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2015年版《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女主、叢林、bgm實在太美,感覺略有喧賓奪主容易齣戲,主角都有單獨片段介紹,感覺不適合在總時長的電影里這麼搞。我沒有看過舊版,求新舊兩版對比點評。


舊版的《靜悄悄》中文版和俄文版我都看過,而且不只一遍。儘管時隔多年,有些細節已經記不太清楚,最近也沒有重溫過,但昨天去看了新版電影之後,感覺除了最開始那些渲染男兵女兵也有七情六慾的情節外,其他情節都是意料之中的,台詞似乎也有很多一樣的。甚至男主角的外形、鬍子和眼神,都與舊版神似。熱尼婭也是燙著大卷的,麗塔也是齊耳短髮的……看來2015版的《靜悄悄》是對舊版的翻拍,改動之處主要是最後:舊版里是,戰後男主角帶著麗塔的兒子上墳,遇上一群歡快郊遊的青年男女,青春的面龐不禁讓他又想起那些永遠年輕卻無法享受和平生活的姑娘……新版里只寫到男主角將德國兵押到營地、以及將麗塔兒子接到身邊就結束了。

個人認為,俄羅斯人之所以選擇了翻拍,而不是重拍,有兩個原因吧:一是舊版電影還是非常忠於原著的,推翻重拍可能意味著有較大改動,弄不好被罵。二是舊版拍得確實很精彩,難以超越,只好用更先進的拍攝設備、更美的景色再現經典。值得一提的是,舊版拍攝於1972年,當時儘管彩色影片在蘇聯已經成為常態,但《靜悄悄》卻採用了黑白-彩色交替的手法,凡是戰場上的情景,都是黑白鏡頭,而當中的插敘、回憶,片頭和片尾的和平年代,都使用了彩色鏡頭。所以舊版雖然在景色、清晰度方面都遜於新版,但這種交替手法,卻很容易讓觀眾看明白什麼是戰場,什麼是回憶。新版完全保留了舊版的插敘結構,但因為全是高清美麗的彩色鏡頭,反而讓有些沒有看過舊版的童鞋看得雲里霧裡的。

再說幾句演員。舊版里的熱尼婭真的是光彩照人,非常漂亮,而且有那麼點」浪「勁兒!因而走到哪裡都能立刻讓男人失控,就不奇怪了。相對而言,新版里的熱尼婭就不那麼出眾了。而且原著里這些姑娘都是16-20歲的女孩子,舊版的演員感覺也比較年輕,而新版演員覺得年齡偏大,熱尼婭更是30+的感覺……

所以我觀後感覺,新版除了將俄羅斯的美景展現得淋漓盡致,沒什麼特別出彩的地方。但這並不妨礙我和朋友們懷著一顆激動的心將電影認真地看完。並且因為議論時過於興奮,而引起鄰座觀影者的不滿……我的建議,如果想看新版,最好是先看完舊版,再去,溫習一遍內容,其實會更好地領會影片內涵。其實很多好電影,非專業人士往往要看上三四遍才能看出其中的妙處。

最後再說一句:新版《靜悄悄》片尾曲是中國俄語圈子的童鞋們比較熟悉的」柳拜"組合演繹的。為了確認自己的判斷,我們硬是將片尾字幕全都看完了,幾乎是被急於收拾劇場迎接下一場觀眾的工作人員給攆了出來……」柳拜"組合在俄羅斯可是家喻戶曉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普京童鞋是他們的粉絲喲~想當年小梅競選成功,」柳拜"組合在克里姆林宮前搭台演出為其助威,演出期間,梅普兩人突然攜手出現在舞台上,讓觀眾們激動不已……恐怕很多人對此情景記憶猶新。

還要吐槽兩句中國版的剪輯。我沒有觀看俄羅斯非閹割版,事先也不知道電影被剪掉了很多「兒童不宜」的鏡頭。女兵們在德軍槍口下洗澡那段,硬是有個被剪掉一半的鏡頭一閃而過,活生生的一半鏡頭啊!我這麼業餘的人都看出來這裡被粗暴地剪去了什麼!這真是讓人憤怒的一剪啊~能不能不要高級黑中國電影的編輯水平呢?這裡引用一句某觀眾的評論話:「男盜女娼之輩在文藝作品面前卻偏要擺出一副封建衛道士的嘴臉」。話雖難聽,卻很中肯。

還是要感謝廣電總局,讓我們這些有著俄語情結的人,終於有部原汁原味的俄羅斯大片看看。俄羅斯演藝界的藝術修養水平還是相當高的,其影片,尤其是舊影片,還是有著相當濃厚的俄羅斯特色的。前兩年在俄羅斯看過著名導演米哈爾科夫拍攝的「烈日灼人「-2,比起其20多年前拍攝的獲得奧斯卡獎的「烈日灼人「,「烈日灼人「-2的場面要宏大得多、血腥得多,刺激得多、荒唐得多……總之,活脫脫一部沒拍好的美國大片,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反正我是非常不喜歡。此次翻拍的《靜悄悄》,場面比舊版更好看,血腥味略重一些,不過整體上並沒有出現我所擔心的」大場面、大手筆、大暴力「。感謝新版導演。

