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華德福」教育模式?

百度百科釋義:華德福_百度百科人智學_百度百科

紀錄片《盜火者》中的第二集具體講述了成都華德福學校的情況:盜火者 - 高清在線觀看

前段時間GQ關於范美忠的報道中也提到范美忠將去華德福學校任教。

勾起了題主對該教育模式的好奇,但缺乏一手的了解,以及網路上也對華德福教育有一些爭議。

想請問一下大家對這種教育模式的看法,以及其在當下中國的處境和前景?

如有親自體驗過的可以分享一下自己(或子女)在華德福學校受教育的體驗,以及有了解的可以介紹華德福學校在海外的情況。


作為一個華德福的家長我試著說說我的感受,希望有些幫助。簡單說來,我不完全接受華德福,但是我還是會選擇華德福。以下觀點只代表我個人的觀點,歡迎指正。另外,我所說的華德福是我經歷的華德福,並不代表所有的情況。還有我思路比打字快,錯別字多,請見諒。

背景介紹:我家寶貝是個王子,在一個私立傳統幼兒園就讀9個月後,因不太適應轉入華德福家庭院。

先說好的地方:

1、華德福的老師非常的用心,這是我在幼兒園就體會到的。幼兒園的老師對老師非常平和,幾乎不會高高在上的和小朋友講道理,而是用理解、引導、換位思考的方式來帶領孩子。這一點我個人非常的贊同。我和孩子媽媽也在課餘的時間參加學習班,看書(例如:《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果聽孩子才會說》)。我發現華德福學校的這種對待孩子的方法與現代的教育觀點和方法是吻合的,例如:反應式傾聽、共情、正向請求等。因此這種體驗我覺得非常的好。

2、華德福體嘗的是家庭教育,這點我也非常贊同,其實這一點也和當代的主流教育吻合。記得我第一次上金寶貝的公開課時,主課的是一個非常有學識的專家,第一個問題是:「請問各位今天在座各位是做什麼工作的?有律師吧、有工程師吧、有醫生吧、有教師吧?那麼你們上崗都需要認證吧?有各種的資格認證。那麼請問你們做父母有沒有認證?」這個問題我記得非常清楚,也作為我們家庭家庭的文化。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家長要自我教育,我想這應該是現代教育的基礎。畢竟孩子的兩大環境是學校和家庭,而家庭才是孩子教育的根本。目前有太多的家長把教育推向學校,而沒有承擔自己作為家長應該盡到的責任和義務,我不敢想像這樣教育的後果是怎樣的。華德福優秀的一點是把家庭教育與學校的教育進行和融合,學校會組織大量的活動,並鼓勵家長的參與。

3、人格的培養優先於技能的培養,這一點是我總結的,不知道對不對。公立教育往往注重技能的培養,而忽略的人格的培養。其實人格培養是最重要的,大家同意「先做人再做事」的道理。公立教育往往比較忽略人格和個性的培養,而華德anz福這點非常重視,畢竟其根源的「人智學」就決定了這一點。

再說不好的地方。可能不客觀,畢竟我正式接觸正規的華德福時間有限,應該說是我的疑問。

1、個人理解,我不覺得人智學就是全部。人智學應該是一種哲學而不是一種現代科學(參考:哲學和科學有什麼關係嗎? - 自然科學)。我想教育實踐應該是基於科學範疇的,否則這個實踐就無從談起了。關於人智學的看法,我非常同意品雪的觀點,品雪在文中已經解釋的非常清晰了。我傾向科學教育。科學教育的基礎更多的應該是現代心理學、教育實踐統計等經過科學方法驗證得來的理論基礎,而不只是人智學。

2、盲從,我感覺到有些家長比較盲從。

關於ICT的一些感受。

說實話,我第一次聽到ICT的這個說法,我想應該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我就按照手機、平板、電視等IT媒體來說說我的感受。

首先,ICT重要嗎?毋容置疑,非常的重要。但是什麼時候該讓小孩接觸這些東西?我目前的感受是相對晚點會比較好。其實我是做IT出生的,差不多15年的從業經歷了,我對IT方面的東西是比較看重的,電視來說我們家裡基本不看(除了自然、發現等),電影我是非常喜歡的。但是為什麼我覺得這些東西晚點給孩子比較好?有以下幾個原因。

1、依賴性。人對ICT的依賴性是比較高的。例如,我父親快80了,每天大多時間在上網和翻牆。再說大人,聚會的時候很多人在玩手機這也是常見的現象。其實大家都覺得這樣不好,但是對ICT的依賴又避免不了,這就是度的問題了。大人都不見得有良好的自制能力,小孩會有嗎?曾經發現一堆小孩在做遊戲,另外幾個抱著ipad玩遊戲,你覺得這樣好嗎?

2、ICT是個把雙刃劍。我不否認新的媒體可以在某些方面帶給孩子更好的體驗,可能會增加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和興趣。但我的觀點是,人是社會的,人和人的關係和交流才是基礎。試想一下,作為一個成人,你是願意在網易上看公開課還是願意現場聽老師授課?我想大多的人會選擇課堂授課。因為課堂授課的感受與對著屏幕來說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當然,不排除因為成不的考慮(時間、金錢)我們會選擇電子媒體來獲取相應的知識,但在條件可以滿足的情況下,我們更願意與人進行交流,或者是說我們最好是與人進行交流來獲取信息知識。我覺得ICT是低成本的一個替代方案,而不是較優的方案,否則我們都在家看哈佛的公開課了。說到這裡,基於人的社會性,我是非常反對在家教育的。ICT可以便捷的獲取信息和知識,但是這回顯著降低人的社會交往能力與社會性。我想IT男多不善交際就是這個原因,雖然大多智商、學識出眾。但是做為人的存在,往往是其社會性在起作用。因此,作為以上幾點,我的感受是謹慎對待ICT,盡量晚的給予孩子這些東西(到底晚到什麼時候,我也不是非常有把握,畢竟我的小孩還小)。

3、過早給予孩子ICT也許是成人逃避責任的借口。以我為例,一般父親進入角色比媽媽要晚。兩歲多的時候,因為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或者是自己的懶惰,給孩子看天線寶寶,還有什麼看動畫片學英語的片子,還有平板上面哪個猴子幼兒遊戲。其實孩子非常容易被這些東西所吸引,大人也有跟多的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細想一下,這樣好嗎?你不認為你把ICT當成一種借口了嗎?也許我是想讓還是更有效的學習,這樣皆大歡喜,畢竟你讓ICT分擔了部分父母的角色。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親子關係、家庭關係、社會技能遠比單純的技術技能重要,有研究認為忽略幼兒階段的親子教育會在青春期造成非常大的障礙(我有認識的人正在經歷這種痛苦,到不是早起的ICT,因為那時還沒有ict,而是早起不重視親子關係的培養)。高質量的父母陪伴是華德福提倡的,這一點我非常的認同,所以,為了孩子還是盡量多的和孩子在一起吧。

4、同伴壓力。這點是非常難的事情,父母有生活的環境,孩子也同樣有。當我們處於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就非常容易為了融入這個環境而捨棄原有自己所堅持的做法。所以為孩子找圈子很重要,需要在這個圈子中大家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都達成一致。這裡我提到方法和理念是一樣的高度,目前感覺華德福的圈子中不太重視方法,這點我覺得比較彆扭。試想一下,當你周圍的朋友都在誇耀自己的小孩非常聰明,自己學會了用電視、電視、又玩什麼什麼遊戲玩得非常好,這個時候你不覺得你的孩子落後了嗎?當孩子在一起談論什麼魔仙、什麼羊羊的電影的時候,你孩子插不上話,你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會向你提出什麼樣的要求?

