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學(世界觀)是否比基督教哲學(世界觀)更深奧?層次更高?

如題,本人感覺是這樣的,各種佛經千萬卷都是晦澀難懂,非常深刻,基督教哲學是否沒有這麼高的層次


先放結論:佛教哲學比起基督教(狹義),尤其是中特誓,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但比起基督教(廣義),也並不見得有多高明。

你說聖經好懂,佛經不好懂,那是你比較錯了對象。佛陀說法,主張明白準確,不會尋章摘句,大搞文字遊戲。你現在看佛經看不懂,是因為你看的是一千年前翻譯的大乘經典。你該拿今日翻譯的白話文巴利三藏和聖經比較,拿俱舍論大智度論和神學大全比較。單位不同不能相加,這是個小學生都明白的道理。

說起基督教講信仰,佛教講科學,這就更扯了。因信稱義的那個是狹義基督教,代表不了基督教整體。別忘了哥白尼孟德爾都是神父出身。基督教長期以來並不把理性實證和感性信仰完全對立。

至於底層信徒,他們信的其實完全是一個東西。一個拜阿彌陀佛,一個拜耶穌。一個求極樂世界,一個求天堂。一個毀謗佛法下地獄,一個不信耶穌下地獄。宗教這種東西,對於底層人民而言,只是一個寄託自身訴求的殼子而已。

——————————————————

我看見樓下有一位大神懟我了啊。

沒事兒,您慢慢懟,反正我不信天主教,您就是把天主教罵出花兒來,也不關我事。

大抵鼠目寸光者,才會覺得不喜他教者非無神論即天主教吧。


這個問題很有引戰性啊。

首先聲明,我並不反感佛教。因為我家人就是佛教徒,父母都是在豫南某大型寺院皈依的。但是我實在很不喜歡某些佛棍優越的嘴臉,敢情您研究了幾天佛學,整天念叨一些「者乎之類難懂的話」就具備傲視蒼生的資本了?

少年,問這個問題之前你應該明白一件事,就是,這裡是中國,OK?你在國內看見的佛教徒,大多數屬於大乘佛教的信徒,或者說是漢傳佛教的信徒。漢傳佛教在將近兩千年的時間裡不斷吸收、消化本土的諸子百家和道教思想,這樣一個漫長的自我完善過程,莫說是佛教了,就是小學生也能變成一個哲學家。你拿本土化了幾千年的思想建樹去跟一個來華區區幾百年、而且不斷在本土化過程中發生齟齬的意識形態做比較?你咋不拿《爵跡》跟《指環王》比個高地呢?

假如你在歐洲長大,從小接觸的是浩渺如煙的神哲學著作,整天泡在歐洲各大圖書館裡,我估計這問題你就要反過來說了。

你以為所謂的「基督教哲學」就是農村大媽跟街頭傳道員塞給你的傳單、沒事兒唱個哈利路亞、信耶穌上天堂不信耶穌下地獄那麼簡單?

我都納了悶兒了,一群國門都沒出過的佛棍哪兒來這麼大優越感?

你是不是想說,「佛教有佛教有玄奘大師,有慧能大師,有鑒真大師,有杜順大師,有宗曉大師,有宗曉大師,有慧遠大師,有慧文大師……你們基督教除了耶穌,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你是不是想說,「佛教寺院的藏經閣里汗牛充棟,基督教堂里就一個小書架,上面就擺了幾本《耶穌愛你》跟幾本聖經」……?

奧麥噶……

聖奧斯定、博納文圖拉、托馬斯阿奎那、聖方濟各、聖額我略、聖西略、聖尼閣老、聖羅耀拉·依納爵、聖方濟各·沙勿略、聖達修、聖安德、麥利東、聖國瑞納祥、聖濟利祿、聖安博、聖宜仁、聖良、聖克勉、聖愛斯德……表示哭暈在廁所了。

佛教傳入中國都快兩千年了,不斷有佛學大師翻譯、改編、原創經書,而基督教是最近幾百年才陸陸續續傳入中國,理論著作還隔三差五,就連現在最常見的和合本聖經都是上世紀初翻譯的,你覺得二者有可比性么?

文言文佛經好歹也是漢語,在中國當然能一找一大堆了。畢竟漢傳佛教已經在中國有上千年歷史了呢!

可你要真想知道你所謂的「基督教哲學」到底有多麼弘大,你至少要精通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阿剌美文……你覺得在中國研究這些東西現實么?當年蕭乾老師為了翻譯一本《尤利西斯》足足花了四年,費多大勁你造么?

就拿基督徒跟佛教徒來說,你在大街上隨便拉個佛教徒都能給你背下來《心經》,像我這種天主教基督徒都能給你背下來《大悲咒》。

可你在大街上隨便拉個「信主的」,問他羅馬有哪些教皇,你覺得有幾個能給你答出來超過十個的?更別提什麼拉丁語的《尼西亞信經》、《十五端玫瑰經》了。Gloria in excelsis Deo你問問他怎麼念的?

