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列車炮需要多少人操作?

需要多少人?操作操作指的是在原地時(不算運輸、組裝什麼的)


實際上,「古斯塔夫」的實際操作人數雖多,但與大炮的輔助人員數量還是無法相比的,「古斯塔夫」的「人氣」也多體現在其龐大的「保障維護團隊」上。

運輸中的炮管

戰鬥前,「古斯塔夫」炮英會先派出250人,組裝火炮(需要近3天時間),而要讓火炮持續不斷射擊,操炮人數至少要保持到250人以上。

輔助力量方面,有2500人的工程兵部隊負責鋪設鐵軌,以便火炮機動;有2個防空營負責警戒敵方戰機;防化部隊隨時在火炮跟前釋放煙幕彈掩護;巡邏兵在火炮周圍放風,以防敵人偷襲;德軍甚至出動飛機駐紮在該炮附近,以有效擊落敵轟炸機。此外還有火車燃料補給、火炮保養等龐雜的保障分隊。據目前公開史料計算可知,德軍「古斯塔夫」大炮的輔助兵力遠多於炮營人數,不會少於3000人。


看圖你就明白了!!!!!!!!

希特勒上台後不久,處心積慮地研究征服世界的策略。為了突破法國人構築的馬其諾防線,他下令研究超重型火炮。陸軍兵工署提出,這種重炮的射程應在32千米以上,炮彈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鋼板或2。5米厚的鋼筋溫凝土牆。克虜伯兵工廠在接受任務後,對當時所有的野戰火炮、鐵道炮、要塞炮進行研究後認為,現有武器無法達到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徑的巨型火炮才能摧毀馬其諾防線。1936年3月,希特勒親自視察了兵工廠,決定試製800毫米的火炮。

1942年初,終於製成了這門超重型巨炮,它被用克虜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綴名命名,希特勒本人和軍需部長斯佩爾出席的驗收儀式,它被700萬馬克被軍方購買,以工程師的妻子的名字命名匿稱「多拉」。它的炮管長達32米,火炮在戰鬥狀態的全長達53米,高12米,全重1488噸。

這樣的龐然大物在裝配、運輸和射擊試驗時遇到極大困難。在試驗彈道性能時,裝彈機還不太完善,只好用一台起重機把4噸重的炮彈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輛輕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里。為了把火炮運送到試驗場,特地設計了3輛構造特別的巨型運輸列車。沿途的橋樑無法承受這樣大的重量,列車只好繞過很長的彎路而行駛。到達陣地後,先用2台巨型起重視吊裝底座,然後安裝炮架、炮管和裝彈機構,全部工作由1名少將指揮1400餘人奮戰3個星期才完成,高矗的巨炮十分雄偉壯觀。

為了預防蘇軍飛機轟炸,陣地四局部署了高炮部隊和警戒飛機,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圍10千米內日夜巡邏。一旦發現敵機轟炸,立即由化學兵施放煙幕掩護。參加指揮、操作、警衛的總人數達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彈也是駭人聽聞,每一枚穿甲彈重7.1頓,一枚高爆彈重4.8頓,推進燃料在1.8噸到2噸。

巨炮製成後被命名為「多拉」炮,原計劃攻擊馬其諾防線,可是這時法國已經投降。蘇德戰場迫切需要重型火炮,於是「多拉」炮被運到黑海之濱,襲擊了塞瓦斯托波爾的地下工事,8月中旬又被運往斯大林格勒,但是德國在此戰中慘敗,9月為免被俘「多拉」又匆匆運回,「多拉」列車炮又會同「卡爾」「洛奇」和「迪沃」等巨型臼炮參與對1944年華沙起義的鎮壓行動,德軍在蘇聯重兵壓境,自身難保的情況下,為鎮壓波蘭人民的反抗,僅不顧彈藥吃緊,極其殘酷地有組織和分步驟的炮轟和爆破,將華沙全城幾乎痍為平地。

1945年4月,德國工程師為免被繳獲,拆除的「多拉」,盟國軍隊繳獲了這門巨炮的部件,在德國希爾雷本靶場發現過一根炮管和幾發炮彈。


戰時由一名少將負責,


800毫米的那個吧?有很多誇張描述。

因為實戰就那麼一次,所以只需要談賽瓦斯托波爾那一次。

火炮本身需要一個炮兵營操作,大約五百人左右。陣地構築大約花了一個月,動用了大約兩千五百人左右,主要的工作量是需要將一座小山剷出一條通道出來以便掩蔽火炮。火炮組裝大約花了三天。


「操作」是個寬泛的概念。

根據一些說法的匯總,操縱一門「古斯塔夫」的第672重型火炮營有約1500人,其中直接操作火炮的大約250人。不過要加上輔助人員就會達到4200-4500人。


推薦閱讀:

1936-1940年法國和德國的軍力差距?
關於德國盛產王牌飛行員的優良傳統?
戰爭雷霆中四號坦克遇到鼠式該怎樣打出強有力的反擊?
哈勒欣河戰役(諾門罕事變)為什麼沒有擴大為蘇聯和日本的全面戰爭?

TAG:第二次世界大戰 | 二戰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