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平時寫的練習與考試的差那麼遠?

平時的練習都是挺簡單的基礎,考試都是很難的,為什麼不把練習做成像考試一樣難


主場,謝邀。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前方高能,請做好被顛覆的準備。

一下內容選自《完美無缺的名偵探》政治學習新論,作者正是本人。

高考考察什麼呢,關於這個問題長篇累牘的研究已經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按照考試中心的說法就是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科素養。筆者十分贊同這個觀點,其實說白了,就是看大家三觀是否正確,邏輯是否準確,素養是否深厚。

文科類學科不同於理科,就其邏輯性而言沒有理科那麼強,就其文字感覺而言卻是十分重要。這並不是說文科就不要邏輯,邏輯是在的只是表現得更為隱性罷了,解題也是要靠邏輯的,基本的邏輯關係成不成立是能夠感知的,而高考中的政治不會直接讓你感到它在考察邏輯,更多的是一種「感覺」,我們把這種感覺稱之為「宏觀把握」。其實同學們應該會有這樣的學習體驗,我在做一道高考題時,尤其是選擇題,是很難一口氣排除的,只是認為一些選項看起來更「合理」一些,所以我選擇了它,這個過程就是「宏觀把握」(關於宏觀把握之後會詳解)。試問,這個過程中,你真的清楚每個概念是什麼意思嗎?新的語境你真的完全能理解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為這不是命題人考察的核心。高考政治題,原則上是不作概念辨析的。其一,書本概念之間可能存在爭議,你考概念辨析不是惹事嗎;其二,考察書本的原始概念這是命題人不希望出現的結果,因為這不能體現選拔功能,而是體現背書功底(關於書本基礎知識之後會詳解);其三,新語境和新概念是不可以作辨析的,因為這種考察對於高中生而言太過分了。綜上所述,命題人很為難啊,他(她)既要跳出高中課本體現命題水平,又不能不顧全國大局而「放浪形骸之外」,這就造成了政治題本身很難從邏輯上被精準地解釋清楚的現象,這也就出現了「宏觀把握」。我們可以認為,命題人是在考察邏輯的,只是沒那麼明顯罷了。這個邏輯思維過程中信息是很有限的,輔助你完成一個正確的判斷需要素養。

到了我最想說的核心了,素養。到底什麼是「素養」呢?

學科基本素養是學生或學者在本學科內所具備的基本專業素質,這些素質是通過長時間的專業訓練所形成的專業思維,通過這種思維促成基礎知識的積累,增加基本專業技能,形成專業基本經驗,從而達到某門具體學科所要前進的基本目標。包括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經驗、基本品質、基本態度等幾個方面。

具體到高考政治,素養的核心是基礎知識和基本經驗(掌握課本與時局信息),支撐是基本技能(答題方法),最終目標是要形成學科思維(如何看待中國問題和世界局勢)。

以前的學習,能夠培養素養嗎?答案是肯定的,一是由於日積月累形成的感性認識,包含常識;二是被感性化了(或者說弱化了)的原本理性的分析方法。但在這裡,我們能明確的告訴諸位,這兩個東西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不出來的,至少是不能有效傳輸給學生的。為什麼?

先來說說第一個理由,剛才說了,命題人是要跳出課本的,你做高考題很難一口氣排除,這一點在選擇題上已經被很好詮釋,沒有任何爭議可言。也就是說,做高考政治選擇題的時候(注意反覆強調的是真題而非模擬),書本幾乎是沒有直接遷移的,甚至極端情況下連間接遷移都沒有(之後教解題目中會有真題實證)(我相信程度好的同學會有類似的感覺),大多數情況下你是在用宏觀把握做題,都不會意識到這是在考哪個知識點,即使意識到也沒什麼用。有人會反駁說「怎麼沒有知識點!這不是在考察政治生活模塊的政府嗎!怎麼沒有用!我就是這樣推出來的!」我想說,你能對事物性質做出界定不能成為你做出邏輯判斷的全部依據,即使是部分依據,也只是最原始的根據,這無法滿足你之後構成邏輯鏈條所需的信息,這部分其他信息是靠素養完善的。至於所謂的「推」難謂之「推」,「推」需要前提,前提是什麼?前提是已知結論,書本結論根本不夠用,且基本不會用上。素養所帶來的感性認識固然可以從傳統教學中獲得,其實是極為有限的。這種素養型知識來源於方方面面,絕非書本可一家獨大,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同學把書都背通了選擇題還是上不去,而有些同學厚積薄發能在最後幾個月悟通了政治學科。而對於老師而言,素養知識基本上是沒法教的,主客體的認知能力都有限。從認識事物的過程上看,素養知識首先就沒多少積累,對於其是什麼的定義更是少之又少,基於前二者就很難解釋清楚一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內在機理。即使是個人素養非常好(真希望能多點這樣的好老師),也難以形成一套路子培育學生的素養,這個問題的癥結在於:老師和學生基礎不一樣而且老師可能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教會學生如何擴大積累提升素養知識。

