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說張幼儀是個鄉下土包子?

怎麼看待這句話

長幼儀的家庭背景比徐志摩好太多了吧,單說同輩那些,張一個哥哥編撰了憲法,一個是央行董事。怎麼看,徐這句話都是在打自己臉呀


張幼儀的四哥張嘉璈任浙江都督的秘書時,經常視察當地的學校。1913年,他視察杭州府中學堂時,發現眾文中,有一篇文質俱佳、出類拔萃,作者是徐志摩。得知徐志摩是富裕人家的獨生子,他當晚就修書一封,替妹妹求親。徐父立即回信答允,這樁婚事就這麼定了下來。

張幼儀十五歲,徐志摩十八歲,一對新人確實太年輕。他倆婚前相互只看過照片,原本陌生,她的容貌氣質又極端不合意。據徐家傭人轉述,徐志摩第一眼看到幼儀的照片,撇嘴嫌棄道:「鄉下土包子。」

1920年冬,張幼儀去歐洲與徐志摩團聚。她明顯看出,在岸上張望著接船的人里,他是唯一不情不願的。她並不遲鈍,對徐志摩自始至終的嫌棄、厭煩心知肚明——他是那麼憂鬱和焦躁於跟她廝守的命運。張幼儀回憶道:「說不定他以為每次丟下我不管,就可以憑意志力讓我消失得無影無蹤。」此時,徐志摩已狂熱地愛上了林徽因,每天早上心急火燎地跑出去理髮,其實是去等待倫敦來信。

哥哥們都說徐志摩才氣縱橫,前途無量。他從小就有神童之譽。張幼儀的資質,當然遜色於他。何況,張幼儀出嫁後便囿於家庭,與一路升學、留學,在北平、美國、英國沐浴新風、新知的丈夫相比,在學問上的落差和觀念、趣味上的分歧不可以道里計。張幼儀痛恨這種局面,卻又無計可施。她知道自己陳舊、貧乏,她願意改變、追趕,她不愚笨也不頑固。但他對她唯有不耐煩,從不正眼瞧她。張幼儀回憶,七年婚姻里徐志摩跟自己從未有過深切交談。

徐志摩跟朋友在一起,總是興緻盎然、眉飛色舞。張幼儀承認,他在任何社交場合都受人喜愛,個性迷人。然而,徐志摩對她確實薄情:當她懷孕了,他不假思索,讓她立刻打胎;此後他不辭而別、杳無音訊,只是讓朋友去知會她,他要離婚。幸而張幼儀可以求助兄弟,不致在異國孤苦伶仃地生孩子;張幼儀剛剛產子,徐志摩就急不可耐地讓她簽下離婚協議。好在徐志摩的父母每月會寄錢給張幼儀,讓她在經濟上沒有後顧之憂。

徐志摩與張幼儀的兄弟們,反而相處甚好、無話不談。張家兄弟後來都是民國時期擲地有聲的人物,二哥張君勱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和德國柏林大學獲政治學學士與博士學位,後為北大、燕大教授,中國民主社會黨主席;四哥張公權(字嘉璈)為中國銀行總經理,1949年後赴美,任教於斯坦福大學。

張幼儀卻偏於端方嚴肅、正兒八經。張幼儀並未纏腳,但在徐志摩眼裡,思想守舊、性情拘謹又沒學識的她,跟小腳女人並無二致。而小腳與西裝,當然是不搭調的。徐志摩按捺不住,非得跟她離婚,這便是重要理由。徐志摩不辭而別。張幼儀前往法國鄉下,在二哥的朋友家待產時反省,覺得自己保守、僵硬的思維與行為方式,跟纏過腳確實沒什麼兩樣。

在《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張幼儀不僅回顧了她在婚姻里的備受冷落和離婚前後的痛不欲生,更講述了她如何從泥濘、酷寒的絕境里掙扎著站起站穩,艱難跋涉。徐志摩逃逸後,她在法國待產時便下定決心,不再只憑過去的價值觀行事,要擁有自我,做「未來新式女子中的一員」。她也自我激勵,作為一個沒有纏腳的女人,一定要有能夠擺脫恥辱、重整旗鼓的志氣,自立自強。

張幼儀的父母循例以傳統淑女的標準教養她。後來恰歷經狂飆式突進的「五四」新潮,陳規舊俗開始瓦解。徐志摩因時順勢,慷慨激昂地宣稱:他要成為第一個離婚的男人。張幼儀當初聽到這話,雖然吃驚,卻不以為意:自己孝敬公婆,服侍丈夫,也生了兒子,並未觸犯「七出」中任何一條,絕無可能被休。後來,他們的離婚,果然被稱為「中國第一樁現代離婚案」。這個「第一」她避之猶恐不及,何嘗想要?

