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文化產業會成為中國經濟新增長點嘛?
最近看騰訊財經的博鰲會議直播,感覺製造業艱難「轉型」,面臨通貨緊縮陰影,消費似乎難言樂觀。那麼,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哪?會是泛文化產業嘛?就像韓國一樣?
我指的泛文化產業是精神消費,比如娛樂、體育、文學、藝術等方向。似乎政策在意識形態限度以內也非常支持精神消費的。目前可以看到的有遊戲娛樂直播、短視頻、綜藝節目、青春偶像、體育轉播等方向已經火了,下一個風口會是哪一個?
個人有什麼樣的途徑可以投資相關產業?(A股?基金?眾籌?創投?)
參考視頻:
2016博鰲亞洲論壇直播:體育產業:下一個風口
http://finance.qq.com/zt2016/boaolive/323tycy.html
2016博鰲亞洲論壇直播:文化旅遊:新常態下的新亮點
http://finance.qq.com/zt2016/boaolive/323whly.htm
2016博鰲亞洲論壇直播:對話創業者:文化娛樂市場的未來
2016博鰲亞洲論壇直播
謝邀,對體育產業關注比較多,簡單說說這方面。
體育產業現在是在累積,爆發期應該不遠了。現在全民健身的風潮,gym越來越多,體育產品,私教,健身課程,運動康復等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健全,是個好現象。
另一個層面,以中超,CBA聯賽為代表的體育聯賽也逐步擺脫體制的束縛,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我們跟著NBA和歐洲頂級聯賽學了這麼久,不僅僅是學體育,更是學習體育相關產業鏈上下游的運營,操作和盈利模式。希望接下來除了頂級聯賽之外,次級聯賽,女子聯賽和人才梯隊培養也能跟得上國際潮流。比如說中小學生的足球聯賽,女足聯賽等,這些聯賽在體育產業發達的國家比如美國和日本,雖然不如男子聯賽和頂級聯賽關注度那麼高,但是也不會像我國這樣面臨著難以養活自己的局面。
頂級聯賽只是金字塔的塔尖,我們國家之前舉國體制帶來的弊端和思維慣性就是掐尖兒模式,只注重塔尖,因為出成績最輝煌,套現最快,但是弊端在於只注重眼前利益,這是不能持久的,要想頂級聯賽高水平,那基層體育,全民參與度必須夠。希望國家重視這個層面,多修些足球場給孩子們踢球,體校多培養一些專業的中小學生教練,把全民參與度提高了,一方面給頂層賽事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另一方面底層也會增加相關項目和領域的參與度。希望我們的有關部門能有這個遠見卓識,注重長遠利益而不是短期的成績績效。謝邀,@張小果兒。
毫無疑問,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將會在第三產業,而題主提到的泛文化產業屬於第三產業,所以很有可能會成為經濟增長點之一。在當下經濟大調整的時間段,由於金融市場存在的羊群效應,所以會頻繁地出現泡沫的產生與破滅;不過正是因為羊群效應的產生,才會推動像泛文化這種新興產業的發展。至於會不會像韓國那樣繁榮,我覺得不會。所以,我的回答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論證泛文化產業可能會成為經濟的增長點之一;第二部分論證一下為什麼我國的泛文化產業不會像韓國那麼繁榮。
首先說明為何增長點在第三產業。
眾所周知,第二產業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在單位投資額下的產出遠低於第三產業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它的就業創造效應也遠低於第三產業。而我國宏觀經濟調整是以增長、就業、宏觀經濟與金融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等多個指標為目的的,因此在保增長,促就業為目標的前提下,相同的財政投入和投資在第三產業上產生的效用要遠大於第二產業。事實上,2014年下半年,第三產業的產值就已經超過了第二產業。
另一方面由於世界經濟再平衡,中國製造業面臨全面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的直接影響之一就是導致通貨緊縮,與此同時製造業因產品賣不出去無法清償貸款又會加劇債務-通縮效應(高債務和通縮反覆相互作用影響)。要知道,中國金融風險主要存在於非金融企業部門,通貨緊縮的產生不但使得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很難滲入到實體經濟中產生作用,其伴隨的債務問題還會使得內生的金融風險急劇上升,從而對整個宏觀經濟以及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產生影響。印象中去年參加中國宏觀經濟論壇的時候,某教授提及到中國企業負債總額已經超過GDP的170%,而且還在以兩位數的速度增加。所以毫無疑問,面對當前第二產業的諸多問題,中國經濟接下來的宏觀經濟政策需要從生產導向和長期導向轉移為消費導向和短期導向。有人說,凱恩斯告訴我們,消費受到收入影響,製造業不景氣,人民工資收入水平提高緩慢,誰還會去消費?沒錯,當工資收入水平不高的時候,消費是會受到影響;而且因為經濟形勢的不明朗,居民甚至會採取警惕性儲蓄手段。儲蓄與消費此消彼長,儲蓄的增多勢必會導致投資的增多(銀行為了利潤最大化,一定會儘力將存款準備金外的所有存款全都貸出)。但實際情況證實消費並沒有減少,至少相對於儲蓄來說沒有減少,在2011年之後的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裡,消費超越了投資,成為貢獻GDP最多的因素,其中居民消費佔比也提高了1.2個點。
