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營銷的核心是什麼?

見過這個問題,答案千奇百怪,有回答產品的,有回答交換的,但都沒有給出確切的回答。


市場營銷的核心是什麼?

當然是「企業獲取利潤」和「滿足用戶需求」。這是標準答案,兩者可以概括其他答主的基本上90%的答案。但我知道題主要的肯定不是這麼籠統的東西,題主要的或許是更為具象的內容,例如定位、產品這種的。

但這個問題一旦具象化,就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了。因為不同時代的大師們都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之間甚至互相矛盾:

特勞特認為營銷的本質是定位;菲利普科特勒認為營銷的本質是STP和4P,而4P中最核心的是Product(產品);麥卡錫認為營銷的本質是「滿足社會需求」;奧美創始人大衛奧格威認為營銷的本質是品牌形象;傳奇廣告人喬治路易斯認為營銷的本質是創意;尼爾森認為市場營銷的核心在於市場調查;BBDO創始人亞歷克斯· 奧斯本認為營銷本質在於洞察。幾乎每個大咖都有不同的見解,並且他們的理論和實操也都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所以,我把題主的這個問題理解為:你認為營銷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營銷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洞察」,洞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是單個的元素,而伴隨著整個營銷過程的全部環節。

什麼是洞察?

和其他答主說的不同,「洞察」不是類似於「定位」的方法論,也不是類似於「產品」的營銷組成元素,也不是類似於「銷售」這樣的營銷目標。「洞察」的本質是一種思維方式,應該是每一個高階營銷人的思維模式。

所謂「洞察」,就是當你設計營銷4P(產品、渠道、價格、廣告)的時候,你必須站在你所面向的消費者群體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他們是什麼樣的性格?他們喜歡什麼?他們厭惡什麼?他們的行為和他們的真實意識各是什麼?他們的行為習慣是什麼?他們的社會階層和財富地位是什麼?他們喜歡什麼樣的產品?他們接受訊息的方式是什麼?他們的購物習慣是什麼?他們願意接受的價格是什麼?他們喜歡的廣告和創意是什麼?他們的文化認知是什麼?他們有什麼理由要購買我們的產品?

當一個營銷人在進行市場調研、市場定位、產品設計、渠道設計、廣告創意的時候,應該在腦海中不斷問起自己上面那些問題。洞察貫穿著整個市場營銷活動的全部,任何一個環節如若丟失了「洞察」,那整個營銷活動就會失去客觀性,就會不可避免地陷入「自嗨」。

洞察為何重要?

正如上面所說的,因為「洞察」是底層的思維方式,也因為「洞察「貫穿營銷環節的全部。

洞察在營銷過程中的應用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營銷過程包括以下過程:

STP(市場調查、市場細分、市場定位)+4P(產品設計、定價設計、渠道設計、廣告與公關);

1)在市場調查階段,「洞察」的作用是幫助營銷人明確市場調查的目標。

2)「洞察」的思維,可以幫助我們用更高維的方式去分類社會群體(性格、喜好、價值觀等),而不僅僅是根據職業、年齡這類低效信息去劃分。

3)「洞察」的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進行定位。現如今大多數企業所講的定位,都是企業對自己的主觀賦意,很多的定位,在市場上並沒有滿足任何群體的需求,無法和任何群體產生互動。而「洞察」思維的意義,就是幫助我們在定位前,理解各個群體的性格和需求,真正進行有效的地位。

4)設計產品,不僅要根據自身技術水平、利潤和成本去考慮,更要考慮目標消費者的喜好和價值觀。「使用與滿足」理論告訴我們,企業認為的產品的賣點和優勢也許在消費者的眼裡一文不值,而消費者購買產品的理由,也許企業根本沒有考慮過。這就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失衡,而唯有的「洞察」思維,才能盡量減少這種失衡。

5)價格與渠道:如何的定價策略?怎樣的鋪貨渠道?這一切都需要通過「洞察」去判斷目標消費者的購買力、購買習慣、購買喜好等。

6)廣告與公關:在傳播階段,所謂的洞察就是「找對人,並且說出他們想說的話」。當一則廣告或者一個活動,能精準地向目標消費者說出讓他們「感同身受」的話,那這次傳播就是成功的。反之,無論獲得了多大的曝光,多少媒體的轉載,多少的討論,這次傳播也是失敗的。

感想

「洞察」不是什麼奇門詭計,它只是一套最最基本的思維方式。

洞察的核心就兩句話:

1、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

2、看到問題的本質。

「洞察」的思維絕不僅僅是存在於營銷領域,更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與別人溝通的時候,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一想,你會了解更多;對於很多霧裡看花的事物,若能看到本質,世界將豁然開朗。

那麼如何培養洞察能力?簡單講五條:

1、學習社會學和心理學;

2、試著培養「分類思維」,也就是嘗試著將事物進行歸類;

3、多讀小說、多看電影;

4、培養懷疑能力,看到任何的文章、結論等,都要問一句「為什麼?」

5、每周花一定時間思考「終極問題」:我是誰?


更新:如何進行有效洞察的方法和套路

先來看一張有名的照片:

這是是1964年《中國畫報》封面刊出的「鐵人王進喜」的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正是王進喜在當時被剛剛發現的大慶油田的石油里工作的照片。

你能從這張照片里看到什麼?

由於當時中國石油技術不足,所以王進喜用身體攪拌石油?

當時的石油勘探開發環境很惡劣?

王進喜穿著保暖棉襖,所以當時是冬天?氣溫很低?

你從這張照片里得到了哪些收穫?

王進喜不怕艱苦的精神很偉大,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今日的幸福生活是當時的工人們辛苦工作奠基的,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恐怕大部分人從這張照片里看到的河想到的,就是上面這些了吧。

但當時有一家日本石油公司的科學家,看到這張照片後,卻發覺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他們從照片的細節出發,進行了如下的推導:

1、他們根據照片上王進喜的衣著判斷,只有在北緯46度至48度的區域內,冬季才有可能穿這樣的衣服,因此推斷大慶油田位於齊齊哈爾與哈爾濱之間。

2、通過照片中王進喜所握手柄的架式,推斷出油井的直徑;

3、從王進喜所站的鑽井與背後油田間的距離和井架密度,推斷出油田的大致儲量和產量。

4、石油儲量巨大,中國石油勘探建設能力不足,應該會很快向國外招標。

由此,這家日本石油公司,立即組織研發部門研製生產了用於大慶油田的勘測開發設備。果不其然,中國政府在兩個月後就向國外公開採購設備。而這家日本公司的設備由於最符合需求並且已經有樣品,立即就中標了,賺了一大筆錢。

什麼是洞察?通過一張照片,賺了一大筆錢的日本公司,就展現了其牛逼的洞察力。

而我們大部分普通人看到這張照片,則僅僅是觀察而已。

無論在商業活動,還是日常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其實很多很多:

為什麼大部分人在股市中血本無歸,但偏有些人卻能賺到盆滿缽滿?

為什麼大部分人看比特幣只是當成一種遊戲,但有的人卻能以極低成本實現財富自由?

為什麼大部分人和無數次創業機會擦肩而過,只能在別人成功之後喲頭嘆息?