-------------------------------------------------

有學生說只看過電視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我這才想起來確實前兩年還出過這麼一部電視劇。不過是由中國人導演的。說實話,當時我壓根就沒有看的意願,儘管我的師兄還做了片場翻譯保障。一是我不喜歡電視劇那種無病呻吟的拖沓風格,二是我不敢想像一個中國導演如何駕馭得了 這部俄羅斯味道十足的著作,又如何能讓那些漂亮的俄羅斯妞們充分領會導演意圖。好吧,我承認,這些話我不太負責任,因為我沒有看過。不喜歡的自行忽略。

----------------------------------------------

整體來說,我更喜歡老式蘇聯風格的電影,即使是戰爭片,也不乏幽默之語,也總是洋溢著濃濃的樂觀主義精神。你可以稱之為粉飾現實,可以說他們在掩飾戰爭的殘酷。但我覺得,戰爭的恐怖與殘酷,並不是非要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才能表現。我倒覺得,幾位經驗不足、甚至膽小怯懦的年輕美麗女性的悲慘結局,更讓人心痛,更讓人感覺到戰爭的可怕。「她們本來可以生一打孩子,但是現在,這條線斷了,永遠斷了」,就醬紫。近些年新出的俄羅斯大片,很多在拙劣地模仿美國大片。殊不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話千真萬確。失去了幽默、樂觀的俄羅斯電影,就如失去「戰鬥」標籤的俄羅斯民族,只會最終融化在眾多同樣風格的作品中,無影無蹤。


首先,我也沒看過老版。

插入片段這種方式我覺得蠻好的,每個人背後都是有一個故事的,他們原本的生活都因戰爭而改變,如果沒有戰爭,他們都可以過得很好。

這部片子不好的地方就是國內的刪減了兩段。女兵洗澡是一段,原版是有露胸的鏡頭,導演想呈現的是如此美的女人卻最終因戰爭而毀滅。後面在劇中更有直白的台詞介入:女人本可以生很多孩子的,然而現在這條線斷了。如果美呈現的不飽滿,那麼暴力毀滅美產生的震撼和殘酷,帶給人的遺憾和反思就會減分。某局在這個問題上太草率了。

這部片子上座率不高,我看的場次只有10多人,其實是好片子。人這麼少,很容易發現其中有兩個老人,估計是來懷舊的。

當然,也有人指出,他們交戰、打鬥的位置比較模糊,沒有給全景。實際上是因為給不了全景,給了全景會顯得業餘,可能會不符合交戰、打鬥的一些常識。當然,你不給全景在專業人士眼裡已經是業餘了,但是導演的重點是突出人物,所以有些場景的安排只能給局部了。比如下士女班長配合打了一嗦衝鋒槍,讓德國兵不敢前進。她是在哪個角度打的,以至於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影片是看不出來的。

另外,我有個地方沒看清楚:當傘兵被打死的時候,怎麼看他在空中被打死了?是在望遠鏡中的他完全耷拉沒精打采了,還是其中一炮打出沒有在空中留下黑煙?

然後,問問我自己,我還記得什麼呢?

我記得女兵來報道的時候,女中士說了一大串俄語,挺好聽的,場內人都笑了。

還有那些女兵的笑容......

當然,有空我會看看老版。


本來是抱著「總不能眼見俄片票房一敗塗地、幫一把吧」的心態去影院的,卻發現,這部新版《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比預想之中、甚至比我在家裡看到的無字幕版本(即俄文無刪節原——俄語渣真是要命)版要精彩得多,以至於任何擔憂與憐憫,看起來都像是對這部作品的侮辱。

  影片的敘事手法仍然遵循了1972年版本的原則,在主線之中穿插每個女主角的個人往事。老版的處理手法更有趣些:反映戰爭生活的正片採用黑白色調,而女戰士們的回憶則切換為彩片,並且採用極為純凈的單一色彩,布景簡潔寫意,看上去更像是女孩子們美好的迷夢,而並非真實的履歷。相比之下,新版的風格則更為寫實——當然也是由於今昔社會環境不同,很多當年難於啟齒的話題,如今也可以開誠布公而不必擔心被有關部門請去喝茶。

  比如「來自西伯利亞葉尼塞河畔的小麗莎」,那個聲音羞怯、有著金色齊耳短髮的小姑娘,關於她的經歷,其實並不比戰爭輕鬆多少:出身富農,自幼舉家被流放到最偏遠的地區;愛上了與父親年紀相仿的科考隊員,然而就像大部分少女時代的暗戀那樣,這份局促的感情最終無果。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單純安靜的女孩子,內心會升騰起「祖國在召喚」的火焰。但正因為她無時無刻不在渴望得到一份溫柔的呵護,所以初次見面便得到駐地唯一男性——准尉瓦斯科夫的誇獎「你用刨子用得真好」,她便認定自己愛上了這個如父如兄的男人,最後為了拯救這個男人和他的隊伍,冒險穿越叢林,犧牲在沼澤之中。

  還有同樣一頭金髮、愛照鏡子的加莉亞,她的童年遭遇同樣令人嘆息:父母被契卡人員帶走,幼小的她被剪去長發,和一群光著腦袋不辨男女的孩子一起,在孤兒院冷漠隔絕的環境中長大;奔赴戰場之前,她回到了曾經的居所,看熟悉的玻璃窗里,投射出陌生的燈光。和鬥志昂揚的戰友們相比,她懼怕戰鬥,畏縮不前;她只喜歡輕歌曼舞,喜歡把自己的長髮盤出美麗的造型,她喜歡生病的時候,來自瓦斯科夫的細心照料……柔弱,敏感,滿腔兒女態,她不屬於戰場,最終被戰場吞噬。

