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翻譯,感覺自己不會說人話了怎麼辦?
今天翻譯作業做得一塌糊塗,老師說壓根兒不像中文,這種現象在我身上出現得比較頻繁,我都覺得自己快不會說人話了,怎麼辦?
謝邀。
題主提到「感覺自己快不會說人話了」,是否可以理解為你認可老師提出的種種問題並發現自己無法寫出「像人話」的譯文?如果在翻譯過程中出現譯不出通順句子的情況,且譯文「壓根兒不像中文」,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請對號入座:
1,語言表達單一,文學素養不足。仔細想想,平時讀的書對你的譯文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上課時,老師曾提出schema的概念,即...the ways in which memory, general knowledge and creativity contribute to the linguistic ability to create a good translation. (Pellatt and Liu, 2010)
在翻譯文章時,譯者會被最近經常接觸的行文風格無意識地左右,這一點在我自己和周圍同學的翻譯實踐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包括做口譯時也是如此。記得在連續進行一個多月的金融法律翻譯練習、閱讀大量相關文獻之後,訓練主題猛然轉入詩歌散文,明顯感到自己的語言風格客觀理性、規整無趣、冷漠無情。而在這之前,我曾硬生生地把一篇寫量化寬鬆和非常規貨幣政策的文章譯得像是適合發表在《讀者 周末版》上。當然,schema的作用在專業性極強的文章翻譯中體現得較為明顯。如果只是一般性質的文章,則需要想想平時讀的書對你的文字功底是否有益?說得偏激一些,你讀的書決定了你能譯出什麼文,但這並不意味著讀了大家就能成為大家。很多文學性極強的作品,行文用詞簡單平實甚至露骨粗暴,例如大家喜聞樂見的《白鹿原》和余華的眾多作品;也有很多文學性不強的作品,辭藻華麗令人眼花繚亂,例如《甄嬛傳》和郭四娘的眾多作品(關於對這些作品的文字風格定性問題,歡迎拍磚)。作為翻譯,可以有選擇性地取長補短,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讀一些,才能見招拆招。
2,受困於原文的語法句式。中英文語言結構的差異不用多贅述,在翻譯時更要時刻提醒自己跳出原文限制好的籠子,雖然這一點很困難。之前聽過一個講座,主講人David Johnston是戲劇翻譯方面的教授,他指出所有的翻譯(特別是戲劇翻譯)譯得並不是文字,而是「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by different translators of one piece of work」。既然你並沒有在譯那些用邏輯組成的文字,就盡量將自己從原文的語法中拽出來,仔細想想這段話在上下文之間是什麼作用,對於源語言讀者(source language readers)來說它所創造的效果、產生的意識影響是什麼樣的,然後用目標語言(target language)去儘力創造同樣的效果或者描述這個影響。當然,這一切要建立在正確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3,對翻譯原則fidelity的理解有偏差。題主提到是「初學翻譯」,那麼譯文不通順是不是太「忠實」於原文的緣故?這一問題通常的表現形式就是上面提到的用英文的表達方式寫中文,或者被一些習語俚語類表達束縛了手腳。舉個栗子:
