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鄉下人的悲歌》這本書?

2016年在特朗普競選美國總統成功的第二天,這本《鄉下人的悲歌》突然衝上美國亞馬遜銷售總榜第一名,美國第一大報《紐約時報》和影響力頗大的《泰晤士報》對這本書的推薦語都是「讀懂特朗普為什麼能贏」,如何從這本書中窺見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選舉背後的政治訴求?


謝邀!

跋J.D.萬斯《鄉下人的悲歌》

——「百年孤獨」式的單曲循環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奧雷里亞諾家族一代又一代的「魔幻現實」組成一場不斷循環的「百年之歌」。正如阿巴拉契亞地區的白人工人階級家庭。一個又一個的家庭,一代又一代的家庭,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家庭,干著同樣的事,唱著同樣的歌,交織成一首特別的「鄉下悲歌」!

1、萬斯外祖父母(阿公阿嬤):

吉姆?萬斯(Jim Vance)和邦妮?布蘭頓(Bonnie Blanton)。一個16歲,一個13歲。阿公出軌致使13歲的阿嬤懷孕,在外界壓力下奉子成婚。但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還在襁褓中就去世了。之後斷斷續續生了三個孩子,兩女一男。中間阿嬤多次流產。

阿公阿嬤從肯塔基傑克遜搬到俄亥俄州的代頓,不久後又搬到米德爾敦(Middletown)定居。

婚後,阿公酗酒成為常態,夫妻倆爭吵不斷,有時甚至上升到仇人對毆的程度。

一次,阿嬤直接朝阿公雙眼間扔了一個花瓶;一次阿公醉酒回家,阿嬤直接拿來一桶汽油淋在阿公身上,然後劃著火柴扔到他胸膛上。多虧了他們女兒見機把火撲滅才救了阿公一命。

阿公還常常和舅子們出去吃喝嫖賭!

2、母親、舅舅和姨媽:

貝弗(Bev)、吉米(Jimmy)、洛莉(Lori)。

面對父母之間的打架,莉姨有時不得不躲在地下屋。大部分時間都不去上課;高二時和男朋友偷偷吃迷幻藥;16歲從高中退學,然後結婚了。「隨後,她發現自己陷進了一個自己之前就想逃離的那種充滿虐待的家庭。他的丈夫常把她鎖起來,不讓她見自己的家人」,不過最終莉姨逃脫了這個家暴丈夫,重新找到了一個好丈夫。

吉米舅舅18歲後在阿姆科找了一份沒有前景的工作,遭到阿公強烈反對。但最後通過夜校學習,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

但是作者的母親卻是三人中唯一一個一成不變的悲劇。母親高中畢業就由於懷孕結了婚,之後在「鄉下人」司空見慣的家庭矛盾中離了婚。帶著一個小女兒回到家,沒有再上大學。從此不斷地更換丈夫,遊走於一個個男人之間,找男人像換衣服。期間又成為一名癮君子,斷斷續續直到作者畢業又迷上海洛因。最終被自己的丈夫逐出家門,此時可能暫居在米德爾敦破舊的旅館裡。

3、姐姐和我:

表姐蓋爾(Gail)11歲時,父親離家出走,17歲懷孕生下一個黑人小孩。家人(白人)立刻爆發,火藥味十足。蓋爾最終只有離開家,婚姻很快也走到終點。

「不久前,我發現我在臉譜上的一個高中朋友在不斷地更換男友不斷地戀愛,不斷地分手,三周前剛發了一個男友的照片,這周又發了另一個男友的,然後又是在社交媒體上和自己的新歡互相揭短謾罵,直到這段感情在眾目睽睽下走向毀滅。她與我同歲,是四個孩子的母親……」

1、何為「鄉下人」?

「阿巴拉契亞地區的白人工人階級」;

「我認為自己是蘇格蘭-愛爾蘭人後裔(Scots-Irish descent)中那些沒有大學文憑的數百萬白人工人階級當中的一員。對於這個人群而言,貧窮是家庭的傳統——他們的祖先當年在南方當奴工,然後又曾當過佃農、煤礦工人,在較近的年代裡又當上了機械工和工廠工人。在美國人的稱呼中,他們是鄉下人(hillbilliy)、鄉巴佬(redneck),或者是白色垃圾(white trash)」!

其實根據作者原文稍微一推:「鄉下人」同樣適用於大部分黑人、拉美裔、亞裔等貧窮的美國公民。也就是美國大部分下層人民。還不包括世界各地偷渡來的黑戶。(毫無疑問,同樣適用於中國下層人民)

2、何為「悲歌」?

