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撤退戰指揮優秀的將領有哪些?
在二戰當中包括盟軍和法西斯陣營中誰指揮的撤退戰是損失最小,撤退速度最快,具有迷惑性質的?
答:幾乎所有的英國將領。
那必須是委員長啊。無論是速度,損失微小,迷惑性都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整整十四年,上百萬人的多次「會戰」,沒有一次被成建制殲滅一個戰略集團,最大的「大捷」是擊退了兩個旅級部隊,這跟蘇德戰場動輒幾十萬人被圍殲,幾個集團軍被全殲比連個零頭都沒有。
一個多周撤出一個省,兩個月撤出上百萬平方公里土地,這樣的速度讓德軍的閃電戰都望塵莫及。
經常以幾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兵力被少的可憐的日軍趕著像鴨子一樣跑,讓人還以為是誘敵深入的高招,還不夠迷惑的嗎。 一個日軍師團就能在幾十個國軍師里橫衝直撞,甚至征服一個省。司令官前一秒信誓旦旦要與城共存亡,後一秒就跑了。誰敢說我義大利戰五渣? 最牛逼的是撤退了幾百萬平方公里,居然越撤軍隊越多,從不到200萬撤到500萬大軍。高,實在是高說個偏門的。
卡爾·鄧尼茨鄧尼茨指揮了漢尼拔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納粹德國利用軍艦船隻,將德國軍人和平民從波羅的海海上撤退行動,從1945年1月中到5月,將德軍部隊和平民從庫爾蘭口袋、波蘭走廊和東普魯士撤往西方,以逃離蘇聯紅軍的東普魯士攻勢、東波美拉尼亞攻勢和各個輔助作戰。在希特勒自殺前,納粹德國不可避免地持續進行戰爭,然而隨著紅軍的逼近,最終引發了納粹德國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撤退行動前後共超過15周的時間,動用了484至1080艘各式船隻進行撤離,並以納粹德國海軍作為掩護,將200萬人乘船通過波羅的海至還處於德國佔領狀態的丹麥,這是超過敦刻爾克大撤退3倍規模的人數。
卡爾·鄧尼茨說:「拯救東部的人民是我們武裝部隊仍然需要執行的重要任務,如果我們不能保住他們的家園,那麼我們至少可以保住他們的命。」
撤退中,古斯特洛夫號郵輪在波美拉尼亞海岸被蘇聯潛艇S-13發現,並被其所發射的魚雷擊沉,近9400人死亡,為史上最大的一次海難。
「威廉·古斯塔夫」號事件是人類史上最大的一次海事災難,但是,這次海上撤離行動在途中難民的損失率不到十分之一,成功撤走的人口超過200萬,漢尼拔行動是德國海軍在戰爭中最成功的一次行動之一。冀中軍區司令呂正操
雖然五一大掃蕩冀中軍區三個主力團被擊潰,但是呂司令仍然帶領軍區人員(大部分是無戰鬥力後勤)跳出包圍圈。成功撤入太行山
各主力團簡述
16團是1939年5月由冀中軍區第21大隊、獨立第1、第2團合併組建,後編入冀中南進支隊,遠征冀魯豫,轉戰太行。此間該團一分為二,一部在太行稱冀中警備第32團,一部回冀魯豫仍稱冀中南進支隊第16團。該團是冀中軍區第一批整訓的四個主力團隊之一,是冀中第一主力團。
警備32團後調入晉綏軍區稱晉綏軍區第32團;16團後隨楊得志赴陝北保衛延安,改稱聯防軍教1旅第2團。
17團是1939年5月由冀中軍區第22、第24大隊合併組建,後隨呂正操調入晉綏軍區與22團、26團合併為晉綏軍區第17團。該團是冀中軍區第一批整訓的四個主力團隊之一,是7分區主力團。