  可終歸還是有那麼一個女人,似乎生來就是要做戰士的。麗塔?奧西亞寧娜下士,她的木質槍把上刻滿了記號,一道橫線,一個她親手了結的德國鬼子的性命。她冷靜,臨戰不懼;她機敏,總能逢凶化吉。她聲音沙啞,目光炯然,她可以作為瓦斯科夫的副手,和男人並肩謀劃作戰方案,或者端起衝鋒槍不顧一切地向前再向前。就是這樣一個男人婆,卻貢獻出了本片最美好的鏡頭:戰前,安詳的邊防哨所,歸家的丈夫推開房門,看到她褪下衣裙的光潔的背影;胸前正在吃奶的孩子漸漸睡去,暖橘色的陽光透過窗紗披灑在母子身上,猶如聖像畫般的光輝。一切終止於1941年6月22日。目睹了丈夫的犧牲,她洗去紅妝,託付幼子,收斂起作為女性的全部柔情,為飄零的自己,為逝去的愛情,為苦難的祖國,而戰。

  麗塔畢竟還是體嘗過愛情的滋味的。而猶太姑娘索尼婭沒有那麼幸運,又或是因為她過早地耗盡了全部的好運:身為明斯克一所高中的高材生,在眾人羨慕的目光中,她被選入莫斯科的大學繼續深造;在那裡,就像小說中寫的那樣,匆匆撿起掉落的書本,兩隻手不經意地觸碰到一起,甜蜜的氣氛就此瀰漫開來……等等,可惡的戰鬥警報拉響了!愛情的花朵還未綻放,便已被硝煙撕扯得粉碎。她總喜歡在獨處的時候翻看他留下的一冊詩集。你的過去,我再也無從了解;我們的未來,我只可寄託於虛無的字裡行間。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全神貫注應付暗中伸出的刺刀。她成為了小分隊里犧牲的第一名隊員。

  和其他或安靜或沉穩的姑娘們不同,身材高挑,性格奔放的熱尼亞是個異端。她的過去也最為傳奇。在1972年版本中,她與一名年輕的軍官結婚,旋即遭遇戰爭,夫妻永別;新版,她愛上了父親的下屬,一名已婚的中校,即便戰禍臨頭,她的母親和弟弟由於是紅軍家屬而慘遭德寇屠殺,九死一生的她仍然義無反顧投奔前線,陪伴在情人的身旁。離經叛道的舉動受到了嚴厲的處罰,她被迫入伍,調往後方。她膽子大,又夠聰明,成功實施了「喬裝成伐木女工去戲弄德國人」這場騙局的就是她。我尤其喜歡老版里 「伐木女工洗澡」這一段,熱尼亞和瓦斯科夫為了迷惑德軍破壞小組,扮成伐木工在水塘邊嬉戲,年輕的軀體,在德軍冷冽的槍口之下,顯現出殘酷的美感。幸好最終二人平安歸來,熱尼亞由於過分恐懼,不停在歇斯底里狂笑,令人心酸。

  在俄羅斯的電影網站Кино Поиск上,可以看到本土觀眾對於新老兩版電影的評價,老版為8.5分,新版為7分——我認為這個評分非常中肯。1972版的前衛風格,在當時無疑是有實驗性的,而2015版未免流於平庸。但同時,2015版一改前蘇聯電影緩慢抒情的敘事節奏,各種短平快鏡頭令人目眩,可以充分調動大部分觀眾參與影片之中,這是商業片成功的基礎。可樂+爆米花時代,面對不再抱有俄羅斯情懷的中國觀眾,俄片適當作出調整,是明智的選擇。

  為什麼不提男主角瓦斯科夫?是因為感覺這兩版瓦斯科夫都略丑。新版稍有改觀,但也只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區別。不過,片中某一段,小分隊在湖畔紮營,瓦斯科夫根據5個姑娘的不同身份,分別叮囑給她們不同的野外宿營注意事項。還是被小小感動了一把。說來也奇怪,這種1男N女的搭配風格看起來就很美好,但是前兩年上映的《斯大林格勒》那種1女N男的搭配就很糟糕,顯得每個男人都很渣,女主也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結果一部本應該大氣恢宏的戰爭片給拍成了三流多角戀愛劇……好在那部電影留下的心傷,終於被《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治癒;對未來在華上映的俄片,還是充滿了信心。

----改錯的分割線-----

十分感謝 @百夫長 的指正。抽空看一下72國語配音版再來更正。大家注意不要犯我這樣一知半解的錯誤便好~ (′?`)


我沒看過老版的 但是看影評新版也是高度還原原著的

先說結論:拍的非常好

但是我的言語不能表達出為什麼這個電影拍的好

鄙人嘴拙 非常抱歉

只能說最後的情節

希望大家可以到電影院中去觀看這部電影

費奧多·瓦斯科夫獨自回到小鎮

看著他的勳章發獃

女班長說

補充兵員到了

瓦斯科夫看著一排5個新兵

鏡頭緩緩掃過

眼前分明是熱尼亞、嘉麗婭、麗塔、麗達和索尼婭

五個明媚的少女

全劇終

我淚崩了

演職人員名單開始滾動

我還在座位上哭得不能自已

一個個獨特又鮮活的生命

一個個勇敢的蘇維埃戰士

就這樣為祖國獻出了生命

最後換來了什麼呢?

