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景觀都市主義」?

《景觀都市主義》看了前三章,感覺這更偏向於城市設計方面呢,只是運用景觀的手段。不過對於裡面大多數東西感到十分生澀,實在不是很能理解,第一章感覺說比較明確,還好理解些,看第二第三章時又暈了。。。

比如裡面提到的景觀都市主義認為景觀將代替建築成為城市發展的基本模塊,以及裡面提到的景觀都市主義更多強調的是時間的過程,裡面雖然有提到具體案例,但並不能理解要如何在實際項目中表達景觀是隨著時間變化去安排城市活動及社會變的最佳手段,這要才能體現呢。

還有,景觀都市主義改如何運用在實際的規劃設計中呢


說說自己的見解吧。

首先一點,景觀都市主義就是在向城市設計的領域喊話,而且是煥發第二春的城市更新項目這種多一些。這一點上你的理解沒有問題。

一.疑問

針對城市更新設計,為什麼會是這樣的?

因為景觀都市主義中包含著強烈而急迫的政治訴求。這個所謂的「政治訴求「,通俗的講,就是景觀設計師對於自身行業地位的不滿。這就牽扯到景觀設計師在行業食物鏈中的層級。

國外我不清楚,就國內的情況講,景觀設計師在進行城市設計尺度的景觀規劃設計工作時,情況是這樣的:首先——所有問題的癥結所在——就是要搞清一個建築-景觀的工作界面問題;再通俗一點講,就是要等著建築師們把確定好的建築外輪廓和立面風貌給到你手中,然後你在一個被建築師限制的死死的空間里進行填鴨式的道路、廣場、綠地設計。然後最後把成果匯總起來,拿去領導那裡上會。美其名曰「合作「。

手頭上城市更新設計項目。永遠在討論修改中的建築總圖(紫色無填充皆為修改過後建築輪廓線,可以看到最西邊已經完全缺失推倒重來),和從接手的一開始就不再需要景觀設計師發表意見的綠地水系布局。滿頭黑人問號。

接下來建築方面就會有一遍遍的修改,作為下游配合的景觀也就必然跟著修改。如果只是建築單體輪廓或立面的修改的話,那還算小改。但如果是交通、水系和用地的修改的話,那就拉規劃景觀建築三家都過來熬夜吧。從corner在書里的話來推測,歐美景觀界的情況應該也是一樣的。

這樣一來,我作為景觀設計師,不但工作的很沒話語權也很痛苦,同時也很難保證景觀除了裝點臉面還能發揮別的生態、社會層面的價值。而即使是最遲鈍的景觀設計師,在經歷幾個類似的項目後,也會發出疑問:難道就不能在我們規劃好景觀基礎設施系統的前提下,由建築配合介入,把建築單體擺上去嗎?

二.思索

在我看來,來個角色反轉,這麼玩還真沒什麼問題。而這也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這裡我舉個例子,這個例子不太恰當,但適合表達。

假設,這個棋盤中黑色代表建築群,白色代表景觀,(無關圖底關係)這個結構是符合景觀都市主義的著述的。我們可以發現建築和景觀都是有自身結構並且成系統的。那麼我的問題是:從構建棋盤(城市)的角度講,先畫黑方格和先畫白方格有區別嗎?

顯然並沒有。但聰明人會講,黑色白色都只是表象,方格網才是重點,有了這個網格,黑白色塊有接近無窮的變化,那我們就來到了這個問題的更深層次:景觀設計師來畫這個「方格網「是完全合適的。

-------------------------------------------------------------------------------------------------------------------------------------------

三.批判

景觀設計師敢這麼說是有底氣的,因為規劃師搞了這麼多年的城市規劃,城市中的問題沒有顯著的好轉;貧窮、暴力、黑幫、毒品,階層和種族的分化,難以遏制的城市產業衰退、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

昌迪加爾很任性的無視步行尺度,巴西利亞很任性的在地上畫個大飛機,北京改革開放三十幾年越規劃越堵。反而是景觀一直在治癒大地,調解矛盾,在激活城市和生態治理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遠有煤氣廠公園和北杜伊斯堡,近有高線,景觀給自己點贊加冕一點問題沒有。

底特律和北杜伊斯堡,高下立判。

-------------------------------------------------------------------------------------------------------------------------------------------

四.探索

那麼。這場」改朝換代」一旦成功,給城市設計帶來的變革就是顛覆性的。首先最直觀的,再也不是建築師把畫好的建築輪廓提給景觀要求景觀配合,而是景觀設計師從自身的知識結構出發,規劃設計景觀基礎設施,在完善基質斑塊廊道的基礎上,引出若干控制線,控制建築開發的方式和強度。雖然這些控制線看起來真的很像是從水體和綠地上offset出來的,但其實它們很高級。

