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重修刷分制度?
一份成績單,究竟應該反映第一次學習時的學習狀況,還是重修刷分後的學習成果?
我認為,第一次學習時的成績更能體現人的學習能力,而重修刷分後的成績只能體現人的用功程度。舉個栗子,題主是學電氣的,大二的時候學的電路在當時看來確實是一本難啃的書,但是讀完大三回過頭去看就覺得沒什麼難的了,而此時再去學一遍電路那就完全沒意義了。這個問題極端地來說就是,通過重修刷分來申請國外大學獲得offer是否帶有欺騙性質?
你說學習能力,我說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你第一次學習75分,我第一次學習60分,我第二次學習後95分。假設科目名字叫【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請問,現在來了一套多式聯運單證,是你熟悉還是我熟悉,是你清楚法律法規還是我清楚法律法規。
我為了這個學科多付出的汗水你看不到,你只看到分數。你要求同樣的單位時間比賽學習能力,而我要的是四年的時間的總體掌握的程度。
我們跑步比賽的是誰有到終點,不是誰跑步有技巧多好。當然,我並沒有說你不好,如果你願意為了每個科目不惜一切代價,願意重修,我相信題主單科可以完爆那些刷分的人,而且很多科目不刷也爆他們一條街。
然後你就可以祭出此圖。
但現在,你就像龜兔賽跑的兔子一樣看著烏龜拚命爬,問裁判能不能比誰剛開始跑得快就算誰贏。烏龜哪怕刷了五次,那第五次的99分也是該屬於他的。
另外,並不是每個科目都能承前啟後循序漸進的。
你一次性高分通過你的課程,這是你的效率體現,那些所謂的學渣刷分時候你可以把多出來的時間研究新的學科,這樣你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因為每個人經歷的時間總量是相同的,大學都是讀四年,他重複走過去路的時間,你可以用來走得更遠。
問題是,
人家刷分的時候,你幹嘛去了。我校如果不掛,一次重考機會都沒有,掛了保研資格一律作廢。也就是重修刷分什麼的,根本沒這條路。比如我,大一剛進校,信了高中老師的邪「進了大學就自由了」,數學課翹了四成,最後將將在掛的邊緣,這個時候真的會恨自己為何沒掛科,懂嗎?喪心病狂的心理狀態啊!之後GPA拉到3.2死都不動彈了。而且沒有上升渠道啊!我承認自己當時錯了,所以現在在狂看數學,一來準備考研,二來真的是想好好學,掌握這門課的知識。所謂不準重修刷分,我就呵呵了,大學也應該唯成績論嗎?中國這個高考制度,大多數學生一進校就鬆了,一懶下來,第一學期成績一差,四年基本就萬劫不復,無力回天。年輕犯錯要給機會的。就算有了這個制度,重修不努力,成績會更好嗎?年年有人嚷嚷考六級刷分,有幾個刷出來奇蹟的?所以這個制度只是為少數真想學好而第一學期栽了跟頭的人設計的一個溫情的制度,沒什麼不對。反對它的,無非就是跟「你窮你就壞」一樣的強盜邏輯。
說什麼都沒用TAT一不讓我重修,二不讓我保研,那就只有革命勝利那一天,掛校長書記的路燈了呵呵呵。
一、教育部的新規
前面也有答主更新了教育部17年9月才出的最新政策,即修訂後的教育部令第41號《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其中涉及到重修的是第十八條:
學校應當健全學生學業成績和學籍檔案管理制度,真實、完整地記載、出具學生學業成績,對通過補考、重修獲得的成績,應當予以標註。
解釋一下就是,重修成績不能覆蓋原來的成績,即便重修刷分,你之前的成績還是會標註出來,另外缺考、曠考的選修成績也會體現出來。這條新規出來之後,影響最大的無疑是14、15、16級的出國黨,尤其是14級正面臨申請,有的同學大三重修好幾門,結果這條規定一出,努力可能都成了白費。
小A稍微抽樣調查了一下各個有重修政策的大學(2017-2018第一學期)的重修通知,少數大學明確地規定了:
從2017-2018-1學期開始重修的課程,記載成績時予以標註,不再按最高成績記入學生成績冊。
一些學校明確規定:
重修成績不作為各類評優、評獎、選拔、推薦等工作的依據。
更多的結果是沒有具體提及重修成績作何處理。
大學對這條新規的具體執行大概可以分為兩種:
1、學校把舊成績和新成績都標註出來,在舊成績上做一個重修的標記。美國大多數學校就是這樣的做法。
2、學校不顯示舊的成績,只在舊成績那裡做一個重修的標記,然後另外列出重修成績。美國也有不少學校這麼操作,包括斯坦福。
即便各個大學對待教育部的這個新規嚴格執行,那麼對於留學黨是不是真的就是「毀滅性」的打擊了呢?這還真不一定。得看國外大學如何對待新規之後的學生成績。
首先美國無論是高中還是大學其實也有重修制度,當然不同的學校是否允許重修是不太一樣的,重修的具體政策也不太一樣。實際上很多美國學校重修也是原來的成績和重修成績均有標註。而招生官對待重修成績的態度如何呢?其實他們並不一定看你原來更低的那個,而是更高的重修成績(或者最近的一次成績)。因為學校看你的成績單是看你的能力,既然你有90分的能力,那就按你這個標準去錄取你。
所以新規之後重修仍然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你選擇不重修,那就要向學校解釋你GPA低的原因。
教育部的這個新規,對於出國留學黨來說其實並不一定是打擊,換個角度來講,你的成績單將會比以前更加真實。
二、如何看待重修?