5、適當的時候給予ITC,這是我自己的理解。什麼叫做適當的時候?首先是孩子是否準備好接受相應的ITC。大家都知道理解和思維這個東西是非常主觀的概念,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哪怕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或者是心情下對發生的同一客觀實踐的理解是非常不同的。例如,有一個五口之家,父母和三個兒子。一天爸爸打媽媽,三個兒子都沉默了,而三個兒子的心裡活動是不一樣的。老大想:原來老婆是可以這樣對待的,只有這樣對待,老婆才順從,我以後也要這樣對待我的老婆。老二想:老媽太可憐了,我以後一定要好好對我自己的老婆。老三想:婚姻太可怕了,我以後不會結婚的。看看這就是不同的人對待同一客觀現實自己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的判斷,並繼續強化自己的價值觀。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審視自己的價值觀,自己是否有不好的價值觀?不要過於自大,人都是有缺陷的,可能你會不輕易之間就流露出來「老公,你看別人老公給她老婆買的XXX」。特別是在孩子面前,所以,很多我們大人間的討論會閉開孩子,或者是當孩子在的時候,我們意識到我們談話可能對孩子不宜,會立即停止相應談話的內容。為什麼?因為我覺得,孩子的核心價值觀或者是三觀還不明確的時候,成人談話的內容會影響到孩子。你知道你孩子怎麼想的嗎?同樣,ITC這個東西就要更加重視了,你可以非常好的區分XX羊羊動畫片中所傳遞的意思嗎?孩子又是怎麼想的?所以我覺得逐步的給予,當孩子內心有足夠的判斷和理解能力的時候,他會接受並正確面對的。這不是害怕孩子沾染外面世界的負面信息,而是保護孩子建立自己的人格。孩子的內心是非常的豐富的,我們大人不一定能理解到。再說 Irene Ling 所提到的「開放」,我的理解是開放是必然,但是只針對成人。像我們這些成人,面對XXX封網,只讓我們看ZF覺得應該看的,這就是典型的牧民了。對成人應該開放,對未成年人應該適當的保護,我想這是文明社會所公認的。而華德福在教育主線方法上對還是的保護在我看來是非常好的(可能有些細節值得商榷)。

這部分,給希望選擇華德福教育的人一些客觀上的分析。

上文提到過,華德福有些家長比較盲從,這點我不太習慣,雖然說華德福很多地方的確非常優秀(個人認為),但是如果周圍的人都說他好,我心裡就範嘀咕了,就像鋪天蓋地的「正統媒體」。我想作為一個思想獨立的人,蘇格拉底的牛虻精神是應該具備的,雖然很累。

其實我個人比較喜歡言論中立的原則,wikipedia就非常符合我的胃口。在wikipedia上你可以看到正反兩方的觀點,但是絕不允許無根據的評價,任何的材料和評論必須要有明確的出處,要不就被鎖掉了。另外說感嘆一下,真的很可悲啊,作為世界最大的語言之一的中文,在wikipedia中排名幾乎墊底,原因各位讀者知道的。好了,中文的wikipedia中對華德福教育沒有什麼有價值的信息,英文到可以參考一下。前面說過,關於華德福缺少三方的評估和統計,在閱讀wikipedia中找到了一些安慰。

主詞條參考:Waldorf education

本來想翻譯的,但是自己的英文實在太差,有興趣的英語不好的朋友藉助百度在線翻譯吧。這裡說說主要的意思:

1、華德福是小眾,不管在哪裡。

2、歐洲一些國家的公立學校也嘗試引入華德福的一些教育方法。

3、華德福學生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的閱讀、寫作能力落後傳統公立教育的學生,但是在高年紀(5年級以後)會一致,甚至有微小的反超。

4、華德福學生在藝術上的成績會顯著好過一般的公立學校。

5、華德福學生在科學上的興趣上會高過公立學校的學生。

6、華德福的學生會有較少的社會性問題,較少的跳槽,受僱主評價較高,更能與他人合作。

7、華德福在美國被告上法院,不是因為網上所說的邪教,而是懷疑華德福學校是宗教性質的學校。好像在美國,宗教性質的學校是不能接受政府資助的,但是被告的那所華德福正是接受政府資助的學校。

8、有人反駁,說對華德福教育的調查研究結果大多受華德福的資助(如果是真的,這點不能接受,自己又當裁判又當運動員)。

大概就是上述的內容,一年前看了一下,有些地方忘記了,以後可能會補充。這也學可以給那些現在還在較徘徊的家長們一些信心。

---------------------------------------------------------------------------------------------------------------------------------

2016年7月5日 添加

通過這一年也對華德福有了更多的認識。

這裡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說我的感受。思路不是很清晰,請見諒。

家庭:

華德福孩子的家庭多是教育程度較高,生活品質較高的家庭。一般會有一個全職的媽媽,或者爸爸;或者是父母雙方的空餘時間都比較多的家庭。這點是和華德福的文化非常有關係的(注重家庭,以及家庭與學校的溝通)。家庭成員如果沒有足夠的精力加入到豐富的家庭和學校生活在華德福的壓力是比較大的。華德福家庭都非常注重孩子教育和高質量的親子陪伴,這一點在體制內學校是很難看到的。在公立學校和其他私立學校很少會有這樣相對統一的價值觀。親子關係,高質量陪伴這是我非常贊同。

華德福家庭中,在孩子教育當中一般媽媽起到了主導的地位,爸爸參與得比較多。因為這個原因,我覺得也會有一些問題,下面會分析到。

學校:

華德福學校都是比較有特色的,田園風格,典雅的布置,有種世外桃源的感覺。這些東西對媽媽們都有種天然的吸引。當然比起現代化的體制內學校,華德福的學校硬體應該可以說是非常簡陋的。雖然說是私立學校,但是華德福給人的感覺像是公益學校一樣。好像學校有一個理念,不引進商業模式。學校收費對於一個私立學校來說算是非常便宜的,當然教師的收入也不高。對於這樣一個組織結構來說,做到現在有小學部和正在向教委申請的中學部,應該說是非常不容易的。非常佩服華德福的這一幫老師和管理人員。

另外一個特別的是,華德福的決策方式比較特別,採用「群策」的方式。我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否準確,按照我的理解來說,就是沒有決策層,沒有少數服從多數,幾乎要做到要每個教職員工都同意。我想這樣的方式在溝通成本上會非常的高,效率會很低。這也許就是華德福的精華以及凝聚力的核心。當然這種效率是針對學校的決策和改變來說,對日常教育來說,因為經過了多年的積澱,相對於這個規模的學校來說,效率比其他學校都較高。

學習內容:這個就與體制內的學校有較大的差別了。目前我只了解低年級的學習內容,一般是主課、英語、日語、手工、音樂、遊戲、優律司美等。主課內容相當於體制內學校的數學、語文等的融合。優律司美比較特殊,類似韻律操。在教學過程中,互動、遊戲、啟發佔了很大的部分。按照華德福的理念,在適當的時候給予,不進行拔苗助長,這點我比較認同。但是這種思路如果只參考人智學我就不太同意了(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因為教育和認知是在發展的。

低年級的學習非常輕鬆,孩子也很快樂,這是我願意看到的。我所知道的是低年級的學生非常注重運動與協調,以及節奏。當然在藝術方面的培養較體制內的學校來說要豐富得多。這一點我認同,去新疆看到當地人吃飯喝酒後就是唱歌、彈琴、跳舞我是非常的羨慕,我們這一代人的教育的確欠缺了太多。

儀式和紀念活動:這個方面非常的豐富,華德福非常注重這些方面,可能我們這一代人不是非常容易接受。例如,家長會不是老師在上面講,家長在下面聽,完後是答疑,就像新聞發布會一樣。家長一般都有一個全校的,首先是老師的節目(一般是感恩的歌曲等),然後是學期介紹,各個老師的總結,最後回到班上才是班上的交流。每學期最後有一個展示會,學生表演節目、手工、繪畫、泥塑等作品展示。非常喜歡每次老師表演的節目,每次都被感動,這種感覺非常好,讓我們覺得是一個群體,一個大家庭。另外,中國的傳統節日以及小部分西方節日特別注重(復活節、端午節、冬至等)。這個時候,全校的師生會一起準備,活動非常的有趣和豐富,強烈建議其他家長來感受一下。一年級同學入學的玫瑰典禮是每個學生進入學校的第一個重大的紀念儀式,很美。

關於儀式和紀念活動在現代的教育中已經有比較明確的共識了(可以參考P.E.T等家長教育或者其他的婚姻教育課程)。開始我也不太能接受,現在是享受。

社區:上面說的各種豐富的學校生活和華德福的社區分不開,活動全部是家長、老師、學生一起準備。全校的家委會和每個班的班委會以及所有的家長都為華德福的社區建設無私的奉獻著。因此作為華德福的家長,即使是全職的家庭角色也是非常忙碌的。

存在的問題和思考:

1、華德福會成為大眾嗎?這個答案我想是不會。首先是人智學的氛圍太濃,當現代教育都與最新的心理學相結合的時候(如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華德福好像獨鍾人智學,少了一些批判與叛逆,這一點我不太能接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或者是P.E.T方面的一些東西。在華德福的圈子中,沒太多人談論P.E.T方面的一些東西。我不否認華德福的理念對在現有體制下的貢獻,但是在操作層面缺乏對家長系統的引導。這樣的理念很難做到自我更新和長久的發展。那我為什麼會選擇華德福?因為在現有的多元化教育中,我沒有更好的選擇。作為在歐洲國家都是小眾的教育在中國這麼受到追捧,我想是有一定的國家特色的。初略了解了一下蒙氏,我也覺得不錯,但是蒙氏現在據我所知在我們這個城市還沒有小學。國際學校我不說了,我也沒這個能力,因此華德福目前是我沒有辦法的選擇。當然,選擇了華德福需要去理解和接受他。