這些鄉下人身上自帶著一個個音符:無休止的爭吵、貧窮、吸毒、離婚、濫交、酗酒、暴力、混亂、固化的階級、前景黯淡而不自知自進、自欺欺人而淪為平庸、深入骨髓的群體文化……

這群「烏合之眾」就用這世襲制音符嚎叫出這曲憤怒而無奈的「悲歌」!

3、作者流向上層社會後發現的問題?

雖然萬斯生長在這樣一個多災多難混亂又支離破碎的環境中,但是就是這樣一群「鄉下人」同樣用愛與忠誠拯救了他!

特別是外祖父母在作者的早期人生中給予了他愛與樂觀的心態。外祖父扮演了父親的角色。他們二人還不斷給作者塑造「只要努力就有希望」的「美國夢」;還有在耶魯的精神嚮導——女朋友烏莎,也是他現在的妻子;教授蔡美兒(Amy Chua);以及作者一路走來無數的老師、朋友、同事……

(1)在作者順利從耶魯法學院畢業,並成功進入社會精英階層以後,事情並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作者仍然感到自己與本階層的格格不入……

「社會流動不只是財富多寡等經濟學問題,還關乎生活方式的變化。和窮人相比,有錢有權的人除了錢和權,還有一套完全不同的生活準則」;

「我會做母親做過的所有令人討厭的事。然後我會內疚,害怕得無以復加,因為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把母親看做壞人,而現在我卻像她一樣」;

「就像阿嬤曾時常說的那樣,你能讓男孩離開肯塔基州,但你不能讓肯塔基的血液離開男孩的身體」!

(2)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經濟學家、政客們根據統計數據制定出來的政策措施可能出發點是對的,但實際往往收效甚微!

「有權人有時候想做一些事情幫助像我一樣的人,但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我們的需求

」;

「數十年來,人們一直在掙扎著逃離傑克遜;現在他們又在掙扎著逃離米德爾敦」……

題主:如何從這本書中窺見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選舉背後的政治訴求?

首先,川普競選口號: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讓美國重回「世界之顛」)、(美國夢:美帝的偉大復興)!

讓人不得不想起(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雖然中國是「偉大—落後—偉大」的造夢之路,而美帝則是「落後—偉大—加強偉大」的守護之路。

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帝則要守護自己第一位置,保持自己在全球的影響力。

於是川普順勢而為提出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第二,為什麼川普會贏得競選?即題主如何從這本書中窺見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選舉背後的政治訴求?

答案就是川普對人民的承諾及上台後實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為下層人民著想。

1、退出TPP(貿易政策)

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也被稱作「經濟北約」,是目前重要的國際多邊經濟談判組織。

2、移民政策

3、擴大基礎設施建設

4、減稅政策

5、廢除奧巴馬醫改

6、重啟輸油管道項目

不管川普的政策正確與否?實行效果如何?但我們可以知道這些政策的初衷都是為了下層人民,即為鄉下人著想的!

我們整理一下川普的政策:

減稅政策:對於個人,有更多的錢;對於企業,收益增加,還可以把企業留在國內。

貿易政策:保護性政策。提高關稅貿易壁壘程度,可以加大外企進來的難度,保護美國國內企業,盡量使世界和國內人民使用美國產品。

移民政策:提高限制。可以提高美國工人使用率,從而降低失業率,增加工人收入。杜絕非法移民,提高國家安全,減少社會混亂因素。

加大基建:把美國企業留在國內,提供就業崗位。廢除奧巴馬醫改,降低政府財政負擔,多餘的錢可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基建投入,不僅可以提供就業,還可以改善生活水平。

由此可知:

J.D.萬斯的《鄉下人的悲歌》提供了美國下層工人階級的真實生活狀態。

這正與川普實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謀而合。


謝邀,也可以轉至我的知乎專欄——《十點讀書》看新一篇關於此書的書評。

我有那麼多的理想,我還有那麼大力量,我要改變世界,任憑我想像。然後隔壁老張對我講,年輕時他和我一樣狂。

《鄉下人的悲歌》是一部真實的「美國夢」作品,和我們之前幻想的遍地黃金,自由平等不同,他揭示的不僅是真實的美國階級社會,還有酒精、毒品、貧富差異等充斥的混亂與不安。無論是外來的移民人士,還是生長在阿巴拉契亞的「萬斯」們,所有人都曾被星條旗感召,被財富吸引,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最後都只能直面社會的絕望與焦慮。但是真正的勇士,不僅敢於面對慘淡的人生,還敢於發聲,哪怕改變不了世界,但是也不會被世界改變太多。不用管隔壁老張還是老王,狂和熱血永遠是近親關係。

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兒,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為我開著。