小A的意見是,按規定行事。不管重修公平不公平,只要規定允許,你就可以利用重修來提高自己的成績。
其次重修靠的還是自己的能力,需要付出時間和努力,並非不勞而獲。重修的成績依然能說明你的能力。
舉個例子吧,我第一次學習電機學,考了75分。經過一年,在學了電機設計,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永磁電機,微特電機,大型同步發電機運行之後,我又報名重修了電機學,考了95分。
大學裡有些知識要靠時間去磨才能磨出味道來,如果一個人一個學期電機學能考到90分以上,只有兩種可能1.期末考太弱智,刷往年題刷出來的2.的確很用功,做了很多習題,書也翻爛了。第二類人精神可嘉,我欣賞他們的用功。但是對於一些知識來說,沒有時間的積澱,很難達到真正掌握。換句話說,某些知識經過了時間的積澱,自然就掌握了,這應該是學習的自然規律。最後放個問題,你靠一個學期把電機學學到90分,可能你連直流電機,非同步電機,同步電機都沒有一個個摸過,那你學的是什麼?什麼叫公平?就問你兩點:1.符合制度規定嗎?2.是平等的面向所有人,所有人都有這個權利,機會嗎?
給你們的總時間是一樣多的,給你們的的權利是一樣的,你說呢?
四六級托福雅思口譯筆譯司法考試計算機二級教師資格證駕照GRE/GMAT/CPA/ACCA/CFA等也沒有要求一次過吧?
GPA並不是申請國外大學的唯一憑據,除了GPA之外還需要考慮語言成績(如托福,雅思,GRE等),科研經歷,工作經歷,推薦信等。而大學四年的時間是有限的,也就是說你再重修上花的時間多了,必然在科研或者語言考試上的可用時間就會減少,在各個申請者某方面能力相同或者相近的時候,投入時間的減少很有可能造成申請者相關方面的劣勢。也就是說,不需要重修的人,可能在科研,語言方面的成就可能會超過需要重修者。 另一個問題是語言和科研方面的容錯率要比GPA高,比如托福,GRE可以一年之內考很多次(遠多於重修的次數),論文的發表也沒有太多時間上的限制。考試的容錯率即使在存在重修制度的情況下也不是很高。很多學校的重修要求在本學期該課程開設的情況下進行,而不少課程一年只開一次,也就是說不少大三的課程重修了也是沒用的,除非你推遲一年申請,可以重修的課程也只是集中在前兩年。如果取消重修,這意味著學習能力強的人相比其他能力突出的人來說有特別的優勢(畢竟語言和科研在申請前都可以做,但是學習只限於某個學期),這何嘗不是另一種不公平?
