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管狀火藥武器在明朝叫火銃但是到了近現代卻叫做槍?

看日本動漫的時候發現日本人把「槍擊」寫成「銃擊」,忽然想起明代也稱呼這些火器叫「銃」,但是為什麼到了現代都被稱作「槍」了呢?

好好的為什麼改名字了?

明明說「槍」的話會更容易把長槍和火槍弄混,為什麼不用「銃」以示區分呢?

????????????????????

剛才有位答主說閩南話裡頭把火槍叫做「銃」,家鄉話好像兩者確實有差別,不知道何解?

????????????????????

剛才打電話問了一下媽媽,媽媽說比如駁殼槍我們就叫「ba kek tshing」(我不會閩南話拼音),紅纓槍叫就叫「tshiong」(亂拼的),但是機關槍什麼的就用「tshiong」了。

????????????????????

這邊好像還涉及一個定義的問題,就是在現代漢語語境下(可能更多的是指普通話),槍更多的是指現代的小口徑管狀火藥武器,而「銃」在很多人眼裡是屬於舊式的黑火藥散彈槍,是不是?


明朝的輸入渠道是官方,用字考究。

清末的輸入渠道民間,名稱通俗。

而且火繩槍和燧發槍以及定裝彈步槍外觀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我來猜測下啊,早起的火銃都是單發的,發射完畢就沒有戰鬥力了。打獵還行,到打仗的時候,得裝上刺刀,要有傳統的槍的突刺功能。歷史是先有的傳統槍,再有的銃,而且打起來有時候突刺功能用的更多,所以叫火槍也理所當然。


可以說「槍」是給「銃」重新取的名字。

名曰「銃」可能是出於「充」的特徵,即反覆填充火藥。

就像「砲」,最早不是爆炸型的炮彈,而是大石塊,通過投擲臂將石塊擲出去,取「拋」義命名。後來的火炮由於與這種投石車頗相似,因此沿用了「砲」的名字。

返回來說「槍」。由於「銃」與指稱冷兵器的「槍」頗有相似,可以把飛出去的彈藥想像成是銃身的延長線,與銃身形成一桿「長槍」,「刺」進對方體內。同樣是單人使用的非近身武器,通過進入體內而非體外擊打等方式發揮作用,因此命之曰「槍」也獲得一定程度的共識,否則也不會沿用下來。直到冷兵器槍退出歷史舞台,「槍」就更無需擔心指稱混亂,名正言順地出現在各種合成詞中了。

因此,這種更名並非硬生生地斷檔、取代,而是有一定交接過程的。


老家廣東山區,家裡老人到現在都把槍叫「銃」,我以前也納悶金屬武器怎麼變成木字旁的。


謝邀,火槍這個詞其實是我們自己的祖宗發明的,而且用的歷史比日本的火器史長很多……

在明清時代就有人把火繩槍叫做「鳥鎗」或者「火槍」了。

根據趙翼的《陔餘叢考·火炮火槍》的記載

而鳥槍則起於嘉靖中。郎瑛《七修類稿》云:嘉靖間,倭入內地,有被擒者,並得其銃,遂令所擒之倭教演中國,遂傳其法,今且遍天下雲。按《續通考》所記前明軍器,但有弓弩、盔甲、槍刀、銅銃之類,而沿彈則嘉靖四十三年始用。唐順之疏云:國初止有神機火槍一種,而佛郎機、子母炮、鳥嘴銃皆後出。鳥嘴銃最猛利,以銅鐵為管,木橐承之,中貯鉛彈。其點放之法,兩手握管,手不動而藥線燃其管。背施二臬,以目對臬,以臬對所欲擊之人,無不著者(此即今之鳥槍)。火技至此而極。是倭人用以肆其巧於中國,而中國習之者也云云。據此則鳥槍起於嘉靖中,傳自倭人明矣。然《續通考》參將戚繼光云:昔署衛印時,於衛庫見鳥嘴銃,乃倭變未作時所故有者。則又非起於嘉靖。按丘文庄云:神機火槍,以永樂中平南交,交人所制者為尤巧,命內官如其法監造。王鏊《震澤紀聞》亦云:文皇北征時,初得安南神槍,虜一人直前,二人繼之,皆中槍而斃。又明制:凡火器系內府兵仗局掌管,在外不許成造。然則前明徵交後已有鳥槍,但明制禁外間慣用最嚴,故承平日久,皆不知用之。直至嘉靖中倭入中國,又得其傳耳。