「補充兵員到了」

戰爭的殘酷性在這一刻顯露無疑

謹此紀念二次大戰中所有為了保衛祖國而獻出生命的先烈們。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望英靈們能在這黎明的柔光中安靜地長眠


今天去影院看了原聲版,拍的非常好,很感人。結尾音樂響起,片中的一幕幕場景在血紅色的籠罩中回放。也許她們只是戰爭血雨腥風中渺小的幾個,可這五個性格迥異,卻都美麗可愛的姑娘,又都那麼鮮活地存在過。

片中的六個人可以稱得上「游擊隊」了,影片非常真實地表現了「游擊戰」,緊張,激烈,戰況瞬息萬變,相比之下,國產戰爭片真是太扯了。

還有嘎利亞,從小失去母親的膽小女孩兒,孤兒院的生活讓她沒有安全感,可她始終在思念著媽媽,驚恐萬狀地逃跑也喊著媽媽,多麼惹人憐愛的姑娘。准尉對她的愛護讓人感動。阻止大家開會批評她,說她壯烈犧牲,真好。

亂七八糟寫了這麼點,總之感覺很好,值得一看!


周末去問,那家影院居然沒有排期。。。。。。。


佔個坑,看完來答


這裡的和平靜悄悄—影評《這裡的黎明靜悄悄》(2015版本)

記得上次看這種蘇聯戰爭題材電影還是那部著名的《女狙擊手》,在那部電影中我看到了一位女兵的偉大,和她的一生。這部《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則讓我看到了五位美麗的女兵的破碎。

90年左右出生的可能看過1972年版本的同名電影,好像是在我上小學還是上初中的時候,學校會組織去縣城的電影院觀看愛國教育電影,其實那時候的CCTV-6也會放的吧。印象不深了,今天看了這部15年致敬經典的電影,帶給我的,除了對戰爭的痛恨,更多的是對戰爭中出現的各種情感的感動吧。

有戰爭發生時對於親情的渴望,有對於愛情的嚮往,有對於友情的擁抱,也有對於上下級給予幫助時刻的感激。這些複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在戰爭的背景下凸顯的格外顯眼。

高中時候語文老師在講解莎士比亞四大悲劇課文的時候提到了一句話,讓我每次再看這種帶有犧牲場景的電影都會回想起來。「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其實後來我看到原話是出自魯迅之口,是這樣說的: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的確,在這部電影里,我看到的是五個擁有著各自故事的姑娘,為了國家的利益,在一場戰爭中被毀滅的故事。她們是年輕的、美好的、充滿活力和朝氣的,但是戰爭讓她們變成了殘酷的、冷血無情的、疲憊不堪的,最終變成了一具沒有生氣的軀體,而她們的靈魂,早就在戰爭開始的時候,交給了上帝,或者魔鬼吧。

所幸,電影中她們的犧牲是值得的,因為她們的犧牲,抱歉很討厭這麼說,但是不得不說,避免了更大的犧牲。但,准尉在差不多估計到了這五個姑娘都已經離開人世的時候說了這麼一句話:基洛夫鐵路 比不上你們五個姑娘的生命(原話記不清了,大概是這個意思),或許,是對於美好事物毀滅的一種痛惜吧。

希望,這個犧牲,會避免更大的犧牲。希望不再有戰爭。

後記:

看到很多人說,這部電影和1972年的同名電影其實是差不多的內容,或者說是翻拍吧。不過,我倒是覺得翻拍一些經典的老電影很好,無論是從畫質上、還是結合當下的精神進行調整,只要保持住原版內在的精神和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翻拍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去了解、去接觸,感受到藝術的魅力,體會到和平的美好。正如標題所寫:這裡的和平靜悄悄,居安思危,正是要在這種環境下,時刻注意時刻反思,才能明白當下生活的可貴。和平是靜悄悄的,它可能是戰爭爆發前的黎明,也可能會一直靜悄悄下去,自然,我還是希望,能就這樣一直靜悄悄下去吧。靜謐的世界,永遠不需要戰爭。


刻薄的說法:等一百多分鐘,被剪輯羞辱了至少兩次,就為了聽一首歌,所以我還是直接貼出來吧。

好聽的2015年版俄羅斯影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片尾曲MV(俄漢字幕)


一片叫好之聲,沒有任何負面的評論,也是不利於事物的發展和成長的。

沒看過原著,也沒看過老版,個人愚見。

電影反戰效果很好,一開始交代了很多的美好。

1,靜謐邊疆小村的美麗;

2,青春悸動的美麗;

3,愛情的美麗;

4,家的美麗;

5,當然,還有女人的美麗;(洗澡的照片就不截圖了,怕被河蟹了)

……

……

最後,都被戰爭破壞了,

於是我們痛惡戰爭的殘忍,感恩和平來之不易。

但是,5個女人和1個男人,就搞定了德軍16個訓練有素的大兵,確實叫人有些不自覺地與「坑日神劇」聯繫在一起。

確切地說,真正形成戰鬥力的,只有2女和男主。

1,古爾維奇一開始就毛毛糙糙地直接死了

而且死因實在叫我無法接受,居然只是為了回去幫男主拿煙,哎,這也是我覺得,男主戰力不強的原因之一,下文再詳述。

2,布里奇基娜犧牲在沼澤之中。

3,切特韋爾塔克毫無作戰經驗,不僅沒能形成戰鬥力,甚至還讓男主暴露於敵人的強大火力之中。

但是,男主就是有著主角不死光環,十幾把衝鋒槍追著他掃,子彈就是只在他的周邊調戲他,

有且只有一顆調皮的子彈,擦傷了男主的左胳膊

也就是上面說的,真正形成了戰鬥力的,就是男主和班長奧夏尼奧

以及科米科娃

再來張他們3人的合照

主要就是靠這3個人,全殲或俘虜了德軍16名大兵。

再來分析分析男主,耶夫格拉維奇,其戰鬥力到底如何?

