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不尊重孩子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那麼多爸媽不在乎孩子的意見而一意孤行自以為是?

當自己的意見和家長的意見有分歧時,家長就會以你不懂事你任性你沒有孝心如此是理由來反駁你,可有時候並不是你的錯,僅僅是因為他們心情不好或者覺得被孩子說贏了丟臉,於是就拿這樣的必勝的道德規範來做盾牌,讓孩子無可攻克,然後獨自傷心。

為什麼家長普遍都不尊重孩子的意見,並且經常口出惡語傷害孩子?


沒想到這個隨手寫的答案還引起了部分知友的共鳴,不勝榮幸,最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們浙江公務員考試剛剛出成績了,不少落榜小夥伴就和我聊了聊,就出現了我文中所說:「我身邊的不少男生,他們和我說起考公務員,考編製的目的時,竟是出奇的一致:就是為了能夠在相親市場上多一個籌碼,能讓「別人」滿意,他們不會考慮說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自己的工作,是不是適合這個工作。」的情況,所以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有人說,如果很愛一個人,百分百投入,算不算沒有人格,當然不算,愛一個人也是一種追求,雖然與我的人生追求不同,但所有追求都是平等的,都是可貴的。只要不把你的人生希望,完全寄托在你的伴侶身上,影響他的追求(人家自願的除外),甚至逼迫他為了你而去幹嘛幹嘛就行了啊!我身邊也有不少人因為自己的另一半感到生活很有壓力,這種壓力不是來自自願的而是來自對方的逼迫,他們的生活因此不快樂,對雙方的感情也造成了影響,我覺得這樣很不好。就像是家長個人覺得學鋼琴好,就不管孩子喜不喜歡鋼琴,而去逼迫他學習所產生的裂痕一樣。

有人說,家長的一些干預是為了讓孩子少犯錯,其實我個人認為除了一些原則性的重大問題之外,犯錯並不可怕,為嘗試而犯錯甚至挺有意思。孩子就像一顆小苗,應當生活在自然中,經歷一些風雨,家長可以當一把小傘,但決不可當一個溫室。

----------------------------------------------------------------------------------------------------

最近正在思考這個問題,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一二。

我覺得,家長不尊重孩子意願的原因在於中國的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即:中國人很少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他們總是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其他人或者其他事物身上,譬如孩子,譬如伴侶。

我身邊有不少家長,覺得活著的意義,就是把孩子供出出息來,而不是自己有什麼理想抱負要實現。我身邊的不少男生,他們和我說起考公務員,考編製的目的時,竟是出奇的一致:就是為了能夠在相親市場上多一個籌碼,能讓「別人」滿意,他們不會考慮說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自己的工作,是不是適合這個工作。我身邊不少姑娘,覺得生活的價值就是趕著嫁人,趕著生孩子,找個多金的對象,就能少奮鬥幾十年,而不是想我要豐富自己的閱歷。

這都是一種人格的不獨立。

而這種不獨立帶來的是將希望過度寄托在別人的身上,將自己對於生活的要求,也強加在了別人的身上。

家長不會說希望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道路,只是希望孩子幫他們完成未完成的心愿,達到一種世俗的成功,不管這種成功是不是孩子真心追求,真正合適的成功。

男孩子會希望找一個適合結婚的,溫順的,家庭條件較好的對象順利結婚,希望這個姑娘能夠在生活中幫助他,給他解決後顧之憂,幫他帶孩子,做家務,而不問這個姑娘是不是有自己的追求,願不願意當這個賢內助。

女孩子會希望她的另一半可以照顧她,寵她,賺很多的錢,為此頻頻給另一半施加壓力,讓他看看別人家的老公,而不問她的丈夫,他的工作讓他快樂嗎?

這些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太多太多了。他們都會異口同聲地對最親愛的人說:我啊,這都是為了你好!

然而然而,這種為了你好的「好」,真的是對方需要的那種好嗎?我喜歡的是香蕉,你偏要給我一個西瓜,然後告訴我,那是你最喜歡的!就像我媽覺得完整的家庭必須有2個孩子,自己當初因計劃生育沒生二胎,而天天洗腦讓我要生二胎一樣。(然而我現在並沒有結婚,我覺得只生一個好!我們的思想不一樣,你要尊重我啊,媽咪~)

如果,他們有自己的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追求,不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他們又何須如此,如果他們自己心中有一個世界,有自己的追求,那麼又何須通過要求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大可以說:去做你喜歡的事,我支持你!