全文請戳:Emerging Markets In Danger原文:It used to be said that when the US economy sneezes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tches a cold. Now it seems all we need is a hiccup in emerging markets.譯文:大家曾說,美國經濟打個噴嚏,全世界都要跟著感冒。現如今看來,新興市場一個踉蹌,便會掀起一場金融風暴。這裡的hiccup若是譯成「打嗝」或「嗝」,放在整篇文章的語境下顯得突兀不說,還會讓人笑場。而根據一位本科學金融的同學介紹,hiccup在經濟領域特指「a short-term disruption within a longer-term plan, goal, or trend... not indicative of a larger trend, but is considered an aberration」,所以在不偏離文意的情況下,我將它譯為「踉蹌」,突出小範圍波動的含義。4,對原文理解錯誤,導致整篇譯文邏輯不通。這種問題一般出現在翻譯自己了解不深甚至全無了解的領域時(後一種情況請盡量避免)。翻譯一篇文章需要的理解程度並不是understand linguistically就可以,否則譯文的翻譯腔會重到回譯與原文重合率高得讓你哭笑不得。如果譯文中出現了「不像人話」的句子,先重讀一遍原文,看看是否真的「讀懂」,然後再考慮修改。
另外,如果題主通常是被別人指出譯文不通順而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的,建議每次將新鮮的譯文放幾天再重讀一遍,就能夠發現很多有待改進的地方,或者請語言功底比較好的人看看,指出問題。
============我==是==嚴==肅==的==分==割==線============
當然,如果你翻譯的是專利,越不像人話就越接近真相呦。沒事兒,這正是咱們專業性的突出體現嘛。我們已經知道了許多條條框框,許多背景知識,許多政治正確或不正確;我們清晰地意識到英漢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語境,他們普通人開口閉口都是女士先先生後,不像中文我鴨長你丫短這般無拘無束;我們還會遇到許多跟中文不完全對應的概念,貌似中文還沒有確定的術語,以及也許國人不經常遇到的體驗。所以,整個翻譯過程就是在猶猶豫豫反反覆復中糾結,成品自然不像話。我們會慢慢撥開這些浮雲,找到最深處的相同點,平平淡淡射中目標。好吧,說起來容易,真要到從從容容的地步估計本科畢業後還需要修鍊幾年。總之不必介意,做學生期間基本就是這樣。每次作業有一點進步就不錯了。謝邀。
翻譯出來的中文像英文,不是因為學英語學得太久或太好,是因為翻譯水平不到,一些翻譯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巧沒有掌握。如果想認真練習翻譯,可以閱讀一些經典翻譯教材。
把評論區的內容搬過來:再提供一個非常簡便好用的方法:譯完一遍之後,拋開原文再看自己的譯文,自己覺得不通順的地方再想想中文裡一般怎麼說,改完一遍再回歸原文看是否忠實。先跳出來,想想以原文字的意思,不拘泥於作者的語言格式,換成你用目標語言去說要怎麼說。這時,流暢度必然會提高,準確度可能會下降,但至少你開始說人話了,此後要做的就是縮小「在原地」和「跳出來」二者之間的差距,而這必然需要大量的練習;筆譯對準確度要求較高,口譯對流暢度要求較高,平衡兩個維度,靠的是對實戰場景的取捨與認知。
但無論如何,譯者都不是機器,不是谷歌,譯者應該是作者的同胞、影子和另一張嘴巴。你的譯文是要有生命力和表現力的,是受著作權法保護的!
還記得剛學翻譯的時候,老師讓每個人都買只錄音筆錄下自己的聲音,等哪一天自己能受得了自己嘴裡蹦出來的句子了,也就要開始入門了。
"說人話",是翻譯的最低標準,卻也是區分內外行的最直接標準。
你說呢?語文沒學好呢
我個人的經驗是,中文翻譯不好其實和英文水平也有關係
個人經驗,沒有科學依據參照
我大學的時候,曾經因為興趣翻譯過一些文章,翻譯出來的中文簡直就是翻譯腔的典範,後來就懶得弄了
後來上了碩士,英文水平高了不少,翻譯出來的中文就好很多了。期間並沒有進行過任何筆譯練習和訓練沒人邀,大晚上看到答一個。
自己學了四年翻譯,又讀了口譯的研。翻譯時說的不是人話,簡直太有體會了好嘛!我是學英語的,就來說說英譯漢。
做筆譯時,英文句子既長又繞,修飾語還賊多,讀了三四遍,總算懂了,下筆一寫,傻眼了。這真真是中文嘛?難道不是小四文體,話都講不明白……對了,還不如人家小四有文采(?_?)?
