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水面結冰都是從邊緣向中間結?
而且往往是中間的薄,四周邊緣的厚?
邊緣過冷度大,易形成晶核?
2016-01-24
如果從零度以上降溫至剛好零度,水是不會結冰的,因為自由移動的水分子由彼此吸引而排成整齊的晶格時,水分子的能量會下降,放出來的能量必須以熱的形式散到環境中。此時繼續讓系統放熱,溫度不會下降,而水會逐漸凝結。
水有一種很特殊的物理性質,那就是在 4℃ 時擁有最大的密度,比這個溫度高或低,密度都會遞減。水分子的擴張,發生在水完全結凍之前,因此,如果一池湖水的溫度在 0℃ 到 4℃ 之間,那麼,越上層的水密度越小,溫度也越低,而池底的水密度最大,溫度也是最高的 4℃。當水溫降低時,較冷的水(0℃~4℃之間的水)由於密度較小,所以會升到湖泊的表面,然後冷凍成為固體的冰。這層冰能將下層的水與外頭的冷空氣隔絕,所以下層的水就比較不會結冰,使得在湖中生存的生物能夠在冰層以下的水域中度過嚴寒的冬天。所以說啰,結冰一定是從溫度較低的表面開始。
那為何結冰從周圍往中心移動呢?在講點比較有深度的解答前,先要說明把水降溫得到冰,過程中會先產生「冰晶」。從分子的尺度來看,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以化學鍵構成。由於氧原子的外層電子軌道還差兩個電子才能填滿,在氫氧結合形成水後,兩個氫原子的電子會比較接近氧的原子核,使得每一個水分子的兩個接近氫原子核的區域帶較多正電,而接近氧原子核的區域帶較多負電。因此當兩個水分子接近時,帶不同電性的區域會互相吸引,降低彼此交互作用的位能形成氫鍵,而原來的位能會轉為動能。如果這多餘的動能接下來藉由碰撞傳給鄰近其他水分子或其他分子,則氫鍵會漸趨穩定;若新的碰撞給了這對水分子更多動能,則氫鍵就容易斷裂。
在液態時溫度比較高,代表每一個水分子平均的動能比較高,氫鍵就時連時斷,不足以固定水分子之間的相對位置。如果把製冰盒放入一個可以自由調整溫度的冷凍庫,然後溫度從室溫逐漸下降,低於攝氏零度時,製冰盒裡的水分子雖然可以形成氫鍵,但多餘的動能一旦釋出,就升高了周遭溫度。除非這熱能可以很快散出,否則接下來的碰撞很容易就把能量傳回來打斷氫鍵,使得結晶無法繼續。實際的情形是,熱能從製冰盒往外散出,因此冰晶總是從方格的邊緣往內部生長。
不考慮湖面其它變數,湖水結冰會從周圍往中央移動正是因為「散熱速度差異」造成的。因為在分子尺度下,冰晶表面水分子和附近液態水分子形成新的氫鍵,使得冰晶得以成長。由於新的氫鍵形成會提高附近的溫度,要等到這多餘的熱能傳出去以後才能讓冰晶繼續成長,於是在散熱快的區域,冰晶成長也快。
碗涼吧…
我也不扯什麼水的相圖了。我就用我學的渣一般的 冶金傳輸原理、金屬學和 物理化學 兩門課僅留的那點碎片回答一下。
為什麼水面結冰都是從邊緣向中間結?
而且往往是中間的薄,四周邊緣的厚?