少年,去西歐呆一段時間再跟我說基督教神學膚淺不膚淺吧。

——————————————————————————————————————

評論區裡面有一位經常在宗教話題下出現的程序員 @朽木雕花 開始挖苦我了啊。

我記得從我開始答題您就一直在圍著宗教話題轉,嗡嗡嗡嗡的,也交流過,以前還覺得您還能正常交流,現在終於看清了原來您也是個為了黑基督教不遺餘力的主兒。好奇您一個玩電腦的整天研究這個幹嘛?

沒事,您繼續嗡嗡嗡嗡轉。您要覺得神學大全沒意思,您去梵蒂岡找那些哲學家們辯論去,而不是整天追著我這個在事業部門當差的小居士轉,沒意義。我衷心期待您的勝利歸來,弘揚國威,在學術界引起轟動呢。

最後,把魯迅先生《小雜感》裡頭的一段話送給您:「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這話用在您身上,真合適。


佛學的核心是三法印。

無常,無我,涅槃寂靜。

其實就是一個空字。

基督教的核心是信望愛。

其實最主要的就是愛。

先明確世界觀的核心是什麼。

才能談對比和比較。

那麼,佛學的世界觀就是。

分兩個解釋。

一個是比喻。

假如世界就是一片海。

那麼地球,人類,植物,動物,科技,人文,星系這些全是浪花。

浪花就是無常造作出來的,不是永恆的。

只是臨時狀態,等片刻這個浪花就會回到世界之中。

就是說,世界是不斷造作變化的。

我們都是被造作出來的,而且還在不斷發生變化,無時無刻不斷變化。

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就是佛學講的空。

你看似世界上有老鼠,有蒼蠅,有人類,有猴子但這些都是浪花,只是臨時狀態,是不斷再造作的。

無生亦無死,無老鼠,無蒼蠅,無人類,無眾生相。

他們只是這個世界不斷變化,臨時造作出來的相,這個相每時每刻在發生變化。

它體內的原子,分子,化合物。

你看不到他是一個穩定獨立主宰的存在。

他只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

拿物理學來講的話。

假如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最小的微粒子。

那麼全世界都是由這個微粒子組成。

微粒子不斷變化,不斷造作,組成我們紛繁的世界。

我們以為看到了真實的世界,但其實我們不過看到的只是這個微粒子的不同組合形態而已。

這大概就是佛學的世界觀。

那麼基督教呢?

我認為是相輔相成的存在。

佛學只解釋了這個世界在變化,是無常。

但是並沒有是什麼在推動世界,推動這個微粒子在演變,推動世界不斷造作。

答案就是神。

神就是愛。

愛就是宇宙第一推力。

就是牛頓說的,上帝給了第一推力。

世界假如是可以由幾個基本的邏輯定律組成。

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組成。

我們科學只能解釋這個世界大概是由什麼邏輯組成的。

但是無法解釋,是誰再給推力。

這個解釋如果永遠無法解釋出來的話。

那麼解釋權只能讓基督教來解釋。

就是神,就是愛給了第一推力。

如今,神把這種愛的力量給了世人。

幫助人類去創造科技、藝術、思想、社會組織形態。

讓人類進一步的推動宇宙的演化歷程。

我們只不過是神的化身,神的代言人。

代替他執行這個宇宙法則。

美國的文化的基礎就是基督教文化。

在基督教文化之上建立了,制度,法律,商業,科技等等。

這是愛的發揚。

印度的空的文化,零的文化。

雖然衍生出了佛學。

但也是因為其文化的空性,沒有保留。

反而讓中國得以留存發揚光大。

看了這裡,我想至於兩個宗教,或者說,兩種思想。

誰高誰低,這還重要麼?

都是組成世界的思想。

不存在高低。

就像小鳥和烏龜沒有誰高誰低。

也像兄弟一樣情同手足。


念佛吃面,大徹大悟。

佛教應該和飛天拉麵教互相學習,有機結合,互相參照,這樣就能夠達到無比開闊的新境界。世間萬物皆可融會貫通。佛教和飛天拉麵教實在是暗合的不止一點點。

禪宗之頓悟即如此也。

無面無我,面我皆空、麵條即是泡饃,泡饃即是麵條、四大皆空、煮不在乎……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

修鍊佛法成正果,就好比麵粉變成麵條。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如來佛,未來佛-彌勒佛;對應的就是小麥-麵粉-麵條。

世間萬物幻滅重生,六道輪迴和麵粉可以做成新疆拌面、蘭州拉麵、重慶小面、河南燴面、山西刀削麵、岐山臊子面等等各種美味麵食其實是一回事。

人生百年,王朝千年,恐龍一億年,皆有完結之時,而又有更新之事物,循環輪迴,永無止境,就好比再好吃的新疆拌面終究都會通過我們的五臟廟回歸大地,大地再滋養出各種食材,做出一碗新的新疆拌面。