18團是1939年5月由冀中軍區第28、第29大隊合併組建,後隨呂正操調入晉綏軍區與27團、29團合併為晉綏軍區第27團。該團是以河北游擊軍為主組建的部隊,冀中軍區第一批整訓的四個主力團隊之一,是9分區主力團。
21團是1939年5月由冀中軍區第19、第20大隊合併組建,後編入冀中南進支隊,遠征冀魯豫,1944年6月改稱冀魯豫軍區第9軍分區16團。該團是南進支隊主力團。
22團是1939年5月由冀中軍區第23大隊改編的,後隨呂正操調入晉綏軍區與17團、26團合併為晉綏軍區第17團。該團是冀中軍區7分區基幹團,在五一反掃蕩中機動靈活,創造宋庄保衛戰模範戰例。
23團是1939年5月由冀中軍區第27大隊、特務大隊合併組建,該團是冀中軍區8分區主力團,在五一反掃蕩中損失較大,後編入37地區隊。
24團是1939年5月由冀中軍區特務團、獨立第1、第2團合併組建,該團是以河北游擊軍為主組建的部隊,是9分區基幹團。是五一反掃蕩後唯一保留原番號堅持在冀中的團隊。
27團是1939年5月由冀中軍區獨立第1游擊支隊特務大隊改編的,後隨呂正操調入晉綏軍區與18團、29團合併為晉綏軍區第27團。該團是冀中軍區10分區主力團。
29團是1939年5月由冀中軍區獨立第1游擊支隊第2、第4大隊合併組建,後隨呂正操調入晉綏軍區與18團、27團合併為晉綏軍區第27團。該團是冀中軍區10分區基幹團。
30團是1939年5月由冀中軍區第25、第26大隊合併組建,該團是冀中軍區8分區基幹團,在五一反掃蕩中損失慘重,部隊後編散。
32團是1939年5月由冀中軍區獨立第1游擊支隊第1、第3大隊合併組建,該團是冀中軍區第一批整訓的四個主力團隊之一,1941年12月因戰鬥中損失較大,縮編為冀中軍區第10分區第43地區隊。
33團是1939年5月由冀中軍區第30大隊改編的,該團是以河北游擊軍為主組建的部隊,1941年秋以該團為基礎組建冀中軍區第9分區第44地區隊。
警備旅1團是1939年5月由冀中民眾抗日自衛軍一部改編組建,該團是冀中軍區6分區主力團,在五一反掃蕩中損失嚴重,後隨呂正操調入晉綏軍區第8分區為第1支隊。
警備旅2團是1939年5月由冀中軍區北上挺進支隊改編組建,該團是冀中軍區6分區基幹團,後隨呂正操調入晉綏軍區第8分區為第2支隊。
回民支隊是1939年7月由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改稱,該支隊五一反掃蕩後編入冀中南進支隊,後隨楊得志赴陝北保衛延安,改稱聯防軍教1旅回民支隊。
騎兵團是1939年5月由冀中軍區騎兵營改編組建,1940年4月秋與起義的國民黨騎兵部隊合併為第18集團軍獨立騎兵第2團,時稱冀中第一支「機械化」主力兵團。在五一反掃蕩中損失較大,後編入冀中南進支隊。
親歷者回憶五一大掃蕩。冀中軍區損失慘重,元氣大傷。
當時,在中國關內的日軍共有55萬,其中在華北有25萬,華北還有10萬多的偽軍。這些日偽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大掃蕩是由岡村寧次策劃和指揮的,岡村寧次是在1941年7月出任華北方面軍的司令官。岡村寧次上任後,將過去對付八路軍根據地主要以「囚籠政策」,改為主動進攻、反覆地掃蕩。8月14日即開始了一次對晉察冀邊區的大掃蕩。
