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五年(2011~2015)你經歷了哪些重要的人生節點?對現在有哪些影響?


這個答案在問題出來的時候就收到官方邀請想寫來著,但遲遲沒有動筆,因為實在不知道該說點什麼,現在寫呢,是因為最近發生的一些事和即將到來的大日子,感觸良多,突然想要談談心。

前段時間,我在辦公室做出差取材前的準備,運營部頭子敲門進來簡單交代了一下工作,他是個挺幹練的人,行事冷靜理智,喜怒不形於色,話少但精準簡潔。平時交接的時候,通常是他彙報我需要知道的情況,我再布置一些需要完成的工作,他記下,然後離開,沒遺漏過任何重要的話,也從未多說一句話,似一台沒有感情的工作機器。

而那天,罕見的,在臨走關門前,他像忽然想到什麼,探出頭有些感慨的說:「老大,我們算了一下,下一期暴走大事件好像是我們全平台做的第一千個視頻,微博粉絲恰好也快破千萬,你想做個活動或對粉絲說點什麼嗎?」

我一愣,隨即反應過來:「嗯,知道了。」

「嗯。」

他關上門,我放下手裡的事,打開電腦進微博看了看粉絲數,果然,快千萬。

從零到千萬,算算,快五年了。

仔細想想,近年來無論是知乎號還是微博號,我除了發內容,基本沒看過評論和私信,一方面呢,是實在太多沒辦法一一回復,另一方面則是我完全不在意這些反饋了,因為這些數以萬計的評論私信,細分之下,其實只有兩種論調,一是鋪天蓋地的表揚,二劈天蓋地的批評,而無論是好的反饋還是壞的唾罵,都很難撥動到現在的我。

是的,或許在幾年前,從暴走漫畫,暴走社區,甚至到在我們只有三個人卻要完成整季暴走大事件的時候,我會對我們每發一個視頻後收到的表揚評論私信而歡欣雀躍,對增加一個粉絲手舞足蹈,對嚴厲的批評渾身難受直冒冷汗,而現在,似乎都有些過眼雲煙。

雖然聽起來像是忘記了初心,變得膨脹狂妄自大冷酷無情,店大後欺客不理會觀眾的情感,但實際上,這樣的不在意,是我從那三個人的出租屋成長到如今幾百人的公司後感悟的一丁點社會的感覺。

即是說,當閱歷越深,經歷的事情越多,做的事情越多之後,我終於理解到,回應支持你喜歡你憧憬你的人最好的方式是做出越來越好的作品,而回應抨擊你打擊你批評你的人最好的方式,也是做出越來越好的作品。

觀眾們不是因為我們才喜歡暴走漫畫和暴走大事件,而是因為暴走漫畫和暴走大事件才開始喜歡我們,粉絲的越來越多不是因為我們越來越會哄人討好觀眾,而是因為暴走大事件做得越來越好。

不需要反覆的去強調自己做的事有多辛苦,自己的產品多超值,自己的作品付出了多少心血,也不需要反覆的告訴粉絲,讓他們不要離開,讓他們繼續喜歡,於我們創作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全神

貫注的創作出越來越被認可的作品,把你想說的話,想表的心全都投入到作品裡。

不用刻意去逐條回復,有心人總會感受得到你的情,對他們而言,無論感覺你變好還是變壞,該留下的總會留下,而該走的怎麼攔也攔不住。

與其用言語挽留現在,不如做事創造未來。

在暴走開始取得一點小成就之後,長久以來,我都是這個想法。

因此,這麼多年來,我專註於工作創作,很少回復粉絲們的支持,很少向粉絲們親口道謝,對這些各式各樣的好評漸漸習以為常,產生抗體,對日益增長的粉絲感到麻木,甚至快要開始慢慢忘記粉絲們的感受和生活,只將他們當成一個個數字。

而這個數字,即將迎來一千萬這個很有意義的大關。

連一向冷靜話少的運營頭子都會感慨多言,我也難免觸動,隨即開始翻看私信和評論,想挑幾個狂熱的粉絲回復回復調戲調戲送點暴漫周邊,翻著翻著,我突然想到一個很重要的事。

我突然想起,不知在多久前,我在機場待機時,忘記是在知乎還是微博,看到的一條私信。

之所以對那條私信記憶深刻,是因為它發自一個絕症病人。

他向我問好,並表示自己時日無多每天忍受病痛折磨,而唯有看暴走看大事件是他忘記疼痛的最美好的時光,希望我們繼續加油帶給別人快樂。

是的,這是一個絕症病人,來自病床上的對我們的鼓勵。

當時我很感動,想著回復他給他打氣,然後要到他地址,把我經常戴著的頭套送過去陪他,但因為忙著趕飛機和接踵而至的雜七雜八工作瑣事,就把這茬擱淺了,只留下深刻的記憶。

而現如今恰好記起這件事,又恰好達到了千萬粉絲這樣值得紀念的數字,我立馬開始尋找那條私信。

然後,一直,找到了今天,也沒找到。

這段時間,我幾乎利用了所有空餘,翻看了知乎這幾年來的所有私信,也在微博私信大海里撈針看得眼睛都快充血,但就是找不到。

不知道是被單向刪除,不知道是不是他賬號被重置,不知道是不是網路數據出問題,總而言之,那條我知道一定存在過的私信,就那麼消失無蹤了。

而令我最難過的,是我總是在想,如果找不到私信代表他去世了,那他永遠也不會知道我一直記著他,我想送他頭套,我想好了話給他打氣。

因為我第一時間沒有回復,因為我開始下意識忽略粉絲們的祝福,因為我開始用忙來當借口,他永遠也不會知道,我很感謝,感激他。

問候遲到了,到頭來感動的只有自己,而他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這麼多年來,我很少在平台上向粉絲老爺們道謝或訴苦,因為我大部分都在做那些微小的,想讓你們自己感受的工作,我一直想用實際行動表達自己的感情,現在卻覺得,無時無刻懷著一顆感激的心,隨時能對喜歡我們的人說出口,不僅對他人,對自己而言,也是那麼重要。

因此現在我能夠毫不遲疑的就說出口:「陪伴我到現在的小夥伴們,我感謝你們,也深愛你們。」

在這個值得紀念的千部千萬的日子,我希望的是那個絕症病人如果還在世,看到這篇文章後能夠再拜託你聯繫一下我,讓我向你道個謝,道個歉,並贈與你我引以為生命的頭套。

我希望的是支持我們的千萬粉絲,一個都不要走,陪我們見證兩千萬,三千萬,在這期間我們肯定會做出一些很壞的狗屎,也肯定會做出很厲害的藝術品,希望你們不要吝嗇自己的批評,也不要藏著自己的讚美。

我希望的是大家多一些包容,不要總是說,你們變了,你們商業化了,你們江郎才盡了。因為老實說,能不變嗎?三個人擁有幾萬粉絲,當然可以對著他們天馬行空的胡說八道,而幾百人擁有上千萬粉絲,你說得每一句話都需要負責都要被審查,我們已經力盡所能的在刀尖上跳舞。

我希望的是你們會享受接下來我們將舉辦的一系列新節目,感受我們接下來的視頻或遊戲或電影的誠意。

無論如何呢,我們都是在向著朝著自認為對的方向走,一路上當然總會有好有壞,這構成了生活的一切。

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後,當少年變成大人,當大人變成老人時,我想你們能夠對自己的晚輩或孩子說。

你看,那個大頭死變態,陪了我們好久好久。

我愛你們,並會一直愛下去。

王尼瑪


人生最好五年就在一間公司過了,這五年就好像在我躺在鐵軌邊上,聽見中國經濟呼嘯而過,回頭看就覺得在中國做投行真的是可以在短時間內經歷別人無法想像的巨變,因此想好好紀錄一下我的生活。

容我從2010年說起,當時剛入行,世界剛從海嘯中復甦,四萬億遍地建橋造樓,當時做了AIA上市,那是金融危機之後AIG斷臂還債的大項目,還做了各大國有商行的配股,當時的中國呈現出一種全球金融海嘯都無法阻擋半分的巨大增長潛力。

整個金融界都對中國的未來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樂觀情緒,每個人都在算中國人要穿多少西裝(利郎項目),多少珠寶(周生生項目),買多少手機(樂語項目),上多少英語課(環球雅思),喝多少牛奶(雅士利),吃多少火鍋(小肥羊),擦多少屁股(維達紙巾),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能在在這個巨大人口基數中挖到金子,市場上有非常強烈的樂觀情緒。這市場有多好呢?我上班第三天瑞信就來挖人,我告訴獵頭說我第三天上班,他們說知道沒經驗但就是要挖說中文的人。

美國歐洲的基金經理沒有來過中國,但掐指一算就把身家性命押在中國上,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上述的一半企業都只能殘喘了。這一年我入行,也是工作以來最累的階段,最誇張的時候就是五天定價四個項目,工作48小時睡5個小時再工作48小時。這一年也是紅杉系企業大舉進入市場的時刻,包括博納,藍訊,鄉村基,諾亞全都是沈南鵬的企業,後來在很長的時間裡我們都是為紅杉系企業打工,那時候啊高瓴還是一個中型基金。

這一年極其重要因為奠定我後來五年的很多工作方式以及世界觀,直接改變了我的「金線」,教會了我什麼叫大局觀。

2011年1月的時候,我們叫一個互聯網公司賣舊股,因為股價從上市起已經翻了幾倍,股東很貪心,兩三分錢吵的不可開交,我印象很深因為他們說春節後再討論。後來中概股危機發生了,股價大多腰斬,要賣也賣不出去了。東南融通啦,網秦啦,全都跌沒了。中國人去美國路演就是被人當騙子看,CFO要銀行存摺帶著走,世紀佳緣等上市都困難很多,這一年最大中概股項目是人人網的八億美金上市,當時說中國的Facebook哦,現在回頭看就不知道是什麼了。(如今隨便一個C輪公司就可以融這麼多錢了吧?)當時中國消費股還是可以忽悠一下市場的,Esprit和李寧都是後來才垮掉的。

其中我們為了爭取凡客誠品這個項目,做了很多努力,我真的是熬了四五個通宵,為了討好公司,我自己單獨開了一個網店,截屏放在我們的計劃書上。那就是當時的凡客達人網店,陳年說的凡客真正的互聯網轉型,也就是現在說的網紅經濟。後來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我覺得這一年我最感概的其實不是凡客,而是三一重工,當時還陪著向總開投資者會議,三一是極少數公司可以如此大牌(當時),可以不挪位置,讓投資者絡繹不絕上門來開會的。可現在三一也開始做手機了。

項目的細節自然不方便說,可是主要的教訓就是中國這個地方什麼產業都會在資本的助力下催熟的很快,也會死的很快。周期比別國短,你要不就一直自我更新換代好像騰訊阿里,自己走在自己前面,否則在轉瞬即逝的時勢上稍微一個失手就前功盡棄。(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優酷/土豆,也就差幾個月啊)

2012年的時候,中國市場非常差,神州租車的美國上市也失敗了,公司裁了很多人,當時離開公司的小朋友們有些去了京東,Uber,Facebook,拿了科技公司的股權,還有同事創立了有利網,我居然一直留在投行。這年算是完全廢了。如果那時決定做點什麼,那今天也許已經財務自由了。當時阿里巴巴在支付寶事件後還出現過短時間融資困難,我的天,你可以想像馬雲需要錢拿不到的時候嗎?如果說有什麼教訓的話,就是一定要逆勢而為,要湊近了看,要敢賭大的。

這一年我入行第三年,我自己第一次帶隊幫一個醫藥公司融了5000萬美元,真的是第一次自己主導融資過程,面對並解決各種困難。當時還算是個菜鳥,這個項目輪得到我插手主要是因為沒有人看得上,而且沒有人認為做得成。我做成功不因為別的,我是剛好堅持下來了。這個項目給公司賺了錢,我在組裡的地位也瞬間提高了,被認為是可以獨擋一面的人,為後來的很多事鋪了路。

2013年我升了經理,那一年我是deal captain做了某服裝公司的上市,與前幾年的消費品不同,這已經是一個設計師品牌了。年底又已經做了幾個礦業的項目,這時候資本市場已經有了非常惡劣的風氣就是注重基石投資者,不了解的朋友可以找找知乎里的一些介紹。理論上基石投資者是幫助發行減低風險的,可是後來實際上變成發行人提前預售並控制定價的方式,其中貓膩不為外人所知。國企上市成了其他國企互相投資的機會。國企上市本來是privatization,結果上了後大小鎖定股東還是國企。這個事情讓我對當時的工作性質產生強烈厭倦,當事人應該都記得人保集團上市項目給我們工作體驗和生活帶來的影響。當時啊以為這就是極致,後來發現更多公司做了更多次一樣的事情。這一年開始,我對幫公司找基石投資者有強烈的反感。

2014年主要就是京東了,這個時候中國互聯網大潮已經開始了。我經常在想中國互聯網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我對企業的早期判斷真的是錯的離譜,我曾經覺得奇虎這公司要倒閉了,我曾經覺得豆瓣是明日的太陽。因為我看康熙一直用當時的PPS,所以我對其他網站就視而不見,當時我覺得唯品會就是賣福建小牌子的網站,別人和我提到美團,我還在反問拉手糯米窩窩在哪,2014年我第一次見到王興的時候,他已經是個意志堅定並且有明確想法的人,當時我不理解美團,也意識不到後來的趨勢。如果可以預期後來的發展,我就應該跪在地上要一份工作呢。我在很多事情上都錯的離譜,真的應該自殘雙眼。

也許就是這些錯誤的判斷,讓我對未來有更加謙虛的態度,讓我後來願意走得更近,看得更細,更能夠識破別人的吹噓與謊言。

這一年下半年就花在中廣核上了,這是教科書般的成功案例,我職業生涯中非常高興能夠做到這樣的案子,可以吹一輩子。

2015年發生了很多人事變動,原來的部門和新去的部門人員變動起碼60%,過去五年搭好的伙就要拆了。每天在辦公室都會想到那些為離別而創作的唐詩宋詞。這一年也真正開始把興趣和事業集中在科技行業上,上半年一窩蜂的私募融資,併購還有私有化。這是分水嶺的一年,我真正開始成為一個idea generator,就是能提供客戶欣賞的想法建議。投行的人說白就是謀士,你的想法一定要有人覺得有價值,而我這一年不論是想法或者是想法的表述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怎麼總是有那麼多人相信我,給我那麼多機會試錯,來快速提高自己。

