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膠囊」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採用其他方式培養菌種?

重口一下,最近40美元一坨翔的新聞滿天飛,隨便丟一個鏈接

糞便銀行:逆天了!重金買糞便做成口服膠囊

應該是為了提取翔里的有益菌種,可科技那麼發達……為什麼要直接吃翔呢,不能體外發酵培養什麼的嗎,比如「整腸生」什麼的,也是菌膠囊啊,菌群如果種類很多就分開培養再整合唄,很難么

所以是出於成本還是技術限制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呢,有沒有能詳細解釋一下這個技術的好……人……


謝邀。我都在個人說明裡面寫過我是認知神經本科生了你們還來邀請我……

先簡單答下,糞便膠囊的主要作用和目的是改善或者說部分替代重構部分患者的腸道菌群。至於為啥用這種方式,因為這樣相對於單獨培養來說比較簡單,而且在多數情況下都是對的。在後文細說。

要理解這個,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1.腸道微生物群落對人體健康的巨大作用和影響

2. 腸道微生物的一些特別性質(抱歉詞窮了好嗎……)。

1.
先來簡單介紹下腸道微生物群落吧。下面引用摘自百度百科

「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中,超過99%都是細菌,存活著數量大約有100兆個,有500~1000個不同的種類。這些數目龐大的細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把腸道微生物直接分成三個類別這個我個人不太認同,我認為腸道微生物應該是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不過前面的數據還是比較準確的,對,細菌就是這麼多,貌似比人體的總細胞數目還多10倍……

1.(2) 最近有很多科學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和人類的一些疾病有密切的關係。我直接找幾篇科學報道,貼在這裡。

調節腸道微生物可治療糖尿病和肥胖

還有幾篇生物谷的文章需要登錄……大家可以自行尋找,關鍵詞
:腸道微生物。

Cell Host Microbe:研究揭示腸道微生物對免疫系統的作用 註:需要登錄

然後來說個神經方面的,我在去年的時候,還看到過一個報道,是在小鼠上做的實驗,說是誘導的ASD(自閉症)小鼠的腸道菌群與正常不一致,在一些細菌的數量上和正常小鼠相比要少很多。研究人員挑了幾種統計上差別比較大的細菌,然後讓小鼠口服這些細菌,之後發現小鼠的自閉症癥狀有所緩解。

這部分想說的是,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有關。

2.
來談一談腸道微生物的特別性質。我個人的看法,腸道微生物常年生活在腸道中,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個體在一個菌群里生存,和很多種細菌有共生關係,這樣的性質就導致單獨培養起來比較困難。我想這部分的解答了題主提的第二個問題。

至於為啥糞便膠囊,其實用培養的方法也有,不過主要應用於實驗室之中,主要原因是那樣首先產率比較低,第二是特異性不高,效果不一定有整體移植好,在前面也提到過,腸道微生物是一個整體。實驗室用的話主要是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印象,從而闡明他們的假說。

之前也有一種方法,比較類似,不知道題主有沒有關注過,糞便移植,與這個想要達到的效果類似,但是方法不太一樣。

不知道寫到這大家明白沒。

PS:糞便膠囊這個東西我之前設計過一個類似的東西,有一點差別,我當時設計的放在膠囊裡面是工程化的大腸桿菌,而不是健康人的糞便。


腸道細菌種類超過1000多種,很多用常規的塗培養皿方法是培養不出來的。很多腸道細菌的鑒定都是用高通量技術,如PCR測定16sRNA。

但是也不是直接吞食大便,如下圖是一篇文獻里糞便的純化裝置,要的只是菌群,估計最後還會製成凍乾粉的,然後製成膠囊。目前常用的是像灌腸一樣注射到腸道里。

也不是所以認為是健康人的糞便能用,這篇文獻里說90%糞便供者通不過篩查的。

國外糞便移植是類似器官移植的,估計倫理審查會很嚴。

半年前看過一眼的文獻,未詳讀,大家可參考:Elaine O. Petrof,Alexander Khoruts.From Stool Transplants to Next-Generation Microbiota Therapeutics. Gastroenterology 2014;146:1573–1582


謝邀,以我工作經驗來說,採用工業化培養的話,是很難模擬出人體腸道那種環境的,它們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

多種菌共生我很難想像該如何可控培養。


實踐證明在極具複雜性的腸道微生物群體(1100多種微生物)中,靠人工培養益生菌來戰勝艱難羧桿菌存在極大的技術難度。利用健康人的腸道菌群組合物顯然是多快好省,無論從客觀療效還是製備的經濟性方面,都優於人工培育。


最近正好在大鼠上做大腸微生物群落對社會行為影響的研究

簡單地說,培養只能培養個別的菌種,移植可以完整的移植整個生態系統。這樣有兩個好處,

1. 大腸里的細菌千千萬種,不是每種細菌對腸道健康、行為等等的影響都是明確的。這時候培養哪個?乾脆全移植算了。

2. 完整移植有單獨移植所不具有的特性。腸道系統中的細菌種類很多,互相之間有複雜的關係,和人體也有複雜的關係。例如,有一個菌種似乎會分泌一種物質,這種物質有減輕焦慮的效果。這是否說明移植這個菌種就能減輕焦慮呢?不一定,因為說不定這個菌種同時還在和很多別的減輕焦慮的菌種競爭,這個菌種增加了,別的類似的細菌減少了,最後的結果反而是焦慮變重了。這時候還是移植整個生態系統最有效。

微生物對人健康的重要性上面都說的很清楚了,我補充一個:腸道的神經系統也是很複雜的。之前講神經科學的就會說,「啊除了大腦小腦什麼的意外,腸子里也有很多神經元的啊」就沒了。現在好像逐漸意識到這方面的重要性了。腸神經系統的神經元總數(一億個?)和脊髓相當,因此對行為和健康很有可能是有前所未了的影響的。


非本人專業內容,回答不周望包涵。最早看過國外移植親屬糞便治療腸道艱難梭菌感染,因為抗生素什麼的治療腸病,最後腸道菌群失調,幾乎無法自行恢復。於是老外想到移植親屬糞便,因為日常吃喝拉撒一起,估計菌群也類似,然後……治療效果貌似非常理想啊。慢慢的火起來了!

