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在中國發展比西方落後,文字是主要原因嗎?

象形文字比較不適合數學符號和邏輯關係


漢字從甲骨文開始就不是象形文字了。古印度他們的文字也是拼音文字可是科技還不如中國呢。把實力推到語言文字是找借口。


謝邀。

漢字問題回答多了,把所有廢話都刪掉最後剩下的也就是 @譚樊馬克 的答案:

「漢字從甲骨文開始就不是象形文字了。古印度他們的文字也是拼音文字可是科技還不如中國呢。把實力推到語言文字是找借口。」

不要再把鍋甩給漢字了,

我覺得語文課很有必要加入這道題,告訴孩子們,漢字只是漢字,他真正關聯的只有語文。

漢字讓中文和日文可以出現文白合體的文學、句型,

漢字讓中文和日文辭彙的文學性、修辭性像江水一樣越聚越多,「紅塵」可以從漢代流傳到現在,而不是 goong rd?n 然後到拼寫更新的時候被扔掉,或者變成某個僵硬的生僻技術詞。

林霄:如何評價姜峯楠(Ted Chiang)在紐約客上的隨筆《壞漢字》?

林霄:英文和中文的邏輯性哪個更強,為什麼?

世界很大,不要只看到漢字,也不要只知道拿漢字來背鍋。

古歐洲有一些東西是中東、印度、中國都沒有的,他們在某幾個歐洲國家促成了近代的飛躍,繼而在整個歐洲實現了傳染。

值得讚賞的唯物論,就是在歐洲先成熟的,

但是現如今的歐美,對唯物論、實事求是的追求,我覺得已經不如東亞了

他們又陷入了某種宗教情結里。

如果說,我個人主觀覺得,這幾百年中國歷史有什麼可惜的地方,

我覺得,朱元璋開始的原教旨主義,從海貿到雕青,確實很可惜(林霄:為什麼中國的刺青文化從宋朝之後就斷了?)

但是既然讚賞唯物論,發生這些事情必有原因,也就無需在主觀上陷在可惜裡面了。

從這2年在知乎討論漢字的感覺來說,到了2017年12月,「東亞文明系列」的漢字這一篇基本可以翻過去了,接下去是更加艱難的「人種輿論」問題。


漢字形聲字的造字本身就是一部生物分類學大全(即便古人認知能力有限,但是在2000-3000年前仍是非常先進的

草本:花 蘭 菊 草 菜 藤 苗 荷

農作:稻 黍 秸 穂 稬 秧 種 稞

木本:樹 楊 柳 林 松 桂 桃 櫻

哺乳綱:狗 貓 豬 狼 豹 豺 猴 狐

鳥綱:雀 隼 雉 鵲 鳥 鷄 鷹 雕

魚綱:鯊 鯽 鯉 鰱 鱅 鰻 鰍 鯰

-------------

條件反射式心理:

驚 怕/怖 懼 情 慌 慘 愧 悔 憂 悟 惱 愣

主觀思考式心理:

感 思 慮 恐 想 意 愁 志 戀 慰 慈 怨 憋


麻煩你們不要再濫用「象形文字」這個名字了


中國古代除有象形文字,同樣有邏輯符號系統,並且同樣有嚴密的邏輯性。常見一種符號邏輯系統,便是用天干地支來表達的,並且大多數表達都用它們進行組合,包括使用搭配成六十甲子計時。

只是這種邏輯系統更多被用來進行模擬自然事物的變化,或對人生可能發生遭遇事件的概率分析,更像是模糊科學或非線性分析所乾的事,並沒有成為一套可量化的嚴密系統。

從數學上來說,對於多元的表達,離不開符合,通常也會用天地人元等來表達,比如在天元術的根本思想,便淵源於道、名、墨家,尤其在四元術更是受到道家影響最多。

天元術就是高元多次方程解法,並有先進的計算步驟,比同時斯的步驟要比阿拉伯數學家的代數學進步得多,歐洲出現的相同的計算步驟,是到了到了十六世紀。

如果看過《降臨》,裡面有一種認識,語言文字的方式能夠影響到思維模式,這種說法源於薩丕爾-沃爾夫假設( Sapir-Whorf hypothesis),即語言結構決定某個文化群體成員的行為和思維習慣,並且人的世界觀與語言方式是有關的。

