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嚴重錯誤的片名有哪些?

因為種種原因把片名的意義有意或無意的曲解,存在這種現象嗎?最準確的翻譯應該是?

鏡子題:

盤點哪些外國影片的片名翻譯的非常好?

有哪些翻譯得好的英文片名?


我來補充一個:

鐵血戰士 Predator

英文直譯的話應該叫:掠奪者,指的就是片中那個外星種族。

後來港台引進的時候,把賣點放在了主演阿諾施瓦辛格身上,以他為主角,取了名字叫鐵血戰士,這裡的鐵血戰士指的是阿諾施瓦辛格。

最後出了第二集,阿諾不在了,但是片名延續下去了,後面又來了異形大戰鐵血戰士,就將錯就錯了。

就這樣恐怖的外星殺手在國內就有了這麼一個奇怪的英雄一般的名字「鐵血戰士」。


這道題看了些答案,想說一些廢話。

譯名這件事,有很多原因。不能單純歸納為好,或者不好。我們把這樣的差異性分為地域性和非地域性兩種來看。

先談兩岸三地對電影的定位吧。

在香港,電影曾經是比較通俗,甚至粗鄙的娛樂。(哪怕現在也是的)。午夜場,咬蔗幫,都曾是它的特徵之一。在五花八門的電影上映後,它們最終面臨的都是一個問題,行業要吃飯。行業要吃飯,就要吸引人去看電影。怎麼吸引一個人(一對人/一家人)去看一部戲?臨場靠片名+卡司,場外靠海報+片名+預告+卡司。因此,片名是非常重要的。

針對看電影的主體,片方爲了趨向流水線,常常用不同的標籤來區分不同的電影,以供最普通的觀眾來辨認。比如xx奇兵,xx魔鬼,xx奇遇,這都是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訴你,本片的中心,是高度概括的內容。這樣是不是很機械,是的,沒錯。俗不俗,俗。但你再看這些標籤針對的電影,他們本身就是極度通俗的。Toy Story,在香港叫做反斗奇兵。反斗是指精力過剩,停不下來,奇兵是說一隊很奇葩的組合。原標題是兩個小孩子還不用進幼稚園就懂的單詞,反斗奇兵亦然。因此在面對家庭客源時,小孩子們可以一眼,一口就講出他們想看什麽片。(受中文教育的小孩,和受英文教育的小孩,都可以毫不費力的講,我要看反斗奇兵,因為他們迅速地接收到了這個電影要講什麽東西)。馬達加斯加,在香港譯為:荒失失奇兵,同理。你可以說,爲什麽這也奇兵,那也奇兵。但這兩部電影在人物設置上,遵循的根本就是很經典的一些公式,它本身就是俗的,不是束之高閣的東西。它們的根本也就是兩組鬧騰的奇葩卡通人物的各種奇遇。

這樣的情形下,大多數翻譯,可以達到流水線工藝。多數譯名,面對這部電影本身的水準,是不失禮的,甚至是襯得起的。爆米花片+爆米花片名,可謂皆大歡喜。有沒有失手,有,且很多。有某樓舉出的皇上無話兒,就是典型的爛譯名。爲什麽爛,因為他錯估了觀眾主體,連電影的受眾都沒搞清楚。那話兒在文白夾雜的年代,是指私處。片方想用一個通俗的雙關去介紹King"s Speech的主要內容,一個結巴的國王,然而卻沒想到,有心看這部戲的人,是萬萬不會玩這個愚蠢的玩笑的。

而在台灣和內地,電影的受眾群比香港要高一些。這句話的時態不容易理清楚。台灣黑社會大量染指電影的年代,電影也那麼粗鄙。而香港的庶民文化,當然也催生了內地錄像廳這種事物的誕生。但總體概括來說,臺和中兩地,對電影是當做文化事業在發展,香港是當做娛樂事業。因此香港的譯名方法,拿到兩地來行不通。這是其一。其二是,在內地能正經通過官方得到譯名的外國電影,少之又少。大量是通過豆瓣和視頻小組,網站,由網民自行命名的,通過約定俗成傳開。這兩者的度不同。香港的電影譯名要吸引路人,而內地的電影譯名大多數是豆瓣,字幕組翻譯。這也造成了翻譯手法的不同。