一湯一菩提,一面一世界。我們所在的地球之於太陽系,就好比一碗蘭州拉麵里的一片牛肉,銀河系之於宇宙,就好比大鍋里的一根麵條。

諸法因緣而生,麵條因廚師而做成,好的食材在差勁的廚師手裡,做出來的麵條口味就差,鹽太多太少或是正好,皆在一念之間,一切隨緣。

佛教愛惜生命,反對殺生,同樣,要珍惜麵條,不能浪費。

佛教四真諦對應小麥過冬發芽,收穫磨面,擀麵,下面四步驟。

面佛結合,既唯心且唯物,形而上學之辯證法,淺顯易懂卻又深奧無比,層次極高卻又無處不在,所謂大道至簡也。

阿彌陀佛!

做人開心最要緊

@饃西 、 @十號胖狐狸 、 @廣崗 諸位拉麵教先吃,本居士此言如何,歡迎前來切磋教義~


把西歐的經院哲學的歷史與發展,東羅馬的教會柏拉圖主義/亞里士多德主義理清楚,再回來問這個問題。


基督差遣我,原不是為施洗,乃是為傳福音,並不用智慧的言語,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 神的大能。 就如經上所記: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智慧人在哪裡?文士在哪裡?這世上的辯士在哪裡? 神豈不是叫這世上的智慧變成愚拙嗎? 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 神, 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 神的智慧了。 猶太人是要神跡,希臘人是求智慧, 我們卻是傳釘在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 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臘人,基督總為 神的能力, 神的智慧。 因 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 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  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  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 使一切有血氣的,在 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但你們得在基督耶穌里是本乎 神, 神又使他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 如經上所記:「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 (哥林多前書 1:17-31 和合本)

——————————————————————————

另外啊,我們是體驗宗教,直指人心,見信成義。這個體驗可遇而難求,不是說你神學教理知識多、對上帝研究的透徹就可以有見證,因為這裡面其實有很多人的意念;也不是說你儀軌多麼莊嚴、傳承多麼有序、管風琴多麼動聽就可以有見證,這不過是愉悅凡人的耳目罷了;更不是說你口念多少遍真言、心誠則靈、只要信耶穌就可以有見證,這是迷信,天底下沒有這麼輕而易舉的事情。天國是窄門,即使是教會裡面,真正能得救的都是少數,所以說雖然基督教裡面碼頭眾多,但是得救的關鍵從來不在你加入的是哪個碼頭,也不在於你有多少學問和見識,即使是宗教學者,面對農村老太太也沒有沾沾自喜的資格,也得時刻提醒自己不能變成文士和法利賽人。

要問我們的方便法門的話,我認為就這幾個字:「從話語中來,到話語中去」。當然了,要解釋起來會很複雜,裡面也有很多一環扣一環的推導過程,要實踐就更難了,許多人之所以被詬病為中特誓,被詬病為中華田園基督徒,我認為不冤,他們的問題就在於把過程過度簡化了,只知道結論,而不知道這個結論是咋來的,這種人是不是新教徒呢?他自己當然認為是,但在我看來,這種信法只不過是套了一個新教徒的組織外殼而已,跟某些我們對立面的那些同行別無二致。所以我經常說,喇嘛們的手印不是在石頭上硬拍出來的,是證出來的,自己不親力親為地證,道理不是自己的,那麼手會拍腫的。

針對這一點,新教當中許多教派是很注重查經和學習的,我自己一旦不讀聖經了,也一樣會出現「讀書太少而想法太多」的問題。

雖然我本人是通過閱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在對比了各種哲學思想之後選擇了基督教,但是我信主十年後不得不說,我現在信神,不是因為我把神國的奧秘推導出來之後才去信,而是我相信神曾在人間示現過,而他傳的道,在我經過踐行之後有功效,有成就,這就是我實實在在的見證,因此我才認為這是所言不虛的清凈正法。此外,每個人的體驗都是私人的事情,對沒有體驗的人去講體驗,他也不會理解的,所以我也從來都不去跟別的宗教去辯論教義,教義是根植內心來種果子的,而不是用來對外進行自我標榜的。

至於佛教,我曾經也接觸過藏傳佛教(佛教裡面我只接觸過藏傳佛教,我無意用它來代表佛教)的宗教知識,藏傳佛教的道在我看來,也是一種高超的智慧,只不過他屬於人間的智慧,這跟神國的智慧相比,差別不體現在量級上,而是在層面上,兩者是層面上的不同,但並無優劣之分。因此我從不否認藏傳佛教一些具有特色的訓練方式,比如強調辯經,強調邏輯,強調實修親證,這在我看來,同樣是人類在追求最高真理的過程中為人類文明貢獻出的智慧精華。此外在某些不涉及核心教義的問題上,我們跟許多宗教思想是有共同語言的,是能做到互相理解的,像伊赫瓦尼那個「遵經革俗」的口號,我本人也很認可,我平日仿照蘇菲派的風格寫一些宗教詩歌和對聯,拿給團契里的弟兄們看,他們也能接受。對我來說,這也是一種求知的經歷。


"難懂", "深刻", "層次高" 這三者有關係嗎?

