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在交往的過程中最大程度拷貝別人頭腦已儲存的知識?

有趣~


不明白為何有多人來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提問本身的不合理性前面大牛已經都分析過了,試著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說下該問題的重點。

在這裡給出兩個方法,一個是以知識問題域為主線,一個是以人為主線。要明白任何一次與人的交往和交流都是零散的知識點或經驗點,留給你的事情就是用主線來貫穿這些內容,產生價值。

1.以人為主線:一定是多次交往,關注這個人,留意對方學習的方式,思考的方式,留意對方的博客,豆瓣或微博等內容。那麼對方最近在做什麼,在看什麼書,在實踐什麼就可以有一個全面的理解。這個理解講有助你反思和改進自己學習和思維方式,聚焦自己的關注點。

2.以問題域為主線:除了人外問題域也會是主線,即和不同的人交往的時候,都會請對方談談對某一個問題域的理解,這個理解當時所處的場景,環境等。那麼積少成多,一段時間交往後你就會對你關注的問題域有個全面的辯證認識。這個認識再結合自己的實踐進一步改進和沉澱為自己做事情的方法或行為。


拷貝知識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能讓這些知識為我所用。人與電腦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電腦不具備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下面講講我所理解的,如何培養一個人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

首先,在我的世界觀里,一個人的思想可以分為知識體系、思維體系、價值體系三大部分。

知識體系,包括你吃過的飯,讀過的書,見過的人,和遇到過的事。這些是你在人生這場遊戲中,積累的第一手寶貴的資料。

思維體系,是指你思考問題的方式以及思維的角度,包括你的物理邏輯(比如數學等這類邏輯)和心理邏輯(比如情感等這類邏輯)。

價值體系,就是你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愛情觀。凡是帶觀的都可以算上,一言以概之便是:立人做事之能力和評判標準。

(全文略長,劇透控可以先看最後的結論,再回來看下面的內容 /(ㄒoㄒ)/~~)

讀了很多書,但是都忘掉了,那麼讀書的意義又在哪裡?這個問題中, @Boyan 的爸爸對他說:「你讀過的書,經歷過的事,等時間長了,那些細枝末節你都忘了,剩下來的,就成了你的素質。」這句話與我的理解極為神似。讀過的書和經歷過的事,便是知識體系的一部分;「細枝末節都忘了,下來的」這一過程,便是思考的過程;最終沉澱下來的素質,便是你的價值體系的一部分。

所以,知識是基礎,思考是過程,價值是結果。所謂學習,便是將知識經過思維體系的加工,抽象成價值體系的過程。抽象的能力,正是將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的根本原因之一。

春秋末年,同樣對於「勾踐對夫差俯首稱臣」這事,吳王夫差看到的是一個人的自尊和信心被徹底擊垮,不足為慮;而丞相伍子胥看到的則是一個國王能放下一切忍辱負重,今日不除必有後患。這便是思維角度的不同。

古今中外,君臣意見不一,或是將相不合的例子,多不勝舉。但至少,絕大部分都是君臣一心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一統天下。倘若今天不是站在上帝的視角來審視,而是置身歷史洪流,讓你當皇帝,又有誰能說自己肯定是一位明君呢?

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甚至不是自己能選擇的。由不同經歷而產生的思維體系和價值體系也是獨一無二的。

因此,知識不分益弊,思維不分對錯,價值不分好壞。有些人旅遊喜歡高大上,住酒店,有些人卻喜歡去人跡罕至的地方,住青旅;有些人無法容忍自己的伴侶出軌,有些人卻可以帶著自己的老婆去換妻群交;有些人一提到模特空姐就會想到潛規則,一看到年輕漂亮的姑娘挎著個LV就認為是被包養,有些人卻想到她肯定付出了多於尋常人的努力,其中心酸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每個人都有擁有自己的價值觀的權利,不同的價值觀造就了豐富的社會文化,存在即合理的同時優勝劣汰。

所以,請善待身邊每一位腦殘的朋友,因為在他們眼裡,或許你也是腦殘一隻。

關於運用知識的這一塊,晚上回去後再寫。 下班啦啦啦~(≧▽≦)/~

-------------------------------------------

可惡的拖延症。下面接著說。

經過一定的積累後,我們的知識體系、思維體系、價值體系已初具雛形。當我們遇到一個新的事件、新的難題時,以價值體系為準則,以思維體系為手段,來預測事件的發展趨勢,或給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一個木工人,從學徒開始,先跟著師傅學習將一塊木板(新的難題)做成一扇門(目標準則)的技巧(方法手段)。學了一段時間後,便形成了一定的價值體系和思維體系(知道要做成什麼樣和怎麼做)。現在他自己接到了新的任務,只需要按照現有的技能照做即可,並且在這過程之中,讓自己的技能得到強化