為什麼大部分人求職失敗,但有些明明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卻成功求職?

因為大部分人只懂觀察,而非洞察

觀察是:我看到了,我知道了。

而洞察是:我為什麼要去看?我該怎麼看?我看到了哪些?我沒看到哪些?我該知道哪些東西?我知道了以後那我該怎麼辦?

概括一下,所謂洞察,就是帶著目的性去觀察某一事物,推導出事物的弦外之音,為自己的目的服務,進而轉化成行動去達成目的。

所以,一次完整的洞察,必須包含這四個環節:

目的——觀察——推導——行動

1、目的

確立一個明確目的,才是洞察的第一步。

任何的洞察,都是為了去解決某一個問題的,而不是胡亂的觀察。

例如,在王進喜照片的例子中,日本石油公司是帶著明確地商業目的去觀察照片的,而我們普通人則是完全不帶目的的。我們看待一件事物的出發點不同,這就決定了結果的不同。

幾年前,微信公眾號剛剛起步,大部分人是將公眾號當一個日記本去看待,純碎為了記錄心情或者追個流行;而有一小部分人,則是在一開始就帶著商業變現的目的去看待公眾號。因此,這一小部分抓住了自媒體變現的風口,而大部分人則錯失良機。

2、觀察

觀察,是洞察中的重要環節。

觀察的重點在於細節。能否抓住細節,決定了觀察的成敗。

在王進喜照片的例子中,一般人所看到的,也就是王進喜的衣著、表情、動作、背景等等這些宏觀的東西。但日本石油公司的科學家卻看到了王進喜握手柄的架勢、看到了王進喜身後油田間的距離,而這些細節,除了需要觀察者心細,更需要極為堅實的專業知識才能發覺。

以細節觀察力極強著稱的喬布斯,能夠輕易地看出一個字元的圓角有幾度的偏差,也能夠從消費者臉部的微表情上看出他們對iPhone新功能的接受程度。而喬布斯的卓越觀察力,除了他與生俱來的專註力與偏執性格,更為重要的是他在頂級大學裡接受過的系統的字體訓練和心理學學習。

曾經還有個營銷案例,美國一家地產公司推出一個別墅群,邀請一家廣告公司做賣點創意。一位廣告創意總監在別墅的樣板房裡住了一周,卻完全無法發現這個別墅的亮點,做的創意屢屢被客戶駁回。後來,廣告公司換了一位有八年地產經驗的創意人員過去體驗,僅僅用一天時間,就發現了這套別墅的賣點: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可以比周圍的樓盤每天提早30分鐘看到陽光。由此他創作出了廣告文案:每天比別人多享受半小時陽光。獲得一致好評。

由此可見,觀察的重點,在於你需要去學習掌握足夠的專業知識,其次才是認真仔細。作為一個營銷人,當你在接受某個產品之前,必須花足夠的時間去了解和學習它,了解整個行業。

3、推導

推導,是洞察中的核心環節。

如何把觀察到細節,推導出不局限於細節本身的結論?這是洞察中最難,也最讓人痴迷的環節。一個牛逼的營銷人,就是一個名偵探,像卷福那樣,從對方的一個眼神,從照片中的一個細節,從音樂里的一個歌詞,推出許許多多不可思議卻又情理之中的結論。

在王進喜照片的例子中,我們普通人的推導最多局限於:

王進喜穿著棉襖,所以當地應該氣溫很冷,應該是冬季或者維度很高;

王進喜用身體攪拌石油,所以當時國內沒有大型的設備挖掘石油;等。

但日本專家,則進一步推導出了該地所處的具體範圍、推導出了石油量、油田直徑,以及中國即將向國外招標的行為。這樣的推導,就一下子顯得高級了很多。

當然了,所有的推導,都是需要和我們的目的相關的,我們沒有必要進行無意義的推導,那純粹是浪費時間和精力。

4、行動

一切的洞察必須轉化為行動,不然就沒有意義。

如果你在幾年前,通過洞察,發現了比特幣在這幾年的巨大升值空間,但如果沒有行動,那洞察就沒有什麼卵用。

如果你在幾年前就預見共享經濟會火,但你沒有行動,那也沒啥卵用。

如果這家日本石油公司沒有果斷採取行動研製設備,而是一直在觀望,那也無疑會錯過大好良機。

最後跟我念,洞察四要素:

目的——觀察——推導——行動

四個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更新:我開了個兩個關於營銷的live,歡迎圍觀:

營銷人職場指南:https://www.zhihu.com/lives/857562969125556224

創業公司怎麼花最少的錢做最有效的營銷:

https://www.zhihu.com/lives/865559476076445696


謝邀。

如果多讀一些書或在商業的世界裡待久了,你一定會知道這樣一個道理:商業的本質,其實是為用戶創造價值。利潤是當為更多的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時,必然可以收穫的結果。

所以,市場營銷的核心有兩個。一個是定義價值。一個是傳遞價值。

這其實對應品牌的硬體和軟體。

定義價值是指一個公司應該提供什麼樣的產品/服務,幫助人們完成什麼樣的任務,從而構成這個公司的核心價值,以及存在的意義。

傳遞價值是指一個公司如何讓這種價值,讓更多需要的人知道,並使用。

定義價值是指一個品牌的內核,或「硬體」。傳遞價值是指一個品牌的傳播和銷售,或「軟體」。

1. 定義價值

幾十年前,提出的定義價值的核心方法,叫「STP」:Segmentation(細分市場),Targeting(定義目標市場)和Positioning(定位目標市場)。

這一方法一直是菲利普·科特勒《營銷管理》一書的核心之一。在業內也經常使用,有很多好處,但也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容易讓我們產生「營銷近視症」。

哈佛商學院教授 Clayton Christensen 在幾年前批判了這種方法,並提出了一種新的角度:從消費者的任務(Jobs to done)出發。

(註:Clayton是《創新者的窘境》和《創新者的解答》的作者,是繼彼得·德魯克和邁克·波特之後世界最頂級的管理學者之一,任教前曾把一家公司從0做上市。)

這種新的理論是 Clayton 一生中除了「創新」研究外,對商業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如果你想更詳細的了解這種定義價值的方法,可以閱讀這篇文章 Integrating Around the Job to be Done, Module Note 或 閱讀這篇我之前寫的文章:重新思考品牌:一個易被忽略的關鍵問題 - 知乎專欄

定義價值的方法,不同的行業會有不同的做法,所以大家不用太拘泥於方法。無論什麼樣的方法,其核心一定是「人」或「消費者」。

比如最近幾年,「消費升級」這類詞在投資領域被抄得很熱,一個關鍵的原因是:主流消費群體的世代變化,中產階級的不斷崛起,以及主流消費群體的消費心理變化,導致人們看重的東西發生了變化。

所以企業定義的價值也就需要實時更新了。

2. 傳遞價值

傳遞價值其實就是傳播、推廣、渠道建設等。

在考慮傳遞價值的方法時,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顧客獲得成本(Customer Aquisition Cost)。

原則上來說,獲得一個顧客的成本,要小於這個顧客給公司創造的所有利潤。這是商業的一個基本原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讀一下《從0到1》的第11章。

