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敦煌文獻沒有流散,那現狀會是怎麼樣的呢?

敦煌藝術鑒賞課論文的主題。


老實說,我覺得這種歷史假設類問題沒有學術價值,這門課程的老師不及格。

1.題目是「沒有流散」,所以某個討論「沒有發現」的答案完全不在點兒上。

2.就敦煌所藏經卷是自成系統的,沒有流散意味著完整性得到了保護,這個是最大的意義。敦煌經卷是以經帙(可簡單理解為一種包袱)為分部形式的,由於不具備這方面的文化知識,當年外國探險家往往打開包袱之後就破壞了原始的經卷前後文關係,導致敦煌佛經歸部問題難以明晰。如果沒有流散,這部分問題就不會發生。

3.由於敦煌經卷被多次掠奪,到西方各國之後被不同的收藏機構和個人收藏,一些個人不願意公開,所以導致無法研究。如果沒有流散,這部分問題就不會發生。

4.還有一部分經卷混入了當年外國探險家在中國腹地搜集的其他文獻,導致研究難度加大。如果沒有流散,這部分問題就不會發生。

5.有些敦煌經卷被王道士焚燒後做成符水,但是題目條件是「沒有流散」,所以這個問題是否能避免則屬未知。

6.假定「沒有流散」,由於敦煌經卷價值重大,很可能會整體交給某個文物收藏機構來收藏整理研究,那麼從歷史進程分析,最大的危機來自抗日戰爭中如何躲避侵華日軍。不過從故宮南遷文物的前例看,保護好的可能性比較大。之後可能會被國民黨整體帶到台灣,或者全部留在大陸(前提仍是「沒有流散」)被文物收藏機構收藏。文革中文物收藏機構雖然受到衝擊,但是中央迅速下了反對破壞文物的文件,所以被破壞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題主啊作業要自己做。

——————

反對高票答案。

高票答主認為王圓籙發現藏經洞這一事件從根本上奠定了敦煌旅遊業的基礎,這恐怕想當然了。即使當年藏經洞一直不見天日,莫高窟規模宏大的壁畫、雕塑所蘊藏的巨大藝術價值,也不可能不引起新中國政府的重視。莫高窟在1970年代倖免於大規模破壞,除了因為地處偏遠,還因為得到了周總理的批示保護。

而只要莫高窟這座藝術聖殿還在,敦煌發展成一個世界知名的旅遊城市就只是個時間問題。因為論藝術成就,莫高窟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我只是淡淡想像了一下下~

要是當時王圓籙以及後來的人沒有發現藏經洞:

作為一個本地人,可能我就不會在這裡回答你這個問題了,而且你這個問題也根本不會出現,大家也可能根本不會知道到莫高窟的價值。沒錯,王圓籙是莫高窟的罪人,敦煌的罪人,但是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又何嘗不該感謝他?

對於敦煌學來說,大家都知道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當然這是很諷刺的一種說法,諷刺的就是文物保護不利(文物嘛,當然應該是上交國家啦!!!哈哈不好意思吳天真附體啦?_?)

如果當初王圓籙沒發現,一直到今天2015年6月16日都沒有任何人發現藏經洞,那些文物還是一直藏在洞裡面,那麼今天的莫高窟會是什麼狀況呢?我想,它應該會像我們當地的雷音寺一樣,只有每年的四月八日浴佛節的時候本地人去上香,這是傳統,傳統可能就是你知道它有意義,但是它背後承載了什麼樣的東西或許你永遠也不會知道,因為這些東西正靜靜地待在藏經洞里等著人們去發現,而王圓籙的發現讓人們,至少是我知道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統,哪裡都有佛,為什麼浴佛節一定要去莫高窟禮佛上香。

這些年來,敦煌市一直打著旅遊立市的旗幟,還是因為莫高窟。如果沒有王圓籙發現藏經洞,沒有文獻的流失,不會有人發現莫高窟的價值,不會有那麼多來旅遊來玩來搞研究的學者和遊客來敦煌,沒有那麼多林立的飯店賓館,敦煌這麼小的一座城也不會那麼早有機場(今年3月敦煌已成為甘肅第二個國際航空口岸),我也不會那麼早就見過了活的歪果仁~

要是當初王圓籙發現了藏經洞:

他立馬上交了國家,然後一車一車地往京城運,經歷好幾個月,甚至一年半載,途中隨便路過一個官員地盤就送出去些 ,而當時有多少人懂得這批文物的價值呢,用來墊桌腳,用來取暖,等等等等,那又能剩多少?現在我們只能怪王圓籙,那時我們又會怪誰呢?

要是當初王圓籙沒發現:

而是過了很久劉圓籙發現了,劉圓籙並沒有倒賣給外國人,劉圓籙是個知識分子,劉圓籙知道這批文物的價值,內心歡喜得不得了,他立馬上報給了有關部門,然而當時是1970年,所以可以想像當時會發生什麼。留下來的不知道又能有多少。

個人覺得,要是沒有流失,也不會比現在好到哪裡去。畢竟,敦煌是人類的敦煌,想研究,那就飛過去研究,低聲下氣也好,覺得丟面子也好,文物在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還好好的在那裡向我們講著故事。

蟹妖~


有些東西,只是我們主觀認為它是我們的,所以才有失落感。

如果沒有流散,也許保存不到今天,也許今天的我們連看都看不到。


敦煌文書也不是全都流散到國外或者民間了,1910年清政府把剩餘的8000多件敦煌文書運回了北京,除途中有官員監守自盜外,這部分文書基本保存至今,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如果全部四萬多件敦煌文書都沒有流散,應該也會如此吧。

ps:有關國圖對敦煌文書的收集和保存,可參考河北師範大學劉波的博士論文《國家圖書館與敦煌學》。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個話題太沉重

我們自己沒有能力去做好的事情 只能用如果來YY

一百年了這情況仍舊沒變 思維仍舊停滯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的西風依然凜冽 眺望著西部的眼神依然不甘

各地散存的古籍默默的平躺 等待不久後再次的輾轉


對大眾來說不會怎麼樣。對專業人士來說,研究資料更多點,可以多出點論著,弄個學位啥的。


推薦閱讀:

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有哪些一定要讀又很有趣的書嗎?
外國有盜墓者嗎?
運用國家資金保護歷史文物有什麼積極意義?
如果說青花瓷是中國獨有,那為什麼藍色釉料要從外國進口?
為何元青花很珍貴?

TAG:敦煌 | 文物 | 文化遺產 | 世界文化遺產 | 敦煌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