以上是筆者以前的說法,尚屬經驗之談。那麼現在,筆者願進一步給出命題中教考分離的學理依據。這在於學術研究給命題帶來的「局限」。社會科學類的學科邏輯更側重於歸納,而不是演繹,簡單理解就是其學科問題總是受到其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等限制而有很大的爭辯空間。學術研究思想、方法、結果的非唯一性,造成的結果就是命題實際上是有爭議的。之所以能夠沒有爭議,是因為學術服從了宣傳口徑統一的需要。(服從宣傳的好處在於能夠讓我們準確地通過特點途徑獲取對時政的官方看法)

再來說說第二個理由,關於做題方法的問題。親愛的同學,平常答大題是不是都是把知識點鋪開呀?是不是有種論調叫做:「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往上堆點」呀?筆者不敢否認這種方法,因為這是最直接最簡單的得分法,這非常契合大多數省份改卷審美,以致於其他兄弟省份可望而不可及。從考察上看,這種做法叫做「發散」,而非「邏輯」。當看到「政府」「原因」時,腦子裡面已經瘋狂地搜索著性質、地位、宗旨、職能、依法行政、簡政放權等等答題知識點了。但是題目如果沒那麼簡單呢?你知道答題語境下的「原因」是由問題本身、條件性、可行性、必要性、意義等質素構成的嗎?你或許不知道「原因」還分理論原因和現實原因,理論原因中還包含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原理)、主要任務、政策效用和組織實施。發散僅僅是分析的一小部分,發散後所帶出的知識點需要用邏輯框架進行串接。以往,底子好同學應對模擬題和2015年前的部分高考題能夠信手拈來,靠發散就能如履平地。但是現在考察方向發生轉變,邏輯當道的時代悄然降臨。而運用邏輯鏈進行答題,是絕大多數師生無法做到的,卻是命題人圖謀已久的。是的,發散答題法必須要掌握,也可以拿來作為吃老本的家底。但是面對一些意在考察邏輯的新設問,你給出一堆知識點卻不去兼顧合理性和嚴密性,自己都心虛不已。我們可以寄希望於貴州所在卷區繼續保持放水改卷,也可以繼續對命題人的仁慈之心抱有幻想,但絕對不可不做第二手準備。

到目前為止,我想大家已經明白高考到底要考察什麼了,我也明白諸位心中定是大把困惑和學好文科的渴望。最後我想解釋下,既然有高考出現明顯轉型態勢,為什麼教學還是難以革新跟進。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說,這是主客體認知受限制造成的,不能全盤認為是老師們的問題,而是雙方互動升級中遇到了障礙,克服這種障礙需要雙方一起努力,當然作為學生,我們還是建議底子好的同學大膽地邁開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這是命題的引導功效失靈所致。由於種種問題,傳統教學轉型懶惰乏力,傳統教學也就慢慢難以招架高考題了。正是由於傳統教學的無力應對這種新型選拔,一部分同學原本具備先發優勢,但一輪複習下來泯然眾人矣。對於前端學生而言,當基礎知識處於差不多的水平,如果素養工作沒做好,那麼一輪複習、二輪複習基本上也白費了,因為你做簡單題、發散的大題沒優勢,做拉檔的選擇或者大題也沒優勢,實力基本等於中等生。(「中等生陷阱」)

日常羞恥,丟了就跑:

www.gaokao.io


因為沒有參考答案了。


可以刷往年題和模擬題。


推薦閱讀:

有哪些已公開分享的雲筆記內容值得推薦?
玩命學習是種怎樣的體驗?
你的晨間日記包含了哪些方面?為什麼?
一心不能二用的理論和同聲傳譯的存在是否矛盾?
有沒有一種讓人很爽的學習方法?

TAG:學習 | 數學 | 高中 | 學習方法 | 高中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