晉察冀邊區是八路軍在華北最早建立的根據地,到1941年已發展成冀東、北嶽、冀中三大區域,全邊區共有35個主力團(冀東5個團、北嶽14個團、冀中16個團)和20多支游擊隊,總計兵力10萬餘人。岡村寧次的這次大掃蕩出動的日軍比以往的都多,有第21、第110、第33師團和獨立混成第3、第4、第15旅團的主力以及一些偽軍。
日軍這次掃蕩採取了分區「鐵壁合圍」、「剔抉清剿」等戰法,第一期作戰先是掃蕩古北口、密雲地區,接著對冀中平原進行掃蕩,然後進攻主要目標冀西山地,8月24日攻佔了晉察冀邊區政府所在地的阜平。9月初,日軍進行第二期作戰,在佔領的根據地內反覆「剔抉清剿」一直到10月中旬。
從日軍的掃蕩一開始,晉察冀軍區的八路軍就進行了反掃蕩作戰,以主力團跳出合圍,避免與日軍決戰,然後在外線襲擊日軍的方式。八路軍總部為減輕晉察冀的壓力,指示第一二零師、第一二九師在晉西北和晉東南破襲同蒲線和正太線,進攻沿線日軍據點。同時晉察冀邊區的部隊也在外線冀中等地襲擊鐵路,配合反掃蕩。著名的狼牙山五壯士,就是發生在這次掃蕩和反掃蕩的戰鬥中。日軍的這次掃蕩為時二個月,晉察冀邊區的黨政機關和後勤單位受到了不小的損失,根據地面積縮小了四千多平方公里。
到了1942年,岡村寧次為配合大東亞戰爭(太平洋戰爭),更是接連展開了掃蕩戰,據統計全年華北日軍的掃蕩有75次。其中較大的掃蕩,有以下幾次。
一是從4月1日開始的冀東作戰(也稱1號作戰),日軍第27師團分組成兩個討伐隊,對冀東地區進行掃蕩。冀東地區橫跨長城,貼近熱河省,那時熱河省是所謂的滿洲國了。冀東地區駐有不少華北偽政權的治安軍,是日軍計劃建立由偽政權自力確保治安的模範地區。冀東地區自1938年八路軍第四縱隊進入又退出後,留下了一些武裝,之後成立了冀東軍區和組成了以肖克為司令員的冀熱察挺進軍,根據地又發展起來。
偽治安軍不是八路軍的對手,使得日軍集結主力師團展開以消滅冀東軍區八路軍為目標的大掃蕩,岡村寧次於4月6日親赴唐山,視察第27師團指揮所及討伐隊。這次掃蕩分為三期,合圍、剔抉,再加一終期作戰,一直延續到11月15日。掃蕩是殘酷的,不僅是對八路軍的打擊,還將沿長城4公里的區域設為無人區,強制老百搬家和不能種植。針對掃蕩,冀東八路軍在日軍合圍時,主力團越過長城進入熱河,之後又重新回到冀東。
冀東的八路軍不多,但在反掃蕩的戰鬥中打的很頑強。據日軍的戰史稱,在7月4日和8月4日,日軍的一個中隊和二個小隊分別被數十倍的八路軍攻擊,遭到全軍覆沒。但此事在八路軍的戰史中卻沒有記載。
二是從4月29日至5月15日的冀南作戰(也稱12號作戰),當時的冀南地區是一塊八路軍第一二九師開闢出來的根據地,有八路軍的三個旅和一些地方部隊。在根據地的南面河南省的濮陽附近還有中央軍冀察戰區高樹勛的部隊,高樹勛反日是堅決的,他殺了投降日軍的上司、結拜兄弟石友三。
日軍的這次掃蕩時間雖不長,但對八路軍和中央軍都帶來很大損失。日軍在掃蕩前一面以假計劃、假命令、散布流言來掩飾,一面是秘密集結,集中了混成第7、第8、第1旅團和第35師團的主力。各部隊於4月28日的日落後輕裝行動對冀南根據地進行合圍,29日拂曉同時發起突然襲擊。在日軍的掃蕩中,八路軍冀南軍區第四軍分區的司令員、政治部主任和新編第四旅的政治部副主任陣亡,根據地大部被日軍佔領。濮陽附近高樹勛的新八軍也在日軍的進攻下也退卻到了隴海鐵路以南。
