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性書籍如何做讀書筆記和總結?

技術性書籍一般都大厚重,有許多細節需要記錄。如何做好讀書筆記呢?

技術性書籍總結應該從哪幾方面進行?框架、細節、核心內容,還有什麼?

傳統讀書筆記都是寫在筆記本上,或者做成文檔。那有沒有什麼高效的記錄方法呢?比如說blog或者做成PPT形式。再者,技術性書籍上有一些圖表我想加到自己的讀書筆記上。

如果我近期需要讀大量技術書籍,那麼能否在短時間內盡量對書籍內容做到重點突出、框架清晰、不漏細節的總結呢?

有沒有什麼APP已經實現了我想要的功能?


在我的IDE裡面有一個特別的項目,叫 try_method。

讀書的時候,看到什麼技術,演算法,模式,就在這個項目中新開個 package,實現一遍,再寫一下其變形和擴展,把心得感想寫到注釋里,既有文字,又有代碼,能看能跑,效果還不錯。

這就勉強算是我的讀書筆記吧。


以下方式按筆記/文檔的正式程度(?)遞增

包括筆記在內的腦洞、文章等等

1. Sublime+Markdown

隨手記些東西。缺點是公式、圖片不方便

偷懶的話存在Onenote就行。

也可以和Gitpage/Wiki之類的結合,發在wiki/博客上。

2. 印象筆記

注意目錄+標籤結合。標籤可以建立多級的。

用馬克飛象,支持Markdown語法

3. Mathematica notebook或者Texmacs

結合了所見即所得+所想即所得的特點。

Mathematica在做數學相關的筆記時尤其方便:分析、代數中的方程、矩陣、繪圖等。邏輯相關的可能比較麻煩(如下,寫起來不快)還是找相關的Latex宏包吧(不排除Mathematica notebook有相應的擴展)。

Texmacs的圖就不貼了。

可以存在Onenote或者github上

4. Latex

比較正式的lecture note或者essay、proposal之類的。。

參考文獻用bibtex。

5. 筆記本+筆和編輯器+鍵盤

手推公式、模型等,有助於理解。而且往往更投入,畢竟是多年的習慣。

同理,用代碼來驗證/實現/測試,印象更深、理解更透

其他可用的方法

做思維導圖(用相關軟體或應用),這個沒試過。


完全不記筆記。我讀書大概分三種情形吧。。

要麼手邊要有草稿紙,讀一會,推一會性質或者做一會習題,閱讀比較硬核的經典書需要這麼干。當然當場搞清楚以後草稿紙就撕掉了,當場沒搞清楚,攢了幾個問題就去搜,搜不到就去騷擾老師;

要麼先配好環境,讀一會,敲一會代碼;大多數代碼也都是用完即棄,偶爾做出一兩個有意思、值得繼續深入推敲的小程序時,把代碼連同配環境的說明扔git里,來日再玩;

要麼就是隨便亂翻書了,主要目的是增加在知乎的談資,順便也擴充了眼界,一般每亂翻個把月的書都會展開新的腦洞,然後腦洞進入上一階段(寫小程序驗證),行不通就忘了,行得通再進入上一階段,找資料系統學習。

總之除了有幾個private repo記錄一些腦洞程序以外,沒有任何筆記。看過的書,學懂了,自然不用筆記,當場沒搞懂,腦中也會留了index,跟其他數目龐大的未細看的書擱一塊,等來日再看。。


謝邀。

看你用途,其實工科更注重實踐,而非記憶,看你這麼說倒是像在學文科,個人不是特別認同這種讀書方法。因為如果缺少了實際的動手過程,即便你記的再清楚,真正需要用到的時候還是需要狼狽地回來翻書google——當然,這是最好的情況了,通常你可能連都不知道該用什麼知識。

所以我讀書會跟著認認真真做裡面的練習,從不做筆記,最多會寫一些疑問留著問老師。

多寫代碼是硬道理。簡單粗暴有成效。

當然如果你是為了考試就另當別論,這也不是我所擅長的(是我最不擅長的)。


讀技術書籍,推薦使用思維導圖,例如freemind或者同類型軟體來做筆記。

例如:

