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射九日」是如何演變成「后羿射日」的?
還有什麼類似的錯誤演變?
補充說明:《山海經》、《淮南子》、《離騷》等關於射日記載的都是「羿」,「后羿」這個詞用於射日最早來源於哪本古書?夏朝的后羿和唐堯時的羿是怎麼混淆到一起的?
謝邀。準確講,射日神話原本是大羿射日,而不是后羿射日。之所以變成這樣是訛傳,跟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句話一樣,現在的意思與原意相差甚遠。至於為何會訛傳,這個說不清,有的說是文學的失誤,有的說是神性的重疊,各種原因吧!
現在可以講講這兩個神話人物。
首先,大羿射日的大羿是堯時期的英雄人物,又稱羿。據《淮南子》《呂氏春秋》等記載,唐堯時期,有個叫十日國的或者說有十個作亂的國家,也有人認為是怪獸(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等),堯派羿平了這些亂事,而羿擅長的就是射箭,這可以說就是大羿射日的原型。不過我覺得,原型應該有不一樣,據《世本》《大戴禮記》《史記》等記載堯舜禹時期,特別是從堯開始對三苗進行征伐,《戰國策》記載堯伐歡兜,也就是《山海經》裡面的三苗怪獸之一,三是一個數字稱呼,也有記載為九苗的,也就是說更可能的事實是唐堯時期中土部落聯盟對周邊部落的征伐,而羿就是征伐軍隊統領,因為時間久遠而變為神話故事。在這些記載中,十日的原型常被描寫成破壞、邪惡的象徵,這跟十日同現民不聊生的是描寫有相同之處,所以傳說這樣演變並不奇怪。而后羿傳說應該純屬意外,是混合的結果。后羿,大夏朝篡位國主,「後」是夏朝國主的稱呼,這個較「正規」的史料《左傳》《史記》《莊子》等都有記載。其實這混合說不意外也是有道理的,后羿在篡位之前是司羿,就是世襲射師,這跟大羿一樣,也任司羿,好比如祝融、共工之類,既是人又是官位甚至是部落名,所以他們在歷史上的稱呼一樣,這樣混亂了也有一樣的可能。謝邀。上古的氏都是能繼承的,所以嘗百草的炎帝神農與和軒轅氏黃帝打架的不是一個。同理,后羿是一個官職(也叫司羿。司母戊後母戊)射九日殺猛虎斬惡蛟的堯時代的羿,不是後來箭法出眾,身而為王,被徒弟搞死的後弈。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呢,對於看到屈原和宋玉都能聯想他們有基情的人民群眾,還有什麼是不能yy的呢。關於羿關於山海經,歷來還有幾種看法。一種是山海經中,所說的各種怪物,有些是部落圖騰,有些是現實生物(當然,都被吃滅絕了。什麼食之不飢,佩之不寒什麼的)所以,羿射的九日殺的猛獸毒蛇,可能是一個個以金烏以猛獸為圖騰的部落。還有一個(以下是一臉正經的胡說八道)。在堯時發生過一次大旱,這次大旱異常嚴重,簡直就像出現了十個太陽。大家都快熱死了,烤肉都吃不香了,人都快成三分熟的了。這樣下去不行啊,大家都要玩完啊,於是經過領導研究決定,玩苦肉計,這隻能由能與天地相通的巫來了。(話說王字的意思就是能通天地人的人)這種祭,就是巫站在太陽底下曬,曬到天下雨為止。原理就是讓天可憐可憐他的子女,心疼下,別曬了,趕快下雨吧。一位靈力強大的巫這樣做了,可是,以前能行的招不頂用了,都快曬死了還沒下,那巫心裡想了,再不下你就曬死我吧。結果,曬死了。堯一看,不行啊,再不來雨大家都要死啊,我上,曬死我能下雨也值了。這位王也那樣做了,可是,幾天了過去了,還是沒下雨,大家都絕望了,堯也快死了。這可急壞了一位英雄,你道是誰,不是旁人,不是武松,而是羿。看到自己敬愛的首領都快死了,大家也都快完了,頓時怒了,取出弓箭就要射日,心想大家一起玩蛋吧,你不讓我活,我也不讓你好過,在這股信念的支持下,那隻箭越來越高,越來越高,終於消失了。雨,來了。
謝邀。
就我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看,寫「后羿」的典籍,記載的都是夏代的事情,寫射日的事情,記載的都是「羿」。「后羿射日」作為明確文獻文本最早在哪裡出現,我目前沒有結論,還請這方面有更多研究的知友不吝賜教。
如何混淆,或者如何演變,我覺得倒是容易解釋。因為兩稱相似度太大,同時由於上古史事明晰度太低,兩相作用,發生混淆實在是自然而然而容易理解的。至於說類似的情況,我以為造人的女媧和補天的女媧,怒觸不周山的共工和四凶之一的共工,算是類似的例子吧。以上。因為一開始就是混合的。
《楚辭》可以證明,夏朝羿也是天神。
既然是天神,從唐堯活到夏朝,很正常啊