三是從5月1日至6月20日的冀中作戰(也稱3號作戰),這是有名的「五一大掃蕩」。掃蕩過後,冀中根據地全部喪失,八路軍主力被迫轉移到冀西、太行等地,只留下少數地方部隊堅持游擊戰。冀中根據地是東北軍團長、中共黨員呂正操率領一團東北軍在河北省中部建立起來的,之後併入了八路軍,屬晉察冀軍區。根據地最盛時有40餘個縣的抗日政權,而且冀中是平原,是出名的產糧、產棉區。八路軍的太行、晉察冀等地缺糧、缺棉布等各種物資,很多是靠冀中根據地解決的,日軍也認為冀中是八路軍的兵站。日軍的冀中作戰在非常嚴格的保密中進行準備,調集了第41、第110、第27師團和第9、第7混成旅團等部,還有一個飛行隊配合作戰。
為了隱蔽冀中作戰的企圖,日軍先於4月25日對冀西山區進行掃蕩,接著在4月30日日落以後各部隊開始行動,於5月1日的拂曉突襲冀中根據地。
冀中根據地的東面有條滏陽河,過了滏陽河是津浦鐵路,日軍事先在滏陽河築攔河壩蓄水構成障礙,阻止八路軍向東轉移。根據地的西北面是河北省有名的滹沱河,南面是從石家莊到德州的公路,滏陽河、滹沱河和石德公路構成了一個三角區。日軍首先掃蕩滹沱河北地區,將冀中的八路軍和機關單位都壓向三角區內,然後在三角區內「嚴密掃蕩」。
五、六月間的冀中,是枯水期以及青紗帳尚未形成,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正有利於日軍拉網式的行動。在長達近二個月的反覆掃蕩下,冀中根據地的八路軍和抗日政權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八路軍主力損失了三分之一多,縣大隊以下幾乎全被打散,軍分區司令員一級的有戰死,也有被俘投降的。戰爭確實殘酷,很多抗戰多年的縣區幹部經不起這次血與火而叛變。
電影《地道戰》、《平原游擊隊》等都是反映冀中的掃蕩和反掃蕩,電影是偏樂觀些,地道戰其實也很危險,5月27日,定縣北疃村1000多軍民被日軍堵在地道里,很多被毒氣熏死。大掃蕩後,冀中根據地變成了游擊區,到1943年以後才逐步恢復起來。
四是從5月15日至7月20日的晉冀豫邊區肅正作戰(也稱C號作戰),晉冀豫邊區包括太行、太岳山,八路軍總部和第一二九師師部都在其中。此區域太行山脈的南端還有中央軍第二十七軍、第四十軍及新編第五軍的部隊。日軍的這次掃蕩作戰,出動了第36、第69、第26師團的主力,以及第3、第4混成旅團和第110師團的一部分。掃蕩戰分為四期,第一期先打擊太岳山區,將八路軍的太岳軍區與太行軍區分割開來。
第二期合圍太行山區,日軍的此次掃蕩除「鐵壁合圍」、「剔抉清剿」等戰法與對冀中、冀南的一樣外,還有一特別之處,即是日軍第36師團組成了兩支有100來人的「特別挺進殺人隊」,穿著八路軍服,自帶給養,輕裝深入太行根據地,捕捉首腦機關,一支對八路軍總部,一支是對一二九師部。日軍的這一招還真有些管用,八路軍總部被日軍的挺進隊發覺後,招來了日軍的圍攻和飛機轟炸,5月25日,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在突圍中身亡。
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時,台灣軍方日前發行了一份「勇士國魂月曆」,將左權列為「殉國將領」。
掃蕩的第三期和第四期是圍剿太行山南部漳河南的八路軍和在林縣、陵川一帶的中央軍。中央軍第27軍等部還是做了很頑強的抵抗,使日軍付出了代價。
