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2017 年霍普杯建築設計競賽一等獎作品《隱於市》?

UIA-霍普杯 2017 獲獎名單首發!

對比了下外部透視、內部透視和剖面,這個內部透視的空間體驗似乎與第三張剖面圖無法契合,剖面圖的內部洞穴呈v字形,若在內部看似乎無法形成第二張圖的效果。

還有請各位大神分析下這個作品是如何體現改變與重塑的,本人才疏學淺……


題目是如何評價第一名隱於市,而不是如何評價隱於市得了第一名。

組委會的考慮不清楚但於本題也不重要,本答案只是看圖提出一些如果自己拿到這個案子繼續做要怎麼取捨的思路——雖然我肯定拿不到這種競賽的第一名

利益相關:脫離狹義建築設計行業的吃瓜群眾,單純因為今天周五明天不上班就多看幾眼圖……

不談對競賽主題的理解與名次的高低,只就事論事討論作品。

先說策略:

如果隱居於都市只是外部平常而封閉並朝天打開,那麼二三十年前垂直玻璃宅設計已經徹底把隱於市這件事做到位了,其他討論都是在垂直玻璃宅這種空間中加什麼的問題。所以,儘管其他答案中提到可以不僅僅是山,強調作者隱居的立意,但山在城市中出現帶來的衝擊在此方案中應當是重點。

那麼就來聊山。單說空間設計似乎是有八個打動作者的空間原型,將它們並置在一起了。前後順序除了敘事上的似乎也不大容易巧妙地做成一個建築設計(這種困難也體現在了設計和設計說明的分裂上),強行塞到一座「山」里是比較討巧的方法——在一個完型里直接做減法得到空間似乎比在空地上做加法容易許多。可惜的是在城市中先建起來再挖這種邏輯實在是算不上巧妙,而且人工建一座實心的山,並且山自身不容納行望居游或其他功能,也確實不太建築,更像是舞台布景了……

再說設計:

第二張圖的透視所表達的空間真的蠻動人,一個山體做出了萬神廟的氣質,但是確實與剖面相距甚遠。誠然廣角出圖可能能做出這種效果,但這種動人的效果並非來源於v字形的山谷。總覺得是為了競賽做了一個特棒的空間但又為了競賽出圖毀了——這種四周向中間挑的空間只能保證室內但是在室外的透視圖中很難出彩——而V型山谷更能使山的形象凸顯從而在立面與街景上體現作品的氣質與衝突,這也或許是第一張效果圖著重要強調的事情。但作者真的是希望在街道上就體驗到這種張力嘛?未必。最大的張力或許是街面上看到一個普通的房子,但進入之後發現是一處桃源,但這種過程性的體驗只能利用分析圖說明而很難體現在最抓人眼球的透視圖上,所以這種取捨中競賽打敗了空間吧。成也蕭何敗蕭何。

萬神廟和斗獸場都很偉大,但調整相機把斗獸場照成萬神廟,則同時喪失了兩種偉大。

此外不清楚V型山谷的剖面高低方向如何確定的。如果隱於市,至少做到俗則屏之佳則收之,即覺得周圍喧囂應當都屏蔽掉,只裁剪出天空及必要的空間。然而街景透視中朝向我們的一面相對於遠離我們的一面低,但是效果圖近景中似乎依然是一棟高大的樓。如果確實沒有實際場地,從構圖角度可以理解近景中建築物類型的選擇,但這種選擇也確實弱化了建築自身設計的力量,圖如果不能準確表意還是蠻可惜。

關於建造:

似乎沒看到什麼關於建造過程的考慮(儘管這種概念性競賽真的不大需要考慮落地),姑且默認都是混凝土建造。關於山是否具象以及具象到底是好是壞在這裡不作討論,也無力細究混凝土柱廊到底能否支撐住其上之山體,只是想了解這種山谷為V型剖面的混凝土真山的質感到底如何實現,不知作者是否有所考慮——澆出形狀總歸是容易的,但是效果圖上面的質感若靠鑿毛則太難實現,而靠鑲嵌真石又顯得虛偽……