因此,可以看出居民消費水平並沒有伴隨著製造業的衰退而呈現下降態勢,這是因為消費除了與收入水平有關外,消費金融以及消費傾向也是影響消費的因素。消費金融的發展勢必會促進消費的繁榮;而居民的消費傾向也逐年提高,這對以消費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來說,是得以生長的優勢。初中政治里有這麼一句話,『在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句話不僅揭示了我國在製造業領域的創新能力不足,也表明了在文化領域的供不應求。因此,在第三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發展點的階段,泛文化產業勢必會站在風口上,而且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中國文化消費指數》顯示我國文化消費綜合指數由 2013 年的
73.7 增至 2015 年的 81.2,平均增長率為 5%,文化消費環境、文化消費能力、文化消費水平指數等一級指標均呈上升趨勢。由此可見社會對文化消費的需求意願是強烈的,而且根據Visa公布的全球旅遊意向表明,中國的旅遊業越來越受到外國人的追捧,同時很多中國出品的影視作品也出口到海外。
接下來說為什麼泛文化產業很難像韓國那麼強,因為中國的文化產業問題很多,我覺得打算投資這個產業也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這個產業的問題。
首先是中國的人口數量龐大,龐大的經濟體決定了從事文化產業的人口佔比不會多,因此整個泛文化產業即便是再繁榮,再瘋狂也很難成為全民產業。事實上,目前中國文化市場的繁榮掩蓋了一些文化泡沫和結構性矛盾的加劇。低層次文化供給過剩,消費者有效需求旺盛與市場大量無效供給並存,產品質量遠未達到預期要求。而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也主要是中小企業,就拿娛樂業來說,缺乏像韓國的『傻帽』、『醬油瓶』以及『歪雞』這樣的大公司。而且,我認為作為文化產業工作者,很有必要提高一下創新研發能力,不要一直走小成本低質量的路線。不要有一天,國人文化需求越來越高,但是國內只能提供低水平的文化產品,高水平的需要進口,國產低水平的還出不起,文化紅利全讓外國人吃了,跟中國的製造業一個下場。
其次是泛文化產業的融資問題。雖說目前社會融資途徑越來越多,但文化產業因其特殊屬性,在融資上往往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對於文化產業的初創企業來說,規模小,投入時間長,收益不穩定的屬性就會導致直接融資困難;而在間接融資上,由於其資產多為無形資產,很難抵押或者經過評估獲得銀行的貸款。這就決定了很多文化產業的初創企業只能依靠國家政策專項基金或者自費先闖出名堂,然後再獲得直接融資。所以,泛文化產業的發展,還需要一整套的金融配套體系,為之提供資金支持。
還有就是泛文化產業的商業模式和盈利問題。中國的文化產業的附加值相對於文化大國來說,要低的多,我說的附加值主要是主流的品牌授權商品。比如目前,我國年人均品牌授權商品銷售額只有0.7美元,日本人均91美元,而美國則是人均365美元。這主要與國內文化產業缺乏知識性,技術性,創意性的企業有關,因此文化產業的鏈條不夠長,附加值不夠高,整體上沒有形成國際主流趨勢的勢力經濟意義上的形象授權、品牌拓展和價值鏈延伸的模式。出現以上情況歸根到底就完全是商業模式不完善和盈利模式不清晰造成的,當然,這也是中國文化產業的通病,而且具體盈利水平也跟具體行業有關。
以上就是我對泛文化產業的認識,如果下一個飛在封口的豬是它,還是建議個人投資的時候還是要認清這些問題的,選擇穩健的投資方式。關於有人說到的阿里娛樂寶以及前天在電影院看到的同質化APP幕客,我覺得用來宣發的功能要大於募資的功能,而且年化8%的收益,在風口上並不算高;至於創投,風險和門檻略高,一般人搭不上車;唯一可以操作的大概就是二級市場,不過還是那句話,投資需謹慎。文化服務業會擴展得很快,但是文化本身不會,因為中國壓根就產生不了值得推廣,而且又能推廣的文化,中國在可見的未來只有兩種文化,一種是被精英階層喜歡的文化,一種是能夠推廣的粗俗文化,第一種你推廣不了,而第二種,你不想推廣,最後得到的結果就是一個糾結,最後把文化產業的攤子鋪開了,卻找不到可以用來下鍋的原料。所以你現在要做的就是去做推廣商,而不是做生產商,你可以今天推一推這個,明天推一推那個,雖然未必能賺到錢,但是能把自己做大。比如你可以去開電影院,但是不要拍電影,你可以去足球推廣,播出的渠道商,但是不要投資足球。你可以把自己做成一個大雜燴,讓大家都到鍋里來,但是不要試圖去做一道精緻的菜。個人以為,投資文化產業的最大路徑,就是做全渠道商。根據以上判斷,文化產業會做得很大,但是絕對不會成為支柱產業,因為沒有有效內容產出的產業怎麼成為經濟支柱?