從以上的幾次掃蕩可以看出,日軍的冀南作戰、冀中作戰和晉冀豫邊區作戰,是在同時間進行的。岡村寧次的魄力確實很大,也狠毒,幾乎將整個華北的日軍都調用了起來,進攻冀南的是華北方面軍第12軍的部隊,進攻冀中的是方面軍直轄部隊,進攻晉冀豫的是方面軍第1軍的部隊和駐蒙軍的部隊。還需補充的是,岡村寧次的每次掃蕩都是有偽軍參加的,這一點在《地道戰》等影片中也反映出來了。
1942年華北日軍的這種對冀南、冀中、晉冀豫同時發動、互相呼應的大規模進攻,其規模是超過了華中日軍的歷次長沙會戰。日軍掃蕩的結果,從短期來看是取得了勝利,佔領了根據地的每一座縣城,甚至是掃蕩了根據地內的每一個村落,幾乎是摧毀了根據地的一切抗戰設施。
八路軍的力量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損失很大。但是,日軍的勝利也僅僅是短時間的,其每次掃蕩再徹底也未能取得決定性的持續效果。即使如冀中及冀南一些區域被日偽軍長時間佔領了,成了游擊區,游擊區里也頻繁地有八路軍武工隊的活動。
因此,現在有的抗戰研究,拿1942年日軍的掃蕩來論證日軍是有能力如對付抗聯一樣對付八路軍的,恐怕還只是看多了表面的和短期的現象。
我們可以再深入地探討一下為什麼日軍能戰勝抗聯而無法戰勝八路軍這個問題,這是因為1942年的八路軍有一個較優的制度領導。兩者相爭,誰能戰勝誰,有很多的因素,但關健還是個制度優劣的問題。甲午戰爭中國打不過日本的原因可以列出很多,最根本的就是個制度的問題,大清國的皇帝專制比不過明治維新後日本國的君主立憲。
抗戰期間,共產黨領導的邊區政府是高效和民主的,邊區內各級行政、立法機關實行三三制,加強統一戰線;實行新的土地政策,減租減息;實行精兵簡政,提高軍隊素質和減輕人民負擔;以及開展生產自救運動,度過了因1942年華北地區嚴重自然災害影響的難關。
1943年之後,華北的日軍仍不斷地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但已組織不起來如1942年的大掃蕩了。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線的緊張,從中國繼續抽調兵力,華北最精銳的甲等師團第36師團也調往南洋。同時八路軍逐漸恢復行動,積極重建根據地,到了年中,分駐在各地的日軍部隊、鐵路警護隊以及偽軍等,幾乎都被封鎖在各自的駐地,炮樓外就是八路軍的活動之處。
日軍的戰史稱,「至1943末,治安更加混亂,不僅日本軍的小隊、中隊,就連大隊本部有時也成了中共軍夜襲的目標。」。這說明,1942年是八路軍最困難的一年,之後,八路軍又開始發展和強大起來。廖耀湘的滾筒式撤退 他的戰術是部隊交替撤退掩護,比如1,2隊,1隊防守,2隊在1隊後修工事,1隊撤退後,2隊利用工事防守,1隊到2隊後繼續修工事,然後重複直到完全撤退為止。這曾經給日軍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但解放戰爭的時候,廖耀湘面對林彪也擺出了這種陣法,但是林彪的兵直接就跟著滾了進去,而且兵力還比廖耀湘的多。林彪: 最關鍵的是杜聿明對陣粟裕的時候好像也這麼干過,而且粟裕的兵力不僅比杜聿明多,而且跟林彪的兵一樣一根筋
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全身撤離基斯卡島。
阿留申群島戰役的最後一場戰役,由美軍和加拿大軍成功奪回被日本佔領的最後一座阿留申群島島嶼:基斯卡島。惟因為天氣惡劣及失誤,日軍在美國軍隊行動前就從基斯卡島全身撤出,是次行動被日本稱為奇蹟作戰。
