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現在還有什麼作用?

現在大多數人用簡體字,繁體字還有什麼用?


原來這年頭連安靜地做一隻字都得被質問「有什麼用」。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逍遙遊》)

不談港台等地還在用繁體字,就算平時不用了,你就不能讓它安靜地在那兒么。甚而興緻好了把玩一番,問問它前世今生,不行么。

這問題就像有人走得好好的突然一把揪住路邊的野草:「說!你有什麼用?」真是匪夷所思。


簡繁之爭里,如果用 「愛無心親不見」 這種雞湯論據去挺繁體,或者用「你怎麼不用甲骨文」這種話去反對繁體,根本爭論不出結果。但是繁體字,或者說簡繁之爭有一個潛在的可能,就是不定哪天讓你開了腦洞,打算嚴肅對待一下「你怎麼不用甲骨文」這句話。於是你去甲金篆文里去發掘一下漢字真正的源流,發現了漢字神奇和有趣的地方,最後也不在乎簡體繁體有何優劣到底誰是正體了。

我最初是被兩個問題困惑了很久,某天終於心血來潮去仔細百度了一下,從此對漢字興趣大增,開始了重新「認字」的過程。

第一個問題是看中華書局早期版本的繁體豎排書,發現「辶」旁有兩個點而不是一個點,如下圖中的「遼」和「遠」。而即便在繁體中,「辶」也只有一個點,而且「辶」號稱 走之 旁,「之」字簡繁一樣,只有一個點。

第二個問題是簡化字里,「又」作為一個簡化符號廣泛存在,比如 雙雙,權權,難難,嘆嘆,聖聖,對對。為什麼不用「口」「十」「乂」這些符號?這個「又」字必有古怪。

當時從「辶」開始認識了「辵」,進而重新認識了「止」。事實是甲金篆文里「止」,「又」,「人」這三個最基本符號有關的字可能能達到400個左右,佔了相當一部分常用漢字。從這三個字出發,「認識」了越來越多的字也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樂趣。認字過程中,也不得不對中國的語文教育吐一下槽。從小開始從來沒有一個語文或者歷史老師教過灬是火不是水,左 阝右 阝不是什麼「耳朵」旁而是 阜 和 邑。所以現在很好奇大學中文歷史系本科認識甲骨文金文小篆是不是必修的。另一方面,這幾個部首變的如此「畸形」也反應了近兩千年前隸化過程對漢字字形的嚴重破壞。從這個角度說,同源自隸書的簡體繁體都談不上多「正」。

止 就是3個趾頭的腳的符號,又 就是3個指頭的手的符號,人 就是人了。阜 為高地。邑 一個跪坐的人加一個表示城市的方框,就是城邑的意思。

於是很多隸化以後看不出所以然的字,在隸化之前其含義一目了然。(甲骨文要四處粘圖,這裡就偷懶盡量放小篆了。)步 前後兩個 止; 出 一腳邁出坑;左右兩隻左右手一目了然;限 右邊本應上目下人是個「見」 字,然後被高地限制了視線;鄭鄧郭 這些字既是地名又演變成姓氏。其中還混入了一個奇怪的 墜 字。這裡用了甲骨文因為小篆里的墜字已經訛化成繁體的墜字了。一個人從高處墜下,所以是「隊」字。

上圖裡 隊 是 墜 的本字,這種現象在隸化之前比比皆是。一個字有了新的含義,於是加個對應的偏旁造個新字來表示其本來的含義。比如 止趾,韋違,雲雲,寸肘,北背,才材,或國等等,非常普遍。國和國也經常被用來說明有些字,簡體更合適。但事實上 或 作為 國的本字,就是 口 + 戈,需要拿起武器保衛的地方,就是你國了。後來 或 有別的意思,就又蓋了一圈外城造了 國 字。當然簡體更合適的字也是很多的,如 陰陽淚雲網墜從眾 之類。

另外一個流傳甚廣的「謠言」就是 射 矮 兩字用混了。但是看一眼 射 的金文就知道左邊 弓 訛化成了 身。矮倭委 三字同源,一個跪坐的人和莊稼差不多高,大概就是形容矮了吧。有的解釋說 矮 左邊的 矢 和倭左邊的 人 本來是一樣的,只是演化到篆體時訛化出來兩個不同的字。射的右邊是條彎曲的手臂。 寸 字是加一橫在又字拐彎的地方,指示肘部,後來做了長度單位於是另造了 肘 字。跟英語里用foot表示英尺一個風格。我一直懷疑 寸 會不會表示手腕而不是肘部或者寸和尺作為長度單位顛倒了。畢竟現在一寸才幾厘米,比整個小臂的長度差太多了。