實際上對建造來講,似乎圖二中類似萬神廟的真山空間與質感更易於實現,堆土澆築再挖的翻模技術並不局限於製作西澤立衛的豐島美術館那種光滑質感,也可以在Ensamble Studio的大地藝術中學習如何製作山體——靠混凝土的自重及流動性和土堆上的塑料膜產生自然的肌理——但依賴自重意味著,山體需要上大下小。

如果作者試圖思考過效果圖與最終空間誰更重要,或許剖面和整體方案都會更加動人;反過來說,如果真的想清楚了這種建造方式,做個實體模型拍攝效果圖,至少比現在有說服力,也應該比現在的圖更動人吧,畢竟自然光的美化作用杠杠的。

附上Ensamble Studio的人造山體供大家欣賞:

質感:

過程:

堆土挖坑

鋪塑料布以利於脫模及形成肌理

置入鋼筋籠

澆築,定型後將其餘土挖走

作者們如果是本科生的話真的很棒了,至少空間意向和圖紙真的動人,比我本科時候強太多,甚至我現在可能也不會畫這種圖。但是如果已經碩士以上了,可能有些危險,很多時候設計師未必能叫建築師。

建築師終歸是要讓想法落地的。在想像中找到確定值應當是建築師的本分,在對功能秩序場地都無過多限制的情況下,空間成為了唯一關注點。若這種情況下再放棄材料與工藝,那麼幾乎就找不到可確定之物了吧……

最後送給很多強調概念設計的知友:深化不動的概念不叫概念,叫點子。


利益相關:2017霍普杯參賽學生。

這樣的作品居然能夠拿一等獎,讓我們這些其他辛辛苦苦做研究出想法的學生感到非常失望。這個作品的概念可以吐槽的地方太多了,舉三個最明顯的例子:

1.第三頁八小圖第一張描述:「第二個空間象徵著遺忘,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空間逐步上升,忘記了對城市的印象,自此真正進入了建築中。」我想說,一個封閉樓梯,就能讓你忘卻對城市的印象了?防火樓梯你走過沒?

2.第三頁八小圖第二張描述:「第三個空間以水為核心,允許水中游泳的人同岸上經過的人互相對視,藉此消除對未知的恐懼。」 Excuse me??? 首先,憑空冒出的未知的恐懼,你是怕外星人入侵還是怎麼著?就算是的話,你前面有提到嗎?其次,你和人對視一下,就能消除對未知的恐懼了?請開始你的表演?

3.第三頁八小圖第七張描述:「第八個空間象徵著夢裡的城市,人們經過一系列的空間再一次看到明晃晃的城市會產生一種恍惚的感覺,好像城市反倒不是真實的。「 這個描述太主觀了。為什麼城市一定是明晃晃的?為了呼應後面的恍惚?人真的會產生恍惚的感覺么?換做是我,經過那麼多描述的幽閉的空間,再一次看到城市的景象,我也許會覺得城市才是真實的,我也許會更熱愛城市呢。

綜上,對這屆賽事的評委團很失望。心累。


我就說要放大表現!要放大表現!大表現!你看別個放兩張嫩個大的表現圖評委一下就知道你要做啥子方案了!

隊友1(學霸):

隊友2(大腿):

我(渣渣):錯了錯了…

感謝霍普杯評委團用一等獎還我一個公道~我還是覺得表現圖更重要,下次我要出三張a1的…大表現!

技不如人,甘拜下風!


Emmmmm,那麼認真做什麼= =你們看過16年評圖實況的總結文章沒。。

「2位女性評委為了愛情旅館的表現方式爭執了起來「

「毫無疑問這種表達方式(2D填色)代表了未來」

赫然讓我想到了我校公開評圖時候不談方案

只在泛泛講些表現效果的老師。。。

評委抽時間來參加這個活動

JUST FOR FUN


卸腰。

老實說,霍普杯真的不算我心目中的國際高水平競賽,當然,肯定是國際水平的競賽,(學生層面)。

我簡單來分析一下這個一等獎作品。

努維爾先生解釋道:「21世紀的大都市不斷的蔓延,佔用越來越多的土地和空間,同時它們又是鬆散廣漠的,城市的進化並不應當簡單以擴張的方式持續膨脹。你們會用哪種和周圍產生互動的、並具備生命力的建築,讓所選擇的現有空間「產生突變」?」

