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獲得第 89 屆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電影《校合唱團的秘密》(Sing)?

這位匈牙利導演 Kristóf Deák 的表現如何?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2017 奧斯卡巡禮 ?,更多「奧斯卡」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這是我在另一個回答的對各個短片的觀後感,分享給大家,有劇透。

Sing(匈牙利):簡單利索,借著某個小朋友不小心發現了校合唱團秘密的故事,去諷刺社會與政治。東歐的小朋友實在超級可愛美麗。

Silent Night(丹麥):除了政治正確,想不到任何這片可以入圍一個頂級獎項的理由。我偷錢,,我出軌,我始亂終棄,但是我是一個好黑人。剪輯一塌糊塗,導演沒想清楚自己想幹嘛。

Timecode(西班牙):一部關於停車場保安的故事,非常奇幻,最喜歡的一部。我心目中一部完美的短片應該是,故事精巧,對白很少,情感真摯,再帶有一點想像力,然後這部片子在15分鐘做到了。這片拿了去年戛納金棕櫚,希望他也能拿下小金人。

Ennemis intérieurs (法國):講述一個阿爾及利亞人想要申請法國國籍卻遇上了預想不到的災難。全篇幾乎都通過審問來完成,對話和觀點寫的比較紮實,但是看完比較無感。

La Femme et le TGV(瑞士):講述一個老太與高鐵的戀情。法國高鐵這波安利給力,全片帶有美式童話色彩,女主演技精湛,一查才知道是曾經的一代女神Birkin;配樂聽起來暢快舒服。

很可惜,我最支持的timecode沒有拿下,有點傷心哈。Sing很聰明,導演通過看似輕鬆的合唱團,來描寫社會的黑暗面,而這在很多國家都通用。我看得當下就想,這不就是林妙可事件的翻版嗎...

之前我做的live裡面強調過,短片的精髓就在於短而精悍,而不是把他做成長片的微縮版。Sing的方向很明確,觀眾就是在期待最後假唱事件會怎麼收場,而導演給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再加上最後一個鏡頭以小朋友們天籟般的歌聲來結束,成功在很短的時間裡面調動了觀眾的情緒,自然就會很喜歡這部短片(在長片高潮可能是5-10分鐘,而短片要在1分鐘做到)。

小朋友當然也是很加分,東歐小蘿莉真是讓人看得心很甜。

但是我還是心疼timecode,真的是我最近看過最好的短片,太可惜了。


「大人講利弊,孩子講是非」的經典故事。到底是為了喜愛唱歌,還是為了得獎唱歌?結局精彩,「無聲的反抗」卻讓人覺得振聾發聵。如果遭遇不公,受益者和受害者集體反抗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片子雖然短小,但涵蓋內容豐富,關於是非利弊、友誼與信任、團結與協作、少年成長甚至國家的命運與未來都有體現。

說幾個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

在片子11分17秒開始有一個長達40秒的長鏡頭,兩個小女孩重複三次在鏡頭中出現。兩個人的衣服沒變,但做遊戲的對象和髮型都發生了改變。導演很有想法,演員調度得當。一個長鏡頭,彷彿度過了很多時日,展現出兩個人的關係的變化,從初識到相知,感情已經深厚無比。

當校合唱團的秘密被揭開,同學們走出教學樓,門上插著一面匈牙利國旗。悶悶不樂的祖國少年和隨風飄舞的國旗形成巨大反差。代表著國家希望與未來的少年,該怎樣掌握自己乃至祖國的命運?

排練後老師發的糖,孩子們吃著甜甜的糖,嘴角卻沒有一絲笑意。巧克力堵住了說實話的嘴,也蒙蔽了嚮往光明與公正的心。

提線木偶,多麼恰當的隱喻蒙太奇。合唱團的孩子在老師的授意下假唱,如同這木偶一樣沒有思想,一味服從。

有一處畫面很講究。兩個女孩決定聯合其他孩子抵制「假唱」,在說服其他孩子時,代表正義與公平的兩個女孩站在高處、陽光下,其他孩子站在低處、陰影里。

聲樂老師穿著參加比賽的衣服抽煙。搞聲樂的人居!然!抽!煙!你的嗓子不要了?你就這麼給孩子做榜樣?

片尾高潮來臨,已經暗自結下同盟的孩子們參加合唱比賽,衣服是黑白相間的。這顏色也有很深的寓意,黑與白,是與非,在無聲的歌唱中得到最好的詮釋。

最後,東歐萌妹子是真好看啊!