指揮官和領導者
盟軍:
托馬斯·金凱德少將
日軍
古宇田五郎少將
木村昌福少將
盟軍的登陸計劃
背景
基斯卡島是在1942年中途島戰役時被日軍奪取的。雖然這個島和另一個同時奪取的阿拉斯加小島一樣沒什麼用處,但出於宣傳和吸引美國兵力的目的,日軍依然在基斯卡島上布以重兵。1943年3月,基斯卡島已經增兵至6000人,包括日本海軍陸戰隊和陸軍的守備隊。同時日本在基斯卡島上修建了一個簡易機場。
但1943年1月,美軍已經打算奪回被日本佔領的阿拉斯加島嶼。美軍從南太平洋調來金凱德少將指揮阿留申群島戰役。金凱德一面準備登陸戰需要的陸軍部隊,一面讓位於埃達克島上的美軍轟炸機轟炸基斯卡島上的日軍陣地,並嘗試對日軍進行封鎖。在3月份日軍補給艦隊與美軍的一次交火之後,美軍成功封鎖了基斯卡島,使島嶼只能通過潛艇進行有限的補給。
原本金凱德打算先進攻較靠近美國的基斯卡島,但發現難以在希望的時間裡集結到足夠的兵力之後,他決定先攻擊防禦較弱的阿圖島。1943年5月11日,1.1萬美軍攻擊了只有2600人把守的阿圖島。經過了慘烈的交戰之後,這場戰役在5月30日隨著山崎保代大佐帶領最後的日軍進行自殺式衝鋒並全軍覆沒而結束。美軍奪取阿圖島之後,基斯卡島的日軍就陷入被包圍的狀態之中。此時美軍已經奪取了阿拉斯加一帶的制空權和制海權,使日軍無法通過海軍進行補給和支援。而基斯卡島上唯一的機場又因為空襲和工期拖延一直沒有竣工。
American troops landing on Kiska.
美軍計劃
在奪取了阿圖島之後,美軍的下一個計劃是奪取基斯卡島。但因為美軍認為基斯卡島防禦遠比阿圖島堅固,因此需要更多兵力。以及阿圖島戰役中美軍的損失很大,需要休整。故此將進攻計劃定為8月中。進攻計劃被稱為茅舍行動。
按照計劃,會有34426名美軍和加拿大軍隊從三個登陸場登上基斯卡島。因為基斯卡島是一個狹長的島嶼,三面登陸可以直接將島中央的日軍包圍。近30000名美軍會在8月15日先從接近的兩個登陸場登上島嶼。次日,5300名加拿大士兵會在偏北一點的地方登陸。在進攻發起前,美國會以3艘戰列艦封鎖基斯卡島周遭海域,並以空軍不停進行轟炸。
參戰的盟軍陸軍包括:
美國陸軍第7步兵師
加拿大第13步兵旅
加拿大第1特別服務隊(魔鬼旅)
此外還有一隻從阿拉斯加當地招募的斥候卡斯特納的兇手。大部分美軍部隊都參加過之前的阿圖島戰役。
日軍計劃
阿圖島戰役的慘敗之後,日軍已經認清無法防守陷入絕境的基斯卡島。日軍大本營最終決定放棄阿留申群島,並在盟軍登陸之前預先撤走基斯卡島上的駐軍。
日軍的行動基本上和瓜達爾卡納爾戰役中的撤退行動類似。利用快速的輕型船隻趁夜晚載上士兵逃脫。尤其以驅逐艦和輕巡洋艦最適合。恰好阿拉斯加沿海具有能見度為零的大霧天氣,如果趁霧混入島邊,會使這一作戰更容易成功。由於美軍掌握了當地的海空權,留給島上日本軍隊登船撤退的時間不多。為此在行動之前島上日軍制定了詳盡的登船計劃,並進行了多次演練。
但這個作戰能否成功還取決於兩個因素:
行動時是否會有足夠大的霧並能維持島行動結束。
日軍艦艇是否能躲開美軍的雷達監測。
因此,在水面艦艇進行撤退之前,會先由潛艇部隊進行撤退並為島上提供一些補給,以避免損失太多寶貴的驅逐艦。
日軍的撤退作戰稱為干字作戰(日語:ヶ。指的是日文「乾坤一擲」,賭上一切的作戰之意)。
「交戰」經過
日軍第一次撤退行動