任何一個競賽都是一次命題作文,扣題非常關鍵,這一點高票已經說了。努維爾先生是一個非常喜歡電影化敘事的建築師,這是他朋友來演講的時候告訴我的,電影化敘事究竟是什麼,我一直沒有機會問他本人,但是這麼多年體悟,也能有所領會,可能核心是兩個——主題和戲劇衝突。這一點從努維爾對國家美術館競賽設計方案的處理上就可以看出。

主題是中國美學,戲劇衝突是色彩和體量。努維爾選取了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硯台,這個確實是中國獨有的,有些人談到中國文化說瓷器是代表,英文名拆吶。實際如果對世界史有所了解,就會知道,瓷器早就被歐洲仿製了,而且一度超越了中國的技術水平。所以早就不算中國獨有了。

而努維爾恰恰看到了,硯台這個元素是中國獨有的,因為歐洲人不寫毛筆字,他們用羽毛筆,所以硯台對他們沒有什麼意義,在古代不會去引進,所以硯台到今天電腦打字、甚至語音轉文字的時代,硯台更是只保留在了中國(或者說東亞文化圈)。

硯台是黑的,最具衝突的對比色是白色,有人可能提到紅色,那太霸氣了,不夠柔美,而且不夠天然,努維爾選取了北京雪天的鏡像表達了自己對建築意象的戲劇化理解。

講了前面這些,關於競賽當中所謂:「現有空間「產生突變」」,究竟是什麼意思,或者說,什麼樣的變化算作突變。

一等獎的方案選擇了回歸自然,學過建築史和芒福德的《世界城市史》,我們都了解過,城市的起源是祭祀空間,建築的起源是穴居。那麼最原始的人類建築是什麼——洞穴里的神殿。讓洞穴里的神殿置身於現代化乃至超現代化的城市,這是一種回溯式的「突變」。重點在「突」,突然、突兀,但是情有可原,甚至很有情懷。但是在「變」上,可能不是很足,因為早期人類早就這麼做過了,只不過我們今天的技術可以自己造一座山,而原始人只能找個洞,打洞都是不行的。

所以,一等獎的方案很扣題,但是我很,怎麼說,開心也失落,開心的是一等獎的方案很能迎合人的情懷和心理,失落的是作為一個科幻愛好者,我看到大多數的獲獎方案都在追憶舊時光,銳氣不足。

———————————

再回頭講講方案本身

作為一個競賽,我對這個一等獎的方案實際上是不滿意的,我不知道評委如何考量,但是這個方案剖面圖和效果圖對不上啊。如果你想形成一個萬神廟式的穹頂,

你的剖面應該是這樣的,越向上越收斂閉合

而一等獎這個方案,竟然從剖面圖上來看,是越向上越打開的,這不是在神殿里,這是在一個盆地里吧。

這種圖之間對不上的方案都能拿一等獎,這也是為什麼我說這個競賽是國際水平,而不是國際高水平了。這圖紙本身是有偽造和欺詐的,如果是亞洲新人戰,也許只有鼓勵獎了。

但是話說回來,純拼概念,可能這個方案拿個最佳也說的過去吧,也許也許。


來來來,強答。

利益相關:什麼獎都沒評上的參賽選手

雖然想想自己圖紙的長相也沒覺得能拿什麼獎,但看到名單還是有點緊張。

看完名單再回過頭來看看這個第一名,我是很很不服氣的。也或許是我才疏學淺吧,真的不知道在做什麼。希望有大神能夠詳細解讀這個方案,讓我心服口服。

但話說回來,我倒是沒什麼戾氣。正如高票回答所說,這一類競賽嘛,無非就是看看評審方到底喜歡什麼。評委第一時間被一個想法一個概念打動了,也就給你一個第一了。更多的是一個概念的比拼,對於建築是不是比較好的表達了概念,以及建築的落地性幾乎沒什麼要求。所以最後也就一笑而過了。其實前兩年一個叫天降甘霖的第一名方面,我也沒太明白是怎麼回事。這麼說起來可能真的是自己的想法不夠概念了

倒是蠻希望下一年來巡展的時候,可以好好再研究一下。

最後說點題外話。這次參加霍普杯的感受吧。因為之前做課程設計總是經常考慮建築的落地性,所以其實這次一開始挺不習慣的,總是被條條框框束縛,到後面才慢慢放開了手腳。畫圖的過程也是如此,之前的圖紙總是比較傳統,那幾天差不多把pin刷爆了,也算是一種學習吧.

