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英語和中文可以互相翻譯?最初是同一種語系分化出來,然後發展成中文和英語嗎?問的是能夠翻譯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比如,為什麼英語和拼音中都有n這個音,而且發音竟然還是相同的,是古代的人經過文化碰撞之後才這麼統一,還是這就是語言的特點?


語言之間能夠互譯,說到底是人的意識反映的作用。同樣的客觀存在,不論是具象的還是抽象的,人們都會去觀察、描述、理解;同樣的主觀思維,人們都會用語言加以敘述、傳播、辨義。雖然不同的人用各自的語言來詮釋,語言種類可能接近也可能完全沒有關係,但內容基本是相通的。

從生理上來講,人類的口腔結構基本沒有太大差異,在發音時能夠發出的各種母音、輔音,基本上都類似,很多音素都是長期演化形成的結果,講話發音一是要求清晰可辨,二是發音難度越低越好,容易模仿和學習。自出生後,人類先是從聽覺開始接觸語言的,有輸入才有輸出,那麼語言環境就特別重要。一個人對其他方言或外語的語音的不熟悉,主要是環境造成的習慣不同。

語言也是歷史的產物,並非一塵不變。歷史語言學研究當今世界各種語言的歷史演變,學者們發現多種語言的發展有共同的淵源,追本溯源起來也總結歸納出「語系——語族——語種(言)」這樣的體系。屬於兩個體系的語言間可能原來完全沒有關係,如漢語和英語;也有可能互相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如漢語和日語。兩種語言間達到今天這般能夠互譯自如的程度,是經歷了至少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互相翻譯和積累的。許多原先兩種語言里沒有的概念,經過長年的接觸交流,也就慢慢融入了對方的語言之中。把這種效應擴大N倍(時間跨度和語言種類,互相之間的聯繫更複雜——比如英語比荷蘭語晚傳入日本,最初是通過英語——荷蘭語——日語的途徑翻譯成日語的),自然語言之間的壁壘就會被漸漸打破了。


謝邀!對語言學有一點粗淺的了解,真的覺得語言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看似雜亂無章的語言背後卻好像有一個清晰的藍圖。在語言學裡有這樣一個概念,叫Universal Grammar,不同的語言背後的「藍圖」大多都是在Universal Grammar的幾個常見Pattern的基礎上進行微調得來的,所以學習另外一種語言的學習和語言之間的互譯成為了可能。

我並不試圖去解釋這種現象的由來,有人說這是因為我們生活在相似的環境里,並且我們的大腦構造相似,先天+後天=行為特徵,所以不同語言必然彼此相似。我並不認為這個理論真的能夠100%解釋這種現象,因為人類生活在一個由語言構造的社會環境里,這種環境的不同會改變人思維的方式,顯著的改變人的後天生活環境,從而進一步改變人類的語言特徵。所以不同語言如果朝著不同的方向去行進,很可能會造成彼此之間漸行漸遠,最後完全無法互通,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


有一種說法是,人類是作為現代智人從非洲走出來的。也就是說,雖然現代語言可能在很大成分上是各地各自發展出來的,但是人類在走出非洲之前就已經受到了同一種語言來塑造自己的思維器官——大腦。

即使上述不成立,各個地區人類的生存也足夠近似:同樣的天氣狀況,同樣的植物動物生長規律,同樣的重力,液體,氣體環境。

思維方式近似,語言就可以互譯。


漢語和英語的n其實是不同的,但是發音部位相似,選用了同一個拉丁字母表示。把這些字母指代當作偶然性事件吧。


首先,英文分為音標和字母,兩者發音不一樣,字母n的音標中包含一個母音/e/和一個輔音/n/,後者和中文拼音中的聲母n發音也不一樣。

其次,翻譯的原理基礎是客觀存在,包括具象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同一事物在兩種語言中分別有指稱,翻譯的過程即一種語言的指稱回溯到事物本身,再根據事物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到相應的指稱。