隨著整理的筆記越來越多,慢慢地會匯聚為一個龐大的思維導圖,這個東西可以認為是我們自己掌握的知識體系。

做好技術書籍的筆記,並且盡量讓對筆記正確,對我們學習技術是很有幫助的。

(1)讀技術書籍的時候,儘可能將裡面全部的知識點提煉出來,變為很多個知識點,做成思維導圖的每一個關聯起來的節點。看完第一遍書籍,這個時候思維導圖的知識點很多,看起來會有點凌亂,沒有關係的哈。

(2)將筆記儘可能理解下來,這個時候,會發現筆記本中自己理解有誤、記錄錯誤或者似懂非懂的部分,這個時候回去重讀相關部分內容,查閱相關拓展知識點(一些對我們比較陌生的技術點,因為作者認為讀者已經掌握了它,因此被一句帶過),力求將思維導圖的筆記知識點正確。同時,開始整理和歸類之前零散的知識點。

(3)當我們認為筆記內容比較接近正確理解時,嘗試理解作者表達技術內容的思路,例如作者按照什麼方式闡述這個技術章節,它們之間的聯繫在哪裡,通過什麼章節來聯繫,將知識點儘可能串起來。這個時候,繼續將部分零散的知識點整理歸類。

(4)將筆記繼續背下來,足夠熟悉的筆記後,我們對整本書有了一個全局觀。開始第二遍重讀書籍(速度會比第一遍快很多),因為我們是帶著全局觀來閱讀,很多存在前因後果的章節和內容,我們能理解得更完整一些。因此,還是會發現一小部分筆記理解不完整,繼續修正筆記。

(5)將它納入自己的技術知識體系(也就是我們原來擁有的那個很大的思維導圖,如果沒有,可以自己嘗試建立一個哈),和自己原來的知識筆記融合,通常又會出現知識點之間理解上的一些矛盾,查閱資料後,再次修正老知識體系筆記和本書籍筆記。

(6)筆記做完了,我們也更好地理解了這本技術書籍。

其實,技術書籍的作者大都是業界大神級人物,他們寫出來的東西,通常也凝聚了他們自身對這個技術領域的深刻理解。理論上說,如果我們深刻掌握和理解這些書中的思想和內容,是可以讓我們在這一方面大幅提升自己的技術層次,讓自己的對這一領域的技術理解,無限接近於作者的理解。

但是現實中,書籍的作者本身具有廣闊的技術視野和深厚的技術功底,想接近作者的理解程度是很難的。技術書籍,如果只讀一遍,不做筆記,就更加難以深刻理解裡面的內容,只有反覆整理和消化,才能取得好的理解效果,雖然這樣閱讀技術書籍會比較耗時。


謝邀,我一般很少做技術筆記(但是我很欣賞和羨慕做筆記做的好的人),這個壞習慣是我高中形成的,那個時候比較裝X,覺得好好的書,幹嘛要把書弄花,而且我那時候也沒有用筆記本的習慣。所以,高中三年,我的教科書全是嶄新的,然後很多書甚至連名字都沒有。於是,到了大學和工作,這種壞習慣沿襲過來了,其實我覺得這是不對的。所以,前段時間可以逐漸記筆記了,想著如果記得好還可以分享出來,然後我用的其實就是印象筆記(這個已經不需要我打廣告了,當然要給我廣告費也可以)。我記得話一般分兩種,一種是讀的書籍或者資料的比較,一種是目標與完成了哪些事情。

其實一般就是這樣的:


emacs org mode。同時羨慕不記筆記也能學好的大神!!真是羨慕啊!我反正必須記,不光技術,平時看到有趣的都記。

至於怎麼記,這是個需要慢慢訓練和總結了。你記就對了,選個對你來說最好用的工具。記多了,自然就知道哪些該記哪些該略。

我還是要推薦emacs org mode。我覺得這東西很大程度改變了我這個人。


謝邀。

我一般看過一遍就記住了,至少能index住。在需要的時候很快就能查到。所以從來不做讀書筆記和總結。跟你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的人,只能說他們的記憶不行,或者人肉index的能力不行。


閱讀是需要技巧的,需要主動地閱讀,才能獲得我們想從書中獲得的東西。我們閱讀,有著不同的目標:一是為獲得資訊而讀,二是為求得理解而讀。眾所周知,盲目地大量閱讀所帶來的益處微乎其微,不求甚解的書獃子是愚蠢的,所以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學習。

接下來,我說明三個對於閱讀工具、專業書籍的閱讀技巧和步驟。

第一步,在閱讀每一本書前,我們要先提問四個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記住,在完成第二步的檢視閱讀時,你試著回答這四個問題,在完成最終閱讀後,再試著去回答這四個問題。同時,要在書上隨時做筆記,最好的筆記本永遠是書本本身。