緊接這一點,不妨通過文化差異來展開。港台的電影譯名,幾乎都由專人(版權放映方)來命名。假如中文印刷物登載了外語片(尤其歐西),無論是愛好者,還是刊物,大多暫時不會在原文名後面草擬譯名,而會沿用原名。片方要製作正式發行宣傳品的時候,物料已經很齊全,起電影譯名的人,看過這部電影的劇情大綱,劇照,花絮(甚至全片)。他們很少將一部電影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譯作電影片名,而會採用歸納的方法,也往往是出於這一點。因為他們已經知道原文片名和原片整體的關係。(近年來由於文化弱勢和內地人在港就職的關係,倒是有按照字面翻譯的趨勢,比如曾經的Pirates of the Caribbean,在港譯名原本是魔盜王,但到了第三還是第四集,香港的片方也直接譯作加勒比海盜,也沒有追求連續性。)

而內地的翻譯,幾乎大部份是非官方的,往往在一部電影還未成型的時候,大家知道了片名,就會直譯作中文。有的時候一目了然,有的時候會鬧笑話。比如Colombiana這部電影,在初期還沒有物料的時候,網友譯名叫做哥倫比亞人。這顯然是不合理的,而港台譯名,一為黑蘭煞,一為魅影殺機,都可取。因為Colombiana 在這裡就不是哥倫比亞人的意思。英文的單字一詞多義,直譯在電影命名上就容易出錯。直到2013年,中國正式引進這部電影,才根據內地語言習慣和歸納概括的辦法,譯作致命黑蘭。這是非常好的譯名。

又比如inception,內地一開始叫做 奠基(如果我沒記錯還是某本雜誌開始這麼叫的)。後來出來一些物料之後,民間開始改口叫盜夢空間,後來引進方沿用(但願我沒記錯)。粗看合理了,其實也深究不得。inception的意思其實是在別人的夢裡種下些什麽,來改變人的思想和思維方式。根本不存在「盜」這一說。奠基倒是有概括原意的風格,但又流於太抽象,不具體。香港翻譯作潛行兇間,是可取的。台灣作全面啟動,這難以評價。

另外有談到,Dans la maison這部電影的譯名。說譯作偷戀隔離媽不知所謂,這應該是文化差異導致。因為你不知道,六十年代英格麗褒曼和歌帝韓的那套Cactus Flower 在香港上映,譯作偷戀隔牆花。這一個譯名在香港算是有一些影響,以至於後來有不同的娛樂作品都套用了這個譯名。杜魯福 a.k.a. 楚福 a.k.a. 特呂弗的La femme d"à c?té譯作隔牆花,1995年有一套電視電影(或短片?)蘇玉華主演,也取名叫偷錯隔牆花。而隔離媽,與隔牆花,假若你通曉廣府話,就明白其中的音律協調所在。若說格調猥瑣,其實導演的設定已經相當猥瑣,甚至將所謂高雅在電影裡面大大嘲笑了一番。《登堂入室》這個譯名好不好呢,值得討論。因為它是將一個成語的真實意義拋開,用字面意思去湊向一部電影片名的字面意思。這樣的譯法我有所保留。因為你錯開了兩件事。如果僅有一件,字面搭配精到,那倒可以接受。可登堂入室的意思,我想不用我廢話了。

