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美國舊金山灣區就業形勢如何?


謝邀...我是做前端的,在灣區,今年剛換了工作,有三年的工作經驗,感覺就業形勢還挺好的。好公司的面試機會都是從linkedin上來的,有的是獵頭打電話,也有些是我亂投的公司叫去面試。今年考的題目差不多是這些:angular2 問的最多最吃香,不會也沒事就改問angular1 + angular material, angular1基本每家都問的很細節;萬年必考的white board coding; 各種design pattern尤其是dependency injection也有好幾家公司問,問的還挺詳細的。我以前是在銀行,用C#.Net,後來到了新公司用nodejs,基本都是javascript了,C#和.Net都不用了。不過面試的時候並沒有堅持要求用javascript寫代碼,都是喜歡用什麼就用什麼,其他公司也是這個套路。

我妹妹在洛杉磯那邊學會計master剛畢業,我看她找實習也挺容易的,她還沒考CPA,實習目前找的都是小公司,面試還都挺簡單。她的面試第一個是學校的career center來的,後來入職做了一段認識了人又跳到別的公司。

有一次聽經理和負責面試的同事談feedback,經理主要問面試人有沒有自信,有沒有回答問題回答的很有條理,這兩條不錯,最後面試官覺得行就過了。我個人的經驗也是,面試時自信有條理的確是最重要的。當然自信也是來源於經驗和平時的練習了。

我感覺找工作這事首先是膽子要放開,有一個堅定明確的找工作計劃,我認識的人里只要是膽大堅持不懈的都找到滿意的工作了。沒找到工作的我私心覺得他們還是臉皮太薄了,或者總覺得自己還可以回國,猶豫不決,前怕狼後怕虎,機會就錯過了。


利益相關:曾經 Airbnb 實習,現 Two Sigma

問題沒說什麼職業,標籤裡面有計算機科學,而問所有職業沒有意義,所以就當是問計算機科學吧。

灣區仍然是程序員的天堂。對於就業形勢,分成兩種情況。有工作經驗的程序員比較好跳槽,而且一般都會漲薪。畢業生找第一份工作相對於前幾年來說變難了一些,但是相對於其他專業是好找多了。找工作是實力的體現,但是能不能在某個具體的公司找到工作是有很大運氣成分的,這個大家都懂,統計漲落跟樣本總量 N 的關係是 ~ N^(-1/2)。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樣一開始去了夢想中的公司當然好,如果不幸沒有去成也不要灰心喪氣,先去個別的公司,一來沒準進去了才發現這公司也挺好,二來認真干幾年再跳槽特別容易。

灣區並不是程序員唯一的天堂,這裡吹一波我們街上的金融公司。我所在的 Two Sigma 有比灣區更高的薪酬(首先股票跟年終獎就不能比,然後年終獎還能部分投資進自己公司的基金,對沖基金的年收益你懂的),而文化是科技公司的文化(不穿西裝,上班時間自己掌握,舉辦各種 hackathon 等等)。灣區四季如春,風景好,爬山棒,而 NYC 文化濃厚,看戲看節目看博物館有意思。可以看看 Halite AI Programming Challenge 以及 Careers 。感興趣可以私信聯繫我內推,先點贊再來!另外 PalantirBloomberg 的好基友也非常願意提供內推,可以一併私信聯繫我。?(抱歉不提供任何諮詢,因為沒這個能力會誤人子弟。)


我是剛畢業直接從加拿大過來的,做UX,現在在某Enterprise。其他行業不講,只講自己知道的UX行業。

好UX從來都缺,幾個巨頭搶著要都是很正常的事。但UX是個軟專業,既,純粹靠著培訓上課和刷題並不能大程度地保證你找到工作,這點和編程不太一樣。且UX的職位空缺和程序員/PM比是最少最少的,也就意味著競爭最激烈。UX的工作很tricky,非常看重溝通技巧,個人魅力,和其他一些很微妙的東西。我個人不建議任何人沖著UX的職業前景,而不是本身有熱情和興趣,來加入這個行業,因為你找工作的結果可能會非常慘。此外,UX和程序員不一樣的是,entry level非常非常非常難找到工作機會,而當你踏入這個門檻以後,就容易一些了。所以在entry level,需要有好的學校背景(CMU/UW)和資源(學校資源,個人networking能力,家庭和社會關係)。