"難懂" 的原因很多. 文化差異, 讀者的熟悉程度, 作者寫作的對象及目的, 作者的寫作水平, 所述主題本身的屬性--這些導致是易懂還是難懂.

"深刻"的意思是 " 深入透徹 ".

易懂的並不一定不深刻, 難懂的不一定深刻.

"層次高" 這詞就不知道您是怎麼定義的了. 一般的來說必須在一個系統裡面才能比較"層次". 佛教經典是針對不同 "根基" 的, 好比有適合一年級的, 有二年級的, 有初中的, 高中的.

我們在此不妨簡單的把 "層次高" 與 "深刻" 看為是一回事, 雖然這也值得商榷.

"深奧" 的意思是 " 幽深隱秘, 不易理解", 換言之就是不通俗易懂. 深奧與深刻沒有太大關係了, 與層次高低也沒有關係.

所以, "難懂", "深奧" 其實沒有什麼比較上的價值. 我們只需關心 "深刻".

但不同系統之間通常也是無法比較誰更深刻的. 生物學與物理學哪個更深刻呢? 雖然生物學研究的也是 "物質", 但與物理學關心的問題並不一樣, 無法比較. 但我們可以比較牛頓力學與相對論力學, 前者是後者的約化版本, 後者更深入透徹.

佛教一般認為基督教是佛教的一個法門, 一個約化版本, 所以佛教更深刻.

但基督教(新教)並不這麼認為了. 佛教的一個基本原理就是 "諸法無我", 所以在佛教看來所有法門都是可以的, 最多只是一年級與二年級的區別. 但基督教並不認為諸法無我, 相反, 認為上帝是獨一的真理. 所以, 基督教認為自己與異教之間並非是深淺高低之分, 而是正誤真假之分.

所以, 基督教與佛教之間是兩個不可調和的系統. 他們雖然涉及的領域有重疊的地方, 但我們無法客觀中立的比較兩者在這些地方誰更 "深入透徹". 因為 "深入透徹" 必須是以 "正確" 為前提的, 如果根本就是錯誤的, 又從何來談是否深入透徹呢?

所以, 當我們比較兩者哪個更深刻的時候, 已經是下了一個斷言, 即兩者的區別是 程度上的, 量上的, 而不是質上的. 這個斷言本身是很佛教化的, 所以是在用佛教的世界觀來判斷兩者. 既然已經做了取捨, 結論就很顯然了.

但是, 這也並非說兩者是不可比較的. 我們雖然不能客觀中立的斷言兩者的真假, 進而不能比較兩者誰更深刻/層次高, 但我們可以比較兩者的複雜性, 抽象性, 寬度, 深度. 但我們說這些詞的時候, 並不包含褒貶之意.

這許多答主有說過了, 我們通常人接觸到的只是兩者的很小的一部分.

佛教經典浩如煙海, 成熟的要比基督教早, 但之後似乎沒有太大發展, 這是我個人的印象. 基督教經典只有聖經, 與佛經沒法比. 舊約時期思想相當直觀, 新約也不算複雜. 聖經本身看起來是比較樸實通俗的, 但以此為基礎, 在之後的兩千年里基督教發展出了一個非常巨大的體系/世界觀.

所以佛教是向過去看的, 他的輝煌在過去, 後人能達到前人的程度就不錯了. 基督教是向未來看的, 他的輝煌在未來, 他不斷發展繁盛, 總能給人驚喜. 佛教的世界很像佛教的那些大佛像, 莊嚴宏偉, 在歲月的雕琢下流逝. 基督教的世界很像一粒種子長成森林, 雖榮枯有時, 但卻生機盎然.


按照佛教理論,無論任何宗教,只要是勸善斷惡,隨其教義而行的人,也可達到人天福報。

因為佛教並不主宰眾生命運,只作引導和教化。換句話說,你雖然願意信佛,但卻無惡不作,不照著佛說的道理為人處世,一樣會招來厄運。

當然,佛教並不認為有為生滅的善是究竟的,也就是說,福報享盡時,天人一樣會墮落。這一點,佛教有完備的說明,只是其餘教派不承認。

儘管佛教在一定程度上認可天主教,基督教的教義,但相反,他們卻一股腦把佛教抨擊為邪惡的,偶像的。

我信佛,但我對象對天主教有好感。

出於對行善積德的在意,對修身養性的重視,我一度甚至願意幫助她查找天主教的資料,好幫助她先入一個修心的門道。

只能說終究還是和佛門有緣,最後,她跟著我大老遠跑到外地的一處寺院,和我在同一個出家師父座前皈依。

她法名賢字輩

我法名智字輩

有人也許不贊同我身為佛門弟子幫助她找另一個宗教信仰。其實,你只要想想佛菩薩是怎麼慈悲的,就理解了,只是四個字:只要你好。

何況,未必人人都以解脫輪迴為目標,既然有的人還迷戀人天福報,那就盡量幫助她獲得吧。等到機緣成熟時,再引入佛門不遲。

而且,你真心為別人著想的行為,也是扭轉別人對佛教印象的因。真心去關懷別人,勝過語言辯論。

山窮水盡處,誰又知不是桃花處處呢?

