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公知的存在是一種什麼現象?

他們是靠著發出某種聲音來提高影響力嗎?還是抑或說就是籍此生活?


總的來說未必不是壞事,現在的所謂「自干五」也越來越多,已經平衡了很多公知的勢力,其實一個良好的社會有不同的聲音是好的,如果一個社會都是發出一模一樣的聲音會很可怕的。

同樣,出現公知的同時,最近也出現了跟他們針鋒相對的所謂「自干五」,這都是好現象,說明我國現在的青年人逐漸擁有了獨立的思想,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說明我們國民民智的增長。

只要不是很極端的,罵人的,通過辯論和爭論來討論是好事,「皿煮」從不是虛無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都在路上~

最後頂一下中國~


他們為民發聲,值得我尊敬!


謝邀.

大V本身指的是很多粉絲的人,公知則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

他們一個代表了話語權,一個代表了學識,本來應該是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

可是結果是被一部分人搞臭了。利用字的話語權,造謠,裝13,自以為是。

造謠就不說了,已經死在闢謠的路上。

裝13最經典的案例就是薛蠻子,你們還記得他的987事件嗎?

至於 @陳濤 這種回答,極度貶低中國官僚體制,批評這些跟著官僚的就是奴化思想,自干五五毛什麼的就是奴才,美國歐美那些就是民主體制,推崇歐美式民主的公知們就是好人為民說話。你說這種站隊以及批判餓的方式和文革有什麼區別?

補充一篇文章,點子正:意見領秀絕不是意見領袖


「大V」以及「公知」,在當今的語境下,是兩個被污名化的詞。

這兩個詞是怎麼來的,又是什麼時候來的,坦白說,我並不清楚。但我第一次看見「公知」兩字的時候,這兩個字被用來形容韓寒,在那時,還沒人拿「公知」來罵人。

但現在,「公知」一出現,就似乎要帶著一串小尾巴,什麼「造謠」,什麼「文科生」[注],都變成了「公知」的附加屬性。這就好似是一種條件反射。我們受到了公眾討論的影響,潛移默化之後,一聽見「公知」,就想到那些不好的現象,就像是一想到「蘋果」,就想到乾脆可口的紅色果實。

而另外一個詞,「大V」,我更是從未見它不是貶義詞。有些人將「大V」和「公知」並用,但在知乎,用戶根本無法得到官方驗證的「V」。而就算在微博,有些加了V的知名用戶,例如燒傷超人阿寶的微博,則更是不留餘力地批評所謂「公知」。

這兩個詞,都已經脫離其本意,變成了「無惡不作,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代名詞[注]。於是,知乎上的知名用戶變成「大V」,默默無聞的回答者變成「公共知識分子」,這並不是因為「公知」或者「大V」這一身份會令他們不好,而是人們為了攻擊他們,才給他們扣上「公知」或是「大V」的帽子。

所以我想,「大V」和「公知」的存在,展現的是人們的慵懶。

說他們懶,是因為,他們用兩個詞語來表達個人感受,卻懶得好好說出這種感受的成因。假設有人造謠,他們可以指出謠言的漏洞,若價值觀不合,他們可以站好自己的陣線,然後對對方的薄弱點發起進攻。但是在網上一個「大V」一個「公知」地說,也不過是讓互聯網的烏煙瘴氣加重了一分而已。

*

註:在我看來,人們對「公知」及「大V」的感受就是如此,即,造謠,缺乏科學知識,立場先行,沒有邏輯等等。


支持部分公知。沒有他們,黨國的手要伸多長還真的不知道。


嘴炮,空想主義,五毛,應該還有點別的,想到再補充。(膽小所以匿了)


大致作用相當於古代言官吧,司馬光曾經說過:「凡擇言官,當以三事為先:第一不愛富貴,次則重惜名節,次則曉知治體。」這三點,不知道現在的大V門能否當得住,按照馬列主義的發展觀而論,大V剛剛產生的時候,肯定是有其積極作用的,然後——,問題是互聯網社會把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無限縮短了。


推薦閱讀:

在知乎大 V 群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微博有哪些表面三觀很正,骨子裡三觀很歪的大V?
喜歡上美豬妞怎麼辦?
為什麼大 V 們好像什麼都懂?
知乎的大 V 們是否應該謹慎點贊?

TAG:公共知識分子 | 大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