,你可能(ˇ?ˇ) 想打我了吧?

————————————我是分割線————————————————————

如何將真正讀過的書牢記於心?

讓我揣測一下題主的心思。(原諒我簡單粗暴的分類法)

1 純粹交流

2 不純粹。有其他目的。比如:為了裝b,為了把妹,為了工作,為了....

目的不純粹時如何將真正讀過的書牢記於心?

目的既然不純粹。那麼我們就可以盡量讓自己輕鬆些,讓問題簡單些。生活那麼美好,何必讓難題困擾?

我們將這個問題轉換為 如何顯得我們將真正讀過的書牢記於心了?

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多了。

就像小學時抄課文時抄一段省略一行一樣,只要把字寫得大些,沒人會發現的。噓~

1 書名作者要牢記,千萬別寫錯別字

別光顧著高端內容,萬一把最最基礎的東西搞混了。樂子可就鬧大了。

參見某藝人錯別字一案。

2 讀書要注重整體,但是要牢記幾個冷門的局部。注重整體用來和別人聊天,熱門的局部聽別人聊,冷門的局部讓所有人都聽你講話!!激動吧~~~

3 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雖然你想牢記於心,但是你沒有自己的觀點,你首先就和作者交流不暢,其次和其他讀者交流不順。

交流的時候堅持一個原則:別太固執。既不要固執己見,也不要認為別人就是對的。

接下來:

聽別人講,自己講。聽別人講,自己講。別人反駁你,你發你駁他。有人贊同你,你贊同別人。

然後你就會發現:

很多東西裝著裝著就成真的了

純粹交流的情況下,我的發言見上面分割線的上面。

—————————————嚴肅點.....咳咳—————————————————————

這個方法是有依據的。因為要記住一個東西的方法最簡單的原則就是重複。

在你裝著自己牢記於心的時候,你與別人交流,可能會爭吵,會贊同,會反對,一遍一遍都在重複。你們從整體開始講述,你記住了冷門局部,你聽到了其他的冷門局部,你了解了熱點,你講述你自己的觀點。

最後一定要注意一點:玻璃心的話,還是一遍一遍看書吧。參見某藝人錯別字一案。


謝邀。

……類似問題被邀請太多次了。不贅言。

有耐心的,請點這裡。

寫文章時,如何像張佳瑋一樣,對讀過的書或經歷過的事信手拈來? - 文學

沒耐心的,一句話建議:

在讀一本書時,隨時做好「將這本書的內容講述給別人聽」的準備。

然後,確實如此嘗試幾次(當然需要找一個耐心的聽眾)。

就這樣。


老實說並不認同各位答主的思路;不想吃東西的人,非要生吞硬塞,還要講效率。

讀想讀的書,自然有胃口。

其實我猜,就算是想讀的東西,你還是沒有胃口。那些撐壞你注意力的東西,從各種各樣的屏幕上,一刻不停地灌進你的心裡。

清清腸胃,自然就餓了。


一句話,學以致用。

更詳細點就是。

結合問題+精讀+拓展閱讀+嘗試實踐+再拓展閱讀+再實踐,直到自己滿意為止。自然就記住了。

再詳細點就是。

專業書,先看的大致有個映像。就是這書里大約有什麼內容。

然後就是在工作去實踐,遇到問題,再到書里去查。

書中若是語焉不詳,那麼就需要更多拓展閱讀。

讀過之後,在建立解決方案,並實踐。實施過程中若還有問題,再看,再修正

以上是我讀計算機演算法論文並嘗試應用到自己項目中的實施過程。

學以致用。


建立模型,在讀書的過程中完善模型。

比如說寫作。首先明白寫作是什麼?我理解的寫作就是一個人寫給其他人看的文字。這樣模型的骨架就出現了,一端是我,另一端是其他人,兩端的聯繫方式是文字。然後你在看書的同時,就可以從閱讀中體會讀者的心情,如果作者這樣寫,讀者會怎麼想;換一種寫法,讀者又會怎麼想。同時你自己寫作的時候可以體會作者的心情,作為作者這樣寫的時候是怎麼樣想的?如此就可以慢慢將寫作這個模型在你心中完善。

再比如說我之前看到的柴靜的《穹頂之下》的紀錄片。關於霧霾我的了解幾乎為零,於是在觀看的同時在內心建立霧霾的模型。首先,霧霾是什麼——微小可發生化學反應的可吸入顆粒物。他與人之間的作用是什麼?產生他的因素是什麼?用邏輯的鏈條將霧霾與人和其他原因的關係聯繫起來,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幼稚的關於霧霾的模型,通過這個模型,我就可以分析之後柴靜所提出的治理方案是否可行。當然初次形成的模型因為底蘊太薄,所以非常不可信,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就需要去讀更多的資料,用這些資料完善模型,同時如果在初次建立模型的時候有什麼錯誤的地方,也需要改正過來。之所有用柴靜的這個片子舉例,就是因為這個片子的內容可以讓人非常容易的建立霧霾的模型,同時通過這個模型分析她的結論,並得出與之一致的答案。