所以我這段時間常想,人一定要獨立,這種獨立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獨立,更是思想上的獨立,這不僅僅是你一個人的事,你的心理依賴,也會成為你身邊人的心理負擔。


1.中國幾千年來的家長集權制遺留思想

2.自認為年紀大懂得多

3.要維護家長的尊嚴和面子,錯了也得硬挺

4.就是想拿你撒氣,因為在他們眼裡孩子是私有物

5.自身不成熟

總之這樣的家長就是無知愚蠢和性格缺陷,沒有什麼為什麼。


為什麼有一些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

乍看起來可能的原因有很多種,但其實問題的真正根源就在於,他們從來也不真正尊重自己。

——————

不理解?我來詳細解釋一下。

我見過很多家長,他們提及自己孩子的教育,往往更看中孩子聽話,乖巧,識字,讀書,成績,社會地位——但似乎一點也不看重孩子的心理狀態。

一個孩子他是否開心?他是否對自己的狀態滿意?他是否相信自己的能力?他是否相信自己周圍的人?他是否愛這個世界?他是否能夠對自己的不足淡然處之?他是否能夠在眾人的壓力下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這些東西似乎都與這些家長無關。

我無意責怪這些家長,因為他們對待自己子女的方式,正是源自他們對待自己的方式。

在外人的壓力下,他們選擇順從;在環境的考驗面前,他們放棄自己的初衷;在自己的心理困境當中,他們選擇迴避——他們從來不曾真正考慮自己想要的和需要的究竟是什麼。

他們不懂自己,所以也不會理解自己的孩子。他們看似蠻橫固執,實際上往往內心已經弱小到了只好自我麻痹的程度,所以他們往往會格外好面子。

——————

相反地,我也見過一些很有思想的父母,他們對於自身、社會等等問題會有更多更深的思考。這樣的父母提及子女的教育時,他們往往更看重孩子的生存狀態,而不是孩子在當下環境中的排名,亦或是孩子是否對自己足夠順從。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完善的自己,在心理和人格上必須要足夠成熟和獨立,他們知道沒有人能夠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他們通常不需要外人的建議,因此他們也知道自己的子女會有著相同或者類似的想法。他們或許曾經遇到過內心的難關,並最終取勝;正因為受過傷害,他們往往會更加努力地保護自己孩子的內心。

他們知道,人為自己而活,所以他們選擇尊重和理解孩子。

——————

所以如果你遇到了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請不要過分責怪他們,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如何尊重自己。

所以如果你遇到了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請不要複製他們的樣子,否則你的孩子將來還會來知乎問相同的問題。


文首再次高亮:答案只是針對父母對孩子惡言相向的其中一種原因做出解釋。

———————————————————

因為有些孩子的出生,本就不是家長自願的。

他們有的是由於社會屬性加諸給育齡成年人的繁殖義務與壓力,在大人們例行公事後才得以產生,

他們有的是解放了動物本能的兩個人一次溫存與享受後的意外產物,

他們有的因大人一些錯誤的判斷而得以活到出生,從小身上便帶著性別歧視的枷鎖,

他們有的是一對本就不相愛的夫婦,為了自己的父母,為了別人的眼光,才生下的。

還有非常多的原因,足以讓家長不那麼喜歡自己的孩子。

不那麼不代表一點不,對於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孩子,沒人會一點感情都不帶,虎毒尚不食子,何況是人,請勿偏激。)

大人們給孩子們創造了許多惡意滿滿的形容詞,「白眼狼」,「討債鬼」,「賠錢貨」……國情下孩子是必須要的,但孩子的出現卻讓他們感到自己生活品質的下降,為此怨懟,惱怒,把生活的不滿發泄到孩子身上,和那些在外面敢怒不敢言憋屈了只敢回家打老婆的窩囊廢並無差別。

這世上,有無數而立之年甚至是不惑之年的大人,內心依舊是個孩子。不好意思,這裡的孩子帶有貶義,是指與成熟相對的幼稚甚至是愚蠢。

他們早在十幾歲甚至是幾歲時就已死去,早早是一個軀殼,連自己都不愛,何況是愛伴侶,愛孩子。

孩子從沒做過大人,所以他們不懂大人,

可是大人是從孩子變成的,他們怎麼能不懂孩子呢?