而傳遞價值的目的,是讓品牌建立:心智的顯著性(mental availability)和渠道的便利性(physical availability)。

現在有很大各種類型的「營銷相關培訓」,其實都是在講比較狹義的市場營銷,就是傳播推廣。比如 :

「如何把微信號粉絲從0做到10萬」,「如何寫一篇吸引人的文案」,「企業如何零預算做推廣」 等等。

在過去的5年里,我們商業世界裡「媒體」和「渠道」這兩個「基礎設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會導致公司建立品牌「心智顯著性」和「渠道便利性」的方法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媒體上來說,個人話語權開始崛起,從一到多的廣播模式(如電視和微博),到以口碑為核心的傳播。大眾明星和品牌變少,大小不一的社群興起,小眾崛起。這些部分顛覆了如何去建議「心智顯著性」。

渠道上來說,電商崛起,便利店越來越流行,線下大超市衰落等趨勢,也讓在渠道上的壟斷越來越難。

這些都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遞價值的方法。

我之前也恰好寫過一篇相關的文章,歡迎有興趣讀一下:快速消費品巨頭為什麼會衰落:一個黃金年代的逝去 - 知乎專欄

最後,總結一下。市場營銷的核心是定義價值和傳遞價值。世界在變,這個核心是不變的。

但由於消費者、媒體和渠道的變化,定義什麼樣的價值,如何更好地傳遞價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希望你能在這個回答中有所收穫。

此外:

如果你還有興趣深入了解,我之前做過一次關於市場營銷的知乎 Live,講義在這裡:市場營銷的常識 · GitBook。裡面講得更詳細,有一些更具體的案例。

以上。


玩個咬文嚼字的遊戲。

銷,就是銷售,是用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以交換一定價值的過程。

營銷,通過「營」以提高「銷」的效率,是對「效率」的經營和管理,如果歸根結底想要得到這個「營」的核心話,我覺得是更有效的溝通

品牌和定位是不是營銷?是,但也只是都是營銷的手段之一,是營銷里挑挑揀揀比較高大上的活。在具體的營銷活動里,某次促銷打8折還是85折,KA市場堆頭的設計等等,的確不能從品牌和定位上找到答案,可這也是的「營銷」的日常,我們需要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讓我們的目標消費者「感受到」,更多的消費者更多的感受到我們想要傳達的信息,關於產品特點的、促銷資訊的、品牌個性的,甚至商業情懷的。這樣在他們做出消費決定時,可以更多的考慮到我們的產品。這些就是我說的「更有效的溝通」,最終提高「銷」的量,銷量。

《定位》一書問世之後似乎成了市場上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承蒙各路鼓吹者在各種互聯網創新元年亂相中趁火打劫,華麗麗的概念越來越多,每天都在營銷革命。我們對答案有無比的熱情,對思考幾乎沒有耐心。

消費者是營銷的出發點和歸宿,關於營銷我聽過的最受用的觀點是,

營銷的核心也就是在解決三個問題:

1.你要承諾給消費者什麼?

2.他們真的在乎嗎?

3.他們真的相信嗎?

放在任何行業、任何觸媒、任何時代,反覆推敲,天衣無縫。這是我聽說的最好的答案。再想想,這不就是常識嗎。

常識多重要。


市場營銷的核心在「營」這個字,「營」的目標在於最大化的業務收益,「營」的職責包括戰略、戰術的規劃和布局,乃至於對它們的執行,「營」的內容則包括了產品、服務等。

個人意見,同求指教。


1. 知道消費者(表面上,以及心底)要什麼。

2. 設計出內容,使消費者相信你能滿足他想要的。

3. 找到合適的渠道,把內容傳遞給消費者。

當然。這三點也會互相影響。


看大家都在煞有介事地探討市場營銷的核心,唱點反調。

我覺得探討什麼是市場營銷的核心沒有太大價值,因為即便是你把某一方面的「營銷工具」定為核心,也只是在做策劃的時候更側重這方面,但在其他方面不行的話,什麼核心云云,都是扯淡。

市場營銷最深入人心的還是4.P理論:產品,渠道,價格,促銷。我們看一個品牌的成功,必然是其中某一方面或者某幾方面做的非常好的結果,但他們的側重點絕不相同。

小米為什麼成功?因為小米首先抓住了一個市場空白,那就是低價的中端智能手機市場。那麼如何佔領這個市場呢?靠傳統的渠道模式?必然不行,因為這樣一來價格必然上升。所以,小米採用了網路直銷的模式,直接面對用戶進行銷售,大大降低了產品售價,使得高性價比成為一種可能。小米的成功可以看做是以市場定位為核心,以渠道和價格為兩翼的的營銷模式。相比較魅族就比較尷尬,因為魅族的價格不上不下,產品質量不上不下,給消費者造不成一個強烈的購買衝擊,反而覺得比較平庸。

蘋果為什麼成功?我覺得蘋果的成功最主要不是什麼市場定位,喬布斯最開始考慮的絕不是什麼市場定位,而是專註而偏執地做好產品和用戶體驗,最後蘋果得到了認可,有錢人在用,沒錢的也會攢著錢買來用。蘋果的成功就是產品為王理念的成功。

哇哈哈為什麼成功?是,你可以說哇哈哈善於進軍廣大農村市場,比如非常可樂在農村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這可以看做一種市場定位。但是營養快線是市場定位嗎?不太明顯吧,營養快線的成功更多就是因為哇哈哈創造了這樣一種產品和名稱,什麼樣的人都有喝的。再者說,哇哈哈一直奉行渠道為王的策略,哇哈哈在全國建立的聯銷體是哇哈哈每推出一款新品迅速進入市場的一把利器,無往而不勝,聯銷體曾經把宗慶後推向了中國首富的高位。當然,現在哇哈哈的聯銷體也在走向沒落,漸漸失去曾經的輝煌,沒人能靠一種營銷方式吃一輩子。

統一的老壇酸菜的市場定位明晰嗎?也不太明顯,就是一門心思地琢磨出了這麼一種產品,恰好這種產品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和喜愛。

戴爾在美國為什麼成功?必須是直銷模式啊,也就是渠道的問題。產品可以在線定製,戴爾之前你聽說過這種方式嗎?但直銷模式在中國卻行不通,所以戴爾不得不開拓傳統的渠道模式。但現在傳統的渠道模式已經開始沒落,這個過程中戴爾轉型了,專門為企業提供IT解決方案,不再專門賣電腦了。

我最近在琢磨4.P理論是不是試用互聯網行業。可以說基本也是符合的。你做一個什麼樣的互聯網產品,解決人們的什麼需求,這是產品;你通過什麼模式推廣你的產品獲得用戶,這是渠道;你這個互聯網產品的盈利模式是什麼,這是價格;你通過什麼方式去吸引你的用戶,這是促銷。這種解釋其實自己也覺得牽強附會了一點,感覺營銷理論在迅猛發展的互聯網行業有點跟不上趟了。