但這一年也是焦慮的一年:

「TMT深深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同一屆進投行的人里現在好多都去了Facebook,Apple,Uber,樂視,京東,春雨醫生等,留在金融圈的人都少了。剩下我還在投行,不過做的也是TMT。而我每天早上醒來都在面對自己的無知,不知道手機里某半導體晶元的2020年價格預測,不知道女性月經app如何轉化到女性電商,不知道土耳其的logistics是不是像中國一樣好可以短時間送貨,不知道銀監會對各種P2P的監管方向,不知道VR產品研發量產的時間表,不知道二次元的a股公司有沒有興趣做跨國動漫IP併購,不知道太子妃對樂視訂閱會員的轉化率數據,不知道二線城市按摩店的GMV take rate,不知道印尼政府對於打車軟體的看法,不知道鎚子手機的最新出貨量,不知道gopro的股東平均成本是多少,不知道蜘蛛人在法律上如何重新加入復聯,每天早上起來就掉進知識帶來的巨大焦慮之中,以夸父追日的姿態去抵抗這個變化太快的世界。思維啊框架啊總是需要一點點東西來填補的。」

回顧我的五年,從早期的工業,地產,零售消費到後期的新能源,互聯網,金融科技,我的職業生涯就是一個被高度濃縮的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史。我彷彿坐在第一排的位置上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戲,我見過親手上市的企業半年內就被人收購,我寫過國企的MEMO後來收信人都進了監獄,我曾經有項目失敗後CEO去出家的,我還有見過上市第三次失敗的公司,我因為三分錢的定價當著客戶的面和自己的MD吵起來,也曾經因為三分錢的事被客戶困在辦公室24小時睡不了覺,我曾經在美國收市香港開市前的半夜中幾個小時做了一個14億涉及兩個上市公司項目,我曾經被客戶罵的體無完膚後來那客戶兩年內關了一半店,我還曾經為了做一個項目每天帶人去看海豚和白鯨,而更重要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成功的項目,而是那些失敗的項目。我時時想起那些失敗的人,想想自己的錯誤,客戶的誤判,市場的不可測,遇到這樣的情況,就總是思考是否還有另一種可能。

我們用非常短的時間走了別人很長的路,而這條路還是繼續快速地往前延伸,我們不知道自己將去向何處,我們努力追趕,就是希望能夠不要被時代甩的太遠。這五年給我的體會就是世界是如此之大,每一個人包括創業者也好,投行人也罷,都要抱持謙卑,以求寸進。


今天 1 月 26 日,知乎上線五周年。

有兩個小故事有感而發一下。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我的兒子。

他出生那天,出了意外。在產房門外等了一上午,但當門打開的時候,只有一位醫生,她說「你家小孩呼吸有問題,需要立刻轉兒科急診,在這裡等著。」然後,門關了。

我站在門外,當時就傻了,一下子不知道如何獨自去面對這個狀況。那時知乎剛上線一年,我正忙於學習如何做一個創業者,怎麼帶團隊,做一家公司是怎麼回事。家裡的事情,因為一直有老婆在操持,有老丈人在幫忙,我不需要承擔太多。接下來的幾分鐘,是我生命中最長的幾分鐘,我開始胡思亂想:怎麼可能呼吸有問題呢?產房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我開始害怕,感到絕望,想去找在病房等候的姥姥,姥爺求助,他們也許會知道接下來應該幹什麼。

但在最後一刻,我冷靜了下來,我必須要獨自面對這一切。我意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名真正的父親了,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我去照顧好家人,在產房門再次打開之前,我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個有擔當的父親。無論發生什麼,都要勇敢面對。

那天接下來的故事,我老婆是在 3 個月以後才全部知道的,「當產房的門再次打開,我抱著小生命,和舉著氧氣袋的護士,一路狂奔衝到重症監護室……然後悄悄藏起病危通知書,回到病房陪她講笑話。」

四年過去了,我兒子非常健康,這件事已經很少被提起。偶爾駐足思考,我會把它拿出來,翻閱一下當時的自己。

第二個故事關於旅行

我第二次去西藏,目標是轉山。抵達塔爾青鎮那天是 12 月 9 日,因為冬季寒冷,鎮上的酒店和飯館的人都已經撤走了。

@張亮笑我的旅行都是苦旅。轉山旅行的確非常艱苦,2 天的時間,徒步行程是 56 公里,而我在第一天快到中途休息點止熱寺時,耗盡了所有體力,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難,走完最後 2 公里用了 1 個半小時。晚上睡了一間牲口房,四面漏風,凍慘了。

第二天,難關是翻越 5630 米的卓瑪拉山口。頭一天晚上下了一夜雪,深及膝蓋,6 點出發,待我爬上山口,已經是中午 12 點了。登頂那一刻,我已累癱,活了三十多年,體力從來沒消耗到這個程度。張嘴拚命呼吸,渾身疼痛,坐下就不想再起來。

等我恢復過來,人便開始有些小興奮——也不過如此嘛,體力又回來了,山口已經翻越,剩下的,就是直奔終點了呀,後面都是下山和平路了。

但是,後面的三十多公里的路,才是真正的挑戰。一鼓作氣攀登山口時,目標在前,你會執著一念,而當平路行走時,卻很容易失去目標。攀上山口之後的路,是在你以為勝利已經取得之後,隨便走走即可完成的路,但當真的走進岡仁波齊背陰面的山谷,陽光逐漸消散,迎面的寒風慢慢帶走你身上的熱量,前面的路都像是重複的,你開始感覺不到終點,攀爬山口的興奮感被一點一點消磨,直到開始懷疑是否有終點。

那天最後走回塔爾青,夕陽泯笑前,我特別想給我的團隊打個電話,創業如選山攀崖,讓我們興奮的,是一個一個可見的目標,但讓我們抵達終點的,卻是忍得住寂寞,興奮消退仍然埋頭遠足的耐力和堅持。在那個逆風、背陰的山谷里,你已興奮全無,是否還有力量驅動自己繼續前行?

一年過去了,這段 56 公里的雞湯經歷我還蠻受用的:)

五年,海盜們生日快樂。


五年前,我晉陞職稱成為一名主治醫生。其實,和同期工作的同學相比,我晚了兩年晉陞,原因是沒有文章。我一直天真的以為,只要我臨床做好了,難道真的非得有文章才能晉陞嗎?後來才知道,真的是這樣!

於是我花了半年多時間,收集臨床病例統計數據,發表了一篇臨床研究的SCI。同事說用這麼一篇SCI晉陞主治,實在是浪費了,隨便什麼二級刊物上發兩篇就夠了。我是覺得,既然文章是署我的名字,那就得保證質量,否則萬一日後搜索我的名字,發現竟然還寫過垃圾文章,臉上實在掛不住。

經過這次晉陞,我就一直問自己,我喜歡這樣的晉陞職稱嗎?做這些有勁嗎?為了這個晉陞,我能得到什麼?我又要失去什麼?如果要再進一步晉陞副主任醫師,我還需要再有個博士頭銜,這個博士頭銜和我的臨床能力沒有絲毫關係,我得到它完全是為了晉陞職稱,我要去努力得到它嗎?

雖然一直猶豫不決,不過後來想想,報個名考個試總還是可以的吧,於是我報名參加博士生英語入學考試。但是,一直到我交完報名費,列印好准考證,我也還是沒有說服自己要去追求那個博士學位,要去追求那個副高職稱。

於是,我忘記參加考試了——不是故意不去,確實是忘記了。

我只記得考試時間是某個周末,然後當一個禮拜天,我在抽屜里拿出准考證確認一下考試時間時,愕然發現,原來考試時間竟然是昨天!

不知道是潛意識裡壓根就沒想讓自己記起來,還是真的就是忘了。反正這次忘記考試,讓我自己清楚了,我的內心對晉陞這件事是排斥的。恐怕以後都不會有一個「副主任醫師」田吉順了吧。

五年前開始上知乎,當時需要邀請碼實名註冊,我喜歡這種形式,因為我覺得這會讓大家對自己的言論負責。當時之所以熱衷於在知乎上答題,完全是因為平時工作中和很多病人溝通不暢,遭到誤解,都是由於他們對於醫學常識的不了解,甚至是錯誤觀念的誤導。所以,我就很想把那些讓大家產生疑問的回答寫下來,讓更多的人知道。這裡確實要感謝知乎,我覺得這個平台讓我做到了。

沒想到的是,不過就是在業餘時間回答了一些專業的問題,五年來讓我竟然積累了這麼多人的關注,甚至還有機會出版了醫學科普書,確實如知乎所言,讓我見識到了更大的世界。

隨著知乎開放註冊,註冊用戶暴漲的同時,我的粉絲數也跟著暴漲。我意識到,當我寫的專業內容真的如我所願,被更多的人看到時,我必須要讓自己寫的內容對得起這些讀者。當年我不願意隨便寫兩篇垃圾文章發表晉陞職稱,為的是自己的臉面;現在如果寫出垃圾文章,恐怕會影響到更多的人。

這些是知乎帶給我的。

當然,過去的五年里,我經歷了目前為止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我太太的懷孕,以及女兒的出生。

我太太的懷孕分娩過程,讓我最真實的體驗了一把自己的工作內容,這個過程中讓我學到了很多,比之前十幾年醫學生和醫生生涯學到的都多。這些內容教科書上沒有,文獻、指南上也沒有,更沒有上級醫生和老師教過——那就是,除了教科書上描述的專業內容之外,孕產婦們真正的社會-心理體驗是怎樣的,她們的家屬真正的體驗是怎樣的;那就是,我面對的患者們,她們真正需要我做的是什麼。

經歷過之後,我知道了。

而女兒的出生,讓我體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愛意,這種對女兒的愛,讓我覺得人生都更加完整了。所以我很能理解父母對於兒女的愛是不計回報的,這還要什麼回報,她的到來以及陪伴她成長所帶給我的愉悅,已經足夠作為回報了。


感謝邀請。

這5年時間對於我個人和工場來說,確實都有不小的改變。

首先,是我個人心態和看待問題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幾年前,我曾經很偏執地相信: 世界因我而改變。我會熱衷於追求影響力的最大化;認為影響力越大,做的事情就越能夠發揮效應,卻從來沒有懷疑過它的正確性。正是為了追求更大的影響力,當時的我像機器一樣盲目、快速地運轉。直到後來生了大病,養病期間,我才有功夫沉下心來仔細去想:精確地計算每分每秒如何能夠產生最大的影響力,或者幾乎偏執地把運營社交媒體當作人生的重要目標,把獲取粉絲視為志在必得的事情是否正確?

旁觀者角度的答案是毫無疑問的,但要一個身在其中的人從之前的狀態里脫離卻很難。我也是花了很長的時間才體會到:珍貴的生命旅程中,只要讓自己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有成長就好。不必改變別人,只求做事問心無愧、對人真誠平等。換言之:如果我做一件事情,其他人也都來做,那麼我們的世界會不會變好一點?如果會,現在的我就去做,但不會再用量化的思維計算每件事的「價值」和「意義」。

另外,讓我感到平和與高興的還有創新工場的穩步成長。

五年前,當工場團隊很小,也就是我們內部定位處於孵化 + 投資的第一階段時,我認為創新工場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李開復的品牌。一方面,我對於公司應當有巨大的啟動作用;另外一方面,這對我個人也積攢了非常巨大的壓力。

之後隨著創業者經驗的提升,無論成功或者失敗,都不斷地迭代,整個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我們也找到了更好的目標。工場作為投資者,除把錢投給比較好的創業公司之外,也持續提供投後的價值。包含在人員招募、公關、財務方面的幫助,或是公司發展、產品方向的規劃建議,我們都會非常重度參與。在投資 + 投後的這一階段,工場的團隊有了進一步擴張和成長,合伙人制度保證了公司進入一個規模化、可運營的程度。即便在我生病,沒有辦法具體參與公司的業務的一年多時間裡,他們仍舊做的非常好。這些夥伴們有的出來創業成為合伙人,快要上市了。有的則在公司內部進一步成長;管理很大的團隊、很多的資金,方向完全交由他們掌控。工場對外的形象和投資的成果也被大家進一步所認可。

最近一年來,我們看到行業繼續有一些改變,也看到巨大的機會。

其一,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在接觸、改變著每一個傳統行業。而面對所謂的互聯網+時代,我們需要不斷地提前尋找即將被改變的領域。

其二,本土資本市場開始崛起。它意味著我們必須要去理解和對接人民幣的投資人、市場、上市渠道以及退出情況。

其三,需要有產業化的投資布局。比如在互動化的娛樂領域,能否整合發行渠道,有沒有互聯網電視的資源,有沒有電影的發行資源,有沒有動漫的資源,甚至有沒有電影院的資源等愈加重要。因為它不是一個全虛擬的行業。創業者一定會希望能夠看到投資人的幫助,不僅僅來源於投資加上投後的概念,也不只是對產業分析的理解,他還希望你能夠有真金白銀,真才實料的後期資源。所以我們手中不能只再有最好的行業經驗分析,而是需要努力達成全產業鏈的資源整合或者是資源的合作、互補。 等於投資 + 投後 + 產業資源 + 二級市場。

它的複雜度意味著我們要做、要學的事情越來越多,因為對新的事物, 包括二級市場的融資、退出、券商關係甚至A股的合作夥伴等,都需要重新建立更加清晰的認知。今天互聯網已經不是獨立的產業,它與傳統產業緊密連接。我覺得對於整個團隊來說,都是一個能夠找回初心,繼續出發的新挑戰。

當然,知乎也一直是我特別關注和熱愛的項目。最近半年大家都在談共享經濟,共享經濟是把吃喝玩樂通過互聯網來解決。而實際上人類最有價值的寶藏,是人們的知識和經驗。所以我覺得它也非常的生逢其時,作為一個知識、經驗和智慧的共享,機會和挑戰同樣巨大。我希望知乎能夠找到理想和商業的平衡點,未來和工場都越來越好。

最後也說些題外話。

藉此機會翻看了一下自己的回答記錄,這好像是我最近一年以來在知乎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好久都沒有過回答行為,以至於有的朋友就會私信問我:「開復你作為早期用戶之一,是不是拋棄知乎了?」