無論你信仰什麼,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哪怕是科學,哪怕是信廚師,都只需認真去做自己信的,認真給有緣大眾帶來美好就好了。不必捧己貶人,不必喋喋不休,不要把生命浪費在你不喜歡的事上。


首先,關於佛教像科學的問題,一般認為其基本原因是源自於佛教的幾個基本觀念或者說方法。1.佛教的基礎是確認感覺器官(根)和感覺絕對象(境)的唯一真實性,這個和自然科學中對物質世界和人的觀察的確信有相似處;2.因果關係的無因性,以及因果關係本身的基礎性地位。3.佛教的敘事方法趨向於絕對的「唯名論」亦即語詞和語詞所指向的對象的分離。因此佛教和科學體系具有相當大的相似性,但這種相似性並非相同。不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是至少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具有相融的可能性。因為科學的發展本身對於佛教的關鍵的衝擊並不會指向根本教義和方法。但基督宗教在這方面似乎比較吃虧,比如量子物理中的絕對不確定性,在佛教的架構中已經因果關係本身的無因性,因此不確定性本身並無可厚非,但在基督宗教的架構中如何嵌入「第一因」的架構中,這就是個問題。事實上就現代神學的整體狀況而言,一方面解構信仰,走向與科學「和解」的科學神學和將基督宗教作為文化比如「解放神學」,另一方面是徹底走向信仰,拒絕理性甚至現代文明的比如「卡爾·巴特」主義和福音派。同時更多的人的選擇或許是將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截然二分,完全割裂或者乾脆就像新教徒那樣那天聚會、開party、吃蛋糕、做飯、各種玩然後自以為可以獲得救贖。

其次,佛教擁有的禪修體系本身可以使得人在入定的時候見到相關的意象。在南傳佛教的體系中,禪修的過程與次第可以被實踐和見證並可以在經典中得到驗證。在北傳的體系尤其是禪宗之中,雖然禪修中的見聞無法通過具體的次第加以描述,但是也是可以直接被感官經驗的。當然,我不否認任何宗教都有宗教經驗,基督宗教也不例外,但基督宗教的宗教經驗整體而言呈現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有時難以同大腦的異常區分。再加上基督宗教本身要求「不試探上帝」,似乎更難以確定宗教經驗。

第三,基督宗教的世界觀相對來說比較狹小。讀過聖經不難發現,聖經的整體敘事情景指向的僅是西亞北非地區未論集其他地區遑論他在世界。而佛教的世界觀中僅認為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僅僅是宇宙的(佛教並非此術語)一粒塵沙這也基本符合現代科學中的宇宙觀。當然你可以認為聖經作為神的特殊啟示只是啟示了與人獲得拯救的部分。但我只是難以現象作為一個浩瀚宇宙的最高的存在,會和一粒塵沙上的不起眼的小物種猜忌、憤怒、鬥心眼。事實上就宗教的發展演變來說,基督宗教的源頭也就是猶太教早起認為阿多奈本身只是若干神之一,所謂的「一神」並非「只有一個神」而是猶太民族「只信仰一個神」的意味。即便後來阿多奈本身也只是作為猶太民族的守護神之存在。在佛教中這種問題似乎不存在,即便現在有大小的對立,其造成的原因本身也是錫蘭和印度大陸隔海相望,印度大陸的大乘佛教的潮流沒有及於錫蘭使得教義相差巨大。嗯,在此注意,佛教並非啟示宗教,對於教義的保真性並無啟示宗教的要求那麼強烈。佛陀在佛教中的地位並不是一個說完了一切啟示的啟示者,而是一個「本覺」和「始覺」的覺悟的人。當然佛教中認為佛陀是最高的覺者,這抑或是表達對佛陀的尊重,抑或是事實如此,但佛教的教理教義完全可以在後來的歷史中完善和發展。

最後,神義論的千年難題始終無法解決,無論是聖·奧古斯丁關於上帝之城的論述還是克爾凱郭爾對於約伯記中獻祭的論述,都指向對於絕對信仰的確認。因此基本邏輯是神的義體現在「絕對信仰」上,而只有對神「絕對信仰」的同時才能有神的「義」。這本身站在邏輯的基礎上屬於「循環論證」。當然你可以主張神的絕對性本身排斥邏輯得適用,但這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信與不信」問題本身帶來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如果信仰指向的是善,那麼假如不信指向惡,事實上帶來一個諾斯替主義的問題。事實上現代不少神學觀點認為事實上基督宗教一直以來的發展本質上是貫穿了一條諾斯替主義的主線。