我覺得互聯網行業是用戶為王的。網上有篇文章《中國互聯網的5大生死邏輯》,第一點就講到了用戶比客戶重要。「最早一些商業精英有一個思路,說是生意離錢越近,賺錢就越近。但是在互聯網,這個邏輯是錯的;不論中國還是美國,這個邏輯都是錯的;前段時間周鴻禕借用了毛.澤.東的說法『人在地失,人地皆存;人亡地在,人地皆失』,人就是用戶,地就是收益;說的是對的。」

這裡邊最典型的就是企鵝,騰訊帝國就是建立在這個小小的企鵝上的,大部分中國人都在上邊。企鵝的龐大用戶規模可謂讓人恨得咬牙切齒卻毫無辦法。藉助企鵝騰訊搞了個微信,註冊用戶已經達到6個億。網易和電信眼紅,聯合搞了個易信,用戶數量遠遠不及微信。馬玉也著急了,搞了個來往,自己披掛上陣還不算,帶上任志強史玉柱王麗芬等等名人,每日活躍在來往上,現在註冊量也不過一百多萬吧,而且除了這幾個名人之外活躍人數極少。所有的互聯網產品上,都是在想方設法獲取用戶,包括現在嘀嘀打車、快的打車等軟體,也是在砸錢買用戶。這裡邊,你如果非要說定位最重要,把滿足客戶需求也看做一種廣義的市場定位,那我也無話可說。


感謝各位前輩的答案,你們的觀點我都看了一遍,特交上學習筆記,給需要的朋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通過學習,讓我更好解決了以前有所困惑的3各問題,作為案例也分享了出來。

作為一個非資深學院派,也非資深實戰派的市場從業者,越來越發現自己在營銷方面是一個菜鳥,關於營銷的定義當下尚不能完整用通俗的話去妥當描述,寫文來探討市場營銷的核心的確有點枉然。為了交作業,也為了砥礪自己更好的努力,綜合大家觀點結合自我認知,寫下這篇文章。

其實市場營銷是一個閉環,不管是STP、4P的任一P,還是CRM,對於企業開展有效的營銷都是至關重要的,任何一部分有缺失都會讓營銷效果大打折扣。但如果企業不賺錢,通常大家都會歸原因為是產品不給力。但如果追根溯源,那麼一定是定位出現了問題。沒有基於企業的優勢,根據市場環境做出正確的產品去滿足用戶的需求。畢竟,在一個信息嚴重不對稱的社會,不是只有老大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魚有魚路,蝦有蝦道!所以,營銷的核心是定位。定位不能讓你創造多輝煌的業績,但定位能夠讓企業更好的活,讓企業滾雪球一點一點強大起來

下面是收集資料中發現的乾貨,對於「營銷的核心」是什麼做補充:

1.定位的嚴格定義是:將差異化形象烙印在受眾大腦中的過程。市場定位的定義是;將企業、產品、競爭、品牌的差異化形象烙印在目標消費者的大腦中。

2.定位貫穿企業成長各階段,從創業之初的確定目標市場,到成熟之後的品牌多元化,無不在定位的指導下進行。

3.市場定位分為企業定位、產品定位、競爭定位、品牌定位,而四種定位均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這就體現了市場營銷的本質:為顧客創造價值、建立關係,進而獲取利益。

4.銷,是用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以交換一定價值的過程。營銷,是更高效率的銷,核心在於通過「營」以提高「銷」的效率,是對「效率」的經營和管理。

5.看營銷的人都認為,營銷是「99%的創意+1%的執行」;做營銷工作的人都知道,營銷實質是「1%的創意+99%的執行」,營銷是戴鐐銬跳舞的工作,任何項目都要在保證能完美落地執行的前提下,才得以實施。

下面是我過往面對的問題,以及我構思的答案:

問題1. 產品出來了,因為認知度比較低,前期推廣渠道性價比不高,一直在尋找更划算的渠道中浪費時間。

答案1:通過各種計算衡量,對認準的方向,確定要做的業務,不管花費多大的代價,先讓業務流程成功的運轉一遍。然後開始優化做準備,挖掘整條業務流程有無可優化的點,渠道推廣費用是否可以更低,產品定價的利潤能否保證,是否應該精簡產品或者擴充產品,以確保滿足雙方價值。所以,再遇到這樣的問題,應站在整個項目角度看,理清楚各項工作先後順序,確定先把結果拿到。

問題2. 以前我在一家公司,隔上一兩個月才搞一個活動,營銷做的很冷清。

答案2:現在接觸淘寶、天貓、實物電商多了,發現家家天天都在搞活動,甚至搞多個活動。最近才意識到,原來搞那麼多活動,花心思找那麼多噓頭,目的是把用戶引過來,讓他們多一個購買的理由,讓他們在被我們營銷的過程中,感受我們想要向他傳遞的一切。所以,不管是搞實物電商的,還是搞服務平台的,多推出一些適當的活動,這個是接地氣的營銷。別的不說,你看京東、噹噹、天貓那個不是天天促銷!!!

問題3. 以前我學習營銷,有三個人觀點深刻影響我,分別是:產品為王、用戶體驗為王、渠道為王,當初深以為然,現在不完全溝通。

答案3: 現在我比較願意接受波旬的觀點,市場定位為核心,找到一個利基市場,慢慢往大滾雪球,基於企業成長和客觀環境變化,不斷調整定位,鞏固現有優勢,尋找新的機會。產品是重要,但產品不是最優質的也能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用戶體驗是重要,可以追求高的用戶價值,但薄利多銷營業額也蠻高的。渠道重要,站在人流多的地方,垃圾也可以賣錢,但垃圾賣的錢終究是有限的。定位重要,在於尋找道一個利基市場,不斷滾雪球,增強企業競爭力,尋找更大的利基市場。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分成兩個部分,防止概念混淆。

1.市場營銷的本質是什麼

2.營銷人應該具備的核心技能

1.

前者是我們站在「看世界」的角度,將市場營銷看作自身以外的一個過程。那麼答案很簡單,但也聽上去有點空:

廣義的市場營銷就是企業滿足需求、獲取利潤;是創造價值、傳播價值、交付價值的過程;

廣義的市場營銷是個接近「商業」的概念,無論你是在甲方乙方,從事產品、運營、媒介、文案等等,你都是市場營銷這一過程的一個環節。這點在我的文章里有非常詳細介紹:廣告人面臨的終極問題是什麼? - 知乎專欄

將市場營銷看作一個商業過程,所以如果你說市場營銷的核心是「定位」,那就不太合理。在產品/服務誕生的初始階段和傳播階段,定位的確很重要,但在交付價值和傳播價值的過程中,有無數個節點都構成產品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2.

第二點呢,是站在我們「看自己」的角度,於我而言,想做好市場營銷,需要的核心技能。

你看,對於一個CMO,你覺得他做好營銷的關鍵是管理呢?還是洞察呢?找到對的人幫助解決問題,有的時候比自己上陣管用得多。而對於一個營銷策劃人員,你所謂的洞察是不是應該細分到research調研、歸納分析的能力上?那麼對與所有的營銷人,我是不是也可以說「自我學習能力」才是最終極的核心技能?因為具備學習能力的人什麼都可以學會...