其實並非如此。我逐漸比較少參與回答的原因來自於多方面。

大家也許知道,創新工場成立後投資的前幾個項目,都屬於移動互聯網工具型,因為當時我們預判智能手機的使用增長會加速移動互聯網的爆發。而知乎是我們投資的第一個新類型公司,作為初創參與者,我們當然希望幫助每一個被投資的公司發揮它的潛力,達到最好的成長。所以我們也很願意幫助知乎收集到首階段足夠對應的用戶群。而且在當時,我們剛開始做創新工場,本來也有很多人關注並希望了解其中的一些詳情。基於這兩方面因素,我參與了一段時間的深入回答。

而之後我看到知乎有了很好的成長。舉個例子,我回台灣養病的時候,很多台灣的朋友說都要上知乎,它的影響廣度甚至比我想的還要巨大。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知乎帶動了中文互聯網投資、創業等領域的信息流通。很多討論話題,能夠回答的從業者已經很多,陸續又有很多新的、很厲害的人加入進來,這其實是讓我個人特別欣慰的。

還有件比較有趣的事情,半年前周源和我聊天時也討論到這個問題。周源邀請我除關注科技相關的討論外,也可以參與其他興趣有關的問答。我回答他說:不用你說我也想過。因為生病的時候,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呆在家中研究室內裝璜和廚房設計,因此在這方面已經蠻有自信。可是當我真正搜索的時候,才發現相關問題下面已經有很多厲害的設計師的回答了,懂得比我專業很多。不看不知道,看了有井中之蛙的感覺。所以這代表平台做得不錯,也意味著需要我們雪中送炭的時間已經過了。與其錦上添花,不如把我個人更多的時間花在幫助我們投資的一些新公司上。錦上添花的機會有很多,也是每個投資人都願意做的,但雪中送炭會更重要一些。

另外,經歷了生病的事情後,我確實把放在社交網路上的時間有意識的減少了一些,包括微博和知乎都是。而且你可能會發現:最近1-2年知乎上有關創新工場的一些討論,都有我們其他的同事,包括投資經理等做了很詳細、精彩的回答說明,他們已經成為工場在知乎很好的品牌發聲者了。所以雖然我現在仍然會花時間看,補一補養分,但其實不太有頻繁參與的必要。

之後在工作和家庭之外,有時間的情況下,如果能發現有一個真正有自信答得比別人更好,或者能夠提供比較有價值觀點的問題,我也還是會參與的。也祝知乎五歲生日快樂!


人對自己的就掌控像棗核一樣,年幼年邁時總有各種不可控,唯有青年中年才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真的屬於你自己。一個成年人的五年時間,很可能佔了他生命中最輝煌時段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多。

11 年我還在南京的葯企做新藥科研員,每天的工作上能做的事情單調且無聊。一天下來基本上實驗、看文件、看檢驗結果、找個地方打 DOTA(做實驗中間時間很長)。沒多久,我的主管買房了,但也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因為作為工作接近十年,在公司混的還算不錯的他,沒錢。這讓我意識到可能我即使工作了十年,即使熬到他的位置,我也只是這個樣子,加上第一次去女朋友家號稱自己要五年內收入乘以五,自己吹得牛么,自己含著淚也要(你們懂的),所以決定做點什麼。作為東北人,有一些東西是南方人想不到的,家裡人會覺得穩定的工作比更高的收入更重要,你要是敢做生意就是不務正業,而且腦子裡天生就沒有做生意的技能樹。所以本著試試看的態度,淘寶店走起來。不會 PS,學。不會裝修,學。為了刷交易量在充值軟體上掛了廣告,現學的編程寫了個腳本檢測淘寶交易情況自動給軟體和手機號充值。兩個月時間,接近四鑽。當然,代價也是幾乎兩個月沒睡過超過六個小時。很快,聯繫了朋友,代售大棗,每個月收入逐漸多了一些。

之後不久結識了一些做團購的人,因為曾經一不留神也學了怎麼做簡單的建站和簡單的資料庫維護,在那些比我學的更簡單的建站公司不靈光之後幫了人幾次忙之後,便被帶入了團購的大潮中去。漸入正軌的淘寶店交給了女朋友幫忙打理,自己在南京也做起了團購來。那會和另一個朋友幾乎兩個人下班後風雨無阻的在挨家掃店。後來團購沒做起來,分析原因主是對人群分析不足,沒有摸到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是哪類團購,搞了一些沒用的方向,最重要的電影、理髮、餐飲、住宿類談下來的太少。加上後來本地團購網站越來越多,沒有發現自己能夠活下去的優勢,就放棄了。之後又嘗試了招聘類網站,因為對行業了解太淺,資源太少,糟蹋了一些錢之後也掛掉了。今天看知乎五周年,發現當年第一次邀請,就是做團購站的時候解決 eDM 問題。

這之中要提一下,在月光博客看到了知乎,覺得看起來很牛逼的樣子。於是混進來了,恰好當時知乎都是 IT 從業者,幾乎自然科學沒什麼人,所以反而混了一些名堂。很快因為搜索不怎麼好用(是的,你沒看錯,這個歷史遺留問題一直到去年才解決 = =!),就寫了個爬蟲,瘋狂的抓取知乎整站數據。但是,我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知乎那會還是個很小的網站(鬼知道那會李開復之類的都在的網站是個小網站啊),所以我的流量異常到管理員能看到的地步,於是我榮幸的成為第一個被知乎掛起的用戶。之後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道歉信,以及指出了當時抓站利用的一個小漏洞,所以解封了,不過這事到現在還是同事黑我的點……。這之後,算是掛上名了……後來他們發現這個幹壞事的傢伙寫的內容還成,就建立了聯繫。當然,這段時間知乎對我有三個重要的影響:一個是不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發表觀點。一個是作為一個一天沒看新鮮事物就會覺得白過一天的人來說,我覺得互聯網行業是我理想的行業,我決定跳槽了。還有一個是通過知乎結識了很多靠譜的朋友,這個數量要遠比之前多很多倍。

改行之後到現在,發現葯企在質量控制方面的影響是我沒有意料到的,一個是 QBD,也就是常說的質量源於設計,原意是藥品質量是通過良好的設計而生產出來的。一個是影響產品質量的五因素「人機物法環」,其中人是最不可控的因素。此外,SOP、質量控制點、事故鏈等等。這些看似在葯企中質量控制的方法,在其他行業依舊有著極大的用途。

11 年下半年,恰好朋友在北京有個項目,需要組個小團隊,因為想正好改行,所以就來到帝都了。不過讓我意外的是項目進展很差,一方面我們經驗少,另一方面對接的公司內鬥很嚴重,所以不出半年我們整個小團隊離開公司了,之後一年這公司因為沒有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從世界上消失了。不過這段時間給我增加了很多互聯網相關知識。很快團隊散了,在北京的小出租屋裡幾個月的時間學習各種東西,試圖自己做個新項目。之前的各種折騰加上押一付三的房租身上的錢所剩無幾。最慘的時候只有不到三百塊錢,速食麵都不捨得買,天天挂面鹹菜。這裡需要提一下,準備跳槽到互聯網行業的人,請不要一抹黑的學編程……血淚史啊。事實告訴我們其實改行互聯網的話從運營入手會更容易些,因為你只要肯從頭學習,運營是可以邊學邊轉行的,而程序員則是學成了才能轉行。另外懷揣一個想法就要創業,也不要什麼都想著單兵作戰。

12 年初,因為在知乎的持續活躍和創作,接到繼新的電話,問我要不要來知乎聊聊,這一聊就把我聊到知乎工作了。那次相談甚歡,以至於拍板之後兩個人都沒談工資的事,以至於後來補了個電話隨意的定下來了薪酬……過了年,正式成為科學運營。嗯,我來知乎的第一天,李奇這傢伙從運營變成產品了,從此走上了鄙司全棧員工的路線。入職之後大概兩三個月的樣子,告訴家裡,我已經在北京了。已經換了工作了,收入比以前高很多,以後回家近了。這段時間,其實收穫蠻多的。一方面對運營有了更深的理解,考慮問題視角的變化。入職前覺得運營工作很簡單,很多時候思考問題的角度都是單單從某一類用戶的角度去看的。但是等實際工作後逐漸看到不同用戶群體之間的差異,也發現很多理所應當的事情實際執行的時候其實可能並不容易。另一方面也逐漸變得更職業。比如運營分析、PR 意識,郵件禮節等等都是在這方面養成的。當然,這之中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當年的編程沒白學,運營過程中逐漸遇到的各種問題,其實很多是可以通過寫個程序來解決的。工程師永遠有一萬種辦法提升你的工作效率,但是他未必知道你居然連這麼複雜的東西都不知道。

14 年初知乎開放數月,知乎從以前互聯網行業討論為主的社區變成一個綜合性的社區,各領域的優質討論增多,各行業的用戶明顯增多。增長的同時必然會伴隨陣痛的,要做永遠不應該是懼怕成長而是去解決成長帶了的問題。開放後產品、運營、社區機制的跟進速度明顯加快。高密度的解決各種問題幾乎在那時候成為常態。這個時間也給我帶來了更多解決問題的機會,讓我處理問題的能力顯著提高。一方面是能夠快速的認清目標,及時找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是不怕遇到問題了,反而在解決了之後會有一種莫名的快感。也因為不斷的努力,開始帶著一個團隊往前拼。最初其實一片空白,開始逐漸的去學習管理、去看和回憶每個人管理的風格,尋找自己的一套方法。

15 年 1 月的知乎 Hackathon ,我參加的一個三人小組做的版權在線售賣平台拿到了商業類產品的第一名,當時商業類產品同時競爭的還有認證諮詢類產品、類打賞模式產品等方向。這也是我第一次深度的思考商業變現的事情。作為企業尊重商業才能會走的更遠。如何在盡量不損害用戶體驗的情況下甚至在給用戶創造更多價值的情況下站著把錢賺了是很值得考慮的事情。當然,這次 Hackathon 裡面項目撞車的情況還挺多的,主要一個原因是保護內容創作者,如何讓內容創造者獲得更多機會是很多人想解決的問題。比如知乎版權維護產品的最早雛形就是這次 Hackathon 中讓知乎社區變得更美好方向的產品之一。後續又加入了合作平台(這個合作其實來之不易,那會還沒有和騰訊有投資的情況下高層們多次飛去微信合作推進此事),進行了大量法務調查(真的深入的做過維權的人會知道,國內在網路版權保護這塊到底是什麼樣子),然後經過不斷打磨後才有了現在的樣子。有文章對比百度和騰訊在危機後的變化,有個觀點我覺得蠻喜歡的,任何一個機構,變好是需要努力的,而變壞卻是自然的

15 年 10 月,終於辦了婚禮把認識多年的女友變成了夫人。因為負責的事情越來越多,時間就越來越少,今年年初的一個晚上兩點多收工的時候看到了 token胡依林 寫的《瘋狂之路》- Life is a crazy ride, all in or nothing。突然意識到自己好像回家之後忙到那會沒顧上說幾句話。雖然老婆從未抱怨過,但是深覺自責。協調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顯的尤為重要。雖然目前還沒什麼好的方法,但是嘗試還是要做的。

回首五年,走了很多彎路,零零碎碎的寫下,希望對改行的人有所幫助。未來五年會如何還不知曉,但無論平庸與否,認準目標,努力前行,五年後就算未能如願,至少可以吼一句「老子是一路拼過來的!」。


謝邀。

其實很坦白地說,我這五年並沒有什麼明顯的節點,只是一切都在按照計劃正常的進行著。

我先生常說,人生要平順,不要有大起大落。雖然並非名士,但也不妨學學謝安,一切大喜大悲,且等下完一盤棋再說。

當然,自前些年進入了知乎,我似乎是在有了一些小小的名聲,也引起過一些紛爭。但其實以本身的個性而言,我是一個相對宅屬性比較強的人,所以當被冠以「大V」名號時,其實是相當的戰戰兢兢呢。

不過,這幾年經過思考,我確實也任性地決定了一些事,而且至今欣喜地在知乎執行著。

1、將已經製作好的男裝書籍放棄出版,因為再三覽閱,仍然覺得自己的水準不足以付諸紙墨——既然我在知乎上最初回答的本心是分享,那就不適合再將回答賣一次錢。(其實,最初的目的,也是因為程浩的舊事,想用稿酬成立一個知乎慈善基金之類的,但最近的童瑤亂象……)

2、盡量不回答自己不熟悉領域的問題,少點贊,避免污染他人的時間線。

3、拒絕商務合作,包括並不限於軟文,點贊,演講等等,畢竟被誤解一回已經夠痛了。

至少,我可以問心無愧地說,到現在為止,我沒在知乎寫過一個字的收費軟文。

4、不開設公眾號,畢竟不喜歡回答中的二維碼。

有位編輯曾經勸我:你在知乎上回答了那麼多問題,不把它直接變現,是不是有些可惜了呢?