「生而貧窮」的底層鄉下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我覺得這個問題放在知乎上都會引發一陣熱評吧,生命中的無奈常常都會有,但是也不要忘了那些閃光點。當萬斯從「山區」搬到「城鎮」,當他從耶魯畢業,當他終於擁有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一段幸福的婚姻、一個舒適的家,還有兩條大肥狗」,他依然感謝像潑婦一般的外婆,讓人筋疲力盡的母親,還有幫助該變教育自己的老師、妻子。相信和我一樣看書的你們,也會回想起生命中的那些值得感恩的畫面,提醒我們,感動我們,拉扯我們。

我曾經失落 失望 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我努力了18年,才跟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這句話我們都很熟悉,但是你有想過嗎?貧窮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這不僅是財富的不自信,眼界世界觀的不同,還有對家庭和教育的影響,甚至每個人起步的平台都有很大的差距。為了和大多數人「一樣」,萬斯們就必須背井離鄉,必須提高教育,必須努力找個吃飽飯的工作,來滿足自己、家庭的開支。怎麼樣,是不是很熟悉?但即使這樣,萬斯們也只是在努力做到和大家一樣,即使最後的結果都是相同的,有妻子,有狗,有車有房子。不同的是,沒有方向,沒有掙扎,就只能一輩子在底層,平凡不可能,貧窮很可能。

一切都不必重來,什麼也無須更改; 生活在繼續,舞會從來不曾停止。一錯再錯的,這故事才精彩。

以前曾聽朋友說,你是誰就會遇見誰,換句話,你是誰才能成為誰。鄉下人的身份構成了萬斯多變的性格,也給他的童年留下了很多或有趣、或驕傲、或疲憊、或磨難的印象,更鞭策他,賦予他堅強、忠誠的品格。即使萬斯最後成為精英階層,實現了美國夢,他依然沒有刻意隱瞞這段經歷,與其說他想讓全社會來了解末等階層的生活,不如說他是想把自己解剖給所有人看,瞧,當你們花天酒地的時候別忘了還有這一群人在奮力掙扎,在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不甘也會慢慢改變整個美國社會,乃至全球。

那個發光的、那個會飛的 Yo buddy 、那個頂天立地的,那才是我。

天地來之不易,就在此地來之。尋找處處曲徑,永遠吉祥如意。

六月最喜歡的書《Hillbilly Elegy》和朴樹。


《鄉下人的悲歌》:生於貧困,死於消沉

狐狸獵手3 分鐘前

原創 2017-08-08 李驥 狐狸獵手

近來讀點閑書,抓來一本《鄉下人的悲歌》,原想了解一下美國「鐵鏽州」的老工人們是如何讓川普上台的,不想卻被這個叫JD·萬斯的人的故事所打動。

JD是誰?

JD並不是什麼大腕,他只是一個31歲的年輕人,一名律師。

實際上他長相平平,帶著一股質樸之氣,完全沒有WASP(白種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那種精英范兒。

他的故事唯一特別的,只是他後來能進入耶魯法學院深造,成為一名律師,是他少年時代萬萬想不到的。

因為他出身於一個肯塔基貧困普通的工人家庭,在俄亥俄的小鎮長大; 更因為他從小父母離異,對父親幾乎沒有什麼印象,而人生被完全screwed up的母親,又酗酒磕葯,不斷結婚不斷離婚。

JD沒有什麼特別,唯一特別的,只是他能掙脫出身給他套上的失敗者宿命,完成了一次「向上移動」。

只是這樣的「向上移動」,發生在「美國夢」破滅的今天,是一個極其小概率的事件而已。

所以這本JD平常人生的「回憶錄」,可以説是美國社會一個階層和亞文化群體的切片,從中你會了解美國中西部的那種頹唐和衰敗,也會更理解為何川普能用「讓美國再次強大」的絕妙口號,煽動起中老年白人藍領階層的熱情和幻夢。

(本書在美國出版於川普獲勝的第二天,據説失落而茫然的精英階層爭相閱讀這本無名人士的回憶錄,大約是想為川普的離奇勝選找到一些理由吧。之後JD也成為一位社會名人。)

但對我來説,JD的故事的魅力,並不是因為它提供了理解美國政治的一個角度,而更是因為他用真實的生活感受,講述美國社會正在僵死的「社會流動性」,以及一個弱小的個人,如何能對抗這種流動性的僵死,實現那極小概率的向上攀升。

某種意義上,JD的故事是一個絕佳的勵志故事,放在哪個社會都有意義。


JD的救贖:阿嬤

JD 三十一歲的人生,本來註定是灰暗失敗和頹廢的。

JD出生於邊遠落後的肯塔基小鎮。他本來是不應該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因為他的母親是在高中意外懷上了他(實際上他母親是挺著大肚子參加自已的畢業典禮的)。作為一個「青少年媽媽」,他母親的人生之路第一步就走錯,之後陷入了狂亂而失敗的深淵。她結了四五次婚 ,從沒碰到過一個能負起碼責任的男人,以致最後沉溺於藥品而不能自拔。