神話史詩原本是由巫師們傳承的,文字的豐富、記錄工具的日益廉價化和孔子的出現,造就了一個非世襲的文人階層。中原各朝代御用巫師的傳承,因為戰亂而多有顛簸,但是依然有很多地方巫師在傳承。戰國開始,文人把地方巫師們講述的神話史詩記錄下來。漢代以來,以淮南子為代表,這種記錄日益增多,但是也開始出現人名錯誤和文人胡亂拼湊原本各自獨立的神話故事的情況,導致一些模糊故事被曲解。現在,我們只能從世界各國各民族保留的類似故事中,尋找一點可能的影子。比如《淮南子·本經訓》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也就是黑齒,日本人的祖先)、九嬰、大風、封豨(彭姓祖先)、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禽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有一位姓楊的學者曾經考證過:這個傳說在戰國時都還並不是堯,只是簡單的記錄為帝,不知道是哪個君王,也並不是十日,而是九日。苗族原本居住在山東,至今苗族村寨依然保持由九名議員共同管理村寨重大事務的習俗,而我們都知道苗族原本是一個母系社會,至今依然保留有很濃厚的女權色彩。山東地區古代信仰太昊,也就是太陽鳥神,作為太陽神三足金烏在人間的代表的女神官們,統治著男性。但是據民俗學家的推測,普遍認為古代中國大地上是普遍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並存的。只是因為夏朝以前實行10個月的太陽曆(具體見百度百科夏小正或劉堯漢詞條)和12個月的太陰曆並存的兩套曆法,所以《山海經》有了羲和十日、常羲十二月的記錄,後世《淮南子》等的文人認為射了九日但是現在天上不還剩一日嗎?於是就把十日的神話和「」羿「」射九日的神話結合了起來。其實是男性神箭手「」羿「」征服了九位太陽神的女神官,實現了一次暫時性的父權代替母權。而且這個神話和洪水神話一樣,並不是中國所獨有的,希臘也有神射手阿波羅與九位繆斯女神的神話以及神射手赫拉克勒斯獵殺怪獸的十件功勞,印度也有神射手黑天與九位牧牛女的神話以及記錄黑天獵殺怪獸的十件功勞的《薄伽梵往世書》。《淮南子 氾論訓》:「 羿除天下之害,而死為宗布,此鬼神之所以立。」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古老神話傳說,經由印度而溝通東西方。
有答主提到曾侯乙墓出土的綵衣箱上面有最早的羿射九日圖,羿之箭,箭尾後面是綁有導線的。日也不是普通的金烏,而是人面鳥身。九日是在樹上,而不是在天空中,三星堆出土的青銅樹(扶桑樹)與該樹類似,青銅樹上也有九個太陽(太陽鳥)。
因為「」羿「」神話的流傳,夏朝時,一個擅長射箭的反抗夏王暴政的夷人也給自己改名叫「」羿「」(,《荀子·儒教篇》中說:「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楚辭·天問》:「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為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 王逸註:「雒嬪,水神,謂宓妃也。」很顯然娶洛神的是夏代的有窮氏后羿,而非射日的羿,而且從記載看,已經弄混了很多東西。另外,這裡的帝指的是上帝,河伯作為至少戰國的古書《太公金匱》中五方神官中的中央地區神官,很可能就是夏朝統治者所兼任的巫師身份,也就是夏王「相」。古代河就指黃河,而且黃河非常短,從西安附近的大沼澤開始出現,流經洛陽盆地,那個時候的海平面還很高,黃河還沒流到滄州就入海了,山東基本是海里的一個大島。
查了下遼寧師範大學魯剛的論文,混淆的開始於屈原和太史公將兩人事迹混淆,之後才有姓名的混淆。
記載中羿和后羿都有射日的傳說,所謂的羿射九日有考證認為是指征服部落。后羿射日,這個后羿一般是說夏朝有窮國的后羿,他的射日傳說是因為後來記載把「后羿殺夏後相」誤寫成十日。
謝邀。。。這個問題。。。好難。。。因為。。。不是還有什麼類似的「錯誤」而是就沒有什麼一路對下來的。。。比如盤古開天闢地vs盤古是條狗,搶了人家的閨女生葫蘆比如大禹的老婆是女媧,伏羲授大禹八卦治水vs伏羲女媧兄妹婚
比如黃帝與蚩尤戰;黃帝與炎帝戰;黃帝與炎帝蚩尤分別戰
比如開明獸,陸伍到底誰是對頭誰是多身誰是守昆崙山的類似的例子還有好多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人物移植之後與本土傳說混合比如姓名或事迹相近混合比如同一個人物不同地區獨立發展混合凡此種種你的問題是為啥大家會把「羿」的功勞誤會到「后羿」頭上但誤會點其實是,啥,這倆人有區別嗎?= =我沒有查資料是否有最早的混淆記載
感覺像是兩個「羿」的段子傳亂了攪合到一塊了,,。如果我看到啥再補充歡迎繼續討論曾侯乙墓出土的綵衣箱上面有最早的羿射九日圖,羿之箭,箭尾後面是綁有導線的。日也不是普通的金烏,而是人面鳥身。九日是在樹上,而不是在天空中,三星堆出土的青銅樹(扶桑樹)與該樹類似,青銅樹上也有九個太陽(太陽鳥)。后羿九日圖與巴蜀地區三星堆文明有關,和扶桑樹也有關。可能當時看到的根本就不是太陽,很有可能是外星飛行器,外星飛行器可以停留在扶桑樹上面,飛行器上面帶有電荷。后羿把彈簧一樣的金屬絲綁在箭尾,將箭射到飛行器上面,因為金屬絲的另外一端接地,飛行器上的電荷迅速中和,失去電荷離子保護,進而從扶桑樹上面掉下來墜毀。沒有外星人支持,古蜀國的文明就此衰落下去。
剛剛看了張岱的夜航船提到這個問題,原文如下:日落九烏 烏最難射。一日而落九烏,言羿之善射也。後以為羿射落九日,非是! 這才知道后羿射的不是日,是烏! 不知道是張岱搞錯了還是神話故事搞錯。估計這類傳說很難水落石出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