而那些不懂孩子的人,他們其實連自己都不曾懂。

假設一個做足了備孕工作,嚴格規範自己生活的女子,懷上了愛人的骨血後心懷憧憬的感受他的慢慢長大,然後受盡磨難的生下他。從他牙牙學語到會說話,從襁褓中到下地走路,經歷了這一切後,哪能忍心去傷害他,怕是連訓斥一下,都要細細思考這會對他造成的傷害與影響,三觀會不會受到撼動,性格會不會產生改變。

手掌高高揚起,也只敢在屁股上輕輕落下。

某些對自己的子女惡言相向的人,內心針對的對象,其實不是孩子,而是令他們不滿的伴侶,父母,工作,生活,以及整個世界。

————————————————————

在我之前已有答主給出正確答案,因此不再贅述。

此答案只是針對父母對孩子惡言相向的其中一種原因做出解釋,為讓一些家長意識到自己的批評與對孩子尊重缺失,究竟是單純由於孩子的問題(不乖等),還是其實帶著自我情緒(遷怒等)。

也希望不管是已經或是尚未晉陞父母的知友能仔細思考對待孩子的態度、教育方式問題,並將好的相處方式延伸至自己的伴侶,家人。

由於答主向來致力於投放小餅乾與寫故事,並沒有意識到即便是在認知水平相對高的知乎,人與人的理解能力依舊有較大差別,還望勿偏激,勿絕對,勿摳字眼。

特此強調:①不要輕易對號入座,由於每個人所處環境與經歷不同,並不能同一而論,多看幾個答案,多思考,多分析。

②假使發現自己的父母的確是答案中的那種,如果有「都是我自己做得不好無能」的心理負擔便可先卸下,嘗試溝通,可能連父母自身都沒有發現他們抱著的那些對你不公平的心理。

希望深受其害的人能避免成為這樣的家長,

沒有經歷過的人也請勿肆意評判

夏蟲不可語冰

為(精)保(力)切(有)題(限)也不再擴充這種教育方式背後深層次的原因,以及對孩子產生的系列負面影響。

想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人,最先培養的應是健全的心智。


所以我一直認為最應該考證上崗的身份是父母


因為家長認為對孩子最有利的是管教,而不是尊重。

桑德拉布洛克在《弱點》里扮演的養母雖然神叨叨的,但她對被收養的男孩說的一番話卻很震撼。

——So you want me to go to Tennessee?

——I want you to do whatever you want. It is your decision, Michael. It"s your life.

——What if I want to flip burgers?

——It"s your decision. It"s your life.

我想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從語境中拿出來看,這句話很有問題:任何你想做的事?搶劫、殺人行不?說行的你出來,警察叔叔就是他!但放在電影的語境下看,它是指一個品性良好的孩子有沒有權利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那情況就有點兒複雜了。

很多中國家長的直接反應就是『放屁!孩子能對自己的決定負責?放任不管都由著孩子,出了事誰負責?你負責嗎?別站著說話不腰疼!』

60和70後的家長有個特別明顯的共同觀念:我沒有功勞總有苦勞,看在為孩子受苦的份兒上,孩子也應該體諒我的一番苦心;如果孩子不理解不體諒,那就是不懂事不孝順。其實家長付出再多的苦心,也不代表孩子一定要體諒,一方吃了成噸的苦,另一方也有不理解的理由。吃苦換不來理解,溝通才行。

可是,做不到尊重孩子,溝通一定會變成單方面的提要求。

很多家長也讀過大學,知道先進的教育理念指什麼,但他們就是做不到。前幾周還天天罵孩子,後幾周就在朋友圈曬帶孩子去旅行,說:感謝有你的陪伴。在這種家長眼裡,尊重是個招牌,需要時拿出來撐撐門面,不需要時扔到角落裡積灰。孩子一旦有異議,家長會特別委屈:我明明有尊重你啊!有是有,挑著用能算嗎?教育的表面功夫做得太好,連自己都被感動,越發見不得孩子反對。