這裡的景觀系統是凸顯生態和社會學意義的,而不是單純的休息、遊憩和觀賞。指導著整個城市的資源分配和資本逐利模式。它為景觀設計師爭取的是與規劃師、建築師間的真正戰略合作關係,而非食物鏈式的階段分工關係。而景觀規劃師糅合人居空間、生態治理、社會資本和場所精神特質的能力,將會是他勝任這一角色的競爭力之所在。

swa的「大自然」,現狀與策略對比,實質性的景觀系統骨架。

緊接著,對於具體的規劃設計內容來講,也就產生了全然不同的認識。

從大的層面講,景觀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景觀的價值不再由具體的功能和形式決定,而是由對於整個城市平面布局的指導策略決定。其中每個子項,或者說部分,都在策略中有一個類似於近中遠期的富有彈性的目標或願景。怎麼理解?例如一塊工業區改造綠地,近期解決棕地污染,中期成為深受市民喜愛的公園,遠期成為凝聚一個社區的核心組成部分,一個精神場所。

這種基於生態建設的變化是整個城市更新策略的一部分,一個有機的組分。

至於抬升地價和增加財政收入,當然是不可或缺的連帶效應和政治支持來源。

紐約Fresh Kills 垃圾填埋場公園的階段性策略,百度文庫有全套文本,其中的階段性策略十分系統

在我看來,可以簡單理解為:近期是恢復性的生態公園,中期是郊野公園,遠期是集休閑娛樂,體育健身,文化展示於一身的大型市民公園。可想而知,周圍的地產商、服務業老闆和當地議員都要樂翻了。

我們沿著整個邏輯往下走,同時進入更小的城市尺度,景觀系統必然會在時間維度上處於不斷更新不斷變化的自由中。這一方面體現在現代景觀建設和諧社會的努力上,作為一個場所容納不同群體在不同時間的不同活動。

BIG的超級線性公園,MSL們賓至如歸,從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另一方面體現在一種生長或變化的可能性上,這種可能性又反過來建立在更高尺度層面上對整個城市景觀系統的理解上。

怎麼理解?看下面的案例,這個案例曾有人邀請我分析過,我寫了很長又刪掉了因為我感覺我寫的完全不是人家想要的,這裡給那位同學道歉了。

美國,摩爾廣場

場地發展歷史過程

從場所精神的角度去思考這個案例,如果實在國內,要發掘一塊場地的場所精神,一定是要大量查找各個朝代的歷史、民俗和名人故事。最後,古時的痕迹特意突出保留,並且新置入很多符號化的、極為具象的所謂景觀要素。

但在這個綠地中並沒有,設計師僅有的兩個動作就確保了場所感的自我完善之可能。一是延續綠地在城市綠地中的結構性節點地位,二是順應場所精神的置入和置換。

過去可能是中產階級晚飯後散步的公園,現在青少年要運動玩耍,年輕人要聚會辦表演,老年人要健身喝咖啡。那就順勢而為,我去增加對應的植被或設施。

城市綠地系統中的結構地位

場所中的市民活動

有保留過去的道路軸線嗎?沒有。有保留歷史上的材質嗎?沒有。有表現過去歷史的文化雕塑嗎?沒有。

多餘的精力可以去好好搞搞生態設計,務實且利民。所以現在ASLA獲獎作品中,你看不到文丘里時代那種符號或現象的東西;看不到形式或材質的提取,也看不到基於空間的軸線、視線等老八股分析。相應的,至少會用至少一頁文本的篇幅,以十分生態的方式,把場所中會出現的市民活動都放上來,這都是深層的原因和動機的,不只是因為這張圖排出來很積極陽光很好看。

當然我國自有國情在此,雖然好幾個朝代的時間都比美國歷史還長,但公共綠地絕大多數是建國後才以人民公園的形式出現的新事物,所以這是個矛盾,需要不同的解決思路。

景觀最適合做變化中的場所精神的載體。為什麼不是建築?因為建築,改造起來比較困難。產權物權糾紛複雜,周期長且十分花錢。

比預計完工時間(至少)晚了七年的漢堡易北音樂廳,心累。而且相比下面的效果圖,這個畫風變化也太刺激了。圖片1來自築龍

思路再往下走就是技術的問題了。景觀憑什麼保證這種時間上的彈性呢?比如先前做了景觀的地方在遠期要做建築用地,怎麼協調矛盾?