實際上他母親遇上的男人,正是那些阿巴拉契亞山區白種男人們的常態。這些人領著政府救濟,成天罵罵咧咧拒絕工作,喝酒渡日,醉酒之後就是打老婆罵孩子,鬧來鬧去之後就是拋妻棄子,離家出走。

窮,是這些人共同的宿命。但JD後來分析説:阿巴拉契亞山區白人家庭,比起黑人和西裔人群並不是最窮的。儘管經濟蕭條,製造業工廠倒閉,這些人並不是找不到工作,沒有活路,重要的是,他們並不去找,並不願工作。他們堅信世界虧欠了自已,搞得自已無法改變惡運,於是就只能在這種屎一樣的生活里消沉著。

JD要説的是:窮是個問題,但並不是問題的根本。問題的根本,是人們那種消極沉淪的態度。

JD從小沒有父親,在母親與各色男人的吵鬧中長大,他本來也會成為那個他所憎恨的男人,但幸而他有他的外婆,那個他稱為「阿嬤」的強悍女人。

阿嬤和她老公,是山區里那種簡單粗暴的「鄉下人」,手邊時常都能摸到一支槍,一言不和就會拔槍相見。阿嬤12歲的時候,就用獵槍指著一個膽敢來偷她們家瓜果的小賊的腦袋,差一點扣下扳機。

但阿嬤是正直善良的。她鍾愛JD這個母親缺位的命運不濟的孫兒,長年行使照顧他的母親職責,並不斷灌輸他要好好讀書,相信自已,作個有用之人,而且永遠不要在別人身上找借口。在JD漫長黑暗的童年和少年,阿嬤是他人生里唯一一盞燈,也是引他走上正途的唯一的力量。

很多年後,JD這樣回憶:

「 阿嬤和我都特別喜愛 《終結者 2 》 ( T e r m i n a t o r 2 )那部電影 。我們一起看了得有五六次 。在阿嬤眼中 ,阿諾德 ·施瓦辛格就代表了美國夢 :一位出人頭地的強大又有能力的移民 ,但我把這部電影看作是我自己生活的比喻 。阿嬤是我的監護人 ,是我的保護者 ,而且如果需要的話 ,還會是屬於我自己的終結者 。不管生活向我拋出了什麼困難 ,只要有阿嬤的保護 ,我都不會有事的 。


JD的救贖:海軍陸戰隊

如果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於他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的話,JD的阿嬤無疑是上帝派來給他的守護神。但價值觀和態度,並不是灌輸得來的。JD這樣回憶:

「 雖然阿嬤對我煞費了苦心 ,對我講了那麼多 「你想做什麼都能做到 ;千萬別像那些懦夫一樣覺得現實對自己不利 」之類的訓誡 ,但是在我應徵入伍前 ,這些話裡面的信息我只聽進去了一部分 。因為在我的四周全是另外一種信息 :那就是我和像我這樣的人都不夠好 ;還有就是米德爾敦之所以沒出過常春藤名校的畢業生是因為某種基因或是性格上的缺陷 。這種心態的破壞力 ,我在逃離它之前一直不可能發現 。可是海軍陸戰隊卻用一種另外的東西來替代了這種心態 ,而這種另外的東西最討厭的就是尋找借口 。」

真正讓JD從浸淫其中的消極態度中掙脫的,發生在他高中畢業後加入海軍陸戰隊的四年。魔鬼般的訓練,讓他一開始就對「全力以赴」這個概念有了新的認知:

「 「全力以赴 」是一個經典的口號 ,在健康課或是體育課上時常能聽到 。當我第一次跑完 3英里後 ,在終點線的盡頭有一位看起來非常嚇人的高級教官在那裡等我 ,他對我處在中流水平的 2 5分鐘成績表示不滿 。 「如果你還沒嘔吐的話 ,就說明你懶 !別再他媽那麼懶了 ! 」然後他就命令我在他和一棵樹之間來回地衝刺跑 。直到我覺得自己馬上就要昏過去的時候 ,他才終於發慈悲讓我停下來 。我當時噁心得不行 ,上氣已經快接不上下氣了 。 「這才是你每次跑步結束後應該有的感覺 ! 」他對我大吼道 。在海軍陸戰隊 ,全力以赴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 ,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