我想了想,覺得做人,還是要耐得住寂寥。

當然,以上只是個人暫時的選擇。我本身的立場,其實是一直贊成知乎官方與答者商業化的,現代社會,除非背後一直有慷慨的捐助者,幾乎不存在什麼烏托邦。只是,一切需要一個合理而相對成熟的機制而已。

祝大家在二十年最寒冷的日子裡溫暖喜樂。


被邀人里我好幼齒。人生才開頭,沒太多回顧。不過,18到23歲,對於誰來說都是人生節點密集的五年。對我來說,也是如此。

現在我在日本東京旁邊的厚生市。城市挺小,背靠一座叫「大山」的雪山,前面流著一條我老是記不住名字的小河。

我讀博士的獎學金是由一個叫日本電信電話的企業提供的,所以這次兩位導師帶我來這裡開會、彙報工作、順便吃吃喝喝。

我的一導叫瑪利亞,是個俄羅斯女人。在蘇聯度過了童年,少年時期在以色列長大,17歲後獨自一人去了日本,然後20出頭回到以色列服兵役、讀大學、研究生,專業是計算機、經濟和東亞文化。現在是個神經科學家。

我的二導是一個美國人,小提琴家。在25歲之前都在德國演出和學小提琴,後來因為對語言和心理學感興趣,回到美國讀了心理學博士。

而且他們倆每人都會熟練運用五種不同的語言。而且僅有英語重複...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為人真的非常非常好。你們肯定能想像的出來與他們一起旅遊是件多麼享受的事情。

-----/-----/-----

18歲時,我獨自離家來倫敦讀本科。

我一直有些自得,在年少輕狂的時候,讀了世上最酷的專業。

21歲,跨專業讀了個計算機碩士。

雖然我的計算機水平還是拿不出手,但在過程中從新的角度看問題總是充滿了疑惑和啟發。可能是距離產生美吧,我對神經科學的思念在這一年裡瘋長。我開始回顧以前學過的知識,來知乎回答問題。就當是給神經科學在中國區做市場推廣好了。萬萬沒想到 積少成多,竟然還出了本小書。

剛滿22歲時,簡單地結了婚。

我從未想過我會這麼早結婚。現在都結婚了快兩年了,我有時還是有種錯覺 「趙思家結婚了,但我還沒有。」但當兩人的話題從 「下個夏天我們去哪裡玩兒」 變到 「多少歲之前我們要做什麼」,感覺真的很不同。在做決定時,謹慎小心翻了倍;在努力工作時,決心和忍耐也變多。

一直很想有機會去日本工作或學習一段時間,所以找到了現在的導師。

接著,我一人回國休息了三個月,因為好奇畢業生找工作是怎樣的一個體驗,我投了一份簡歷。邊在老家做裝修,種種花,看看書,然後不知不覺一輪輪通過拿到了 offer。由衷之言,那個 offer 我真的很喜歡。在猶豫要不要不讀博士的時候,大三的老師正好那時得了諾貝爾獎。有些時候就是這樣,有些事情其實和我沒有任何關係,但就是影響了我的決定。

到這周,我剛好開始讀博士整整一年。用一句話概括這一年的生活就是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工作。」

讀博士這個節點給我了什麼影響?

我以前自覺有點完美主義,希望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好。這一年我明白了一點,要是只是要求「做好」而已,那是在浪費別人和自己的時間。

只有做到最好才無愧於心。

-----/-----/-----

昨天開完會,我們去了箱根湯本,就是新世紀福音戰士的那個中心城市。前天剛剛下了一夜的雪,人字形的屋檐上蓋著一層綿綿的白雪。我們一起乘小火車、爬山、冷了就茶屋圍著火堆喝甘酒。

我們坐在街邊等巴士的時候,瑪利亞問我以後的打算,我說我還沒想好。她點點頭,說,博士之後想做什麼是你自己的決定,所以從未問過學生這個問題,也不願干涉,但如果你願意試試成為神經科學家就好了,我們對你有很高的期待…

聽完我愣了一會兒,眼神轉到其他地方,看著被雪覆蓋著的茶屋屋頂上,緲緲青煙。然後我盯著那煙,說謝謝。幾秒之後我意識到,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我被期待著。實際上之前她提過一次,但我當時以為她對每個學生都這麼說的,說的也不是這麼鄭重。

可能雪景太美,也可能是從兩個遠近聞名工作狂的導師們口中聽到這句話令我略有些擔憂。我莫名其妙地有點情難自禁,眼睛濕濕的。

當時只有一個念頭,

只要把專業做好了,你就能乘風破浪。

這既不是夢想,也不是目標,而是當下我應該做的事情。

有時我心裡感嘆,這可能是我這輩子最幸福快樂無憂無慮的日子了:身體健康、感情順利、家庭和睦、做著自己喜歡又有意義的事情。

人生總是起起伏伏。我肯定會再次遇到低谷的,只是希望,到那時,一定要記得回想一下此刻的心情:

我能成為現在的我,實在是太好了。

富士山和鳥居。趙思家攝於箱根湯本·2016年1月

----

2017-08-25

要快博士畢業了,雖然一切都挺順利,但總覺得缺了什麼,這兩天煩的連續十幾個小時打遊戲。知道這樣不能解決問題,但還是無法專心去解決問題。

無意間看到這個答案,感覺被自己安慰到了。

「真好啊」我在心裡這樣感嘆。


前幾天點擊查看『我的知乎五周年』,才發現原來自己上知乎這麼早,在2012年5月就註冊了,是知乎的第284363個用戶。時間過得真快,四五年前的知乎,居然已經有些像遠古時代了。

2012年,知乎還是個小網站,在豆瓣做推廣,我在豆瓣的timeline經常會看到知乎經典的藍色logo和一些有趣的問答精選。那一年,我剛博士畢業不久,在學校的心理中心工作,除了論文,沒寫過別的文章,在哪個網站都是潛水的小透明。那時候知乎還要邀請碼。我心想,需要邀請碼,說明這網站非黃即拽,我趕緊在豆瓣知乎小編髮放邀請碼時,要了一個,從此開始了知乎之旅。

那一年算是我的一個人生節點。而我接下來的很多人生節點,都跟知乎交織在了一起。

知乎的口號是『見識更大的世界』。對於我來說,它做到了。從2012年起,我因為在知乎寫一些答案,開始被一些人知道,成了知乎榮譽會員,出版了鹽系列的電子書,也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和這些朋友的關係從知乎發展到了線下,他們給了我很多的信心和幫助,成了我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

2014年,我的女兒出生了。說起來,女兒的出生還和知乎有關。女兒的名字是采銅老師幫我取的。我還記得當年我們第一次見面時的情景,那時候他寫了一個類似『社交最浪費時間』的答案。我惴惴然地請他吃飯,一邊想他會不會拒絕,誰知道他高高興興就來了。不僅來了,好把沒吃完的筍乾老鴨湯打包帶走了。他讀很多書,很有文化的樣子,所以女兒的名字,就由他取了。女兒還沒出生的時候,我還經常跟他開玩笑說,也許女兒是他的兒媳婦呢,但是當女兒長大一點,比如一歲的時候,我就再也不這麼說了。因為我捨不得了。

幫我女兒接生的,是樓上的知乎大V田吉順老師。去田大夫那個醫院做檢查的產婦擠到爆,經常要半夜三更排隊取號,有時候實在掛不到號了,只好找黃牛。那時候我跟田太醫還不熟,不好意思叨擾他。有一次,我沒掛到號,猶豫要不要去找田太醫。松蔚老師來杭州玩,幫我壯膽說『你怕鳥啊,這不是醫生和病人的交流,而是兩個知乎大V之間的交流!』於是我鼓足勇氣去跟田太醫聯繫,誰知道太醫很熱心地幫了我。一來二去,我們又成了好朋友。我唯一妒忌的,是他是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看到我女兒的人,比我都早。可是他已經見怪不怪了。

張春老師、松蔚老師和張飛老師也是我在知乎認識的好朋友。2015年,我們在一起做一個叫《心理學你妹》的播客節目。雖然這個節目有一搭沒一搭,但因為這個節目,我們組成了一個微信群,成天在一起相互吹捧,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2015年發生的最重要的事,是因為某些原因,我從浙大辭職了。有一些相熟的朋友和學生聽到了消息,到知乎邀請我回答相關的問題,於是我在知乎寫了個『官宣』,做了一番解釋。這個官宣我的很多朋友都看到了。前幾天有個很久沒聯繫的朋友,約一起吃飯,我還在糾結要怎麼解釋我生活的變動,誰知道他說他早就從知乎上看到了。這太好了,省了我很多解釋的麻煩。

前幾天有個人問我,最開始為什麼要在知乎寫答案。我說,因為分享是一種本能,單純而美好。如果別人問了一個問題,你恰好知道答案,你會忍不住想說幾句。以前在知乎寫答案,像是在一個小茶館跟幾個朋友聊天,吹牛賣萌怎麼都行,回應寥寥也沒關係。我沒料知乎會發展到這麼大,現在在知乎寫答案,到有點像到廣場演講,因為聽眾多了,有時候你就不得不給自己壯壯膽,才敢出來說兩句。

最近我在想,虛擬的生命其實也有自己的獨特的生命歷程。假如知乎本身是一個文明,我們都是參與這個文明發展的種子。我們註冊了一個ID,就是在這個文明裡誕生了,我們註銷了這個ID,就是在這個文明中死亡了。你在這個文明中的歲數,不是你真實的年紀,而是你ID的年齡。

這麼說來,知乎這個文明應該正值壯年,而我,已經是這個文明中的老人了。

老人最大的好處,就是有記憶。這個記憶里既有我的生活,也有文明的歷史。

我還記得知乎是怎麼萌芽、發展壯大的,而我很高興,參與其中,貢獻了自己的一些力量。和這些貢獻相比,我獲得的回報,遠遠超過我的期待。我很高興,我的人生,跟著這個網站一起,經歷著一些美好的變化,而我知道,這個變化,還在延續。


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換了工作,搬了家,並且經歷了職業生涯中前所未有的一個坎。

上個世紀末從大學畢業以來,我一直都在媒體工作,職業發展基本上是一帆風順。從官媒到外媒,做了幾年初級記者。海外留學兩年後,繼續回到新聞行業做編輯,從國內一流財經媒體的資深記者到外媒的部門主編,管理的團隊從三四個人到七八十人。期間經歷了傳統紙媒的潮起潮落,也見識了財經媒體在整個媒體行業中從一枝獨秀到迅速衰落的歷程。

我服務多年的一家國際通訊社經歷了一次百億美元級別的併購,然後走上了清洗—清洗—再清洗,折騰—折騰—再折騰的作死道路。連著兩年,幾乎每周都收到全球各地發來的告別郵件,眼看著老東家諸多擁有二三十年工作經驗的老記者、戰地記者、資深編輯、部門總編、全球總編一個個被新東家以相當拙劣的手段清洗掉,不勝唏噓,不勝壓抑。

2012年初,我接到了一家獵頭公司的電話,動了心。這家總部位於香港、號稱「亞洲最有影響力」的百年英文大報正要改建自己的網站,招聘一位網站主編。它剛剛任命了第一位出身於中國大陸的總編輯,跟他聊了幾次之後,我對他的vision頗為認同:這家報紙擁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定位,完全可以成為報道中國最權威、最客觀的一流國際大報,成為中西方話語的最佳平衡點。

2012年春天,我從北京搬家到香港。剛開始工作就大病一場:公司會議室里變態的空調,讓我從北京帶來的「京咳」迅速惡化成急性支氣管炎,在床上喘著粗氣躺了兩周。從此我成為香港空調的終生黑。

入職前半年,本報已經擁有15年歷史的舊版網站正處於苟延殘喘期,設計和功能仍舊是典型的「1990年代風格」,平均每三天崩潰一次。我整天除了與IT部門開會討論新網站的架構、功能,策劃組建新編輯團隊,就是旁聽報紙編輯部開會,研究編輯部政治。整個編輯部有近300位編輯記者,除了日報加星期日版外,還出版多種增刊和若干份英文生活時尚類雜誌。目測外籍員工佔比50%以上,香港本地員工40%左右,多數也是受本地國際學校教育,並有留洋背景。像我這樣出身大陸的編輯員工在香港辦公室大約只有10%。

在改版和組建新團隊的過程中,香港吸引人才的優勢讓我印象深刻。一方面,歐美傳統媒體行業凋零,大批頂尖媒體的資深記者編輯不遠萬里來香港尋求機會,而且工資要求並不算高;另一方面,因為霧霾、政治氣氛等原因,也有不少與我背景類似的國內媒體人來香港工作。最終,我在報社內部建立起一個不到30人的網站編輯部,仍舊是資深外籍員工過半,來自大陸的和香港本地員工相對都比較年輕,數量大體持平。

說到人才優勢,不得不提到我的幾位優秀同事:來自奧地利的記者P,入職時剛剛29歲,就已經拿到維也納大學的中國研究博士學位。他的母語是德語和義大利語,還精通英、法、西班牙語,中文更是好到直接給國內報紙寫專欄文章。可以想像,在跨國調查報道中有這麼一位人才,是如何無往而不利。還有我們從加拿大La Presse報業集團挖來的數據編輯C,和曾經擔任CNN製片人的視頻編輯S,以及曾在英國《每日郵報》工作多年的新聞/首頁編輯A。以他們幾位為核心的黃金團隊,聯手製作了多部多媒體-數據調查報道,得過若干國際獎項,最近一兩年我也曾在國內媒體同行圈內多次推介他們的作品。

但是,這個團隊的黃金合作期只持續了一年左右,這些優秀人才後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紛紛辭職。到今天,我當年組建的那個不到30人的網路編輯部中,仍留在報社工作的已經不到5個人了。無論如何,能跟這樣一群有才華、有理想、有性格的新聞人合作,是我這幾年最大的收穫。

現在回想當時整個報社的情況,一家老牌紙媒,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才開始嚴肅考慮向網路-新媒體轉型,顯然已經落後太多;30人的網站編輯部,看似一筆不小的投資,但只佔整個編輯部人數10%,也是遠遠不夠的。更何況,在隨後幾年中,網站編輯部的人數和預算不但沒有任何增長,還被多次迫向報紙「反向輸血」。儘管包括總編和CEO在內的公司高層多次發起「報網融合」 「資源共享」等內部改革運動,但往往是口惠而實不至。作為打工仔,我可以抱怨公司高層固步自封、缺乏自我革命的魄力和決心,但也必須反省:自己還是膽子太小,不夠aggressive, 在說服高層、爭取資源方面力度不足。

從大環境看,香港獨特的媒體市場也可以解釋公司高層缺乏轉型動力的原因:香港紙媒市場的衰落與歐美和大陸相比要滯後多年。在這個不過700萬人口的城市,至2015年下半年,仍有27份中文報紙和12份英文報紙發行,只是在最近兩年才出現了紙媒大批關停的拐點。尤其是我服務的這家報紙,多年來從IPO廣告、分類廣告和奢侈品廣告賺取豐厚利潤,曾經是世界上平均每位訂戶利潤率最高的報紙。但多數收入來自紙質版,網站的訂閱和廣告收入不到10%,銷售部門一貫不擅長、也沒有動力開發新的數字化盈利模式。由此不難理解,在紙媒的商業模式仍舊活得十分舒服的情況下,管理層自然沒有決心做傷筋動骨的大改革。

作為部門主管編輯,我主要的工作是管理好團隊,產生優質內容;所以整個報社在數字化轉型、報網融合方面缺乏進展並不是我最大的挫折。倒是在管理風格和如何「權威、客觀地報道中國」這些基本職能方面,與我的直接領導頻繁衝突,成了我繞不過去的坎。

不誇張地說,這家報紙編輯部的種族、文化多元程度,遠遠超過我工作過的其他國際媒體。報社內部的種族、地域政治也的確不單純。我的直接領導是報社110年歷史上首位中國大陸出身的總編輯,在上任之初還因他的大陸背景而遭到不少非議。起初,我也為他感到抱不平,認為這些批評和質疑是主要出於西方新聞界以及香港本地根深蒂固的文化優越感和種族主義。但是很快我也發現,事情並不總是那麼簡單。

這家報紙不時發表有關中國政治、時事的獨家報道,並且常常在幾個月甚至幾年之後得以證實。這也是它在國際新聞界聲譽的重要來源。與之相伴的是,對其他一些中國話題的報道也會受到限制和修改。對此,我此前早有耳聞,也有心理準備,但在處理具體報道時,還是忍不住要跟記者站在一邊,多問幾個問題,盡量爭辯幾句。事實證明:已經奔四的我還是too young, too simple...