吶,這個問題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我想說這些,是因為要告訴大家別期待有個類似「洞察」、「定位」這樣的標準答案,找到了就能解決營銷問題...marketing終究是一個實踐學科,是一個複雜系統,需要實操者在特定情況下判斷關鍵因素,經歷很多次的實踐、總結後步入正軌。

找到一個所謂核心就用,會摔得很慘。

最後,每一次實實在在的市場營銷過程(譬如一次campaign,一個新品的成功)都有各自的核心,可能是靠運氣、靠堅持、靠資本、靠執行...所謂靠洞察、靠定位的那種成功,大多是再包裝而已。


市場營銷的核心是市場定位,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道理很簡單,想讓顧客想買並把東西賣出去,首先要知道市場在哪。

若以「交換」為市場營銷的核心,無法解決市場在哪裡的問題;以產品為市場營銷的核心,更容易陷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誤區。

什麼是定位,以及什麼是市場定位

鑒於國人對定位理論的誤解,重新解釋一下定位嚴格的定義:是指一種行為過程,即主體將定位課題塑造成差異化的形象,並通過傳播在受眾大腦中佔據特殊位置。一言以蔽之,即把差異化形象烙印在受眾大腦中的過程;而非國內的「定位高端人群」,「定位中高端市場」云云。

市場定位的定義,即市場營銷界的定位。主體是企業,客體是企業、產品、競爭、品牌,場所是目標消費者的大腦,目的是將企業、產品、競爭、品牌的差異化形象烙印在目標消費者的大腦中。與定位理論相比,市場定位的信息傳播目的性更強(以藍海戰略為典範),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

為什麼市場定位是市場營銷的核心

解決了市場營銷「是什麼」的問題:根據定義,通過把握主體、客體、場所、目的及其關係市場營銷的全貌盡收眼底。

解決了市場營銷「為什麼」的問題:大量通過定位成功的企業案例證明了市場營銷存在的必要性與必然性。

解決了市場營銷「怎麼做」的問題:定位貫穿企業成長各階段,從創業之初的確定目標市場,到成熟之後的品牌多元化,無不在定位的指導下進行。

體現了市場營銷的本質屬性:市場定位分為企業定位、產品定位、競爭定位、品牌定位,而四種定位均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這就體現了市場營銷的本質:為顧客創造價值、建立關係,進而獲取利益。

"市場營銷核心是什麼"這一問題的實踐意義

「市場營銷的核心是什麼」,這也是我在面試新人的時候最喜歡問的問題。

可以作為學院派與實戰派營銷人的分野:學院派以教材為綱,認為「交換」是市場營銷的核心,容易出現自以為多讀幾年書就是Marketer,進而輕視Sales的現象;學院派不是理論派,學院派連理論派的紙上談兵功夫都不到家,心中無兵,何從談起?以「交換」為答案的面試者,一律下放一線,使之經歷幾年的市場磨練,見識真正的戰場之後再安排營銷部門的核心工作,以免誤企自誤。

以「定位」為答案的面試者,可以考慮在市場部安排職務。

可以作為技術派與市場派營銷人的分野:以「產品」為答案的面試者,可以成為出色的銷售工程師,安排大客戶銷售的職務。

以「定位」為答案的面試者,依舊安排市場部工作。也許資歷不夠,但方向對了,一通百通。

答題隨感

市場定位如同獨孤九劍,看似無招無式之間步步殺機,因為洞悉對手與戰場,拔劍從容不迫,出手乾淨利落。而創造性地運用更是威力無窮。當令狐沖視明睛為暗器,行雲流水刺瞎十五位嵩山派高手時,也許會想起當年酒肆中「交換」、「產品」兩位仁兄看似有板有眼的屁股向後平沙落雁式,所謂高手寂寞。

更發人深省的是,「交換」是大多數中國學生的答案,「產品」是大多數中國創業者的答案;而在國外,無論是小小TRADER,是畢業找工作的的SALES,還是做市場開發的MARKETER,甚至全職IM,無不把「NICHE」掛在嘴邊。看著各大國外營銷論壇滿屏幕的NICHE,不禁悲從心來:中國營銷教育是怎麼了?創業教育又是怎麼了?十年二十年前出版的回鍋了又回鍋的老教材真的能成功培養出五年後、十年後的營銷人與創業者嗎?


唱個大反調:

=================發泄情緒專用分割線==============

市場營銷的核心是

漲價!!!!

最終不能讓品牌產生溢價的市場營銷策略

都是耍流氓!!!

促銷本質上是追求短期利益的銷售手段

不是市場營銷!!!

=================說正事專用分割線==============

先說結論

市場營銷的核心是,在符合產品與服務商業生命周期的節奏前提下,儘可能提升品牌溢價。

處在商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市場營銷策略不同,最終都應該為提升品牌溢價服務。

無論是剛剛開始商業初創企業,還是經營百年的跨國企業,

都面臨同樣一個問題,如何提高單位產品與服務的品牌溢價,

這,就是市場營銷從業人員的真正使命。

舉個栗子,通過幾個問題供大家思考這個問題

你是一個偉大的創業者,

發現了一個世界級的用戶秘密需求,

打造了一款產品可以滿足全球所有的品質絕佳的產品,

正準備開始銷售。

1. 你遇到的第一個問題,這個產品賣多少錢?

2. 你定好了價,開始逐漸有銷量了,新的問題來了,要不要促銷?

3. 假設你市場做的很好佔有率超過了50%,慢慢有了很多的競爭,很多模仿你的競爭出現了,同質量的產品競爭對手售價只有你的一半,你怎麼辦?

4. 當你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超過了你,你怎麼辦?

5. 當你千辛萬苦通過各種市場營銷策略,保持了市場佔有率第一的寶座,發現產品因為競爭單位產品的售價已經快低到不賺錢了,你怎麼辦?

一個合格的市場營銷從業者,應該炒雞熟悉這張圖。

橫坐標軸是數量,縱坐標軸是價格

兩條曲線,

一條叫供應曲線(每一價格下刺激廠商進行生產的商品數,即每一價格下的供應量)
一條叫需求曲線(需求曲線表示在每一價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數量)
Q點,當邊際成本=邊際收益時,企業利潤最大化,此時產品或服務的價格為P

所有的市場營銷,最終都是為了調節銷售數量與價格的關係,使得企業最終利潤最大化。

很多小夥伴,往往習慣片面追逐銷量/銷售額,甚至以此為衡量市場營銷效果

看似「keep growing,F**k everything else」的互聯網增長價值觀,很多情況下是錯誤的。

未來有空就講講從事這麼多年市場營銷用到的數學經驗,從基本數學道理到建模與動態策略,希望真正能幫助到大家。感興趣可以看看這方面第一篇專欄文章「不懂小學數學,別說你懂數字營銷!」:知乎專欄

我自己也在創業實踐。

深受王老爺子毒害: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市場營銷的核心,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個人覺得應該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不過對於很多創業者或者潛在創業者而言,明確營銷這個概念還是很有必要的,在此之前我們先區分兩個概念。

什麼是營銷?什麼是銷售?