還有的家長連表面功夫都不做,直截了當,不容反駁,如我家孩子他爹。他剛才讓孩子寫作業,就是聽也得聽,不聽也得聽。孩子說想自己安排,他說:你自己安排每次都是最後才開始寫,你做不到自我管理,那你就要聽我管。被嚴格管教出來的孩子也有能適應的,更多的孩子卻感到不舒服,甚至痛苦,誰也不希望像個牲口一樣被驅趕,有的人咬咬牙挺過去了,有的人卻一輩子都很難過。

我對孩子說,你不知道該怎麼安排才能既玩又完成作業,那就從後往前推,晚上幾點睡覺,幾點到幾點要做什麼,再算一下作業的時間,看夠不夠,不夠再想從哪部分擠時間出來。他去算了一下,問:那我到底該用2-1-2,還是4-2-4?我說你隨便。2-1-2指的是寫20分鐘作業休息10分鐘再寫20分鐘。以他的尿性我知道肯定會出岔子,沒關係,下次還可以再改進。

孩子每一次的自主決定都視為一次可校正的機會,校正人是孩子,不是家長。家長最大的問題是太想替孩子規劃好未來,該學什麼,該和誰交朋友,該讀什麼專業,該在哪裡就業,該和什麼人結婚,什麼時候該生孩子,該怎麼教育子女。。統統要插手,管教到底,人生無憂?

接受孩子做任何想做的事的前提,必須有順暢的溝通,要實現溝通順暢,雙方必須平等,尊重才可能換來平等,而管教不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管教應當是個逐漸退出的角色,孩子越大,管教越少。與此同時,尊重卻必須無時無刻不在。


因為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多少真正尊重別人意願的人。

一意孤行、自以為是本來就是人類共有的毛病。

你應該經歷過各種道德綁架,不光是家人,還有各種親戚,長輩。

他們潛意識裡正是知道,你無法反抗,才會作出各種越線的行為。換言之,大部分人在陌生人面前的剋制,並不是尊重,而是對於無法控制的關係的畏懼。

一部分的家長正是有意無意的意識到了對孩子絕對的控制權,並加以利用而已。

同樣的,家庭關係中,對父母、愛人的冷暴力也是層出不窮,究其根本,也是因為當事人認為自己處於絕對控制的地位。

道德綁架本質上就是利用倫理關係中的優勢壓迫弱勢的一方,從而達到滿足自己控制欲的本質。

在面對生理狀況、倫理關係都處於弱勢的孩子的時候(甚至於部分家長會認為小孩是自己的所屬物,擁有完全的控制權),大部分人都會心安理得的給自己找一個借口施暴。

比方說:你不懂事(你還小)。你怎麼這麼沒有禮貌?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我是你老子...等等。

甚至於直接上手打人。

只要找一個理由,自我暗示自己,對方都是錯的,暴行就會被合理化。

歷史書上歷朝歷代都會為暴政做美化,而把這些行為放大來開,正是千萬人的人性陰暗面的疊加。

人類的暴虐是寫在骨子裡的悲哀。

絕大部分人在擁有絕對權利之後,都會對那些違逆自己又無法反抗的人開始施暴。

看看斯坦福監獄實驗 (豆瓣)這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那些扮演獄警的,並沒有接觸過惡的大學生,很快卻變得暴虐而又殘忍。

被教化過的普通人,即使改變了處世方式,卻並沒有改掉本性。一朝失去了約束,本性就會暴露出來。

我要的不是真理,而是服從。

I have the Power.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世界上能控制自我的聖人是極少數,更何況這些只是作為普通人活著的父母。

在權利的遊戲里,只有當有朝一日你佔了上風,作為經濟獨立的成年人脫離他們的控制,他們才會臣服。

然後他們會開始跟你講道理,要求你要孝順。

可悲吧。

然而本質上大部分人都是無能的暴虐者。他們的世界裡沒有尊重,只有壓迫與被壓迫。

不必批判誰,因為人性本就是如此。

而越來越多人的反思是結束這些暴虐的希望。

我們認清人性,我們反思,於是我們會進步。

子曰:「以直報怨」。

不要用善良和忍讓去對待傷害,用力量去制約傷害,用內心的強大去終止傷害

當然,我知道提問的小朋友心裡肯定很難受,那我提兩點小建議吧。

一、在你無法反抗傷害的時候,放棄幻想,認清問題,保護自己的內心。

二、當你對此有足夠的認知和處理能力的時候,也許問題已經不復存在了。

祝好。


也不能說普遍如此吧,現在很多年輕父母還是挺尊重孩子的,不再說「都是為你好」之類的道德大棒。

下面是我個人的一點體會,供參考:

尊重孩子是有成本的。

孩子有不同意見,可能有些是合理的,有些確實是不合理的。無論如何,父母要想說服孩子聽自己的,都需要花時間溝通,這時間就是成本。時間越長,成本就越大。

由於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確實不如成人,所以很可能父母所說的,孩子也不認可。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我給你講道理,可你不聽。那麼為了更好地讓孩子認可自己的說法,父母需要改變講道理的方式,學習特別的溝通技巧,並在千變萬化的實際情況中合理運用。這需要費很多腦細胞,這就是成本。

成本就是投入。

那我們再看產出。不同的事情產出的價值是不同的。比如出去吃飯,孩子想吃餃子,父母想吃麵條,可能父母覺得自己改成吃餃子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那麼這件事情父母投入精力勸孩子聽父母的,對父母來說,產出就很低。而比如孩子病了去醫院打針,孩子不想打,父母想打,那無論如何是不能聽孩子的,所以這件事情父母通過努力讓孩子聽自己的,產出就很高。

人無完人,誰也做不到,為了孩子任何成本都能接受。所以,現實中我們做父母的往往是根據實際情況,衡量一件事情的投入產出比。

這件事投入產出比還可以,就多跟孩子溝通一會兒;那件事投入產出比太低,那就算了,不值得費勁;如果某件事投入產出比很高,父母有可能會不擇手段,比如說出題主所說的那些話。

所以,可能更現實的情況是,父母們部分時候尊重孩子,部分時候不尊重孩子。只不過因為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父母眼中的投入和產出不一樣,所以有的父母尊重孩子的時候更多一些,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時候更多一些。

=============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奶爸de自我修養

不愛雞湯,只有乾貨!


因為他們根本沒把你當人啊,只是他們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他們養著這塊肉,然後指望著老了以後這塊肉給他們養老……

只是一塊肉而已,有必要在乎一塊肉的想法嗎?


前面一個答案說得很對,尊重孩子是要家長付出成本的,因為當我們發號施令,其實都是在往減少自己管理成本的方向走。

好好學習!以後你就不用啃老了。不要早戀!搞出人命還不是老子幫你擦屁股?要是影響學習,將來麻煩大了。不要看電視!媽的你在看動畫片我的宮斗劇都快播完了。不要玩水!又要給你換衣服又要洗衣服。連半歲鳩開始把尿,也是為了早點能自己上廁所不用換洗尿布。學習各種課程,在親戚面前各種表演,其實也可以這麼理解的。2歲還喂飯,不就是怕孩子吃飯撒一地嘛。

前期投入的管理成本會比較大,但他自己通過試錯學習到的東西,是你苦口婆心教所比不上的。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小孩子承擔合理化後果。但家長還要要引導要總結要教育要鼓勵,比單純喝止和命令難度大太多了。

其實很多小細節可以知道父母有沒有用心教小孩,給不給孩子機會犯錯就是很容易看得出的一條。


因為在中國的道德觀里,有個隱形的暗示,孩子是屬於父母的,在過去,甚至有父母打死子女都沒事的情況發生


父母更多的是在滿足自己內心的小孩。

--------------------------------------------------------------------

先不談教育、尊重、獨立人格,先談談親子關係。

親子之間的關係從根本上講,就是愛。當一個孩子出生時,親子之間的愛是最純粹的。讓孩子幸福快樂是所有父母最初的願望。但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願望的小車逐漸偏離了原來的方向,最終走向的是父母的內心。

與父母意見不合這件事,貫穿了我們大半生。從2、3歲的搖搖車到中考高考填志願,再到結婚生子買新房,總是有許多意見不合的地方。父母總是剝奪我們做主的機會,不在乎我們的感受,甚至惡語相向,以達到他們的目的。

父母不愛我們嗎?其實不是。

他們只是以他們自己的經驗替你做出了他們認為最正確的決定。

他們滿足的是自己內心的孩子,而不是你這個獨立完整的人。

親子之間真正的愛應當是:

正視孩子自己的需求。

所有父母都是新手,父母們唯一的育兒經驗全部來自於自己的原生家庭。他們小的時候就是這麼過來的,所以也只能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無論你多大年紀,都仍然是父母內心的小孩,而不是一個人格獨立的完整的人。

這是父母們不尊重孩子的根本原因。

--------------------------------------------------------------------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根基,所以不要試圖改變父母的想法,這隻會增加隔閡與矛盾。理解父母們的行為,以寬己心。

我們能做的,就是從我們這一代開始,放下我們自己內心的孩子,把我們的孩子當成一個完整的、人格獨立的、值得尊重與傾聽的人。給予愛與信任,正視孩子的需求。用最正確的方式把愛送給孩子。

知識也許需要學習,但愛一定是本能。


謝邀。

你會發現這樣的家庭里父母之間的爭吵極為嚴重,家庭關係不和諧,孩子只是出氣筒。

人與人之間的爭吵往往不是在爭對錯,而是在吵態度。幾乎所有人在相互吵架的時候都是對人不對事。如果對事不對人,吵架會自然轉變成和談。


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監護慣性。

一個孩子出生以後連話都不會說。對很多事情的認知是不足夠的,分析能力也沒有。同時只有簡單地表達。這個時候除了體內以外,其他一切的決定都是父母幫助下做出的。(題外話,曾經見到不少中二少年質問父母生自己是否經過了自己的同意。畫面簡直太美。)

孩子的能力在成長,但是家長對孩子的照顧是每日周而復始高重複度的。這個特點很容易培養更成為習慣。其中也包括了:幫你做決定。當孩子會走路了,他會自己決定去哪裡,當孩子會思考了,他會決定做什麼。但是這個時候還沒有社會經驗,而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是前瞻能力的依據。孩子也會做一些傻逼的決定。這是個必然的過程。但是它會給家長一個強烈的印象:孩子還沒學會怎麼做決定。

於是,家長的監護慣性就這麼延續下來了。要解決也不難啊。你要一次一次的在小事上做試驗性的決定給父母看,對事情的分析方法,結果給父母看。一次一次的證明你比他們能力強。他們的習慣就會慢慢改過來。光鬧是沒用的,越鬧越像孩子,越鬧越顯得無能。


瀉藥,你問原因,我就只說原因,就不提解決方案了。

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孝道文化,自古以來都是以孝立國,各種文化作品,都在暗示這一點。有了這吧刀,道德之刀,做父母的用起來也特別的順手,價格便宜量又足,所以就一直用。

這個是根本原因,其他的林林總總還有一堆,不是主因就不扯了。


深夜刷淘寶~

刷完準備睡覺~

看到這份問題我只想說。

我眼裡很多比我小的人比我幼稚的都結婚生子了。

父母也是小孩。

自己還沒長大呢。

建立成熟理智的人格跟年齡關係不大。


蟹妖

家長的思維啊....

因為我養你了

我覺得這個理論無法反駁


有些家長不尊重孩子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那麼多爸媽不在乎孩子的意見而一意孤行?

首先回答問題。原因有以下幾點:

1、家長沒什麼文化,也沒想過怎麼教育孩子,只是沿用自己原生家庭的一套方法來對待孩子,比如自己爸爸是怎麼打自己的,他也怎麼去打孩子。尊重孩子?孩子是個什麼鬼;

2、家長沒什麼文化,卻總想管教孩子,所以就用了一些自己認為對的方法來對待孩子,比如孩子就該管,孩子就該打,孩子不聽話不行,要上天;

3、家長有點文化,也想教育孩子,但是人云亦云,照搬照抄,沒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以也不懂得尊重孩子。

怎麼尊重孩子?