【下邊開始講故事了...】

在我看來,我的團隊在2015年「樹倒猢猻散」,在很大程度上跟下邊這個故事有關。

2014年上半年,我們開始策劃一個大型多媒體報道項目。我不想給知乎惹麻煩,就不說具體題目了。總之是某個紀念日,牆內依法不予顯示的話題。這個話題在這家報紙一向是可以做的(2016年能否延續,也是一個重要風向標),儘管力度和角度也許跟其他外媒略有區別。總編和副總編牽頭開了多次策劃會,要求報紙和網站都予以高度關注,大力報道。香港媒體圈多年來一直存在對本報「自我審查」的種種傳說和批評,本報的很多編輯記者也希望借這個機會有力地反擊一下這些人,大家都摩拳擦掌。我的網站同事們通過與外部夥伴合作以及自己的研究報道,獲取了不少獨家和深度內容,計劃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呈現這個深度報道。在多次報稿會上,領導們對我口頭描述的計劃並未提出異議——也許他們並未完全理解到我描述的究竟是什麼。

5月初,我的團隊在網頁上做出一個初步模板,全文和各種多媒體內容尚未完全填入,但效果已經相當震撼。我給領導們展示了一下,他們似乎有些吃驚,就內容的來源和采編標準、流程問了不少問題,我們一一作答。隨後,我按原計划去美國出差兩周。期間,領導在某天凌晨給我電話,批評我在對外合作和編輯標準問題上沒有跟他充分溝通,重提了之前的疑問。我意識到他可能出於某些原因,不願讓我們發表這個項目,就跟他攤牌:「You』re the boss,你當然有權決定做不做這個項目。」 他沒給我直接回答。

出差結束,我回來上班。這個項目是生是死,領導們仍舊沒有給我一個明確的答案。到5月中下旬,文字和多媒體內容已經基本定稿。我感覺我跟領導處於一種微妙的「冷戰」階段,他不再跟我說話,只是派副領導和報紙那邊與我平級甚至級別低於我的幾位編輯來跟我溝通、審稿。那幾周時間,我和我的團隊整天處於一種亢奮狀態。我們要應付報紙編輯提出的種種質疑、問題,相應做修改或補充報道;但又惴惴不安,生怕他們在最後一刻斃掉這個項目。同時,我們也都為能參與這個項目而激動、自豪。對我自己來說,作為一個中國新聞人,it』s the opportunity of a lifetime to do the right thing.

隨著最晚發稿時機一步步臨近,我的同事們越發悲觀。他們覺得領導可能以一直不表態的方式拖死這個項目。我每天給領導們發封郵件:「可以了嗎?能發了嗎?」 主創的幾位記者說,如果這個項目最終被斃掉,他們就辭職。我說:「I won』t be too far behind.」

最後,在紀念日前一天下午,副領導叫我到她的辦公室。「Go ahead.」 她說。我跑回到網站編輯部的角落,跟小夥伴們做了個拳頭的手勢。早就等在那裡的幾位年輕記者們歡呼起來。

(P和C,發表那一天。)

多半年之後,在向我下最後通牒的時候,我的領導指責我給他設陷阱,逼他不得不放行這個項目,儘管他自己非常不情願。Guilty as charged.

項目發表了,影響很大,後來還得了幾個獎,我們也很清楚自己在這家報社的日子不久了。隨後幾個月,我開始拜訪香港有限的幾家大外媒機構,為自己和參與這個項目的幾位核心記者找後路。他們自己也都沒閑著。我曾經幻想某家大僱主能整體接收我們的「黃金團隊」,但幾個月下來,沒發現哪家有這麼大的胃口和計劃,只好「批發改零售」。

我還記得跟某家美國大報亞洲主編的早餐對話:「…我自己搭建的團隊,現在由我親手拆散它,也是理所應當。你看P怎麼樣?他的語言能力和調查報道能力絕對不遜於你手下的任何一位記者。C呢? 你跟他也合作過,我說他現在是全亞洲最牛的數據可視化編輯之一,不算誇張吧?…」

「… 我自己嗎? 嗯,我另有計劃。(實際上我是真的不喜歡這家美國報紙。尊敬,但不喜歡。)」

平心而論,我的推銷工作並不很成功。參與這個項目的幾位核心記者、編輯用了幾個月時間才陸續跳槽,也有裸辭的,改行的,搬離香港的。不知道網站團隊其他的小夥伴們是否也受了這個項目牽連。總之,如我之前所講,30人的團隊,目前大概還剩下3-4個人。

我自己於2015年4月開始了一份非常理想的新工作。


這是我在知乎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想回答這個問題也是因為我很少能有時間放空下來專心思考人生之類的,藉此機會一併寫下。

過去五年,顯而易見的重大節點就是分眾經歷了私有化、揮別納斯達克、成功回歸A股。

2011年,在帶領分眾經歷了成立初期那幾年的快速擴張、收購、一系列的跑馬圈地之後,我開始重新思考企業的管理模式和長期戰略。從2012年8月發起私有化邀約,到2013年5月完成私有化,距分眾成立已經整整十年,納斯達克歷程八年。對我來說,在第二個十年的開始,企業需要靜下來思考核心競爭力的再提升,尋求更強大的發展動力,這也意味著我的下一個征程,如何孕育出分眾新的未來。

也是從2011年開始,作為一個媒體人,我深刻感受到了移動互聯網帶來的衝擊。於是這幾年裡,如何將分眾同移動互聯網連接在一起,成為了我不斷學習、思考、探索和試水的主題。分眾逐步開始嘗試娛樂化、內容化、知識化營銷,並且在廣告屏中鋪設Wi-Fi/iBeacon熱點,嘗試利用物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系統等等,來提升更長久、更強大的競爭力。

2011年,初為人父不久,我逐漸開始注重工作與家庭的平衡,每周末都盡量飛回台灣陪伴家人,也更加關注社會中大病兒童和青少年教育的議題。記得是2011年6月,我在微博上關注到一則7歲小女孩為救同伴在車禍中失去雙腿的消息,便轉發出來請分眾當地分公司的同事代為探望,他們很快就趕到小女孩所在的醫院送去了救助金,這些過程我們都在微博上同步直播了。當時我大概有100多萬的微博粉絲,引起了很多支持和轉發,後來我們就發起了一個「分眾人在行動」的微博話題,專註於微博公益救助。因為分眾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公司,我們查詢到受助人所在的醫院或家庭住址,便安排當地同事進行考察、核實,力求做到透明公開,也儘可能地擴大和吸引公眾參與。我覺得微博公益能把宣傳和行動結合起來,網友們在關注、轉發的同時就是在進行實際的公益活動了。

Patrick
J.McGovern(IDG創始人)有句話對我影響很深,他說人的一生要做好三件事:一件自豪的事,一件有趣的事,一件對社會有益的事。我在內心覺得慈善與事業成功是同等重要的一件事,並把這看作是人生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2004年我和王兵等7位同學聯合發起了愛佑慈善基金會,致力於孤貧兒童醫療救助,一晃已經是第11個年頭,在2015年,愛佑被福布斯評為中國慈善基金會榜第一名,這是令我們所有人備受鼓舞的一種肯定。此外還有愛飛翔鄉村教師培訓計劃、美麗中國下鄉支教這些分眾共同參與的項目,他們的影響力都越來越大,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在陽光下盡情的綻放笑容,這是我們共同的理想。

這五年間,在分眾私有化到重回A股的過程中,我的心態也變得更加平穩。我堅信「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賺錢順便」,就像你做一個麵館,如果你想的是如何把面做得更美味更健康,顧客吃得更舒心,這時候你賺錢是順便的,是註定的。如果每天想著怎麼把這碗面做得更大、毛利更厚,做成連鎖的麵店,甚至做成資本市場的一碗面,這個時候就會發現,你離破產倒閉不遠了。

這五年來,資本市場、經濟環境和個人心態的改變,見證了我每一步的選擇和成長,有過意氣風發的時候,也有危機四伏的時刻,經歷了激情與夢想,也經歷了苦難與疼痛。我想,這才是我人生最大的財富。和中國許多最優秀的創業者一樣,我相信再過十年二十年,當我們的孩子逐漸長大了、懂事了,我們有資格告訴他,我們為自己的人生努力過、奮鬥過、咬牙堅持過,我們證明了自己所擁有的能力與價值,我們達到了自己所能達到的高度,我們活過,了無遺憾。

有人說成功需要大勢,需要風口,但我認為更大的成功需要挑戰,需要變革,需要殘酷的競爭。我慶幸自己遇到了一個最好的時代,在無數新的挑戰、變化的背後,也蘊藏著無窮的機會和更多的可能性,這就是這個時代的迷人之處。未來五年,有人懷疑中國經濟是否還能高歌猛進,有人擔心中國經濟是否會步入冬天,但我認為,對於一個永遠的學習者和變革者來說,每一年都會是一個新的春天。


謝周源邀請。

5年,足以見證一個公司的成長。

5年前,搜狗剛從搜狐分拆不久,我們當時每個季度的營收也才800萬美元,現在已經漲到20倍;那會兒團隊只有兩三百人,現在有2500人了。這個變化是巨大的。我的工作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從創建搜狗的前身——搜狐研發中心時做月度計劃,到做搜狗CEO時每季在華爾街發財報,生命的時鐘一下子變快了,以「季度」為單位飛逝,5年,就有了20次印象深刻的日子,這是我和搜狗共同的成長記憶。

在這其中,我特別想要提兩個年份。

2013年是搜狗很重要的一年。這一年騰訊與搜狗的合作開創了一個全新的互聯網投資模式,被大家戲謔為「搜狗模式」。我們和搜搜的合併,讓我們在搜索這場戰爭中取得了局部勝利。隨著騰訊的不斷支持,我們後續又獨家接入了微信公眾號的內容,讓我們在搜索領域做到了競爭對手做不到的事情,建立起差異化搜索的能力。這讓我們可以真正地昂起頭來做出不一樣的產品,搜狗在搜索領域裡的角色從追趕,開始轉變為超越。

如果說微信內容搜索和微信頭條是因為騰訊的支持,那麼2015年對搜狗就尤為重要,我們戰略投資知乎,代表著自力更生,是我們超越和差異化能力自我生長的體現。我很喜歡知乎這個平台上湧現出來的智慧,它聚集了熱情又專業的用戶,並將他們集體的能力得以很好地發揮。這幾年,知乎開始不斷對外界輸送內容,使得知乎從一小部分人的歸屬感,變得讓大眾都開始能享受到知乎上的知識沉澱,而搜狗和知乎的合作更能夠幫助用戶檢索和瀏覽到知乎上的內容,同時也讓搜狗有了進一步的差異化能力。我們的輸入法所以被稱為「國民輸入法」,也是因為它是全國用戶的智慧沉澱和表達,所以我覺得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這5年里,我還見到了幾位神往已久的人,對我有諸多啟發。

一位是Kevin Kelly。2012年冬天,我在我們搜狗的大演播室第一次見到了KK,當時36kr的王壯問KK:「有了微信之後發現自己的時間更加碎片化,使得自己不能再專註連續性地工作,效率降低,怎麼辦?」我當時想:「自己改進就可以了,這是自身的問題。」然而KK的回答是:「一個新的事物總有你不理解它或者沒法和它和諧的階段,小孩子還要通過三年時間才能好好的說話,才能掌握這樣一種技能,我們需要用更長的時間來掌握如何和微信相處。」這種認知角度對我來說更有愛,對於未來更有期待和包容。

一位是蔣勛。2014、2015年隨著搜狗越來越走向互聯網的中心舞台,開始陷入到了互聯網的更多利益糾葛中。直到2015年底我見到了蔣勛,他讓我有了新的思考。他使我懂得去和整個世界相處,不管是善良的,還是不善良的。我開始跟世界和解,並更專註於內心的追求。我更加可以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並回歸到做好技術本身,而不是把關注點放在是是非非里。

每過一段時間都覺得自己會有進步,這種進步與年齡、閱歷都有關係,要經歷那麼多事才能對世界有這樣一種認知,於是特別感謝時間。

2016年初的時候,我花了很長時間搗騰Apple TV、視頻網站,以及遊戲,這跟我原來自己的工作習慣、娛樂習慣並不一樣,但我希望能夠更多地去接洽、去擁抱這種娛樂化的世界,才能夠讓AR/VR這樣的技術更加有質感。記得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大家為什麼喜歡寫程序?其實就是想創造一種生命,賦予程序一種智能。AI最近這些年突破性的發展,使得全社會都能看到這樣一種力量。所以我們要開始接受虛擬世界,一定要接受技術慢慢具有一種智慧,能夠幫你做選擇、幫你做判斷,成為你的朋友。

這幾年可以發現美團、滴滴等新公司蓬勃而出,搜狗作為老牌的公司在戰場裡面立穩了腳跟,技術能力展現了出來,而往下更多地是要讓搜狗的技術催生出一些更創新、更酷的產品。這是我未來要做的一件事情。