別做歌唱的啞巴,也別盲目地融入合唱

文/楊時暘

當你發現周圍的人都陷入了一樁謊言,又都囿於各種原因默默維繫著這樁謊言,而表面上看起來都安之若素,和諧美好,你會如何抉擇?參與到那個謊言之中,成為它的一部分,還是不問代價地拆穿它?在很多時候,人們往往覺得,這樣的抉擇和拷問都一定是針對某種宏大的命題,但實際上,這樣的選擇或許我們每天都能遇到,只不過更多的時候,我們都選擇了視而不見。今年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得主《校合唱團的秘密》用一部精鍊的小品式的故事,向人們發出了這樣的拷問。

索菲轉學到一所新學校,心心念念加入合唱隊,但被老師告知,以後她只需要「默唱」,因為水平不佳,如果唱出聲音就會影響整體的成績,而這個合唱隊一直以來都是全國最好的,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的比賽將以冠軍身份去往瑞典。索菲雖然不開心,但還是選擇了服從。她的一位同學發現了這個秘密,而令人震驚的是,被要求「默唱」的其實不只她一個。

在很多人的心中,這個「秘密」或許輕盈得都算不上真正的「秘密」,但仔細想想,年幼的孩子們站在隊列中,努力保持著一致的口型和投入面部表情,又不能發出聲音,那又是怎樣的一種恥辱呢?歌唱的啞巴比被剔除出隊伍和唱出走音的調子更加讓人感到屈辱。

這部充滿童聲、音樂和朝陽光暈的匈牙利電影提出了很多嚴肅的問題。比如,個人與集體的關係;比如,利益和真實之間的抉擇;比如,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無形的場讓人們長久地參與並維繫謊言,誰該愧疚,誰又該承受。

老師告訴索菲要默唱的時候,語氣和藹,看起來一副「我這是為你好」的樣子,她說,你也不願意讓別人知道你唱得不好吧?你看,這樣一來,事情就變得很微妙。原本是剝奪你的權利,現在進行了一次巧妙地轉化,變成了一種體貼和照顧,既讓你能夠保有顏面,又讓集體不至於因你而失分。原本,作為剝奪者的老師該承擔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壓力,突然之間就挪移到了孩子身上,在那種溫柔又堅定得不容置疑的目光注視下,你除了感恩戴德還能說些什麼呢?你只能獨自懷揣秘密,嘗盡恥辱,默默消化。當這一切慢慢內化,或許那些被剝奪者還會自責,就因為自己的問題,才需要老師費盡心思地布置這一切。讓無辜著自發地檢視自己,並讓自己產生愧疚,這樣的系統是極惡的。

更重要的是,老師似乎又並不全是為了私慾,那麼,如此一來事情就更加複雜,老師的行為算是什麼,為了集體的榮譽?那麼如果這份榮譽和成績是以某種程度上的欺騙得來的,又該如何看待其中的合法性?我們為了利益最大化,可否接受不擇手段?

小合唱這種藝術形式非常有趣,它是一個集體項目,展現某種「團結」和「默契」,這個項目本身成為了一種隱喻,你可以讓自己變得渺小,保持沉默或者隨波逐流地匯入合唱的洪流,但你也可以打破和聲。這個小小的合唱團成為了所有人群甚至族群的縮影,你願意沉默,合謀還是發出真實的聲音呢?

孩子和童聲把這個故事演繹成了一個 「童話」——展現了一種陽光的、童真和純潔心靈的勝利。《校合唱團的秘密》故意省略了大量起承轉合,也故意不去展現可能發生的後續和後果,一切到老師敗落為止。孩子們在比賽時,所有人團結一致全部「默唱」,突然之間,站在他們面前煞有介事指揮的老師,就被那種「轟鳴的沉默」襯托出荒誕和不堪,孩子們在用這樣的方式宣告,到底是誰設計了謊言。這是一種真正的團結,它對應著之前的那些被布置過的,安排過的,虛假的團結與和諧,這抗議遠比高聲叫嚷的口號更加振聾發聵。無聲的驚雷。

入學的第一天,校長笑著說,「讓每個孩子都加入合唱團是我堅持的理念。」這是一種表演性的平等。脫離了現實的理想主義,註定會滋長出虛妄與謊言,更何況這一切還都有利益和虛榮助燃。你完全可以引導不適合於此的孩子去尋找他擅長的領域,但他們卻選擇了最差的那一種——布置虛假的表象。

當老師狼狽的退場,孩子們挽手唱起歌謠,那剔除雜質的童聲中展現了典型的「童話式」的結尾,但那些省略和留白之中,其實還有著更可怕的東西未被呈現——現實可不是童話故事,如果這發生於現實,一定會帶來後果。當我們知道一定會面對後果,我們又會如何抉擇?努力比對著口型,恥辱地沉默,還是不顧一切地抗議?有多少人敢於拒絕成為歌唱的啞巴,又有多少人能夠不盲目地融入合唱。


誰的利益至上?

