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明很想做一件事,卻總是拒絕做這件事。這是不是心理有問題?


如果就題主的問題本身來說,答案是:這不是心理問題。

但是,我相信,題主的目的並不是要答案,而是想問問如何才能做到:只要想做,自己就能立刻做吧?我來幫你分析一下。思考並解答這個問題有幾個層次:

一、問題是什麼?

如果就題主的問題本身來說,答案是:這不是心理問題。但是,我相信,題主的目的並不是要答案,而是想問問如何才能做到:「只要想做,自己就能立刻做吧?」,很多人會將這個問題歸結為執行力弱、差等方面 。

二、解決問題的邏輯和層次

我覺得,思考並且解答這個問題,應該有以下的邏輯和層次:

(一)「只要想做,自己就能立刻做」這個想法本身就不靠譜

一個人想要做事情,並不是自己想做就能做的。我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

比如說你在游泳池游泳的時候,忽然想在水裡吃火鍋,很想吃,就能吃的到嘛?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你不要覺得這個例子無理取鬧,其實,這說明一個關鍵問題,如果條件不滿足的話,即使你的主觀能動性再強,也得先創造條件之後才能執行

(二)所謂的條件有哪些?

1. 時間。任何一個任務的執行,都需要時間,時間是剛性的,即便是一個靈感的產生,看似很快,依然佔據了時間的長度。

①很多人因為時間不夠,只能放棄很多事情。比如說晚上十點入睡,如果再不睡,睡眠就不能有保障,所以,只能把做其他事情的時間分給睡眠。

②還有更多的人誤以為時間不夠,所以不斷折磨自己。他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了,所以期待著不勞而獲,不需要投入時間來換取任何收益的積累,比如說讀書、看教程、報班學習、做未來規劃、回顧、整理自己的方法理念……他們只能做一點點小事情,來換取一點點的短暫的收益,來讓自己感覺到自己可以「很好地利用時間」,但那也僅僅是感覺而已。

你是哪種?

2. 精力。世界上的任何行動都分為兩種,一種是體力的一種是腦力的,這點其實不用展開說了,精力不夠用的話,唯一想做的就是去睡覺吧,不管它是哪種行動。

3. 意志力。上面總是提到睡覺,為什麼,很多人明明知道要睡得晚、死得早,但是偏偏要熬夜,寧可只是點點滑鼠,也不去睡覺呢?

這裡又涉及到意志力的問題,入睡也是要靠意志力控制的,控制自己在10點之後肝火生髮之前趕緊躺下,控制自己躺著的時候不因為大腦的激烈活動而再次爬起來,控制著不去觸碰可能還在滴滴響著的微信、微博。可是,在每一天中,意志力是有限的啊,耗費了一天之後,晚上沒有剩太多啦,所以,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去睡覺了。

如果,某一個時刻,你沒有意志力去讓自己去執行那些「逼著自己去做」的事情,也就是需要耗費意志力的事情,那麼,你一定會逃避。

4. 方法論。這就是個大話題了,很多人因為沒有方法論作為支撐,變得束手無措。

①在做重複的事情的時候,由於沒有一個確定的方法論,每次的結果都不同,讓人覺得你這個人不穩重;

②在做新的簡單的任務時,由於固定思維模式,總會選擇阻力最小的路徑,往往忽略了新事件和以往事件之間的區別,總是把看似簡單的任務鬧出危機來;

③在做新的複雜的任務時,由於沒有一個方法論,無法找到突破口,大腦就會啟動自我防衛機制,讓自己去逃避。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了我個同樣的問題:「我要考會計師資格證,我把這個項目放到http://Doit.im裡面,並且凍結著,我總是不想去激活,不想去執行。該怎麼辦?」其實,這個就是方法論的問題,她並不知道,「考會計資格師證」並不是一個項目,而是一個目標,需要描述願景、確定原則、準備資源、頭腦風暴、明確里程碑、找到行動……而這一系列,就是一套被整合好的方法論。沒有方法論的積累,怎麼去執行一個複雜的任務呢?

5. 工具。「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只有理念沒有工具其實是不靠譜的,很多事情都需要工具,就算你要在游泳池裡面吃火鍋,也要有個能漂在水上的鍋。不過,我反覆強調過,如果沒有理念和方法論,只求諸於工具,可能陷入另外一個誤區。這裡一定要拿捏到位才行。

6. 認知。認知是最重要的了,如果把執行任務比作一輛汽車吧,認知就是發動機,要想執行,必須有認知的支撐。認知能夠為我們帶來內在驅動力,直接推動我們開始運行起來。驅動力大約有四種類型:

被困惑:這種情況下,人們會呈現很強的驅動力,並且會主動地去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這種情緒持續的時間很長。(當然,這裡我所說的去尋找解決方案,不是只停留在思考問題本身。比如說我是個窮人,尋找解決方案不代表每天都去想「我怎麼這麼窮」,更重要的是去實踐,去積累)