最後,重在參與,學習和體驗的過程很重要。


更新一下吧 前兩天剛看到一等獎的時候戾氣有點重,沒寫深入一點的看法就開始吐槽,現在有時間想多談幾點。

1. 立意。我不否認作為競賽應該有誇張的立意,但立意不應該是唯一,這次的一等獎作品給我有一種想一下子唬死人的感覺,但壓根經不起細看,大概屬於那種看三秒鐘屬於好方案,看一分鐘就看不下去的作品。同樣是玩概念,可以對比一下14年李伯斯金做評委時的一等獎作品,不僅概念夠新夠酷,圖紙的排版表現也足夠有深度和說服力,非常完整地展現了作者的立意和概念。隱於市 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大眾化的概念,非常簡單地借用中國山水,第一張圖裡的那張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竟然被這麼直接地轉義了,太粗暴了點吧。

2. 深度。雖說是競賽很多人不強調空間這種東西,但最基本的建築圖紙還是要有的吧?不是說非得向學生作業一樣擺上平立剖,但至少能給人展現出你這個建築的大致吧。放了一張巨大的很像Rice荊遠的獲獎作品的街景圖,再放一張更大的毫無信息量的看天的透視。建築層面毫無深度可言啊。建築深度達不到也就算了…能向屈米那年一等獎一樣在思想境界上找一堆愛欲理論啦之類的我也認了,可惜這個也沒有…只有一張神仙圖…

3. 記得去年東南建築新人賽第一名有人質疑其空間的虛和廢,這次霍普第一名也有同樣的問題,放了很多很簡單的小透視來講他的室內空間,可惜這些東西太凌亂了,不僅毫無邏輯可言,而且強行用一些文字來反應其空間的精神性,精神性真的就這麼簡單嗎…一個樓梯幾個拱頂就是精神性了嗎?想學康還是沒學到精髓啊…

至於有人提到A校B校,畢竟是個國內的競賽雖然它搞了個國際的名號,水平還是達不到那個高度的,沒什麼可比性的…特別是這次的這個隱於市一出來…就更尷尬了…(雖然B校現在也越來越走偏了很多東西已經脫離建築本身了…逃…)

大概先想到這麼多 有什麼其他想法再補充——————————————————說真的 這種只有噱頭沒有任何空間和建築維度的思考的作品 在一個建築競賽中拿一等獎就是一個笑話 不清楚作者花了幾天完成的這份作品 對比往年的獲獎作品 只能說今年霍普的水準大跳水 沒有任何公信力可言 令人失望


一更:

有人跟我說我的問題答非所問,還抬高自己,那我正經來評價一下這個項目。

我仔細看了眼這個設計,被驚艷了。個人認為第一名實至名歸。從空間或者表現的角度都無大過,但是它的主題與立意以及引申的possibility可以說非常優秀。我們從今年霍普杯的主題談起。今年的主題是城市空間的改變與重塑。講到城市空間我首先想到的是簡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

雅各布斯在書中提倡打通大的街區,增加小街道,以得到城市沿街立面的增加:

城市立面的增加帶來的好處非常多,增加了商業機會,人員活動場所,更便利的交通路徑等等。而這種方式引導的城市發展方向有兩種,縱向的生長以及水平方向的擴張。

但是弊端就是隨著城市尺度的擴大,我們離自然(生活)的半徑也就越來越遠。以前抬眼可見的天空被高樓大廈遮了一半,以前一眼望見的山脈要開車幾個小時才能重見。而國外經歷了反城市化的進程後,很多中型城市的使用率並沒有達到它可承載的標準。這時候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就處於被冰冷的水泥森林隔離開自然生活的尷尬窘境。今年霍普杯出的題目就是基於這種背景,想討論一個城市空間反城市化的可能性