例如我表姐從丹麥回來,想做做教育方面的工作,聊到小學教育以及華德福。華德福在丹麥也是小眾,公立學校的小朋友在學校以及非常自由與快樂了,只有少部分人可會選擇華德福。另外她去丹麥華德福參觀也是不容易,因為差不多需要華德福學校的所有教職工都同意,為此,當地華德福學校開了數次會議進行討論。而去公立學校就非常的簡單。

2、社區的豐富性。這個本來是優勢,但是有些內容上可能需要更多的豐富。華德福圈子中做什麼的都有,隨時都有培訓與講座。在這個圈子中媽媽起了主導作用。藝術、家庭生活什麼的我覺得挺好,但是一些爭議的東西在這個圈子裡比較盛行,例如中醫、養生、星象等等。可以了解,但是不一定會跟從。媽媽們的付出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比較缺少一些理性的東西。我想科學氛圍是目前急需要補充的。科學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科學是萬萬不能的。

這個圈子中對於科學方面的講座和培訓幾乎沒有,至少我沒有看到。我不太清楚大多數人對科學、哲學、宗教等是否有相對比較清晰的認識,我反正感覺還是有點亂。為什麼我看不到P.E.T,家長教練堂這些我覺得優秀的東西?

2016.11.22日添加

謝謝郭大路的回復,讓我更仔細的思考了一些東西。

我先說說「道」與「術」,按照我的理解,道是指原理、思想、哲學、理論等高度抽象且具備普適性的一套體系;術是指應用道的具體方法和實踐。如果是這樣,我想關於PET這類的實際操作層面的技術是有其道的。PET源於「人本主義心裡學」,這是當代心裡學的一個分支。

我接觸過PET、成都的家長教練堂,看了一些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的一些關於兒童教育的一些書(特別是《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我驚奇的發現,這些不同人寫的東西有驚人的相似,特別是關於溝通、正面請求、核心價值觀、情緒控制等方面,幾乎都是相同的。這讓我又想到了華德福,其實我認為華德福的核心也我我接觸到的上述東西是一致的,這也是我選擇華德福的主要原因。

我再說說我對道和術的理解。

如果大家同意道和理論是一個範疇,術和實踐是一個範疇,我想說大多人更需要的是術,而不是道。這就像學術研究和技術實踐,是搞理論的多還是搞技術的多?是搞理論的難度大還是技術的難度大?那個層面更接近我們的生活?我想這是不言而喻的。這不是說理論不重要,而是大多的人更能理解技術層面的東西,更很看到技術層面的效果。華德福不是也提倡先不要給予孩子太多格式化和抽象層面的東西嗎?讓孩子自己先去感受,我們只做引導。

我真實的感受是這個圈子過於注重道,而輕視術了。也見過家長在公共場所職責孩子、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忽略他們的感受(當然這些情況很少)。曾經和一個老師推薦過《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位老師問我是關於方法論的嗎?我說是的,然後她的建議是方法輪這些東西很多,最好還是。。。。我真不清楚,像我們這樣普通的家長搞這麼深的理論做什麼?我們有自己的事業、工作、我們最迫切的需要是引導我們如何做好父母的角色。

那只有術行嗎?我想當然是不行的。學習術是讓我們實踐,更好或者是更有理解的去感受道,從而更好的執行術。我也見過我們在家長教練堂的同學也犯下一些對待孩子的低級錯誤。方法是工具,如果在意識或者是思想層面沒有一定的理解和警覺,是不會良好的實施術的。

我所體驗的情況是華德福的培訓中欠缺對家長系統上的方法指導。學習道這個東西是非常漫長的,我不希望當我理解後已經錯過了孩子的這個發展時期。

最後向大家強烈推薦《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不可多得的好書!!!

為什麼大家刷微信看育兒經都不願意接受我推薦的好書,傷心中。。。

--------------------------------------------------------------------------------------------------------

2016年12月23日,回答旅塵的問題

華德福的家長會參與到學校的部分管理工作,主要是活動、溝通以及家長和學校的聯繫等等。有幸我和我老婆都參與了學校的一些活動。

前面說過,華德福的活動比較豐富,而且全是老師和家長一起協作的。例如比較大的節慶:豐收節、冬至節等等。剛剛辦完冬至節,不錯。據說高年級還有遊學、學生交換等等,目前還不知道具體的情況。

學校每年期末有展示和家長交流,定期有主班老師和家長的一對一交流。交流頻率還是比較高的。但是話說回來,家長參與到學校的管理的確是把雙刃劍。這主要是家長的想法和學校的想法有一定分歧所造成的。其實華德福有部分的家長是對華德福沒有足夠的了解或者是說不太清楚華德福所提倡的類似人本主義(我這裡說是類似,是我自己感受的。華德福的官方並不提及人本注意,只是我個人比較青睞,也覺得很多地方是相通的)這一套觀念。例如英語的補習和課外興趣班的問題。其實課外補習在華德福是不受待見的,但是家長們的壓力的確比價大。想想一幫朋友出去曬娃,同是一個年級,別人的小孩英語怎麼怎麼樣了,一對比落差還是挺大的。

我個人對待這個問題比較中立,我覺得英語對這個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完全不需要過分擔心。誠然,有一個比較好的語言環境對小孩絕對有好處,但是不能強求,為學習英語而學習英語。開個課外班,讓小孩和老師一起玩,開心就好。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由內而外的自主學習,而不是強加的灌輸。假如一個小孩對中文有興趣,研究中文也未嘗不可,只要他是出自自己的意願。英語只是一個工具,你要用自然會學好,不用,學了也沒用。當然,大了後學習語言會比小時候要困難些,但是也不至於難道哪去。畢竟現在的語言環境已經比我們那一代好太多太多。

未完,待續。。。。

2017年5月12日更新

今天學校因為學費漲價的事情有些不愉快的事。具體情況不太清楚。但是有很多人情緒比較激動。我想聲明雖然我對華德福有疑問,但是我非常佩服華德福這一幫人的付出,也會一直支持華德福的發展。沒有完美,但是可以不斷完善。在中國這樣一個教育環境下,華德福這顆幼苗非常不容易,請大家珍惜。請珍惜這一個不容易的機會。其實華德福的老師收入真心不高,如果在大家可以承受的範圍內漲價也無可厚非。將心比心,老闆幾年不給你漲工資,你自己呆的下去嗎?不排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請正面積極的對待。再說如果真心困難,可以申請減免學費。

眾人拾柴火焰高,還記得石頭湯的故事嗎?

------------------------2017年11月8日更新----------------------------

華德福作為一個體制外的教育選擇,在中國成長起來的確非常不易。雖然還有很多的問題,我希望關心華德福教育的朋友們以坦誠、開放的心態來為華德福的將來做出更多的貢獻。

------------------------2017年11月8日更新----------------------------

修正了一些有爭議的描述。


還真巧,這些天正琢磨著小傢伙已經上學了,考慮總結一下幼兒園和更早期的教育,這樣這一篇兒就算翻過去了,以後專心折騰小學階段了。手頭好有收集好的材料,首先申明:我從未踏進過華德福園、校,了解局限於看過的書籍和網上李澤武、小巫、王永福等人的文章以及少量家長的討論。

華德福模式背後的人智學是一種堪稱古老的哲學思想,我對於國內不少華園開辦者或推崇者死抱著人智學的一些東西不放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不過考慮到仁波切在文藝女青年中也有廣大市場,倒也不失為一種細分用戶的有效手段。事實上我第一次試圖了解華德福時,直接被人智學打敗了,沒有十分鐘就自覺退散了。

後來無意中看到一些華德福教學的資料,感覺人智學先放一邊,華德福對於讓孩子經歷童年,而不是催促他們長大的執著令人感動,對於幼兒的尊重也堪稱前所未有。當我們真正將那個柔軟、弱小的孩子真正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看待時,我們對於他們活動的干涉就應該變得很少,對於提供給他們的一切就會變得慎重,對於平均6歲之前知覺集中傾向和自我中心傾向就會接受、順應和鼓勵,而不是焦慮和催促。在泛泛了解到的情況中,國內華德福要求家長的高度參與,以及對家長有自己的學習要求,也正是我們社會中極為欠缺的部分,生個孩子容易,當個稱職父母真的挺有挑戰性的。

要認識華德福教育模式,自然要先了解魯道夫·史坦納的思想。史代納的思想源流我整理如下:

簡而言之哲學思想是唯心主義+神秘論,不怎麼對我胃口。但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史坦納自己做過家庭教師,教過成人,創辦了華德福工人子弟學校,從簡略的記載來看,是一位極為成功的教師。如果真關注教育的話,你會發現幾乎沒有哪本科班的教材上會提到這位,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先來看一下與他同時代的教育理論研究情況:

左邊那一大坨是主流理論,無論是心理學還是教育認知理論,能廣泛流傳下來的都是科學方法下建立的理論。從時代背景上看,斯坦納對於教育的認識還是及為深刻的,我感覺可以總結為用心的觀察、靠譜的實踐、高深的思考和不靠譜的理論解釋,所以沒啥理論地位也就不奇怪了。(順便再提示一下,那個我不是搞心理學的,要是覺得源流關係不靠譜請指正……)

1956年後,關於認知科學有一次巨大飛躍,而近二十年來腦神經科學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神經認知學科的形成,人類對於大腦是怎麼學習、認知世界的了解早就天翻地覆了。

從實踐的角度看,斯坦納在教育思想方面與福祿貝爾相比較,對於藝術作用的強調可能是最為突出的不同之處了,而且他對於幼兒發展過程的尊重和呵護確實令人動容。不過也就這些了。

回過頭來說華德福教育模式。我喜歡裡邊給孩子高度的自由和及少的干涉,那充滿藝術性的黑板畫真是太好看了,但是對於素食、反對ICT和一些神秘色彩濃重的儀式就比較反感了,對於其對人文素狀的培養非常欣賞,對於其理科課程的科學性業重懷疑。另外公立幼兒園的家庭作業已經讓我們略感負擔了,華德福基本上得有一個人全職配合才應付得來吧,這也是個現實問題。由此看來,華德福做為主流教育機構的補充還是挺不錯的,在中高端市場上還是挺有吸引力的。

話說各類非主流教育機構、模式對於主流教育的各種抹黑也是醉了,不少家長也真是給嚇得夠嗆。倒不是說公私立的正規幼兒園、學校完全沒有問題,但就教學體系和理論而言並沒有什麼問題,有問題的更多是實際執行的人:教師和家長;而這一點在華德福那邊其實問題更大,引進這個模式的往往是非常厲害的教師,比如我看李澤武老師關於課程中國化的文章整個思路就非常贊,但是規模擴一擴恐怕就各種問題了,正如前邊圖裡提過的,華德福模式對於老師的要求實在是高到過份了。至於范跑跑跑去成都華德福教歷史這事兒,我是看不懂啦,要說對於表達真我和自由的勇氣確實非常人所及,不過對於學生和教學的感謝之心又在哪裡呢?華德福教個數的概念都要強調加加加令孩子貪婪,分和減潛移默化著分享,找這麼個人又能讓孩子們模仿點什麼呢?不知道那所學校的人是怎麼想的。

我自己對於幼兒「教育」其實挺沒要求的,帶孩子參加早教都是打著找個有差不多大小朋友一起玩的主意。在小傢伙剛上幼兒園的時候,他時不時會在教室一圈一圈的跑,他的老師還安慰我們說沒事的、別責怪他,長大一點就好了;看他每天的日程,也就是吃喝玩樂過家家,開心得不得了。唔,這是地段對口的公立幼兒園。

最後特別說一句,家長是該多學點兒教育知識,不過請相信自己,只要心中有愛,誰都能把孩子帶好、教好的。


不了解華德福。對盲目推崇或者詆毀都呵呵。

我認為評價一種教育好不好有兩個層次:首先你要知道這個教育理念、品牌或者體系的「精神」是什麼;其次是要了解到精神產物的「落地者」,簡單說也就是真實會接觸到孩子的人,到底是誰。

從這兩個層面看以上各位的評論。

每一種精神追求存在極端化,互不相容的狀態。就像唯物論與唯心論者;追求所謂愛與自由與追求效果和功利的家長。大部分的教育,或者說中國的傳統的教育(也就是你們不待見的應試教育),是包容極端化個體的,就是不管家長是什麼熊樣,學校教育系統照單全收,你們的孩子都有學上,能學知識。退回到20年前,人人都是這樣。而現在不一樣了,各種西方理念闖入國門,理念不同的家長們選擇不在同一個大熔爐里湊和,各找各的鍋。於是你可以看到這個社會上既有崇尚」最強大腦」,提高學習成績的機構,又有崇尚「愛與自由」,保存孩子天性、肯定孩子獨立體的機構。一方指責對方七八歲了還不會寫字,一方指責對方扼殺孩子想像力、壓抑天性和藝術潛能。

有些機構「聰明」啊,為了盈利,還是融合各方家長們都想要的東西,而有些偏不,就非要堅持做自己,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種篩選機制。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騙子行騙的騙術那麼弱智,為什麼還會有人上當呢?因為這是一種篩選機制。騙術弱智,就直接篩掉那些根本不可能和不太可能上當的人,剩下的就是那些會上當的了,一騙一個準。所以那些「做自己」,堅決不融合對立方的教育理念,就篩選出了忠實的follower,並把反對者完全排除在外,那麼我想,華德福就是這樣一種教育。

再說精神產物的落地者。拜託,我們都應該好好去看的是,不是你跟這個機構的理念多麼相見恨晚,也不是這個機構有多少牛逼哄哄的老師,而是教你孩子的那個老師,他是不是你想像中的樣子。我們每個人身邊都一定會有從小認識的人做老師,那你看看這些都是什麼人,大概能推斷出現在社會上的教育工作者都是什麼人,有哪幾種。那些說華德福好,卻順帶抹一下其他教育機構的人(沒錯我就是說你,那個說到金寶貝的人),你們犯的認知偏誤不只一個:「暈輪效應」、「刻板印象」。要知道每個「落地者」都在自我教育,沒有人能阻擋他們看哪個理念哪個方向的書,報什麼樣的學習班,你也不知道他們會在哪一刻把哪種理念融合到教育中去了。你以為你上的是你想像中的「華德福」,但其實極有可能你在上你不屑一顧的「金寶貝」。能明白這句話嗎?除非是高強度洗腦的教育機構,否則你無法阻止你的孩子接觸到你理想之外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因為人是活的,人是活的。當然,你還是要慶幸的一點是,畢竟你孩子的那個「落地者」還是個樂於學習的人,要知道,混吃等死玩忽職守或者騎驢找馬的教育工作者大有人在。話說回來,如果是高強度洗腦的教育機構,每個教師都容不得其他的理念,你就不覺得背後有一絲髮涼嗎?成年人尚且如此,那以後你的孩子會成什麼樣呢?

話說這麼多,再看華德福,以及所有教育。當你們評判時,你們對教育,對孩子,又有多少了解呢?我欣賞前面上圖的那個帖子,借一個圖::

我認為你沒有了解到教育學各派理論,沒有了解到當今世界各種popular的教育理念,是不適合妄加評論的。適不適合孩子,更要在你了解孩子的基礎上。所以推薦大家看兩本書,一本叫教育心理學,一本叫發展心理學。每個老師都要自我教育,家長們更是。


作為蒙氏教育的粉絲,對華德福沒有太過於深入的了解。

如果將二者對比起來,朋友給我說過一句挺貼切的話:

如果說蒙氏教育類似於宗教中「入世」,那麼華德福更像是「出世」。

還有一個我觀察到的現象,就是我身邊大力推崇華德福的,似乎基本都是媽媽,也許是樣本有限吧,也許和華德福更強調感性有關吧


家旁邊就有家華德福,而且辦了十年了,有幼兒部和小學初中部,很多慕名而來的。剛生完孩子有陣子去參加她們幼兒部每周的媽媽活動。無論是校園環境還是裡面的人,都給我種世外桃源的感覺。大半都是全職媽媽,相信中醫,崇尚自然,孩子在裡面待著你會不自覺的重視起家庭陪伴(因為不這樣會被鄙視啊)。

關於怎麼評價華德福,有個細節印象很深,有個媽媽在群里發問想找一篇講小孩子不要看電視的文章,我發了一篇醫生寫的兒童看電視對視力有傷害的文章過去,她看了後說謝謝,「可惜不夠華德福」。「華德福」這裡作為一個形容詞我想代表了很多東西。用一些很華德福的理念解釋一切,是他們的基本模式。這也是我對很多獨樹一幟的教育模式感覺最不舒服的地方。因為,因為……有沒有發現邪教也是這個模式啊!不過因為華德福的理念重視和尊重個性,才避免了邪教之嫌(不過的確網上看過人評論華德福是在傳教)。但也因為這種尊重,對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家長帶孩子走這條路必須得掂量掂量。他肯定會有閃光的例子,但我真不覺得適合大多數人,起碼進入小學高年紀,很多人就勝任不了了。

