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需要憤青么?

經常見到網上各式的批判言論,想起曾有同學寫過文章說這個社會需要憤青,並舉魯迅先生例。

那麼過去這麼多年,如今社會還需要憤青的聲音么?或者只是鍵盤俠們的自我感動罷了?


謝邀。

答案很明顯,不需要。

憤怒作為人類一種重要的情緒,是需要的。但絕不是那種在網上打打嘴炮、情緒宣洩、人身攻擊的憤青。這只是庸夫之怒,頂多也就免冠徒跣,以頭搶地,做做樣子罷了。

戰國策中,士之怒也,彗星襲月,白虹貫日,蒼鷹擊於殿,休祲降於天。

誠然,這種描寫頗有誇張成分。但是這當中的主人公,專諸、聶政、要離以及唐雎,這些人的憤怒,絕不是簡簡單單地「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的一時衝動。而是化憤怒為勇氣,以膽識、智謀相輔,最終達成偉業。而這,與那些躲在電腦屏幕後面,打打嘴炮,然後自我陶醉在其中的鍵盤俠們有著根本的不同。

當年的魯迅,是冒著生命危險,奮筆疾書振聾發聵,希望喚醒國人的精神。

現在的憤青,是雞蛋裡挑骨頭,罔顧黑白指鹿為馬,唯恐天下不亂的心理。

拿自己跟魯迅相比,這真是魯迅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況且現在的社會要真要那麼黑暗,這些天天叫囂著「你國藥丸」的,早不知道被抓起來多少回了。所謂的「不得妄議時政」,跟不允許你們看A片一個道理。政府知道你們在看,你們知道政府知道你們在看,政府也知道你們知道政府知道你們在看。不過是表個態,站個立場。那些真覺得中國藥丸的,請趕緊到連月亮都比我們這圓的國家去,留在這幹什麼呢?我們這個社會不缺這種害群之馬,大家還巴不得你們出去禍害其他國家呢。

另外,縱觀歷史,引導社會進步的,沒有一個是憤青:指揮抗戰內戰的不是憤青,研究兩彈一星的也不是憤青,規劃經濟建設的仍然不是憤青。而自「憤青」這個詞發明以來,每次社會的動蕩,我們似乎都能看到他們的影子。從文革時期搞批鬥的紅小將們,到釣魚島事件砸車搶店的那些愛國賊們,我真心不覺得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憤青,也想不出有怎樣一個時代居然會需要憤青。


瀉藥。

我自認不是憤青,但是我傾向於這個時代需要憤青。

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因為我堅定的支持和期寄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憤青,當然是多元之中的一元。

憤青大概不會有助於解決這個時代的問題,但是憤青卻永遠在提醒這個社會,還有問題沒有解決,這個世界還遠遠不是一個理想社會。憤青如同馬刺,刺激這個世界狂奔,建設者和理智者則把握著韁繩,駕馭狂奔的野馬不致失控。

這個世界永遠會有不足,永遠無法達到理想國的程度,憤青也永遠會存在,所以這個世界也永遠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

哪裡的憤青最多?往往是最有活力的地區:中國,美國,亞太地區。哪裡的憤青最少?大概是令人窒息的北朝鮮,暮氣沉沉的傳統歐洲。


任何時候都需要發出不同聲音的人,即便是邏輯較差和知識較少也不影響其存在的價值。

為不同的群體發聲很重要,具體的事有更厲害的人去做。

對人類社會而言,任何一種都都是需要的,存在即是合理。


不需要。

前一段時間一直在聽張翼老師的講座錄音。在講包豪斯的時候他講了個故事。

包豪斯的學生鬧學潮紀念死難者(似乎是礦難?記不得了),校長格羅皮烏斯隔天開大會痛罵學生:我們是無政治立場的,你們不要做這些沒有意義的事,需要做的只是把自己的設計做好。他散會後轉手做了個死難者紀念碑,前來祭拜者絡繹不絕。

懂了么?

一個人對世界做了多少不取決於你有多熱血,而取決於你的能力有多大。這個世界永遠不缺熱血。

與諸君共勉。


憤青從來都不是因為社會需要而存在的,憤青也不會因為社會不需要而減少。

世界並不是一台精密的機器,或多或少都有些疏漏,每時每刻都會有無辜者在無妄的災禍中受難,投機者在規則的死角里發家。憤青不過是負面情緒的集中表達。

就當下我看到的網路環境,「批判憤青」比「憤青」更值得批判。

當我看到批判憤青的人們,開始把憤青腦補成盧瑟的時候,把階級和情緒划上等號的時候,才發覺現在已經右的不像話了。

「你憤怒是因為你窮,你窮是因為你沒用、不努力。」簡單粗暴。

看到很多回答都透露著這樣的意思,

「我們需要實幹家,不需要破壞者。」

「你承受什麼不重要,你感受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什麼。

你發泄情緒就是庸人,你化悲憤為力量就是志士。」

有些冷酷,彷彿成功就是活著唯一的標準,對失敗太苛刻了。


我們需要嫉惡如仇,敢作敢為的憤青。但是憤青們應該多點深沉的思考,多做點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少點對自己尚不成熟的正義感的發泄,少點嘩眾取寵。


需要不需要,憤青就在那裡,也不會因此就減少。倒是有些長著鬍子的人喜歡利用青年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對他們而言憤青多一點反倒不錯。


謝邀。需要。

憤青意味著對社會不滿,意味著理想主義。如果沒有憤青,則意味著年輕人暮氣沉沉,學習城府套路,沾染社會的陳腐氣息,接受社會的骯髒,整個世界都會變得沒有希望。

用我一個朋友的話說,就是你說我是憤青。你這不是侮辱我,你這是侮辱憤青!憤青是一個國家的希望,是一個國家的未來,你明白嗎?


