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晚清時期為什麼不像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自從僧林格沁的滿蒙鐵騎葬生於捻軍之手後,滿清作為中央政府,已經沒有精銳的武力牽制湘軍淮軍了。

這幾位漢人重臣以及部下其實已經架空了滿清皇權。與滿清共主天下,利益均分。

沒有像曹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取而代之原因更多是他們之間沒有形成共主。曾死的早,曾死後,李左張都是平輩,誰也不服誰。誰造反會被對方派系消滅,取而代之。

只有他們全部掛掉後,他們的傳人袁世凱繼承湘淮勢力,形成北洋軍閥的共主。在辛亥革命時期,逼迫滿清孤兒寡母讓位。


張之洞倒是沒有造反。造反的,是張之洞的鄂軍。張之洞已死久矣。

湘軍也沒有造反。傳說有幕僚勸曾國藩造反,曾國藩用酒水寫字,就二字。妄人。

曾國藩有個傳說,估計有銀屑病,所以民間說它是癩龍,不是真龍。

朝廷借天津教案,用曾國藩去處理,自然聲名狼藉。不久鬱鬱而終。

又借刺馬案,楊乃武小白菜窮治官場,打壓湘軍,並且裁撤。

左宗棠恃才傲物,與曾李都是政敵。至少表面是政敵。其楚軍遠征新疆。遠離中原。

李鴻章的淮軍毀於甲午,海戰中水師全軍覆滅,陸戰淮軍也一潰千里,本人自然謝罪出任兩廣。

又被馬關條約簽字,被舉國痛罵。

榮祿甘軍毀於庚子八國聯軍。

所以後來就只能任用袁世凱訓練新軍,也就是北洋六鎮。

武昌起義就是北洋跟鄂軍在打。


曹操不用考慮國際外交形勢……漢朝和清朝的政治格局簡直不是一個世界。


對於這個問題,最有資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是曾國藩,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原因為何,第一,曾國藩受傳統士大夫影響,君臣等級觀念根深蒂固,第二,他考慮當時的社會環境,內憂外患,即使能夠稱帝,外國人對他的壓力也很大,不見得能夠成功,第三,如果他稱帝當時的左宗棠估計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左宗棠心高氣傲,一直看不起曾國藩,左宗棠在當時的東南部擁有很多的兵力,第四,曾國藩在攻下南京後,發現湘軍內部有很多的矛盾,湘軍內部之間內鬥嚴重,士兵每個人都開始享受繁華的生活,戰鬥力大不如以前,第五,曾國藩在打敗太平天國的時候,他已經很成功了,達到了一個儒家知識分子最高的榮譽,他在各個方面都很有造詣,例如,文章,書法,詩詞,軍事等等,如果稱帝失敗,在很多人眼中,他就是一個亂臣賊子,所以風險很大,不敢這樣做,他的幕僚王運闓,問他,君可有意東南呼?被他拒絕了,其實他心中跟明白,如果自己黃袍加身,他還有一個狠弟弟,曾國全,人稱九帥,打仗狠,心中想法很多,他擔心自己被弟弟暗算,稱帝以後,自己很可能被弟弟取而代之,自己變成了第二個趙匡胤,總之風險很大,還不如自己老老實實的做一個兩江都督。對了,他還有一個得意弟子李鴻章,他把自己知識傳給李鴻章,讓他來完成自己的遺願,其實也挺好的,曾國藩生在亂世,今天人們稱他為千古完人,但是在當時他也親手屠殺同胞,當時被稱為曾剃頭,他自己的一些行為也是受環境的影響,人許多時候,也是身不由己……。

打字不容易,點贊好運一生,另外對曾國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私聊我哦,上面的文字比較簡短。


很簡單,因為他們沒有掌握足夠多政治資源。到了1910s以後真正的清國末年,等大佬們和天子的實力差距大到一個臨界點時,北京城理所當然就成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大舞台了。並且,即使那時的大佬們有足夠的機會和實力去啟動這件事,他們也沒有在這條路上走到黑。至少國父先生和袁大總統,就把清帝退位,當成了輿論的導向器。