強答一記。
首先肯定是看好文化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正好在做一個數據分析,在過去十幾年,中國的文化產業消費一直是蓬勃發展的。2000年的時候中國院線銀幕總數量僅不到2000塊,2014年已經突破兩萬塊,十餘年間翻了十倍,同時互聯網產業基礎設施的發展(寬頻,4G,智能手機,網路電視)帶動的新媒體內容平台的發展,也產生龐大的內容消費需求。近一兩年,互聯網IP的井噴式爆火也印證了這一趨勢。
最近互聯網泡沫逐漸有消散的趨勢,而智能硬體和可穿戴設備等行業卻一路高歌猛進。未來的大方向可能是VR設備,可穿戴設備帶來的新形式,新體驗的文化娛樂產品,比如VR遊戲,穿戴體感遊戲等等。
至於投資,以目前經濟大坑的狀態下來看,房地產是保值的選擇,不過錢多可以關注新三板的文化產業相關的股票。電影眾籌也是個不錯的形式,比如百度有戲,阿里的娛樂寶之類的產品。注意的是最好選擇大品牌和大公司,比較有保障,不大容易坑。體育產業的發展一定會為我們不斷提升生活水平的中國民眾帶來更好的體育欣賞和享受。當然也會成為正在轉型的結構調整的中國經濟巨大的新動力。40號文件出台對體育事業的發展是非常積極、非常好的事情。當經濟發展到這個程度,居民的可支配消費收入達到了這個點之後,整個市場的需求在迅速的爆發。
謝強行邀(要求我必須回答)~~
這麼宏大的問題,我就天馬行空的說一下,算強答了。
政策層面,整個十三五期間,經濟軟著陸,去槓桿,深化改革,房地產去庫存這些概念是政策層面的大方向。
內部環境來看,經濟增速放緩,老齡化和人口結構拐點,城市化率接近飽和,這是內部宏觀經濟的大方向。外部環境來看,能源價格下跌,全球經濟不振,出口萎靡,人民幣匯率下行,國際資本流出新興市場等等,這是全球經濟層面的大方向。中國的下一個經濟增長點可以確定的是一定是在第三產業。至於是不是泛文化產業,我看可能性很大。參考上一次經濟危機周期,就是0809年的時候,製造業蕭條,但文化產業比如遊戲,電影等反而逆勢蓬勃發展,這就是衰退期口紅效應的加成。
泛文化產業想要成為經濟支柱有幾個條件:
第一就是國家政策層面要放寬,不能老給加鎖鏈加鐐銬,文化產業的核心在內容而不再形式,不觸犯法律法規的情況下,鼓勵創作創新,打通渠道而不是阻塞渠道,才能有越來越多的好作品,好內容出現,束縛越多,管制越多,越難成長。
第二個條件就是千萬不要再出現一個類似之前房地產市場那種資金黑洞產業,現在房地產產業,以及上下游產業都不振,除了北上廣深四個城市之外,其他城市都是去庫存為主旋律,消化存量,控制增量,之前房地產行業及上下游產業吸收了太多的社會財富和資源,及吸引資本的進入,又折現了社會消費能力,這對於其他產業的良好發展是很不利的。房地產產業不振,投資回報率不再那麼飆高,回歸正常水平,那社會的資本才會逐漸流到其他產業去投資,文化產業才有機會。
第三個條件就是國民收入要繼續提高,而且結構要調整。反文化產業是消費型產業,我們國家一直想要調節經濟結構,以前靠出口和投資,現在出口不振,投資不能持久而且已經是產能過剩,必須轉向成消費主導的經濟結構。而這種經濟結構要求社會大眾有更多的購買力和購買意願去消費才行。中國社會住房,醫療,養老,和(子女)教育這幾項支出所佔比例太高,這很不利於文化產業的發展,所以,如果能控制房價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並且完善醫療養老保險制度,讓老百姓手裡「余錢」 和「閑錢」越來越多,反文化產業才能更好發展。會。但是首先要放開管制,或者起碼放鬆一點。其次是其他配套以及衍生品要放開市場
文化本是物質生產的上層建築,在當下經濟緩慢的背景下,所謂泛文化成為下個風口,形式更大於內容,諸多雷同、沒營養的文化產品過剩,到時候一樣逃不過市場的大刀,現在喊出這個風口恐怕是給下行的經濟找點無謂的刺激吧。
文化產業發展要有一個適度的問題,過快發展會像房地產一樣,最終一地雞毛。文化產業發展根源仍然是文化底蘊的打造。這個是急不來的事情。總之,前途遠大,道路曲折!