離婚後,張幼儀獨自在德國呆了三年,學習幼兒教育。她將自己的一生分成德國前、德國後兩個階段,「去德國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國以後,我一無所懼」。她對張邦梅說,感謝徐志摩,如果不是離婚,她可能永遠沒法找到自我,沒法成長,也不可能變成另外一個人。

張幼儀回國後,在東吳大學教了一學期德文,後來出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同時擔任雲裳制衣公司總經理職位,起初固然得益於哥哥的人脈與幫扶,而張幼儀的獨立要強,也幫助她成為幹練而有擔當的職業女性。她不乏自豪地跟張邦梅憶起,自己甚至在世道顛簸時,投資股票和染料、棉花、黃金等,還賺了大錢。張幼儀一直氣餒於自己沒能像林徽因、陸小曼那樣,念一流學校,接受良好教育。她任職銀行時,請了一位教師,每天下班後給她上課一小時,講授國學經典。

張幼儀精心栽培兒子阿歡,她很滿意兒子跟父親和舅舅們一樣,中西學兼備。阿歡二十一歲時,說娶妻他只對漂亮姑娘感興趣。那一刻,張幼儀沒法不想到阿歡的父親徐志摩。藉助於長大成人的兒子,她也再一次寬容並透徹地明白:徐志摩想要的,既是有學養的女人,也是比她自己更女性化、更有魅力的女人。張幼儀果然幫兒子物色到令他一見鍾情的漂亮姑娘。他們成婚後,張幼儀供兒媳婦學習英、法、德、中等國的文學課程。這番穩妥、周詳甚至略顯刻意的舉措背後,既潛藏著張幼儀自己年輕時慘遭鄙棄的沉痛往事,更有著她身為母親、婆母的深思熟慮和良苦用心。

張家兄弟們無比器重徐志摩,這讓張幼儀既滿足又愧疚。未能留住徐志摩,似乎不僅有礙自己,還有點辜負了他們。當年,張幼儀寫信給在巴黎研究哲學的二哥,報告徐志摩要跟她離婚的消息時,張君勱劈頭就是一句:「張家失徐志摩之痛,如喪考妣。」那時候,徐志摩只是負笈遊學歐洲的學子,還未回國並聲譽鵲起。張幼儀的八弟張嘉鑄,對徐志摩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甚至要求在自己喪禮中朗誦一首徐志摩的詩。他還讓孫女在研究和寫書時,對徐志摩要落筆仁慈,生怕姐姐回溯往事時難抑怨懟,會影響徐志摩身後的形象。事實上,張幼儀雖然有怨有痛,但講述得很有分寸。

因為林徽因是徐志摩離婚的導火索,所以張幼儀很難對她有絲毫好感。尤其是,徐志摩飛機失事遇難,是為了趕赴北平為她的建築講座捧場。張幼儀覺得,徐志摩深愛的那兩個女人,其實待他並不夠好。1947年,卧病多年的林徽因託人捎話給張幼儀,說想與赴北京參加一場婚禮的她見一面。雖然心中犯嘀咕,張幼儀還是帶著兒子、孫子去赴約。後來她揣測,林徽因也是愛徐志摩的,所以多年後仍想看看他的孩子。當然,張幼儀覺得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愛也有限,否則「為什麼她在他離婚以後,還任由他晃來晃去?那是愛嗎?」

同樣,陸小曼如果足夠愛徐志摩,為何會讓他婚後的日子,那麼凌亂不堪?張幼儀心情複雜、沉痛至極地感慨,無論徐志摩的思想多麼西化或多進步,他終究是中國人,「他所追求的西式愛情最後並沒有救他一命」;到了晚年,張幼儀了解到他後期的生活情形——為了維持陸小曼的龐大開銷,忙亂得焦頭爛額——仍然非常難過。徐志摩那時候的確拮据,經常向朋友告貸,也找過張幼儀借錢。她掏錢給徐志摩時會說:「這是你爹的錢。」她不想讓他為此發窘,足夠體貼。