人體內部的微生態是巨複雜的,應該有內在的動態平衡,記得老美搭建的封閉生態圈項目都是失敗告終,腸道微生物生態也是類似吧,我們目前無法人工設計平衡其生態,還是直接整體移植大便比較方便。


「糞便膠囊」是怎麼回事?

抗生素會導致腸道菌群紊亂,需要重建腸道菌群,吃屎是最好的方法。自然界中,許多年幼草食動物的腸道菌就是通過實用母體的排泄物構建的。

為什麼不採用其他方式培養菌種?

屎多便宜啊?多健康啊?


"有益菌種"嘛……腸道菌群嘛……怎麼看都不是一種細菌單獨起作用的對吧,一定是許許多多不同的細菌在一起經過複雜的相互作用最終產生有益效果的對吧。。所以單獨分離出一種細菌再鑒定效果再吃進去當然比直接吃X來得成本高效用低……

PS,有木有一種中藥的即視感……


我看到的中文新聞里都沒有說的很詳細,大概是當做獵奇的新聞來報了吧,無從判斷是否是真的「吃屎」。

這也不是新鮮事,嬰兒腸道提取出來的乳酸糞鏈球菌早就在畜牧行業用了(補充一下,用來給雞雛吃,治療痢疾的效果非常好),據說最好的是羅氏公司產品,大概的生產過程是:提取菌種,培養基發酵培養,當菌體數量擴增到大約1000億/ml時候,停止發酵,菌體分離(離心機或者別的),培養基拋棄掉,只保留菌體,為菌體做包被,做一層保護膜,讓活的菌體處於休眠狀態,最後冷凍乾燥,做成固體。這時候和糞便沒什麼關係了,從哪個角度講都是很乾凈的。

還有一種觀點,說每個人的體內菌的組成都不同,由此塑造了不同的身材、性格,也就是說人類只是菌的共生環境,性格急躁與否、胖瘦與否都是菌決定的。所以他們收集各種分辨樣本是為了保留多樣性,最後完全可以把菌體分離出來,採用技術手段保證菌體活性。即使做活菌體會有難度需要冷藏,難度也不大(有的菌是不產芽孢的,一直是營養體,非常容易死。營養體對環境適應能力相對弱很多,比如有的菌沒有氧一會兒就完蛋,有的溫度稍高一點也完蛋,還有的不耐酸鹼。不過沒聽說不耐低溫的)。常見的像疫苗,都是冰箱保存,對吧。當年我被狗咬了,疫苗買回來存在鄉村醫生家的冰箱里,直到那幾針都打完。現在還能回帖子大概說明疫苗是好用的吧,哈哈。

結論:可以不直接「吃屎」,科學又不是巫術,「大便」又不是藥引子。

(最差也可以把菌體分離出來,洗乾淨再吃。直接吃完別的病好了,怕是會得心理疾病,Oh my God...)


以形補形,以毒攻毒


謝邀!

前面回答很多腸道微生物的重要性,我就不闡述這些了!

只提幾點:

1.很多腸道微生物按目前的培養方式是培養不出來的,那些叫做不可培養微生物;

2.腸道微生物是群落概念,只有不同的微生物維持一定比例的微生態,才能保證健康的狀態,某一或某些微生物過多或者過少都對健康有害(和口腔的微生物生態也是一樣的,不是微生物致病,是由於微生物組成比例變化導致疾病),在體外培養無法精準配置健康的微生物組成(生態)。其實這跟成本沒有關係的。

3.一些益生菌也是為了引入有益微生物來維持腸道微生物正常的生態平衡。

4.其實糞便治療,也沒那麼恐怖,在國外治癒了很多腸道微生物失衡,或者因為化療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落變化的疾病。吃的都是處理過的,沒有想像那樣的尷尬氣味等。


這題應該邀請@厲子卿 @五葉 @吃完就餓

等中醫黑來回答。


首先,腸道的環境很複雜,實驗條件下很難模擬出來。其次,腸道微生物種類繁多,菌群結構也比較複雜,很難做到將有益的菌從糞便中分離出來進行擴培。所以現在最便捷的還是糞便移植,這樣能夠保證菌群結構的穩定。


道理上說的通。但是,讓別人吃屎嗎?即便裝在膠囊里,那也是屎。噁心


推薦閱讀:

「鯊魚咬了你一口,它一般不會再咬第二口」這句話是真的嗎?
在陸地上的湖裡會有鯊魚嗎?
如何看待韓春雨主動撤稿?
為什麼生物從單細胞進化到現在,所有動物幾乎都是左右對稱的?
為什麼人類吃到好吃的東西一定要吞下去才爽,在嘴裡嚼到不想吃了吐出來不可以么?這樣就不存在吃胖的問題啦?

TAG:生物醫學工程 | 醫學 | 細菌 | 生物 | 發酵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