至於為什麼會這麼叫,可能是因為沿用歷史稱呼,因為中國最早的火器就是在長槍上使用的,而且當時就叫火槍……

《金史:蒲察官奴傳》:五月五日,祭天。軍中陰備火槍戰具,率忠孝軍四百五十人,自南門登舟,由東而北,夜殺外提邏卒,遂至王家寺。上御北門,系舟待之。慮不勝則入徐州而遁。四更接戰,忠孝初小卻。再進,官奴以小船分軍五七十齣柵外,腹背攻之。持火槍突入,北軍不能支,即大潰,溺水死者凡三千五百餘人,盡焚其柵而還。遂真拜官奴參知政事、兼左副元帥,仍以御馬賜之。齋、硫槍制,以敕黃紙十六重為筒,長二尺許,實以柳炭、鐵滓、磁未、硫黃、砒霜之屬,以繩系槍端。軍士各懸小鐵罐藏火,臨陣燒之,焰出槍前丈余,葯盡而筒不損。蓋汴京被攻已嘗得用,今復用之。

雖然這種「火槍」明顯和我們所說的火槍不一樣,但是這個名詞卻被保留了下來,並且被後來的軍事家和文人們所沿用,於是火槍的稱呼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另外,在燧發槍時代,在開火之後,裝上了刺刀的火槍可以作為格鬥兵器使用,所以可能繼續強化了這種認識,當然這是我的個人猜測了。


在現代閩南語,

是仍把這種以火藥燃燒產生的強大推力來投射子彈/彈丸的武器叫做「銃」,音 tshìng,

有稱諸如 「長銃tn?g-tshìng」(步槍),「短銃té-tshìng」(手槍)。

跟冷兵器「槍」,tshiunn,互相作對稱、用以區分。


沒查字典。

我理解銃和槍是不一樣的。

最早的火槍都是那種長槍上綁上一個像大爆竹的東西,靠噴火煙沙鐵傷人,以前看過土木堡之變的文獻記載損失大量快槍神機槍之類的東西也大體如此。

而銃也是很早就有,元朝的文物現在還能看到。後來有碗口銃,三眼銃等武器。這些都是用火煙爆燃產生動力在金石管中推動彈丸飛行的武器。即便是後來北軍愛用的隨身都能攜帶的三眼銃,頭部也是幾根又粗又短的鐵管子。我理解的銃應該是中型大小的火門發射火器。為什麼加一個中型,因為晚明進口了紅夷大炮。

這個炮作為當時中國最強大的武器給清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後來清朝的火器雖然發展緩慢,但是鑄炮技術應該較明朝有進步。炮古代為砲,多數情況下都是作為攻城裝備出現,從砲到炮只是動力變了,作用變化不大。

但是在各種奇葩武器誕生的明朝,進口了一種武器,火繩槍,後來還設計出來燧發槍。這個東西吧,是管子的,所以有叫鳥銃的,但是也很長,甚至還能上刺刀(明代有本書,有說過銃劍的概念,甚至還有子母銃這種定裝彈藥出行,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所以又叫鳥槍。到了清代,三眼銃這種火門槍基本上被淘汰了,軍隊主要裝備的就是又長又粗又硬的炮和相對長但是細且靈活的槍了。後來,就把槍叫槍而不是銃了。

至於日本……他們還把炮叫大桶呢(我軍沒良心炮笑而不語)


推薦閱讀:

為什麼英語和中文可以互相翻譯?最初是同一種語系分化出來,然後發展成中文和英語嗎?問的是能夠翻譯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如果日語用羅馬字「la、li、lu、le、lo」來表示「ら、り、る、れ、ろ」,會產生什麼影響?
如何設計一門讓學習者感覺絕望的人造語言?
怎樣從頭開始創造一門新的語言?
如何從零開始創造一種新語言?

TAG:歷史 | 語言 | 文化 | 科技 | 熱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