1943年6月上旬,日軍第一潛水戰隊的15艘潛艇,在古宇田五郎少將的指揮下進行了兩次撤退行動。其間一共撤走了800名傷兵,並給島上送上125噸彈藥和100噸糧食。但撤退行動並不很成功。伊24號潛艇在第一次行動中被美軍擊沉,伊7和伊9兩艘潛艇在第二次行動中又被擊沉。加上潛艇撤退的效率並不高,日軍還是選擇立刻使用水面艦艇實施撤退。
日軍第二次撤退行動
1943年6月29日,日軍水面艦艇從幌筵島出發開始第二次撤退行動。水面艦艇由日軍第五艦隊旗下第一水雷戰隊的艦隻組成。司令官是木村昌福少將。旗下共有1艘輕巡洋艦,11艘驅逐艦,一艘巡防艦和一搜補給艦。旗艦為阿武隈號輕巡洋艦。此外還有之前之前參與第一次撤退行動的第一潛水戰隊和第五艦隊的旗艦那智號、輕巡洋艦多摩號、木曾號做支援。木村的策略是盡量避免遇到美軍艦隊。一旦遇到,則盡量進行夜戰。
7月10日,木村艦隊在阿姆奇特卡島500海里外集結就緒,趁著大霧向基斯卡島駛去。糟糕的是,途中大霧突然散去。擔心遭到美軍空襲的木村昌福立刻選擇撤回。
7月22日,得到25日後阿留申群島又會下大霧的天氣預報以後,木村艦隊再一次前往基斯卡島。由於缺乏燃料,巡洋艦那智號沒有一起出擊,改換成輕巡洋艦多摩號。7月23日,美軍的卡特琳娜偵察機發現了木村艦隊,但回報了錯誤的位置。緊接著7月26日,多艘美國軍艦在那個錯誤的位置發現了奇怪的雷達回波。金凱德判斷那是日軍前來支援基斯卡島的艦隊,於是下令艦隊出擊攔截,同時一併撤走了封鎖基斯卡島的艦隻。木村艦隊就這樣幸運的躲過了美軍的封鎖圈。儘管在大霧中遇到諸如撞船事故之類的混亂,木村艦隊依然在7月29日中午抵達基斯卡島。早有準備的陸上部隊僅用了55分鐘就完成了登船。為了減輕重量,士兵攜帶的槍支都被丟入大海。之後,日軍艦艇迅速撤回。8月1日時所有戰艦都返回了幌筵島,沒有一艘損失。
盟軍的登陸作戰
7月30日,對日軍艦隊進行錯誤攔截的美軍艦隊返回基斯卡島沿岸,重新開始封鎖。8月1日美軍的戰列艦又對基斯卡島進行了十餘次炮擊。
8月13日,盟軍的登陸艦隊從埃達克島出發。之前美國陸軍航空軍已經對早已空無一人的基斯卡島進行了3周的轟炸,投下1200枚炸彈。8月15日,在100多艘戰艦的掩護下,30000多名盟軍士兵開始在基斯卡島登陸。美軍並不知道日軍早已逃之夭夭,還以為會遭遇阿圖島一般的頑抗。加上登陸當天的大霧,發生了很多友軍互射的事故。共有24名美軍在登陸頭一天白白死在自己人槍下。
如同阿圖島一樣,基斯卡島同樣充斥著大霧和寒冷的天氣。很多盟軍士兵因此病倒。惡劣的天氣,無處不在的詭雷和地雷使島上盟軍一直以為日軍仍在抵抗,導致經常發生友軍混戰的狀況,引起了很多損失。盟軍還在日軍軍營里發現了一個「鼠疫病人隔離所」的牌子。一時人心大亂,以至於需要找來醫生接種疫苗。事後發現這只是日軍留下的詭計。
8月18日,美軍遭受了登陸以來最嚴重的損失。驅逐艦阿伯納·里德號(USS Abner Read (DD-526))在島邊觸了一顆日軍撤退時補下的水雷。里德號遭到重創,71人陣亡。
之後,美軍方才發現日軍早已撤走。
事後
因為美軍在全然不知日軍撤退的情況下依然進行了實戰登陸,並且造成了(相對而言)慘重的損失,茅舍行動也被譏諷為「史上最大實戰登陸演習」。
尼米茲在登上基斯卡島視察日軍未完成的機場後評價道:日本要不是不知道什麼叫做現代化戰爭,不然就是還不配進行現代化戰爭。
雖然因為自己的指揮失誤導致美軍放過了基斯卡島上6000日軍,金凱德依然在此戰後晉陞為中將。
我總感覺這個問題是為委員長量身打造的。
撤退速度那絕對是光頭!!!