事實就是大多數字,別說看簡體繁體,你看了甲金篆都未必能明白本意。所以,如果你覺得繁體字更好的反應了漢字造字本意而喜歡繁體,不妨更進一步了解一下隸化之前的漢字。畢竟甲骨文發現已經超過1個世紀了,小篆更是完備到可以和現在的字一一對應且有字體可以在電腦上輸入,各種關於隸化前漢字的書籍網站無數。重新認認字,看看別人的解釋,至少將來教娃的時候不會再搞出「耳朵」旁這麼荒誕的東西了。隸化兩千年來,也就最近幾十年因為對甲骨文的研究才真正慢慢搞清楚了漢字的源流演變,我們比起兩千年前的許慎其實要幸運多了。


簡體字較適合作為普通話的書面文字。

但在方言中很多合併字,字音不一樣

比如:

咸(ha?24)咸亨酒店

鹹(ki??24)鹹魚

鬥(tieu453)戰鬥

斗(tau453)畚斗

征(?i?533)征服

徵(ti?533) 徵求

松(???24)馬尾松

鬆(???533)放鬆

麵(mi?21)線麵

面(mi?42)面料

「蘿蔔」的「蔔」本該讀p??24,但因爲「蔔」「卜」合併,所以大家都唸成了「卜」(p??24)。


我覺得繁體字有這幾大作用

1、漢字簡化之前的中國文學,許多時候有猜字、改字、拆字、雙關之類的情節,這種時候如果剛好涉及繁簡字,要用繁體才能理解

2、由於楷書繁體,有歷代書法家不斷琢磨探究,所以寫楷體書法比簡體字美觀

3、研究先秦上古漢語的發音,需要繁體字的聲旁來提供線索(但這個實際上是更進一步的篆書)

4、為未來的網路用字挖掘提供字型檔(這一點跟異體字相同)


和簡體字一樣,用來讓轉瞬即逝的聲音固化為相對恆久的視覺型態。


問出這種問題的人一般來說,繁體字對他們確實沒用……

首先,現在世界時很多華人在使用繁體字,因為漢字簡化主要在大陸進行。港澳台僑等可沒有經歷這個。

其次,書法、篆刻、繪畫等藝術作品裡面,繁體字應用更加普遍。書法因為古人碑帖可不知道簡體字,很多沿襲下來的就是繁體字。而且部分簡體字寫出來不太好看——這點在篆刻中其實問題更嚴重,因為篆刻方寸間的布局十分重要。

再次,大量古代書籍使用繁體字。書籍是人類進步的台階兒,讀書少自然見得繁體字就少。如果是影印本,更加繁體字為主。想要了解古代——古代的方方面面,很難想像不了解繁體字如何進行。

還有,部分相關學科就是研究這類內容的。而這類內容,也確實有其研究的價值。至於價值是什麼,裝逼的說,夏蟲不足語冰。實話實講,我不了解的。

這就是我隨手隨心想到的內容,想必還有很多不足,不過反駁繁體字無用論,足夠了。


讓我來!!!

從小學5年級開始用繁體字到現在大學!!

一直用繁體字!!!

港臺流行歌盛行年代!!

我用繁體字!!

火星文橫行的年代!!

我繼續用繁體字!!!

港陸人民不友好的年代!!

我還是用繁體字!!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用繁體字!!!

我就愛!!!美!

很多人說我用繁體字看著不舒服!!

我不管!我舒服就好!!!

很多人說我裝逼!!!

我不管!!!

反正這個逼我裝得起!!!

於是,於是,於是……

問題就來了。

問題1

久而久之,會簡繁混淆。

高中考試寫作文的時候,

某些字不小心寫了繁體,

被老師圈起來當錯別字扣分了。

其實我也不懂,大家都是中文,這樣也有錯?

就像大家都是中國人,為什麼要覺得某個地區的人特別高逼格,某個地區的人就特別LOW?