1.把孩子當作一個個體,一個人

很多大人喜歡犯的錯就是,孩子不是人,而是寵物。

於是他啥都不懂,啥都得聽成人的。所以有句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

於是他沒有感覺,他不知道冷了熱了,不知道餓了飽了。所以有種冷是你媽覺得你冷。

其實孩子從離開母體來到人間,他就是生而為人,他就擁有為自己做主的權利,一旦沒有意識到這點,就很難做到尊重孩子。

2.了解孩子在不同時期的特點,給予理解和支持

比如一歲之前孩子有口欲期,他要吃手指頭,就給他把手洗乾淨,隨便吃。

比如三歲多進入秩序敏感期,很多事情他都要按自己的規律來,就不要去破壞他的秩序感,如果破壞了,敢於跟孩子道歉。

3.了解孩子只是由你而來,總有一天要離開你

於是你知道他今天的一切,都是為了做明天更好的自己。

於是你知道該他自己做的事,必須他自己去做。

於是你知道該他自己做的決定,必須他自己去做。

,-----------------勤勞的分割線----------

現在,此刻,我家隔壁正在上演大戰。

先是敲門,斷斷續續十分鐘,

再是砸門,猛的砸了有好多次。

一開始我以為是樓上,聲音實在是太可怕了,後來打開門才知道是隔壁。

大概聽來的片段是,隔壁家孩子把自己關在卧室里不出來,父母在外面武力威脅,最終孩子開門。

這是個女孩,八歲左右,小學生。平時很少見到她出來,倒是家裡經常響起琴聲。她奶奶天天負責接送她上下學,很少見她父母,或者見了也是回來一趟又走了。

剛剛對面開門了,她爸爸在走廊里說了一句,看我不打死她。

一個八歲的女孩,不知道為什麼會把自己反鎖在屋子裡,也不知道做了什麼會被爸爸說要打死。

我想很多不親自帶孩子的父母,在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比從小陪著孩子長大的父母遇到的苦惱會多很多。

理解孩子的基礎,還是要陪孩子一起長大。


看了一遍大部分回答,總結一下,無非就是覺得傳統文化影響之類的,然後開始批儒,甚至還會結合到一些制度上的問題進行所謂的深入批判。

年輕人會覺得父母怎麼這麼不理解我,怎麼這麼不講道理。父母也會很苦惱,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不懂事。

說一句很寬泛而沒什麼用處雞湯語言,叫做互相理解和體諒吧。

事實上,很多時候,父母如何對待我們,其實取決於他們的父母如何對待他們。在家庭教育上,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叫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

沒有錯,當孩子長大以後自己作為父母以後,他們會無意識地受到「自己的父母對待自己」的影響,從而對待自己的孩子

換言之,爺爺奶奶(特別是爺爺)怎麼對待爸爸,爸爸也會很容易地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外公外婆(特別是外婆)如何對待媽媽,媽媽也會輕易地用同樣的方法照顧寶寶。

即使不是用相似的方式方法來對待孩子,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除非,身為父母的成年人,有「作為家長的意識」,努力提升自己,減少來自父輩的影響。

我無法具體舉出心理學或者行為學之類的理論來支持以上的觀點,但是在我模糊的印象里似乎是有這方面的解釋的。如果誰看到了,請一定告訴我,謝謝。

我之所以說要理解和體諒,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1、生理原因

許多這類的矛盾會發生在青春期(或者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主要是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自我意識開始萌生)與父母的更年期之間的時候。

當一個人(無論男女),到了更年期的時候,生理的衰落(各種生理功能減弱),會導致心理上的莫名缺失感。生理上的虛弱,會促使人去尋求心理上的強大,以期望達到一種內外的平衡。

人到中年以後的父母們,會有一種莫名的心煩氣躁,會有無法排解的壓力。有時候沖著孩子亂髮脾氣,也是一種遷怒的踢貓效應。

但是,這個時候的很多孩子正在獨立,或者可能已經獨立,他不再像幼兒期那樣需要家長了。家長對他的任何關心,都會被孩子視為一種「控制」。他們正在努力反抗權威以證明自己的各種價值。

當孩子正在成長的時候,家長往往並沒有「成長」起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反而在「退步」,從生理到心理。他們從「我被孩子需要」的階段,開始走向「我需要孩子」的階段。

用一句歌詞來說「離開是想要被挽留」,家長的這種指責與對立,事實上的潛台詞很有可能是「我很需要你」和「我需要你的肯定」。

然而,極少有孩子懂這些行為和潛台詞,所以這很容易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家長越是要管,孩子越是不聽。

2、素質原因

我找不到比較合適的詞語來概括,只能用素質了。這裡的素質不是一個狹隘的概念,用來表示個人行為禮節,而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要引申到個人的學識能力等等。