在張幼儀看來,「愛意味著善盡責任,履行義務」。所以,離婚後的她繼續善待公婆。當婆婆過世後,她還回到徐志摩的硤石老家,妥帖、圓滿地料理了婆婆的喪事。徐志摩去世後,徐父暮年的十三年都由張幼儀照顧;1944年徐父去世後,儘管陸小曼早已跟翁瑞午同居有了依靠,據張幼儀說,她仍會每月繼續存三百元到陸小曼的戶頭。直到四五年後,翁瑞午來跟她說,他的財力足以供養自己和陸小曼,她才不再繼續寄錢。張幼儀認為,她是伴隨傳統價值觀長大的,無論環境或她自己變得多麼西化,還是要守禮。

當年徐志摩則不管不顧,忙不迭地要扔掉藍花布土包袱,去擁抱新生活。簽下離婚協議時,張幼儀曾心有不忿地對徐志摩說:「你去給自己找個更好的太太吧。」什麼是好太太呢?若以「賢妻良母」標準,張幼儀相當合格。問題是,徐志摩對她無動於衷。要一個人動心或者不動心,真是沒有辦法的事。好比林徽因、陸小曼,各有各的才調和風情,追求起來卻也各有各的障礙、險阻,但他甘願那麼神魂顛倒、奮不顧身。有時候,一言之投契,一舉之熨帖,一瞥之心動,都可能滋生愛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張幼儀的所作所為紮實,恆久,但是對於輕靈、飄浮、浪漫的詩人來說,又顯得多麼笨拙、無謂,真是千斤都撥不動四兩。

有一次,胡適請了徐志摩夫婦和張幼儀等人去他家做客,張幼儀注意到陸小曼的確美艷。關鍵是,她講話時有一股子能迷住所有男人的魔力。張幼儀聽徐志摩跟陸小曼相互甜膩地「摩」「摩摩」「曼」「眉」地叫個不停,看到他待她那麼親昵、耐心、尊重,想到他當年對自己的不屑一顧、敷衍了事,不勝感慨。自從與陸小曼結婚後,徐志摩反倒與張幼儀相處不錯,來往密切。他們的相處輕鬆起來,成了朋友,而徐志摩對朋友,向來是友善而活潑的。假如沒有離婚,她或許還是那個又局促又乏味又礙眼又絆腳的原配。

張邦梅問張幼儀愛不愛徐志摩,她說自己也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以稱為『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張幼儀1949年由上海移居香港,1953年與一位醫生結婚。1972年喪偶後,她定居美國,靠近兒孫。她活得很健旺,看報、做操、吃維生素、上老年課,偶爾打麻將,允許自己一年有二百美金的輸贏。張幼儀活到八十八歲,在她的喪禮上,親友、鄰居、教友都感念她的果決、能幹、開放與活力。

2013年,陸錫瑤在文章《我認識的張幼儀》中,描繪了她近距離接觸下的這位遠房親戚,她對張幼儀的印象不那麼好:不按承諾發工資,對人有習慣性的不信任,講究禮數卻又盤算、小氣……陸錫瑤委婉地說:「我不希望張幼儀的缺點讓太多人知道,她是一個能幹的人,也基本上是一個正直的人,只是太計較、太精明了,精明過分,人情味就不夠了。」


一是長相,這句話並不完整,完整的句子是:

當徐志摩的母親把未來兒媳照片遞給兒子時,他只看了一眼,嘴角一撇,丟到一旁,鄙夷道:「厚厚的唇,獃獃的臉,沒一點靈氣,鄉下土包子。」

當時的張幼儀不擅長打扮,裝飾傳統,自然不入徐志摩的眼。

二是觀念,接受四哥張公權的介紹,也沒有反抗,就答應嫁給徐志摩,讓徐志摩以為這個人是個傳統的鄉村女子,謹從三從四德。

兩種偏見,促使了後來徐志摩從來不正眼相待她。而她卻又是深愛這個男人的。所以,這起婚姻,是個悲劇。

在巴黎,志摩指著幼儀身上精心準備的衣服:「瞧你這寒磣樣,和你走在一起真讓人丟臉。」,並帶她到百貨公司換掉全身的行頭;在巴黎飛往倫敦的飛機上,她暈機嘔吐不已,他竟撇過頭掩著鼻說:「你真是個鄉下土包子」可話沒有多久,他自己也吐得一塌糊塗。