不著急。技術上景觀必然有與時間掛鉤的策略,例如真正生態敏感的片區,自然會爭取法案限制開發;預備建設用地,景觀設施可以採取低影響開發的策略。

如果是傳統的廣場樹陣廊架花壇這些,砸掉重做當然是浪費錢,但可以通過使用廉價貨回收的材料替換相對昂貴的石材和高標號混凝土,用容易繁衍和打理的地被植物代替昂貴的楓樹、銀杏和櫸樹等景觀樹,限制成本,降低改造難度。

所以近幾年會流行石籠、礫石和耐候鋼等新材料,asla會鍾情亞麻科植物。其實都是有原因和動機的,並不僅僅因為時尚好看。這些是技術細節了,不多講了因為講不完。

asla得獎作品中的一個專項研究,研究城市中以往被視作野草的植物的生態景觀價值。背後是有動機的!

-------------------------------------------------------------------------------------------------------------------------------------------

五.反思

總之我認為,關鍵是政治訴求,理解了這個,大師們所說的話里的目的和動機都好理解。例如俞孔堅的「反規劃」,其實包含了中國國情下的關於景觀都市主義的展開,道理是一樣的道理。至於是不是炒作和吹牛,我們無法去惡意揣測,但應該永遠保留質疑的態度。

我的疑問有:

1.在城市中心區應該怎麼展開?BIG U那樣?市中心的建築密度是由地價決定,這受制於物理和數學規律,在市中心添加大量的景觀設施,瘋狂程度甚至超越柯布的巴黎改造。

2.與現代主義建築不同,看上去不可能全部景觀設計師都受惠,整體規劃和重要節點,大師和明星事務所來就行了,剩下的設計師繼續去配合建築,做商業,做辦公,做住宅。

3.實際項目經驗中表現出的規劃設計技巧,自我證明的過程。

4.具體實施起來,能與麥克哈格的疊圖法有多少區別,是個很大的問題。

5.景觀設計師能學會的,一般來說規劃師和建築師也能。


@laer不贊同你的觀點。在景觀都市主義中,恰恰是把景觀當作「基礎設施」,所以景觀才是骨骼,並非建築。當然,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景觀早就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園林,它的含義更為廣泛。

先佔個坑,待我有空詳細寫下。

-----------------2016/09/10修改---------------------------

首先,需要了解景觀都市主義的基本概念。「景觀都市主義」出現於20世紀末。1997年,時任多倫多大學建築、景觀與設計學院副院長的瓦爾德海姆首先創造了「landscape urbanism」一詞,用來描述都市規劃設計領域一系列新出現的理論與實踐。

在其概念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2條線索:一是現代景觀科學和生態科學對於人居環境營造日益深入的影響;二是對於當代城市現象的景觀化閱讀。而這兩條線索的背景,則是後工業化時代,不斷蔓延、混雜的城市。在那個時代,城市表現出許多新的特徵:高度的流動性、去中心化或無中心化、混雜的功能等等。城市似乎可以被視為一個水平延展、不斷變動的景觀系統(這裡的景觀系統可理解為景觀生態學中景觀系統),在此過程中,傳統的城市與鄉村、人工與自然的二元對立被消解,「城市」與「景觀」的概念區別變得模糊了。這種「景觀範式」是與注重個體形態的「建築範式」相對的,側重於各種要素和作用力錯綜複雜的相互影響,側重於「之間」的空間和動態變化的過程。很顯然,傳統的城市規劃設計思想遭受到現實的挑戰,功能分區的思想顯然無法解決現存的問題,因此,景觀與城市的嫁接成為新的嘗試,給予了城市設計新的可能。

而關於景觀都市主義的實踐,拉維萊特公園無疑是一座里程碑。在屈米與庫哈斯兩個人的設計方案中(庫哈斯第二名,屈米中標),他們都用一種潛在的秩序來控制整個空間,這種秩序直觀來看,就是層疊系統,與自然系統中的土壤、植被、大氣、生物等各個層的疊加相似,這種秩序本身就是一個系統。這種秩序系統是無中心、無等級、開放和可蔓延的。你會發現,拉維萊特公園自身與城市之間,似乎沒有間隔,或者更準確的說,沒有邊界,它本身就是城市景觀的一部分,與外圍城市形成無形的交融。或者可以這麼說,拉維萊特早已不是公園,其本身就是城市。