每次你們談文化產業的時候,都在談產業,我就想說難道關鍵詞不是「文化」?可是一講起文化,你們又支支吾吾說不了幾句,到最後說「我們來講講創意嘛。於是大家都開始講創意,講了半天,但還是搞不出什麼好文化。「哎喲,中國人創造了力不行。」你們說「都是這中國文化害的。」
(前哲先賢:你麻痹,你他媽把老子的詩先背一遍啊。)看日本就知道了
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後,經濟不再高速增長,然後文化產業大規模興起。
同樣的,韓國,香港,都是在經濟高速增長之後,領一時文化風潮,席捲亞洲。
在實體經濟發展停滯的時候,肯定需要新的刺激力量,文化產業從來都是備胎,那就做好備胎的角色,放大(泛)文化產業的價值,也是過於自娛自樂了。
經濟下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收入下行,所謂泛文化能支持這麼多人維持、提高收入水平嗎?如果整體收入水平不能提高,甚至是下降的,憑什麼實體繁榮時做不到的文化產業發展速度,能在當今時局實現呢?
好暈噢
持續性有待觀察。還是導向問題
這個問題得首先定義幾個概念:
1、中國經濟新增長點,何為新?從沒都沒有的才叫做新,出現了從來沒有的增長點才能稱之新增長點;2、泛文化產業,題主自己已經定義了「我指的泛文化產業是精神消費,比如娛樂、體育、文學、藝術等方向」那麼我們在回答之前必須明白幾個事實:1、文化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構成之一 ,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經濟的增長點之一。2、因技術進步帶來的視頻直播,網路紅人等新媒體的出現,其本質無非是內容製造者從後端推到前端,並未發生變化,只因傳播技術革新而造就了文化產業鏈條發生了變化帶來新一波紅利。因此,泛文化產業本來就是一個增長點,目前增長速度達到了一個上行的階段。
至於泛文化產業能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高度?精神消費從個人的邏輯上來推定 ,這個產業是沒有邊際的,即常說的沒有天花板。因為任何物質層級上的需求都源於精神層面的渴望。人生在世無非解決好吃穿住用行及生老病死九個問題,可是九個問題衍生出來的層級,就是精神滿意度所造就 的。基於此,才會產生所謂的社會進步,人類文明,和經濟增長。
現在的文化產業,我們把體育、藝術、影視、短視頻等等都應視為內容,內容輸出者是核心競爭力,有了內容輸出才可以此基礎上形成產業鏈條。
在這樣的邏輯下,我們可以看到,文化產業其實是附著產業,以迪斯尼為例,產生了這樣優質的迪斯尼動畫後,衍生出來遊樂園、酒店、服裝等等產業,真正盈利部分在哪裡?只不過以前大家對內容輸出部分過於輕視,經濟發展起來後,帶了文化上的需求,並因此產生了利益,利益者為了更好維護利益,對內容製造進行了更好的保護。
至於下一個風口,每個受眾每個階層都有對應的文化需求,你不能指望大媽去看遊戲視頻,也不能指望小鎮青年去看獨立音樂,不可否認階層已經清晰被劃分,大家的需求不一樣,爆款和風口,需要各種數據支撐,當然也需要一定的運氣。但不可否認,文化產業的春天確實來了。我認為,社群媒體才是真正的下一個大風口,是廣大自媒體人和社群主應該抱住的大腿。
推薦閱讀:
※醫藥行業的利潤究竟有多高?
※中國頂尖操盤手們的操作手法分別是?
※半年內在股市將5000元變成50萬最靠譜的方法?11
※二十萬投資在股票市場,多少的年化收益率是正常的?
※如何理解支撐與壓力(從交易心理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