——評《校合唱團的秘密》

對於每個熟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公民來說,有句話幾乎所有人都聽過。「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矛盾時,一切以集體利益為重。」 「人應該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等等。沒錯,這是黨和國家從小灌輸給我們的集體意識思想,人的價值只有在集體中才能得以實現,如果離開集體,人的價值就是虛無的。

這句話有沒有問題呢?沒有。所有人都知道「一切以大局為重」,這是老祖宗留下的警言,不容我們辯駁。所以說中華民族追求共性而犧牲個性的傳統已是源遠流長,這樣的習慣已經融入進血肉,成了我們不容猶豫的第一選擇。就在這樣的一種大背景下,我們再來看這樣的一部短片,會驚訝的發現自己居然會不由自主的認同影片中老師的做法。也就是說沒覺得有什麼不對,反而覺得司空見慣習以為常。這才是最令我毛骨悚然的地方,究竟是是誰的價值觀出了問題?

影片中的女主加入了學校合唱團,隨著比賽將近,她卻因為發音不準而被禁止出聲唱歌,只能張嘴對口型。她的好友得知了這件事,經過留心觀察發現合唱團中居然還有不少人也是只能張嘴不能出聲。好友覺得這不公平,便和女主密謀了一個計劃「報復」老師……

我想你應該能夠猜出她們用了怎樣的方法來「報復」,沒錯,就是在真正的合唱比賽上,沒有一個人發聲唱歌,全都是在對口型,由此無聲的抗議。影片最後隨著全體學生的大合唱結尾,所有人的聲音融合在一起可能沒有安排好的那樣優美,卻極盡動人。他們最後有沒有得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所有人的個性在那一瞬間表達到了極致。合唱就應該是所有人都出力,為什麼為了追求完美而捨棄掉個人呢?

只是這樣想總有什麼地方不對。從小到大所有人都說要以集體利益為重,可是為什麼影片中大家都願意為了實現其他少數人的利益而放棄集體利益,放棄去瑞士參賽的機會?那麼是老師做的不對嗎?可是她為了讓所有人都贏得比賽去瑞士,為了不讓學生因五音不全而退出合唱團使家長傷心,她用一個「善意的謊言」(是的,在我們的教育思想看來,這就是善意的謊言),瞞住了其他人,保護了學生的尊嚴,這點不對嗎?

可是為什麼就是這樣一部看起來矛盾明顯的影片卻奪取了2016年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獎項?還是因為它隱含了某些更深層次的道理?

其實,它根本就不是一部簡單的討論誰對誰錯的電影,而是一聲響雷,一記耳光,讓我們低下頭來重新反省我們現今的思想教育。集體利益真的就那麼重要,要高於所有個人的利益,當面對利益衝突時,我們就真的螳臂當車般無能為力?看著屬於自己應得的利益被碾壓無餘,依然還要高呼「集體萬歲」?

沒錯,「集體利益永遠高於個人利益」這是寫進憲法的法規。我們無力撼動法律,但卻可以撼動自己的內心,讓我們在餘震之後認真思考,究竟誰的利益應該至上。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們連自己的利益都不能保全,那麼誰還會去考慮集體那虛無縹緲的利益呢?


大家說的好像都很正面,我說點別的。

片中最後的鏡頭是,蘇菲和麗薩帶著全合唱團的成員在表演的開始通過默唱的方式進行反抗。在把老師氣走之後才進行真正的合唱。我們看到了孩子們的純真以及抗爭。

但是如果孩子的純真以及心中正義的堅守通過這樣的不計後果的反抗得以表現,我們到底應不應該去讚揚?