而這個假設受到不少質疑,比如語言之間是可以翻譯的,英文可以用來解釋如霍皮語這樣的語言的概念上的獨特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假設是有道理的,比如現代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對於多語言間翻譯有了更深的認識,不同語言間的翻譯,最終不過是構建的神經網路參數不同,假如將這個形成的固定參數作為一個固化的結構,用來進行概念衍伸,那麼進行其它的它的輸入時,必然也會受到影響。

但這種道理本身是很片面的,因為通用人工智慧實際上並沒有出現,目前人類挖掘到的只是智能系統的冰山一角而已,無法在目前的基礎上,作出更深層次的斷言。

而人腦顯然比這個複雜得多,比如說人腦可以學習並掌握多種語言,然後在把握語言背後的東西後,能夠輕易的將它翻譯出來。

當然還有更直接的質疑:同一語言的人對世界也一樣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而這種看法往往與跨語言的人群的看法也能達到一致。

所以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語言文字與思維模式可能會有一些關係,但這種關係不會有想像中的那麼大。

將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落後,歸屬在象形文字的問題上,顯然是不正確的。

真正導致中國落後的,除了在於清朝的全面壓制與閉關鎖國,還在於錯失了大航海擴張殖民地,建立全球市場的機會。

明朝錯失了大航海的機會,鄭和下西洋時沒有像西方那樣進行侵略與掠奪,並且凡是來上貢的都會加倍回禮,很多其它國家來上貢的使節都將這個當作一個極好的生意。

雖然明朝在其它方面,國內經濟與對外貿易都發展得很不錯,自由市場開始產生,工業雛形出現,資本主義也開始萌芽,至少在明朝中國在世界上還是一方霸主。

但是錯失大航海擴張殖民地,讓中國落後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方真正興起是因為殖民地擴張,這些歷史上學時在課本上都應該有過接觸,但是在歷史課本上通常沒有寫清楚殖民地有多重要。

因為歐洲是由很多小國組成,往往一塊殖民地意味著大量的財富與廉價勞動力,比如法國在擁有印度殖民地時,是歐洲強國,失去了後很快就變成了弱國。

歐洲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前,實際上英國已經成為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殖民帝國,殖民地的空間分布比古代的羅馬帝國、蒙古帝國、中華帝國都要寬廣的多。

通過武力開拓出現了世界市場,構成了跨區域的商業流通需要,而整個市場需求遠大於生產效率時,就進一步刺激了英國需要提高生產效率,所以能夠進行工業革命的客觀需求,來製造大量的產品。

從自然科學中獲取到了最直觀的好處:財富,反過來這自然也就進一步刺激了自然科學的進步。

現代新的經濟形式,不再建立在殖民地上,而是建立在全球貿易網路上,互聯網成全球的第五大經濟體,中國的電子商務佔全球市場的44%,而且可以留意到互聯網用戶更年輕、更具活力、更多使用移動設備以及更喜歡嘗試新鮮事物,這些都是非常積極的。

現在大家出國旅遊,哪怕語言不通,但利用一些翻譯軟體也能夠進行初步的交流,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影響比重的增加,但人工智慧技術不斷進步,機器翻譯能力越來越強大,語言文字之間的溝通障礙同樣會被進一步打通。

新的時代會產生新的認知與新的變化,將中國近代開始落後的原因,簡單歸罪於文字形式,並不能起到解釋歷史,與指導未來的作用。


首先漢字不是象形文字!

其次,世界上表音文字千千萬,發展出現代科學的只有歐洲那一塊。。

結論,中國古代沒有發展出科學,與文字無關


並不是

1、漢字的數字均為單字元,用來做豎式計算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而西方國家需要藉助阿拉伯數字才能實現這一點;

2、漢字的數字均為單音節,對於腦內理解數字邏輯也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這個是「真」無法比擬,不信你用漢語和英語各背一遍乘法表試試;

3、漢字字元極多,對於繁複公式而言是非常有效的助記符——還記得物理教材里各種小寫字母、大寫字母、希臘字母、粗體字母、花體字母么?手抄花體字母還容易出錯,換成漢字隨便你們用,照著韻目往下用,不夠算我輸,字寫的再潦草都不會分不清。

4、大漢字文化圈的統一,是極其便於學說的傳播和探討的,放在西方世界,雖然現在統一為英文了,但早些年可不是這樣,最初是搞學問還得學拉丁文(出了名的難學),後來什麼法文、德文都各領風騷,算起來除了可以防止民科外毫無益處,但科學的起步發展期本來就有很多偉人是「民科「,此時的便於交流顯然比學術壁壘更重要。

5、即是是漢字最可能被詬病的「邏輯關係不如西方文字」這一點,也不是問題。因為——當今中文法律合同的使用也完全沒有問題,不存在說兩個公司簽合同還非要翻譯成英文簽的。之所以有些人覺得中文的邏輯比較模糊恰恰是因為歷史上的中文被常常用來干模糊的事情(文學創作、以及將就修飾的公文),但這並不是因為漢字只能幹這個,這個邏輯不能顛倒。


這不是河殤派那一套?