大家會想,這麼一個方盒子里承載的景觀能對城市造成什麼影響?別忘了,我們在談論的是城市層面的設計,而不是簡單的單體建築設計。所以一種態度或者方法需要有可以被複製成一套系統或者理論的屬性

如上圖,如果我們說這個建築放在城市中只是一個噱頭的話,那我們將它複製呢?學過圖底關係的我們再看這個城市,到底哪個是表哪個是里呢?哪個算是城市的立面呢?是匯聚商業的街道,還是小橋流水的場景?每一個建築裡面都得是山體么?可不可以是水體,植被,動物或者一切呢?設計的題目叫隱於市,起得很好,世俗與田園相互襯托,互為正負,想像你可以在城市空間中隨意切換場景與狀態,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時候隱於城市的喧囂,難道這還不是一個很好的proposal么?項目其實很好的契合了主題——改變與重塑。從建築的內部改變重塑了城市的空間形態。

不少人把競賽這種問題想得太複雜當競標去做了,卻忘了大競賽拼的其實是出發點。以我這種淺薄的水平都能看到以上的可能性,評委看到的肯定更多。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多即是少。當你把一個項目深化到細節的時候,恰恰也失去了想像的空間。而往往很小的概念可以引發很多個人的聯想和概念。這種看似玄學的東西其實需要很大的功底。我不知道作者是否真的是大巧不工到這種程度。但是這個結果確切的反映了大賽的擇選方式。

以上。


原回答如下:

這個問題很簡單啊。不知道不爽的大部分是不是還是在讀學生。

首先,選擇權。競賽方出題,舉辦,給錢,為什麼不能選自己看到最喜歡的方案?這個道理放到社會上就很明顯了。你花了很久做的又概念又精緻又美麗又實用的方案,就是不如競標對手放的大金馬,你也沒話說。原因是選擇權並不在競選方手中。真要玩競賽,與其悶頭苦作不如揣度聖意。

其次,原創性。有人說這個方案和什麼什麼雷同。這個就更顯得學生氣了。舉辦方沒有義務去參考全世界已有的案例來評判競選方案是否有道德問題,如果真要這樣,那幾乎所有的方案都是有跡可循的,你咋不說混凝土做材質也是在抄呢?任何一個方案都是你見過積累過的素材在腦中手中重新組合的結果,我覺得有時候恰恰你的運用被人看中了,也是你積累的本事。有人說建築學是解決問題的學科,那不能你用沙發就不讓我也用沙發了吧。當然我懂抄襲與借鑒的區別,我是反對抄襲的,但是這個方案明顯得獎亮點與雷同點不同,所以最好不要去往這種方面引導輿論。

最後,競爭力。如前兩條所說,競賽就是舉辦方從方案中選一個自己覺得最看得上眼的。而選擇這東西太有主觀性了。這不是學生作業,根據你的製圖,線型,概念,方案推進,邏輯,表現等每項十分算總分。競賽就是一鎚子買賣。而競爭力在所有作品中要脫穎而出只需一個特點,就是「不同」。當所有人都在做概念做空間畫小圖的時候,你以為評委會細看?人家用一個不那麼建築的想法,一下就在眾多均勻版面中顯現出來了。明年大家都學他做表現,畫小圖的又得獎了。所以競賽就是這麼回事兒。

為啥把話說這麼難聽?因為一定要搞清競賽與作業/作品的區別。我相信有非常多的好設計都被第一名的光芒掩蓋了,每一個拿出來都要比這個設計深刻,複雜,有價值。但是競賽就是競賽。你永遠不知道評委是什麼樣,以及他喜歡什麼。所以我勸大家平常心對待競賽。那些任務書很細緻的競賽往往更比拼能力,可以嘗試。而這種玩噱頭的競賽,首先就是要賣亮點,然後真的就拼運氣了。

什麼,你問我我有沒有參加過競賽?有啊,和一群圖都畫不利索的其他三個小組競爭5000美元。當時我做的設計又帥又有亮點表現還好,那幫人連效果圖都沒有。覺得自己贏定了。

結果呢?輸了,原因是侮辱婦女。

評審六個人五個是社區的老太太。指著我效果圖上一個熱褲美女說這個不可以出現,有傷風化。WTF?!

