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主戰坦克發射炮彈時車身震動幅度大,例如VT-4,重量為53噸重,德國豹2是55噸重。?
主戰坦克,後坐力
一方面可能是樓上說的懸掛軟
我覺得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人家車體看起來更寬,炮塔看起來也更寬
這樣振動幅度在視覺上就小了(畢竟你是用車身來判斷的,但是很可能他們搖晃的角度實際上是差不多的)
另外西方炮塔一般火炮后座行程似乎要長一些,不過我想差異不會那麼大
歸根到底是中共的坦克研發實力薄弱,只能使用老舊的59坦克底盤強行拉長車體和強塞大口徑火炮,VT4這麼多負重輪只有後面5對負重輪是有效的,多出來的是僅僅用來充門面用的嗎?不是的,在戰鬥中,VT4車體探出牆角擺防炮姿勢。
敵方坦克如無法擊穿按常識會攻擊前負重輪斷腳來呼叫重火力摧毀VT4,但萬萬沒想到的是VT4的前負重輪是假的!VT4毫髮無損!這就在戰鬥中取得巨大優勢了。有圖為證,機動性絲毫不減!
因為僅有5對負重輪承受如此長的車體,所以VT4開炮的時候會不停搖晃,大家可以類比蹺蹺板。
為什麼?因為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兩個互相作用的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你們說炮口動能的時候知道土鱉的炮彈動能高,初速快,說後坐力的時候又想比外國的小了?
牛頓的棺材板我壓不住了。(手動滑稽)
吹牛吹過頭了。
大陸坦克懸掛根本不行,扭力桿的技術都是在日本小汽車上學習來的,在冶金技術世界第一的德國人豹二面前相比根本就是讓人笑破肚皮。火炮的準度和後坐力抑制方面遠遠趕不上台灣的m48,勇虎。 大陸人都是自己騙自己,vt4那種破坦克連泰國都不願意要,在這吹牛簡直讓人笑掉大牙。20噸級的雲豹裝甲車能夠承載一門105毫米口徑的炮,和美國的史崔克是一個級別的,而大陸的同樣裝備105毫米級別火炮的59d不過是蘇聯老式t34坦克的改進型,30多噸才勉強抵住火炮後坐力,履帶和負重輪也是進口日本小汽車鋼板,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就是自己看的爽罷了。像么?
《威武之師背後的財經密碼》 20170727 陸戰之王:坦克裝甲篇
開頭一連串VT4開炮視頻
不覺得震動大……
我倒是覺得幾乎沒什麼震動(相對於坦克來說)……
這個裡面還有行進間開炮,幾乎沒有振動……
我看駕駛員在坦克里開炮開的賊嗨。
各位要是閑可以看看,這個節目做的還可以。
而且透露了不少消息,其中還有各種雜技(比如原地轉向,一條履帶向前,一條履帶向後,玩的嗨)
很大程度上說明VT-4懸掛調校偏軟,行程較長,更適合越野啊。
對啊,我們穿甲彈出膛動能更大啊。就是這麼簡單。
比後坐不能光看車重,還要看炮口動能,125炮不都是嗑藥的么?
設計問題。
火炮開火時的後坐力和發射的彈種以及裝藥量有關,理論上哪怕是使用最大裝藥量的增程彈也不可能把坦克掀翻,甚至都不會損壞觀瞄裝置。
開火時會有比較劇烈的抖動,唯一的可能就是坦克的設計者認為可以接受程度的抖動,要不然就會主動減小炮管口徑或者增加穩定裝置。
所以就結論而言是設計的鍋。同樣的坦克炮后座距離越長,坦克越穩
出膛時間很短,懸掛基本不會影響到準度(考慮的主要是會不會翻車一類,不過只要重心不高,25噸不用制退器基本也不會有事)。
有自動裝彈機又不用太去考慮裝填手的感受,西方坦克里裝填手基本都是站著,晃的厲害對裝填手來說顯而易見會降低效率,過於激烈的話可能還會受傷。
所以西方硬點,國產懸掛稍微做軟點很正常,至少軟一點對行駛品質有些幫助。
和後坐力沒什麼特別直接的關係,兩邊炮算下來動能不會有明顯差距,而且後坐力么,能影響的東西多了,如果是2A46和RH120/L44的話,兩邊后座距離也是差不多的,說是殊途同歸可能也差不多吧。蘇式風格
俄吐槽中國坦克:製造冷戰水平還沒可靠發動機
據俄羅斯衛星網6月11日報道,俄羅斯「阿爾馬塔」坦克5月9日閱兵式上首次公開亮相。很自然,大家要把其性能與國外同類戰車做一番比較。其中,中國《兵器》雜誌上也就此刊載了文章。我們請俄羅斯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專家瓦西里·卡申對文中內容進行了評價。這篇主要述及中國坦克優勢的文章,甚至還在中國兵器集團(NORINCO)微信上轉載。業內專家明白,這篇文章的內容不僅有很多錯誤,與此同時,還可以看出,作者並不了解中俄兩國坦克製造業之間有著怎樣的不同。