軍營里走出來的JD已經22歲,這時他已經不再是那個滿懷頹唐的Middletown里的憤懣的苦命孩子,而真正脫胎換骨,成為一個負責任的男人。

之後又有很長的心路歷程和掙扎奮鬥,他進了俄亥俄州立大學,過著同時打三份工的勤工儉學生活。四年後,他做到了一件家鄉的「鄉下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 進入了美國最牛的法學院 --- 耶魯法學院,畢業後成為大律師行的一名律師,也找到他心愛的人生伴侶。


多年來,我們讀過無數的名人傳記,讀後如有所悟,但又無從改變現實中這個小小的自我。這就好比商界里的人,不可能通過研究喬布斯和馬斯克的生平,就能打造出蘋果或是特斯拉。

倒是JD這樣一個算是普通人的成長經歷,卻給人另外一種真實得多的感悟。

因為他的故事,有時會回想起自已年輕時北漂打拚的歲月,會聯想到身邊的年輕人,也會將目光投向正在長大的兒子們。不管在任何一個社會,在任何一個時代,每個人都想的社會階梯上「向上移動」,但這樣的移動從來都不會輕鬆簡單,這裡面既有宿命和因緣,也不乏個人的造化和磨礪。

孰輕孰重,實在一言難盡。

JD説,他的少年時代最為致命的,是一種「習得性的無助感」。瀰漫在生活每個角落的,都是那句話:

「你改變不了你操蛋的命運!」。

久而久之,你真的就這樣相信了。於是你的命運,果然就變得十分操蛋。

實際上,我們身上的很多消沉想法,跟JD一樣,也都是「習得」的。只有了解到這一點,我們也許才能像他一樣,主動去掙脫那些「習得」的自我束縛。

[END]

更多書評影評和營銷相關「泛知識」,請移步「狐狸獵手」的知乎專欄「品牌營銷知識體系」

品牌營銷知識體系


謝邀。

《鄉下人的悲歌》這本書能夠這麼引人注目,個人覺得有大致以下幾個原因。

從大環境來說,全球化的深化一方面讓各國貿易往來大大加深,另一方面也大大消解了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在工會,有識之士(其中包括了一部分有良知的資本家)以及一部分真正充滿理想的共產主義人士的努力下,縮小了的消除貧富差距。

以下幾張圖表出自在貧富差距領域大名鼎鼎的學者Thomas Piketty在2017年4月出版的論文《Capital Accumulation》。

圖中藍色的曲線表示美國頂層的1%的人從1978年收入比中所佔比例的11%增加到了2015年的21%,幾乎翻倍(紅色曲線表示的中國情況也一樣不好,國內頂層1%的人所佔財富從7%漲到了13%,也是幾乎翻倍。橙色曲線表示的法國,情況稍好一些)。

這張圖中可以看出美國底部50%的人收入所佔的比重從20%一路降到了13%。

也就是說,美國底部50%的人所擁有的收入已經比不上頂層的1%了。

那麼在這過程中,誰最受損?當年美國的中堅力量「白人藍領」,也就是白人工人階級,也就是書中的「鄉下人」

書的第四章提到了米德爾敦的阿姆科當年和本地社區關係是多麼和睦,後來隨著阿姆科和川崎的併購,阿姆科對社區能做出的貢獻也越來越少。書中原話是「這項併購所代表的是一個難以忽視的真相:美國製造業在後全球化時代的不景氣」。

全球化導致的工廠外遷(為了能夠使用廉價的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源來省成本)導致這批白人藍領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少,原來依靠一個一個依靠製造型企業發展壯大的小鎮開始萎縮。

工廠外遷→就業減少→個人陷入貧困,社區開始萎縮→白人藍領中一部分無法適應的開始淪為窮白人。

我覺得這就是整本書中各個人物所處的大背景。這也是書中的人物為什麼一代不如一代(主角其實是一個異類,他如果不是自身的自控力和他可愛的阿嬤阿公,可能比他母親還糟糕),因為對他們來說大環境就在每況愈下。

另一個方面,書中的作者雖然沒有提到,但也是我認為這本書大熱的原因之一:這是美國近幾年來少有的在政治正確愈演愈烈的情況下,關於窮白人的故事的一本書。

這幾年美國的政治正確逐漸成為主流媒體的標準,立足於有色人種(主要是黑人)的作品已是汗牛充棟了,但對於窮白人的社會關注和前者相比應該說是遠不成比例的。作者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白描出了一個窮白人艱難的成長經歷,毫無疑問大大喚起了和他出自同樣階層的一大批人的共鳴以及他們希望得到的社會關注。

以上兩點我認為是讓這本書非常受人矚目的大環境因素。

另外,從本書行文來說,確實也有不少特點,讓這本書能夠不像咪蒙之類的文字一樣只是讓特定人群發泄怨氣看得爽,而是能讓左中右派的人都能夠接收(這點可以從這本書在Amazon上收到的評論看出)。