被要求:這種情況下,驅動力也很強,但是由於是被別人要求的,所以主動性差,持續時間也很短,通常都會造成拖延現象的出現

有必要:這種情況下,驅動力為中等,主動性也一般,因為人們並不愛這種事情,但是,由於我們會不但告訴自己,這是必須要做的,所以,持續時間也很長。

有興趣:這種情況下,驅動力也為中等偏上,主動性卻很強,不過,持續時間就很短,這也是人們為什麼不喜歡「打雞血」這三個字的原因。

三、具體應該怎麼做

說到這裡,「明明很想做,但是卻不做」的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太好的解決,還要再往裡思考:

1. 「明明很想做」,是真的想,還是假的想?人很會欺騙自己的,大腦好像告訴自己,很想做,但是並不是這樣的。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現在天很熱,你很渴,面前有瓶涼白開水,可能你會什麼都不想拿起來就喝了,這種情況下,才叫「明明很想做」!所以,我們可以有個原則,把事情轉化成大腦確實真的想做的事情:

在「被要求」的事情裡面,尋找樂趣,把這種事情變成興趣;

在「有必要」的事情裡面,堅持回顧,積累點滴收益,讓其在未來迸發力量;

在「有興趣」的事情裡面,制定規則,把熱情轉化成系統運轉的能量;

在「被困惑」的事項裡面,做好問題、靈感和思考管理,找到行動的突破口。

2. 「但是卻不做」很有可能是缺條件!如果大腦真的轉換了想法,下面需要的就是條件啦,根據上面的分析,看看都需要哪些條件:

① 時間。這個需要時間管理,也就是我成天講的行動管理方法論,用更好的方式來進行組織排序、更好地聚焦某一時刻,掌控自己。我目前也開了固定活動「掌控每一天」來專門講解這個方法論,參加方式: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yongchengyiren,並輸入「azk」查看。

② 精力、意志力。這兩個方面通常可以放在一起說,這就是身體的基礎素質管理了,方法也很簡單,就是鍛煉+10點前睡覺。是不是這件事情也是很想做卻做不到的呢,那你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情(被困惑),然後弄明白了它可以讓你活的更久、精力更好、意志力頑強(有必要),你就要制定一系列的遊戲化的方式(有興趣),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互相監督的玩下去(被要求)。

③ 方法論。這個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要通過點滴積累和堅持總結才能做到,我常提到的目標管理和知識管理就可以輕鬆實現這個要求。另外,如果真的想走捷徑的話,也可以去學一下思維模型。比如我在李公子那學到的複雜工作的思考模型,可以幫助我很好地分解項目和任務:

④ 工具。如何在千奇百怪的工具中選出一個稱心如意的金箍棒呢?我昨天剛寫了篇文章提供了點思路:《自我管理需要什麼工具》,希望能給需要的朋友一點借鑒。

3. 能不能說點實在的?我還是無法脫離系統性地、標本兼治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如果就讓我拿出一些一陣見血的方法,我只能嘗試著說一下,並不太靠譜。因為我始終堅信,只有解決全局的問題才能實現全面的自由,否則,病癒之後還會複發!

① 當自己始終不能開始,那就去找一個前輩,看看誰曾經做過這個事情,問問他,採用什麼途徑、用了什麼方法和工具,並且想辦法和他成為朋友。記得,報名參加他開的課程是最好的方法,幾千元都不算多,學會一個對自己有益的知識體系,比什麼都重要。

②五分鐘獎勵法。在一件不願意開始的任務前,找一個行動,比如說我要學抄一個菜,但是我一直不想做,那就給自己安排五分鐘,讓自己去上網查一下,並且把菜譜列印下來,就做這一件事情。過段時間,再給自己安排一個5分鐘就可以完成的小行動,去執行,試試看。不斷提升行動的正向反饋,可能有點幫助。

③我真的不會了…………跟我學自我管理方法吧?

四、結尾

本以為自己可以給出治標方法,但是,寫到最後了,還是一篇系統性的文章。算了,沒有那個金剛鑽,就不去攬那個瓷器活,反正我認為治標雖重要,但是治本才是王道!還是從自我管理的方法論開始吧。

原文來自《想做卻不做,這是啥毛病?》| 知行,在路上


最近看了一本拖延症的書,叫《拖延心理學》,不妨看看。


拖延症,可以看一下拖延心理學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180711/


我也是,明明很想去美國留學,規劃的也都好好的,卻根本不想翻開留學的書

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推薦閱讀:

人們為什麼對心理學有如此多的偏見?
自戀的心理根源是什麼?人為什麼會愛上自己?
按紅色按鈕 100% 獲得 100 萬,按綠色按鈕 50% 幾率獲得 1000 萬,該怎麼選?
為什麼摳身體的一個地方,別的地方也會疼(附圖)?
為什麼被誤會也不願意解釋?

TAG:心理學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