但事實上,佛教和基督宗教的根本分歧或許在於基礎的思維方法的完全不同。基督宗教確立了最高的存在者去構建世界秩序,佛教是在一個無窮無盡、因緣和合、變化發展的世界中站在個體的立場發現超越輪迴的方法。或許看起來更像是一場賭注(這似乎滿足了無神論詆毀宗教的時候所說的世界那麼多宗教選擇其一都有無限可能是錯的),但我更傾向於認為宗教的分歧源自於人類的有限對於他在世界認識的種種偏見產生的差異。


這兩種宗教的基礎方向就不同,沒有可比性。如果覺得很深奧,那可能是流於玄談思辨上還沒有搞清楚,而導致的不明覺厲。

當然作為佛教徒,我是最喜歡佛教、信仰苦和苦滅的教導的。但說到底「世界觀」只是對世界的理解罷了,一開始就南轅北轍的東西,這個還能比得出來層次和逼格?

再問下去又可以有某些戰鬥的無神論帶節奏了:

無神論的(世界觀)是否比宗教信仰人士的(世界觀)更深奧,層次更高?


提示:佛教徒千萬別在這個問題下提佛教比基督教更具有科學精神,更科學,實在是近代自然科學奠基人幾乎都是基督教徒。

至於造成佛教哲學(世界觀)是否比基督教哲學(世界觀)更深奧這種印象,主要原因還是接觸面的問題,因為 佛教哲學和佛教經典是一體的,而基督哲學對應的應該是基督神學,而不是基督聖經。

而且因為大家接觸的佛經往往是微言大義這種文言文形式的,所以會感覺更深奧。

當然誰更深奧,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只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讀佛經的比讀聖經思考更深奧,而全面鋪開來說,就不好說了,如果不算西方哲學的話。


佛教比基督教理性,佛教講究證得,而基督教因信稱義。至於深度,不相上下,因為基督教有和哲學結合,所以神學還是有一定深度的,但是歸根結底,佛教俱有科學精神,提倡懷疑,鼓勵實事求是,以證量為劃分聖凡標準,所以這點上我認為佛教要高於基督教。

佛教不是真正的宗教,因為佛教不提倡信仰,盲目深信佛教的行者稱之為鈍根,而實事求是具備懷疑精神的佛教行者稱之為利根。鈍根會退轉,因為信心屬於感性認識,不牢固,而利根一旦生信不會退轉,因為以求證為準則。所以佛教會有不動地,不退轉的說法,這就是利根行者,所以佛教具備科學精神,不提倡信仰而主張實事求是


佛法(佛陀的教法)不是哲學!誰說佛法是哲學,我悉達多第一個跳出來砍了他的苟頭。

佛法(特別是論藏對心所的分析)放到今天,可以是認識論、認知科學、心理學,唯獨不是哲學。

為什麼?因為佛法的法義是可以實證的(如果你能看透神話故事背後的法義)。然而哲學的概念都是自說自話,根本不可能實證。

那佛教哲學是怎麼回事呢?那是因為佛教呀。當佛法蛻化成宗教時,自然有光說屁話的哲學了。


簡要的說,首先,如果你囊括所有基督信仰的哲學理論和佛理去比較的話,那麼前者肯定有和佛理相契合的地方,因為二者都肯定了本質的無限性;上帝的全能和真如的空性。也肯定了表象因為相互聯繫和影響而不能自生,只能依靠本質才能存在的性質,正因為如此表象是在流變或說無常的。以上這些佛教把它說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而基督教這邊就是一切都是神造的,而造物都彰顯這種神性。詳情可見 約翰·B.科布著的 《超越對話:走向佛教基督教的相互轉化》 。而在這個基礎上,也就等於肯定了世界的豐富多彩性,雖然基督教這邊只是把世界分成了,天堂,人間,地獄,煉獄這些國土世界,而佛教這邊則是分成六道,以及佛國凈土。不過兩種分類法,無法說完全沒有任何契合的地方。 然而,就拿著這套世界觀,在生活和境遇中調控自己的心理,佛教顯然比基督信仰要成熟和見效的多。注意,這裡指的佛教和基督信仰,是指主流的佛教和主流的基督信仰,非主流的,這裡不做比較,畢竟,這兩大宗教體系,歷史久遠,派別也不少。

在這裡,我就用一下佛理化的基督信仰,讓你看看二者的差別和聯繫,以下我說的基督教式的話,很多用詞都能在聖經中找到,然而,我很少聽過任何一個牧師或神父這樣去講道的,這就說明了基督信仰在對治煩惱,和扭轉心境方面,沒有佛理通透。而句子中的括弧中是對應的和佛教含義意思相近的術語(請再次注意,這種相近,是我站在佛理的角度,對這些話語做的某種詮釋,即我無法保證這是聖經的本來意思,然而,這些話語根據文字的意思是可以做這些解釋的)。