此外,這片層疊系統疊加後形成一個「表面」,詹姆斯科納將這個「表面」理解為城市基礎設施的網路。當然,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景觀都市主義將城市經濟系統、生態系統、社會系統相互作用而形成,它強調的不是形態,而是這個中間作用的過程,這個動態的過程。除了自然景觀之外,景觀都市主義強調事件景觀,它有很強的偶然性和暫時性,並且代表了真正的城市生活。(說到這裡,我一下就想起了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不斷強調的用途混合所創造的多樣性,而用途混合本身其實就蘊含著偶然性的產生)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景觀都市主義同樣強調生態學的重要作用。但是,在這裡,生態學被理解為信息、物質、能量的交換轉移的過程,並非是崇尚那種原始、自然的自然系統。如同自然系統一樣,城市也有其自身的秩序,這種秩序同樣是「生態的」,並不遜色於森林和河流。換句話說,我們不應以傳統眼光繼續看待城市,不應先入為主的認為它是不生態的,而應去探尋其自身的「生態」,而非自然的「生態」。正因如此,你不難發現,在屈米的設計方案中,並沒有傳統的自然公園的田園牧歌(這一點讓他受到批評),人工化的秩序在這裡成為主導。

總而言之,景觀都市主義理論產生時間不太長,理論發展很快,但是實踐較少,理解起來會有一些困難,其實我也有很多困惑,願與各位同仁共勉,懇盼賜教。

參考文獻:

[1]胡一可,劉海龍. 景觀都市主義思想內涵探討[J]. 中國園林,2009,10:64-68.

[2]華曉寧,吳琅. 回眸拉·維萊特公園——景觀都市主義的濫觴[J]. 中國園林,2009,10:69-72.

[3]龔美雄. 景觀都市主義的起源與發展[J]. 中國城市林業,2012,04:60-63.


我淺顯的做個簡單描述。

這裡有個名詞叫做「基礎設施」。

度娘上怎麼描述的呢?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

你看,有「園林綠化」這麼一項。

你問題里說到「基礎模塊」,其實就是這麼一個意思,園林綠化和其它那些共同組成了基礎設施,發揮其在城市中的相對應的功能。

交通、電氣、給排水等等有人稱之為「灰色基礎設施」。

園林綠化我們自然叫做「綠色基礎設施」。

在實際的規劃設計中,設計師其實都有做這個的,比如專項規劃階段,同交通專項、給排水專項、電力專項一樣,有綠地系統專項,這就是實際應用。

然而在微觀上的園林工程層面,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被很多園林設計師所忽略,只去關注其審美方面。

這是很糟糕的。


先回答題主,其實「景觀都市主義如何用在實際的規劃設計中」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因為它自己並沒有一套清晰的方法。景觀都市主義是一群設計師基於同一種價值觀做出的不同回應,而這個價值觀是:

面對被資本市場驅動的城市,他們認為城市設計不應該再以建築這一資本載體為單元,而應該回歸生態(urban ecosystem)+人的角度(human-scale)來做設計

從行業訴求理解景觀都市主義的出現,當然算不上錯,但是任何學科的發展和推進,自然都是為了提高該學科的重要性和受重視程度。假如只是通過這個角度去理解景觀都市主義,肯定無法看到全部。

首先有些題外話,很多時候提出學術概念都是為了爭奪學術話語權,在學界划出自己的領地,因此在表述時,為了與已有的概念進行區分,會使得話語變得晦澀不清(更別提翻譯之後)。GSD曾經也算得上是景觀都市主義的革命根據地,最火的時候人人都得談論這個詞。一些學生們為表達憤懣之情,landscape urbanism bullshit generator 應運而生。landscape urbanism bullshit generator

Peter Rowe(研究urbanization的大咖)其實也吐槽景觀都市主義is nothing new,相傳還曾和Charles Waldheim爭論得面紅耳赤。

但是拋開這些,只談論這本書里構建的「景觀都市主義」,我覺得還是非常有趣的。個人認為主要是因為以下兩點。

第一,它的設計思維建立在對社會經濟的關注和了解上。比如書中談到了很多次後福特主義,那麼想要讀懂文章就需對工業化和後福特主義對西方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影響有大概的了解。其實我認為這些關乎社會經濟發展的辭彙,設計師是應該了解的。影響設計場地的因素不僅僅是場地本身的自然條件和屬性,甚至可以說,更多的影響來自場地所處的社會和經濟環境。西方很多經濟學家、社會學家(David Harvey, Henri Lefebvre, etc.)都從他們自己學科的角度深入探討過城市形態的形成,而景觀都市主義正是試圖引導設計師通過設計實踐對這些思考進行反饋。