其實有很多行業人員是不明白營銷和銷售的區別的,甚至會有混淆,我想解釋清楚這個兩個概念的關係,應該就可以慢慢切入到市場營銷的定義和核心了。

銷售是指客戶購買產品的過程和行為,而市場營銷是指為了達成這個行為所應當做的事情。

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創業者的最大目標之一,就是把自己的產品賣出去,而在賣這個東西之前,可能客戶是不認識你,也不知道你在賣什麼的,又或者他是沒有這個慾望去買這個產品的。

所以市場營銷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要讓客戶知道你的產品,知道有這麼一回事,除此之外還應當在你的準備工作也就是營銷的影響下,產生一種購買這個產品的慾望或者最起碼對這個產品產生興趣的心態,最後形成交易。

這樣說大家可能會更清楚,營銷就是一個較為宏觀的一個影響消費者抉擇的準備工作。

那麼市場營銷的核心是什麼?

我記得多年前的企業做市場營銷,百試不爽的營銷方式就是央視+輪番廣告硬入,不停的轟炸消費者,而春節期間的黃金檔時期更是各個公司必搶的營銷檔期。

很多機靈點的小公司就開始轉戰一些便宜的地方台,24小時狂轟濫炸,各種面霜、洗碗器、學習機廣告,我相信大家至今應該都還記憶猶新。

有人說那個年代受眾單一,空閑時間除了看電視沒得選,所以以這類方式傳播廣告,是最快也是最準的。

我記得9幾年的時候,有過一個媒體做數據統計,大概是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天花2~4個小時在看電視上,所以電視的傳播速度和效應是最大的。

但是,就今天而言,我可以和大家分享,很多人已經沒有看電視的習慣了,我已經3年沒看過電視了,這幾年春晚從來就沒有看完整過一次,在10年前這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現如今是多媒體的時代,看電視的、看小說的、玩遊戲的、學東西的,各種各樣的娛樂和接收方式開始佔據我們的空餘時間,我每天看新聞的時間超過1小時。

那麼指望一個創意或者一個idea就能引爆一個市場的傳播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那麼我個人認為市場營銷的核心:

第一就是選擇傳播平台。

選擇對的傳播平台,將會事半功倍,你很難指望百度會跑到央視去做廣告,但是全中國都知道他,薛之謙也沒有足夠的資源能夠長期霸佔某一個電視台,但是在微博上他卻呼風喚雨。

平台的對錯也許就是營銷者奔跑方向的第一選擇。

到底怎麼選擇傳播平台呢?

記住一個詞:高頻

目標客戶用什麼平台的頻率最高,你就在這個東西上面大做文章。

為什麼微商能夠大行其道?是因為真的有這麼多人智障,要交智商稅嗎?不是,最大原因之一就是人們使用手機的頻率太高了。從而增加了客戶的轉換率。

有統計,新一代年輕人,每天看朋友圈的時間平均超過2小時!

這麼高頻的平台,和多年前的電視有什麼區別?更不用說還是免費的。

我認識一些人在做數百人微商的團隊,在做上千數量的公眾號流量運營,而傳統做PC端,傳統企業的高手們,可能需要開始轉變了。

當大部分營銷人員還在構思這個廣告橫幅,這個產品商場活動,這個電視廣告的時候,也許就是你的步伐落後的開始,而更多的時代者開始思考如何利用手機來傳播。

淘寶也在移動端布局,可以看看他的alimama新策略。

分享經濟可能是未來的一個走向,從分享中獲利或者獲得榮譽,把產品的傳播速度提到最快,這是營銷人員要做的功課,營銷也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再守著4p,奧美津津樂道。

高頻,是我們創業者或者營銷人員要思考的東西,到底目標客戶接受信息用什麼平台的頻率最高,找到後你就在這個上面大做文章。

第二就是情緒

最棒的市場營銷策略應該是能夠讓目標客戶的情緒產生波動的,不管這個情緒是正面的或者負面的,總之不能夠是客戶看到你的信息以後仍然心靜如水,而應當是跌宕起伏,如果客戶反應只是平平淡淡的話,就完蛋了,什麼都白做了。

很多人認為做營銷的目的之一是要滿足客戶的需求,這當然是對的,但是從更實戰的方面來講,讓客戶心動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東西。

很多時候,貌似我們的營銷策略對於客戶而言是互利互惠的東西,但是客戶就是不買賬,就是怕吃虧,或者根本就不在乎。

甚至很多營銷者或者銷售人員更是和客戶強調這個產品的重要性,實惠性,反而更會引起客戶的反感和抗拒。

相反我見過很多看起來平平淡淡的營銷策略卻真真的打動了客戶,讓客戶產生了某種情緒的變化,從而產生交易。

所以,提供一種思路給創業者或者營銷者們,當你們在絞盡腦汁的告訴客戶趕緊來買產品的時候,不妨先想辦法絞盡腦汁的讓客戶產生情緒變化,從而推出產品來解決問題,也許會更高效。

最後

不要單一的從某一方面來定義營銷,營銷應該是綜合的最終成果,

「說直白一點,比如泡麵,x壇酸菜面,按照從前的理解,這個泡麵的產品是:麵餅、調料包、酸菜包、油包,包裝是外面映著酸菜牛肉的塑料袋。

大家會覺得,我應該把泡麵的口味做好,做到極致,客戶才會喜歡,然後把包裝做好,吸引別人眼球,做好廣告的市場營銷。

會有一種分步實施的策略。

不過我個人認為,這些包裝塑料袋,甚至裡面的叉子和泡麵本身,汪x打的廣告都是整個產品整個營銷的部分,所有的東西綜合起來才是產品的最終形態!

比如它的包裝就佔據了紫色,這個色彩印象,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當我說「紫色」的時候,你會不會想起這個泡麵,或者和紫色相關的東西,比如喇叭花什麼的。

當然這又是另外一種高明的潛意識營銷,這裡不多講。
而這些東西綜合起來給人的感受和表達的意識,才是你的產品的最終形態。 所以不要輕易把產品和與其相關的一切事物(營銷、包裝、銷售、環境、個人魅力等)生硬的分開。」


我對SaaS(Software-as-a-Service)行業比較熟,在這個行業,以及其他任何互聯網產品行業,Marketing 營銷,尤其是Digital Marketing (電子營銷) 是一個可以、而且應該被量化的概念,需要quant-based marketing plan (可量化的市場執行計劃)。傳統行業也在轉化,從傳統的公關 營銷,開始了電子營銷。此處,以Digital Marketing (電子營銷)為著重點。

首先要有清晰的商業模式,包括Unique Value Proposition(產品本身的價值定位), Customer Segments (客戶細分),Problem(客戶所面臨的問題),Solution (您的產品如何能夠幫助他們),Existing Alternatives (已存在的競爭者),Unfair Advantage (獨特優勢), Channels (渠道), Cost Structure (成本構架) ,Revenue Streams (收入來源)。。—— 具體參考《商業模式新生代》

然後立足於此商業模式,制定strategy-metrics-action plan,即從戰略著手,圈定所有可度量的節點,制定可執行的市場計劃,我在知呼的另一個帖子 如何通俗簡單地理解Inbound Marketing 和 Outbound Marketing? 在更新如何一步一步地做有效的可執行的市場計劃,可以參考。因為任何戰略 戰術,不落實到具體執行,都是無用的空話,營銷計劃應涵蓋長期目標和短期執行,而且所有的短期執行都需要quantified (量化)的目標 - 被用爛了的KPI。。