第二步,檢視閱讀,即在閱讀前要先做到有系統地略讀或粗讀,不應花太多時間

(1)先看書名頁,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理解

(3)如果書中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

(4)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5)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6)最後,將書打開,隨便翻翻,念個一兩段或幾頁,不要太多

這是檢視閱讀的第一個步驟。第二個步驟是粗淺閱讀,即快速閱讀全文,在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時,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只需注釋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第三步,分析閱讀。共三個階段,十五個規則。

第一階段:整理內容

規則1:分類,知道自己在讀哪類書

規則2:用單句或幾句話敘述整本書內容

規則3: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組成整體架構

規則4: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第二階段:詮釋內容

規則5:找出重要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規則6: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規則7: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

規則8:找出作者的解答

三階段:評論內容

規則9:在發表看法與觀點前,一定要充分理解

規則10:當不同意作者觀點時,要理性表達,不要無理辯駁

規則11:為自己不同意見找到理論基礎

當你站在對立角度來評論一本書時,應使用第三階段另四個規則

規則12:證明作者知識不足

規則13:證明作者知識錯誤

規則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規則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在以上閱讀過程中,應獨立思考,難以理解時,可藉助外在輔助,一是相關經驗,二是借讀其它的書,三是閱讀導論與摘要,四是使用工具書如字典、百科全書。另外,在每個篇章完成閱讀時,試著用自己語言總結該篇章大意。

在閱讀時,要學會做筆記。筆記可對應到不同層次的閱讀而不同,檢視閱讀時做結構筆記,即做出全書構架,分析閱讀時做概念筆記,即個人觀點去總結書籍概念。工具準備白紙、筆記本和幾支顏色不同的筆。

以上結論來自於我閱讀1940年初莫提莫·J·艾德勒與查爾斯·范多倫出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根據這本書所教的方法,我收穫挺多,以上文字是我閱讀這本書後的讀書筆記總結摘選。下面,是我使用這本書方法所做筆記的照片。

(字寫得難看,不要吐槽- -)


一看到技術性書籍就覺得是計算機書籍我感覺我已經入行太深 T T

記筆記這種事情果斷應該問女生啊!我看到很多IT人說不記筆記,其實筆記還是挺有用的,特別是要準備應試或者面試刷書的時候,很多時候被考到概念一下可能還解釋不清楚,所以需要複習和反覆的綜合理解。原來看技術書就是在書上劃劃然後被男友鄙視了,說從來沒看到有人看技術書旁邊不放個電腦的!

好吧 用電腦就用電腦

我推薦的工具是OneNote

OneNote的排版比Evernote強大很多(想想他兄弟Word的排版)

js代碼在mac下下個node做解釋器,非常方便,複習的時候也不用再去寫一遍了。

PS: 包括鏈接我也是分類存在OneNote上面的方面歸類,比收藏夾強在可以寫點備註和學習筆記什麼的,收藏夾里的東西真是放進去就不會看。OneNote的筆記本可以分章節,比EverNote多一個層次這點我也比較喜歡。

如果是沒有什麼難以理解和記憶內容的技術書籍就跑一下示例代碼就好(經常跑出來錯誤呵呵呵呵。。。

《鋒利的jQuery》筆記:


不要做筆記。不能用自己的話概括、總結的東西等於沒有學過,就算寫了筆記也是白寫


我是自學的,不具有代表性,不過還是寫一點萬一有參考價值呢

我曾經學過很多次C,認真的做筆記,記每個知識點,但是學了很多次都沒學會

直到後來我換了種方法,我直接說我要用C做個俄羅斯方塊。然後就開始翻書,用到哪個函數查哪個函數,到遊戲成功運行,我可以說我會用C了,雖然我仍然不懂很多知識點,但是我能用它做點東西了。


我是大一學了半年計算機後才發現如果不做筆記的話很多很有用的知識就會忘記,所以才上網找合適的雲筆記,最後才選定了印象筆記,當初印象筆記來中國也不過半年多,一路用到現在,一直無法忍受的是沒有代碼高亮功能,所以最近打算換成leanote ,Leanote App。如果你想在mac上用markdown編輯器,那麼leanote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而印象筆記好在多終端同步,跨平台很好,幾乎涵蓋所有平台。用leanote需謹慎。用印象筆記你也可以拍照保存相關知識點,或者截圖,不會浪費太多時間的,然後找個時間整理下,順便複習。記筆記無非就是挑重要的或者覺得記不住的來記咯。