好了,現在開始: 基督之道是愛人如己(同體大悲),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唯一真實(真如或自性)的賜予(所生的幻象),明白自己只是在使用用自己的身心,從不真正擁有(諸法非實,不自生,不他生),畢竟,那都是唯一不變真實的賜予,明白一切生命都是捕風若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應做如是觀),憑藉著唯一不變真實才能不斷的顯現下去(諸法當體即空,真空妙有),即明白自己從來無法和唯一不變真實分開分毫(本自清凈,本就涅槃,本就無我),認為自己或有任何東西或生命能和唯一不變真實分開的想法,只是虛妄的思念(顛倒妄想分別),去除這些虛妄的思念,切身體會自己上述明白的一切,體會到的那一刻,才是信仰真正紮根的一刻,真正體會到了,不會再在乎世俗的所謂的得與失,因為一切都是唯一真實的賜予,自己曾未真正得到,又談什麼失去?(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證悟性空,明白本無所得,本無所失,)只需要感恩唯一真實,善用它的賜予,通過利益其他生命的,尤其是人的身心,來讓他人有機會體會到自己體會到唯一真實的各種奇妙永恆就可以了。(善用智慧與真如空性相應,隨緣普度眾生)所以嘍,只要自己還在乎自己所謂的得失,那麼所謂的信仰是沒有紮根的,最簡單的:你真的相信了,一切都是它的賜予,自己只是個管理者,為什麼還會有覺得自己在得到或失去的想法?真的相信了,已經獲得了永生,生命不過是一段旅途,為什麼不能平心靜氣的欣賞旅途中的各種變化,包括所謂的得失,或世俗間的各種離合聚散?(世間如夢如幻,安住當下,遊戲三昧) 檢視自己是否真的信或別人真的信,就這麼簡單。信仰也就這麼難,需要時時刻刻的審視自己是否真的已經徹底相信,而若沒有,就需要繼續鞏固下去。畢竟,都沒有真信時,談什麼得救呢?耶穌會說:不是我沒有完成我的承諾,而是你沒有真正信我哦。不然,他幹嘛要說什麼,那是道窄門呢?

用心理學的角度:真正的相信,從來不是思維層面的事,而是意識深處的事,那會讓人有種種與之相應的下意識舉動(轉識成智)。當世俗人們認為不好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自己的下意識是什麼,是:哦好吧,原來神是打算給我看這樣的風景啊。還是: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神要這樣對我?這兩種不同的舉動,就反應了自己相信的不同。同樣,在自己夢中,也會表現出來:沒有恐懼,沒有憤怒,沒有不安或擔憂。只有喜樂和祥和。不是說夢境就是各種彩虹鮮花,而是對他來說,什麼夢都不再是所謂的噩夢。(見相非相,不起分別,煩惱不生)

以上,才是我認為應該給人傳播的基督的道,而我從來沒有聽到任何牧師這樣去講。我希望是我孤落寡聞。對基督徒來說,自己是否得救從來不是自己需要考慮的問題,自己是否信了以上,則是時時刻刻需要檢視並為之努力的問題。人之所以軟弱,是因為自己一是不明白以上的內容,二是自己根本就不信以上的內容,真明白和信以上,不會覺得自己軟弱,千萬不要以為我要說,他會覺得自己有多麼堅強。不,我要說的,他會覺得自己根本沒有所謂的自己(本就無我),只是神愛世人的工具,哪有什麼自己軟弱或堅強這種事。 (與真如實相相應,不起分別)

當不能切身體會到一切,甚至生命本身都是捕風若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應做如是觀),憑藉著唯一不變真實才能不斷的顯現下去這件事時,自己怎麼能只相信一切都是唯一不變真實的賜予和其力量的顯現呢?(證悟性空,得見實相)

又怎麼能相信自己的生命會被那唯一的真實不斷的支持下去呢?不是不能,真的好難啊,所以我還是那句話,信仰真的好難。

為了容易些,切身體會以上這個事情是很重要的,可惜,目前聖經中對怎樣訓練自己切身體會這個事情的描述,少之又少。而沒有這套訓練,只憑著思維層面的信念,能紮根到意識深處,產生以上我說的效果嗎?即能在下意識中相信,耶穌,那個唯一真實會給了自己存在下去的神力嗎?這是很容易的事嗎?還是那句話,得救在於耶穌,然而,信不信他卻在於自己是否已經憑藉神的賜予去努力了,強調,我可沒說,自己是憑藉自己在努力的,而是自己憑藉神的賜予去努力啊,畢竟自由意志本身都是神的賜予啊。這個前提,依然已經被賜予了自由意志,自己沒有完成好時,自然不能說是耶穌無能或騙了自己,對不對?