我曾經有個學生,她的祖輩,和我母親年紀相仿,然而卻幾乎是文盲。這個文盲的概念是:識字量很低。

不要以為我們現在開口閉口都是什麼高科技啊,信息化啊,好像已經一隻腳跨入了未來科技,不會用手機電腦就是落伍到史前社會了。

五六十年前的中華大地上,是真的真的有很多很多不識字的文盲。他們的子女,很有可能就是我們的祖輩,然後是我們的父輩,接著再到我們。

想一想,都是不識字的平民百姓,你怎麼和他們談家庭教育,親子溝通?他們當然會老老實實遵循他們的祖輩所教導的那一套以孝悌為核心的儒家文化思想。

他們學不來你們所期望的那一套看起來特別美好的教育方法。

這個時候,不要評說什麼儒毒,要批儒之類的。在某些情況下,請理解儒家的傳統思想對於穩定社會,穩定家庭倫理做出的貢獻。

不要站在今天的角度(也可以說是今人的高度),去評說前人的諸多問題,他們有他們對待世界的認知和客觀情況。

(這個思想來自台大歐麗娟教授,她認為我們不該用現代人的傲慢去斷章取義地評說古人的思想,我覺得是有道理的)

我們雖然重視教育,然而我們真正學會重視教育的時間,其實非常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大家開始重視學校教育,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地參加高考。近些年來,大家才開始慢慢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這大概是因為年輕的父母受教育的水平開始逐步提高了。有些父母除了重視孩子的學科能力(就是考試分數)還會重視孩子的心理發展等等問題。

所以,我描述了那麼多,只是為了更好的解釋下面的內容:

我們中大多數的家庭,第一代人,也許根本就不識字,然而作為子女的第二代人其實也只是完成了初步的掃盲水平(高小水平),到了第三代(也許是我們的祖輩,也許是我們的父輩),終於慢慢達到了中學層面的素質能力,然而他們面對的孩子已經是進入到大學的情況。

這樣的文化、教育之間的矛盾和差距是巨大的。年輕人嚮往的那一套看似特別友好的教育方法,父母與孩子之間輕鬆美好的親子關係,很可能是父輩聞所未聞的情況。

我自己作為子女,有時候深深地感到,不要拿自己用各種方式學習到的知識去「欺負」父母的「不懂」。他們只是沒趕上一個好時代,如果在年輕的時候,他們曾經學到過今天我所能看到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他們未必會做得不如我們。

3、遲到的叛逆期和模仿

中國家長對孩子的管教,估計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太沉重。所以,孩子背負了太多壓力。

我們許多家長對於青春期和叛逆期的認知,遠低於實際情況。他們往往天真地認為過了這個階段就好了。

事實上,當家長開始毫無底線地對幼童說不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開始為孩子未來的叛逆做積累了。

幼童需要成人,因此他無法反抗成人的拒絕。但青少年以及青年就有能力反抗了。

家長對孩子說「不」的時候,只是沉浸在自我管教孩子的幻想中,然後自說自話地關閉了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方式,拆掉了彼此之間的「親子關係:。等到孩子有一天「突然」長大,才發現孩子對你已經無話可說了。

於是這個叛逆會持續很久很久,因為孩子除了在回應他童年所遭遇到的拒絕,他還在模仿家長如何對待自己的家長。

也就是說,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孩子也是會默默地看在心裡的。

當父母指責孩子不同自己的話時,有沒有考慮過自己反駁老人時候,孩子就在邊上看著。即使他什麼都不說,他也會在未來誰也不知道的時候,無意識地就把這些劇情再現出來了。

暫時先寫到這裡。手機打字很累,寫不動了。

最後,謝謝邀請。


因為這樣的父母自己小時候也不被尊重,他們根本就不懂這個道理。


推薦閱讀:

大家推薦下適合4~6歲小孩子玩的玩具啊?最好是能鍛煉孩子動手、動腦能力,而且讓孩子感到快樂的!
喜歡在公眾場合喂孩子零食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給小孩子買玩具有哪些經驗?
有沒有必要給孩子上純外教的幼兒園?
如何看待這個現象:窮人的子女總認為自己父母付出很多?

TAG:心理學 | 教育 | 兒童教育 | 家庭關係 | 父母與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