(當然素質差的人扔去哪個地區都是差)

但是考試制度就扔在那裡,

這個制度就這樣。

我無力去改變,那就祗能繞彎。

於是大學考試的時候也遇過一次,

某個字只記得繁體不記得簡體,

只好默默想其他會寫的同義詞寫下去了……

問題2:

跟學習簡體字的外國人祗能打簡體字。

這個有點麻煩,

因為我很懶,

在設置那裡搞來搞去覺得很麻煩。

當然,

用繁體字也是有好處的。

好處1:

(別人覺得)逼格高。呵呵。

好處2:

上古代漢語課的時候,同學都在默默認字,

我默默在一邊呵呵。

(商務印書館版本古代漢語課本的課文是繁體的。)

好處3:

我自己用著高興。


練書法用


誰跟你說現在都用簡化字了

ps:原問題描述為,現在都用簡體字,繁體字還有什麼用?

我真的覺得知乎這一點很不好,題目想改就改,還顯得下面的回答在胡說八道一樣。


啦啦啦,一隻最近對古代漢語興緻勃勃的妹子來湊個熱鬧~

說在前面:其實身邊對繁體字的繼續存在不理解甚至有偏見的人很多,但是作為一個很大一部分專業書籍都是繁體字印刷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妹子的我,並不會立馬站出來用我所知道的專業知識來辯護,有不解和誤解很正常,畢竟不是每個人的學習或工作領域都需要用到繁體字。

這裡呢,關於繁體字對研究古代漢語乃至更進一步的古代文學的作用,我也就不贅述了,這裡主要想要和大家分享我覺得繁體字很有趣的地方~~舉幾個例子= ̄ω ̄=

———————萌萌的分割線——————

關於漢字「東」的故事:

《說文解字》(下稱說文):「東,動也,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東字甲骨文金文的寫法我沒找到圖,有篆書的寫法,一樣的,如下:

也就是太陽從樹林中升起來的意思。

古人為什麼這麼造字呢?東這個字這樣的涵義導致之後一系列與東有關的辭彙有什麼變故?

這就牽涉到古代的宗教、習俗和文化的多重問題了。這裡插入一下最近正在拜讀的楊琳老師的《漢語辭彙與華夏文化》一書中的研究(不妥請見諒):

這是一個繁體字的「東」能夠帶給我們的故事,從遠古初民時代一脈相承至今,祖先的造字精神和其影響也同樣通過歷史長河流傳了下來,而簡化之後的「東」字,後人很難再從它身上找到它的「族譜」和「DNA測驗證明書」了,沒有繁體字版本的「東」的存留,就等於切斷了關於東字這一系列的宗教信仰、歷史文化的相關研究。

其實還有好多有趣的、有故事的繁體字想要分享的,不過介於時間精力有限,只舉了這一個例子(其實是直接把楊琳老師的書給你們看了幾頁 = =),喜歡的人多的話,我找時間慢慢更新那些我覺得蠻好玩的繁體字的故事吧~~~ 小女紙要溜去複習了,其實回答這個問題的初衷就在於幫自己複習一下古漢知識 = =,順便,不得不吐槽一句,題主你提的這個問題。。。質量不太高,不過謝謝你給了我一個溫故知新(裝逼)的機會~愛你么么噠(づ ̄3 ̄)づ╭?~


有朝一日如果漢字文化圈還有重建的可能的話(只是個假設),繁體漢字應該是各方最易達成共識的書寫方式......


關於漢字簡化,其實我是更願意對比於兩千年前的一場比漢字簡化更加劇烈的變動——隸化。很多問題一對比下來,便很明了。

首先完全可以明確,說繁體字保留了字源、保留了本來的意義、方便了學習,是有誤導性的。無論如何,小篆才是漢字最美的形態。繁體字並非自古就有,而是經過了比簡化漢字更加「不合理」的隸化之後,漢字才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謂的繁體字。隸化已經相當嚴重地打破了漢字原有的體系。很多字隸化之後變得不知所云,例如「左」「右」,被一律隸化成大致這麼一個頭「丆」(一撇出頭),變得左不左右不右了。八弋為必,變成心加一撇,純屬胡鬧嘛。對於絕大多數字,只看楷字而不看小篆甚至更古老的文字,基本沒法看出其本身的含義了。比如最簡單的「日」「月」,難道一眼能看出太陽、月亮?至於愛無心、親不見之類的,基本屬於扯皮了。涙無目,衆無人,又作何解?