另外從實操性來說,孩子若有藝術,語言方面的天賦優勢,在華德福的尊重孩子天性的氛圍下會更容易得到發揮,或者還有些孩子性格特殊,在傳統學校容易被當做異類打壓自信,讀華德福,老師們會更有耐心。但自然科學領域,前期訓練階段還真離不開題海和競賽這兩樣華德福媽媽聽起來就皺眉頭的東西。有聽過不識字的老奶奶拿起畫筆畫出美妙圖畫,靈性遠超美院的匠氣學生,但文盲老爺爺不可能知道相對論,發明最新節能光源,研究出糖尿病根治方法的人在中學大學肯定都是學霸啊。


我的孩子上的就是一家貫徹華德福理念的幼兒園。

之所以選擇這家幼兒園,不是因為它是華德福,所以我選擇了它。而是因為它與我的觀念相符,而它正好又是一家華德福幼兒園。

丈夫是音樂專業,我是教育專業。我們的背景大概也決定了,我們與華德福是契合的。

我們對幼兒教育的理解,在於三點:

第一,注重兒童靈性層面的發展。在浮躁異化的當代,如果一個人不能沒有一個健全的內資自我,無法在現實與靈性層面去協調安頓的精神家園,是很難獲得自由和快樂的。

第二,強調個體與自然的聯結。我還是那個觀點,人不能在日益發達的物質生產中「異化」,就必須回歸到人類自身在自然宇宙中所處的位置。

第三,以自由的色彩和音律賦予美感的成長。這大概和我們兩口子的專業以及志趣有關,我們希望孩子能在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下體察音樂和色彩的美好,獲得身心的愉悅。

我們對比了很多家幼兒園,有傳統園、也有蒙氏園,最後感覺這家幼兒園理念和我們相符。在進入這家幼兒園之前,我們對這家幼兒園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考察。不斷與園長和老師交流,參加他們的活動,觀察老師與學生日常的互動。

當然,現在我對華德福整個教育體系仍然並非全盤接受,但是我在華德福現實操作的部分,認同點會更多一點。


我兒子上的是華德福的幼兒園。

前面的答案有比較客觀的評價,我就談一下親身經歷吧。

第一次聽說華德福是從小巫的微博。兒子兩歲時我發現附近有一家華德福幼兒園,於是去參加了一次親子班,感覺非常好。之前試聽過金寶貝的早教課程,內容很豐富多彩,音樂課有體驗非洲鼓還有各種我都沒見過的樂器,老師不停的變出新花樣,看的人那個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啊~但是……只一節課我就看出這些噱頭是給家長看的而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至少不是我兒子需要的。華德福的親子班兩個多小時,分為自由玩耍,晨圈,點心,主題課,故事,結束圈幾個環節。和我的理念很一致:老師說話永遠語氣輕柔平和,不會打擾孩子的專註力,保護孩子的想像力,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接觸大自然。

後來由於客觀條件限制(有了二寶),上幼兒園時我們開始選的是離家很近的匯佳,平心而論性價比是很高,也還算規範,老師比較負責,應該不會出現打罵孩子或者私自喂葯的那種惡性事件,……但是,如果曾經有那個你中意的幼兒園出現過,其他的幼兒園就都變成了將就,而我,不願意將就。於是,又轉到另一家華德福幼兒園,開車單程半小時,有時我一個人還要帶著妹妹去送哥哥,很辛苦,但至少兒子可以天天挖沙子和泥了。

一位朋友談到如何選擇幼兒園,說:可以看那個園裡的孩子的眼睛,是那種怯生生的還是無憂無慮的?我們現在的華德福園,孩子們上學時都透著一股從心底流出來的開心,放學時就不肯回家。家長接園時,有挖沙子的,有爬樹的,有滾輪胎的,……有段時間幾個孩子喜歡合作挖水渠,之後注水。另一個華德福園,下雨天老師帶著孩子團泥巴往牆上扔,貼泥餅,孩子們都樂瘋了!

兒子剛入園時,是一個年齡大一點的女孩子幫他穿衣服(混齡班),我得知後向女孩子媽媽表示感謝,她說,女孩剛入園時,是另一個姐姐幫她梳辮子的。這是華德福園的傳統。

另外,華德福園要求孩子不接觸電子產品,所以園裡的孩子情緒都很平和,也極少有暴力行為出現,所以從來不擔心孩子在幼兒園會被欺負。

還有我最喜歡華德福的一點是每天的戶外運動特別多,孩子運動量很大,所以現在的幼兒園沒有一個胖孩子,身體也好,而且玩累了吃飯不用操心哪!

不過,我不會送孩子上華德福的小學。原因:第一,對師資要求太高,北京現在能達到做華德福老師要求的,我不確定有幾個。第二,前途只能是出國,中途轉到公立學校是絕無可能,有點孤注一擲的感覺,不太願意冒險。


談到評價,著實也是心虛的,畢竟只是在華徳福園裡實習了四個月。但是還是想跟大家分享下個人見解。

華徳福幼兒園,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比較多,常常看到孩子不舍地離開沙坑,也會有家長提出疑問,怎麼銜接小學?其實這個問題,我實在是不知道如何回答,因為華徳福園裡並沒有教授孩子智性的東西,只是在這裡孩子過的挺開心的,雖然也會有衝突。華徳福對教師個人的要求比較高,有已經從華徳福幼教培訓畢業了的老師,也有正在參加培訓的老師,進入中國時間不久,現在全國有數百所幼兒園,老師的專業資質是有待商榷的,但是多數華徳福老師是抱著一顆真正做教育,愛孩子的心態。以前去過山谷里的一所華徳福學校,完全遠離了城市的喧嘩,我在想,他們到底是為何願意這樣實踐著。通常來說,華徳福老師給人的感覺是比較溫柔的,普遍的工資水平不高,或許真的是一幫有情懷的人吧。

對於華徳福教育的基礎――人智學。我不是特別了解,只是閱讀過一些書籍。在國內來說,華徳福社區還未發展好。而幼兒園與家長的聯繫緊密,常常有工作坊或者學習活動,家長一般了解過華徳福理念,並在一定程度上認可。因為華徳福不提倡讓孩子過多接觸電子產品,過的有儀式感,有規律。對於先前看到的文字,認為請火神爺爺是情商過剩的話語,我不大讚同。孩子是充滿著想像力的,這也就涉及到一個方面,有的人認為華徳福教育培養的孩子太過天真,但我認為,那是為將來他遇見困難的時候心底能有一股力量。個人在實習結束後,更踏實,自控。

總結下:華徳福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主張在幼兒園發展其意志力,老師姿態柔和,小眾的(也有在政府登記的)但是,部分人可能略偏激,會排斥其他的。同時教師也在不斷成長中,環境布置方面可以更加合理。

路很長,我可能才剛啟程。

個人拙見,歡迎交流。


我轉發一個:

有道雲筆記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華德福

(譯者按:以下文章主要針對的是美國的華德福學校。大陸的華德福學校跟這裡提到的情形略有不同,有的雜交了國學,有的雜交了基督教家庭教會。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其傳教的本質。可以預見,在將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所謂家庭式學校將是各種宗教/准宗教傳教的重災區。)

以下資料整理自網站:Waldorf - People for Legal and Nonsectarian Schools (PLANS),一個由前華德福家長/教員成立的非贏利組織「PLANS」的網站,該網站的宗旨是向公眾介紹真實的華德福。

問:你們這個組織PLANS的成員,是否是一群對華德福不滿的家長,因為華德福不是你們設想的樣子而施行報復?

答:不是。PLANS的許多成員和支持者,實際上是對華德福的經歷無法釋懷的家長們,其中有一些人的孩子在華德福上了多年的學。因為需要理解在華德福發生的事情,他們開始調查和研究華德福運動和它的創始人魯道夫史坦納(Rudolf
Steiner)。許多父母覺得很有需要讓其它人了解真正的華德福。他們中的某些人確實感覺受到了傷害,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想讓其他人能避免這種經歷。

問:如果華德福的教育充斥著神秘主義的調調,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父母把孩子送去上學?這些父母都是神秘主義者嗎?