所以,如果某種語言中沒有對應的指稱,就無法實現直接翻譯,需要通過其他方法引入概念。


英語屬印歐語系,漢語屬漢藏語系,並非同一語系。

可以實現語義轉化,根本原因在於人類所面臨的事物具有相似性,因而對其反映可互通。這也就是可翻譯的前提。

至於語法結構問題,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其實已經西文化了。可以對比文言文、明清白話文和現代漢語,就會發現出現了很多西文化趨向。比如「的」的使用,也就是所有格的表現形式,比如複數的使用,就是「我」到「我們」,還有一些詞綴的出現,比如-化,-性都是很明顯的證據。句子的組織方式,從文言文中重對仗和音調變成了現代漢語重邏輯和表意,這是白話文的特點,但是沒有西文邏輯詞和層次關係,現代漢語可能還很難出現這些特點。這種西化趨勢,構成了部分的漢英互通性。

人類所能發出的音調也比較有限,所以存在重複的音調不難理解。

漢語拼音是建國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力圖實現中文西化,甚至是拼音化的一個努力。廢除了建國前曾使用的平假名標音方法(就是在老版《新華字典》中還能看到的類似日文的符號),使用拉丁字母給漢語標音。除了有些標音符號,比如n存在相似性,還有很多具有很大的差異,比如q,英文不得不以ts來發音,j,英文可能會用ch來發音,x,英文會用sh來發音,等等。


「為什麼英語和中文可以互相翻譯?」

我們都活在一個世界裡,我們叫狗的東西,他們叫dog。這不就翻譯了?

「 為什麼英語和拼音中都有n這個音,而且發音竟然還是相同的 」

中國的古代沒有拼音,現在的拼音是借用的其他語言的字母,用來表示我們對漢字的讀音的。既然是借用的別人的字母,自然要保持字母發音大致一致,總不能n發「啊」音吧。


因為我們的世界是共同的,作為同一個物種——人類,需求是共同的,很多現象也是相關的,因此可以根據對同樣現象的稱呼作為匹配。

當然,這種互譯性並不是絕對的,任何兩種語言都不是完全匹配的。比如,愛斯基摩人對於 雪 的概念表達非常精確,有幾十種說法,這放到其他語言就是很難表達同樣的概念。互譯,基本上是滿足文化的交流性和人對於群族的渴望,而不是真正的文化的等同性。語言要翻譯出「靈魂」是非常困難的。


中文和英文不是一個語系,我想提問者困惑的問題其實是『翻譯何以可能?』即為什麼兩種語言可以互譯。等高人回答


如果是基督教信仰的人,這個問題就很好解釋了。


因為所有人對同一事物都有著共同的認識,語言僅僅是表達認識的工具,既然認識相同,那麼語言就能互相翻譯!


生活在邊境的人,會兩種語言很正常啊。特別是古代的邊境又不像今天管理的這麼嚴格。有了這些人做先行者,想學習外語的人,就容易找到老師了。然後慢慢就有人研究語言,編寫字典啥的。

至於n的問題,因為n的注音符號寫法是ㄋ(讀「ㄋㄞˇ」 取其「ㄋ」聲),而「乃」的輔音,恰好和「n」的輔音發音相似,大概實行漢語拼音的時候,就把ㄋ的發音定為n了。

就是這樣。


都是人,都要吃飯睡覺呼吸這些的,怎麼不可以互相翻譯,即使有對方不懂得東西,用現有的東西解釋一下也都能理解,能翻譯是因為都屬於人類,大腦構造差不多


推薦閱讀:

如果日語用羅馬字「la、li、lu、le、lo」來表示「ら、り、る、れ、ろ」,會產生什麼影響?
如何設計一門讓學習者感覺絕望的人造語言?
怎樣從頭開始創造一門新的語言?
如何從零開始創造一種新語言?
香港本土主義者對母語譯名的維護行動有何意義?

TAG:語言 | 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