拉不出屎怪地硬。憑什麼讓文字來背鍋?

其實,說這話的人,自己也知道不怪文字。那麼他為什麼要這樣說?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知道題主注意過沒,一個人不喜歡某個東西,他會找理由也讓你不喜歡。比方說你喜歡吃蘿蔔,他不喜歡吃,他就會對你說:你看你,這麼胖,都是吃蘿蔔吃的。

再比方說,有人不喜歡公有制,就對中國人說,中國貧窮落後都是因為搞了公有制。

所以,有人不喜歡漢字,想讓中國人拋棄漢字,就會說,中國落後都是因為漢字。


不是,是小農經濟和封建帝國農業社會鎖死了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就擺在這個世界中,中西方歷史上都有發現並探求規律的人,因為西方出現了資本主義,使得資源流向了更高效率的一邊,讓自然科學的成果可以為整個社會創造價值。

而資本主義不會因為王權而被束住手腳,資本與科技都隨著商業流通各地,任何國家都不會傻到閉關鎖國任由鄰國升三本,攀科技,出航母。

東亞大陸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農業社會的頑固性,加上帝王權力集中,任何不利於封建帝王統治的苗頭都會被捏死,更何況資本主義這種試圖與王權抗衡的新興階級?

加上農業社會內部缺乏流動,工商業匱乏,自然科學只能淪為一種技術,手段或手藝,無法形成系統的,成型的,可以大規模被學習與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體系。

自然東亞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與科學擦肩而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高中政治負分。


越南歷史上曾長期使用漢字和基於漢字的字喃記錄自己的語言。越南在19世紀末被法國殖民後,殖民當局認為漢字是落後文字,把基於羅馬字的表音文字當作「文明的禮物」贈給了越南。越南逐步廢除漢字,直到戰後完全廢除。

請問,徹底廢除了漢字,改用羅馬字拼音的越南,在文教科學領域發達起來了嗎?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禁錮導致沒有發展自然科學的需要。

市場經濟什麼的,民主什麼的,多少貴族和王室資助科學家藝術家啊,火槍普及前市民商人提民主怕不是被鋼刀攻城器械砸爛狗頭。


不,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中國沒摸到新大陸彩票,沒賺到啟動資金,而17世紀中期之後又是兩邊鎖國姿態

現在世界上自然科學最發達的國家和最落後的國家用的都是字母文字

事實上,漢語漢字在數學和邏輯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比如漢字數字和阿拉伯數字一樣是十進位,而且一字一音,記乘法口訣就比較簡單

又比如漢語中,很多物品和這種物品延伸出來的物品從名字上看是有邏輯聯繫的,比如葡萄與葡萄乾,而字母文字里可能這兩個詞對應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單詞

在化學元素名稱方面,漢字表示也比較具有辨識度;而生物學方面漢語名稱往往也比較簡短易記


經濟基礎才能決定上層建築,你要說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互相影響,那麼其他回答中說的帝王派儒家思想(半部論語?)、取仕制度等等方面也都多少有影響是不假

但是本質上來說,這麼說話是在捨本逐末,就像新文化運動硬剛孔子,維新運動硬剛王莽一樣,其實本質上是選錯了靶子

以人為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面客觀

宗教改革的動蕩(雖然我不覺得這事兒本身「解放思想」,但至少是對舊體制的巨大衝擊)

文藝復興高舉希臘大旗但本質上是小資產階級生產方式對經濟自由的訴求

再到後來盧梭伏爾泰們,就不用多說了。

這才是作為上層建築中反過來對生產力發展有積極影響的反饋

而這種思想進步,本質上仍然是經濟體制的問題

中國很早,並很穩定地形成了固化的經濟模式和文化向心力——雖然中國封建時代文化一直也在變化流轉,但總的來說作為生產和文化的主體,中國在一個基本的框架內還是非常穩定的,從周公重社稷去神權,到孔子的社會理性哲學,實際上本質是中國文明形態的產物而不是相反,很多人還是過於唯心史觀了。