怎麼辦呢??本科時我有位超喜歡的老師,他經常說「翻譯是水漲船高」。意思就是,你的中文水平提升了,翻譯水平也會提升。中文是水,載著翻譯這艘大船。所以,筆譯時跳出英文束縛,把長句拆短句,提煉意思,按邏輯順序重組,再用漢語表達出來。就是翻不了多麼有文采,多麼抖機靈,意思也是不差的,你說的話別人也能懂。要是有時間,可以在寫出來的中文翻譯基礎上再加工,想想有沒有什麼更好更精鍊的表達。當然,腹中若有詩詞歌賦,又緊跟時代潮流,就可以加工出多種風格的譯文。可雅,可俗,可高山,可流水,可古樸,可時髦。做口譯時,要反應,要速度。哪有那麼多時間思考漢語搭配,經常腦海中蹦出來啥就說啥。所以,就有狗屁不通的嫌疑,前言不搭後語。
這裡套用我導師的一句話,「翻譯翻的是事兒,不是字兒」。請自行想像他說兒話音時,眉毛一挑的表情。切記不要被表面的文字形式牽著走。聽著英語,哇T^T,句子好複雜啊,語速又這麼快,只記下幾個詞怎麼辦…首先要解決聽力的問題,聽懂了是第一步。這個得靠自己練習,沒辦法╮(╯_╰)╭。接下來,便是大腦加工信息的過程。這就是對聽到的東西加工,哪個人,做了什麼,什麼影響,諸如此類。等熟練後還應該判斷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隱含信息。然後就是輸出的過程,用漢語把這些信息說明白。要說明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僅僅和你的漢語表達水平有關,還有你的邏輯能力,認知能力。就算你漢語水平再好,抖機靈,耍花詞,言之無物,也是不合格。或者語言優美,辭藻華麗,但不明白你在說什麼,空空洞洞,也是不合格。要說事兒,是要把事情的脈絡理清楚了,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說給聽眾。這個時候,能說一口地道的人話就很了不起了,那得看多少書,儲備多少領域的東西啊⊙_⊙!多!圖!預!警!流!量!小!心!
本貼原創,禁轉。本答案純惡搞, 認真你就輸了,慎入~
翻譯得不地道? 那就是 1)你不了解英文 2)你不了解中文3)你沒有語感 (就是翻譯得不帶感英文講的是結構,有很多所謂的 sentence pattern,辭彙其次。
中文講的是語義,要的是接地氣又有文筆。 歐盟的明星翻譯家— 伊科諾姆,曾說:「 語言是一把鑰匙,反過來,如能深入到語言背後的文化,就能更快地掌握那把鑰匙。」 簡單而言,你不了解他們的文化。強烈建議多看電影美劇,
生肉版刷一遍, 自己當字幕組,(句子精簡為佳)然後字幕版刷一遍,看看哪家強, 多練幾次就上手了。記得找些神字幕組, 雖然惡搞居多,時而扭曲原意, 但無法否認,這樣的翻譯明白通透,效果甚佳。 下面是一些例子:1.直譯:我很開心你一個人過得很好(12字,何必呢~)
2.直譯:神馬時候輪到這殺馬特來教訓我們了?(這個我簡略了一點
3.髒話最容易了
4。此處repartee可指口齒伶俐
5.你要翻成「跟我的手說吧」,誰聽得懂?
6.magnet是磁鐵,你總不能說,我是一塊傻逼磁鐵吧?可見此處 idiot magnet 應該是個比喻,magnet 可解吸引,就是我擁有白痴磁場,將傻逼們都吸過來了。
7.利用流行語,我叫這做翻譯本土化
8.直譯:她說你們都比她記憶中的丑了
9.套用生活人物,活化對白意思
另外,有時候有些電影翻譯,文采斐然得令人咋舌,或詩情畫意,或成打油詩,這都是講個對稱和用詞。
10.碉堡了!