整本書只是關於作者自身經歷的白描,沒有將矛頭指向政府,少數裔或者「鄉下人」自己。不將「鄉下人」的處境歸咎於外在因素,同時對自己出生後來又擺脫的這個群體給予同情,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點,作者沒有試圖從這個群體遭受的苦難中引向某種程度的「種族」意識(同類是關於窮白人的作品,往往因為走向了某種程度的「種族」意識,導致受眾人群減少,比如《White Identity: Racial Consciousness in the 21st Century》),所以很多人都願意去閱讀。

從我個人看來,作者在某種程度上依然有些想當然了。其實作者最後能走向成功,階級遷躍的經歷是有諸多幸運因素在內的:無時不刻像獵狗一樣保護他的阿嬤阿公,擔當起半個母親角色的同母異父姐姐琳賽,隨時可以去過一夜的莉姨,最後進入軍校給作者帶來的自信和自律以及他在他整個人生中都能夠避開的毒品和犯罪。

從個人來說,他可以在幸運和身邊人的庇護下逃離險境,對於一個群體則不可能,更多的人一定是被留在了泥潭裡。個人覺得這點上,可以看看國內老東北工業基地破落之後,當地大量年輕人外遷打工就業,原來的工人陷入失業和困頓(男性下崗,女性很多被迫賣淫,萬青的「殺死那個石家莊人」正是對這種絕望困境的描繪),兩者相較,是大有相似之處的。

聽說,作者J.D. Vance後來試著用自己吸引到的媒體關注度和財力去幫助原有的社區重建,希望國內極少數有幸實現了階級遷躍的人也能不要只顧自己離開了泥潭,能夠回望一下,伸手拉一把那些當年和他們自己一樣,現在依然還在泥潭裡的人。


作者在回看前半段鄉下人人生的歷程中,始終認為自己是幸運的:有著與同社區或同地區的鄉下人和工人階級大同卻又小異的成長經歷。正是這種「小異」,讓他成為千萬鄉下人中得以成功向上遊動,脫出原有階層的幸運兒。

當描述那些休戚相關鄉下人親戚時,作者冷靜地為他們作出中肯的評價,分析是什麼導致了這些鄉下人的不幸。封閉的地理環境,使他們難以接受新經濟、新思潮的衝擊洗刷,傳統的鄉下生活方式根深蒂固;資本主義工業化帶來的弊端:資本家開採天然資源並僱傭廉價勞動力,改變家庭結構模式,這些資本家帶來的經濟財富短暫又不穩定,更因為落後的基建,短淺的眼界而無法轉化為影響更深遠的精神文化資源。無論是民主還是共和黨派執政的政府,都無法真正觸及、理解鄉下人精神層面上的自卑、逃避、懶惰的「性格缺陷」。這些因為缺乏良好的系統教育和更廣闊的世界觀而導致的貧窮落後,以及由此產生的酗酒、藥物成癮、婚姻家庭暴力等觸目驚心的現象,在鄰裡間相互濡染,並被下一代深深地繼承並重演。當候選黨派代表們一味追求支持率,會使得淺表化的福利政策無法真正拯救他們,甚至掩蓋了貧窮的本質,加劇了社會問題的嚴重性。使他們在以「自由」自詡的國度里喪失平等的機會。

在講述鄉下人的深陷掙扎的同時,也謳歌了他們美好的品質,他們大部分仗義,率真,愛憎分明,以血緣親情為紐帶所串聯起來的感情令人動容。奉行「實用」、「樸素」的宗教信仰,就像「阿嬤」作為一個基督徒,對他人宗教信仰的判斷標準是是否會對她造成危害。我一直認為宗教信仰的意義在於通過遵循教義傳達出來的價值觀去不斷完善自身修養,而不是去抨擊傷害其他「異類」,即通過信仰,明白自己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而不是強迫別人不做什麼。就像「母親」重視兒女教育的重要性,使作者很大程度上繞開了輟學的歧途;就像外公的勤奮,保障了基本的溫飽,使他們不至於走上流浪、犯罪的道路,等。即使正如作者所講,「這本書中所有人幾乎都有著明顯的缺點」,但他們這些光輝的品質,同樣是落後的鄉村、街區的黑暗所無法籠罩的,它們一點一點地撬動作者原有的人生軌道,是支撐作者奮力向上遊動的暖流。作者對他們的感恩之情幾乎洋溢在通篇之中,為這首鄉下人悲戚的樂曲中增添了許多動人的旋律。