非要自己微操,操不好就一潰千里!
看到這麼多人為蔣委員長洗地,忍不住讚歎一句:蔣委員長那還真不是撤退,那是潰退
哈羅德.亞歷山大及大英帝國全體將士:兵臨城下中國支援當成驢肝肺;仰光失陷萬噸物資扔了都不給;深陷重圍伸出援手遠征軍無畏;忽悠盟國並肩作戰轉眼只見背;千里轉進棄緬保印這可真不對;中美遭殃損兵折將你說廢不廢!
英國,蒙哥馬利,敦刻爾克的敵前大撤退。
美國,一直在進攻,幾乎很少撤退,菲律賓曾經搞過巴丹大撤退。
德國,一堆防禦戰、運動戰、突圍戰大師,但被包餃子的次數也不少。
蘇聯,前期敢撤退的估計都軍法從事了,不撤退的被合圍了。
日本,對不起,日軍不撤退,我們叫轉進,瓜島大轉進、聯合艦隊特魯克大轉進、新幾內亞大轉進,有點多~海軍陸軍各個將領都是轉進大師。
毛崑崙
根據地都被打沒了還能靠長征翻盤常凱申大陸都丟了還能保存實力雄踞台灣難度最大的當屬雷霆-瑟普魯斯行動,從紙面上看幾乎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目標的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1940年5月英國遠征軍橫渡海峽來到法國的時候,蒙哥馬利只是個第三師的師長,因為組織敦刻爾克大撤退有功成軍長了
我來說個政治不正確的:東線意軍。CSIR以山地師為主,士氣高昂,作戰勇猛,在缺少重武器的情況下(進入蘇聯時全軍沒有重坦,輕坦和裝甲車幾十輛,反坦克炮幾十門)依然很好的配合了德軍的作戰行動。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在側翼羅馬尼亞軍被完全擊潰的情況下,依然堅守陣地。12月16日蘇軍發起「小土星行動」,以優勢兵力進攻意軍,意軍在前線兵力比1:9的情況下,抵抗了兩天多,期間蘇軍推進不過六公里。最後因為缺少重武器,無法抵抗蘇軍裝甲部隊開始撤退。撤退過程中意軍傷亡慘重,但仍然保持了建制,12月22-24日於arbuzov村發生的戰鬥中,意軍在突破蘇軍包圍圈時遭遇了蘇軍猛烈的抵抗,最後以白刃戰殺開一個口子,突破蘇軍包圍。意軍最後於1943年1月15日突破了最後的包圍圈,回到友軍戰線,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最晚突圍的軸心國部隊之一。忘了說意軍指揮官名字了,指揮官一開始是Giovanni Messe,後來這人去了北非接隆美爾的班,指揮官變更為italo Gariboldi。
「皮有功少晉中」。
55年授銜時,毛主席欽點從少將改為中將的皮定均。
回頭慢慢更。委員長被。。。捧的最高的一次?
曼施坦因,指揮哈爾科夫反擊戰。德軍在東線最後的勝利。
必須是少帥,還有誰?
答主可以嘗試百度/維基/谷歌搜索一個名詞:胡貝口袋
推薦閱讀: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能以一敵眾?
※為什麼紅軍長徵到甘陝地區後,蔣介石的圍剿力度就下降了呢?
※朝鮮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的負傷、陣亡、失蹤人數分別有多少?
※中國歷史上最讓你感到蕩氣迴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的一場戰役是什麼?
※我軍經常宣傳的穿插迂迴戰術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