短片到最後的合唱處就結束了,但是真實生活是不會結束的。

首先不管合唱的結局如何,孩子們和老師的關係肯定是完全的崩壞掉了。而這對於比賽結束後的相處提出了非常嚴重的問題。這是第一點,接著往下看

如果正如老師的判斷,夾雜著不和諧的合唱,雖然情感真摯,但是卻失去合唱第一的排名,那麼前往瑞典的機會將會喪失,而這必將帶來孩子群體里的內亂。對於那些本身就發聲的孩子而言,他們極有可能會對於決賽機會的喪失感到懊惱。而對於被要求默聲的孩子,內疚和失落會交織在他們的心頭。

除此之外,該事情如果被真實曝光出來,校方的聲譽必將受到影響。而校方的榮譽受損勢必會反過來影響每一個合唱團的孩子。未來的日子裡再被提及身份,將不再是「最優秀的合唱團成員」而變成了「作弊默唱的合唱團一員」.。

在家庭層面上,如果我們代入孩子父母的角色,對於孩子這樣的抗爭必然會出現非常尷尬的境地。蘇菲和麗莎的父母應該怎麼去和孩子進行對話?其他聽從安排的孩子父母又將如何面對孩子?訓斥、支持還是別的,難以預測。

在此我並不是說孩子們所堅持的正義或是行為不對,而是覺得這些被我們所推崇的價值和精神反過來推導的我們作為成人很多時候變得無比的庸俗的觀點有待商榷。什麼靈魂的洗滌,給我們成人上了一課,這些觀點是有些過了吧。

就我的看法,越是這樣處理事務的孩子越會在激化的矛盾面前面臨越大的壓力。而在衝突面前,偏激的認為世界無可救藥,正義淪喪,正義不值得堅持的觀點更容易萌生。

筆者覺得,人越成長,在社會中了解的越多,他的立場越是搖擺——因為社會的複雜而搖擺,在其中不是他丟失了自己本心的東西,而是成長成社會人,他知道要維護一些東西,憑著衝勁以及一顆心是遠遠不夠的。

以上


原來全世界的小朋友玩的遊戲都差不多。。


剛開始,你以為看到的景象就是最美最真實的

而後,發現最美的景象原來背後有不為人知的秘密,關鍵是這一步,有些人就認為事實也本該如此

最後,打破常規堅信自己是對的,並可承擔責任,讓最美的東西也可以很真實。

是關於勇氣成長和責任的電影


哪有這麼多公平可言,現實中你能力不夠就是不行

與其想想怎麼對抗不平等,不如好好練歌提升自己能力

優勝劣汰,很正常的

弱者是沒有這麼多說話的權利的


作者:追劇喵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602615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假唱」這件事似乎在中國已經成了家常便飯,比如理直氣壯坦言「什麼叫假唱?錄音不也是我唱」的那英,表示「別罵了下次會演的更精細些」的薩頂頂,以及「當場道歉並要求重唱」的陳小春,甚至連天后王菲都逃不過假唱的套路。

不過當觀眾朋友質疑歌手們在演唱會明目張胆假唱時,官方卻總能拿出「保證演出質量」「另有隱情」等冠冕堂皇卻並不靠譜的理由來敷衍,於是假唱風也在袒護下越刮越猛,即便觀眾有再多不滿也變得無計可施。

其實不光中國,國外也存在所謂的假唱,而且還被拍成了真人短片並在8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捧回了一座「小金人」。雖說假唱這件事並不太好,但這部名不見經傳的匈牙利電影「校合唱團的秘密」卻用僅僅25分鐘的時長,贏得了豆瓣8.8的高分和一片讚揚。

導演演員篇——靈氣與才華顯露無疑

在奧斯卡熱議影片「月光男孩」「愛樂之城」「海邊的曼徹斯特」的光芒下,這部穿插諸多音樂元素的兒童題材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雖獲得了2017年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真人短片獎,卻被一眾影迷忽視。

影片改編自上世紀90年代發生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了一位轉學女孩加入學校合唱團後發生的故事。導演克里斯托弗·迪克在故事情節及邏輯處理上收放自如,尤其是影片中那個360度全景長鏡頭,將導演拍攝短片的靈氣與才華顯露無疑。

電影的格局看起來並不大,主角是兩枚美麗的小蘿莉。掃了一遍豆瓣評論的毒毒才發現,原來沖著顏值去的並不是我一個人。當然,若將此片化為美顏片,顯然就忽略了它足以稱之為「大片」的社會意義。

劇情篇——只對口型不發聲的合唱團

影片的故事很簡單,小美女索菲轉學到一所新學校,瞬間就被學校里全國最好的校合唱團迷住了,在聽聞「任何人都能加入」後,更是懷著對音樂的滿腔熱愛如願以償進了這個每天都能和小朋友一起排練唱歌的團體。在日常的學習與排練中,索菲順利交到了女神+合唱團主力的好朋友麗薩,每天一起回家做遊戲。