一個人的政治資源,不是光看一個人在歷史書上出現名字的次數,或者從後世看他所做的事迹,就可以概括出來的。

比如三國時期,就多得是臧霸、陳珪、李通這種盤口一點都不小的政治家。他們在歷史書上沒有被濃墨重彩,在後世的文藝創作中,也經常是以將軍、謀士的形象當配角。但其實,這幫人是代表了巨大的經濟、軍事勢力的。他們的力量,雖然達不到劉曹孫完全體那樣的級別,但左右一郡、一州的命運,是綽綽有餘的。這些人,自己雖然沒能力挾天子、做天子,但歷史舞台的主角們,都少不了要看他們的臉色。

並且,我們認為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多半是覺得在這之前,所有同樣有這個念頭的軍閥,都鬥不過他、或者是因為在這之後,他的這種政治優勢就不可動搖了。但這也是有偏差的。至少,在曹操之前,李、郭、楊、董這批人架著天子,那同樣是威風凜凜了一段時間的。至少,要不是因為李郭和董楊的火併,他們的勢力,絕不會遠弱於曹操。同樣的,在曹操架著天子的過程中,也是險象叢生,和董家、伏家斗的生死一線。哪怕是曹操晚年,對整個北方地區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整合,政治地位一步步擴大,也被外部勢力打的雞犬不寧,最終沒有踏出那最後一步,而是掛在了中央集權的路上。

我們看曹操的挾天子生涯,就可以知道,擁立皇帝這種事,絕不是單純的搶椅子遊戲,更絕不是大部分人都看不清附近有個空椅子、小部分自己一起狂奔的對手都發育不良。最起碼,搶這個椅子之前,大家的力氣和眼神都不會差太多;再起碼,坐在這個椅子上之後,和你一人一半屁股擠著的、往死里把你往下拉的、直接肢體衝突想把你肉體毀滅的人,那真是海了去了,他們絕不會因為你已經坐上了椅子,就承認你是大學生自己是幼稚園。雖然敗了一城,可誰也沒喊遊戲結束呢。

當然更重要的,挾天子也肯定不是想在那個亂世成功的唯一方法。稱帝、擁新君,都可以給自己找到足夠的理由,來宣示自己的正統。袁、劉、孫,也沒見哪個因為沒有挾天子,就被吃了兩萬大軍啊。

挾天子需要的,是極其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和充分足夠的政治、輿論地位。同時,這種行為本身也只是一種投入成本,取得回報的投資行為,如果有其它的方法加強政治實力,它就並不是唯一選擇。


謝邀,己亥、庚子期間,張之洞、劉坤一等東南督撫確實有過挾持清廷、還政光緒的計劃。

義和團運動最高潮時期,以陳三立為代表的江浙士人曾經策動劉坤一、張之洞實行勤王,以康梁保皇會、孫文興中會的廣東士人則策動李鴻章,實行「兵諫」。趨新士人希望通過將光緒劫持到南京、另立新政府、迫使慈禧還政於光緒、清除滿洲頑固派的方式來實行新政改革。主要依仗是李鴻章、劉坤一的湘淮軍余部,張之洞的湖北新軍,以及保皇黨人四處招攬之哥老會等會黨,日本方面對此事提供方了武器支持。最終核心高潮張之洞嫡系門生唐才常聯合保皇黨策動了自立軍事件,準備挾持張之洞實行兩湖獨立,最終為張之洞鎮壓下去。由於劉坤一、張之洞對慈禧仍然抱有希望,否定了湖廣、兩江獨立計劃,轉而以「東南互保」的方式變相獨立。

幾個比較有意思的細節是面對清廷廢立密謀時,劉坤一上書表示「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難防」,代表湘軍作出表態。李鴻章亦拒絕捕殺康黨,稍後的義和團事件中,面對清廷要求對聯軍開戰的命令時,公然聲稱「此亂命也,粵不受詔」。張之洞未作明確表態,但清廷要求其興辦團練以及籌措軍費時,張之洞則予以抵制,湊了七千兩銀子糊弄交差,受到清廷嚴厲斥責。同時,當年武昌出現「假皇帝」事件,張之洞視為奇貨可居,將之作為要挾清廷中央的底牌。


