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舉手表決」這一投票方式有哪些優點與局限,是否能反映出人們的真實態度?

問題相關:生活中有哪些設計很好地運用了人們的「從眾心理」?

在這個問題下,有知友提到「舉手表決」的方法可能運用了人們的「從眾心理」(很多人投的時候就跟著投,沒有人投的時候也不舉手),那麼,這類投票方式有哪些優點?它適合用在哪些場合,又有哪些局限呢?

抖機靈的回答還請免了。


謝邀。

表決方式涉及到的心理學角度,主要就是題主所說的受到從眾心理影響,很難反映個人的真實態度。從眾心理可能會引起責任擴散,以致原本中立甚至持反對意見的群體都更容易倒向多數人一邊。

單從這個角度看,舉手表決這種簡陋的方式早該被廢除了(古希臘都知道用貝殼來不記名投票呢)。

但是舉手表決也並非一無是處:公開透明,公眾一目了然,毫無暗箱操作的可能。反觀不記名投票,技術上總有被人做手腳的可能。

因此,只要能克服「從眾心理」的影響,舉手表決還是值得用的方式。要克服「從眾心理」的影響,最關鍵的就是要克服」不從眾「帶來的風險。我在之前如何改變自己人云亦云的缺點? - 熊希靈的回答提到過,不從眾的兩大風險是要為看法獨立負責和不被團體接納。

民主制度下的議員們要決定某項議題的時候,就很適合用舉手表決的方式——每個人投票代表的不僅是自己個人的態度,還代表了背後選民們的態度,他是代表一個群體為看法負責;他要爭取被接納的是與他觀點一致的選民,而不是在場的其他議員。

所以這種情況下,舉手表決反倒有了比不記名投票更大的優勢——公開透明的舉手表決,議員投了什麼票選民們一清二楚,牆頭草議員是不會受到選民歡迎的。

但是,選舉議員的時候,選民們投票代表的是自己的態度,並且還有因為與所處團體政見不同而決裂的風險;犧牲一點投票的透明度,採用不記名投票則更合理了。

《後會無期》一上映,大家都津津樂道於那句台詞:」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分利弊。「現實往往也就是那麼無奈,投票方式的擇取,也就是不同情境下利弊的不斷平衡中選個局部最優解吧。


影響投票表決最後結果的有效性的因素太多了,其實大部分需要做決定的情況是不適用的,舉一些栗子:

1、選項過多不合適。投票表決往往需要當下做出反應,即使是一開始知道要選擇的項目有哪些,在現場較為緊張的氣氛下也會突然有所動搖,所以選項過多會讓投票者難以抉擇,事先不知道選項的人會有觀望的心理,「欸我先看看大家選不選,我再想想」,所以前幾個被表決的可能不佔優勢。

2、表決內容與個人利益相關程度較高。其實人都不太想過於明顯的放出自己的趨利心,如果表決的內容顯然會利於一方而造成另一方損失,大家會不太好意思舉手,要是表決的人相互認識,那就更加難以決斷,最後甚至會出現許多棄權行為。

3、記票人身份特殊。就像小學老師總愛問同學們前一天有沒有預習,他會說與預習了的同學舉手而不是讓沒預習的舉手。所以老師想補課就會說明天不能來的舉手……如果計票人投票人有較大影響,那麼就也會造成表決結果失衡。

4、表決環境。如果是在較為自然的環境,大家的排列不太整齊,不容易數出票數,這樣人們會傾向於聽從內心舉手。可要是在會場這種一人一座那種誰沒舉一目了然的情況下,氣氛更也嚴肅,人們會更加容易從眾。

哎因素太多了,手酸,總的來說,舉手表決對於大部分重要且公平性要求高的投票來說都不合適。

不過有些情景挺適用的,「請喜歡吃蘋果的小朋友舉手」,「要訂雞腿飯的舉手,剩下的就是滷肉飯啊」,「認為我丑的人請舉手」這些的。


推薦閱讀:

投票網站如何有效地防止刷票?
幾乎相同的答案,你是否更多投票給熟悉的人?
知乎是通過對有敏感內容的答案投「反對」票來規避政治風險的嗎?

TAG:心理學 | 投票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