文章寫道,俄羅斯可對外出口的現代化坦克僅有T-90S。而中國,可以出口的坦克有VT-2、VT-1、VT-4。文中還強調,這些坦克可「滿足所有客戶的需求」。
在世界坦克市場標圖中,缺失兩個重要的內容。首先,文章對T-90坦克的評價過於謙虛。其實,該型坦克向世界市場的供應量要多於北方工業三款坦克的出口總額。從2000年開始,T-90坦克僅向印度和阿爾及利亞的供應量,就已經高於中國同期所有新型坦克的出口量。此外,亞塞拜然、土庫曼也是這款戰車的買家。
其二,這並非是俄羅斯對外出口的唯一坦克。對於那些不「苛求」的客戶,俄羅斯可向其出口經過維修和升級的T-72坦克。從技術能力看,升級後的T-72坦克,與中國VT-2坦克相比毫不遜色。而且,Т-72М1坦克已經出口委內瑞拉。
有意思的是,《兵器》雜誌所撰文章中,並未提及一個重要的事實:VT-1坦克還依賴於烏克蘭生產的柴油發動機。這種依賴,曾中斷中國出口秘魯的重要合同。而俄羅斯的坦克,不受任何進口配件的「綁架」。VT-4坦克使用的是中國研製的發動機,但是否會取得出口成績,還有待於進一步觀察。圖紙上描述的、或試驗中所展示的性能,在軍隊列裝後未必能夠得到確證。
文章對T-14「阿爾馬塔」坦克的介紹更令人費解。其中說道,T-14還需進一步研製,因為5·9莫斯科紅場閱兵預演時出現故障。
首先,眾所周知的是,Т-14坦克在預演時停車是因為駕駛員經驗不足造成的。值得一提的是,閱兵中的駕駛員均是俄羅斯的普通士兵。他們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從而出現失誤。在更換了駕駛員後,這輛坦克順利離開了紅場。其二,我們還沒有機會在閱兵式上或在其它場合目睹由普通士兵而不是由軍官或工廠經驗豐富的技師駕駛的VT-4坦克。
文章另一個看法也值得斟酌。作者寫道,Т-14坦克造價與美國M1A2坦克同樣昂貴,「用戶何不考慮技術已經成熟、價格卻低得多的中國坦克呢?」但問題在於,Т-14目前的產量極小,僅在軍中做測試之用。其價格當然要比批量生產高很多。
該文還指出,中國坦克安裝了具有世界水平的火控系統,但俄羅斯的「阿爾馬塔」坦克卻沒有。其實,這種比較毫無意義。首先,很少有人了解「阿爾馬塔」火控系統的信息。其二,與最新型Т-90 – Т-90АМ相比,中國坦克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優勢。
再有,「阿爾馬塔」備份使用了多渠道武器瞄準系統,機組人員均可對其進行操縱。而且,在必要的情況下,坦克可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行進。
中國坦克安裝了蘇聯改進型的125毫米火炮。文章寫道,這種火炮性能優於「阿爾馬塔」,這樣的結論顯得非常奇怪。因為後者目前安裝的也是此類型火炮,而且,其完善過程要比中國更長些。下一階段,「阿爾馬塔」坦克計劃安裝152毫米火炮,屆時,與VT-4進行比較將沒有任何意義。
作者還寫道,Т-14發動機功率為1200馬力。然而,需要知道的是,「阿爾馬塔」裝備的是俄產1500馬力柴油發動機。中國研製人員認為,理論上可以將1500馬力發動機安裝在VT-4坦克上。但能否研製出具有同樣性能、同樣可靠性和同樣造價發動機,暫時還是一個問號。
重要的是,文章作者忽略了「阿爾馬塔」與中國坦克之間的主要產別。中國坦克製造歷史呈現的是這樣的圖景:對「冷戰」時期出現的坦克基礎性結構進行階段性升級。通常,還在引入國外設計對老坦克進行逐步完善。俄羅斯已經放棄了這種理念。俄軍早在10年前就已經不再購買T-90坦克。現有的升級版坦克能夠滿足俄羅斯軍隊的目前需要。此外,俄羅斯正努力研製完全新式的、與此前設計完全不同的坦克,其理念與早前的系列生產有著本質的差別。比如,無人炮塔、駕車組單獨裝甲單元等等。這樣,在坦克受損情況下,可保證乘員的安全。與此同時,良好的防護系統,可擊落射來的導彈。
更為重要的是,各系列坦克裝甲戰車都可安裝在統一的底盤上。比如可陸戰車(Т-15)、重型裝甲運兵車、自行火炮系統等等。對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基礎結構進行階段性改裝都無法實現這一目標。
目前,俄羅斯正在完成極端複雜的、最近幾十年中誰也未能完成的任務。當然,在研製「阿爾馬塔」、「庫爾干涅茨」和「飛鏢」系列戰車過程中還需付出很多努力和資源。但這些努力,可為將來針對任何競爭對手形成明顯優勢提供保障。同時,現有的裝備,比如T-90和BMP-3型等系列裝備,在國際市場上可與任何外國、其中也包括中國的裝備相媲美。
來源:《出鞘》