現年32歲,年富力強;軍校畢業,怎麼說呢,這是優勢,也可能不是優勢。

再來說這次戰爭時候他的表現:

1,直到敵人進入視野範圍,才真正發現敵人是16人分隊,這個偵查能力叫人不敢恭維,就算是事前對情報的完全信任,在追擊過程中,就沒有任何發現嗎?

就是這麼自信,

結果,望遠鏡里出現了16個德國兵。

2,為了自己抽根煙,害死了親愛的古爾維奇;雖然這跟古爾維奇的莽撞大意有關,但其死因的最大元兇,就是男主

對於這種容錯率極低地團戰,就我看出來的,他已經有了這個兩個,而且都是致命的。當然了,贏就贏在沒有最菜,只有更菜;

德國兵被如此設定:

1,被認為不敢暴露行蹤,但是一開始就先殺個人暴露了行蹤,雖然只是老百姓。

2,經過幾次交火,也不知道對面到底有多少火力,甚至被一個人就引著跑開了

3,子彈嘛,飄忽不定,只有人在眼前,才能端著槍打到。

4,最後不知道怎麼回事,在山洞裡躲雨,就被團滅了。

還有那大雨之下的火苗

以上

珍愛和平!!!

寫在國際恐怖日益泛濫之時

寫在美國感恩節之時


蘇聯老大哥鎮樓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沒寄快遞,沒裝水表,沒點外賣,謝謝!

我一直是有些蘇聯情節的,看了幾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喜歡聽《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一些蘇聯老歌,看過普京的傳記,也為《金磚之國》中俄羅斯的興衰而歡喜憂愁,甚至在學校學了些俄語,計劃著來一場北京到莫斯科的六日火車游。所以看到周六晚上公寓附近的高德影城有排片,便提前一天預定好票啦!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各大影城排片都很少,上座率也不高,又是深夜11點場,本以為會享受一次超VIP包場待遇,不承想最終還是有十多人,其中主要以年輕情侶為主。

沒看過原著,據說這版很大程度上是忠於原著的,對於一部偉大小說改編的電影而言,能夠比較形象生動的用電影手法把小說的精髓表現出來就非常了不起啦。

以下是百度百科的簡介: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根據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說改編,內容取自一個真實事件,講述了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在廣袤森林中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激烈殘酷的阻擊戰的故事。1972年,導演斯·羅斯托茨基把《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搬上了銀幕,獲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等,成為一代經典。2015年版的《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由阿納斯塔西婭·米庫爾欽娜、阿格尼婭·庫茲涅佐娃等主演。片方透露,新版將用當代年輕人易懂的語言和方法講述戰爭。」

「影片以現代人的眼光來審視過去的戰爭,從而對今天的現實進行思考。前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在一個小村莊里,由於男人們都上前線打戰去了,只剩下婦女和兒童。准尉瓦斯柯夫不滿他的戰士們軍紀很差,還常常到老鄉家裡買私酒喝,要求少校撤換,並希望能給他派些不喝酒的士兵來。結果出人意料,來的是一群女兵,這令他很不習慣,不知道該如何與這些女戰士相處。有一次女班長麗達偶爾發現了兩個德國鬼子,她立即向准尉報告。於是瓦斯柯夫決定帶領著5個女兵去搜捕德寇,一共發現了16個,他們與這些德國鬼子展開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5名女兵在戰鬥中壯烈犧牲。影片中還穿插著用夢幻般的鏡頭,展現了這5個姑娘戰前甜蜜美好的愛情生活。」

百度百科大體上把影片主要內容概括了,具體故事只有各位看官自己去欣賞才有意思!

個人覺得2015版確實值得一看,3D效果很不錯,許多畫面非常唯美,每一幀都可以拿來做壁紙,姑娘們大多青春靚麗,在人性與自然之美的映襯下更顯戰爭的殘酷,突出了對戰爭的控訴與及對和平的熱愛。

暑期檔一結束施瓦辛格就扛著大火箭筒,秀著壯碩的肌肉讓我們飽餐了一場好萊塢視覺盛宴。對於喜歡那種爆米花電影的觀眾而言,《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可能會不太適應了,通過不斷的回放交代主人公的身世,豐富其血肉,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會讓節奏顯得有些拖沓!

雖然講的是衛國戰爭,但如果想看恢宏的戰爭場面的人恐怕也會有些失望,更多的是表現戰爭中五朵金花的堅韌與犧牲精神,通過對每個人死亡的刻畫,展現戰爭對美好人性的摧殘!