與其說不好的譯名,與其說哪個地區的譯名有什麽問題,不如總結下不好的譯法。我認為片名翻譯,有如下一些錯誤是無法接受的:1. 不看物料,粗暴由單詞的最淺意義翻譯;2. 歪曲電影內容的譯名;3. 搞錯電影受眾,顛倒莊諧,假高深和硬粗鄙。這些問題沒有哪個地方能避免,中港台都有一大把。且不要用地域這個標籤,帶上鄙夷去裁決。兩岸三地好的譯名,他們其實是存在共性的。不過語言當然經由不同的習慣,也有不同的用法。

如果沒有以上這些錯誤,不同譯名就各地的語言習慣,都可以接受。很多人說,看到譯名不知道原片是什麽。這不是譯名的問題,而是你一開始接觸的信息源的問題。如果你一開始接觸原片名或豆瓣譯名,你看到港台的譯名當然不會有對應。而港台的觀眾(尤其對原文不瞭解的人)他們第一眼看到的譯名,就會有一個掛鉤的記憶。比如《亂世佳人》,《北非諜影》,這些電影的譯名都不是根據字面意思來的,但你一看就知道是說哪兩部戲。是因為你的記憶一開始,就接觸了這兩個名字,所以你能想到亂世佳人是Gone With the Wind, 這不是因為譯名的水準。當然過去的文人多少有點中文功底,譯名都漂亮。譯名不同也是文化差異的一部份,請試著去接受它。有的人只不過因為「沒聽過」就突然潛意識自己變高大上,這何必呢。


昆汀的Death Proof,曾經譯做《死亡證據》,其實是將proof的意思理解錯了:在這裡不是指「證據」,而是「防止」,與water proof(防水)中該詞的意思一樣。電影中death proof這個詞,被用作男主角(那個變態特技演員)的特技車的名字,因為車的駕駛座配備了一個safety cage,可以在猛烈撞擊時保證特技演員的安全,因此是「防止死亡」的


那個啥。。新世紀天鷹戰士。。


《刺激 1995》


零下八度 eight below

毛啊 南極才零下八度嗎 分明是 暴風來了 Paul 南極 落下了(below)了八條狗(8)


《少女初體驗》- Prozac Nation

直譯為《百憂解國家》,講憂鬱症和藥物濫用的事兒,奶奶的譯成《少女初體驗》這是下黃片兒下著葫蘆娃的節奏啊我摔!


predestination. 前目的地。

在微博推薦的電影列表裡,是和明日邊緣蝴蝶效應這些放在一起的。本以為是有點科幻向的。然而,(以下劇透)

看到一小半我就想死了前兩年網路上有篇很火的小短文。梗概簡直就是一毛一樣,然後我又搜了下小短文,發現原版是羅伯特海萊因Robert Anson Heinlein 的《你們這些回魂屍》(感覺自己真是孤陋寡聞阿)。因為時間年齡不好捋,就都用整數代替了。主角雙性人孤兒院長大,20歲前女,20後男,30歲的自己回到過去和20歲自己相愛後離開,20歲生下0歲的自己後變性,40歲自己(時間局特工)為了殺60歲的自己(炸彈狂人)回到30歲,把0歲自己抱到孤兒院,後來把60歲自己殺死。。好亂,自己都不忍直視了。

所以全程都是一個人的輪迴一個人的宿命,predestination 有道都翻譯的正確阿,不知道翻譯為何要把前綴pre-和目的destination生硬的加在一起。而且影片最後60歲的男主說了一句this is destined. . 分明就是說這是改變不了的宿命。感覺翻成宿命論,輪迴這類會好吧。前目的地實在是差太多阿。

還有一個going nowhere. 鬼打牆。是個小成本電影,雖然本人給不出高大上的影評,但是覺得很好看阿!以下又劇透

大概講的就是姥姥,媽媽,兒子這三代在同樣的年齡(我猜測,差不了幾歲,23左右的年齡)因為某種原因迷失到了一片森林裡,都在一個小木屋停留著。在試了各種方法都出不去並發現很多讓他們懷疑眼睛的事情之後,三個人在不斷的交流中搞清楚了彼此的關係,找出了導致三代人不幸的源頭,即因為姥姥的爸爸在戰爭中犧牲,後來在森林這個異空間遇到了姥姥的爸爸,拯救了他,從而拯救了三代人的命運。