所以競賽就這麼一回事兒。大家有心思還是多專註自己的學業吧!


說實話,看到指導教師是老趙,我就不懷疑為啥會得獎咯,老趙已經很久沒有指導過學生競賽了,我記得上一次認真指導的,還是前幾年evolo的一等獎。老趙基本上是天大指導競賽的第一人了吧。0幾年時候,中國學生建築還沒有啥發展的時候。他指導的學生就得過國際競賽一等獎。去年沒怎麼帶過的一個研究生也得了釜山一等獎。老趙對於競賽概念的提出和表達。都把握的及其準確。基本上他看上的方案,都很有希望。

看了一些回答,申明一下,霍普杯,本來就是一個面相學生的競賽,也就是說很多學生都沒實習過甚至沒見過施工圖。但是,懂技術的,永遠是大多數。而有想法的,畢竟是少數。大家就隨意看看咯,

霍普杯。。。說白了本來就是老八校為了自己宣傳,以及那幾個明星事務所招實習生的一個普通競賽。國際不國際的,大家都隨便聽聽吧。


覺得把,第一名應該是努維爾最認為符合他心目中題目答案的那個,所以,中國的桃花源般放在城市也許就是他對中國的期望,所以第一名。

才疏學淺,不過也服氣。

建築最好的並非是最深刻的思想,最複雜的空間,最完美的結合設計,其實有時候最簡單的,最純粹的,往往是最好的。


利益相關 霍普杯2017三等獎獲獎選手

公布當晚看到這個一等獎作品,心裡還是很服氣的,隱隱中被作者的一种放空的設計心境所打動。這點對於現在做設計總是偏向越想越複雜、思路不斷堆疊的自己還是很有啟發意義的。受教了。

看到回答里有人提到RIBA President』s Medals。我認為這和霍普杯完全是不同性質的東西,一個是作業評選,一個是競賽。主席獎看中整個項目從研究到設計成果的全部過程,而霍普杯很多時候在於概念一瞬間給人的衝擊,評選時間較短。(利益相關: 2015 RIBA主席獎commendation prize winner)


建築師的事,怎麼能叫偷呢?

霍普杯一等獎長這樣

靳遠Archiprix畢業設計競賽獲獎作品長這樣

Archiprix獲獎者回應長這樣

當然,除了立面的 雷chao同xi,不覺得霍普杯這個作品有任何能跟跟靳遠畢設相提並論的,不論是獎項的含金量,還是設計的厚度的思考……

小粉絲為靳遠瘋狂打call

有方 - 專訪|靳遠:「厚度」這個詞,差點殺死我又讓我重生

有方 - 8個「逆天」作品,獲建築畢業設計「奧斯卡」

建築師的事,怎麼能叫偷呢?


老實說,真的有點失望,立意不錯,但空間處理得這麼粗糙,直接這麼具象地去造座山。中國的山水情懷在設計中講究的是自然而然的狀態,雖由人作,宛自天成。我更希望看到深層次的中國文化內涵,而不是這麼糙的停留在表面立意上的東西


沒有利益相關,針對問題回答問題。

題主其實問了兩個問題:

1.針對圖紙不匹配。主要就是剖面圖上「V」字型空間和第二張內部大透視「八」字形空間的不匹配。

2.如何解讀這個設計。

好,我們一個一個來。

一 針對第一個圖紙匹配的問題,先說結論:圖紙沒有問題。

我們在做方案,出各種設計圖紙時候,所有的圖怎麼畫,表達什麼,不應該簡單的去還原真實度。而應該是「放大性」表達,在不錯的情況下,可以適當誇張某些圖紙信息(比如色彩,視角等)來放大和突出自己的設計想法。來一步步說說,為什麼這個作品不但沒錯,還是很好的表達。