其中最有感人的莫過於故事的真實性,小說作者親歷過衛國戰爭,對戰爭有非常深刻的領悟,主人公在生活中都有對應的生活原型,只不過作者為了突出「戰爭與和平」,所以把犧牲的五名男兵改為了五名女戰士,通過刻畫對比戰爭前後她們的生活巨變,更好地突出了戰爭的殘酷無情,對美好的毀滅!

當發現兩個德國偵察兵變成16個,鏡頭不斷在幾個主人公之間回閃,那一刻起,結局似乎就已註定!

准尉果斷的讓麗莎前往駐地報信,中間來回穿插了幾次麗莎一往無前奔跑的背影,在美麗的白樺林間奔跑的身影,是俄羅斯人為祖國拋頭顱撒熱血的青春!最後卻在准尉死裡逃生後的第一眼驗證了她的死亡,也徹徹底底的預示了另外幾位姑娘悲慘的命運!

索妮亞滿心興高采烈的去取准尉的煙袋,卻慘死於德軍的匕首,在最後一刻,慘叫示警,讓其他夥伴有了更多生的機會!

孤兒嘉爾卡的膽小被原諒後,最終卻因驚慌中從隱藏的地方奔跑,被貴子擊斃,聽著她臨終高喊著的「媽媽」,誰又忍心怪這可憐的小女孩!

熱妮亞跳進河中高歌喀秋莎是驚艷的,雖然只有短短几句,卻令人心旌搖蕩!最後她帶著哭腔的笑聲中被准尉攙扶著上岸讓人對她的勇敢聰慧肅然起敬!她打盡最後一顆子彈後,仰面倒在敵人的亂槍之下,誓死不投降的氣節令人崇敬,對比後面德國偵察兵的投降更讓人對她多了幾分仰視;

麗達是擊落德軍飛機的勇士,端著機關槍掃滅敵人實在是英姿颯爽!身負重傷,等待死亡之際,她將孩子託付給准尉後並讓他吻她,在她女漢子的外表下是有一顆怎樣柔軟的心靈?倒數第二顆子彈結束了她鮮花似的生命,最後一顆子彈准尉打入了敵人的胸膛!最後不負所托,把她的孩子順利安置好!

在這裡不得不吐槽被刪掉的女兵洗澡和女兵出浴的鏡頭!剪的亂七八糟,一塌糊塗,生硬至極!再也沒有比美好的東西被毀滅更令人痛心的了!在無比殘酷,出生入死的情況下,歷經艱辛終於可以短暫的享受生命的美好,卻被某局咔擦了,我能說髒話嗎,FxxKing(此處應有高冷的微笑)!作者正是希望透過戰爭中主人公對生活的熱愛,展現其人體的美好,從而與後面的毀滅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深刻的喚起我們對戰爭的厭惡,對美好的追求吧,正直天朝抗日戰爭七十周年,無數的手撕鬼子神劇不也正是自以為強行向我們灌輸一些「正確的價值觀」嗎?!難道是嫉妒技不如人?!

「有人說,瓦西里耶夫在《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用「詩情的悲壯之美」呼喚現代人高尚的情懷和超越自我的衝動。」實在是精闢至極!

最後再安利一下《喀秋莎》和朴樹的《白樺林》,真的炒雞炒雞好聽!!!


影片足夠好,但是還是比原版要差很多,沒有了72版的文藝氣息了。記得當年看辛德勒的名單,覺得黑白片裡面突兀的插入一個紅衣小女孩,導演特別牛逼。等到看了72版黎明才發現,原來這也是蘇聯人玩剩下的技術。原版就是這麼牛。


很慚愧,到現在才看到這部佳作。時間有限,草草看了2015年上映的電影版,有機會一定去讀原著。

這部作品取材二戰期間的蘇德戰爭,整個蘇德戰爭期間,2700萬蘇聯軍民犧牲在德國法西斯的炮火下,蘇聯衛國戰爭不可謂不悲壯。

蘇德戰爭期間,當然有壯觀的集團軍對決,亦不乏載入世界歷史史冊的經典戰例。前期德國戰車的閃電站高歌猛進,後期蘇聯軍民的頑強抵抗可歌可泣,都是容易奪人眼球的題材。

可是這部作品卻另闢蹊徑,沒有展現任何的大規模戰爭場面,而是將鏡頭聚焦在一個瓦斯柯夫准尉帶領5個女兵與16個德國特工開展的一場力量懸殊的生死阻擊戰。

它不像天朝戰爭題材動不動就喜歡圍著指點江山的將軍、司令團團轉,也沒有太多美式作品的英雄主義。而是通篇刻畫准尉以及女兵們鮮明的人物特點,以及他們每個人參軍背後的來龍去脈與酸甜苦辣。這也是該作品的一個重要的人文主義價值標籤:聚焦個體關懷。

據說,這部影片取材真實故事。只是故事中五位參加阻擊戰的士兵是男性,作者在創作這部作品時,全部改用女性來杜撰。

我想這大概是作者為增添作品渲染力,彰顯反戰主題的特別用意。戰爭無疑是殘酷的,可是在世俗意義上,向來都是「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當面對殘酷戰爭之時,男人從來都不是被值得憐憫的對象。他們固然需要直面死亡的恐懼,飽受戰火的摧殘,可是再殘酷的摧殘也終將演變成男人的勳章,無論生與死。故而男人在戰爭題材中的形象往往會在經歷磨難後微妙地轉化為光榮與夢想。