當然going nowhere單純從字面來看和鬼打牆確實一樣,都出不去阿。但鬼打牆阿,聽名字就是國產八流恐怖小電影,完全不是電影本身要表達的意思阿。他們進入森林異空間的契機是成為女混混的媽媽和混混男友去便利店搶錢,店長打開了一個盒子,於是四代人的故事開始。而且影片最後除了對他們現在美好生活的描寫外,最後一分鐘是另外一個女混混也去便利店搶錢,店主同樣拿出盒子說了同樣的話,說明又有一個失足少女要被拯救了。所以私以為片名和盒子有些關係也未嘗不可。

其他的。。名字想不出來了。。就是個人的理解了。也可能翻譯有其他我get 不到的點吧。

就在剛剛又想起了一部電影,太平間鬧鬼事件。聽名字是不是特!別!low!國產九流電影阿!

當我看到有人推薦這部電影我是拒絕的。然而看了介紹之後我決定看了。看完之後真是心疼這部電影。

原名是The Haunting in Connecticut. 美國康乃迪克州。有1/2兩部,第一部記不太清,而且私以為沒有第二部好看,不知道為何好多人說第一部更好看。

背景就是遠郊森林裡的老房子鬧鬼,第二部主線說的是,以前南北戰爭(應該是,我記不清了。不好意思)的時候,這裡住的站長說可以幫助黑奴們轉移,幫助他們得到自由,然而黑奴都被他挖了內臟做成了人偶標本。而一百多年以後大家還以為站長是個德高望重的人。結局是黑奴靈魂被解放了,大家一起打敗了站長。最後黑奴還幫助了那一家人。

私以為是一部很溫情的恐怖片阿。被名字毀了。

其實很多恐怖片譯出來就是很有爛片的感覺阿。。還有剛剛看另一個評論說的小島驚魂。確實很醉。

第一次寫這麼多。雖然大都是廢話。。。

以前看大神們寫那麼多原來如此不易。。


想到什麼就寫上來,隨時補充。

前幾天看了這部

中文譯名:

時空戀旅人(大陸)

回到最愛的一天(港)

真愛每一天(台)

港譯貼近電影內容,但片名太長,且發音沒有短語那樣有韻律;台譯最貼近電影本意;大陸譯名大概是瑞秋麥克亞當斯之前演過【時間旅行者的妻子】,譯者覺得這樣翻譯會有群眾基礎一些。電影原名【About Time】,關於時間,既不是關於愛情,也不是關於穿越。故事講的是通過時間的回溯來抒發對家庭,情感,生命的感悟。事實上電影本不是轟轟烈烈千迴百轉的愛情故事,科幻成分也淡化到幾乎沒有。不管是時空,還是戀旅人,總給人一種蕩氣迴腸的感覺,其實跟電影的主題南轅北轍。

補充1 又想到一部

中文譯名: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大陸)

失戀自作業(港)

派特的幸福劇本(台)

這片子應該很多人都看過,去年奧斯卡影后得獎影片,以及最佳影片的提名。原名【Silver Lining Playbook】,Sliver Lining的本意是太陽光透過烏雲露出一絲亮色這種氣候現象,後引申為困境中的一絲希望,電影里指的是男女主角衝出生活與心理困境走到一起,playbook指劇本,電影里我想應該既是指倆人共同精心準備的舞蹈,又是對「人生在世痛快二字"這種態度的一次禮讚。大陸譯名已經很接近電影本意了,但也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港譯詞不達意,沒把精髓翻譯出來。台譯強調劇本一詞,可惜沒有將烏雲的意思表達出來。由此看來,也許本片還能叫」撥雲見愛「 」愛在雲開霧散時「(個人拙見)