如上。


張幼儀15歲就嫁給了徐志摩,然後就放棄學業,照顧徐志摩父母,18歲生了孩子,成了靠譜的家庭主婦;而徐志摩是18歲娶了張幼儀,那時就是北大預科了,接著去了北大讀書,認識了梁啟超,然後出國留學,留學回來就達到了北大清華教授水平。可以說,婚後她兩人的發展軌跡和人生閱歷差太多了,張幼儀家庭背景再好,她在思維方式上與徐志摩不卡拍,婚後她對一切新知識,新事物都沒興趣,越來越落伍。徐家是江南首富,作為特別帥氣的富二代,徐志摩本質上就是一個公子哥,有才情,好玩樂,覺得橫著走都不過分的那號人物。當時張幼儀比他還年輕,卻活的跟他老媽似的,還不注意打扮,在徐志摩眼裡,確實很土包子無疑。離婚後,人家張幼儀混的很不錯,徐志摩倒是混的夠慘的,徐家父母真沒沾著兒子一點光,被坑的夠嗆。這也算是徐家富養兒子的報應吧。


其實說白了,張幼儀和徐志摩是氣場不合,張是個傳統的女人,對自己的丈夫,哪怕不是徐志摩,是其他人,她也可以付出很多。但是誰讓徐大詩人的浪漫情懷偏偏接收不到這些樸素的付出呢。至於土包子,我覺得任何有修養的男人,都不應該用這個詞來形容一個女性,更何況是自己的妻子,真真暴露出自己的渣男氣質和屌絲心理。


說的並非家境。

他想要的是一個心靈契合的朋友。而非唯唯諾諾的小妻子。

他的思想受西方影響太嚴重,看看後來,能讓他傾心的林徽因,陸小曼就知道了。

林徽因身上雖然有很多傳統女性的特質,但是卻有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且父親去世後,家境更慘,但是徐志摩怎麼樣,不還是愛的要死。

換句話說,他應該和現代女子戀愛。

否則,到處都是土包子~


她懷孕時丈夫愛上別人導致離婚

不好的婚姻卻使她成長,遇到了最好的自己

文| 烈酒封侯

圖| 來自網路

1

有這麼一個女人,

她15歲時接受父母之命,嫁給了才華橫溢的他,

她22歲時遠赴異國尋夫,懷孕時丈夫戀上她人,

她在異國如同一把被遺棄了的「秋天的扇子」

身懷二胎時,隱忍同意了丈夫的離婚協議書,

三年之後,僅僅三歲的愛子又客死他國。

她的名字叫做張幼儀

他的名字叫做徐志摩

他戀上的她人,便是才女林徽因

徐志摩為她拋妻棄子,

金岳霖為她終生不娶,

而她,最後嫁給了梁啟超之子梁思成,

而他,最後又迎娶了朋友之妻陸小曼。

他們愛恨情仇的故事,早已經被世人所傳,但更多時候,人們或許只是關注徐志摩與才女林徽因的感情故事,而張幼儀卻很少被人想起,生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時代,他們的婚姻,或許是時代的悲劇,或許也是彼此人生的宿命。

本期的一文一禪,講一講這位民國不容易的女人,張幼儀

圖為劉若因影視劇中張幼儀的劇照

2

張幼儀是誰?

張幼儀,在她的族譜裡面,名為嘉玢,在1900年的時候,出生於上海市寶山區,那時候這裡還屬於江蘇,張幼儀的家庭,其實也算是書香世家,家境殷實。

她的祖父,曾是大清王朝的知縣,她的父親,名叫張潤之行醫為業,張潤之屬於那種嚴重超生的老爸,一生有12個孩子,其中有八個是男孩,四個是女孩,張幼儀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

家中孩子多了,總會出現那麼幾個出類拔萃的人才,她的二哥名叫張君勱,是末代翰林,師承梁啟超,其實也是一位革命者;她的四哥張公權,從事銀行業二十多年,曾任中國銀行總經理,中央銀行副總裁,還有中央信託局長等顯耀職位。