11.這個真的很接地氣又有創意,我最多只能翻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2.這是來搞笑的,應該是「現在你可欠了我了」
13.經典不解釋
當然,上面的是電影,
字幕組又不收公家錢,玩脫一點真沒咋的, 看的人也樂呵呵~ 假如是文獻,書籍, 可就不能同日而語了,由不得你瞎玩。我舉上面的例子不過是想說, 看外語電影戲劇有助你建立語感, 了解外國人的措辭。 但最重要的是, 翻譯的出現是為了讓人看懂,所以字義不應該超越句意(就是讓你別抄字典 比如說:1. No pain, no gain.
沒有痛楚,就沒有收穫。(下等) 不付出就沒收穫。(中等)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上等)2. Out there, you"re not your own boss.
在外面,你不是自己的老闆。(下等) 出來混,難免聽令於人。(中等)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上等)由此可見, 直譯是沒有效果的(還不如用Google translate。。。)
你必須加點個人理解, 配合日常用語, 能對上古諺語更佳。(家傳戶曉,高大上,裝逼用) 英語常有idiom(俗語),最好先將整個phrase百度一下,百度沒有就自己聯想。例如:1.One of the sailors had a close shave when he fell into the sea and a shark nearly caught him before he was rescued.had a close shave字面意思=貼臉刮鬍子
貼臉刮鬍子=易受傷,很懸乎所以had a close shave=僥倖脫險2.The ICAC suspect that Mr Blank was hand-in-hand with a corrupt official.
hand-in-hand字面意思=手牽手(跟貪官牽手?!
手牽手=緊密來往所以hand-in-hand with=暗通款曲除此之外,英語有很多長句,
幾十個組詞中沒有一個標點符號,看得人頭暈訥。。。所以要留意connective words,然後自己斷句。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裡面有less through... and more from,
就是與其……更多是所以翻譯出來是:
人們對歷史研究方法產生了興趣,這與其說是因為外部對歷史作為一門知識學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戰,還不如說是因為歷史學家內部發生了爭吵。 (下等)
人們之所以對研究歷史的方法產生熱議,與其說因為外人質疑歷史作為智能學科的效用,不如歸究於歷史家的內鬨。(中等)
人們之所以關心歷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因為史學界內部分歧大,其次因為外界不認為歷史是一門學問。(上等)
以上可見個人理解的重要性。要譯好外語,得學好國語。 文句不通,還望別人看懂? 不妨一個一個詞語寫下來再重組, 能刪就刪,最好是短。 當然,以上只用於文學藝術作品。 翻譯公司文件,則必須準確傳達原意,不求錦上添花,只求務實無誤。 不知道問主的程度如何,但你可以找些考研翻譯英譯漢試題操練,也應該多看點中文書(小說比較好)上述僅為個人見解, 其實爭議很大的,有人認為按原句翻譯是尊重作者,不忤逆其原意。有人喜歡加入主觀用語,使看官更容易明白。但不少朋友會覺得難以苟同, 你就權當如廁讀物看看罷了。問主新手,來日方長~道理很難,漢語組織方式和英語非常不同(尤其口語)
方法簡單,忘記原文,用自己的話多說幾遍
研究漢語的有說法,漢語是話題述題結構。這個結構沒有強的句法連接。我也是英語專業的 感覺翻譯需要知識儲量太大 我們翻譯課老師說 想學翻譯語文功底一定要好
翻譯腔的問題,多多練習!
或許讓專業的英語老師來系統講解一些翻譯常識與規則會更好吧
可以自己把譯文多讀幾遍,又或者放上一段時間再修改。貌似應該給文學院的人讀一讀,也許他們會發現問題。
那你就捋一捋吖,所有的翻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你第一遍的譯文就是一初稿,就是英譯漢,然後二次改,就是漢譯漢,讓它更符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套句老師的話,就是更想人話。推薦用法:目的功能論,這樣你就會想著二次改造譯文了
對比翻譯大師如傅雷的作品和外文原著。
推薦閱讀:
※為什麼突厥人長的像印歐人?
※做翻譯需要天份么?
※精通四種以上的語言是什麼體驗?
※在西方辭彙的引入上,為什麼近代講究「信達雅」,而當代卻往往「零翻譯」?
※世界上學習語言難易度排行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