話說回來,這是一個非常rewarding的行業。設計師是一個需要美學基礎的行業,UX本身需要好的溝通能力,高情商,這就意味著,你身邊都是一群具有美感,高EQ,幽默風趣的人,在這樣的環境工作可以想像有多麼舒心:)我很感激自己有機會進入這個行業,也對未來的機會有很多很多的希望。


拖拉著回答一不小心就從16年寫到了17年,可謂終極拖延症臨床徵兆。

--------------------------

我本人是15年入職的,入職後這兩年一直在幫公司和組裡招新人,在這裡分享一下我個人的體會。

我負責招的都是工程師方向的,想要做software engineering的總體來說就業情況還是很不錯的。在知乎上的估計大家都有H1B需求,提供H1B的大公司每年招新人數量都穩定,各種跳槽的人也很多,所以常年都有新職位放出來。如果沒有H1B需求就更好找了,大量的startup長期招人,說不定需要你一個人做前端後端integration還要做deployment,成長飛速,再找下一份工作時候也就有了本錢。

先說一下應屆生,我一般面校招的第一輪,正式員工和實習生都面。簡歷是由HR篩選後交到我手裡的,我面試完後要把當天面試的這一群人分成上中下三等(大概2-4-4的比例),所有一等的都會收到終面邀請,二等的要看當年的名額。

本科和研究生的新生現在水平越來越高,我過去這兩年在MIT,伯克利幾個大校面的學生連大一大二的小朋友基本上都有很多項目和實踐的經歷,大三大四的就更不用說了。一般來說能來到我們公司終面的基本上技術水平都過關,終面主要就是和不同的組聊天,看哪個組的具體需求和學生的長項相符。

針對有工作經驗的招聘來說,我們組主要招兩個方向的工程師,能獨當一面的前端工程師,和專做AEM(Adobe Experience Manager)的工程師。基本上放出一個職位收到幾百份簡歷都是常有的事情,所以簡歷第一關都是HR篩選,一般到我老闆手裡的簡歷不超過30份,電話面的不超過10個,來公司終面的不超過5個。

我一般不參與前面的篩選,只參與終面。在我面試過的人裡面,有太多簡歷發光可是一問就露餡兒的工程師。技術這個東西你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所以談起技術和以前的項目一定要誠實。相比來說,一個誠實說沒做過,但是有信心能學會新技術的工程師遠遠比吹水騙人不償命的工程師要靠譜,畢竟招進來是要做隊友的。另外如果是組員面試你,性格和工作態度佔了很大的一部分。我們組負責面試新人的組員大概有五六個,每次面完聚頭討論的時候第一個問題就是,你願意和這個人共事嗎?一般只要有一個否定的回答,這個人就沒戲了,所以臉還是很重要的(大霧)。

除了這些細節外,現在矽谷的公司都很注重Diversity at Hiring,也就是在招聘的環節要考慮組裡成員的多樣性。這個多樣性有很多表現,最直接的就是性別和種族,但除此之外,還有工作生活背景的多樣性,思維方式的多樣性。多樣性推進創新能力,所以不要怕表現出你與眾不同的背景。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大家了解矽谷就業情況,正在找工作或者是有意向的各位加油哦!


推薦閱讀:

CMU碩士還有半年畢業,找工作想專註找到真正熱愛的data scientist工作但又怕太冒險怎麼辦?
ECE博士如何轉行做機器學習?
大數據還能火多久?
在做特徵工程時,什麼時候需要對連續型的特徵做取對數操作?
在Kaggle比賽中獲得好成績甚至拿到獎金的data scientist都經歷了什麼?

TAG:計算機科學 | 就業 | 數據科學家 | 舊金山灣區 | 數據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