最後,即使作者通過自身不屈的努力,終於完成了向上流社會的遊動,擁有體面的工作,穩定的高收入,美滿的家庭。但在這過程中他分明地發現,鄉下人的烙印幾時不可磨滅地存在於他的身上,在人際交往中,在對問題的判斷思考中,深深地影響著他並可能陪伴他終身。學會如何與之共處將成為他一生的課程。

對成長過程中或許羞以啟齒的經歷,作者敢於面對並向人們講述,需要莫大的勇氣。也出於對鄉下人的悲憫和社會良心,呼籲社會公眾去關注一直被大部分人忽視的階層固化和鐵鏽地帶地區問題。上流社會更多應該是帶著理解而非同情的眼光去看待鄉下人,政府也應推行更明智的政策,而非放逐他們。


謝邀,作為業餘讀者,簡單做一點不專業的回答。我國的60後到90後,經歷了中國近百年來社會變化最急劇的時代,大量人員通過招工/招考/求學/進城務工,打破戶籍限制,人員流動達到了空前的規模,離開祖輩生活的地方,換一個生活和工作完全不一樣的環境,他們準備的心理適應了沒有,他們的下一代,又如何背負著家族和現狀生活?&<鄉下人悲歌&>講的就是這個群體,不同的是主角是美國人,如今我們身邊的中年一代,尤其是父母在廠礦工作這部分人,也能從這本書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父母終其一生用原鄉的方式來生活,過年(過聖誕)就跨入返鄉人流,他們不管走多遠,心靈還是在故鄉,他們的下一代,已經忘卻父輩的故鄉,卻還未能在新地完全找到安放,父輩理解不了他們,也拯救不了他們,沒有人來拯救他們,作者有幸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也就是中國鯉魚躍龍門的孩子,在見識過更廣闊的世界後回首看自己的經歷,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自傳。

書中讓我印象頗深的是:在美國,城市底層的孩子,只要醒悟過來後努力,成長路途中有多次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走了彎路也不怕,後來還有無數岔道通往他的夢想。悲觀的是中國,一個孩子初中輟學後,哪怕努力邊工邊讀拿到自考文憑,考公務員和好工作一句統招全日制就被打回原型,少數人據此繼續考全日制研究生,但這條路付出超乎常人辛苦,而且中途不能犯錯。


美國的內顧傾向越來越明顯。英國的走向也不明朗。6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履行去年總統競選期間的承諾,宣布退出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框架的巴黎協定。另一方面,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議會選舉中大敗,該國陷入懸浮議會的狀態。

階級鴻溝不可逾越

美國總統特朗普幾乎已經沒有精力處理長期課題。暢銷書《鄉下人的悲歌》作者、被稱作「白人工人階級發言人」的J·D·萬斯寫道,「在美國,薪資高的工作消失,藥物依賴者比例、死亡率等各種指標都在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如果放任這些人不管,他們會在阻止氣候變暖前死掉。注意到問題所在的只有特朗普總統。過去曾經保護工人的民主黨,其領導人更多地生活在加利福尼亞州等大城市地區,與我們現在所在的俄亥俄州東部距離遙遠」。

萬斯說,「美國正在出現的最嚴重的不平衡是階級性的,有些人能處理得很好,有些人處理不好,這取決於他們是否有社會關係資本。階級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

在英國脫歐談判中,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能否堅持退出歐盟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的「硬脫歐」路線,考驗著其外交能力。美英發生的事情,只能說是創造了近代的美英退潮。美國總統特朗普在1月美英首腦會談中稱讚英國脫歐「了不起」,同時表示「歐盟不是德國的工具」,矛頭指向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

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歐文稱,特朗普總統奉行「美國優先」政策,內顧傾向等同於放棄世界領導力,這將威脅美國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因此,默克爾總理在義大利七國集團(G7)峰會後發表演講時說,「完全指望其他國家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作為美國外交政策重要人物的美國外交學會會長理查德·哈斯也指出,「歐洲外交將迎來轉折點」。

美歐退潮成轉折點

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明顯是時代的轉折點。特朗普在1月美英首腦會談中的講話,與成為中世紀國際社會轉折點的1580年西班牙合併葡萄牙事件有著同樣的意義。當時,沒有人認為苦於新教海盜行為的兩個天主教國家的合併具有紀念碑式的意義。

當一個時代終結,最先遭受打擊的往往是最發達的成功國家。在21世紀的全球化中最受打擊的是在美國「鐵鏽地帶」居住的白人,還有英國的工人。

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美國人比父母更富裕的概率已經跌至50%。美國夢正在褪色。階級的固化越來越嚴重,民主面臨衰退的危機。這場危機的原因不只是特朗普總統的誕生,其背後的政治分裂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民權法》和《投票權法》。南部民主主義的勝利,不僅按照意識形態分裂了國會,而且按照黨派分裂了選民。

