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步兵方陣的是炮兵還是機槍?

以現代【我們假設土鱉即真理】的眼光看,一套大縱深【散兵線】+大炸逼【各級炮群】的陸軍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我覺得在排槍時代這種打法就是找死(╰_╯)#,究竟是何種科技改變了,導致了區別


有記載的最後一次刺刀方陣是解放戰爭時期宿北戰役中三野1縱列刺刀方陣大破整11師。當時因上級敵情掌握有誤,1縱1、2旅誤入整11和整69之間被圍,某個「猛如虎,狡如狐」的傢伙氣勢洶洶地殺上來。葉飛見整11多無刺刀,於是下令1、2旅全體上刺刀列方陣反衝鋒,把整11殺得大敗而逃,龜縮到宿淶公路上不敢動彈。整69遂被全殲。

最後一次火器方陣應該是西府戰役一野斷後的警3旅2個團列方陣殺退馬家軍騎兵。

和大部分人想的不同,方陣的徹底淘汰要比線列戰術晚很多。主要是方陣在肉搏和反騎兵上還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不排除解放戰爭後還有排方陣作戰的情況,不過我就不清楚了。

反正最後一次集團刺刀衝鋒是牛牛端著L85乾的,排沒排方陣不清楚。窩真的不是黑L85(手動嚴肅)


請注意

方陣和線列陣以及密集衝鋒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說不能說是方陣到了散兵。

方陣直到線膛槍時代在面對騎兵的時候還有用,速射槍時代也有用過方陣。

徹底不用了是因為野戰炮兵機動性和殺傷力都提高了,野炮和步兵炮普及了,這個時候刷方陣就是挨炸(而且是隨時可以挨炸)。

線列陣比方陣更快大規模退出歷史舞台,既是因為更高精度的線膛槍的普及,也是因為軍隊組織和後勤能力開始提高,不需要那麼扎堆方便控制了。

而密集衝鋒基本消失主要是一戰時期,因為鐵絲網和機槍,以及速射炮。


我覺得是機槍。在滑膛槍的年代,步兵排成緊密隊形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一是為了集中火力,二是為了指揮便利,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對抗騎兵。每分鐘只能打幾發子彈,射程不過百米的滑膛槍步兵面對快速衝擊的騎兵只能靠密集陣型的排槍和刺刀方陣進行抵抗。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出現米尼步槍後,步兵終於能在通常情況下對抗騎兵了,典型如克里米亞戰爭的細紅線。但是也只有蘇格蘭高地步兵之類的精銳部隊能在騎兵衝擊下冷靜的開槍射擊。戰鬥意志較差的部隊依然需要以方陣對抗騎兵,甚至一直到蘇聯內戰、蘇波戰爭都有肉搏騎兵擊潰步兵的例子。乃至紅四方面軍都曾經被馬步芳的騎兵幾百過。直到機槍的發明,步兵才能較為容易的對抗肉搏騎兵。而即便是75小姐這種1900年左右出現的速射炮,也很難在被突襲的情況下對抗騎兵,而馬克辛機槍則給了步兵在任何情況下對抗肉搏騎兵的能力,完全不需要排成刺刀方陣。


拿破崙時代炮兵開始發揮巨大威力,然而線列步兵依然是主流

核心還是鐵絲網和機槍的雙重組合。鐵絲網遲滯,交叉射擊的機槍進行收割,如此一來人命就是稻草


淘汰步兵方陣的是炮兵還是機槍?

答案:都不是

淘汰步兵方陣的是線膛槍的出現。

要知道步兵方陣,或者說排槍方陣的出現是因為滑膛槍的精度感人,需要集中使用以求得在最短時間內追求最大的殺傷力,然後看誰先扛不住。英國排槍打的好事因為總結出第一輪射擊往往沒什麼效果,在對方開完第一輪後,迅速又接近幾十米,然後基本一輪過後對面就奔潰,接著就是騎兵收割的時代。線膛槍出現後(南北戰爭進入實戰),蹲坑猥瑣戰術可以完美收割步兵方陣,因此淘汰步兵方陣也無可厚非。

炮兵其實很早就存在了,比排槍的步兵方陣還早,所以真心跟炮兵沒啥關係。

真正意義上的機槍最早的出現是加特林,一個人能發揮幾十個的火力,說實話這個也是加速淘汰排槍打法因素之一,但是為啥不說這個是主要原因呢,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機槍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們也知道,後來大家也不是每人一把機槍這樣配置。


馬克沁重機槍首次實戰應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爭中,在一次戰鬥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衝鋒,打死了3000多人。