市場營銷里有一個很直觀的funnel理論,即從聽說你的公司或產品,到最後成為付費客戶,市場計劃要涵蓋的是細分從開始到最後的每一步,設定預期目標(比如半年內達到100,000註冊用戶,其中付費用戶達到15%),制定具體執行(參考我的另一個回答 如何通俗簡單地理解Inbound Marketing 和 Outbound Marketing?),而且時時檢測每一步的數據(data-driven!),參考行業和競爭對手數據(to know how you doing overall),時時調整具體執行(比如某一步轉化率低於預期 低於行業平均時,則應反思哪裡做錯了),保證高轉化率(conversion rate)。

funnel理論和Dave Mcclure的著名AARRR metrics (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ferral-Revenue) 性質相同,從用戶第一次訪問你的網站(100%),瀏覽了X個頁面 逗留了Y秒 點擊了Z次,訂閱了你的RSS或newsletter,再次瀏覽你的網站...到最後成為付費用戶 並推薦給朋友(1%)。。市場營銷/marketer要做的都要以高轉化率為目的。在成熟的 有機增長的市場,業務/銷售人員介入得比較少 (當然也根據產品特性, 比如很多互聯網產品,如我們購買的app,定價很低,沒有業務/銷售人員的利潤空間)。在國內,尤其B2B產品的市場,業務/銷售人員會介入比較多。

最後想表明的是,marketing營銷不是一個泛泛的概念。雖然以上說的是自己做國際市場(英語語境)的經驗和積累,亞洲市場需要區分對待,但整體思路 流程是一致的。正因為有(數)據可考,也讓marketing變得如此充滿挑戰而有意思:)


看了樓上的不少回答,有談定位、營銷、需求、產品創新的,都是一些非常經典的領域,哪一個方向做透了都能帶來巨大價值。我來拾遺補缺談一個比較新的概念「任務」,這個概念在經典市場營銷管理書籍中很少出現,個人是第一次在克萊頓·克里斯坦森的書中拜讀到,感覺應該是第一次提出,結合自身多年實際經驗有醍醐灌頂的感覺。為什麼呢?我覺得傳統邏輯是以用戶需求為基礎找到客戶群然後用這個群體喜聞樂見的方式(渠道)來進行高效溝通,或者定製產品、創新產品、改進產品,後又能從實體產品推廣到販賣服務產品。

所以用戶需求可以說是基礎,但「需求」是個心理學概念這個基礎非常的抽象,人是複雜的不說個體、群體間的差異,人的需求可能每個小時都在不斷變化的,那麼這個變化的根本到底是個什麼呢?答案就是「任務」!人生而有限,因此客觀上你所背負的任務也是有限的具體的,需求可以看作是某一任務的驅動力之一。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早上8點你要從家到公司去上班,這是個任務,真正的需求是你需要掙錢滿足你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馬洛斯說了很多了只不過多數時候需求是複合的)。因此我們從產品市場的角度來看要解決的是用戶當下面臨的任務,注意這裡是解決任務,什麼引導用戶需求之類的說法多數時候不靠譜,任務一般情況下是很難改變的。當然你可以讓這個用戶去信個什麼宗教,告訴他他早上8點不應該完成去上班這麼無聊的任務,念個經什麼的會更有前途,如果真能這樣那麼恭喜你,你順利改變了為了完成上班這個任務而存在的產品鏈,汽車、地鐵、早點、用來消遣用的iphone,這一切就將失去8點檔市場。好吧貌似我說跑題了,over吧。


鑄劍師給你造了一把神劍,你是否就可以天下無敵?

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企業或商戶還需要修鍊內功。

一把營銷神劍能給你帶來什麼?

錦上添花讓你的武術精進。

獲得名氣,因為你有一把神劍。

營銷的目的是為了乾死對手,讓顧客在浩若星海的選擇中選擇購買你的產品。

營銷的核心是什麼?有萬種解答。

我覺得就是營造一種氛圍,增強逼迫利誘顧客的消費慾望。

快來買我,再不來就沒有了。

快來買我,我最便宜,性價比最高。

經歷廣告行業中的說學逗唱,在我來看一招制敵就夠了。

就是任何時候都要讓客戶覺得佔便宜了,而且占的是安全感十足的便宜,再不來就沒有了。

有了這把神劍,你就可以執劍孤身一人面對茫茫商場,對著血雨腥風的江湖喊出你的口號。

來吧,打一架吧。

然後被亂刀砍死。


對於市場營銷,大部分人的理解是:市場營銷就是想辦法把產品賣出去。

所以相應的,關於市場營銷的各種方法就變成了:如何吸引眼球?如何促進交易?如何引爆傳播?

但這並不是「市場營銷」的本質。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知道:到底什麼是市場營銷?

畢竟,克勞塞維茨說過:

「任何理論的首要任務就是闡述令人混淆的術語和概念。只有實現了術語和概念的一致,我們才能夠清晰劉暢的思考問題,並且期望與讀者分享相同的觀點。」

教科書上對市場營銷的定義是:「satisfy your customer in a profitable way」(有盈利的滿足顧客需求)。(但很少有人真正的注意這個概念。)

所以,市場營銷的本質,其實就是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如何比競爭對手更有效率的滿足目標市場的顧客需求?」

其中涉及到了這幾個關鍵因素:

1.競爭對手;2.效率;3.目標市場;4.需求

了解了這幾個因素的本質意義,才能更好的掌握市場營銷的核心

一.競爭對手。

「我該如何攻擊我的競爭對手?」——這是大部分人在制定營銷方案時都會問到的問題。的確,只要我們處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和競爭對手的正面交鋒自然無法避免。

然而,比起攻擊競爭對手,我們必須首先明白:誰才是你的競爭對手?

比如,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家專門做海外奢侈品代購的平台,名叫「迷橙」,平台上的賣家主要是海外個人時尚買手以及海外的線下奢侈品零售店。

一開始,迷橙為自己找的競爭對手是:尚品網、high go、美麗說、淘世界……這些在銷售模式或者品類上與迷橙相似的平台。

直覺上,將同行業的其他相似產品作為競爭對手,看似非常合理。但我們仔細分析後發現,迷橙與上述競爭對手的差異是:迷橙只做輕奢產品,而其他電商平台大而全,所以迷橙的客單價比其他電商平台高很多。

而當迷橙把自己的競爭對手定位於這些電商導購平台時,就意味它將自己的目標用戶定位成:常用電商導購的消費者。

這就無法解釋:客戶為什麼放棄大而全,並且更便宜的平台,而選擇你?

因為,要改變均客單價為500元的用戶消費1500元的商品的行為習慣,是一件難度較大的事情,而輕奢品並不是剛需,況且其他電商平台也有,所以沒有充足的理由支持用戶做出改變。

經過分析之後,我們發現,迷橙應該尋找的競爭對手是:用戶經常逛線下奢侈品店的行為習慣。

而此時它的目標用戶就是:經常逛線下奢侈品的消費者。

因此,在制定營銷方案時,就要從攻擊原來的其他電商導購平台,變成攻擊消費者原有的購物習慣。給目標用戶一個有力支撐自己行為改變的理由——你已經用過了中國最流行的奢侈品,現在該看看外國最流行的奢侈品了。

說了這麼多,到底該如何尋找自己的競爭對手呢?