不得不承認,繁體字比簡化字更美,它絕不會消失。對於已經全面使用簡化漢字的大陸地區,繁體字的用處主要在於:

1. 在書法中使用。就像古人在隸化之後,仍然將篆書運用於書法、印章、碑額一樣。

2. 出版、傳播古籍時使用。由於簡化字中大量的歸併,使用繁體字更容易讀懂其含義。

3. 現代人寫古典詩詞或文章,也最好使用繁體字。

4. 追究漢字造字淵源時,其中有繁體字一環。

最後,我認為,對任何文字,其簡便性、實用性,比所謂文化內涵重要。總體而言,隸化是成功的,簡化漢字也是成功的。只要在通行文字之外,仍然讓傳統文字有一定的生存空間就足夠了。


子系中山狼,不用繁體字知道什麼意思嗎?

蘇軾一天做了一條魚,剛要吃黃庭堅來了,蘇不知道黃已經看到,便把魚藏在右邊柜子里。黃說:

「『蘇『字怎麼寫?」

「草頭下面一個魚一個禾。」

「魚在左邊還是右邊?」

「左邊。」

「放右邊可以嗎?」

不用繁體字可以get笑點嗎?

劉寶瑞相聲《文朝》,不知道繁體字的「廟」怎麼寫完全聽不懂啊

哦還有,原諒我刪評論,被那麼多人秀了一臉優越感,怕怕。

等想到了再更


拜託!超有用的好不好!

只要我活得夠久夠久,就會被聯合國列入偉大(活)文化遺產。就我會~ 你不會~ Y^__^Y

折疊鍵在右上角。


比如文字學書籍啊,比如專業古籍啊……

這些時候還是沿用繁體字比較好的。


學會繁體字可以就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基本法和選舉法了,你的提問完全落入俗套,NAIVE!


why do we need Chinese now? everyone speaks English


當然有用,畢竟我覺得天生不用學就能既看懂繁體字又看懂簡體字是祖先賜給我們非常牛的一種技能


題主,你是做什麼工作的?你對社會的用處在哪?

很多事情是不需要用處。不然題主只能作為蛋白粉和動物油脂了。


只針對大陸地區,一般來說,繁體字的使用價值在於其文字本身的美術價值,比方說各種書法作品或者力求古意的設計品,使用繁體字就很合適。

另外從專業領域看,學習文學、文獻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高校學生,應該要能讀寫繁體字。對研究對象使用的語言文字有充分了解是必須的。教師、編輯等從事文化事業的人也應該對繁體字有著最基本的了解。

繁體字愛好者使用繁體字無可厚非。

一般人士不需要作此方面的要求,畢竟語言文字說到底只是交流的工具,繁簡之爭不必過於較真。

但是需要在意的是,當下錯用繁體字的現象很是普遍,這和簡化字的不夠完善、普通的文字學的教育的缺失都有關係。簡化字的教育,和這個字是如何簡化得來的教育,應該是並重的,最起碼應該讓學生了解後和後、發和髮、乾和乾的區別(理清常用字的形意關係,這是語文教育的基本要求)。施行簡化之後必然也有解釋的義務,這是對傳統文化應有的尊重。

而且,法律法規不宜過分限定繁體字的適用範圍。繁體字在大陸是被視為不規範漢字的,體現著濃重的與傳統決裂的意味。這也是繁體字愛好者的一大傷痛,對激化繁簡之爭有推波助瀾作用。使用繁體字是個人自由,應當尊重。可以規定哪些場合必須使用簡化字,但是對繁體字的限制可以放寬。


推薦閱讀:

為什麼同是對貓叫的擬聲詞,英文、中文卻不同?
為什麼越南和韓國能廢除漢字,日本卻沒廢除漢字?
為什麼管狀火藥武器在明朝叫火銃但是到了近現代卻叫做槍?
為什麼英語和中文可以互相翻譯?最初是同一種語系分化出來,然後發展成中文和英語嗎?問的是能夠翻譯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如果日語用羅馬字「la、li、lu、le、lo」來表示「ら、り、る、れ、ろ」,會產生什麼影響?

TAG:文化差異 | 語言 | 文化 | 語言文化 | 簡繁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