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秦時期會出土許多關於酒的器皿?
前幾天去了博物館看到周秦時期有許多關於酒的青銅器,盛酒器,溫酒器。
我記得酒是糧食釀的,周秦時期的糧食應該很缺乏。那為什麼會釀那麼多酒,才導致會出現許多的盛酒器?是因為青銅不易壞,考古學者發現的多嗎?還是什麼原因導致出土那麼多的關於酒的器皿?
1.其實酒器在周代地位已經略有下降,其鼎盛時期是在商代,但是酒器的地位依然很重要。以前回答過一個鼎的答案,因為也可以解答這個問題,所以先搬運來:
簡單回答:上古時代國家、或者說政權權力合法性的來源是什麼?
天和祖先的混合體。那麼如何維持這種合法性?
祭祀。還是引用《史記·封禪書》的材料:「皆嘗亨鬺上帝鬼神。」供奉祖先神明飲食是祭祀的核心儀式。除了祭祀之外,當時社會還以祭祀儀式為基礎衍生出一套禮制規則,作為社會權力運行的秩序,貴族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能脫離禮的存在。那麼禮器作為禮制儀式的載體,自然被上升到政權象徵的地位上來。
商人重酒,禮器中以酒器的爵為尊……
因為酒器不單單是用來喝酒的,還是禮制符號,能夠象徵權力,所以才如此重要。
2.上古時代糧食產量遠不如現在多,所以酒的產量並不大,只能供貴族們享用。之所以給人以「 為什麼會釀那麼多酒」,是因為「倖存者偏差」。現在我們考古發現上古時期的遺迹,出土較多的器物就是陶器和青銅器了(比較容易保存到現在),由於青銅器重要性比較高所以得到了文化層面上的重視,經常在展覽中被展出,在媒體中被關注,所以才會讓人誤會。
補充。根據孫機先生的考證,最早的酒應當是由果子發酵而來的。而糧食酒是在果酒的啟發下,通過不斷的實踐而得出的。在當時,果酒的數量應該並不少。畢竟飽暖才能思淫慾不是~
酒的種類繁多,風味各殊,其最本質的成分是都含有酒精即乙醇。酒精是大自然的賜予,含糖分的水果只要經過酵母菌的分解作用就能生成酒精。唐·蘇敬《新修本草》說,作酒用曲,「而蒲桃、蜜等酒獨不用曲」。不用曲的自然發酵之果酒在原始社會中已經出現,人類只有通過它才第一次接觸到酒精,所以這個階段必不可少。《淮南子·說林》中有「清醠之美,始於耒耜」的說法,以為最初的酒就是糧食酒;這在認識上是不全面的。
很多時候,酒是用於祭祀以及彰顯財富的。
「先酌鬯酒,灌地以求神」(《禮記 · 郊特牲》正義)
補充幾張常見青銅酒器圖片~
首先呢,糾正題主一個錯誤觀念,沒有資料顯示周秦時期糧食缺乏,畢竟總人口很少,就是撿果子抓兔子都不會餓死人。然後呢,那時候的酒和現在的酒不一樣,周秦時期的酒就是度數很低的米酒,是作為一種副食品存在的,是連酒帶米一起吃的,就是糧食換了個吃飯而已,就如今天用黃豆做各種豆製品差不多。酒器多更多的是一種文化上的原因造成的,但歸根結底還是生產力不發達,沒太多娛樂活動,還是喝酒最實在。
在周王朝奪得天下之後,西周就出現了比較嚴苛的禁酒令,把商王朝覆滅的一部分鍋甩給了縱酒尋歡這件事情~所以像如@螺旋真理 所說,酒器的地位已經有所下降。雖然有禁酒令,但並不是完全不允許酒的存在,而是對飲酒的場合方式有了更多的規定,包括設定了特殊的官職(酒正)來管控飲酒。所以很多商代流行的酒器,比如角、 斝、觚等,都在周中早期後慢慢消失了。在周朝,酒器仍然是祭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並不會因為禁酒而完全消失。
同時,酒器的名目繁多,有溫酒器、盛酒器、飲酒器、挹注器、承尊器等等,每一類下面又細分各種器型,所以在展覽時可能會讓參觀者覺得酒器的佔比很大。當然展出文物的選擇也會收到展覽的題目、館藏的文物、展廳的實際限制等等因素的影響。但是大體來說,青銅酒器的巔峰時期還是商朝,而不是之後的周和春秋戰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祀之器者,尊也,鼎也;戎之器者,戈也,矛也。
推薦閱讀:
※什麼是archaelogical complex(文明體)?和文化(culture)有什麼區別?
※如何看待「郝笛被譽為考古第一大家、天才考古少年」?
※考古隊發掘多久之前的歷史才能算是考古,而不是盜墓?
※哪些行為可以視為給1000年後的考古工作出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