在張幼儀三歲的時候,由於當時還是晚清,裹足思想還很盛行,她的媽媽堅持要為僅僅三歲的張幼儀裹足,但是僅僅只是裹了三天,因為在第四天的時候,因裹足產生疼痛而哭泣不止的張幼儀,讓二哥非常的心疼,二哥的思想在家中,屬於較前衛的,在心疼與思想解放的促使下,二哥毅然決然的阻止的母親的做法。也就是這樣,張幼儀成為了這個家族裡面第一個沒有裹足的女孩。

說到她的婚姻,便不得不提起她的四哥張公權,在1913年的時候,張公權被一篇名為《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的文章所吸引,這篇文章便是徐志摩所作,那時候的徐志摩還沒有蜚聲中外,張公權多方打聽,才聯繫到徐公子的老爸徐申如。

張公權愛才心切,得知徐志摩只是比自己的妹妹大兩三歲,便自己做了決定給徐志摩的父親寫了一份情真意懇的書信,表達了自己對徐公子的愛才之心,然後提議將自己的二妹張幼儀許配給這位才華橫溢的徐家公子。

一來二去,徐志摩的父親欣然接受了這一提議,畢竟在那個年代,兒女的婚姻,還是父母長輩一手操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未曾見面的張幼儀與徐志摩,便在宿命的安排下產生了人生命運的聯繫,徐家當時是江浙富豪,與書香世家的張家成為親家,也算是門當戶對。

徐父曾在回信中說:「我徐申如有幸以張嘉璈之妹為媳。」張嘉璈便是張幼儀四哥張公權。

3

張幼儀 徐志摩 結婚了

他們兩人婚姻定下來的時候

張幼儀13歲,徐志摩16歲,都還在讀書。

雙方家長約定,兩年之後,兩人成婚。

1915年12月5日,在雙方家長的見證下,張幼儀與徐志摩走進了傳統的婚姻里。那時候的張幼儀,也僅僅只有十五歲,徐志摩,也僅僅是個十八歲的學生,但是從小在封建環境中長大的她,內心深處埋藏的三從四德的思想,在洞房花燭之夜,張幼儀決定了用一生來伺候身邊的這個男人。

而當時的張幼儀不知道,其實當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張幼儀照片的時候,就曾充滿鄙夷地說過一句:「鄉下土包子!」,可能第一次的眼緣,便埋下了之後的故事。

後來徐志摩拜師梁啟超,成為這位具有維新思想大才的入室弟子,思想也逐漸的獲得了解放,對待婚姻與愛情也有了自己的價值觀。而在這時候,張幼儀也為徐家生下了第一個孩子,也就是徐家的長孫阿歡,名叫徐積鍇,當時的徐志摩,也算是鬆了一口氣,完成了父親最最看重的任務,傳宗接代。

在老師梁啟超的影響下,徐志摩想要出國留學,探求外面的新思想,新世界。於是在1918年,徐志摩自費去了美國留學,所學專業是歷史系。

從1915年結婚,到1918年徐志摩出國留學,他們的婚姻只有三年,而且後來據張幼儀說,他們兩人在一起的時間,其實僅僅只有四個月而已。雖然張幼儀為徐志摩生了孩子,但是並沒有讓兩人的感情產生什麼實質性的改變,在徐志摩的內心深處,張幼儀並不是她想要的人,只是一個具有封建思想的女人。

張幼儀說:「他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我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他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罷了」。

4

張幼儀萬里尋夫,徐志摩戀上林徽因

在1920年的時候,徐志摩繼續自己的留學之路,他離開了美國,又去了英國,那一年,徐志摩在倫敦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離家兩年,而他對家中的妻兒關懷甚少。

也就是在英國,徐志摩遇到了林徽因,徐志摩很快便戀上了林徽因的才氣與美貌,並開始瘋狂的追求林徽因,那時候林徽因16歲,徐志摩24歲。

在1921年春天,張幼儀三年未見夫君,千里來尋夫,當時的飛機還沒有那麼普及,張幼儀是坐船遠赴歐洲的,心中滿懷希望,當她剛到歐洲的時候,卻沒有想到徐志摩對她態度還是一如既往,不冷不熱。當時的張幼儀,內心瞬間便感受到了一股寒流。