我是從大三暑假才開始寫博客的,記筆記記到一定程度後會發現很亂,知識點是需要整理的,所以才打算寫博客,一開始是在w3cfuns上寫的,不過無法忍受代碼高亮和排版功能,說白了就是編輯器不好用,然後才來到segementFault,trigkit4 - SegmentFault,這是我的博客,哈哈,感覺一下子做了好多廣告。(逃


技術書籍更多的是知道有這個東西,融合一些想法,真正具體細節用到的時候再回來看


以前我也不做,但現在發現有些細節,尤其是翻閱多種資料才理清楚的細節如果不記下來,結果就是用到的時候還得再重新梳理一遍,因為只剩下模糊的印象了。年輕時候記性好,知識點在那幾頁都能記住,歲數大了,書看的也多了,真是有時候記不起來。說記住index的,我想知道你要是碰到本中譯版怎麼記?中譯版大部分是沒有index的。你要是說人肉index,那是真牛比。


我看書是不記筆記的,我一個月大概能看4-5本書,甚至更多,沒有時間記筆記是真的。不過看論文我倒是喜歡在一張紙上記下要點然後找一個人對著紙上的要點講一遍,然後那張紙就不知道讓我放到哪裡去了。如果特別重要,我會找一本書在前後扉頁上寫下來。因為我是記了筆記一定不會看的類型,如果有必要加深記憶,我就直接在書的邊白上寫了,只要下回再翻能找到就可以(保持書的整潔這種強迫症早就被我丟掉了!我認為寫上字的書才是我看過的書)。筆記本或者任何類似的東西最後不是找不到了,就是從來沒往前翻過。

如果你先總結我倒是有個辦法,因為總結這種事碼,作為考據狂的我干過不知道多少次了。就是瀏覽的看過所有需要總結的書,把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划上,然後把他們一起放到案頭,先按照自己頭腦中的印象寫一個提綱,然後一本一本的去找自己印象中的關鍵點,確認了之後就逐漸的補充,這個時候這個筆記一定的是電子版的了(最好是支持MarkDown的,程序可以高亮),因為要經常修改手寫已經不能滿足了。寫好了就可以出版了~


對於閱讀專業書籍,可以試試:

主題閱讀 名詞辭典 讀書筆記 +思維導圖 講故事 帶著問題去閱讀

1、名詞辭典:初期最大的問題,對要把一些專業名詞搞清楚,理解每個詞是什麼意識,不是書中的歸納試著用自己的話把對這個詞的理解寫下來,盡量通俗一點,隨著你理解的加深,不斷的修改。一些專業辭彙的理解程度往往決定你閱讀時的效果。

2、主題閱讀:在這個時候,不要只讀一本書,最好進行主題閱讀,準備20、30本書籍,一起閱讀。有些書可能很爛,但有時能把一個的概念講解的不錯。一本看不懂就換一本,對於重要的概念和觀點會在不同的書籍中反覆出現和闡述。

3、讀書筆記+思維導圖:

通過思維導圖先大概劃分出一個整體的框架,專業書可以按章做,先把每一章的重點總結出來。

針對某個細節,書中說可能會非常精彩,這時把書中的部分內容摘錄做成讀書筆記。

剛開始時是記錄要點,在後期整理時會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和閱讀時的心得。歡迎關注人人網大學生民間互助共享平台「如果你不想虛度大學這四年」有時會單獨把心得和想法做成單獨的思維導圖,把這些想法從新匯總、提練之後會非常有價值。

做思維導圖時,如果書非常好,也有充分的時間會進行4、5遍的調整。

第一遍開始把書中所有的要點都做出來。 第二遍自己的理解對做出的思維導圖要點做成整合和調整。 第三遍開始進行刪減只保留對自己有用的部分。 第四遍把這個導圖按照5W3H的方式從新做一個思維導圖 第五遍把這本書的內容放到個人行業的知識樹,進行補充和擴展。這個知識樹通過閱讀、實踐和自己的反思積累而完成。