補充2

中文譯名:

觸不可及(大陸)

閃亮人生(港)

逆轉人生(台) 港譯就是來賣萌的,不多說。大陸譯名看上去是這個意思,但總覺得缺少了什麼。這也是一個比較嚴重的誤讀。電影原名【Intouchables】,形容詞貌似就是不可觸及的,但法語詞典中還有一個名詞解釋:intouchable是什麼意思《法語助手》在線詞典 提供權威的法語單詞解釋 賤民,不可接觸者,標題加了s也說明有名詞之意。這樣看來,影片一語多義:

1.指白人主角癱瘓後,失去了腰部以下的觸覺;

2.把「不可接觸上層社會的賤民」作為標題,似乎是對白人來受黑人照顧起居的一種反諷;

3.人與人,種族與種族之間的隔閡。

這樣看來,台譯【逆轉人生】雖然乍一看摸不著頭腦,但仔細想想,除了沒有表達出不可觸及的意思,真的是相當準確的意譯。


今年年初大熱的韓國紀錄片《??, ? ?? ??? ??》,被翻譯成了《親愛的不要跨過那條江》……

不能說是錯誤,但是這樣的翻譯也太特么直白了吧!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譯名,完全沒有觀影慾望啊摔!

準確翻譯應該是《公無渡河》,這同時也是朝鮮歷史上的第一首詩,一首講述生離死別的情詩,可以追溯到漢代樂府。

這麼生動貼切富有韻味還有歷史氣息的好片名,就這麼被蹩腳翻譯給糟蹋了,實在令人遺憾。

PS:強烈推薦這部電影,娓娓道來卻感人至深


No Country For Old Man

翻成《老無所依》是確鑿的望文生義,台譯《險路勿近》就貼切多了


the help 翻譯成「相助」,實際上是「幫傭」。


Cloverfield 被翻譯成《科洛弗檔案》。翻譯的人不知道clover是什麼,就直接音譯成『科洛弗』。然後是field(場地)也不熟被看成file(文件,檔案)。


全金屬外殼 Full Metal Jacket (1987)

導演: 斯坦利·庫布里克

編劇: Gustav Hasford / Michael Herr / 斯坦利·庫布里克

主演: 亞當·鮑德溫 / 馬修·莫迪恩 / 文森特·多諾費奧 / 李·厄米 / Kevyn Major Howard

類型: 劇情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

語言: 英語 / 越南語

上映日期: 1987-06-17

片長: 116 分鐘

又名: 金甲部隊(台) / 烈血焚城(港) / 金甲戰士

不得不說,無論是中港台,三個翻譯都是「錯」的。 這裡的Full Metal Jacket實際上與「外殼」這種東西不怎麼沾邊——這個片名來自片中角色的一句台詞,而這個單片語合原本指的是步槍子彈彈頭形制中最常見的一種,所謂的全金屬被甲彈頭——基本就是鉛芯外全包銅啦。 然而電影名卻意譯成這種東西,英文原意中所包含的雙關指代(片中的士兵被訓練成為像子彈一樣的冰冷殺人工具)全無,而成為了一個莫名其妙的片名……全金屬外殼?殼你個大頭鬼啊……金甲部隊?甲你妹啊……烈血焚城?能再不靠譜一點不?

與此雷同的還有

(Full) Metal Gear合金裝備(這個勉強還算是有點意思)/潛龍諜影(饒了我吧亞妹爹~~~~~~)

Full Metal Panic全金屬狂潮(你今天高潮了沒?)

上述2個Full Metal其實都是源於FMJ——全金屬XX什麼的看起來好像很高達上,然而FMJ實際上是自從廢除了開花達姆彈之後最普通最廣泛最不值錢的步槍彈……用這個東西去指代草一樣賤的步兵這種雙關含義,譯者你到底懂不懂?