當時的徐志摩,在學業上荒廢學業,而且自己的興趣也發生了轉移,他從倫敦大學轉到劍橋大學,也就是康橋大學。張幼儀出發的時候,還想著到達歐洲之後,可以繼續自己因為婚姻中斷的學業,但是一切都變了樣,來了歐洲之後,十足的變成了徐志摩的家庭主婦,平日里就是負責家裡的家務,什麼買東西、洗衣做飯、打掃家裡,完全沒有時間能夠抽出來繼續學習。而當時的徐志摩,在花錢上面也是揮霍無度,生活支出也全靠老爸徐申如,而且這些錢也僅僅是拿出一小部分來交給張幼儀,讓她能夠維持家中的日常支出。

女人的感覺其實真的很敏感而敏銳,來到歐洲的張幼儀,身為女人,已經感覺到丈夫徐志摩的情感有了新的情況。

終於,兩個人生活在異國,漸漸的之間也有了爭吵與分歧,在一個毫無徵兆的日子裡,徐志摩消失了,徐志摩突然消失,張幼儀其實已經明白了,他在外面有人了,而留下了自己獨自在這個一個陌生的國家。也就是從那一次消失開始,兩人的婚姻真正的走到了盡頭。

後來張幼儀說,那段時間,感覺自己就是一把被徐志摩遺棄的「秋天的扇子」。

而且那時候,張幼儀已經懷上了二胎。

後來,徐志摩也終於忍受不了婚姻的束縛,託人告訴張幼儀,自己想要離婚,離婚的理由是小腳與西服不搭調。徐志摩其實從內心深處還是認為張幼儀是一個中國封建的傳統女人,雖然沒有裹足,但是她的內心與思想,還是裹足了。

舉目無親,生活無助的張幼儀,只好向正在巴黎訪學的二哥張君勱寫信求助。但是萬萬沒有讓她想到的是,二哥張君勱沒有關心自己親妹妹的感受,而是先表達了自己的態度,竟然是:「張家失徐志摩之痛,如喪考妣。」

然後二哥告訴張幼儀:「萬勿打胎,兄願收養。拋卻諸事,前來巴黎。」

5

痛定思痛,簽字離婚

生活無助的張幼儀,只好輾轉去尋找自己的二哥,到法國後,此時的張幼儀開始自省,她自己也發現,自己雖然沒有裹足,但是自己的言行舉止真的沒有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縛,還是那種傳統的封建思想婦女。

也是在這段時間,張幼儀明白了,自己要自力更生,同時也決定不再徐家。

她下定決心: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兩隻腳站起來。」

後來在懷孕期間的張幼儀,和自己的七弟張景秋去了德國。在1922年2月24日,二兒子來到了世界,她取名叫做彼得,在二兒子出生後不久,徐志摩託人送來了自己的離婚協議書。

面對那一張離婚協議書,張幼儀雖然內心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但是還是潸然淚下,為徐志摩的無情,也為徐志摩的不擔當。

她一再堅持下,求徐志摩與她見上一面,當時徐志摩是與同學金岳霖等人一起來的。張幼儀最後挽留說:「能不能徵求一下家中父母的態度,咱們再離婚。」

徐志摩最後還是拒絕了,他說:「不行,不行,我沒時間等了,你一定要現在簽字……林徽因要回國了,我非現在離婚不可。」

也就是這個時候,她才知道,原來他是為了一個叫做林徽因的女孩。

也就是這個時候,她不再做任何的挽留,雖有不舍,但是依舊毅然的在離婚協議上簽字了,然後目光失落的看著徐志摩說:「給你自由,去給自己找個更好的太太吧!」

徐志摩後來還去了醫院,看了一眼自己的二兒子,張幼儀不知道當時徐志摩看到二兒子的時候,內心在想什麼,但是自始自終,徐志摩始終沒問她要怎麼養這個孩子,要怎麼活下去。

6

繼續學業,兒子去世

後來的張幼儀,索性便留在了德國,繼續完成自己曾經中斷的學業,因為當時她也是剛剛生完孩子,身體還很虛弱,精力也不夠,便雇了保姆幫助她一同照顧孩子,也是在保姆的協助下,張幼儀申請到了去裴斯塔洛齊學院學習的機會,在那裡,張幼儀攻讀幼兒教育。