4、分享:講故事

有很多東西非常難以理解,這時可以試著把編故事來講解這些概念,看你能把故事編得多好。

試著用傳播你學到的東西,並把它跟現實連接起來,把你的心得寫出來放在Blog上、做PPT、思維導圖,

5、提到的幾本書: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跟《一堂經濟課》一起閱讀,先把經濟學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清楚 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學史: 搞清楚,書中講解了多少個流派,每個流派的特點是什麼。如果實在看不明白,尋找每個流派的著作,繼續深入閱讀。推薦跟傅佩榮《哲學與人生》一起閱讀。 中級財務會計:去看看《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餃子館和高級餐廳,哪個更賺錢?》 清華大學出版的Java6基礎教程 :把語法看幾遍,然後搭建一個Java編程環境,開始敲代碼。在寫代碼的過程,慢慢就能理解,如果你光看書不動手,那你永遠也學不會。

6、帶著問題去閱讀

或者帶著問題去閱讀,把遇到的問題寫下來,一次準備個問題列表。

利用網路進行搜索,比如看看維基百科對於概念是如何理解的 花上幾天時間去圖書館,大量而快速的翻書,看看哪本書能解決這個問題。只讀跟這幾個問題相關的部分,做筆記。

剩下的東西就是反覆讀,在不斷重複時反覆總結,堅持的次數越多,效果越好. 你認為書中所有的地方都是重點,那是你基本沒有讀明白,主次都沒有分清。閱讀的第一步就是先分清主次。


本人本科航天工程力學專業,研究生土木設計專業。可以說讀「技術性書籍」讀了五年,對於題主問題中的「技術性書籍」的讀書筆記整理自覺自成一體,故前來答題,希望有幫助!

先上圖

上圖為大二學習《材料力學》的期末筆記總結,其中一頁。

請繼續看下圖:

是為本人的獨特(應該是獨特的吧)圖形式筆記歸納法,又稱地圖式筆記歸納法。圖片還請多看幾遍,關注細節。

********************************************************

下面是整理筆記的思路。

首先,「技術類書籍」中有三類元素不可或缺:圖形,公式,文字。這三類元素緊密相關,如何表達這三者的關係便是"地圖式筆記歸納法"的核心問題。在我的方法里,引入了「箭頭」這種關鍵的符號來表達三者之間的邏輯關係。

先看第一張圖,有兩大要點,分別用文字來表示:1. 正應力,2. 切應力。在這兩個大類標題的後面緊跟著有對為什麼如此分類的問題的文字解釋,並且用箭頭將後者指向前者表示關聯。

在用文字表示的大類里,首先用圖形表達技術性書籍里出現的各種關鍵概念,並且將與圖形相關的符號、公式用箭頭指向相應的位置,當然也可以加進文字解釋指向容易混淆或是不易記憶的符號或公式。這個過程應該力圖做到準確而簡明。

同時,在第一張圖中部紙張被折過的部分,不難看出我還列出了三行四列的表格,表格中的內容可以是圖形、公式、符號之間的任意一種,也可以是配有符號或公式註解的圖形,甚至還可以是通過箭頭連接起來的一個整體,或是其他任何方式的組合。通過這種方式列表,一目了然,省去了單一表達方式帶來的麻煩。

再看後面兩張圖。

因為本科階段不是土木專業,所以研究生時要在自己建立其他同學四年本科就已經有了的知識體系的基礎上,解決難度比本科更高的各種題目。

其實後面兩張圖大體思路跟前面基本一致,但是來源不同。第一張圖是基於教材整理,教材上的邏輯關係本身就較為清楚,所以在製作地圖時比較直白,基本不用自己畫箭頭建立各類元素之間的邏輯聯繫;後兩張圖是通過解讀例題,歸納例題中各行公式之間的邏輯聯繫。

學理工科的各位應該都知道,在教材中的推導過程中公式互代經常出現將A公式帶入B中,而A和B並不在同一頁上,甚至不在同一節、同一章中,要是碰到互代的兩個公式正好是上下兩行那簡直要屁滾尿流淚如泉湧雙手合十感謝上蒼,在土木專業做設計一道題目寫五六頁的計算的過程中,公式密密麻麻寫出來自己都看不清楚找不出來的情況下,情況更是慘烈,拿給新手看簡直就是天書,邏輯關係就如同浩瀚宇宙滿天繁星,看上去稀稀鬆松飄飄渺渺伸出手怎麼抓都抓不到一點頭緒。