最好是保留所有成績。
第一次多少分,第二次多少分,都寫上。
至於欺騙性質,如果所有的成績都無保留展現,那麼怎麼選擇是這些國外大學自己的事。
這或許就是教育部今年出台41號令的原因吧。不過,客觀上重修刷分的政策確實給了部分學生彌補GPA的機會,這有助於他們申請到更高檔次的學校。因為每年都會有很多學生在決定出國的時候才發現之前太不注意GPA了,為時已晚。至於說,這種制度算不算欺騙,個人覺得,如果學校政策是允許的,就是合理的。但是,這確實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不公平,因為很多學校是沒有這種重修或者刷分的政策的。最後,還是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重視起GPA,並爭取一次性就考出理想的成績。
先不說重修是否該存在,就說重修的一個bug。
對於像我這樣讀小語種專業的,現在看第一年的基礎課真的很簡單。這麼說吧,大一考日語聽力是N4,N5的難度,大二考時是N1,N2的難度,其他日語專業課也差不多是這樣的情況。如果我們大二時去重修大一的課,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另外關於其他幾位答主的觀點我覺得有以下邏輯不通的地方。
1,既然大學不該唯成績論,那就不應該鼓勵為了刷高績點進行重修的行為。2,成績好作為申請時的優勢不是很正常嗎?3,知識掌握程度和重修幾次無必然關係。利益相關:我校非掛科不能重修,掛科後重修只給60。反對目前最高票回答
不支持重修刷分的原因是這種制度會讓人產生惰性,第一次考試的時候容易不全力以赴,總想著有下一次的機會。
另外長期來看,重修刷分的制度容易擾亂市場秩序:那些平常認真讀書跟上課堂節奏一次考出高分的人本可以該學的時候學該玩的時候玩,而那些平常不全力以赴學習的人或許可以通過不段刷分犧牲寒暑假的時間達到與前者相似的分數。這樣必然會造成前者的不滿,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平常的學渣為了彌補平時的不足寒暑假瘋狂學習企圖趕超學霸,本不該刷分的學霸為了反學渣趕超只好也犧牲業餘時間辛苦學習以刷出更高的成績。
最後這種制度帶來的結果必然是:本來好好學習的孩子可以快樂的享受考試後的假期或旅遊或打工,卻被別人逼得失去了度假或者打工的自由而不得不加入刷分的陣營。學校里所有的人都刷紅了眼。最後或許還會出現幾個壓力過大而讀書過勞死的,然後現在的網路鍵盤俠們估計又會跳出來抨擊應試教育了。。。。
另外反對刷分的一個更重要的理由是,刷分得出來的高分與一次考的高分是不一樣的。大學裡考試很多時候每次考試的題型相差是不大的,所以刷分出來的高分很多情況下是因為對題型的更熟悉。這樣一來,刷分就變成了帶有投機性質的活動。學霸一次過拿高分,學渣考3次每次題目相似最終拿到了和學霸一樣的分數,這樣合理嗎?
本人就是學渣一枚。在海外留學,本科時學校允許刷分,於是平常上課壓力不大,考的不好就暑假重刷總有運氣好分數高的時候。學渣如我都跑去刷分了,學霸們心裡不爽於是也去刷分。最後的結果是,本來本科學校有2個多月的暑假,但刷分已成風氣,劣幣驅逐良幣,大家暑假都嚴陣以待齊齊刷分,最後好好的暑假變得只剩一個月不到。那些本可以暑假安心打工或實習或旅行的好學生們,被一群投機的渣渣們逼得生生沒了時間。
後來我研究生去了另一所大學,那裡不允許刷分,並且掛科不允許超過2次否則退學。於是我這種學渣也不得不努力起來了,每學期都是全神貫注心無旁騖的學習,考試都是一舉拿下。現在我沒有了以前的惰性,平常的學習效率更高了,因為我知道這次不拿到一個好成績我就再沒有機會彌補了。現在我暑假再也不用啃書本刷分了,而是在各大公司做實習學習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我感謝這樣一個不讓刷分的制度。
僅針對個別答案:一次過不了,靠刷分刷成績還刷出優越感來了???
怎麼說呢,首先一個事實大概可以說是,有些課,第一次想拿高分,即便是很優秀的同學,也不算容易;第二次,稍一般些的同學,也不會很難。而申請國外這種事情,大概應該說,不確定性有些大,績點則水漲船高,於是3.2的想要3.6,3.6的想要3.8,也算是成了一種攀比狀態。另一個事實是,教育部出台規定之後,想要出國的同學該刷分還是刷分,即便原成績要保留。其實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個人選擇的問題了,而這個問題我自己也很困擾:一定要這樣出國嗎?出國又是為了什麼呢?當然前輩們都說,國內讀研肯定大概率不如出國的。但是這樣的生活……在這樣 可以說真的想要學習新知識的年齡,像高中一樣為了成績重複著題目……自己真的願意嗎?當然,那些真正優秀的同學,都應該能處理好刷分和正常學習的關係(可能人家效率都比自己自詡學新知識要高呢)也許這也可以說是一種鍛煉吧。而如果自己不願意,或者說白了,承認了,自己不夠優秀,不適應這樣的生活,只有去過國內研究生的獨木橋……怎麼說呢 也許兩年後再看這個答案,我會為這時的決定後悔。只是我暫時還不會後悔。
現在教育部出台新政策,重修不覆蓋原始成績。今天刷分重修的線代成績出來了,考了將近80分,結果有效成績按60分算。因此,刷分重修這種事,可得謹慎再謹慎!
認識的同學 以及自己在的學校 都是非掛科不能重修 掛科後重修只給60其實這樣挺好的 就是怕掛科
推薦閱讀:
※大學學生會外聯部面試我要怎麼準備?
※大學基本沒時間讀書怎麼辦?
※如何在大學裡過上健康而充實的生活?
※對於大學裡不願意聽的公選課以及英語課,應該如何度過才能既不浪費時間又不會給老師造成壞印象呢?
※怎樣反駁讀書無用,上大學無用等類似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