第二,它的思考維度面向更大的尺度。它將景觀設計思維向城市尺度拓展,這種思維的轉化模式,道理類似於建築設計向城市設計的轉變。傳統的「造景式」景觀設計中(比如歐洲的造園,中國的傳統園林),設計師更多的關注點是在場地內部的空間組織與排布,探討設計形式的美與丑。而在景觀都市主義的視角中,它更強調去發現場地內部或者與周邊環境存在問題並去解決問題。在景觀都市主義構建的語境中,這些問題往往來自被資本主義主導的城市化進程(第一點的體現),其覆蓋面非常廣泛,比如城市居住環境(built environment)、城市生態環境(urban ecosystem)、社會公平、居民健康、文化記憶等等。

另外這本書是一個論文集,它每一章之間未必有遞進關係,甚至不同作者想法都會相互矛盾。我覺得這正是這本書非常有趣的一點,它會引發你去自主思考,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所以假如看不懂,其實可以先去看標題尋找感興趣的章節,然後再回頭。我個人認為,在讀設計理論的時候,不要把設計結果當成全部,要思考形成這樣設計結果的原因,要去理解作者的邏輯。比如拉維萊特公園,我其實並不認為屈米的設計思路是書里寫的那樣,但是這並不妨礙作者以此為例闡釋他的思考和邏輯。

總之,對於我這個在國內本科從「風景園林」視角來學景觀設計的學生,我讀這本書還是受到非常多的啟發。這本書重新總結和梳理了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融入了西方設計學界對社會經濟政治的關注,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很多耳熟能詳的景觀項目,非常有趣。但是想把景觀都市主義當成一個全新的教義,確實有新瓶裝舊酒的嫌疑。本質上來說,它想要包裝出的「景觀都市主義」這個新概念,其實奧姆斯特德100年前在設計綠寶石項鏈的時候就已經在做了。想通過一本內部尚未統一意見的論文集來自立門派,成立一個嚴謹的城市設計學說,也多少顯得底氣不足。


都市是人體的話,建築是骨骼,景觀是肌肉。景觀都市主義就是健身。


以前總結過一點景觀都市主義的理論要義,當時因為要控制在700字以內所以並不一定總結完備,但核心內容基本還是包括了的,對認識景觀都市主義是什麼應該有一定幫助,內容如下:

當今的大都市不再僅僅被視為是一個個盒子狀建築的集合,而更多地要被視為一個有厚度的、由積聚的斑塊和層疊的系統構成的有生命的毯狀物。景觀都市主義從景觀的角度思考城市問題,生態策略作為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景觀應該代替建築成為決定城市形態和體驗的最基本要素,它探討了一種調解建築與景觀、場地與對象、方法與藝術之間分歧的可能性。是綠色基礎設施概念的理論先鋒。

由查爾斯.瓦爾德海姆首次提出這一概念,景觀都市主義的若干要點:歷時過程和過程形態、水平性、基礎設施、生態學、技術與操作方法(強調學科交叉和綜合,與過去那種創造「如畫」的圖景為目標的景觀設計區別開來)。

其幾層涵義:

1面對日益複雜的城市環境,優先考慮景觀。

2生態設計手段作為媒介,植物和水體作為載體,成為整個場地復興和再生的種子和催化劑。

3風園應該成為項目的組織者與領導者,重新整合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係。

4設計是一個過程,強調實踐的長期性和過程中與周圍人群的互動性。設計過程的展示和大眾的參與,一方面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也使得設計的結果具有開放性、不確定性,因此設計提供的只是開放性的策略而非具體的設計形式,設計方案只是其中的一種可能,理解設計的過程及之間的邏輯關係比具體形式更重要。

5以較低的前期投入撬動整個地區的發展,即創造經濟效益的景觀。

6景觀代替建築,成為城市發展新秩序中的最基本要素,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景觀基礎設施。

景觀都市主義的風園方向:工業廢棄地的修復、自然過程作為設計的形式、景觀作為基礎設施。

景觀都市主義使建築的尺度跨越室內及室外;城市的尺度超越了規劃層面;景觀的尺度也不限於特定的場地,包含了多重的生態系統。


推薦閱讀:

生態景觀設計「雨水花園」在城市環境中的應用?
十年前預測的十個最具潛力的職業,如今你們還好嗎?
新一代景觀設計師應該如何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如何掌握景觀(園林)材料?
什麼是景觀設計(landscape architecture)?

TAG:城市規劃 | 建築設計 | 景觀設計 | 城市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