首先簡化這個方案本身,因為沒有方案具體尺寸,只能自己簡化處理:

把圖紙拖到CAD 描一下中間位置的剖面圖

青色線的矩形框就是底部廊道位置,認為把它尺度定為4000mm(看效果圖,應該比這個尺度大一點兒,整體尺度上不影響),因此得到整個方案的尺度

(就這樣簡化著來吧)

然後Rhino建模:

大概做成這個樣子

然後觀察效果圖,找相機位置與觀察點位置

可以用這個小工具來準確定位

在默認相機焦距為50的情況下,空間感的確是「V」字形

我們在模型建立完成之後,選擇出圖角度時會人為的調整視角或者試圖模式(軸測/兩點透視/透視),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角度更好的表達設計

我們單純的改一下焦距

焦距改成10,就已經有萬神廟「八」字形的空間感了

更誇張把焦距改成5,空間感更強烈。

所以,結論是:不存在圖紙不匹配問題。反而答主是傾向於贊同作者的表達方式的。

二 怎麼看待這個方案

個人是很喜歡這個概念的,看到方案第一眼有被驚艷。因為設計和主題「隱於市」很契合。

先給大家分享一個自己很喜歡的案例(和這個作品異曲同工)

A Room

建築師:Salottobuono, Enrico Dusi Architecture

地址:Central Alameda Park, Av. Hidalgo s/n, Cuauhtémoc, Centro, 06010 Ciudad de México, CDMX, Mexico

主創建築師:Salottobuono + Enrico Dusi Architecture

設計團隊:Matteo Ghidoni, Enrico Dust Architecture

兩個方案都是在城市之中,用建築的外立面圍合了」內部的自然」,和我們傳統意識上的「進入房間,是從室外走進了室內」是完全相反的。因為建築內部的模擬大自然的內容,讓城市更像「內部」了。進入內部的那個行為,增加了很奇妙的感覺,我是抱著習慣性的思維進入了建築內部,卻以外的有了走出城市的驚喜。個人很喜歡這個設計理念里那微妙的感覺。當然,作者出發點是怎樣,不清楚。但純粹的方案設計讓我有了這個感受。


立意是好的,不過個人感覺跟16年evolo一等獎紐約地平線概念差不多,然而人家下挖是說得過去的,這往上建是咋建的呢。。。火山噴發嗎?還有明明是是效果圖上一堆漢字你P一堆洋人和拱券幹嘛呢。。。難受

題外話 雙一流學科建設老四校就沒天大。。。也是挺逗


挺好的一個作品,第一眼挺驚艷,設計發展到今天基本該出的形式都出了,立意和其它作品有重合很正常。

競賽好比萬人相親,能在萬千分圖紙中找到有眼緣的靠的就是頭2秒。 過多的diagram並沒有什麼幫助,題主提到的效果圖和剖面圖對不上的這個問題我認為無關痛癢,評委估計就沒care這個。


建築行業從業者說一下,得獎的作者是我大學同學,一直以來以高逼格和有審美來作為自己設計的出發點,看到他獲獎消息的時候挺驚訝的,一年不見就可以拿這種獎項的第一名,看到表現圖確認確實是我大民哥的風格。恭喜一下,另外對獲獎結果有異議的人,既然你們都說的這麼好,你也可以按這個方式去拿個一等獎啊。運氣本來就很重要!


這次我真想回答了。

首先,我說說我認為它好的地方。因為讀不了大圖,我只是粗略的看了一下效果圖,我的觀點是,我喜歡這個方案。原因並不是簡單的因為效果圖的質量好壞,而是其想法啟發性,我不經常看競賽結果和學生作品。但這個作品展示了建築與城市的反差讓我有一定的認同感。

首先,對於城市的認識。在庫哈斯的癲狂紐約中,曼哈頓的產生是人類對對抗自然的一種瘋狂想法,一種通過站在高層達到征服引力和用技術拓展生理局限性的雄心。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商業化的進程,寸土寸金更是深入每一個開發者的內心。更好的樓,更好的標誌性設計,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視覺需求,更是將自身價值擴大化的體現。在鋼筋混凝土玻璃幕牆橫行的時代,我們或許已經逐漸失去了對城市的思考,對建築和環境的思考,並且適應了這樣的方式。這個方案以一種紀念性的形式出現,並且以自然為主題去紀念,想像一下,如果這樣的建築真的出現,我們會不會去?是否有它存在的意義?它存在的意義還只是建築?還是讓我們對建築,城市的思考?