新中國的坦克進展確實是從學習俄制坦克技術起步的。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後期引進的T-54A坦克,和上世紀80年代初通過特別渠道到來的T-72M坦克都對中國坦克進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但通過和西方的交流,中國從二代主戰坦克的後期樣車開始就逐漸擺脫了「以俄為師」的思想。
99式和96/96A式坦克可以看做在舊有的蘇制坦克理念基礎上,逐步融合了自身對坦克設計理解的嘗試。而國產坦克進展到了99A式主戰坦克和新型輕型坦克這些「三代半」坦克時,已經完全洗去「毛味」走上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和俄軍的當家花旦T-90系列以及最新的T-14徹底分道揚鑣。
俄羅斯的四代坦克一度被稱作Obj.195(也是T-95這一廣為流傳名號的由來),幾起幾落之後,現已命名為T-14,明顯有向幾代經典坦克T-34、T-54和T-64等致敬的意味。目前該車的技術狀態可能類似於1999年閱兵時的99式坦克,還有很多尚待完善之處,最近傳出的故障頻發也說明了這一點。
相對於之前的俄羅斯坦克,「阿爾馬塔」的革命性變化就在於首次在主戰坦克上使用了無人遙控炮塔設計。三名成員全部集中在車體前部,有可能出現出的是「品」字形布局。無人炮塔的好處一是有條件降低整車高度(雖然目前看也沒多低)提升整體防護性能,二是利於人員的集中布置。
也正因為近些年來吃虧吃的最多,所以提高人員生存性成了「阿爾馬塔」的一大重點。集中布置的三人車組除了正面和上面有車體首上/首下裝甲庇護之外,估量側面和後方也將有堅實的裝甲與動力艙和彈藥艙隔開。這種思路有點類似戰列艦時代的「集中防備」,只不過保護的對象換成了人。
三人制車組本質上和之前的蘇/俄坦克相比並無變化,人員集中到車體布置使得車體明顯延長,導致蘇/俄自T-10重型坦克後N年不見的7對負重輪布局在T-14上重出江湖。這估量是在俄羅斯坦克在車載自動化設備領域技術不夠成熟的時候,更多考慮繼承性的結果,畢竟這車據說要全面換裝
由於人員和相應設備集中布置在車體內,導致車體長度和重量均有增加,加上整車供電量遠超T-90,所以「阿爾馬塔」需要使用1500馬力發動機。這種新型發動機採納X列氣缸,雙渦輪增壓水平對置布局,是俄羅斯第一種技術較為成熟的1500馬力坦克發動機,但仍存在容易過熱等技術問題。
相比之下,99A主戰坦克使用的1500馬力150HB-2發動機和CH1500傳動系統集成在一個動力包內,實現了全電操縱,在零差速+雙功率流以及方向盤操縱液壓液力複合技術的幫助下實現了「零半徑轉向」,整個動力包的工況採集、故障診斷檢測完全運算機化,在和平使命2014中展現了優良性能。
整個動力包能夠在20分鐘內完成整體吊裝,保護性優良。雖然中國武器裝備常被人指責「心臟病」問題,但通過在這一領域多年的積存,「三代半」坦克99A在動力/傳動系統上可以說完全不怵「阿爾馬塔」,有了這個優良基礎,國產四代坦克的動力系統更多要攻關的是如何滿足更大的供電要求。
通過和99A的比較可以發覺,「阿爾馬塔」在技術上距離實現對三代後期型坦克真正的全面跨越尚有距離。這一點類似1983年裝備的R-73空空導彈,服役時其性能優於以AIM-9L,R550為代表的西方第三代空空導彈,但卻因為應用技術的局限而又被AIM-9X,IRIS-T,AIM-132等第四代空空導彈超過。各國研發的方向不太一致吧。
個人感覺tg研發方面除了注重火控以外,還更加偏向毛子的機動性和通過性,尤其是懸掛軟,更加適合複雜地形的通過吧。但是,這些畢竟都是59的套娃貨,tg就會做拉皮車……辣雞,都他么是辣雞!逃(:首先,vt4重量不到50噸,在45噸左右,或者再重一點,官方有數據,我就不查了。第二,豹二在A 5以後的型號中的重量是60噸第三,48倍口徑125和44倍口徑120的動能要查至少30%第四,開炮時候的懸掛系統狀態也可能不同,靜態設計可以鎖死懸掛,運動中就不會鎖死,不同情況下懸掛系統吸收的能量不同,體現出的車體搖擺程度也不同第五,實際上我沒看出來豹二和vt5射擊之後震動幅度有啥區別,題主可能有幻覺
只要是懸掛偏軟,調教偏舒適,追求操控的朋友後期可以改絞牙
這說明不了任何問題……漢斯的火控和咱們的火控都是一個級別...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宋文驄去世?會對我國戰機研製有什麼影響?
※如何評價心神首飛?
※如果聯盟和部落聯合起來入侵地球,人類擋的住么?
※如何評價黑豹坦克及其衍生型號?
※現代主戰坦克能夠擊穿二戰戰列艦的裝甲嗎?
TAG: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