所謂的學以致用,本該到此為止。然而大部分人,也確實是到底為止。但是更優秀的人,將上述過程,整理成為「知識」,重新拿來修正並改進現有的思維體系和價值體系。這句話中的「修正並改進」這5個字,雙重加粗。

「強化」與「修正並改進」的差別在於,比如同樣是刷怪升級,強化只是不斷的刷怪;而「修正並改進」則是在刷怪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刷怪的速度。

到此,貌似說的差不多了。最後再全文總結一下吧:

學習知識,就是把新的知識經過思維體系的加工,抽象成價值體系。

運用知識,就是用現有的思維體系和價值體系來解決新的事件。

更優秀的人,則將運用知識的過程,作為一種新的「知識」,進行二次學習。

最後再補充一句,以上任何一步,只有大量的積累和經歷,並相互間融會貫通,方能稱之為體系。單一的一個知識點,不管是地心說還是日心說,還是牛頓三大定律,都沒有任何的意義。但將大量的物理知識統一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後,我們就能飛出地球。

本文只講了知識體系-&>邏輯體系-&>價值體系的縱向關係,下次若有合適的問題,可以再講講各內部之間的橫向關係(即如何融匯貫通)。

第一次寫這麼長的答案,謝謝大家耐心的看完。謝謝。

完。


謝邀

我有個朋友是外科醫生,腦子裡有一大堆病例、論文和手術方案。以此為例,產生兩個問題:

  1. 你「拷」過來有什麼用?能解決你什麼問題?你有沒有運用這些知識的技能?能不能上手術台(我指的不是躺在手術台上)?
  2. 這些「乾貨」,是人家讀了好幾年的書,積累了好幾年的臨床經驗才得來的,你有什麼自信用極短的時間和很低廉的成本「拷」過去?

「知識」不是幾個T的數據,也不僅是一個規範化的公共系統,它會在一個人學習的過程中,與他的經驗、思維習慣、想像力、以及鄰近的知識板塊相結合,最後變成非常個人化的信息,這是其最寶貴的地方。

任何試圖繞過這個過程直取結果的嘗試都不會成功的。


這個問題或者說,是通過和人交往得到正向促進,會更合適一些。

我願意相信,自己主動靠近的人通常有能和你產生共鳴或互補的部分,無論是在某些方面強於你還是弱於你的人。

事實上,和優秀的人交往是自我得到促進和提升的一種捷徑,更高的視野,比讀書來得快和印象深刻。

同時,幫助他人也是一種自我實現,很難講誰的收穫更大。

我們要做的是當你意識到問題的時候,立即行動和嘗試做出改變。其實聰明的人一直知道自己的問題,默默在尋找行動的動力。

我的幾個關鍵瞬間,都和人有關。


這個問法、這個思維,都錯了。

說別人錯,這很不禮貌,容易引發強烈的反彈,甚至人身攻擊。

但是,錯了就是錯了。這個提問法、這個思維,值得讓人冒著被圍攻的危險,指出錯誤。

拷貝別人的知識,而不是說「向別人學習」,這是對別人的不尊重。交往的目的如此單純和功利,讓人厭惡和懼怕。這就像微博上的各種轉發,特意忽略原作者的名字,彷彿那些內容,出自自己的手。甚至有人,刻意去掉別人的印記,再加上自己的水印。

即使不是盜版而是單純的拷貝,就像從網路上下載了很多資料放到自己的硬碟,知識是否會成為自己的?也不會。知識從網路到硬碟,不過是一個轉移,從硬碟到大腦,這都不是簡單的物理轉移,需要吸收、消化,而且每個人的心智模式不同,吸收和消化就有異。單純的技能知識,還好辦些,複雜的知識,靠搬運,肯定是不行的。

本質上,這是一個關於學習力的問題。但是真正的學習,先要學會尊重他人、尊重知識,現在看到的情況是,很多人都非常努力,但是缺少智慧和胸懷,而這是學習道路上最大的障礙。

這個說法可能不好理解,舉例說:

你想向別人學習,非常喜歡別人的一句話,於是,你把這段話發在自己的微博上,但沒有註明誰說的,你的粉絲以為是你說的,對你非常膜拜,然後有一天,事實被揭穿了,粉絲們覺得受騙,而原創的人覺得你的人品不行,當你有問題請教,也不願意告訴你。即使不是原創者,他人也可能會有這樣的看法,從而堵塞了你部分求知之路。

(有些人會非常委屈,說我這是幫你傳播,你應該感激我才是。這就更沒辦法了。對這樣的人,敬而遠之吧。)


和中國武俠小說中的描寫不同,你不能拷貝別人頭腦已儲存的知識,別人也不能拷貝已儲存的知識到你的大腦中。

你只能學習別人學習知識、分析、運用知識的方法。在開始階段可以完全模仿別人的方法,理解並能熟練運用之後,你就能以別人的方式來思考、解決問題。有時候這就表現得像是拷貝到別人頭腦已儲存的知識。


這個問題的提問方式讓我感覺不舒服。雖然題主可能並不完全是功利的,但如果一個朋友在與我交往過程中滿腦子都想著要拷貝事兒,他勢必顧不上別的了,這必然導致友誼的不純粹,而我實在無法接受我的朋友不是因為愛我而與我為友。


假設你是一個裝炸藥的房子,別人能給你的也只是一個火種和一點炸藥,至於最後能炸成什麼樣,主要是你自己裝了多少炸藥。

房子的空間是有限的,就像有限的大腦容量和時間。這個時候,炸藥的質量和排列方式,就是在有限里儘可能擴充的主要選擇。

提高炸藥的質量,是單點精簡的過程。優化排列組合,是多點交互精簡的過程。

不同的人會有非常不同的超級有意思的選擇。但,無非都是一個永遠精簡的過程。

在這個反覆精簡的過程,最難就是在持續否定的前提下前行。當然,想明白了也簡單,其中的一個表現是:詳盡利弊,按自己心情選一個,保持開放,只要有更好的就換一個,只要還沒有出現更好的就繼續執行現有的。

在不同的人的人生里,有人在尋求認同與自信和所謂的自我,有人在尋求反對與修正和完善的可能。

你選哪個?不要低估自己的懶惰:)


跟風答一下

大致分三塊兒

頭一部分,先聽我羅嗦個小故事。在人人上會時不時地碰到這樣一些分享,【美劇資源合集,涵蓋十幾年,XXT】,【IMDB TOP250電影合集】等等,首先資源內容太多了,全下載(拷貝)下來肯定是不可能的,不如Mark一下吧,到時好找。問題是,這種鏈接也是不少的,且我在人人潛水多年,猛的冒出來肯定得把我的好友們嚇一跳,本著慈悲為懷的想法,也沒有分享。巧的是我的好友中,有一個人恰恰逢此類帖子就轉,我就長舒一口氣,以後想看的話,記住他的名字就好了,直接踩其主頁就好了(希望我那位好友不要看到此貼)。

在微博上也類似,有一些企業公眾號或個人,我蠻喜歡的,內容也很不錯,但是太話癆了,果取關(從這個角度而言,知乎的賬號還是很不錯的,表揚一下,雖然我幾乎沒點開過。。。)。但是有時還是想偶爾看一看,怎麼辦?關注一些會選擇性轉發的人,即不用被刷屏,也定期能看到好玩的東西。

小總結,知識內容太多了,拷貝的成本太高了,有時以至於拷貝不現實,所以知道去哪兒找就好了。這點和百度雲等網盤的運營模式也是一樣的,對於很多大文件不重複存儲。也是和C語言等的指針一會兒事(沒用過,勿噴),沒必要在內存中新建一個變數,知道這個變數在哪兒就好。再多說幾句,搜索引擎為何這麼牛,就是因為它能幫你找到這樣的鏈接。

好,切實地回到本問題,不要拷貝,交一些牛逼的朋友好了,不知道時多騷擾他們就好了。前面回答中有提到交往對象的,對此,找一個還算淵博對象就好了(那就嫁給google吧)

上面的閑扯很多,你要想把其中知識拷貝下來(如果也可以稱為知識的話:) ),可以匯聚成一句話:建立有效的知識鏈接(網路或地圖)。話說到這兒,可以回到第二部分了。

(卧槽,有點兒長,要不是因為我是作者肯定不看了,不過馬上完)