這個時候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互相代換的公式寫在一起,用箭頭標出相互的邏輯關係。先抓關鍵的公式或概念,把他們放在紙上最顯眼最中心的位置,然後把構成它們的各種元素、各層關係一一抓出,一旦找到下一層相關公式或是概念就寫在紙上靠近上一層公式或概念的空白處,將兩者用箭頭連接:箭頭指向結論,箭尾由依據發出。

舉個例子:

上圖中,核心問題是Vu是不是大於ΦVc/2

在這裡,Vu是一個已知量,故而沒有用箭頭指向它,或者也可以畫個箭頭指向它,箭尾寫上「已知」;看右邊,Φ和Vc是需要計算或是查表的,所以要用箭頭標出它們是怎麼來的,多少數值。查表得到,或者由規定知道,Φ=0.75,那就寫在旁邊,用箭頭連接;Vc計算程序複雜,於是用箭頭指向Vc,箭尾寫出Vc的判斷過程:由兩個值Vc『和Vcmax取最小值。那麼Vcmax怎麼算的,再翻書,找出來,公式寫在旁邊,公式中的λ和b,d都是什麼,不知道、不熟悉、不已知,全都畫個箭頭指向它們,再回書里找,找出來標上。如此層層遞進,直到所有處在箭尾的量全都不能或不必要再解釋了為止。

上述過程得益於初中時數學老師和常識課老師在課上的一次對於「逆向思維」的討論。中心思想就是:【你最後要幹什麼?為了干這個,你需要求出什麼?為了求出這個,你需要知道什麼?為了知道這個,你還需要知道什麼?那為了知道這些之中的每一個,你需要求出什麼?如此層層遞進,找出所有需要的知識】。

所謂「逆向思維」,當時說逆就逆在不遵從教科書的經典思維:【好了我們一開始知道這個,知道了這個我們還可以知道什麼?我就告訴你我們還能知道那個!來來來我們還給定了那麼一個,給定了那麼一個我們就可以求出內個!來來來我們把那個和內個放在一起,誒你看我們就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我們再把我們想要的和他們想要的拼在一起,誒我們就能得到她們想要的。好了問題解決了,考試就考這個啊記住了!】

最後,整理筆記其實是一門藝術,你是在【創作】你的筆記,而不單單是把書上的原文【謄寫】在紙上。從最終的目的出發,以逆向的邏輯為基礎,帶上自己的創造力,放開筆記形式的枷鎖,把你從書上獲得的知識整理成地圖畫在紙上吧。

語言組織不太好,各位湊合著看,多謝海涵,請多批評!


自認為,還是得看你學的是偏重理解還是偏重記憶。

舉例說明

需要做筆記的:最近一直在復(yu)習前端的知識。css3中,新增了一些屬性,這些東西就偏重於記憶,用起來其實很簡單的。還有Linux下面的各種命令,當然用多了就記下來了。但是初學時,你會發現經常需要查資料。演算法中,各種經典演算法的時間(空間)複雜度。css3知識總結

無需做筆記的:還是以前端為例吧,HTML5中新增了一些操作。比如說,Web Works,本地存儲,離線應用,你自己理解實現下功能就行了。


有許多細節需要記錄?

你應該只記憶重點。

我記筆記都在書上, 在目錄後的虛線上記幾個關鍵字, 以後經常翻翻目錄, 記不清的再看看。

其實如果你多年淫浸在某個領域, 基本是用不著記筆記的, 基礎都會了, 具體工程難題還要具體研究。平時帶著關注一下新進展即可。

基礎學習的話, 我最喜歡 劉未鵬 講的: 根據主題找資料, 不要根據資料找主題。

舉個例子, 我的書目錄里有時會夾張紙(目錄後的虛線上寫不下), 寫上:

OO 實現細節見 XX 書 XX 節,

OO 過時了, 見 Evernote 筆記 XXX

OO1 XX頁 OO2 XX 頁 OO3 XX 書 XX 頁 XX 論文名

上面那些OO就是我感興趣的主題, 一般書看熟了也就不常翻了。


推薦閱讀:

有哪些聽著就很帶感覺的科技名詞?
如何讓內心豐富、強大起來?
你看過的書中開頭寫得最棒的是哪本?
關於看書做摘錄,如果覺得書里80%的句子都是精華怎麼辦?
為你的摘抄本起個名字?

TAG:互聯網 | 閱讀 | 電子閱讀 | 讀書筆記 | 互聯網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