也就是說,戰爭天生就是男人的事情。從「物競天擇」的角度來說,捕獵,戰鬥,甚至是殺戮,也許都已存在於男人的天性中;而女人承擔的更多是飼養,是採摘,是繁衍人類的工作。

戰爭和女性,本應是格格不入的兩個概念,而作者偏偏要在作品中,把戰爭的殘酷巧妙得嫁接到這些女兵身上,與此同時,還要細緻入微地刻化著每個女兵背後的故事。

她是早已飽受戰爭之苦,家破人亡的孤兒;她是名校高才生;她是一個三歲小孩的媽媽和一個孤苦老人的女兒;她是任何一個本不應該出現在戰爭慘境中溫馨世界的一部分。

只是,當五個女兵在准尉先生的帶領下發現16個武裝到牙齒的德國特工時,她們的命運似乎已經被死神抓在手裡。可是,觀眾仍然期待著奇蹟的發生。

當我們看到女兵們一個個被戕害時,我們終於接受了它不是抗戰神劇,也不是一部弱者經歷磨難逐步變強的英雄成長故事。它是赤裸裸的戰爭寫實,只有赤裸裸的殺戮與冷血,赤裸裸地讓我們為之心塞,為之嘆息。

殘酷的戰爭割下了人類溫暖的乳房,讓這個世界的美好赤裸裸地坦露在最殘酷的戰爭機器面前。戰爭與這些有血有肉的女兵形象形成強烈的矛盾衝突,增強了作品張力,強化了反戰主題,啟迪了我們的深思。

這部電影固然沒有花哨的特效,也沒有炫技的鏡頭,可是僅僅是這些血肉豐滿的形象與對殘酷戰爭的真實表現,足以堪稱經典。

沒錯,三流的電影秀演員,二流的電影秀技術,一流的電影秀思想。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在內容上高出一個維度的作品,大可任性地忽略電影技巧。

最後,對於國內引進版本的閹割刪減,小嵐有些話不吐不快。在搜索這篇影評的配圖素材的時候,我看到了女兵們裸浴的鏡頭。很顯然,我看到的版本又被閹割了。並不是我們多想看女兵們的袒胸露乳,只是總會有一種被凈化的噁心感。

這部電影中對女兵刻化面面俱到,有血有肉,她們的裸浴鏡頭難道不是一種人體美的表現方式嗎。也只有一個更立體的飽滿之美,才能更好地襯托出殘酷戰爭對美的摧殘。

對於電影的裸露鏡頭,向來是美者見美,色者見色。又或者說,美和色其實也是一會兒事兒,只是觀眾的審美趣味不同罷了。

更何況,這部電影的前後情節與主題內容,完全有能力讓即便有可能的情色感在最終悲壯而深刻的結局處頓時煙消雲散,回頭看看,只會想到她們的美,美到讓你不忍褻瀆。

這就是優秀電影的魅力,優秀的電影從來不刻意迴避裸露鏡頭,而是根據情節或主題需要適時從容展現,就像我們看到《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一點也不會覺得小主人公的偷窺與意淫有什麼猥瑣。就像我們看到《陽光燦爛的日子》,也不覺的寧靜的裸露有什麼情色。

魯迅先生曾這樣諷刺舊社會的中國人: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小嵐藉此想說的是,意淫者看見一隻胳膊也可以看到裸體,審美者看到一堆裸體也是人體美。光腚總局大可不必抱著一顆博愛之心替我們凈化精神空間,更不能為了遷就低級美,閹割了高級美。

小嵐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愛閱讀,愛寫作,更愛分享。好玩的觀點不能被分享,會憋出內傷。文評,書評,不間斷電影、音樂、脫口秀一頓亂評,時而生產觀點,時而做觀點的搬運工,這就是小嵐雜評。


看過1972年版,也看過原著的俄語生來答一答。

和小夥伴在9月3日這天去看的,對,就是上午看完了「抗日大片」,下午去看「抗德大片」。不排除這天在情感上會比較澎湃,導致對這片印象很好。和小夥伴們哭得眼睛都腫了。不過,冷靜了幾天後,現在想來,依然是想點贊的心情。

摸著良心說,本片無法超越老版,但也還是中規中矩,敘事流暢,BGM很能帶動氣氛的電影。就個人感覺來說,它很有俄羅斯味道,不像之前上映過的《斯大林格勒》那種一味追求大片效果而丟失了很多東西的所謂大片(光頭大叔雖然是名導,但那片真的不像話=-=)

新版的敘事節奏基本跟老版是一樣的,都是前半段穿插各個姑娘以前的故事,只是新版沒有多年後准尉帶著麗達的後代故地重遊這樣的情節。另外,老版的回憶部分拍得更具有藝術性,而且略微抽象,彩色和黑白的對比其他答主也提到了。我想,新版更符合現代口味的地方在於把回憶部分統統實景化了,真槍實彈的震撼感,加上影院的效果,對觀眾還是很有衝擊力的。還有後半段在樹林里和敵人的激烈槍戰,也是非常驚心動魄,如果當時把我扔在那裡,恐怕也會像孤兒院來的加利亞一樣抱頭躲避。