五年前我高二,那一年某天,傻逼的教導主任忽然發布了一條新校規,「高二高三的同學,午休時間不要回寢室了,在教室里自習吧。」

那時候已經快期末,夏天了,午休的時候我舉手問班主任,窗戶外面的傻逼知了太特么吵了,我睡不著啊。

班主任說,誰讓你睡覺的,你就這麼困啊。蹲到後面做題去,蹲著就清醒了。

於是我成功地蹲到了牆後。

人齊了。

算上我,牆後總共有六個人,六個老熟人了。

那時候我們都是風一樣的中二少年,攢了幾次買練習冊的錢,定了六身假的AC米蘭球衣,每天一到宿舍就脫了校服換上球衣,曾經創下過一個禮拜踢破三塊玻璃的記錄。

那個傻逼知了不停吵鬧的中午,

我們決定偷偷溜出教室,溜到操場,校服裡面套著球衣,在烈日炎炎下酣暢淋漓地踢一場球,

躲著各路眼線各路保安,

做六個大汗淋漓的傻逼。

我們理科班的教室在四樓,沒有樹的遮擋風會從後門鼓鼓地吹進來。

班主任也開始打瞌睡了。

我們躡手躡腳地跑下樓,圍著高二高三的教學樓各繞了一圈,穿過食堂,直奔操場。

那天中午真的特別熱,

學校的操場質量很不好,我們也沒時間換球鞋,十分鐘之後板鞋的鞋底都被磨得發軟,滾燙。

我一腳斷下球,感覺貝爾附體,我沖著守門的坦克說,你準備好,我要射了我要射了我要射了。

那是我在高中時代的最後一次射門,

沒射成,

差了零點零一秒,

人生中有很多零點零一秒,

零點零一秒之後下課,

零點零一秒之後交卷,

零點零一秒之後隔壁班花會從教學樓里捧著書包帶著耳機走出來,

零點零一秒之後,教導主任也會奇蹟般地出現在操場,阻止我的發射,

額,我是說,阻止球的發射。

本來,束手就擒也就罷了,

飛機抓起球就跑,一邊跑一邊沖我和坦克他們叫喊,快跑啊傻逼,那個傻逼就要追上來了。

我們呼哧呼哧跑到學校大門口,

又圍著停車場,保安室,繞了幾圈,最後爬上了一個廢棄的教學樓。

那棟教學樓很老,樓梯是在外面,懸空著,環繞上去的,

一層一層,一轉一轉,就上到了樓頂。

太累了,我們六個人都把衣服脫了赤膊,

所有人的身材都很差,有的瘦骨如柴,有的胖出一個B罩杯。

「哎,這學上的真幾把累。」

「是啊,覺也不給睡,球也不給踢,我們他媽的又不是機器。」

「你們說前面的那麼多傻逼怎麼受得了的?」

「你特么才是傻逼呢!」

「喲喲喲,說你馬子了,你還急眼了你。出息!」

飛機是我們那六個人里最高的,所以他外號才叫飛機,

飛機忽然說,「要不,我們集體退學吧,求著家裡給點錢,我們去上足球學校,天天踢球,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然後忽然都靜了,

風在耳邊吹不出聲音,

傻逼知了也不叫了。

然後我們都爆笑,哈哈哈哈哈這傻逼,還想衝出亞洲,哈哈哈這傻逼,還想走向世界。

然後忽然又靜了,

風在耳邊又吹不出聲音了,

傻逼知了又啞巴了。

第二個人附和,你真的敢退學嗎?

飛機說,我飛機有什麼不敢的,我特么都敢上課打飛機,坦克你敢不敢?

坦克是我們六個人里最矮的,所以他才叫坦克,

他抖了抖自己的B罩杯,我坦克什麼不敢,我就是一傻逼。

坦克問炮彈,你敢嗎?

炮彈,「嗯」了一聲。

他話少,所以才叫炮彈。

火箭學著貝克漢姆,剃了一個高高的尖頭,所以他才叫火箭,

他說,我特么肯定敢啊,你們誰去學踢球沒錢,我來給!哦不,我爹來給。

火箭的爹是大老闆,賊有錢。

魚雷說,我們他媽的乾脆去歐洲學踢球,一邊打工一邊踢球。

喬,你覺得怎麼樣,魚雷問我。

我搖搖頭,傻逼知了又開始叫了,「知了,知了」叫的特別煩人,像一頭母豬在叫床,

我說,我不敢,我還得高考呢。

接著又是一陣安靜,風,知了,雲,藍天。

後來他們勸了我好久,熱火朝天,熱血沸騰,血氣方剛,中二少年。

我說我不敢,我真不敢,大寫的不敢。

他們說,好,那絕交吧。

我說你們千萬別亂來啊。

他們說,你看我們敢不敢。

我說,你們真的要退學啊?

他們說,你真的不退啊,你成績又不好,考個傻不拉幾的學校繼續傻不拉幾地念書,有什麼意思,一點意思都沒有。

我說,我知道,沒意思沒關係。

這是我五年來做的第一個決定。

可能我寫的有點誇張,踢球啊,退學啊,足球學校啊,走向世界啊。

懂的人自懂,

不懂的人永遠無法想像一個真正熱愛足球的人,對足球究竟有多麼的熱愛。

飛機說,足球場永遠像脫光衣服的模特姐姐給你劈開的腿和張開的懷抱。

炮彈,「嗯」了一聲,表示同意。

而且那天下午我們幾個傻逼在天台上哼哼唧唧地說要退學,也不是隨便說說而已,

雖然是一時意氣,但中二少年的意氣時間從來都是比較持久,

久過飛機打飛機的時間。

於是,除了我,剩下五個人,飛機,坦克,炮彈,火箭,魚雷,

一起退學了。

教導主任拍案豪爽地叫了一聲,好!我們年級的升學率又升高了不少!

臨走之前,我們六個人一起去學校旁邊的燒烤攤吃腰子。

他們五個人一邊吃著一邊說我慫蛋,說以後記得來看我們踢球哦。

說以後好好加油讀書吧。

說也老大不小了。

說這學,還真特么就退了。

這只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對於上學與否,有了抉擇。

這種抉擇在成績好的人看來,是個球啊,什麼都不是,是不需要考慮的。

可是對我們這種人來說,就像某個傻逼曾經說過的一樣,這個世界充滿誘惑。

後來我面對過一次次的誘惑,

高考前我姐跟我說,你成績也一般也考不上什麼好大學,跟我去美國吧。

我問她,去美國幹嘛?

她說,去美國吃香的喝辣的啊。

我說,然後呢?

她認真地想了一下說,繼續吃香的喝辣的啊。

我姐是個典型的享樂主義者。

後來高考我果然考了個很一般的分數,

我大姑跟我說,要不別上了,現在有文憑的人多了,跟我做生意,一樣能掙大錢。

上個月我準備考研和工作,我媽打電話說,有個班上就上班吧,現在工作這麼難找,還考什麼研,上了這麼多年學你不煩嗎?

不煩啊,我一點都不煩。

但我也不喜歡,一點都不喜歡。

對於讀書上學這件事,我的感覺是,沒有感覺。

可我似乎就喜歡一直呆在沒有感覺的感覺裡面,

我是個喜歡自我放逐又自我安逸的人,

我是個,喜歡溫水的青蛙,儘管知道這個溫水最後是用來煮死自己的。

飛機說,我帶你跳出這個溫水缸吧,我搖頭,

我姐說,我帶你跳出這個溫水缸吧,我也搖頭,

大姑說,你還是跟我跳出這個溫水缸吧,我又搖頭,

我媽說,你也是時候跳出這個溫水缸了,我還是搖頭。

這五年來,我做的每一個關於讀書與否的抉擇,

我都選擇繼續讀下去,

儘管有的時候,選擇不讀,我也能活的很好過的很舒坦,就好像現在的飛機坦克他們。

但我仍然選擇繼續讀書,

儘管我每天弔兒郎當混日子。

我這種人屬於最不爭氣最沒出息的那一種,

雖然我不怎麼認為,

但很多成功人士這麼認為。

這個社會是一個結果至上的社會。

嘖,扯遠了。

後來我發現,我根本不是喜歡讀書,也不是害怕因為不讀書而付出什麼代價,

我只是很簡單的,害怕改變而已,

害怕突如其來的變故。

這是泡溫水澡的青蛙的共性。

而且我也從不嘗試改變。

前幾天我們六個人又聚在一塊吃腰子,

火箭還是那個富二代,他老爹掙的錢越來越多,夠火箭花一輩子也夠小火箭花一輩子了。

飛機比我小一屆,他退學之後不就又到隔壁高中重讀高一了。呵呵他也是個慫蛋。

炮彈這幾年話多了起來,他跟著工隊跑到廣西,在工地里當一個整天被罵傻逼的監理,他告訴我每次開工前都要燒幾柱高香,神神叨叨的。

就坦克跑得最遠,他當了海員,

跟著船上一批人,去過很多地方,越南,馬來西亞,蘇伊士運河,印度,埃及,各種地方,

坦克這個人比較有意思,

下了船,其他的海員都跑出去拍下當地最有特點的地方,

坦克則反著來,他拍下那裡最平常最普通的雲,

後來他把所有的雲都給我看,越南的雲,馬來的雲,印度的雲,埃及的雲,

我說,這特么都一樣啊,

坦克哈哈大笑,哈哈哈哈哈是吧,到哪都一個叼樣。

這五年來,他們也做了很多的抉擇,

我們像從一個點出發的五條射線,只能相隔的越來越遠,

偶爾在一起喝醉酒回頭看時,

才能看到那個還重合在一起的點,

那是我們共有的人生節點,

那個大汗淋漓,傻逼知了吵死了的夏天。

這五年我的所有抉擇都在刻意不去改變。

因為我害怕改變。

但到今天我才明白過來,害怕有個卵用。

除非你在撒哈拉沙漠,一個別人都沒有。

我身邊的人在這五年里的每一個人生節點裡都在不停地變啊變,

飛機坦克他們只是一部分,

還有更多的人在變啊變。

其實我的生活每天都在發生著改變,

如果再讓我回到五年前我們六個人第一次的人生節點,

我要麼把他們五個人都揍暈不讓他們退學,

要麼,我跟著他們一起犯傻逼。

因為到如今我才明白了,

其實青蛙一直不在溫水裡,

他只是麻痹自己,

假裝還在溫水裡罷了。

.


沒人邀,被繼新哥的知乎五年截屏感動,回來了。

看看過去的五年,真的沒有什麼大起大落,應該算是沉澱期。唯一欣慰的是一致都在緩慢地成長。

2011年上馬自己的第一個大項目,當時剛從做軟體編程轉型到管理產品硬體設計(ME)不久,內心是極端的不自信,表面上卻要裝做一副有主意的樣子。因為是第一次獨立承擔的案子,也沒有什麼可以依賴的對象,只好用最笨辦法加班加點,平均每天12-16小時的工作,摸爬滾打一路下來,終於也算是有驚無險。當iPhone 5呈現在世界的面前時,那種感動無以言表。值得一表的是,在2012年的最後一個工作日完成了我的一大心愿,由Richard Howarth引薦給我當時的男神Jony Ive!我當時花痴得幾乎暈倒,不知道是哪來的演技還能強裝鎮定地正常對話。如今談話內容已經忘得七七八八,但是那溫柔的口音和手上的觸感仍然記憶猶新(臉紅星星眼)。

做iPhone 6的時候明顯自信了很多,偶爾一瞬抽離出來,以旁人的角度審視自己,感覺還是成熟了許多。懂得了評估風險,權衡利弊,抓大放小,也開始慢慢有了自己的管理風格,和工作方法。小六的過程雖然也很辛苦,但是很享受。合作的團隊已經有了默契,大多都是很好的朋友,一個眼神就知道對方心裡的想法。發布會的現場很不矜持地向每一次划過的攝像機猛揮手,快樂得像個小孩子。

去年,我做了艱難地決定,離開了像家人一樣的隊友們。開始了全新的挑戰。希望能在下次回顧的時候能看到更優秀的自己。

有很多人問我蘋果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那些影響這億萬人生活的產品是如何煉成的?其實即使沒有保密協議,也是很難說清楚吧。真想知道的話,就自己來做一做吧 (這是一則軟廣:Apple - Jobs at Apple)!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沒有什麼比看到自己的產品被那麼多人使用喜愛更另人滿足的了。

-------------------------------------------

祝賀知乎五年!謝謝你帶給的我很多知識!還有當年那一批有意思的知友們,如今已經是有好幾年交情的好朋友了。

最後還要特別鳴謝黃繼新老師!謝謝你把第一個內測邀請送給了我,讓我有機會和知乎一起成長。

祝福知乎能夠越來越好!


我是一個不怎麼聰明的人,哦吱。

離開了當時同班同學都削尖了腦袋想要進的一汽大眾(西北地區一汽的專科名額很少),離開的原因簡單,當時和學長一個宿舍,他告訴我在裝配流水線上面你什麼東西都學不到,浪費了大好青春,在QQ上跟在老家的朋友聊天,他告訴我現在他在學機修,學真正的技術,如果沒有離開我現在應該是一個驕傲的班組長。

回到老家,看到朋友所在的機修廠條件太差,而且是修柴油車的,工資不如在一汽的1/5,在家想了一天,另外一個同學告訴我有一個一類汽修廠有在招人,我們倆一起去了,因為我是本地的所以被留了下來,同學需要佔一個床位和在修理廠吃飯(床位不足)所以被刷掉,在這裡認識了我第一個師傅老張,他是一個老煙槍,喜歡上網吧聊QQ,我管了他一個月的紅塔山,後面他教了我不少修車的野路子,第四個月我們吃燒烤,他告訴我一句話:『機修是不錯,鐵飯碗,但是你得熬得住,我熬了11年現在成了大工,一個月6000,小李你能熬得住么?』那頓燒烤吃完了以後,老張告訴我以後二手車評估師肯定賺錢,第二天我把工服洗乾淨,在博士修理廠呆了最後一天,領走的時候老張給我了一盒軟糖和兩條紅塔山,弔兒郎當的告訴我『好好學二手車以後肯定賺錢』,如果不離開,我現在應該是一個技術到位的大工。

我揣著半年的工資去了長沙學習二手車,回來以後發現本地找不上工作,我心裏面把老張草了一千零一次,把卡里最後的700塊錢取了出來,買了一身西裝,去面試本田銷售,在去面試的102路公交車上,我背著小皮挎包,手裡面捧著簡歷,我的邊上胖大姐也穿的職業裝,她先開口跟我聊了起來,問我:你是去XX面試嗎,我尷尬的笑了笑了說:是啊,姐你也是也是去面試的嗎。然後我們在同一站下的車,進了同一家4S店,第二輪面試的時候我知道她是這家店的銷售負責人,她變成了我第二個老大,教我話術教我練厚臉皮,逼我沒完沒了的打客戶回訪電話,後面和她發生了口角...被辭退,如果不被開了我現在應該是一個能說會道的銷售=。=

然後也倒騰過一個汽車美容裝潢的生意,黃了,接著自己倒騰二手車,也黃了,無奈之下北上,跟著一個大哥做玉器的生意,沒錯,就在潘家園,二月份到四月份的時候感覺剛有點起色,進入五月份以後生意突然慘淡,小拍市場更是慘,我當時住在左安門,我在左安門外辦了一張一年的健身卡,當時沒有什麼朋友,收攤以後就去健身房,從家裡到健身房要經過左安門橋,太陽剛好在要下山的位置,那是我見過北京最美的風景,我當時心裏面就想著「錢花的差不多了,眼看著我又要開始重複我的人生了。」

直到知乎在我的時間線中出現...