張幼儀內心掩藏的自己的委屈,一邊求學,一邊含辛茹苦養育孩子。

徐志摩在1922年追隨林徽因回國。並在報刊雜誌上刊登《徐志摩、張幼儀離婚通告》,徐志摩在通告里說:「我們已經自動掙脫了黑暗的地獄,已經解散煩惱的繩結……歡歡喜喜地同時解除婚約……現在含笑來報告你們這可喜的消息……」

噩耗來襲,1925年3月19日,三歲的彼得,生病了,最終因腹膜炎死於德國。

這個時候的徐志摩,卻在和有夫之婦陸小曼談愛情,當時在國內朋友圈裡,也是流傳很多不好聽的話,徐志摩為了躲避輿論,再次奔赴歐洲。

徐父催促他去德國看一看張幼儀和去世的孩子,當時的徐志摩還和陸小曼抱怨說:「可能再隔一個星期到柏林,又得對付張幼儀了,我口雖硬,心頭可是不免發膩。」

徐志摩到達柏林,看到孩子的骨灰罈子,也不禁掉下了眼淚。

後來,徐志摩在寫給陸小曼的情書中,破天荒表達了對張幼儀的敬重之情:「C可是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她這兩年來進步不少,獨立的步子已經站得穩,思想確有通道……她現在真是『什麼都不怕』,將來準備丟幾個炸彈,驚驚中國鼠膽的社會,你們看著吧!」信中所說的C,便是張幼儀。

7

張幼儀的人生逆襲

在1926年的時候,徐志摩與陸小曼在北京結婚,陸小曼也正式成為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結婚之後,他們回到海寧硤石,與徐家的父母一起同住。

那時候,張幼儀也到了祖國,在北京生活,她最終說服了徐家父母,讓自己的大兒子與她一起在北京生活。而在海寧,徐家父母對陸小曼來說,也是諸多的不滿意,尤其是陸小曼不拘小節的性格,可能還是尿不到一個壺子里吧。

不久之後,徐家父母離開家鄉,來到北京,投奔張幼儀。在這個期間,他們兩位老人將張幼儀認做養女,並且將這些年攢的財產分為三份:老兩口獨留一份;給徐志摩與陸小曼一份;然後還有一份,是給張幼儀和阿歡的。其實在這個時候,張幼儀已然成了徐家的掌門人。

1927年初,張幼儀媽媽去世,母子兩人去上海奔喪,並且選擇了留在上海。

之後的張幼儀,曾在東吳大學任職,當過德語教師,隨後又在上海創辦了上海第一家時裝公司「雲裳時裝公司」。當時張幼儀的養父,也就是之前的公公,在這家公司裡面,也有股份。

張幼儀開始進入商業領域,在雲裳時裝公司創辦之後,張幼儀又出任了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可謂是獨當一面,能力不俗,已然不是多年前那個思想守舊的傳統婦女,搖身一變成為馳騁商場的大富豪。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飛機空難,因為陸小曼無力操持後面的事情,張幼儀出面果斷而冷靜的處理了徐志摩的後事。

抗戰期間,張幼儀也表現出了商業天賦,她囤積軍服染料,那時候價格一路飆升,甚至漲到100倍,市場上之前都是從德國進貨,但是市場上從德國買已經很不划算的時候,張幼儀才出貨,掙了不少錢。

之後的張幼儀,涉足棉花、黃金等商業領域,財源廣進,財星高照。

1949年,張幼儀移居香港。遇到了蘇紀之,他是一名醫生,也是一位離異的男人,當時還帶著四個孩子。兩人彼此都有感情,便開始交往。

張幼儀當時還分別向二哥、四哥與兒子徵求過關於再婚的意見。

四哥張公權始終沒有回復。

二哥張君勱說:「此名教事,兄安敢妄贊一詞?妹慧人,希自決。」

兒子寫信回復母親:「母孀居守節,逾30年……母職已盡……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1953年,當時已經是53歲的張幼儀終於選擇和蘇紀之結婚,他們是在東京舉行的婚禮,之後相濡以沫,一起生活了近二十年。