這種穩定就導致了強大的生產層面和文化層面的慣性,俗話說花無百日紅,你穩定了,別人進步,你就落後了,就是這麼個事兒

把屎盆子扣在孔子,扣在倉頡,扣在任何一個其實本質上是由這塊土地上生髮出來的文化符號之上,都是不歷史唯物主義的

你非說文字識別和語言構建邏輯,我這裡就有一個反例

即完全的孤立語,雖然漢語言文字有很多不是單字孤立的組合詞,但這些組合詞本身也仍然自身孤立

你要說邏輯,那麼漢語言應該是最適合做基本邏輯演繹的語言,因為它的語素完全孤立

英語是拉丁系統中最孤立,最分析的語言之一,但相比漢語,其非獨立性的詞形變化還是太多了

(所以很多西方學者認為漢語沒有語法。。。。。)


不是,是儒家,

說起來我一罵儒家他們就說我不懂儒家,拜託,我大清一堆蠻夷也不懂儒家啊,這儒家大師們比哈巴狗還還哈巴狗呢,舔的我大清那是真舒服啊!

我常說儒家的死結就是清朝,就是那個儒家大師們一邊留著辮子一邊對多爾袞說我們儒家講究的就是氣節……!

人家歐洲黑暗的中世界燒科學家玩,但是好歹人家也有科學家可燒啊

中國是不燒科學家,因為沒有啊·······

說難聽點吧,儒家獨大以後,甭說道家法家墨家兵家了,連不招誰不惹誰就研究農作物的農家都被趕走了······

後來李世民就學會了這一手,果斷把哥哥弟弟殺了,這樣李淵再不樂意也只剩這一個兒子了····

所以到了宋代連200萬人口的西夏都打不贏,韓琦除了殺自己的大將什麼也不會,司馬光除了把前人打下來的城市還給西夏之外什麼都不會

但是皇帝也只能用儒家,因為,別的已經死光了·········

最後儒家不負眾望,憋出來了理學,就是我打不贏蠻夷,但是我可以打老婆啊,我可以讓家裡女人自殺啊···

至於自然科學········農家啊,研究吃飯問題的農家都被趕走了,其他的自然科學還有好?

研究怎麼打仗的兵家啊,儒家就算被蠻夷吊著打,拚命跪舔蠻夷,生怕舔的不舒服,剃髮跪舔如同哈巴狗,也不讓兵家出來啊··

縱橫家?儒家就算聯金滅遼聯蒙滅金這種脫離靈長類的決定都做得出來也不讓縱橫家出來啊···

醫家,寧可自己瞎編亂造,把搞解剖的醫家給砍了也不人家研究啊···

為了自己的利益,別的學說算什麼??別人的利益算什麼??

這種情況下,自然科學怎麼可能發展的起來!外行指導內行的根源就是這裡啊

綜上所述:享受千年供奉,自然要承擔千年責任

但是你丫的供奉都要,責任一點都不想要,蠻夷進來立馬跪舔也太賤了吧·········

是吧,孫之獬摸了摸頭上的辮子,對多爾袞說,我們儒家最吸引人的是他偉大的理想和氣節·····


名字稱呼的只是個不恰當或者片面的舉例。大家可以無視我的這個錯誤觀點。

但是,目前國內學術界的圈子文化有點重了。很多人上到傑青或者長江以後,就開始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搞關係,爭取進入權利階層。基本半脫離學術一線了,不看文獻,對新的進展和研究一知半解,四處忽悠。然後就是錢越拿越多,真正新的東西就少出了。逐漸失去了對科學研究的那份初心,淪為滾雪球獲取更大的利益。

當然,我們還是有很多學者一直在勤懇踏實的勇攀科學高峰,國外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但,我們的情況似乎是越來越嚴重了。人人都想拿到帽子,拿到了帽子又想獲得實權。說白了,學術只不過是過去階層跨越,獲取更大利益和權力的工具和敲門轉。只不過是書中自有黃金屋和學而優則仕在現代學術精英們的另一種實現方式罷了。

以上純屬個人瞎扯淡,持有不同意見的各位小夥伴,謝絕炮轟。謝謝合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決官本位的思想是關鍵。舉個例子,我們國內叫老闆們,某某某教授,某某某院士,不能直呼名字。國外的老闆和學生都相互只叫名字。我們不崇洋媚外,但封建人治思想太重了。學術圈子建立起的所謂門派和權威,控制著各種資源,黨同伐異。後生晚輩們不進他們的圈子就將會失去支持,你還談啥創新?!大的團隊的創新能力已經慢慢降低,但是缺掌握著更多的資源。中國學術界想產出高質量的原創性工作,任重而道遠!