死亡幻覺

根本就不是幻覺好嗎!


84, Charing Cross Road —— 迷陣血影(台譯)


dans la maison/in the room翻譯成 登堂入室我覺得不錯 但是香港翻譯成偷戀隔籬媽


這個....翻譯你這麼屌導演知道嗎?


《真實的謊言》 的另一個名字是 《魔鬼大帝》 我一直很喜歡吐槽這個,甚至超過了大《肖》

-------------------------------------------------------------------------------------

先看幾個對比 (資料取自百度貼吧)

Le Fabuleux Destin d『 Amelie Poulain

台灣翻譯: 艾米莉的異想世界

香港翻譯: 天使愛美麗

大陸翻譯: 天使愛美麗

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

台灣翻譯: 戰地情人

香港翻譯: 火線有情天

大陸翻譯:科雷利上尉的曼陀林

Driven

台灣翻譯: 戴威

香港翻譯: 狂烈戰車

大陸翻譯: 極速競賽

Spiderman

台灣翻譯 :蜘蛛人

大陸翻譯: 蜘蛛俠

The Last Samurai

台灣翻譯:武士之尾

大陸翻譯:最後的武士

American Pie

台灣翻譯: 美國派

香港翻譯: 美國處男

大陸翻譯: 美國派

Don『t Say a Word

台灣翻譯: 不再沉默

香港翻譯: 贖命密碼

Get Carter

台灣翻譯: 殺戒無雙

香港翻譯: 義膽流氓

大陸翻譯: 復仇威龍

Kiss of the Dragon

台灣翻譯: 龍,我們接吻吧 (這個太假了,明顯大陸人YY)

香港翻譯: 猛龍戰警

大陸翻譯: 龍之吻

FACE OFF

台灣翻譯:關閉

大陸翻譯:奪面雙雄 變臉

Legally Blonde

台灣翻譯: 來吧律師小妹

香港翻譯: 律政可人兒

大陸翻譯: 律政俏佳人

Moulin Rouge

台灣翻譯: 貞潔牌坊

香港翻譯: 情陷紅磨坊

大陸翻譯: 紅磨坊

The One

台灣翻譯: 救世主

香港翻譯: 最後一強

大陸翻譯: 救世主

Original Sin

台灣翻譯: 枕邊**

香港翻譯: 激情叛侶

大陸翻譯: 原罪

The Others

台灣翻譯: 嚇死我了

香港翻譯: 不速之嚇

大陸翻譯: 小島驚魂

Along Came a Spider

台灣翻譯: 追蹤吧我的小馬子 (台灣實際翻譯成 全面追蹤令。 台灣同胞總愛用《XXXX令》來命名)