知乎慣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水面結冰是不是從邊緣向中間結?不一定,但是多數情況是。首先說一個可能不太準確的規律:幾乎自然界所有的變化都是從最不均勻穩定的地方開始的。這個規律在水結冰等結晶問題尤其明顯。水最不穩定的地方是哪兒呢?一是與非水的相接觸的邊界、表面和水底,二是水中有雜質的地方。(「相」可以簡單理解為其他物質,這裡這個「物質」是把水和冰區分成兩種物質的。此處的「雜質」包括可溶於水的物質,因為它們使得水這種濃度為0的溶液變得非0且不均勻,存在濃度梯度)因此,水結冰一定是從這些地方開始的。所以水面結冰大多數情況是從邊緣開始,少數時候是從中間一些有雜質的地方開始。如果已經開始結冰,可以理解為上面說的過程又回到即將結冰的初始條件,所以還是從已經結冰的邊緣或者有雜質(此處「雜質」包括已經結的冰)的地方開始,不斷重複,就會看到水會從邊緣向中心結冰,且由於從這些地方開始,便會逐漸積累,新結的冰包裹在舊結的冰外面,於是會四周邊緣的厚而中間的薄。
也許有人會看了@宮非 的答案來問我:為什麼水底不結冰?這個涉及到傳熱。我們只考慮理想狀況,而且只針對池塘。水的熱雖然是從整個水與其他相接觸的表面傳出去的,但是由於水面一般是空氣,流動快,所以更容易帶走更多的熱量。在這種情況下,也許水面已經是零下多少度了,但是水底卻仍然可能還是0℃以上甚至更高。(當然0℃的水不一定結冰,此處只將其作為水的凝固點/冰的熔點)。
最後我要嘲諷雞湯科學《水知道答案》。在環境純凈、優美的地方水中的雜質少,自然而然水的結晶會比在污染嚴重的地方漂亮。至於那些惡語相對和溫言軟語的情況下結出不同的冰晶嘛,我還是保留懷疑態度,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不知道,反正我喝粥是從碗邊開始唆。
不少水域,是中間厚,邊緣薄的。
水與容器或其他物質的界面創造了異質形核的條件,使得其從這些界面處開始凝固,詳情請百度異質形核和均勻形核。
水的比熱容很大,比熱容大導致升溫降溫都比較慢,其他物質快點這也是為什麼燒冰塊基本都是周圍先融化,基本上就是熱傳遞和比熱容影響導致的
異質成核比均質成核更容易
結冰這是一種多因素影響的現象,因素簡單列舉:1,熱傳導一定是由表及裡,天氣寒冷對於一池子水這個系統來說是由外向內襲來,顯然應該先外面結冰,2,由於表面能的存在,所有的變化都從界面開始(包括氣液和固液界面),顯然也支持外面先結冰,3,近岸生活污水相對高,致使凝固點降低,這個一定程度上是反面效應,應該中間先結冰;4,當邊緣和表面已經結冰以後,內部就更不容易結冰了,這是因為結冰是需要膨脹的,周圍都是固體冰,內部水變成冰顯然膨脹更困難,顯然這個支持外面邊緣結冰更厚。另外,中間水的傳冷的動力主要來源於垂直表面,邊緣水的傳冷動力既來源於上表面,又來源於側表面,自然就是邊緣單位時間吸收的冷量更多,更冷也就結冰更厚。5,上面有人提到的比熱容也是一個原因,表面接觸的物質比熱容較小,而水的比熱容大,所以由外往內越來越難結冰。
比熱容的差異吧,水的比熱容比岸邊和冰大?
通俗地說,因為大地冷得快,水冷的慢。
水面的中部只有上表面跟冷空氣接觸,只有一面受冷,而水面的周圍不僅上表面跟冷空氣接觸,而且側面也與冰冷的石塊或表層土壤接觸,有兩面受冷。所以側面冷的快。
科學上的解釋樓上有不少了,如果對那些專業術語理解有壓力,那我就從常識上的簡單現象來解釋吧:
平常觀察就會發現冰棍都是從邊緣開始融化,因為冰棍邊緣熱唄湖水從邊緣開始結冰,就是以上現象的逆轉。反過來我假設夏天湖水中央有個足夠強力人造製冷設備,那麼湖水就會從中央開始凝結。很簡單的一個傳熱模型 四周溫度低為冷源 水的溫度高為熱源 熱量由水向四周傳導 溫度分布在空間內是連續的 有一個梯度 冷源向熱源溫度逐漸升高 靠冷源的溫度更低 先結冰 若是冰水混合物同是零度 那麼靠近冷源的水潛熱更少 所以也是周圍先結冰
初中知識,陸地比海洋氣候變化劇烈。高中知識,水的比熱容比岩土比熱容大,材料學知識,邊緣過冷度大,和熔煉鑄造一個道理。和高中知識一個意思嘛。化學物理知識,湖面中央,運動劇烈能量高!最後面這個描述不準確,不過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推薦閱讀: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讀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一輛 50 噸重的坦克,和一輛 100 噸重的卡車以 50 公里/時的速度正面對撞,會有什麼後果?
※代數拓撲在物理學中有哪些應用?
※為什麼對希格斯玻色子的最新研究顯示「宇宙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