在一戰中,重機槍稱霸於陸戰場,被稱為最具威懾力的陸戰武器。1916年7月1日,在索姆河戰役中,德國製造的馬克沁重機槍在首次用於戰爭的鐵絲網的掩護下出足了風頭,成了血雨腥風製造者,它是索姆河戰場上兇殘的殺手。短短一天之內有兩萬英、法聯軍士兵倒在馬克沁重機槍槍口下,成了它的犧牲者。

索姆河戰役之後,基本沒有指揮官搞人海戰術了。


都不是。

是後裝半自動步槍。

方陣的淘汰是因為火力密度的上升,傷亡對比戰術目標過高,失去了性價比。

但是現代火炮和機槍的發展之前,火力密度就已經超過了這個目標。

==============================================================

說實話,我都不太想科普了,都說了幾年的事情,還有人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中。

方陣的目的是為了衝擊和抵抗衝擊。以及瞬間火力的士氣打擊。和投射效率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1方陣*100人*1次射擊*X命中概率=100X人次

100方陣*1人*1次射擊*X命中概率=100X人次

連這都不會算嗎?你中學概率這一章是怎麼學的?居然認為事件發生頻率會影響事件結果。


這幾個關係是這樣的,在滑膛槍時代,也有散兵線戰術,那些用散兵隊形的叫獵兵,部署在側翼或者作為「地鼠」埋伏在別人進攻路線上,但沒有誰會想到拿這些散兵扛大旗,因為那個時候線膛槍的射速和製造成本實在過於感人,只能讓少量人使用,用他們扛大旗的結果就是散兵線隊形會被集中火力的線列虐成渣,然後低射速打不了幾槍就會被線列逼近用刺刀挑死。所以那個時候最有威力的最能有效提高火力的還是滑膛槍,而滑膛槍那感人的精度,就必須依賴密集的方陣和線列才能保證火力。順帶說一句,其實方陣是拿來對抗騎兵的,線列才是對抗別人步兵的,理論上說,線列是越寬越好,越寬越能發揮火力,但是那樣線列就很脆,尤其是在那個年代滑膛槍那感人的射程,打幾輪就夠得到刺刀衝鋒了,線列薄了拼刺刀的時候沒優勢,而且那個年代打一仗死不了幾個人,基本是跑路的多,排槍打完了拼刺刀沒優勢的話,這種跑路的情況就很容易發生。所以一般只有訓練有素士氣比較旺的軍隊才敢用排數較小的線列盡量發揮排槍的火力。

所以其實線膛槍早就有了,散兵戰術也早就有了,但都不是主流。真正淘汰線列的還是機槍,在機槍的高射速面前,密集隊形的火力發揮優勢根本就沒意義了,反而是成為對方機槍最好的靶子,這樣情況下,才反而使得之前一直存在的線膛槍和散兵戰術的作用被凸顯出來。至於方陣,機槍除了淘汰密集隊形,還順帶淘汰了騎兵,騎兵都沒什麼用了,方陣隊形還拿來幹嘛?

以上是南北戰爭時期發生的事。


是方陣本身。導致方陣淘汰的外部原因太多,不只是機槍或者火炮。根本原因還是方陣本身的戰術落後了,機槍大炮都在日益精進,但是方陣本身的局限性導致不會再有革新的戰術啦。


是後膛槍。


至少在拿破崙時代還有步兵的刺刀方陣,但只是防禦騎兵衝擊時偶爾為之,大部分時候別說大炮了,對方火槍手只要橫隊射擊就會被吊打了。等到騎兵被淘汰了,方陣自然就沒有價值了。

總的說來,方陣並不是簡單被火炮或機槍中的哪一種直接淘汰,而是在西班牙大方陣之後隨著槍炮的發展,方陣逐步用的越來越少,等到機槍、速射炮、鐵絲網淘汰了騎兵,方陣也隨之被間接淘汰。


機槍。拿破崙是炮兵專業的……


是子彈


是解決了精度問題的米尼步槍,可以精確射擊,不再需要靠排隊來提高火力有效性。關鍵是有效射擊距離


推薦閱讀:

中國近代以來你最喜歡的散文家是哪幾位?為什麼?以及他們的散文集的名字?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將600噸黃金運到美國保管這一說法是否屬實?
大家如何看待這段百年前的北京街景影像視頻?
洋槍洋炮化的清軍也不是外國侵略軍的對手嗎?
梁啟超身後事為什麼這麼凄涼?

TAG:軍事 | 近代 | 火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