對,看著有點像一個軟文,可是這是一個硬廣。

之前處於好玩的心態在知乎上面寫過兩篇答案,一篇是關於月薪2000買車的,純屬逗樂,還有一篇是關於二手車的,也是瞎寫,第一篇答案因為寫的很好玩,一個北漂的小姑娘看完我的答案以後覺得我很有趣,就加了我的微信,後來相處成了我的女友。

這篇答案上了日報,老劉看了以後邀請我和geek car的劉時笑去央廣做節目,FM99.6,第一次進錄音棚緊張的跟狗一樣,表面上裝作很熟練的樣子,第一期節目我後面又聽了聽,把自己都逗笑了。

第二篇關於二手車的答案,被人人車CTO王清翔看到,給我發了一條消息,大概就是『您好,我們正在創業,有沒有興趣電話聊一聊?』那會兒的人人車還只有11個人,我坐了1個半小時地鐵從潘家園跑到上地,見到了我的老大杜希勇,杜哥跟我聊了兩個小時,聊得我熱血沸騰,就這樣我又通過知乎得到了一份互聯網公司的工作,當時有一個特別有意思場景,杜哥給我分析了二手車未來的增長和目前市場格局,當我最後問到薪資的時候,杜哥問我:『你自己有什麼期望嗎?』,我說『因為我在汽車業內也工作過一段時間了,也有好幾個證,我覺得最少最少得....5千!』杜哥笑了笑,對我說了一句話『老鼠你低估了自己的價值,在未來的一年,你會看到你的價值遠遠超過現在的幾倍,甚至更多。』後來大哥說的都實現了,是大哥挖掘了我在內容上面的能力,也逼著我改掉了粗心大意浮躁的臭毛病。

通過知乎認識了好朋友劉珏。

通過知乎白傑的推薦我成為了FM99.6的每周特約嘉賓,和央廣的主持人韓磊成為了好朋友。

後面又陸陸續續寫了很多汽車和二手車的答案,寫了一篇「朋友圈二手車小機靈」廣傳朋友圈,一位廣州的傳統車商加我微信,讓我過去給他們運營公共號,願意給我5萬的跳槽費,當時自己手頭正在做一個非常有趣的項目,所以沒有接受,後來他又來北京請我吃了烤串,現在成為了好朋友,很多改車的配件都是他幫忙找到的。

寫了一篇「二手車的黑話」讓易車的編輯看到了以後私信說想轉載一下,通過這位編輯認識了易車APP的主編林昊。林昊又把王洪浩老師介紹給了我,王老師在我眼裡是個頑童級的主編,每次換的頭像也讓我匪夷所思...有一段時間頭像是一包煙上面有隻大公雞,下面配字:「累了,來根大雞吧」...後來我有一些視頻上面的想法想要請教前輩,所以就約了王老師喝咖啡,他給我介紹了Ozel李曉光和東北老趙,曉光哥在我視頻初期的時候提了很多中肯的建議,東北老趙教我什麼才是真正的視頻傳播,視頻初見模樣,王洪浩把他的好朋友何明科介紹給了我,何明科是一個低調有內涵愛講段子的高人,至於怎麼高,上在行搜一下就知道了...何明科又把我介紹給了姚勁波姚總...他們都比較看好二手車視頻的項目,健哥也找我談,願意各方面支持我的想法,就這樣吱道二手車就誕生了,目前是國內唯一一檔二手車評測的視頻節目。

通過知乎,我認識了電子工業出版社的秦聰,出版社願意幫我出一本書,不出意外在2016年就可以出版,我還記得我當時12歲生日的願望,就是可以當一個真正的作家。

還有太多太多,數不勝數。

劉堯上次在Club鹽的時候看見我:「鼠哥,你這一年變化好大,都吃胖了。」

我看著台上比去年瘦的周源,心中無限感慨。


這是一個略帶感傷和回味幸福的問題。

這五年簡單的總結就是一首歌的時光

2011年 我的傷不起很紅很紅我很忙很忙

2012年 我的傷不起還是紅我繼續忙

2013年 我的思密達沒紅 我的小夥伴沒紅 我的傷不起還有人聽 我繼續還能忙

2014年 我的五環之歌沒有紅 我的傷不起還有餘溫 但我很閑了 於是我開始寫知乎,開始玩微博,開始和姐妹們到處走走玩玩,會有一整個下午在家裡發獃,會有時間陪父母,會有時間想想自己的生活,想想自己想唱的歌,想想自己的事業也想想自己的家庭

2015年,我發行了一張lp,裡面都是為了神曲而神曲的作品,但還是沒有被市場認可,我依然還要靠著傷不起繼續走穴,但收穫了知乎女神的封號,雖然自己遠遠不夠,但在虛擬的世界找回了一些存在感。經歷過大紅,也嘗到了下墜,似乎更懂得了一些生活的意義,有工作,有家人陪伴,有人願意聽你分享,還有可以一起討論問題的知乎大神們,從內心來講已經很滿足了。

2016年,唱神曲也好,唱民謠也罷,知乎女神也好,微博神經病也罷,沒想過那麼多,平平安安的,倖幸福福的,畢竟現在我考慮的不只是我一個人了哈哈


這5年最重要的決定是創辦了中國電影金掃帚獎,向中國爛片開炮!毫不畏懼各種攻擊,堅持自己的電影態度。到今年已經是第七屆,雖然艱難,但是無怨無悔。

這5年最重要的選擇是出任《青年電影手冊》主編,先後出版了5本《青年電影手冊》並且帶著我的書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目的地同志酒吧、時尚廊書店、當代MOMA庫布里克書店、CCD300藝術與設計中心草吧、南京先鋒書店、南京藝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浙江傳媒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同濟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成都今日閱讀書店、中山大學、北京星美影城分鐘寺店、中國農業大學、成都BL酒吧、成都八又二分之一酒吧、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重慶工商大學長江論壇、西南大學文學新聞傳媒學院、重慶師範大學涉外商貿學院、四川外語學院、重慶精典書店、重慶購書中心、上海星期天觀影會、雙城咖啡等地舉辦「青年電影彩虹飛揚」講座。之所以不想遺漏任何學校和舉辦地,就是因為在這些講座當中,與熱愛電影的朋友們的互動和交流,讓我受益匪淺,也成為我繼續把這本書做下去的動力。

2015年,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青年電影手冊的微信公眾號之中dianyingshouce66,用更加直接的方式與電影愛好者互動。不是當成事業,而是當成我的興趣來做。

這五年最有意思的是變化是我在2011年10月22日擔任了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總導演,而在2014年我基本退出了這個獎項的所有活動,有關的黑幕或許需要很多年之後才能去談,我也不後悔自己的這個決定。

這五年當中讓我最難忘的是2011年獲得的一個獎項,首屆彩虹媒體獎的年度同志致敬人物,作為一個公開同性戀身份的人,我一直堅持為這個群體發聲,在大陸和台灣分別出版了《青年電影和手冊第五輯:華語同志電影20年》、《關不住的春光:華語同志電影20年》。2015年10月還擔任台北國際酷兒電影節的評委。2015年11月擔任了第五屆彩虹媒體獎的評委和頒獎嘉賓。

2015年,我做過最瘋狂的事就是從北京坐高鐵到福州,然後從福州乘坐海峽高速渡輪,橫渡台灣海峽(渡輪只需要三個小時)去台灣,10月31日參加第十三屆台灣參同志大遊行。從2005年出櫃到今年,正好十年!十年才第一次與那麼多同志朋友同行!激動!開心!

這5年遇到的最大的一個困境就是我花了三年時間做的一本80萬字的關於中國紀錄片的書暫時無法出版了。

這5年遇到的最讓我難過的事情,是長達5年的一段感情無疾而終,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事情,不過,我依然跟從前一樣,收拾心情,重新開始,永遠戀愛,永遠工作!

我喜歡我自己的這個狀態。17歲的時候我就下過這樣一句話:用巨大的熱情去熱愛生活!


我來講一個年輕人過去五年的經歷。

一、

這位年輕人,與身邊很多人一樣,相貌平平智商標準,作業交的不早不晚,年級排名中不溜秋,高中最盼望大學的無憂,於是高三努力了一把,考了個差不多的分數,上了個差不多的學校。

到了大學,上課盯著屏幕看,下課盯著屏幕看,走路盯著姑娘看。

回到宿舍,整棟樓響著撤退信號、進攻信號,槍聲、基地爆炸聲。

晚上,喝酒、吃火鍋、挨個發煙,聽東北人吹牛、聽西北人吹牛、聽全國人民吹牛。

舍友集體起晚,索性就集體請假。

這位年輕人可以很舒服地躺一個上午,再躺一個下午。那句話怎麼說來著?沒什麼能比吃飯睡覺更有趣。看著舍友跟自己「躺」在同一條戰壕上,他睡得更香。

又過了一年,他覺得生活不應該這般空洞,於是他找了個女朋友(笑。

對於戀愛經驗值嚴重不足的他來說,某位朋友的推薦無意間拯救了他。這個地方名字叫做知乎。

他開始饑渴地吸取戀愛經驗、感情法則、pua招式。學習這些累了,便逛逛別的專區,那時幾百贊的文章,在那個時代的知乎用戶筆下,妙趣橫生。這位可愛的年輕人往往看起來就忘記了時間,常常痴漢臉一個下午。

那就像是,阿里巴巴的寶庫打開了,裡面不但有金山銀山,還有很多書。如果被鎖死在寶庫里,確知自己一定會死,那麼能在死之前看到這些文字,死的痛快。

過了不久,他分手了。他早知道這段感情無法維繫。美少女養成類遊戲,終究不太現實。

但是知乎卻陪著他一路走來。

他漸漸開始明白一些東西。

這位好像明白了什麼的年輕人,婉言謝絕了晚上無聊的吹牛聚會、麻將桌大戰、交(xiang)誼(qin)舞活動、lol屠殺競賽。

他開始像以前那樣沉下心看一本書。這件看上去很普通的一件事對他來說,十分不易。一年多養成的

碎片化閱讀習慣與每隔半分鐘就要看手機焦慮症,阻礙著他去做這件事。

中途放棄又堅持,堅持又放棄,到最後咬牙鐵了心摔壞手機。

十分不易,他做到了。並在知乎上寫了一個答案,作告誡用。

又是一年過去。2014年夏季,某位知乎答主寫下自己創業艱辛苦澀與成功後的喜悅,文字間浸透著一股平實卻有力的理想,有如朝這位年輕人心臟開了一槍。

他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54天內以合法途徑賺到6000塊。

寫短片小說衝量、寫藝術生畢業論文、寫某遊戲公司視頻欄目主持人手稿、寫策劃新聞、論文改重,把整個語文功底拿出來用。

每天敲敲打打6個小時,褲子上沁滿了汗,做完一天工作,手指關節無法伸直,兩腿發軟。

但他把每筆日結周結攢在一起時,看著上竄的數字,滿心歡喜。

45天的時候,賬戶里已經有5925塊錢了。

49天的時候,6150塊。

51天的時候,他收筆了,實在干不動了。如此高強度的用指,使他患上了肌腱炎,到今天手機聊天時,一用到全鍵盤,指尖就會微微顫抖,像個老年人。

不過,我們結實地,為這位年輕人,感動了一把。

他做到了。

二、

2015年夏,這位年輕人第一次花了很長很長的時間,規划了自己以後的路。看著房間里滿地的紙團,或5年10年人生規劃,各種或胎死腹中或將要成型的人生分支劇情,他突然想去知乎怒答一記——「一夜寫廢100張A4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最後他的規劃成型,9月份他想要完成的,是報考上海某高校研究生。對一個幾近於荒廢掉4年學業的人來說,要在9月份準備到12月考試這短短的100多天時間裡完成從心態過渡到靜心學習→重拾政治英語以及專業課→深耕細作每一個知識點,看上去哪條都像痴人說夢。

他硬是把124天時間分成了幾個大段,幾個小段。對其他人來說,一天16個小時的學習計劃也許難以接受,但對這個可以搏命的年輕人來說,他的血在沸騰,偶爾沸騰不起來,就拿紅牛繼續沸騰。

他把7500個單詞背了兩遍,政治市面上所有選擇題做到無題可做,休息時間是在圖書館專業課書架旁整理筆記。

他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把前夜背的知識點再溫一遍,早上在圖書館的路上,耳機里放的是許巍《曾經的你》。

如果一個人有了動機,背馬原通篇知識點都可以滿懷微笑。

2015年12月27日下午專業課二考完,走出考場。這位年輕人突然想起一句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痛快!痛快!