一句話解釋:「任何阻礙消費者選擇你產品的因素,都是競爭對手」。

因此,這種因素可以是看得見的同行業的其他相似性產品,也可以是看不見的某種用戶習慣。

二.效率

「這意味著我要比別人投入更多的宣傳推廣費用、更先進的設備、更迅速的搶佔市場......」,這是大多數人看到「效率」後首先想到的答案。

的確,營銷中的「效率」,難道不是協同全部的資源,迅速搶佔市場么?

這是大部分人的誤解。

市場營銷中的「效率」,應該是針對用戶的效率,而不是企業的效率。

我們知道,經濟的運作和商業模式,都是圍繞稀缺資源進行的。稀缺才有價值,人人都需要氧氣,但是很少能有人通過氧氣賺錢。

所以,回到十幾年前,這時的稀缺事物往往是資源要素。即想要把企業做好,需要更多的注重管理學方法——比如協調資源、聯絡渠道、高效溝通、控制預算等。

而現在,科技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接近稀缺事物的途徑。比如金融市場的發展、移動互聯網的成熟,降低了我們獲取資本、接觸信息的成本。所以,此時的稀缺資源,不再存在於企業內部,而是企業外部,即「消費者的注意力」。

這意味著,我們在做營銷時,更要注重消費者的在意什麼?需要什麼?喜愛什麼?

因此,這裡的「效率」,就意味著:節約用戶注意力,從消費者出發,而不是產品本身。

三.目標市場

「我們的產品主打20~30歲的青年男士;我們的營銷目標就是打造河南最大的社交平台」,無數企業在按照人群、年齡段、地域劃分自己的目標市場。

這樣定義目標市場的唯一問題就是: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因為他們沒有解釋這樣一種現象:20~30歲的青年男士為什麼會用你們的產品?河南人為什麼要使用你們的社交平台而不是屬於全人類的微信?

當我們在定義自己的目標市場時,首先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產品滿足了怎樣的用戶需求?

是的,商業的本質就是價值交換,想讓消費者購買你的產品,首先要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定義目標市場的本質也就是在定義「我的產品滿足了怎樣的用戶需求」。

四.需求

「只要找准了用戶需求,我們的產品一定能成功」,這是多麼美好的願望。無數營銷人每天思考最多的問題,就是「用戶需求」,的確,產品如果無法找准需求,一切營銷行為根本毫無意義。

但是,滿足了某種用戶需求,產品就能成功么?

5年前,小米依靠高性能的低價手機,成功切入智能手機市場。於是,無數主打低價高性能的智能手機應運而生——青橙手機、大米手機、IUNI手機、大可樂手機、鎚子手機......

為什麼我們明明也滿足了用戶的低價需求,但卻都失敗了?

這是因為,很多人都喜歡說這樣一句話:存在即合理。但往往忘記了後面一句:合理才會存在。

小米之所以成功,並不僅僅是它滿足了用戶的低價需求,而是在它準備滿足用戶的低價需求之前,用戶已經存在「對低價高性能智能機的渴望」。

實際上,在5年前,大多數消費者都想要擁有一台高性能手機,但市面上的主流智能機普遍定價3000多元。很多購買預算不夠的人,只能買玩不了大型手游的普通貨。此時智能手機領域的「低價產品」就是未被充分滿足市場需求。所以小米通過推出低價高性能的手機,就抓住了低價機會。

所以,小米並不是因為走了「小米模式」而成功的,而是因為他在市場上沒有純互聯網手機商時第一個走了「小米模式」而成功。

說了這麼多,到底該如何理解「需求」?

一句話解釋:當消費者很想完成某種任務時,因為某些因素的限制而無法完成這個任務,此時這個「因素」,就是「需求」。

因此,當我們在說:存在即合理時,一定不要忘記後面一句話:只有合理才會存在。


市場營銷目的是建立從產品到用戶的康庄大道,所有營銷行為都要圍繞這個目的進行。


營銷的涵義太大了,如果僅僅是從推廣的角度來看,那所有的營銷都擺脫不了九字真言:

對誰說?

說什麼?

怎麼說?


一直以來想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解釋營銷,看了這麼多還是這句最好:

「吸引顧客,留住顧客」

來自鄭毓煌教授


市場營銷的核心只有一個字:賣。如何賣得更快、賣得更多、賣得更貴、更能增加復購,等等。


其實最悲哀的是國內大多數公司、從業者對於營銷的錯誤理解。

有些人覺得營銷就是銷售,他們的想法是這樣的:

  • 這個世界上沒有垃圾的產品,只有垃圾的銷售;你的產品賣不動,說明你的銷售還不夠強。

有些人覺得營銷就是促銷,他們的想法是這樣的:

  • 想要提升銷量,就要做促銷;想要增加市佔率,就要做促銷;想要搞死競爭對手,就要打價格戰,還是做促銷。

有些人覺得營銷就是花錢,他們的語錄是這樣的:

  • 想要做個品牌,就是要砸錢;想要提高品牌知名度,就要是砸錢;想要增加用戶數量,就是要砸錢。

這些人錯了嗎?

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並沒有錯。

  • 當質量低下產品交到你手上,你自己都覺得不好用的時候,怎麼辦?
  • 當產品同質化嚴重,除了牌子不一樣,其他都沒區別的時候,怎麼辦?
  • 當客戶反饋一大堆問題,但售後部門遲遲沒有反應的時候,怎麼辦?

市場營銷核心是什麼?

滿足別人並獲取利潤。

也許這是個任何人都能理解的定義。

但大家真的懂了嗎?

  • 當公司的設計師抱怨促銷廣告做的low時;
  • 當售後部門怒噴新的客戶服務政策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工作量時;
  • 當產品部門閉門造車搞出產品就指望銷售市場大賣時;
  • 當高管拍腦袋定政策無視市場反饋數據時;
  • 當參會成員基於個人好惡來決定策劃方案時:

所謂的營銷就只不過是用來擦屁股的紙。

營銷是一門科學,更是一個體系。

它是一個閉環,很多人卻認為它是一個點。

從公司建立到現在,從公司高管到基層員工,從每條廣告到每個售後政策……

公司的每個環節,每個員工,每個市場行為,都應該在一個戰略部署的體系下去進行。

調研、策劃、分析、執行、反饋、改進……

專註於目標市場,專註於創造利潤的用戶。

不斷成長,不斷的進化。

有些戰爭,在戰鬥開始之前,就已經輸了。


推薦閱讀:

科學分析一個人如何翻身成為大牛?
如何看待李嘉誠的文章《不要試圖讓商人承擔國家政治責任》?
如何見到李嘉誠?
長尾理論是一個騙局嗎?
如何看待羅振宇 2017 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

TAG:創業 | 市場營銷 | 品牌 | 廣告 | 商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