答:華德福的公眾形象非常具有欺騙性。但只要做個簡單的調查就可以知道:華德福學校完全是「人智說」的產物,而「人智說」屬於神秘主義會道門的一種。表明上看起來,華德福是非常溫和的、以藝術為基礎的教育方法,當家長們在華德福的網站或者現場宣傳資料里,完全看不到任何與神秘主義或華德福運動的目標相關的任何東西,也看不到「靈魂拯救」或「再生」這樣的說法,但這些概念完全根植在華德福教育體系中,會在課堂上出現,也會在員工會議上出現。

問:當家長們發現華德福學校在傳授神秘主義時,立刻退學不就好了嗎?

答:許多家長確實讓他們的孩子退學了。PLANS很希望能夠看到華德福學校的入學/退學統計數據,以和其它私立學校進行對比。

華德福教育與其它學校在很多方面都不同,很難直接讓孩子轉學到別的學校。比如,華德福在二年級以前不鼓勵孩子識字,如果一個孩子在華德福學了一年級,然後他轉學到公立學校的二年級,他的學業會非常難以跟進。很多前華德福學員需要大量的補習才能趕上學業。華德福在整個小學期間的教育主要都是照抄,基本上所有的課程,都是把老師的東西抄寫一遍。這樣,孩子很難適應其它的學校。

也有很多父母選擇讓孩子繼續在華德福上學,但盡量避免宗教意味的活動,比如「人智說學習小組」和其它各種學習班,希望這樣能避免孩子受神秘主義的影響。但華德福從來都不會直接承認他們和「人智說」的關係。當學校的宗教意味顯現的時候,很多父母發現他們沒得選擇。有些父母直接就忍了,有些只好順應學校,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與老朋友斷交。他們稱呼自己的學校是華德福社區。一些家長發現他們被學校綁架,需要花很多時間做義工、開會。到最後,有些家長發現為學校貢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很多最後離開華德福的家長,很難接受自己曾為一個神秘主義教派花費了如此的精力。不乏家長和孩子,在離開華德福後,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心理疏導。

問:許多孩子在華德福上了很多年的學,最後都發展得不錯。你怎麼看待這麼多成功教育的案例?

答:華德福學校喜歡展示他們的明星學員,比如著名搖滾樂隊「平客弗洛伊德」的成員:大衛基摩,比如美國運通的主席:肯尼斯切洛特。但是,大衛基摩說他的華德福經歷「糟透了」。在PLANS,我們了解到更多失敗的案例,包括四年級了還無法閱讀的小學生,畢業無法找到工作的高中生等。顯而易見,任何學校都會有一些突出的校友,但評價一個教育體系的好壞不在個例,而是需要學生的大量統計數據。除了華德福自己在1981年在德國發布的一個報告,沒有任何其它關於華德福學生的統計。所以,沒有任何人知道華德福教育體系是好還是壞。

問:送孩子去華德福之前,沒有好好做調查的家長,是否應該被譴責?

答:家長們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東西。華德福展示了漂亮的環境,一份與藝術活動完美結合的課程表,和為學校嘔心瀝血的教職工。如果家長問及「人智說」,華德福的標準回答是:教師會學習,但不會在課堂上教授。但是,這只是表象。從一開始,華德福學校就一直向家長掩蓋華德福教育的真實目的:引導孩子的靈魂得到再生。

問:你們PLANS是說按照華德福教師對我們孩子所作的一切來看,他們都是神秘主義者和騙子?

答:不是。很多華德福的教師是好人,是好老師,他們加入華德福的初衷和家長們一樣。可惜的是,很多教師,跟許多家長一樣,因為同樣的原因選擇了離開。還有一些教師選擇留下,但盡量不參與學校的靈魂拯救運動。還有一些甚至努力去改變學校發生的一切。不幸的是,宿命/再生等觀念根植於華德福學校生活中,以至於這些教師發現很難避得開,甚至可以說是無法避開。所有的華德福學校,包括公立的華德福學校,都被「人智說」信徒掌控,他們的宗教使命是學校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

問:華德福學校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為什麼你們之前沒有人站出來揭露?

答:「人智說」是一種神秘主義,只有入門者才能被傳授其神秘的教義,它是個封閉系統。他們自己出版書籍,從自己人的公司購買學校的補給,自己種菜,自己治病。外人難以了解其真相。在PLANS之前,只有一些來自宗教屆的批評。

華德福的教師通常會聲稱魯道夫史坦納的學說很難,這可能就讓家長難得去了解他的所謂理論;而且,華德福的宣傳者稱魯道夫史坦納為哲學家、科學家。但在校外,「人智說」教徒稱魯道夫史坦納為「神秘主義者」,實際上魯道夫史坦納也以「神秘主義者」自居。顯然,如果稱魯道夫史坦納為「神秘主義者」,會讓很多潛在的家長起疑心。在美國這樣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我們不習慣某個群體遮遮掩掩地傳教。

PLANS的研究者們致力於全面揭示華德福。我們儘力讓潛在的華德福家長們能夠很容易地了解真實的華德福。PLANS是一個無宗教派別的群體,成員具有各種不同的背景和信仰。我們想讓每個選擇了華德福的家長確信自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問:華德福是邪教嗎?

答:是否認為華德福是邪教,要看你對邪教的定義,但是,華德福的教師通常會用類似邪教的方式行事。很多華德福家庭的生活與華德福社區結合得非常緊密,以至於他們停止了與非華德福朋友的社交。華德福家長禁止孩子與非華德福社區的小朋友交朋友的案例並不罕見。在融入華德福生活的過程中,很多家庭的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但他們並不了解強迫他們按照這種方式衣食住行的根本原因。很多人深入參與到籌款活動中,家長通常會被要求提供越來越多的金錢以支持華德福社區。

華德福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孤立的生活方式。在更極端一些的人智說學校,甚至不允許家庭中的小孩參與校外活動,比如俱樂部、舞蹈課、體育課。對於不知所措的家長,華德福為他們的各種問題準備好了一套標準答案:如何餵養、打扮、教育他們的孩子,什麼時候讓他們上床,把他們的卧室刷成什麼顏色,什麼玩具是合適的什麼是有害的。一些簡單的活動卻被禁止,比如踢球。而華德福教師通常會努力禁止孩子接觸任何電子產品(但往往以失敗告終),特別是電視和電腦,「人智說」信徒認為它們是唯物主義「邪神」的體現。這種禁令會延伸到錄音機和收音機,這使得與非華德福家庭的交往變得困難。家長為孩子拍照的行為也不受鼓勵。

這種對電子設備的禁令不僅僅是意味著華德福小學的教室里沒有電腦,也意味著你的孩子在學校看不到任何一部紀錄片,也不可能從PPT、磁帶、錄像、或者CD等渠道學習知識。普通的華德福教師甚至不願使用投影式幻燈機。一些教師還認為在教學中使用地圖也是不可接受的。

或許有些家庭很喜歡華德福式的生活方式,也為自己和孩子找到了新的心靈之旅而感到興奮,但對於其它家庭來說這種方式太具有侵入性。一些家長完全改變了他們撫養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很困惑。通常家長還被鼓勵帶孩子去「人智說」信徒醫生或者靈舞者處「治療」,但被禁止從「外部」的教練、顧問、閱讀專家等處獲得幫助。

很多華德福孩子沒有打疫苗,而支持打疫苗的家長會被歧視。魯道夫史坦納相信某些疾病是在幫助孩子贖清上輩子的原罪。當孩子發高燒或者病重時,某些家長因為急於成為合格的華德福家長而忽略必要的醫療救護,置孩子於危險之中。

華德福並不僅僅是一種替代教育,它是「人智說」的表象。「人智說」從很多方面看起來與邪教類似,而華德福學校則是「人智說」的修道院。僅僅讓孩子去華德福上學,並不會讓你立刻加入邪教,因為大部分撫養工作並不由邪教行為所達成,而且大多數家長對「人智說」也所知甚少。很多積極的家長在並不知情的情況下為邪教貢獻了自己的精力和金錢。華德福的教師培訓中心可能更應該被稱為宗教講堂,雖然並不是所有華德福教師都成為了「人智說」信徒,但成為堅定的信徒對其事業的進步是一個先決條件。更原教旨的教師會把魯道夫史坦納的每個字都當作聖訓。


關於上文的PLANS,轉發維基百科如下:

PLANS(People for Legal and Non-Sectarian Schools)成立於1995年,並於1997年正式成為美國加州註冊的非盈利組織,主席黛布拉·斯內爾秘書丹·杜根是前華德福學校的父母。該組織專門針對美國的華德福教育體系,指控華德福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s,公費補助,民辦民營,違反美國憲法的政教分離精神,浪費公帑。該組織宣稱華德福學校教導人智學,其相關內容含宗教成分,並指控人智學的宗教性。

PLANS組織於1998年正式針對兩家位於加州公立學區的薩克拉門托市聯合學區和雙壠小學區的華德福學校,提起聯邦訴訟,以制止兩家學校實施華德福教育方法。該組織發起訴訟時,在編成員少於50位。

該案件在長達超過十年間,分別在2001,2004,2005,2009,2010年審理,在被法庭初審駁回後繼而上訴,最終於2012年,被聯邦第九區上訴法院the United States Courts for the Ninth Circuit駁回案件,宣布敗訴。

法庭結論,PLANS組織所提出的,人智學是一種宗教,以及華德福學校教導人智學,兩者皆不成立。


應邀!