三、

這位年輕人是我。

是你,也是很多普通人。

絕大部分人是要在一段時間渾渾噩噩糊裡糊塗的。遊戲上混分,工作上混日子,感情上混心。有人願意委屈一下,暫時地混混,到最後真把自己變成個混子。有人想逃,一刻都不停留。

我很幸運,在最能決定未來變成個什麼德性的5年里,一次經歷告誡我要做立馬就去做,一次經歷告訴我結果可以很差,但你得對得起自己把頭一甩的瀟洒,而不是以淚洗面,「我悔不該……」

如果沒經歷這兩件事,我到現在仍是個混子。混一個差不多的職業,混一台差不多的車,混一個差不多的人結婚。

考研初試成績下來時,專業課一差5分。原以為英語政治會考的很差,結果英語一73分,政治72分。

但是,問心無悔。

足夠。

從「打完遊戲上床腦子裡想的是第二天怎麼打遊戲」,到「想靠雙手賺錢,敢對理想奮力一搏」,也就短短的33個字。

卻用了5年時間。

來得及,一切都還來得及。

年輕人,請奮命找工作,奮命工作,奮命尋求生活,奮命熱愛生活。

請繼續加油。


在知乎看到這個問題覺得有必要參與下。這五年是知乎誕生後的第一個紀元,要恭喜!而我也想起了這五年自己的一些難忘經歷,值得回憶和紀念……

記得大概6年前,我跟隨劉湘明、蔣貽中兩位好友一起離開了效力11年的《IT經理世界》雜誌,加上從IDC出走的萬寧,兄弟幾個從零開始創建了一本新的雜誌——《商業價值》,以及一個全新的CIO社區ITValue,開始宣揚「移動互聯網」、「技術商業創新」、並且把互聯網企業當成「主流公司」來報道。同時也是最早做移動客戶端,開微博,並且把內容通過數字手段免費傳播的媒體。

現在想想那時候真是青蔥歲月精力充沛啊,因為一邊跟大家新創個雜誌,我還不知死活的張羅著要弄個叫極客公園的「試驗田」,去嘗試弄個新的內容分發產品。由於缺乏對產品的常識和理解,這個產品從誕生之時就有致命的缺陷並迅速被放棄。但也是出於這種對無知的切膚之痛,我覺得應該把真正做產品和技術的人聚集起來做些交流,看看人家是怎麼思考產品的。而且,我做了十多年互聯網報道,早就成了極客群體的粉絲,有機會請他們來交流那自然是很開心的事情。

陰錯陽差,這成了在大概五年前極客公園開始組織線下活動的起點。每個月我們組織2場線下交流,請來最新最熱的產品團隊演講、訪談、碰撞,探討未來的趨勢和產品的心得,特別聚焦在互聯網和移動領域,鑽的很窄但很深。

在這些每次最多只能做5,60人的交流活動里,一些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那群真正關注產品思維、以及真正可以分享產品心得的人裡面,恰恰孕育著新一代的領袖和了不起的產品。雷軍、王興、周鴻禕、王小川、豆瓣的阿北、大眾點評的張濤、今日頭條的張一鳴;還有微信的第一次演講、知乎的beta版發布,陌陌的自我進化……那兩年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而他們對於產品的專註、和那種「好奇心和改變力」的共性精神,讓極客公園也演變成了同樣的氣質,迅速成為了一個源源不斷吸引優秀創新者的社群組織。

其實,極客公園在第一年產品迅速失敗後,就更像是個非正式的社群組織,基本上都是靠小半個我(另外大半個我還是要花在雜誌主編的工作上)和唯一一位「專職員工」阿禪(這位可能吧的吧主實際上還是商業價值雜誌的客戶端產品經理),加上公司編輯部、技術部眾多小夥伴們的「加班時間」來運轉的。

直到第三年才是開始變成一個業務,有了專職的3個員工。但即便這麼低成本自己也掙不回來,而且當時公司在在雜誌業務上持續投入了幾年,尚且在盈虧平衡線上下掙扎。我這個「個人愛好」看不到任何收益,也說不清去這個事情有什麼價值,所以幾乎因為消減成本的原因而被停掉,只是最後在幾個合伙人郵件討論中我用近乎「耍賴」的請求,才得以延續。現在想起來也非常感謝幾個合伙人的包容,還有很幸運有阿禪這樣牛X的小夥伴們當時的一路堅持。

記得就在郵件討論極客公園是否還繼續做下去之後2周左右,我接到了某家互聯網公司願意給他們的產品經理買票參加我們的線下交流的電話,因為他們覺得這種極客人群務實的交流,是業界獨一無二的,覺得對員工有幫助……這是個很重要的火花,我記得自己當時跟抓住救命稻草似的見人就講這件事。因為你突然知道自己做的不是一個自我滿足的東西,而是對別人有價值的事情——有時候,堅持的信心真的就是來自於一些很小很小的東西。

一年之後,當Google的董事長施密特和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同時出席極客公園創新大會的時候,我更加確認我們一定無意中做對了些什麼。這個關注產品創新的極客人群越滾越大,開始成為了一個獨立而有價值的的群落,而極客公園本身也變成了一個對產業有意義的力量——雖然那時候還不知道我們這個「意義」怎麼變成正向的商業循環。

那個時候,極客公園不再是個可愛的嬰兒,而開始看出潛力要長個兒了。這真是個好消息,也真是個壞消息。

實際上,當我們兄弟幾個創業進入第3年後。那時候主戰場是雜誌和ITValue社區,也即將實現盈虧平衡。90%以上的收入和人力、資本投入都在這邊,此時要再加大幾百萬投入給極客公園這個項目去順勢發展,是絕對不可能的。幾個合伙人最終作出了一個現在看起來非常正確的決定——拆分極客公園,讓其獲得獨立融資和進行獨立探索的機會,也降低目前公司運作的成本和風險。而我也下決心放棄做了4年的雜誌主編,作為「資產」被注入這個全新形態的業務中。話說在創業四年剛看到曙光的時候,又走上一條新的未知岔路,那感覺之恐怖我真沒勇氣再來一遍。

不過幸運的是,後來極客公園確實獲得了快速的成長;而另一邊的《商業價值》和ITValue,也在後面與鈦媒體的合併中也找到了全新的發展空間。股東和合伙人們曾經面臨的一個兩難問題,最終變成收穫了兩個獨立但更有價值的公司。現在想想,算是個驚險的臨淵一躍吧。

這兩年在極客公園獨立運作這中有很多大艱難,但也有很多小幸福。比如我們把最崇拜的Tesla和SpaceX創始人Elon Musk請到了極客公園啦,以及和極客鼻祖蘋果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成了朋友什麼的……但這些都比不上極客公園從一個「愛好」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價值重要。我們繼續用獨立專業的報道、高價值的線下交流來探討科技和創新;也在用成體系的會展品牌服務以及對創業者的加速服務,參與到產業的發展變革之中,有能力幫助他們,並分享他們創造的價值。

五年時間,能在「熱愛」之外,找到「力量」和「價值」所在,其實挺不容易的。特別是我這種做內容出身的媒體人,對商業的理解和對人性的感悟上會有很多教訓和困擾,真不是一般的艱難。好在如今越來越多的媒體人開始實現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這要感謝這個大時代。

有時候思維穿梭,發現自己現在做的事情與五年前的好奇心和興趣並無改變,但卻變得有能力做出更棒的東西,擁抱更大的世界……最大的欣慰莫過於此。

記得《IT經理世界》的創始人王超先生——我職業生涯第一個領導,去年他在我39歲的最後一天發來微信說:「40不惑。所謂不惑,並非盡知,而是能更清醒客觀地認識自己、也審視自己在2、30歲時的選擇,讓你對未來的道路更加篤定。」

此時此刻,真的不能同意更多。

很慶幸40歲前經歷了這麼有趣的五年,然後讓自己可以坦然回味肆意激揚的自由年少、也撫摸刻骨的傷痕;把經驗寫成知識、把知識變成智慧、更把友誼化成愛,再把愛融入生命…

感謝所有支持過極客公園這個小組織的朋友、同事、夥伴,感謝讓我們能堅持這麼與眾不同。過去五年咱們與所有的遺憾和懊惱Make Peace,因為咱們要相信,下一個五年還會有更加精彩的旅程。


五年很長,人生並沒有很多個五年。感謝 @竹君的邀請,讓我回頭來看這五年。

過去的五年, 也就是2011-2015這五年,是我的人生軌跡改變的五年,雖然還算順理成章,然而人生里大的事情,發生了好幾件。只是人年紀大了,記性真的不好了,似乎時間是一種幻覺,我們只是四維時空的一個靜止的瞬間,全靠記憶讓我們以為自己是在時間中運動。

不過還好我有整理照片和工作文件的習慣。過去五年,拍過50790張照片,分屬400多個事件文件夾。工作項目和事務大概100個,大概可以還原出這五年的概貌。

--------------------2011------------------------------

2011年初,我離開工作了兩年半的上海,離開了全國最大的建築設計院之一,定居南京,算是結束了長達十五年的兩地分居(但五年後我才退掉了雞肋的上海戶口)。

但剛剛過了年,就在師兄的盛情邀請下,又飛往曾經呆過12年的北京,進入師兄的民營雙甲設計公司,幫他打理建築設計的業務。

這短短几個月,實際上有三個大的變化。

首先,從體制內終於來到體制外。

當然會有不安,但更強烈的感覺是自由。自由職業,本來的價值就在於自由,而國資大型設計院的體制,在我看來既不合理,也無前途。

但對於在體制內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人,要下這個決心並不容易。想起來,當時看到讀庫張立憲老師離開體制的文章,很收鼓舞。07年曾經跟張老師有一飯之緣,但沒想到幾年之後,跟他又發生了更多的羈絆,這是後話。

其次,離開北上廣。

最終我是要回到南京的,並準備在南京開業。因為北上深廣的成本,對於建築設計行業已經無法承受,個人就業雖然可以維持,但想開辦企業,成本已經不是行業利潤所能維持的,產業轉移勢在必行。 至於到北京,那是因為師兄表示,咱合作搞個華東地區的分公司嘛!一個人終歸難做事,抱團組隊在所難免,到北京磨合兩年,再回南京不遲。我想想,也對,本來建築師也是老人行業,年輕時候不必著急,於是奔赴北京,開始了一小段北漂生活。

最後,從技術到管理。

本來做的是單純的技術工作,轉變為團隊建設、項目管理、運營營銷,業務談判,政府審批,這些都是全新的然而必要的挑戰。這基本上,算一個半創業的前奏。

隨著年紀變大,從球員到隊長,從隊長到教練,以後老了還得變成觀眾,這個過程是不得不經歷的。只是我儘可能還自己畫圖做設計,不離開前鋒線的教練兼隊長。

也是在這一年,做了第一個自己主創並且完成全部建築施工圖以及各專業協調的博物館,並在年底拿到了註冊證,算是真正能夠獨立執業的開始。這是我工作的第三年,也是本科畢業的十周年,33歲。也在這一年,我的第一本書出版。順便,在南京買了第一套自己的房子,安居和樂業同時開始。

似乎人生重大的事情都集中在了這神奇的一年。

---------------2013-----------------

之後的2012年似乎沒有什麼痕迹就從滑鼠和屏幕間滑過了,雖然也有著大量的項目增長。

2013年,我如約回到了南京,正式離開北上廣。

在收房的同時,真正定居下來,也第一次,很慚愧,開始正經做室內設計,是自己的家。似乎從此,才算是有了根——自從十八歲離家上學之後十七年。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夏天,我註冊了知乎,年底開設了專欄,並在2014年因此出版了我的第一本電子書《建築迷城》,(這本書在2015年更新了版本,增加了一倍的內容,希望購買過的同學們開心)。

雖然之前我也上過十多年的bbs,寫過十年的博客,也有新浪微博的認證賬號,但只是從知乎開始,我才找到了接入互聯網時代的方式。

---------------2014-----------------------

2014年除了更多的項目,值得重視的是,我和大學的室友,在張立憲老師的邀請下,開始以姚仁喜建築師的作品為素材寫作《堂奧》系列。

這次的寫作計劃至少包括四本書,2015年出版了《農禪寺:水月》,2016年春節前將出版《烏鎮劇院:並蒂》,這幾本不同的主題幾乎與我那狹窄的專業方向(鄉土民居 風景區建築 佛教建築)無縫對接。

早在我的博士論文期間,就注意到姚仁喜的現代佛寺作品並引為最重要的案例,多年之後的這一組寫作,或許是冥冥之中的命數,但確定的是這補完了我那未完成的論文研究。寫作的過程包括大量的調研,訪談,這不單是研究和寫作,更是一種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幾乎重新學習了建築學,也希望能將這些收穫分享給更多的非建築學專業的讀者們。

--------------2015-----------------

2015年,除了更多的項目,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就是我能夠榮幸的成為知乎鹽club十名榮譽會員之一,並因此認識了很多知乎的朋友。

不僅僅是寫過的20萬字答案令自己也感到驚訝,更重要的是,我發現了身為建築師的更重大的專業責任:讓建築學這門與所有人如此相關、卻完全沒有得到應有普及的學科,能夠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從而讓我們的建築和環境更加美好。

而與之不謀而合的是,張立憲老師發起堂奧系列,也正是為了向所有人介紹建築學。他和知乎給我的信息是如此的一致:

大家願意並需要了解建築學。我想這會是我未來一生的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而相對次要一點的是,這一年我辦完了分公司的註冊手續,開始尋找合作夥伴。這也是我的職業生涯的一個全新的階段。團隊不再是一個人,要服務的也不止是一小部分人。我相信這個世界仍然需要建築學,而這個公司也不會只是一個做建築設計的公司。

互聯網會是一個重要的新元素,但顯然還不是全部。按照我校的老傳統,本科畢業以後需要工作五十年。未來如果還有七個五年可以健康工作,可能性將永遠超乎想像。這一年我37歲。

--------------------------

我從本科畢業到正經跨入職業的大門,用了十年。

又用了五年換了城市,站穩,重新學習,再出發。

這五年里,我更深刻的理解了這個社會,也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找到了更遠的方向,這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建築學是一個古老而緩慢的行業,五年只能蹣跚前行一小步,我想我本來也沒有什麼天賦,至今還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作品,最有希望的那些工作,都才剛剛開始。

2016,聽說知乎也是五周年了,可喜可賀。

互聯網迭代很快,但在我這緩慢爬行的建築業里,卻快不起來,

我也不著急,靜靜的期待五十年後的分曉。

希望到五十年的時候,我們還能在這裡快樂的玩耍。


推薦閱讀:

你干過的最缺德的事是什麼?
你覺得這世界上最奢侈的事是什麼?
你最佩服的人是誰?
怎麼可以讓食堂阿姨多打點飯?
你希望你 18 歲的時候就明白什麼事?

TAG:生活 | 人生 | 人生規劃 | 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