確保民主透明性不可或缺的媒體被弱化,加劇了黨派的分裂。現在,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利用完全不同的新聞來源,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急劇下降。

16世紀兩個天主教弱國的紀念碑式聯合,是為了堅持拉丁語的正統性,而新教一方則通過德語等「俗語」,戰勝正統性,結束了中世紀。在2 1世紀,現有傳媒巨頭與新興社交媒體之間的戰爭已經打響。兩者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討論也達不成共識。

《全球不平等:全球化時代的新方法》一書的作者、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奇稱,「在政治和經濟體系類似的國家,長期來看,不平等也會發生同樣的變化。如果說經濟和政治力量的進化類似,那麼收入不平的進化也將類似」。


作為一個中西部地區出來農村娃,有這種感覺,似乎我們與筆者間的差距得有一代人之長,往大點兒說,可能國家的綜合水平會比美國差了20年,感覺父輩的經歷倒與作者筆下——即文中阿麼那一代類似,他們大多數人在改革開放後幾年離開家門北上打工,性格上也有那些鄉下人所特有的樸實和節儉,當然也有一些不好的習慣。這樣帶入我們則處在作者父輩及作者中間的時代——我國近幾年的進步追趕已經將差距拉短了一部分。全書更像是一本作者的前半生的奮鬥史似的自傳,想起去年看過孟非的《隨遇而安》,本書所講述的經歷似乎更具有可看性,因為孟非的家庭構成成員關係十分和諧,成長經歷氛圍較好,倒沒了許多的自己掙扎向上的過程,這一點我感覺本書更有看點——可能源自自身的劣根性,偏喜歡看起落沉浮的故事,類似雞湯的刺激程度更高。

當然也有其他挺有意思的收穫的,此前我只知道ACE是穿越火線遊戲里的一個高的稱號,不玩兒那遊戲,具體不知道,也懶得查。本書中指出是童年不幸經歷的縮寫。


萬斯先生在引言中說明寫這本書的初衷包括5個問題。向大眾展示頻臨放棄時的內心感受、向美國主流社會展示這些不受關注窮人的生活、什麼是美國夢、人向上流動的真實感受、最後想說明不論你如何的改變那些生活的陰影都會相伴一生。

萬斯沒有主觀的論述自己的想法,而是用一種類似回憶錄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展現開來。用事實說明生活的真實和殘酷。至於內在的深層次原因具體是什麼,他只是在書中提出了問題,而沒有給予所謂的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處不同的環境下,理解是完全不同。

鐵鏽地帶曾經代表著美國工業化的繁榮,代表著美國夢的實現。如今卻代表著衰落和頹廢。這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產生的必由之路。但因為主流社會的忽視,大多數人無法清楚的了解這一點。直到特朗普的出現,才真正引起了美國主流社會的重視。這也是本書備受推崇的主要原因。

其實在中國這樣的問題同樣存在甚至更加的嚴重。東北三省的狀況比阿巴拉契亞好不到哪裡,甚至更糟。


複習LSAT的間隙花三四天把這本書看完了,值得推薦的書,講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如果你對這兩個問題——為什麼美國白人工人階級(尤其是南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是美國最悲觀的群體;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在他/她往更上階層奮鬥的路上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影響——感興趣的話,那麼這麼書值得一讀。

雖然在美國南部待過一年,但我更有感觸的可能是後一個問題。我所接觸的那一部分中國的鄉村雖然可能少有作者家鄉的毒品,槍支等問題,但某些特性(如不太正常的人情負擔、過度強調男性的話語權及父母對後代個人生活的深度干預等)帶來的對個體的感受卻與作者有很多共通,對家鄉的異鄉感和孤獨感,可能類似於蔣勛在《孤獨六講》所提到的倫理孤獨。

作者J.D. 萬斯是幸運的,他有他深愛著的祖父祖母的鼓勵,他遇到了來自充盈著愛與安全感的家庭的烏莎,他在伊拉克服役看到了很多比他家鄉更糟糕的景象,以及,他考上了耶魯。。。

啥也不說了 繼續啃書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參與感》這本書?
阿加莎,奎因,卡爾各自最好看的書是哪本?為什麼?
你讀過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書?它的哪一部分吸引了你?
網上哪裡可以看海量,免費的書籍?
有的讀書人對讀過的書了如指掌,在寫作時/發微博時甚至可以引用其中的段落,請問是現查的呢還是記住的呢?

TAG:書籍推薦 | 書籍 | 文學 | 讀書筆記 | 鄉下人的悲歌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