有認識的人入讀華德福幼兒園和小學,我沒有直接接觸,感覺還是蠻有意思的理念的,培養人,天性的一種方式。

家長任務比較重,基本要有一位全職之類的才可以很好滿足幼兒園和小學的要求吧。

個人認為它還是比較先進的,不只是一般的生存適應,更多是生活和孕育的角度比一般好像主流要多些。

我看了點視頻,現在很多人從有問題了,處理角度進去華德福,包括我知道去的也是家長有生活方面需求(可以參想說家長說,我對某些模式我對體制不滿意,我想讓孩子感受更廣闊天空,或者不想讓孩子像我這樣受傷,或者希望孩子發展的更好而送去……)

它的課程安排很感官化,相對於我們現在有些教育的,馴養化適應文明,會有一些斷層來講,它對於自然宇宙的孕育和鏈接更多些。

在openness to experience 經驗的開放性方面它有絕對的優勢。 而且孩子早期已經類似大學那樣可以思考,可以有主體感。

這麼說吧,如果我孩子不是進最好的幼兒園,如果附近有華德福,小朋友有機會去讀,還是樂意讓孩子接觸的。 (比如像小朋友幼兒園有操作間,自己做面點什麼吃等,做柚子手工等都有替代,有些玩具也是…… 家裡切個什麼我們沒有特別培養,但是也讓他自己用刀什麼;玩粘土繪畫等等…… 然後現在社會也有很多替代活動很好,比如母親節做木糠杯等)

孩子在華德福受到的教育最初其實源自家庭,而且即使不是在這個幼兒園很多各方面的開發還是很有利的。

至於有人回答欺負問題,我認為這是和事情考慮角度有關係的。

比如這上周親子閱讀,小朋友過渡自我保護,比如旁邊的小孩說他擠,然後推他,他推回去動作重,家長馬上說,不可以欺負小妹妹,叫小姑娘別怕。

我當時覺得如果說,「有話好好說,大家一起坐著共享,或者覺得熱可以分開點」 之類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我承認,當時我覺得難怪有些人覺得女性帶孩子容易出偏差,因為小孩子本身不怕,但是家長一說反而怕了,而且被強調這種害怕的無能感和規避,而不是去溝通和協調,小事化大)

再小的孩子不懂得規則,過來搶他看的書,他反抗,旁邊人說,不要欺負小弟弟……

從事實角度,我個人會舉得其實大孩子也受到了(觀念的)欺負,他沒有能力用完全的語言能力描述發生了什麼,也沒有能力用言語或者更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所以…… 這段時間親子加入集體親子閱讀,我對於有的時候人們命名事情的方式更有不同的體驗。

比如如果是互動,或者交際問題不適合,那麼可以嘗試更適合的;如果一定定義欺負就有高低不平等之分了,這和我們的大環境和歷史角度也有關係,但是其實是種創傷後防禦反應的貼標籤之類更多些。

我們有些人會說和熟人在一起比較玩的開,和陌生人不行,反而培養孩子這些交際能力等,其實和成人的個人體驗是有關係的。

周五我接兒子他和托班時候的同學玩的很開心,一起玩四輪車等,他幼兒園老師走過不清楚前後情況,就說不可以別的小朋友在車上去白掰手動調節方向的,但是其實當時是他們單獨一個人掰不動,在嘗試兩個人掰……

關於視頻裡面,孩子在家長的陪同下逛校園,特別是小的孩子,是有很好的感覺;甚至讓孩子有機會參觀父母工作的地方,彼此增加參與感,就是很重要的增長見識和歸屬等體驗,降低分裂情況……華德福的培養都傾向更增加主體感。 裡面的家長傾向於有自己的主體感,而不是很人與亦云,會對生活本身的感受等很多東西有更廣泛的追求吧,或者說是有需求吧。就像視頻裡面說的,更加涉及和展現生命的本相。

通過接觸各種存在,更有意義。

至於最後說的深度和廣度方面我也同意。

假如我身邊有自然到高中的華德福,我兒子願意,我也是願意讓他參與的,不過沒有。

華德福就好像提供了很多基礎,會相對來說在根基方面更結識(但是其實這部分主要還是來自父母和早年生活),至於社會精英不好說,畢竟生活對一個人來說到底如何,成功的定義,是每個人自己決定的。 到底有哪些需求,如何滿足這些需求也還是個人主體自己的感覺,一旦意識並且孕育了在主位的。


歐美的這式那式我在歐洲沒看見什麼人推崇。在萬里外的中國都被發揚光大了。


前面有很多經典的家長回答,與他們相比,我這個媽媽完全不是一個高度的。關於華德福的由來、華德福理念的理論基礎人智學,我還沒有花很多時間去深究,或者說,我不在乎有一些反對的聲音,我真正關注的是,華德福來到中國以後,我們能去就讀的華德福是什麼樣子的,所以我去參加了上海福源社的開放日(福源社是位於上海浦東的一所華德福學校,幼兒園和小學都有)。下面就是我眼見為實的心得體會:

1、老師自身素質高。

有很多老師自己的小孩都是華德福的學生。他們認可華德福的理念,並嚴格實踐著這種理念。這是特別重要的,就像是很多家長都知道的「蒙特梭利」,有很多「蒙特梭利」的幼兒園,但是真正能做到把這種教學理念貫徹始終的很少。老師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華德福對教師的要求是很高的,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你不斷提升自己的過程,你會發現,孩子總是不斷地再給你驚喜」。

不知道有多少家長真的有這種觀念,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教育孩子的時候,都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而且你並未擁有你自以為的能夠教育好孩子的能力,在教育的這條道路上有太多的東西要學習,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每個孩子不同的特性等。沒有能夠教育好孩子的「萬能鑰匙」。老師也說道,實際中也不可能完全有精力一對一的特性化關注教育,但一定會不斷地往這方面努力。

2、尊重孩子的本性,激發興趣,自主學習

福源社老師的說話方式,會讓人特別舒服,或者不只是說話,各種言行舉止,會讓小朋友也覺得舒服。沒有命令、強勢、要求。是在尊重差別的前提下,真正在跟你溝通。我平時跟女兒相處時,就特別注重「尊重、平等」,這會讓你的教育實踐起來事半功倍。

福源社只有教學大綱,沒有教材,每個小朋友的教材都是自己動手做的。當時一本本的翻閱小朋友自己做的教材時,真的好感動,動手製作教材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並且他在按照自己的意願和理解,有創造性的製作一本屬於自己的教材,如何布局、如何運用色彩、如何總結學習到的知識,一本教材製作下來,孩子學會的遠遠不僅僅是理論性的知識。

高年級的小朋友是這樣上物理課的:老師做實驗,讓孩子自己總結出來結論。不是在黑板上寫一個物理公式,然後在做實驗,告訴你們這個定理就是這樣來的。我現在都還記得當初上物理課的那種枯燥乏味。其實學習的過程就是求知的過程,應該是充滿好奇和興趣的,這樣的教育方法才是真正的學習。

3、適齡教學

在初期,孩子可能沒有公立學校或者其他私立學校學到的東西多,甚至是有點慢的,但我並不介意,琴棋書畫我不需要她樣樣都會,四書五經我也不需要她爛熟於心。我不想過早的讓她學習太多東西,就像乘電梯一樣,我只想她在合適的年齡學習合適的技能,該在哪樓停就在哪樓停。如果她在某個方面真的特別有天賦,再另外給她補充資源讓她去嘗試。

華德福在後期,特別是高年級的時候,理論知識是可以和其他學校平等的,甚至是超越。華德福的教育不局限於書本和理論,到高年級以後,他們還會組織遊學,平時也有很多戶外的活動。當時去參加開放日的時候,老師剛剛帶小朋友從三峽遊學回來。

4、先參加親子班,再入讀幼兒園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華德福學校都是這樣的,但福源社是的,必須先報名參加親子班。親子班是家長和寶寶一起參加的,每周一次,這也是給寶寶一個接受的過程。很多家長都會有體會,剛把寶寶送去幼兒園的時候哭的死去活來的。如果能先跟寶寶一起參加親子班,會好很多。

