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更好地利用和儲存知識?

比如剛看了一個演講,剛想清楚一個問題。當時覺得以後肯定很有用,可過幾天又會忘掉一大半,怎樣才能很好地保存和利用這些知識呢?


不要急,寫下來,多思考,多使用。

這是回答「讀完一本書之後一定要思考出一些很深刻的東西,才算是真正讀了書嗎?」的升級版。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32269/answer/14423175

以你的補充為例子:

剛看了個演講,覺得以後肯定有用,但是過幾天又忘掉一大半,該如何保存和利用呢?

這種情況,我認為是「非個人化情境性知識」。

非個人化—— 沒有內化。

情境性—— 一時的感悟。

如果這種情況出現次數很多,建議對自己狠心一點兒:

所保存的新知識在沒有內化之前不要去碰觸新的知識。

最近看鄒景平老師的文章,這一篇很有感觸。

我就像一個不斷採摘葡萄的老農夫,卻忘了「如何用葡萄來釀出最佳的紅酒」,以獲取最大利益。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一句話,不時敲盪著我的心:「知識管理的關鍵,就是如何把知識轉化為利潤。」,原來我還是書生本位,只關注到趣味,卻從未深思過知識與利潤息息相關。

不可否認,我在追求信息與知識的過程是很開心的……歸根究底,我因為喜歡新奇,把重心放在求知與累積信息,注重當下的欣喜與心靈啟發,卻不知把信息轉化為「利潤」,才是更大、更艱巨的考驗。「利潤」跟錢密切相關,聽起來很俗氣,但若解釋成為「有形與無形的價值」,采葡萄的人,釀酒師,品酒師,賣酒商人的工作酬勞,高下立判。

這一篇講的是微博碎片化閱讀,但我認為是具有普遍性的。

收集、整理、分類、加Tag……使用各種方式進行搜集,嘗試各種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是阻礙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的行為。

如果要保存,建議立下決斷確定軟體或方法,後續再改進。而不是在前期進行抉擇。此恨慢慢無絕期。

知識管理,我認為,重要在「用」上。

步驟很簡單,聯繫你的實際情況,以喜歡的方式寫下來,到現實中去應用。

當你覺得這個演講「以後肯定會有用」那麼試著將它的大概總結下,將你覺得「有用」的部分詳細複述出來,不斷地向自己提問:

哪裡有用、能用在哪方面、會對你的生活、工作或學習有什麼樣的改進和幫助、為什麼不能用在當下、如果想立時使用需要什麼條件、這種「有用」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可以聯繫哪些方面、以前收集的資料有沒有類似的、有類似的區別是什麼聯繫是什麼、分類標準是什麼、沒有類似的原因是什麼、屬於所關注的哪個領域、是否贊同他的觀點原因是什麼理由是什麼、你的觀點是什麼和他的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如果去講相同的話題你想如何切入、ppt和整體演說的架構設計……

看一篇文章就要有一章的體會和思想。

看一本書就要收穫一本書的重量。

看一部影片就要明了其中的種種。

看一則新聞就要能與理論聯繫起來作為文章的緣起。

否則,即便看的再多,浮光掠影一般,只是「讀過」。

經歷過「泛讀」的階段,的確是「讀的越多懂得越多」,然而浮光掠影若水過痕,即便一段時間後能幡然醒悟,當時的心境和體會卻忘得一乾二淨了,俗稱的撿個什麼丟個什麼,也會出現精力分散、心思浮躁的情況。

莊子說佝僂者故事時,借用孔子的口言,「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孔子傾喟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僂丈人之喟乎!」

不必與佝僂者般專心於黏蟬,然做一事則凝神於一事,也無不可。

記錄,或寫下來,我認為是專心的必備工具。

贊成@鄭迅 的闡述:好的存儲方式是便於找回的方式。

我的經驗是短期按搜索,長期按結構。

每天的碎片記錄和感想記錄好之後,每周進行整理。

整理過程中,將同類型或是有關聯的部分劃專題結構,以線性時間為標準記錄感觸,以不同緯度來處理該領域的知識。

每月整理專題時,如果對該領域的知識接觸較多,考慮制定計劃系統學習。

知識管理,不是管理人家介紹的新知識,而是管理我所獲得的新知識。

或者說,知識管理不是管理知識,而是管理頭腦。

至於方法,很多人用Everbox,也有很多人用紙筆,喜歡就好。

另:多在知乎回答問題,就是「寫下來」的有效方法之一。


用evernote軟體來記錄自己的靈感。

類似的還有有道筆記也還可以,不過我喜歡前者一些。

這類軟體可以添加tag標籤,以後簡單尋回。

當然也可以簡單的通過搜索關鍵詞搜索自己記錄的東西。

非常好用,只是要有毅力持之以恆的閱讀和記記錄。


儲存的目的也是為了利用,最起碼是再次需要用到的時候能找回這項內容,找回之後還可以再進行認知加工等。

那麼,好的儲存方式就是便於找回的方式,一般來說,找回有2種方法:按樹狀或網狀結構、直接搜索。

按已有結構找回:需要在儲存的時候建立結構(如文件夾、evernote的tag和筆記本),或由機器自動建立結構(SEP挖掘語義歸類),成本相對較高,但能保證每個在結構內的知識點都能被找回。

按搜索找回:需依靠強大的搜索技術(evernote、mac os、Google相關技術),對個人來說基本無建立可能,只能依託已有內容,但個人使用成本相對較低,缺點是部分知識點如果只能很模糊的回憶起來線索,就很難找回。

一般來說,兩種方法結合使用,效果會好一些,特別是一般人會忽視搜索這個方法。

====以上是方法論====

對於一個演講,個人認為較好的方案是通過網路收藏工具(delicious、gmail、微博等什麼都行,只要習慣)進行收藏,並預期今後需要按結構找回,為這個演講做一些Tag或文件結構的標註,以便今後能從已有的個人知識網路中把它找回來。

不預期今後會按搜索找回,主要是演講的題目和內容通常比較長,媒體格式可能是視頻不利於搜索,內容不是自己寫的較難精確回憶起關鍵字,所以直接扔到知識庫里,很容易造成無法找回,自然也就無法利用了。


推薦閱讀:

互聯網上獲得的知識很容易來的快去的快,哪些方法能延長知識的「壽命」?
沒投過反對票,看答案的感受總是原來如此或不明覺厲,是見識淺薄、沒有主張的體現嗎,如何改善?
你有看過什麼相見恨晚的書?
建立一套理解中國經濟運行邏輯的基本框架需要下哪些功夫?
有什麼快速掌握知識的方法?

TAG:知識 | 知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