看本片的最大感受就是,戰爭太殘酷。每個姑娘和小夥子本來都有美好的人生,但是因為戰爭妻離子散家毀人亡,每個人都帶著悲傷的故事來到這個偏遠的小地方,最終長眠在這個非軍事要地。以巨大的代價阻止了敵人破壞鐵路運輸要線的企圖,但這對整個戰爭來說有多大影響?後世提起的都是某某轉折性戰役,但其實有多多少少這樣的局部戰鬥化在了硝煙里。想到這裡就覺得很唏噓,准尉在麗達受重傷的時候自責說不該帶你們出來,就讓德國人過去好了,基洛夫鐵路那裡有的是兵,而我這裡只有五個姑娘(到最後還一個都沒有了)T-T

最後還想吐槽一下選角。熱尼亞和索尼婭的顏值都不太夠哇。熱尼亞在原著里就是最美的姑娘,本片的熱尼亞聽說是導演的新婚妻子(= =),好吧,覺得她不如老版的那樣奔放勇敢,那股子勁有一點不夠。還有索尼婭,就俄羅斯妹子的標準來說是不是有點太普通了(噗我不想做外貿黨)。


怎麼說呢,我沒看過原著,也沒看過老版,而且看完電影后,名字也不記得太全。但這部電影真的讓我熱血沸騰,讓我感動。

片子沒有非常宏大的BGM ,也沒有非常感人的橋段,但是卻讓我感受到了最真實的戰爭,讓我感受到了血性。

高才女的單純,農村女孩的拚命,下士的勇敢,孤兒女的懦弱,上校情人的智慧,准尉的血性與情懷。

我記得的最清楚的幾個畫面是准尉被追殺然後逃到沼澤地發現了杆子的時候,農村女孩死的時候沒有任何的BGM ,卻讓人格外的難受,還有就是上校情人壯烈的死,以及最後暴怒的准尉卻仍然選擇俘虜而不是擊斃德軍,真的讓我熱血沸騰。

中國缺少的這樣的片子,中國的抗戰劇融入了太多的情感,加入了太多的BGM,讓人覺得似乎沒有BGM中國的抗戰劇就沒法感染人,而這樣的愛國之情卻恰恰讓人覺得蒼白,淚點湧現後,一下就忘了,記住的只有感人的橋段而不是愛國之情。而這部劇卻用寫實的手法讓我一個中國人感受到了血性,體會到了愛國之情的燃燒,就這點,就足以讓中國導演學習。

順便吐槽下,似乎是剛好趕上了百團大戰的上映,所以這部片子的排片量很少,外加是戰爭題材,一般人可能沒興趣,所以票房不高,但是我真的希望很多都去看看,因為,真的是太他媽好看了!


很慚愧,我沒看過1972年蘇聯拍的原版以及瓦西里耶夫的原版小說,也就談不上重溫經典了。影評大家寫的都不錯。我就傳張電影票吧。平時上班沒空看,周五下午看淘寶、豆瓣和電影時光網,發現周末沒排期了,都打算第二天就不出門了。結果當天晚上九點多看淘寶電影,第二天有排期了。不過相對的大電影院只有國語版,我和朋友就只能跑到一個小巷子里的電影院去看俄語原版的。整個放映大廳就不到15人吧。這確實是一部很小眾的電影。

另外,這五位姑娘,並不覺得有誰特別驚艷或者特別漂亮。當然,關注點不應該在這兒。反正昨晚看完田徑世錦賽之後,滿腦子都是庫奇娜女神了。


差了一大截呦,老版本的看了15次,原文的4次,其中周傳基先生領著看了兩次,司徒兆敦先生領著看了兩次,中文的是在棚里,跟著馮憲珍,鄭健初阿姨她們一邊配一邊看的。

老版本的黑白和彩色交替,運動鏡頭的運用,十字鏡星光鏡運用,還有一系列的主觀鏡頭,都是蒙太奇電影語言的教科書。

新版,挺熱鬧的。可是展現美好不徹底,展現殘酷又太含蓄,比如沼澤中的女兵之死,不再有大口泥漿的觸目驚心。細節也不清楚,在樹林之前說要休息十分鐘,是讓女兵去上廁所,結果三個人左邊,一個人右邊,還有一個猶豫了一下去左邊了,這是孤立右邊的,連尿都尿不到一塊兒去,新版的,直接切下一場了。


與2015版電影同時拍的,還有4集173分鐘的電視劇,與電影比就是剪輯的不同,內容更充實些,更像1972版的,連台詞都很像。例如女兵們出發的長鏡頭:

就是向1972年的經典致敬

當然,naked鏡頭更是有過之而不及了,難怪光腚們要刪掉


先看的72版的,隨機又看的15版的,故事情節基本一致,但已經完全看不進去了,72版的更有代入感,主角的演技無可挑剔。不過15版也不錯


我在看電影的時候一邊回想作者對這一情節的文字描述。文字比電影沉重的多了。電影里沒有過分渲染,沒有過分悲壯!就是現在面對生命這回事,無端覺得無法接受。現在生活安逸的過分,看到有人輕生跳樓視頻也能幾夜回想,睡不能安。


推薦閱讀:

從俄羅斯的軍事工業都知道,他的科技還是比較強,為啥我們幾乎很少看到俄羅斯的產品出現在我們生活中?
俄羅斯有什麼鎮國神器嗎?
盧佈於 2014 年 12 月 16 日凌晨加息至 17%,對俄羅斯和世界經濟有什麼樣的影響?
俄羅斯的人真的可以養熊嘛?
為什麼現在看俄羅斯文學的人那麼少?

TAG:俄羅斯 | 戰爭電影 | 蘇聯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俄羅斯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