因為要去上班,所以女兒22個月的時候,就送去托班了(不是華德福),我怕她不適應,選好托班以後,就經常帶她去那裡玩,讓她熟悉環境,認識老師,而且老師也會很喜歡負責人的家長,還能趁機會多和老師溝通。後來剛開始入托的時候,她沒有哭,只是有點不開心,適應的非常快,老師也非常照顧她。

5、費用不高

就私立學校而言,學費真的不貴。相比同等學費的學校,教學方式和質量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就我家附近的幼兒園來說,私立幼兒園的學費三千多到五千多的都有。

想要就讀華德福,有兩點是要想考慮清楚的:

  • 一是,對家長的要求高。現在的家長都捨得給孩子花錢上好學校,把教育孩子的責任都寄托在學校老師身上,不夠的再課後報班。但是華德福很注重教育孩子的一致性。具體教育的實踐跟傳統方式是不一樣的,所以家長得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不然容易在教育方面,對小孩會造成「拉扯」,老師這樣教,你那樣教,小孩會混亂。而且,如果選擇了華德福,卻不真正去實踐,光靠老師,那是沒有意義的。
  • 地理位置偏僻。上海有好幾所華德福的學校,無一例外,地理位置都很偏僻,要想就讀,肯定得搬家,搬到離學校近一點的地方。這是非常客觀的因素。我去參加開放日,乘地鐵就花了2個小時。


脫離塵世,一股子邪教虛偽的味道。

體驗過幾次,越發肯定自己的感受。


【啊啊啊,我好怕怕我是不是泄漏了什麼重要的教學機構…所以,別轉載,不許轉載!!!】我是在北京華德福上學的7年級學生…剛入學,不是太了解一些深入的思想,這裡寫一些自己的看法…

華德福的課程有語數英,地理,歷史,園藝(耕田),音樂(吉他),素描,干水彩,德語(選修),太極,籃球等等…

老師都非常Nice,從不發脾氣,很國外的教育…哈哈隔,上課亂講話,丟球玩皮筋都沒事…教學更是很好

【敲黑板】如果您的孩紙是從5年級以上轉到華德福的話,需要非常考慮他的自覺能力…

課上幾乎每一個同學都會認真做功課,這是一個長期培養的自覺能力(我第一天上課想偷偷拿顆糖被制止了哈哈隔)由於他們沒有接觸太多的社會玩意兒,所以,都很直白純真(笑…

然後這裡發表一下我們的看法,傳統教育有些跟不上時代,很快這些基礎技能會被機器人替代…更有用的應該是…哲學,和更多的創造力,這裡培養的很好…

有任何問題可以私聊我,由於怕透露商機,就先不多說了…我上的是北京春之谷華德福

【華德福很輕鬆,不壓抑,但是一旦上了華德福就不要選其他學校了…】

不要轉載!不要轉載!不要轉載!


華德福這種方式先不說對錯,宣揚的這種出世的精神和現實世界格格不入,我很難想像這些在華德福學習的孩子怎麼回到真實的社會來。

其實天朝自己就有很多這種「出世」的教育,我記得我在天涯看過一個帖子,大概是幾家人在大理雙廊附近某個深山裡,大人教授娃娃,貌似最後學校規模還擴大了,所以在天涯發帖,也有做廣告的意思。像這種比華福德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教育方式,我就好奇,這些孩子是不是就一輩子都生活在深山裡。


華德福在大陸從前些年由南向北發展起來,我的孩子在四歲時上了半年,我的體會是這種自主遊戲為主的開放式教育對老師的要求太高了,而大部分私人園都存在教師流失嚴重,甚至沒有經過華德福培訓就上崗,這就使華德福的理念大打折扣。這種外國的理念說白了還處於試驗階段,如果教師不夠專業,且本身沒有幼兒教育的經驗真的就更糟了,這種情況太多了。私立幼師工資不高,時間長了能達到她們最開始堅持的每天觀察孩子引領孩子的說法的太少了,往往變成形式主義。

------------------------------------

再補充幾句,看到上面的回答說擔心孩子回歸社會,這真的也是一個大問題。尤其是不規範的華德福,空有殼子的,有些孩子禮貌問題和界限感並沒有像老師和家長們期待的在遊戲中成長起來,相反由於多種原因反而造成忽視或者說助長。據我了解和觀察,華德福幼兒園的孩子上公立小學基本上家長們都會在學前上一個幼小銜接培訓,華德福也有幼小銜接但是那種象形字和五芒星可能和小學課程的難度還是有些距離。另外就是公立的幼兒園也不像華德福老師們說的那樣刻板,老師們的教學經驗多,在學習字和簡單數學上很多老師也是用遊戲故事的方式引導的。


不請自來,一年前的問題,但還是想回答一下。

最近在看華德福的書籍,每次閱讀都會讓內心更加寧靜與柔和,更是被華德福藝術及色彩深深的吸引。似乎看到那種自然的、溫暖的、寧靜的場景,本身就具有療愈的作用。

華德福關於自由的詮釋:所謂的自由,並非「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自由,而是指不受外界誘惑、獨立思考、自由自在活動的自由。其目標並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讓孩子變成可以「建立起更好的人際關係,能以負責的態度去追求自由」的人。

華德福關於身體和精神:人是由肉眼看得見的東西(身體)+肉眼看不見的(精神、心靈)所構成。一般人可以理解身體的重要性,但精神是什麼呢?精神是指個性或自我,也就是每個人成為這世界上獨一無二存在的人格。正因為精神的存在,世界上每個人才會有所差異。

華德福關於十二種感官:人類有超越五感的十二種感覺,尤其在幼兒期,全身上下都是感覺器官,更應該自然而然的培養這十二種感覺,所以要替孩子準備協調柔和的美麗環境,給孩子取自於大自然的素材,避免讓孩子接觸電視和印刷品的同時,也要以柔和的語調對孩子唱歌、說話,因為要讓孩子認識每個人都有不同之處,所以避免讓孩子畫相同主題的畫。(以上摘自《在家也能華德福》)

我喜歡華德福教育,因為她符合人類發展的規律,同時又帶給孩子溫暖。當然,我們要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接受不同理念的教育,更要面對現實,如果只信華德福,對其他信息和理念都強烈排斥和拒絕,那麼就容易走到極端,失去了平衡。


我覺得最好的教育 還是要父母(夫妻)對孩子的教育達成共識,沒有分裂感吧。親子教育中,夫妻關係還是首位的~

不過我姐姐是華德福幼兒園的一名教師(園長),我還是比較認可華德福的。是關於人智學的一個龐大的系統 包括社區、公益甚至建築。

我們是彼此相連的,我們是一起的。


由於工作原因,有一次,接觸過一位深圳華德福幼兒園的老師(或者是園長),在一起溝通了學校的情況。

那所幼兒園略簡陋,改造的,院子里是有點破爛的木門,有沙池,木門,木質的玩具。

在場的是兩位老師,一位孩子家長,感覺他們的談吐很好,說話很溫柔。(也接觸過深圳另一所應試小學的校長、副校長,感覺說話方式、表達方式不一樣。華德福的兩位老師和家長是一種探討的語氣,而那所應試學校的校長感覺就有點死板嚴謹苛刻,副校長就很圓滑了,明顯是行政那一套。。當然這個我認為還是因人而異的,我接觸的不多,可能只是個例,不具代表性。。。同時這兩種方式不一定哪種好或不好,那位嚴謹的校長我個人還是很認同。)

遺憾沒有參觀他們上課。

閑談時,我說了一些自己寶寶的小舉動,她都能給出詳盡的解釋。說得非常詳盡,聽的時候有一種「好有道理」的感覺,然後他還舉了兩三個孩子的例子,基本上就是把那幾個孩子說得很完美那種。

這個華德福幼兒園是一整套的教學體系,不僅僅局限在幼兒園,一直到高中。

這種教育理論,模式,聽起來很完美的,

從自身出發,逐步認識他人;

從身邊出發,逐步認識世界。

家長是全程參與這個過程。

完全脫離中國應試教育,有自己的教材。

平時的旅行是必須的,出國是必然的,費用相對來說是比較昂貴的。

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大的嘗試和探索。

因為首先,你得完全放棄應試教育。


推薦閱讀:

有些家長不尊重孩子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那麼多爸媽不在乎孩子的意見而一意孤行自以為是?
大家推薦下適合4~6歲小孩子玩的玩具啊?最好是能鍛煉孩子動手、動腦能力,而且讓孩子感到快樂的!
喜歡在公眾場合喂孩子零食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給小孩子買玩具有哪些經驗?
有沒有必要給孩子上純外教的幼兒園?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華德福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