Juhani pallasma 幾乎在每本書里都強調身體各個部位的感官對設計的重要性,而如今的設計師過於重視視覺,忽視感知力對建築的設計的影響是一種極度錯誤的趨向。那麼,這樣一個建築是否能幫助我們喚醒這部分的感知?建築,當然要與實際相關。但是競賽是否可以讓我們暫時擺脫實際?去憧憬一下,去想像一下。我想這樣的想像是需要的。我還是那句話,我們過於強調視覺帶來的感受。從而我們認為視覺成為了一個判斷標準。就像很多人一來就從效果圖來評價。我覺得不是這設計師應該著重思考的。

再說說缺點吧,我看了這個分析圖真的發現了big 對當代建築學生或者設計師的殘害。原因設計到當今媒體,營銷,等我就不一一說出我的理由了。但是big的設計過程真的像他們的分析圖那樣?我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至少我有一些在丹麥工作朋友告訴我,很多分析圖只是在設計結束之後為了迎合甲方或者是媒體而所製作的。即使big的分析圖就是他們的設計過程。我們學的難道僅僅是形式?我相信Bjarke Ingels 的設計邏輯更多是基於自身知識對於城市思考對於社會思考得來的,而不僅僅是像分析圖一樣幾個簡單的步驟。這樣的自身知識需要長期的知識積累,大量的閱讀,不斷的思考。而並非像分析圖一樣清晰簡單的幾個邏輯步驟就可以達到的。我認為這個設計好,是看到了它的可能性和學生對建築與城市現狀的認知性。如果僅僅像分析圖那樣簡單的幾個步驟就出來的設計,我覺得這個設計是極其失敗的。

其他的關於效果圖的真實性,幾個空間的質量,因為我沒辦法看到很詳細的圖紙,所以就不去評價了。歡迎討論,手機碼字太累。


說實話....學生獎項我只認RIBA銀銅獎....


官方公眾號一致評論第一名有意思。。。

說第一名有意思的連圖紙的文字都看不清吧。。。你是怎麼看出有意思的。。。

其他的圖紙沒看到,第一名的立意很一般。分析圖也少的可憐。那個視線的分析圖說的很牽強,要不就是立意不牽強但是畫的不夠,沒說清楚。而且寫的那幾個空間介紹的分析圖也不知道是表達不好還是空間根本就沒有說的那個作用。總之體現不出他說的作用。而且就算有那些作用好像也沒有一個可以串到一起的思想,分析圖體現的主題很凌亂。體現不出標題中隱於市的主題。話說回來,就算體現的了。這主題也很一般。。。這主題畫好了也就二三等獎。別說這畫的還不好。最多是個優秀獎罷了。

是其他人畫的太差?還是評委故意划水?還是說這次評委腦子都短路了?。。。

PS:有人噴畫的太概念,這就是你太蠢了。。。有些比賽就是概念比賽。有些比賽注重實際建造。比賽的重點不一樣。畫的重點當然不一樣。想看不概念的去看太陽能十項全能等注重實際建造的比賽去。。。霍普杯就是注重未來發展的一種思維概念的競賽。

而我說的就是他們的概念立意本身很普通,加上闡述的也不好,所以不該是一等獎。

另外,天大的教學和學生的整體水準還是挺好的。你們看看往年天大獲獎的就知道了。只是今年這個一等獎是有點水了。不要一葉障目。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那樣是妒忌。


推薦閱讀:

國外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舊城改造案例?
世界建築界有哪些重要獎項?較為有影響力和權威性的有哪些?
梁陳方案的好處是否被誇大了?
林徽因為建築界帶來了哪些貢獻?其影響性如何?
為什麼對於歷史建築、街區要大面積保護呢?是不是開發一些比較好?

TAG: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 建築競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