然而第一天下課後,女老師就把索菲單獨留下並委婉告訴她可以繼續留在合唱團,但因為唱的不夠好所以以後只動嘴不發聲就好了。還以「千萬不可以告訴別人,你也不想讓別人知道你實力差」的心理戰術將其「收買」。於是索菲開始了每日排練時,認真對口型的生活。

當然,喜歡做的事情不被允許,放到誰身上都會不舒服,於是有的人選擇放棄也有的人選擇了接納。不懂如何反抗的蘇菲用壓抑與失落包裹自己,好在有同樣愛音樂的麗薩陪著她在音樂中手舞足蹈,也讓她終於肯把內心的委屈告訴了好朋友。

得知真相的麗薩驚呆了,更讓她震驚的是原來合唱團里將近一半的孩子都在只對口型不發聲,於是她當眾戳穿了這種不公平的現象並要求退出合唱團。

老師自然不會放走合唱團的主力,於是像「官方聲明」一樣澄清了此做法是出於對合唱團利益的考慮,並顛倒黑白的傳輸「只允許有天賦的加入才是不公平」的信號。於是麗薩成功被老師的心理戰術洗腦,重新回到了隊伍中。

不過,小朋友雖然好騙卻也什麼都敢做,敢怒不敢言的麗薩和索菲想到了一個好點子。於是在合唱團比賽的當天,穿著整齊的小朋友集體用「只對口型不發聲」來了場無聲的反抗。當氣炸了肺的老師衝下舞台後,麗薩用柔美的嗓音帶領著整個合唱團,唱出了屬於孩子們自己的音符。

瞎侃篇——成年人犯下的錯,孩子來背鍋?

當然,影片的優秀不在於它一味的單向批判,而是拍出了「善惡難辨」的效果。在學校老師看來,同意任何人都能加入合唱團以及排練後一人一顆糖的細節便是公平的體現。而老師用假唱的方式也是保護孩子的自尊,可以讓唱的好的更加突顯美妙的歌喉,而唱的不好的也能借光一起去瑞典玩,這種最優解何樂而不為?

果然,毒毒在評論中看到了不少認同或是理解老師「顧全大局」的做法。就像奧運會上林妙可小盆友的假唱事件,開幕式主辦方選擇用形象颱風出眾的林妙可台前「假唱」,而播放的確是聲音完美卻處在換牙期的楊沛宜提前錄好的歌聲。還把這一兩全之策歸為出於國家利益與文化形象的考慮,並以大人的角度認為對兩個小朋友來講都是公平的。

於是,只有8歲的林妙可像影片中的索菲一樣選擇服從安排對口型,但事情的發展真如想像中一樣美好而公平嗎?事件曝光後,林妙可成了「替罪羊」被貼上「搶人功勞」的標籤,在群眾的謾罵聲中過著「做什麼都錯」的生活,甚至連藝校落榜、報考歌劇專業都要被拿來口誅筆伐一番。

而事實上,這個責任並不該由兩個小孩子背,不管是林妙可還是楊沛宜都不過是個被「洗腦」的孩子,無力左右誰來出鏡、誰來唱歌。但最後那些不友好的評論以及有色的眼光,卻還是聚焦在了孩子的身上。好在歷史不會重演,匈牙利的小朋友用獨有的方式給了這些強調公平的成人一個有力的回擊。

很多網友用「後會無期」中的話來概括對此片的看法「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對錯」,但說實話毒毒很不喜歡這麼說。難道大人就可以為了利益而不顧對錯,哪怕是明知道不對骯髒的交易也要照做,且用這種說法掩飾唯利是圖的思想。其實,看完這部影片的你會發現,做一個分對錯的大人有什麼不好?

金融界不務正業的電影發燒友一枚

專註於各式影片毒辣點評

關注「金融毒舌女」微信公眾號,來一起玩兒吧!


既然是比賽,唱的不好的不讓參加不行嗎?為什麼要求假唱?

對劇情搞不懂。


奧斯卡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以及那些似曾相識的事


借樓問下最後合唱的那個音樂名字叫啥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本屆奧斯卡提名影片只有 9 部?
小李子拿金人是什麼體驗?
奧斯卡歷史上有哪些多次獲得提名但始終沒有獲獎的演員和導演?
小李子三奪金球獎影帝,他離奧斯卡究竟還有多遠?
在電影節和電影獎上有大滿貫的概念嗎?有影人獲得過嗎?

TAG:奧斯卡 | 奧斯卡頒獎典禮 | 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