大清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連續打了70年敗仗,唯一贏了法國一次還要賠款。隔壁日本呢?美國黑船來航,輸了一次就怕了,德國英國美國到處找富強之道,昔日的小弟打得大清毫無脾氣

估計有人說我精日?精就精唄


再更新:

本人並不喜歡明代,也不是所謂的「明吹」,但是明代出現了一些很可貴的社會轉型的跡象,包括

  1. 大規模的私營實業的興起,數量龐大的僱傭工產生
  2. 大規模的商業化私營農場的出現
  3. 伴隨著私營實業的興起,早期的機械化生產已經出現
  4. 士大夫中對西方思潮的開放程度很高,甚至有人對西學推崇備至。要知道,利瑪竇和中國高層很多官員都是好朋友,甚至包括內閣首輔。

明晚期萬曆年間,一次大規模的西學東漸開始了,很多西方著作,包括天文、曆法、地理、物理、邏輯、哲學等廣泛的範圍。著名的包括《幾何原本》、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物理學》《名理探》,還有大量宗教文獻。明末著名的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號稱天主教三柱石。

然後這些都被改朝換代打斷了,後來社會好容易穩定下來,但是在清前期,只有康熙一朝對文化交流態度搖擺,其餘基本上是全面限制的態度,同時大規模的文字獄徹底斷送了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所以直到鴉片戰爭這兩百年間,中國的文化完全處於黑暗之中。後來得益於洋務運動,這場西學東漸才重新開始,但是已經晚了,我們已經與西方有了幾個世紀的差距。

我們可以看到,明末自由市場的萌芽、工業雛形、思想開放、貿易頻繁,這些都是對社會思想進化的巨大助力。資本的力量和工業化的需求,這是歷史的滾滾車輪,皇權是難以阻擋的,更何況當時士大夫階層對西方文化持有開放態度。遺憾的是,後來的社會動亂、殘酷屠殺把它阻擋了。否則即使中國後續不走向西方式的資本主義政體,也有可能形成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與中央集權的君主政體相結合的獨特社會(本來中國2000年的中央集權社會就是很獨特的)

如果不是清代的閉關鎖國和以殘酷屠殺為方式的文字獄,即使是後面是李順皇朝,也斷不至於到清末那種愚昧落後的境地。

====================

更新,

首先,原文出現了一個「滿人」的措辭,是個筆誤。如果冒犯少數民族人士,鄭重致歉。原文已改。

至於人口銳減,包括了明末饑荒、李自成和張獻忠、以及清兵入關的多重因素。但是清兵的著名屠殺案例不要太多。縱觀歷史人口變遷,兩次人口數量銳減,一次是成吉思汗,一次是明末清初。清人的大規模種族屠殺不必洗白。

關於明代科技,並不落後於世界,至少比清末的情況強八條街。在採礦、曆法、航海(明初)、冶金、機械、水利等方面,說領先世界應該沒有問題。在數學方面相對較弱,但是各種初等運算的概念幾乎都已經有了,高次方程的解法也有了,珠演算法大行其道。雖弱於西方英法等國,但是並非清朝的全面排斥狀態。如可保持文化溝通,不至於出現數百年的落後。如果配合工業革命的興起,必然會大為改善。另外,中國基礎理論弱於實用技術這是事實,但是實用技術本身也是科技的重要部分,不應忽視。

有人列舉西洋火器,這個正說明問題,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關起門來仍然領先世界。明代對外文化交流還是通暢的,對外來技術懷有包容。

文字獄各朝都會有,但是以清代為甚。文字獄對思想發展的破壞也不必多說。更有甚者,出於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恐懼,清代壓制科技發展,尤其是軍事科技。比之更甚的是閉關鎖國。限止西方學說,禁止西方書籍,對一切西方先進的東西,不外乎是呈御覽,然後深鎖禁宮,絕不流傳。明代海禁已經令人惋惜了,但是還不至於鎖國,清人變本加厲,斷絕了中國知識分子接觸先進科技的一切後路

明代中晚期資本主義萌芽大工業的萌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至於這兩者對科技發展的推動力就不必多說了。東西方技術的真正拉開距離,就是在工業革命之後。清人的破壞,最令人嘆息的,就是這兩大萌芽胎死腹中。

關於明代君主立憲的苗頭,可能原文中有所誇大,原文已刪。但是明代內閣權力之大,皇權被限制之深,應該說是各朝之冠。誰又能斷言,如果有「如果」的話,它會發展成何種政體?