1967年,張幼儀67歲的時候,曾和蘇醫生一起,到英國康橋、德國柏林故地重遊。她站在當年和徐志摩居住過的小屋外,沒辦法相信自己曾那麼年輕過。

1972年,蘇紀之因腸癌去世。

張幼儀搬到美國,住在兒子附近。

1988年,88歲高齡的張幼儀逝世於美國紐約,

安葬在市郊墓園,墓碑上刻著「蘇張幼儀」四個字。

8

張幼儀自己曾說過

我一直把我這一生看成兩個階段

「德國前」和「德國後」

去德國以前,我凡事都怕

去德國以後,我一無所懼

梁實秋說:「她沉默地、堅強地過她的歲月,她盡了她的責任,對丈夫的責任,對夫家的責任,對兒子的責任——凡是盡了責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當人們都在為徐志摩的浪漫、熱誠、痴心和執著著「摩」時,回看當年,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對他的原配夫人張幼儀是無情而殘酷的。

由於是包辦婚姻,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是那樣鄙棄張幼儀。徐志摩對她的漠視,源於對封建禮教的厭惡,張幼儀深受舊式中國禮教的束縛,個性沉默堅毅,舉止端莊,料理家務、養育孩子、照顧公婆,打理財務都甚為得力。但是這些優點,在張揚獨立自我的詩人眼裡就是沒有見識,呆板乏味。

徐志摩是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詩社成員,他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9

張幼儀一生為人嚴謹,有人說她不計較,幫徐志摩照顧父母,幫徐志摩出全集,她都親力親為。其實,她又何嘗不計較,一個不計較的女子,怎會在離婚後,獨居多年?她只是自己同自己計較罷了。她意念中那種執拗的力量,強大到自己佩服自己,她的沉穩,使她永遠會去扮演龜兔賽跑中,起跑較慢的角色。她憑藉堅持不懈的毅力,走到了最後。

不好的婚姻,使張幼儀成長,

不好的婚姻,對於張幼儀,可能也是一所好學校吧。

最後,以徐志摩的一首詩結束吧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陰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女人,只有獨立、自信

而不是無盡的妥協、犧牲

才能讓自己得到真正的愛和尊重

本文發表於公.號."烈酒封侯"

最後之後

插上一張徐志摩情感關係圖

以方便讀者理順這些人物的關係


哈哈,他這樣說也不難理解。徐志摩這個人生性浮躁,這一點梁啟超在主持徐陸兩人的婚禮之時就提到過。他又是個風情種,在遇見林徽因之後,死皮賴臉地想要與張離婚,所以,說出那樣的話可能也就是氣急敗壞時所發的牢騷罷了。張幼儀的出身並不差,本人又十分有才華,在對待自己與徐的婚姻時也是理性之至,我個人非常佩服她的為人。


1.徐志摩當時思想新潮,覺得一個女的願意15歲就嫁給素未蒙面的他,這實在是很古法的人作為,而他追求的已不是那個時代的人的生活作息方式。嘲笑張幼儀思想很土。

2.張幼儀的長相穿著不符合徐志摩的審美。


張女士的家庭背景只對她的性格養成與思維方式有影響,而且儘管兄長都有所成就,她本人的學識閱歷都是按照傳統的大家閨秀的方式培養的,對新鮮事物接受無能,自是與西化的丈夫很不合拍,所以這句話是有一定正確性的。作為先進知識分子,在稚嫩之年將用等不雅甚至不堪的言語侮辱自己封建傳統的妻子似乎對他來說不足為奇,但在接受過西方貴族式教育後還能有此等惡言便真可見其人之放蕩不羈


890年代的老港農也看不起大陸仔啊


徐志摩如果不離婚,追不上林徽因,納幾個漂亮的妾一起生活(他那樣的納一個也新鮮不了太久),張估計也忍了,徐的結局會好很多。

說林徽因是綠茶過了,她認識徐志摩的時候是十多歲少女懷春。

陸小曼用哪個時代的標準看都不算是好老婆。


最後不也刮目相看了嘛


喜歡你,你就是天上的仙女,捧在手心的人兒。

不喜歡你,就算你是天上的仙女,他也只會當你是腳底下的爛泥。

徐志摩很好的詮釋了自古文人多薄倖,翻轉豬肚就是屎的性格特點。好的女人總會遇上渣男。


推薦閱讀:

林徽因和徐志摩、金岳霖睡過沒有?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楊絳,而討厭林徽因?
如何評價秋瑾?
什麼叫做精緻的生活?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民國乃至清代以來的近古文人比我們更有風度?

TAG:民國文人 | 中華民國史 | 民國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