香港翻譯: 血網追兇

大陸翻譯: 蛛絲馬跡

Americas Sweethearts

台灣翻譯: 美國甜心

香港翻譯: 甜心人

大陸翻譯: 美國甜心

註解: 大陸和台灣翻譯得比香港要好。

Billy Elliot

台灣翻譯: 舞動人生

香港翻譯: 跳出我天地

——Cats Dogs台灣翻譯: 貓狗大戰

香港翻譯: 貓狗斗一番

大陸翻譯: 貓狗大戰

Dr. Dolittle

台灣翻譯: 杜立德醫生

香港翻譯: D老篤日記

大陸翻譯: 怪醫杜立德

Dr. T the Women

台灣翻譯: 醫生要浪漫

香港翻譯: 醫盡女人心

大陸翻譯:醫盡女人心、甜心醫生

Enemy at the Gates

台灣翻譯: 敵人來了

香港翻譯: 敵對邊緣

大陸翻譯: 兵臨城下

Evolution

台灣翻譯: 在特區進化

香港翻譯: 地球再發育

大陸翻譯: 進化

The Fast and the Furious

台灣翻譯: 玩命吧

香港翻譯: 狂野時速

大陸翻譯: 速度與激情

Final Fantasy : The Spirits Within

台灣翻譯: 太空戰士

香港翻譯: 太空戰士之滅絕光年

大陸翻譯: 最終幻想

The Grinch

台灣翻譯: 鬼來了

香港翻譯: 聖誕怪傑

大陸翻譯: 聖誕怪傑

你們感受下

————————————————————————————————————

單獨提取出來說下為啥子 總動員 這麼多

首先因為皮克斯的第一部純電腦動畫製作的動畫片是 玩具總動員 英文名 Toy story 直接翻譯過來就是 玩具的故事 當然,拿到國內來的時候,這種 《玩具的故事》樣子的名字有什麼意思呢?我猜測當時參與翻譯的人肯定是很認真的看了這部片子,故事按照大人的眼光看很簡單,就是一堆玩具都活了然後一起折騰的故事,那就突發奇想來了一個《玩具總動員》 此時這個名字還能算是不錯的電影,到後面的《蟲蟲總動員》《海底總動員》 叉叉總動員這類幾乎一模一樣的翻譯很明顯就是國內的翻譯工作者們為了省事,並且為了強化了 皮克斯系列 這個概念。要知道那會的電影市場可沒現在這麼發達,沒這麼多國外大片給你看,那會網路也不發達,想看一般是從VCD和影院的公映這兩種渠道,你也知道這兩種渠道能看的歐美片子真的是屈指可數。所以當時的觀眾群體沒法認識 環球是個地球 福克斯是個大20 夢工廠是個釣魚小孩。隨著皮克斯的電影不斷地引進,翻譯工作者們估計也就不怎麼仔細看後來的片子了,一聽說還是那個公司的,主角是個魚,那就海底總動員 汽車就汽車總動員好了。當時的市場就有了 「總動員系列就是那個檯燈公司出的動畫片」的現象,隨著2007年的《變形金剛1》宛如一顆巨大的炸彈引爆了國內市場(現在還在持續爆炸中……)人們對電影的認識更加了解,再加上民間從網路上的渠道看電影的情況已經發展了好幾年,其實已經可以發現《美食總動員》現在大部分人都是稱作《料理鼠王》《機器人總動員》直接稱呼為 《瓦力》。經過兩年的緩衝(要知道想讓上面那群死腦筋動起來2年時間足夠快了)後來的片子除了本身就有的續集(玩具3 汽車2 這種) 《飛屋環遊記》《勇敢傳說》《怪獸大學》終於擺脫了總動員的詛咒(撒花~),讓中國的電影市場邁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還有著名的《肖申克的救贖》為啥是《刺激 1995》

這個是台灣的翻譯,當時這片奧斯卡啥都沒拿到,引進台灣的時候兩大主角名氣還不夠大,台灣認為整部電影講的是一個驚天大騙局,而且1973年保羅.紐曼和羅伯特.雷德福主演的《The Sting》(中文翻譯《騙中騙》),在台灣公映時譯作《刺激》是當時最賣座的大片,於是翻譯就變成了《刺激 1995》 (刺激和1995是分開,而不是直接 刺激1995 )


HBO經典Drama劇集「Six Feet Under」譯為「六尺之下」

但Feet是英尺,1英尺=0.9144尺。用「呎」字就對了。

感覺我好矯情厚(灬°ω°灬)


《急速風流》英文名《Rush》根據真實改變,講述了1970年f1賽道賽道上搏命的精彩對決。兩位天才級的賽車賽車手,在賽道上扣人心弦的決戰。可是…一翻譯成中文名怎麼感覺這麼浪呢?風流就風流吧,還急速…真是的。


推薦閱讀:

你曾經被哪些電影的片名迷惑過?
國外電影的片名是由什麼機構負責翻譯?
有哪些翻譯得好的英文片名?
如何評價《犯罪都市》這部電影?

TAG:電影 | 調查類問題 | 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