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拍攝或後期使得圖片像 leica 中文雜誌裡面的相片一樣細膩、有味道?
給大家看看我拍的
http://blog.163.com/shortie0512@yeah/album/總是沒有leica中文雜誌裡面的圖片那種細膩的感覺?是因為後期嗎?還是真的是因為器材問題?還是因為拍攝時設置不夠好?我用的是佳能600D和騰龍a16隨便選了一頁leica的頁面,基本上leica中文雜誌裡面 都好多相片有同樣的這種細膩,有味道的感覺http://www.leica.org.cn/2012_W_Eugene_Smith_Grant/ 希望有擅長攝影的大哥大姐可以指導嚇菜鳥的我!在此先謝謝了!
如果是一般的數碼單反的話,因為現在照片後期都有一些HDR的傾向,在後期方面可以向這張照片的·色調方面靠攏。用RAW格式拍攝。
後期的話平時要多嘗試,那麼現在就嘗試一下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給題主一個參考,肯定不會完全一樣,是個思路吧:
選了一張以前拍的照片,
後期調整後:
下面來說說步驟:
1.用Photoshop打開RAW格式的文件
最後按住ctrl+shift+alt+E蓋印一下,對最終合成的圖層稍作智能銳化
最終效果如圖。這張試驗品對比題主給的樣張其實飽和度其實可以再降一些,但是由於氣球的存在,就保留高飽和吧。
後期的思路其實就是用明暗調整將細節提升,讓畫面變得更加有層次。
再放幾張同樣思路後期的我拍的照片的,諸位高手輕拍。
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拍的內容,這點你可以看一下劉香成的照片。
話說回來,加暗角和仿HDR調明暗關係的這種後期方法在紀實類攝影上仍存在爭議,比如瑞典攝影師Paul Hansen作品「加沙葬禮」獲得2013年荷賽年度新聞照片,也是加暗角和略微HDR的明暗調整而遭受質疑。最後希望我的回答有所幫助。方法上面有人說了,我只想糾正一點
所謂「徠卡中文攝影雜誌」只是一個名字,和徠卡沒有任何關係,裡面的作品也是從網上收集來的各種攝影師拍攝的,和徠卡相機也沒有任何關係。這些作品大部分是公開比賽的獲獎作品或展覽作品,所以很容易找到原始資料,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這些作品的質量普遍較高
總之千萬別認為「這些作品都是徠卡拍攝的」,「這就是徠卡的感覺」之類的
關於後期,在義大利有一家專門為攝影師做後期的工作室,不少在世界大賽獲獎的作品都出自那裡畫面內容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這是屬於藝術層面的,短時間內沒有辦法提高。當年齡增長,閱歷增加時,你看待事物的眼光會變得不同,那個時候你就能拍出這樣的照片了。
技術層面來說,這些照片的共同點是:高對比、低飽和。後期中按照這兩點去做就可以達到相似的畫面風格。其他 我就不懂了.
但是就鏡頭而言. L牌鏡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 像場彎曲比較大. 這個特性是戰前鏡頭設計的一種取向.用意是利用中央部的高解析,和邊緣像場彎曲形成的模糊, 實現比較好的立體感.. 戰後各家普遍都選擇另一種取向,即盡量縮小各種像差,實現比較小的清晰景深區間, 以此達到突出主體的效果. 但是唯獨L牌繼續自己早前的設計風格.於是到了今天,它的鏡頭的特性就變得特別起來了.這種事情,其實和低通濾鏡無關,把鏡頭接在膠片機身上,那種立體感只會增不會減.我認為單從後期來看,這些萊卡風的照片偏深藍,高對比度,加四周暗角。樓主的後期可以朝那方面發展。看了樓主的照片,感覺平平淡淡。建議嘗試減三分之一 曝光試試(個人口味偏好)過曝和欠曝是一種風格可以嘗試一下,不一定一直中規中矩的曝光。
有味道是因為有故事,普通的人平淡生活很難出現引人的故事,所以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其次再談攝影技術。
我覺得首先要空氣好,不然啥鏡頭也瞎逼。在外國拍隨便搞得相機只要測光準確,拍出來都乾淨
首先是要和你說 不要灰心,只要你繼續這樣的探索就很快可以出這些感覺或者說你自己滿意的片子了!
然後大概說下出好的騙子的脈絡:前期:你要很巧妙和選區素材(場景)和美妙的構圖;這些需要經驗也是需要很多知識點,最終是藝術層面的工作!
後期:象你說要出這種圖片的效果就是高對比和低飽和度你可以嘗試下,可以肯定的說好的片子肯定會有強大的後期。推薦閱讀:
※印表機在彩打模式下列印黑色部分是用什麼墨盒?
※目前人人都用手機拍照,開照相館還有市場嗎?
※單反相機用 RAW 格式拍攝有什麼好處?
※單反回放相片時,raw是怎麼轉化為jpeg的?
※海馬體照相館是怎麼知名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