我一直給自己定義成:小憤青。

我不敢輕易給自己要求成為憤青,因為憤青這個詞似乎不是褒義。但是我無法形容心中總會有抱不平(為各種抱不平,不論人 事 物)的心理,只能稱為小憤青。

這個時代需要的應該不是像我這樣的憤青 因為我只是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說白了就是話沒有什麼力量。

我不管是跟母親還是跟老師談,他們都告訴我:改變不了只能接受、學會隱忍和適應 直到你可以改變的時候。雖然道理我都懂,但是我還是會經常湧起「抱不平」的想法,不說別的 就這個時代,我們都知道什麼好什麼不好,可有人做出不好的地方的時候,我們又能怎麼做呢?

我決定 先隱忍


要看是什麼憤青了。

憤怒社會黑暗面,能一針見血指出問題,能夠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設方案,私認為這種憤青不僅僅需要,更要鼓勵,此乃推動社會進步之動力,中華民族之脊樑。

至於只管拆不管建,甚至只是為了噴個糞圖個嘴上爽快的糞青,不要也罷。


把「憤青」當做中性詞更加嚴謹,否則都是在自以為是的「憤青」,憤青(Angry Young Man),全稱「憤怒青年」,指對社會的不公平現狀不滿的青年人群。廣義上指凡是懷有對某些社會現象和經濟、政治、教育等制度不滿情緒的憤怒青年,他們不滿某些社會現狀,更想要改變這個現實社會不公平的一面,後來被簡稱為「憤青」,並成為網路語言中的專有名詞,四個字的原稱反而不常用了。歷史上的工人運動,遊行示威中出現過很多憤青,大多是懷有正義感,對壓迫不滿的先進階級。不過,當今社會這個辭彙更多的出現在網路論壇,微博,貼吧中,很多人誤以為是貶義詞,是因為環境在變化,人人都似乎能看清過去,都似乎知道了些什麼,思想在進步,導致原有的「憤青」一詞被識破,或者說已不適用於現在這種太平盛世,憤青某種意義上是推動這個社會變革和發展的一部分人(注意是某種意義上),而不是所謂的在貼吧破罵的一群人,當你知道這樣的定義的時候,就不會疑惑了,也不會像某些答案,自己都沒意識到,還胸有成竹的在回答,也不難理解,真理往往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

請參考這個問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67220


憤青是貶義詞,當然不需要了。就像中宣部所說的網路空間"烏煙瘴氣",或者他們只接受"善意的批評"一樣。

人是平等的,爭論的焦點只應該是觀點,這難道不應該是基本原則嗎?為什麼總有人忽略這些顯而易見的東西?連基本的價值觀都沒有,我覺得中國教育體系與宣傳體系有部分責任。

不過,我們可以問問自己,遇事有沒有 逃避心理,鴕鳥心態,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這些。


路過。隨口講兩句。

對於憤青,我只想說。。。如果你不喜歡你的國家,要就離開,要就留下來改變你認為不好的地方。而不是在那兒破口大罵。國家的問題,大家都能提出來,但是具體的解決方案和執行計劃,不是誰都能提出來。比如堵車問題。大家看得到的。

當然,憤青還是需要的。畢竟有時候空閑沒事做可以拿來調侃調侃23333。


我個人對憤青的定義就是自己知識不達標,見到標記外國的東西就想打擊,見到用這些外國貨的中國人就覺得是漢奸,見到開商店賣外國貨的人同樣當成漢奸。自己不能看清現狀,認為任何貼了外國標籤的東西都應該打擊。

所以,對於沒有文化卻要胡鬧的人。任何時代都不需要。


需要。

有些人認為是憤青的,有些人認為就不是。

三觀不同,怎麼界定憤青?


憤青不必須,卻必然存在。可怕的是有影響力的憤青。


任何時代需要的都是實幹主義的行動者,而不是一時興起的嘴炮俠。


只有道路以目的時代沒必要、也不會敢於出現憤青。

物質決定意識,實然背離應然。

一個正常而非強暴壓抑的社會,不是需要憤青與否,而是必然會出現憤青這一群體。

正如歌德派,或者悶聲發財派,也必然會出現。

多種多樣而層次不齊,是世界的真相,也是人心幸福的本源。


哪個時代也不需要。需要憤青的不是時代。


推薦閱讀:

犧牲一個小孩換來城市裡其他人的幸福這麼做不對嗎?
是否可能自己撞人卻假裝做好事扶老人?
可以把人類當寵物養么?
假如人類的平均壽命變成一千歲,這個社會會因此而產生什麼變化?
很多中國人的勞動時間是美國人的兩倍,一生卻過得還不如領救濟的美國人,財富的創造在中國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利用?

TAG:社會 | 社會現象 | 憤青 | 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