第二部分,上面內容是按「先講個故事,然後總結濃縮一下」結構來寫的,而此問題的前面回答中也有人把重點加黑(我也模仿了一下,把重點加黑~)。體現的都是一個道理,知識內容太多,要濃縮精鍊

我挺佩服的一個同學就具備這個能力,別人滔滔不絕說了一大堆,或者一個長篇文章,他兩三句話就把內容將清楚了。以前抄作業時,我不直接抄別人的作業,我先等他抄,他抄完之後我再抄他的,這樣可以少抄好多。。。

(小學術一下~從統計角度來說,應該多找充分統計量,或准充分統計量,而在市場上,這個量無疑是價格)。

前面寫了兩條,不得不沮喪地說,其實有時也沒啥用。你看我電子書寸了好多,也不咋看,微博刷了很多,也不知道刷了個啥,把濃縮的東西記下來了,很快就忘了。

以前上課時,老師說不要光看模型,你得自己推一下才能理解,後來發現推了也會很快忘,有人說給別人講一遍才行。後來上Finance課的老師說,只有作者自己才真正理解其模型,知道其如何運作,哪個地方的假設及結論恰到好處,不能多也不能少。深以為然。知識是有附加性的,有適用場合條件,所以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這點其實還是有點悲哀的,這多少有點意味著,生命的生生不息不過是一場重複的遊戲,只有創造知識的人才懂,再多的輝煌都只是一顆顆流星,先賢智慧再多,人類仍然不停地犯這同樣的錯誤——戰爭、上海,羅馬再偉大也會倒下,這或許才是真正的歷史終結———循環,循環,再循環(這點很明顯是不對的,我只是在模仿文藝逼)。當然,或許也有人認為這是公平的,沒有痛苦沒有付出,沒有追求的過程,你就別想得到它。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這個回答,給這個世界寫了半天,原因過程,或許只有自己才感觸最深。這就是第三部分。


多麼功利的一個提問!

這個提問看不到一點兒人性的光輝!


先去學習相應領域的本科課程。

如果對方太高,再根據必要性,讓自己達到碩士甚至博士水平。

食材都備好了,做菜吧。


這個真的是要靠人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了

答主老爸是工程師,自己設計東西的,因為答主繼承不了(我笨,而且是女生,他那些都太精專了,我真的學不會……)所以我表哥跟他學。

兩年了,我哥只會按照圖紙布線,原理什麼的一概不知,也挺悲哀。。。(我也沒資格說啦!)

所以現在老爹就很苦惱,用他的話說:「現在的年輕人,讓他做什麼,勤快的也算勤快,聽話也算聽話。但都不會舉一反三啊。」

說到重點了【舉一反三】。

理論我都懂啦,做什麼事情要帶著腦子去做……

對不起老爸!我一定給你帶回一個聰明的工科男回家!


你去抄抄學霸和學渣的筆記就知道「拷貝知識」局限性有多大了……


假如有這樣的目的的話,首先要過關的應該是自身的客觀立場,然後是不一般的理解力,這兩點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辦到,於是乎「知識拷貝」這樣的事本身在能力要求上就已經脫離了普通人範疇,自然也沒有必要牽扯是否人性親切的問題。

再有就是以「知識拷貝」為目的的話「與之交往」並不是能把完成程度做到最高的手段,因人而異,「交往」這個過程里對自身知識的表露有多有少,而且就算是話嘮,能在交往過程里表露的知識也只是冰山一角。把交往的程度加深,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己的話自然是能夠獲取理想數量的知識,可是在這樣的過程里維持自身的客觀立場又是一件難事。假如不是在這方面的天才的話,可以下結論說要「拷貝知識」的話,交往並不是明智之舉。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傻很天真…知識用拷貝這個詞簡直侮辱了人類的智商,別人的知識與經驗有時並不適合自己的。學習了前人的經驗和知識或許可以找到事業捷徑,但那些走了彎路的人最後所獲得的絕對比你多,儘管他成功的比你慢。


拷知識?還是拷什麼呢?知識拷貝不完整會不會弄得你不三不四呢?


李白的詩你倒背如流算是完整的拷貝了吧,但你不一定會寫


回去多多反思


堅決反對帶著功利性交往,交友!


多問問題


推薦閱讀:

如何擺脫信息依賴?
理論知識因為工作上使用少,所以容易忘記,有什麼好方法?
如何成為博學多才的人?
如何進行知識管理?
比較好的個人知識管理的書籍推薦有哪些?

TAG:知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