謝邀

曾李左張,一世人傑,何以不趁清廷之危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這4人關係相當微妙,內鬥有之,交情也有之。

要我說,最有希望且最具實力的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時有湘軍20萬,本可憑滅太平天國餘威北上,所過之處必然望風披靡。無奈,曾國藩一身俯首拜陽明,忠君的影響太大了,有些君子本就不會趁人之危,更何況欺負的還是皇帝!如同說諸葛亮不謀反是沒實力,我就呵呵了,和曾國藩一樣,君子就是君子,有些人思想齷齪,就覺得天下沒人是君子。

其次是李鴻章,1,最盛時,1886年手握中國最強水師和陸軍(淮軍),軍事實力是足夠的,沒有任何行動說要勤王或謀反的2,1895年孫文勸李鴻章自立門戶革清朝的命,李鴻章怒拒,其時水師和陸軍慘敗,軍事實力不足

3,1900年東南互保,張之洞劉坤一聯名請李鴻章做一做東南地區的伯理璽天德(總統),李鴻章拒絕了

總之,李鴻章即使有實力他也不會挾天子以令諸侯,因為他是個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人

張之洞崛起的時候也是被李鴻章壓制,張之洞最風光的時候倒是清末新政時主管武漢。實力不夠,新政後最強陸軍是北洋六鎮,湖北新軍最多第二(人數,裝備上都有差距)

而左宗棠是希望最小的一個,他最得意時平定西北在1882年,此時北有直隸總督曾國藩,南有江蘇巡撫李鴻章,光他們兩的直屬潛在兵力是20+6萬,除非左宗棠不怕打成篩子。

綜上,曾李不想做,張左沒實力。個人看法,觀點不同可以爭辯,但是不要言語辱罵,謝謝看官


清朝從乾隆開始下坡,到同治中興。之後更加迫敗。但有點做的不錯就是對各漢臣是賞罰分明。所以儘管中央對太平之亂後地方勢力失去控制力,但各方對皇帝和太后可從沒失去信心。像曾國藩雖沒被封王,但其權力和勢力遠超之前任何一位王爺。中興四臣皆非貴族,也都受儒家士族用則忠不用則去的思想教育。因此不會走取而代之的路。


《新五代史·安重榮傳》:「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這些人飽讀詩書,這段話應該看過的,不會不知道。

挾天子以令諸侯,首先要幹掉其他勢力,至少要幹掉控制京城的滿族殘餘勢力。

不管是湘軍、還是淮軍,都是有這個能力的。

但問題是:幹掉了之後,怎麼辦?會不會目標太明顯,反而為他人做嫁衣?太平天國滅亡之後,清朝的政治就一直處在這種疑慮和僵持中。

等到攝政王老兄決心打破這種現狀,弄出個「皇族內閣」,平衡被打破,清朝也就滅亡了。

試想一下,要是張李左耐不住性子,出面打破平衡,立即會被人滅了的,是他們,還是清朝?

更何況,洋人還在虎視眈眈。


榮祿大人是擺設嗎?關外還有兵馬,國家理論上還是統一的,沒誰有本事綁老佛爺


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家世怎麼跟曹家比……


沒有那個實力,而且忠君思想


謝邀。

最近莫名一直被邀請這樣的問題

我並不是很有想法

簡單的講一下我想的幾個點…

1 儒家思想的熏陶,曾國藩收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君臣觀念根深蒂固,再加上清末的時候曾國藩已經六七十歲了,一把老骨頭可經不起折騰。而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野心就比較大了,有往這方面想過,也旁敲側擊的試探過他的老師,但是曾國藩完全沒有這類想法,此事就沒有下文了。至於左宗棠,除了比較會打戰之外沒發現什麼閃光點,最著名的也就是收復新疆了。