明亡有其自身原因,並非直接亡於清,原答案並非把明亡歸咎於清兵入關。原文中真正歸咎於清人的,是鉗制文化、限制科技、閉關鎖國,以及完全打斷了中國資本主義興起的進程

另外,本答案很多地方有爭議,純屬一家之言,但是評論區不是罵架的地方。請諸位互相之間口下留情,不要衝動。否則隨時關閉評論區。

以上。

=================================

1643年,上帝覺得一切都在黑暗之中,於是他說,讓牛頓出生吧,於是牛頓出生了。

一年後,中國歷史上最悲慘的事件發生了。清兵入關,開始了慘烈的種族屠滅。關於人口變化,眾說紛紜,一個比較中立的說法是,明末漢族人口約2億左右,清初則只有5000-8000萬。可見清兵之滅絕人性。「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

與之相對的,則是同樣慘無人道的文化屠滅。毀壞文獻,屠殺知識分子,強制留髮不留頭,等等。最著名的文字獄,前後200餘年。所謂的「康乾盛世」,是文字獄的最頂峰。《四庫全書》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有計劃的大規模毀滅。魯迅先生說:

「現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於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裡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清朝的考據家有人說過,「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妄行校改。我以為這之後,則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變亂舊式,刪改原文;今人(民國)標點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亂點一通,佛頭著糞:這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三大厄。 」

百度百科中說道,銷毀書籍一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15萬冊。銷毀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除了焚毀書籍,大清還系統的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毀。明代檔案僅三千餘件。……還系統的對殘存書籍和檔案,進行篡改。

經過清朝的偉大改革,大明當時在制度和技術不輸於(甚至領先)全球的情況下:

1、資本主義萌芽被掐死。

2、完善的內閣制度被廢止。

3、大規模工業革命的苗頭被扼殺。

4、無數領先世界的技術成為「奇技淫巧」。中國領先全球的火槍被弓箭重新取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火藥,淪為年節的焰火。

5、閉關鎖國,愚弄民智。

後世善於忘卻的人們所稱道的康乾盛世,對中國文化而言,是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唯有焚書坑儒、還有另外一件事情,可以與之相提並論。「十全老人」乾隆死去後不足50年,鴉片戰爭就爆發了。後世人民的反抗,以義和團為代表,成為了愚昧、落後、笑話的代名詞。遙想明初赫赫的神機營,令人感慨,時間前進了400年,但是中國人後退了400年。一進一出,清人使中國文化倒退800年。

這不是全部的原因,但是肯定是重要原因。否則以明末的數學、物理、天文、地理、採礦、等方面的基礎(雖然已實用技術居多,理論較少),以及與西方的密切交流(沒錯,明朝與西方交流極為密切,文化、科技、宗教皆不禁),假以工業和資本主義的興起,必然不是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狀況。


問題問的不好。不如問,「是不是文字沒有發揮作用?

我想是有關係的。

文字,有兩個基本的作用,「積累」和「傳播」。

西方工業革命之前,主要是積累問題。而所謂的「傳統文化「,基本上跟現代自然科學和現代科學(工業化)無關。」

工業革命之後呢,對西方工業化的知識科學技術,傳播能力低下。

傳播能力低下的原因在於,沒有積累(缺乏直觀感受),文字的描述能力有差距(說教為主,導致死記硬背),高昂的受教育成本。

PS:

我懷疑自己不理解你的問題,這本身,算不算是文字的問題?


推薦閱讀:

相比象形文字,拉丁字母有何優劣?
有哪些現行的表音文字不屬於腓尼基-希臘-阿拉米體系?
阿拉伯字母是不是從古到今沒有變化(就類似於漢字的甲骨文到簡體中文的變化那類的)?
古埃及聖書體文字是怎樣表達意思的?

TAG:語言 | 自然科學 | 科學史 | 文字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