既然聖經說了,神造一切,那麼神用他的神力於無造一切,所以你我原本都是神力的一部分,這個沒有錯吧?卻自欺或說錯以為自己可以和神分開,這就是原罪(無明和妄想)的根本。如果不認為自己可以獨立於神(我執),那麼自然不會認為神會騙自己,也不會相信蛇的話(顛倒妄想),去吃果子(妄自分別),與其說這個是歷史事件,不如說,這個是人類出生本性中的一種錯覺或說自欺(無明和妄想),你覺得你和周圍的人是獨立的吧(我執和法執)?你覺得你和這個世界是獨立的吧(我執和法執)?然而,如果只是分析自己的經歷,你總會發現,自己的存在,和周圍有聯繫,只是聯繫的形式在變化(自他不二,身心境不二,無常無我)。即所謂的獨立於你的周圍,只是你的錯覺(法執)。而之所以有這種聯繫,就是因為,你和你知道的周圍一切,從來都是神力所化(真如或說自性所現),神力自然是聯繫在一起的,而神力自然不會和神分開,不然,也就消失了。 也就是說,我們從來不能與神分開,不然我們已經消失了。我們沒有真正消失,所以與神分開,只是我們的錯覺,這是原罪(無明和妄想)的根本。

再三強調一下,對於以上這些基督教式的話,對佛理有一定程度認知的佛教徒反而很容易理解,甚至對玄理有一定理解的道家弟子也可能明白我在說什麼。而基督徒這邊,估計只有少數人,才能理解我在說什麼。而這些少數人,甚至可能會被主流基督信仰派別當成異端也說不定。


辯什麼,信那個教,不危害國家危害社會,只要是正教都是歡迎的嘛。

別人不辭勞苦發了那麼多字,甭管出於什麼目的,你看了,生氣了、憤怒了,哎!菩提來了,你修行的機會來了!反聞聞自性,感受那個忿怒,什麼是憤怒,空的啦。你受益了,別忘了感謝人家答主,沒準就是大菩薩專門來磨你的貢高我慢。

如果是護教心理,別慌啦,這麼多大菩薩護教,你把自己修行的心護好才是第一,別自己牛鼻子氣歪修到阿修羅道去了。

與諸君共勉。


我覺得佛教和天主教很象,最終引和尚尼姑和神父修女不結婚不生養,還要搞些雕像,當然兩者都宣稱正信是不拜偶像的,其實看起來都差不多。

而基督教(新教)更注重生命的改變,這也是耶穌來的目的。

我來了,是要叫羊(或譯:人) 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約翰福音 10:10 和合本)

當上帝在人生命中做工,耶穌的生命就因著人的信住在人裡面。不是靠世人那些花花道理,那些花花道理並不能救人的靈魂。

信,不是繞一堆花花道理,而是心裡力量剛強起來,耶穌的生命替換屬地屬情慾的生命。

求他按著他豐盛的榮耀,借著他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 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 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 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 (以弗所書 3:16-19 和合本)

不過相比之下天主教更務實一點,至少在洗腳(笑)之前還反過一波,而佛教被某教從左邊殺到右邊,從右邊殺到左邊。所以個人覺得廢話越少越好,關鍵看效果。

另外我要諷刺一下說基督教是中特誓的,中國的天主教是中國特色偽天主教,中特偽。


你不要看著作有多少,都有多深奧,這是迷信。

你直接看最核心的,就拿般若空性和上帝創世直接做比較就行了。


基督教誕生了醫院、孤兒院、常春藤聯盟學校、牛頓、普朗克、李斯特、伽利略等科學家,佛教誕生過什麼?


八萬四千法門皆可證得菩提,並無高下之分,基督教也不例外。


非要下結論的話,佛法無邊。

_

哲學,這個詞本身局限了我們認知問題的方向和範圍。

要具體對比佛法和基督教義是比較麻煩的。

更別說哲學意義上的比較。

這至少需要具備幾個前提:

1、需各自抽取某個流派

2、需精解此流派的理論

3、需有某個評判的標準

——

先貼幾段文字:

1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2

「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說苑·至公》

3

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至公矣。

——《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

_

基督教義的關注點,

大致介於楚王和孔子之間。

聖經的舊約關注的是自己的國家、民族,新約勉強推廣到關注外邦人、天下人。

雖然看似憂國憂民,心懷世界,追求真善美,其實質的關注點還是人的身前身後事。

——

佛教理論的關注點,

大致介於孔子和老子之間。

佛教經典關注的是人的心性智慧和萬事萬物的因果。無論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得放開家、國、天下這些世間的掛礙,甚至連真善美的分別心都不再留存。

_

從眼界和胸襟來看,高下立判。

耶穌和佛陀,

「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推薦閱讀:

基督教中,人是有靈、魂、體的;體比較好理解,但靈和魂怎麼區別?
米迦勒、路西法、加百列等天使在《聖經》中到底是什麼關係?
如何評價路邊傳教者?
怎樣理解馬太福音10章34到37節?
基督教,或者說虔誠的基督徒(男性)歧視女性嗎?

TAG:佛教 | 聖經 | 基督教 | 天主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