然後還有人際關係的模型,經濟的模型,籃球運動的模型,計算機編程的模型等等,所有的模型在心中匯聚成為有形和無形的世界,將他們用邏輯的鏈條連接起來,整個世界的模型也就建立起來了。當然這樣的模型永遠也不可能完美,但你可以不斷完善,不斷修改。

再舉例說我讀《三體》。大劉關於科幻部分的描寫讓我在心中逐漸建立起一個幼稚的物理科幻世界(因為之前完全沒有這樣的概念)模型,他關於大史,邏輯,章北海,維德,程心等人的描寫讓我在心中建立起這些人的較為模糊的(因為字數和描述方式的原因)模型,他關於這些人行為的描寫則需要與我心中通過現實中的情況建立起來的人類行為準則(一個較為成熟的模型)比較。我所得到的結論是:大史,邏輯,章北海完全能夠理解(附和我內心的模型,中規中矩,或者說聰明的人乾的就是聰明的事),程心可以拓展(出乎意料,但符合我內心的人類行為模型,或者說被某些觀念洗腦的人干出多麼出格的事情也不奇怪)我內心的模型,維德的行為就是在扯淡(與我心中的模型嚴重不符,且我認為自己是對的,或者說這種一會兒聰明一會兒傻,一會兒果斷一會兒呆的行為我不認為會有人能夠做到)。

最後舉個重鑄模型和利用模型理解的例子。之前看一本哲學入門導論,其中提到對上帝的認知。我心中的」在黑暗中創世的無所不能的至善的白鬍子老頭(原來我關於上帝的模型)」轟然破碎,我意識到正是因為我將上帝想像成這樣的形象,所以才會對於一神教思想完全不理解。如果將上帝想像成我們所身處的客觀宇宙,那麼信仰上帝的人事實上與我這種無神論的觀點其實並無太大區別,於是我藉助前人的認知,對於上帝建立了幾個模型:自然,數學,宇宙,全能的意識,信仰本身。雖然我無法確定自己心目中的上帝,但是將這些關於上帝的模擬模型代人到自己的心中來看與之觀點相同的人的所說的話,對於他們的言論我會從原來的不可理喻而感到非常理解。

總之你只要得到一個儘可能完美的模型,在需要的時候將之帶入到相應的領域之中就好了,書中的內容不一定全部需要記住。


我是個讀書無方的人,抓起書就看,看了就扔,至於讀了些什麼,過後才知道。

什麼叫過後?

比如某一天,春暖花開,我看到芳草萋萋,突然心頭湧上一句「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我擦,原來是詩人與妹子分開後,念念不忘當初花半年工資為妹子買的prada綠裙子,分手後要都沒要回來,心裡那個恨呀,所以一看到綠色東西就想到妹子,表達了詩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還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相信當過父母的深有體會,帶孩子那叫一個累,特別是孩子皮,一天到晚盡惹事,擦屁股都擦不過來,所以看到別家熊孩子,別客氣,當自己孩子一樣招呼,大耳光子piapia的!

以上2個是我最深有體會的,與大家分享下,不謝!

1個字:活學活用,才能過目不忘。


應用


如果你要細讀書的話要遵循認識的一般規律來:

針對技術性強的書第一步:先初步了解其大概,認知基本概念,整體思路。

第二部:理解重點、要點、疑點、難點。

第三步:記憶重點,要點

第四部:運用和實踐

第五步:根據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做總結,產生自己觀點。


想想讀書的目的,動機很重要。

另外,如果是以學習為目的的讀書的話,想想什麼是學習?學習不就是碰到一個新事物,然後去弄懂它么。也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是如此簡單,所以以此為目的來讀書,就可以做到主動閱讀,積極思考。

還有,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是記憶?我認為,記憶是看過一個新事物之後,在某個特定場合下能回想起來,這種能力就叫記憶力。關鍵在於在特定的場合回想起來。你可以假設一下,在未來的什麼場合我會用到這個東西?讀書不是飲無根之水,任何事物都會與其他的東西或多或少有相關的聯繫。如果在首次接觸到這個新事物的同時就能尋找到其他與之相關的聯繫,在未來的場合下再次使用,因為有了前面的第一次的產生聯繫的過程,這次只是模式識別而已,所以就很簡單了。


推薦閱讀:

985、211與其他學校的差別具體有哪些?
感覺對自己很失望怎麼辦?
談談你2017年的願望清單?
如何保持高度自律且並不疲憊?
放兩個月寒假學點什麼好?

TAG:閱讀 | 學習 | 學習方法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