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調查問卷時,願意受訪的人員是否有共性,如果共性很大,調查結果是否不算真實可靠?
謝邀。因各種原因延遲到現在回答,抱歉。
關於這個問題,我簡單表達一下我的觀點,歡迎交流。回答之前,我想強調:問卷調查有其固有的缺陷,也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是完美無缺的。問卷調查法是一種抽樣統計方法,是大規模、節省時間以人力物力成本的方法,因此在市場調研中使用廣泛。問卷調查的缺陷在於:對文化程度較低、難以理解問卷題目者是不合適;結果廣但不深入;受問卷質量、用戶填寫狀態(是否認真填寫、對題目理解是否正確等等)的影響明顯;問卷調查是有誤差的(下文將提及),誤差只能降低不能消除。我對這個問題的總體觀點是:有某些共性,但不值得特別關注。
下面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具體回答:
1、願意接受問卷調查的受訪者具有某些共性
經驗數值,問卷回收率大約在20——70%之間(線上問卷回收率大約40%以上,不包括學校等幾種投放等形式)。不過,一味追求高回收率是不恰當的。對於更願意接受問卷調查的人來說,存在某些共性。比如女性、青年人更願意接受問卷調查等等。根據南華大學(台)的一項針對電子郵件回訪率調查研究結果,影響用戶是問卷調查的因素有 :a 與訪問者的親密(陌生還是熟悉)程度;b.受訪者性別(女性更容易)。c.年齡(22-29歲間更容易)。d.訪問者的性別(女性更容易吸引女性回答)來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5期,2005年03月15日。可以看到某種共性的存在。一般來說,高收入人群的拒訪率較高。這對於隨機抽樣的調查產生的影響比較大,但究竟影響有多大,我還沒看到相關資料。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共性並不僅僅是人口學上的或者人格特徵上的,還可能涉及到與研究者的關係等等。2、願意受訪者依然可能拒絕訪問,不願受訪者也可能配合訪問
值得說明的是,影響受訪者是否願意接受問卷調查的因素還有很多。簡而言之,願意受訪者,可能會因為其他原因拒絕回答問卷(網路問卷中比較多的情形就是忘記填寫)。而不願配合著,可能會因為多次提醒或催促、與訪問者比較熟悉、有獎勵等等因素而配合訪問。在實際回收問卷中,問卷的問題語氣、題項長短、是否是有獎調查,調查者的性別等等因素都會影響到受訪者是否願意接受調查,而受訪者自身的傾向在問卷回收上產生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目前尚沒有可資參考的研究。
3、受訪者特質不值得特別關注,應更加關注問卷調查的誤差處理措施
要知道,任何問卷調查都是基於抽樣調查方式進行總體的推斷,本身就涉及一個基礎的統計學概念。關於統計推斷,參見:3統計推斷_百度文庫問卷調查的誤差來源較多,大體可分為:(1)涵蓋誤差(coverage error)、(2)抽樣誤差(sampling error)、(3)無響應誤差(non-response error)、(4)測量誤差(measurement error)。 (參見:統計調查誤差調查研究的誤差(Survey Error))其中,本問題中討論的「願意受訪人員的共性「主要影響的是無響應誤差。事實上,如果有嚴格的抽樣要求,人們會試圖用一些方法來控制這類無響應誤差。參見:無反應偏差問題(註:因翻譯不同,無響應誤差,也稱無反應偏差、無應答偏誤等)。毫無疑問,受訪者特質等潛在因素對問卷結果產生影響。但負責任的研究者一定會想辦法控制這個誤差,也確有研究顯示,一個具有相對的低應答率的調查結果與一個有較高應答率的調查結果非常相似(來源:應答率的意義及其他f)。因此這個因素不應受到過度關注。當然,調查對象為」高拒訪率群體」時,這個無相應偏差還是值得關注的(比如:高收入群體的拒訪率較高,可能會影響樣本的隨機性特徵,進而產生潛在的系統性誤差。但這誤差有多大?未知)——不過比起樣本缺失來說,這個誤差就不那麼重要了。而:抽樣方法、問卷質量(含提問方式、題目順序、題量等等影響因素)、收集方式(地面訪問還涉及到對訪問員的標準化質量控制等等)、數據處理方式(含漏答處理、虛假回答甄別、處理中是否進行加權等等)。上述內容的影響更加值得關注,某些地方的隨意處理甚至導致問卷結果的完全不可信——切記!各位若有興趣,可自行搜索或購買問卷調查相關的教程或教材了解學習;對於讀問卷調研報告的人來說,至少樣本、問卷(問法)、數據處理方式三者是值得關注的——只說結果,不報告取樣和研究方法的,都是耍流氓!謝邀。
這是個好問題,可以看出題主的思維非常縝密,能夠考慮到很多營銷人員、乃至研究人員沒有考慮到的問題。
2年前我們公司同樣有這樣一個助理研究員(剛畢業的小夥子),在一次項目討論中提出這個問題,我們討論了一起討論了十來分鐘。在這裡說下我們的討論結果。
大家普遍的觀點是,願意接受問卷調查的人普遍比較友善、對陌生人的提防心理不是那麼重——這可能是受訪用戶和拒訪用戶的區別。
那麼,用戶比較友善:
1、是否會影響調查樣本的性別代表性呢?不會,因為不論男女,只要有樣本配額要求,無論多少個樣本都能完成。
2、是否會影響調查樣本的收入水平代表性呢?不會。也許富裕階層更難以接觸到,但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找到這類人群比較聚集的區域,進而找到足夠的樣本。3、是否會影響調查樣本的文化程度代表性呢?不會。理由同2.4、是否會影響調查樣本的.........(等等)所以,我們當時的討論結論是:
1、不排除受訪用戶和拒訪用戶存在我們所不知的區別,進而會影響到調查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在特殊品類的調研中需要注意這一點。
2、同時,需要注意到這種區別更多是個人性格方面的差異,與絕大多數消費品用戶的消費習慣、消費行為特點沒有明確的相關性,不能誇大這種潛在風險,不能因此否定受訪用戶群體的樣本價值。--------------------------------------------------------------------------------------------------
知乎上大牛很多,歡迎大家討論~~對了,我去邀請下 @chenqin :)我認為,願意接受調查的人員確實可能存在一些共性,比如:更謙卑,更友好,更信任他人,更有耐心等。至於調查結果是否真實可靠,我認為得取決於你調查的內容是否與這些共性(e.g.謙卑,友好)存在相關關係。舉一個例子:如果調查的主題是「現在社會陰謀論者占人群的比例以及陰謀論者的心理特徵」,那麼我覺得這樣採樣就存在問題了,因為願意接受採訪的人與不願意接受採訪的人當中,陰謀論者占的比例很可能是不一樣的。本人也算是個學術愛好者,調查問卷的使用關乎學術的嚴謹,所以希望知乎大牛來回答這個問題的。提出愚見,求批判。
我談談商業調查中的體會,即個人共性因素太多是會一定程度影響真實性。比如,做滿意度調查中,「會員時間」、「平時進店時間」、「性別」等太過雷同很容易導致結果失真。
推薦閱讀:
※怎樣調查客戶滿意度並找到影響滿意度的主要因素?
※《歡樂頌》如果給你選擇,你會選老譚,奇點還是小包總?
※項目調研中走訪陌生企業該怎麼開場才能獲得信任?
※臉盲給你帶來哪些困擾?
※想就農民工生活幸福指數這個課題進行調查研究,如何設計調查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