3 清末與漢末的政治格局完全不一樣,較之於漢末,清末多了西方列強這個非常大的隱患,實在不是什麼內鬥的好時機

2 曹操野心很大,並且由於當時時代的原因,各地割據混戰,不是今天曹操挾了天子明天也有王操李操要來挾天子,曹操不過佔據了先機而已。

綜上,有其他的再補充


謝腰,時代不同了


既不想,又不能


這跟每個人的追求有關。也說明清朝的統治相當成功。

也是偶然性在作祟了。

安史之亂後,郭子儀也沒有造反。


謝邀。文正公、文忠公、二文襄公雖未能躋身於陸張唐吳之閒,詎袁世凱、段祺瑞、徐世昌之比耶!古之君子固有道德之士,有功名之士,其心皦皦,致身君國,不遑他顧,非可度以一己之私意也。


兩個時代完全不同!哪怕不考慮外部環境,不考慮歷史的進程,不考慮個人的名節顧慮,各名臣也不會這麼做。漢末根本已經是軍閥混戰,朝廷權威淪喪,空有其名,漢獻帝是依附於曹操的,有了曹操,他才不用吃腐肉,他就是曹操的門面和橡皮圖章。清末,朝廷不僅還有權威和兵力,最高統治者的政治能力也遠超漢獻帝。朝廷一紙調令就可以讓文正公去天津處理天津教案。文正公時的清末有點像漢靈帝時期,地方有些實力已經坐大,但還是聽中央的。倒是後面北洋時期,文人大總統很容易被挾持。


大清和東漢完全是不同的時代,晚清是多麼複雜的國際局勢啊。


沒有任何一個總督巡撫相對於其他封疆大吏有壓倒性的優勢


因為強漢是其他國家的爸爸,其他國家是大清的爸爸。


張之洞?題主沒搞錯吧!人家可是大清流,怎麼會造反?他沒剿過太平軍,大學士出身,完全就是正常的官怎麼造反?

曾國藩可是一代聖人怎麼可能造反?就算他造反,怎麼打?一路修工事修到北京城嗎?他沒那財力!

左宗棠,他這麼剛正不阿怎麼可能造反?四人之中他的軍事才能最強,可是以他的性格培養不出個人勢力。楚軍一直沒能突破五位數,他西征還得重新練了一支軍隊。

李鴻章,和張一樣都大學士。和曾、楚一樣搞過團練。培養出了龐大的個人勢力,道德水平四人之中最低。可惜打仗水平不行。曾國藩和張之洞是帥才不是將才,左宗棠即是將才也是帥才,李鴻章即不是將才也不是帥才。

別人的團練是自己練出來的,雖然李大人練不出好兵,但是他老家有現成的。還能搞到錢,給淮軍配最好的裝備,於是淮軍崛起了。

但是,等到張樹聲、劉銘傳等人病了、死了。李鴻章的軍事能力就在甲午戰爭中充分暴露,淮軍的奔跑速度連八旗綠營都甘拜下風。


謝邀啊,其實於歷史還真說不出什麼特別考究的地方,只能說略有耳聞。

首先,慈禧不是獻帝,論帝王權術,恐怕是數千年來我中華女性中翹楚,歷大清三代帝王,大權在握。而獻帝,或者加上少帝,那都是漢室最值錢最專業的人質,何進、董卓、李郭,基本上是來者不拒。

其次,曾李左張也不是曹操,曹操是「亂世之奸雄」,而這四位無一不是忠臣,其中李鴻章作為大清的背鍋俠,賣國條約簽了不少,確也當得一個「文忠」的謚號。

最後,此一時彼一時也。漢時官制最高可至丞相,為百官之長,可開府議事,權力本身就極大。而後來王朝一直在削弱官員的權力對皇權的威脅,隋唐三省六部、兩宋重文輕武、朱元璋廢丞相,至清朝時已很難有大臣謀逆的先決條件了。曾李左張雖官高位重,但於慈禧而言,賞罰不過也是一句話而已。

再說了,此時大清已是內憂外患,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漢室傾頹」的處境不可同日而語,就算這四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事情就真辦得成嗎?


推薦閱讀:

太平天國算不算反封建運動?
如果光緒新政讓張之洞主持會怎麼樣?

TAG:曹操 | 李鴻章 | 曾國藩 | 晚清 | 左宗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