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犯罪心理》等罪案劇中,編劇傾向於同情犯罪者?

《犯罪心理》已經播到了第十季了,說明在美國有收視率保證。但對我來說,這部劇越來越怪了。

前期還好,從中期開始,主角一行人越來越感覺不出對犯罪者的憤恨和對受害者的同情。編劇一個勁地挖犯罪者的黑歷史,似乎在說服觀眾: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

在每一集的結局部分,鮮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事情。面對殺了數個無辜的連環殺手,主角們卻柔聲相勸,最後抓捕解決。

為什麼編劇不花些心思,給每一集設計出犯罪者遭到凄慘報應的結局呢?


1.犯罪心理的形成非一朝一夕,編劇不是在洗白,而是在陳述原因。

2.茲以為,全劇那麼多季以來所表達的觀點,非警察多麼牛逼,非受害者多麼可憐,非犯罪人多麼罪有應得(這些是國產電視劇的主旨而不是CM)。而是,表達了一個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陳述了一個因果關係。沒有殺人犯天生就是殺人犯,如果人還沒有做好當父母的準備和資格,就不要當父母,因為你禍害的不僅是一個家庭一個人,你禍害的是一個社會,世界上千千萬萬的無辜者。給予你孩子愛、尊重和傾聽,讓他能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長大,才是對世界、對社會的負責。

3.到了最近幾季,CM已經不滿足於僅僅傳達關於連續殺人犯的成因,家庭教育的重要和責任,也開始表述BAU成員們的種種心病。這種「執法者處境」既傳達了一種對他們的尊重和共情,也是通過側面去描寫這些犯罪是多麼令人髮指,除了被傷害被殺害的無辜受害者,這些與罪惡戰鬥的執法者也正在被傷害著,也需要我們的同情、憐憫、愛護和尊重。

且,我想,罪有應得這些宿命論,並不是這部描述犯罪心理學的電視劇所要表達的。

以上,是我從CM近幾季中所感受到的內容。

----------------------------------時隔半年後的更新---------------------------------

最近因為有人基於這個問題和我討論到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很多電視節目和犯罪片,為什麼要給罪犯一個「罪有應得」?是為了讓人在觀看的時候知曉這種行為的後果和下場,從而不會去模仿這些犯罪行為。

CM也是。

CM里不管你的壞事做了多久,過了多少年,只要你殺過人,那麼就一定會有人追蹤你,逮捕你,你一定會為你的犯罪行為付出法律的代價。

法律的代價。這一點非常重要。不是天打雷劈,不是出門被車撞死,是付出法律的代價。

無論你的背後有多麼悲慘的故事,有多麼不幸的童年,有多麼可憐的生活,你依然要為你做的錯事付出法律的代價,一定會受到懲罰。

「我理解你,但我不會原諒你。」

再者,我印象中,有一集是一個小哥覺得自己可能要成為連環殺人犯所以去找Reid,最後這個小哥在體內洪荒之力難以遏制的時候,請願自傷也不願殺人。

這個故事,如果非要從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來聊劇情設計的話,那麼就是在教育大家,「不要用基因和環境來解釋你所有的選擇,有些時候,你的確可以做一些別的選擇,殺人一定不是唯一的答案。」


關鍵是這種情況才符合現實啊。CM全劇都在傳達的一個理念就是:不健康的家庭與環境是會極大地影響一個人的成長,最終結果就是會變成傷害他人的兇手。而這也是為什麼側寫師們通常會從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入手來揣摩兇手的心理,因為這些就是惡意滋生的土壤。這也算是對家庭的警醒。

惡有惡報固然沒錯,但是你仔細想想這世上哪有純粹的惡,更多的是好壞參半,犯罪者都是惡多些。兇手是要懲罰的,但是不能忽視其自身的善,所以才要加以勸說,因為如果能夠引導向善,世上的惡人就會少一個,而善良的人又會多一個,豈不快哉?

如果一味地想要塑造一個壞到骨子裡一點好都沒有的犯罪者,那就不要寫CM了,去寫超級英雄的劇本就好啦。


最近看了一些關於犯罪心理的講座和書,得出一個結論:幾乎一切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追溯到童年,而這個童年又在極大程度上依賴於家庭教育。

人的幼年童年期是人最弱小無助的時候,這個時期的經歷會在人的一生留下印記。很多犯罪者的殘忍都來自不正常的心理,而不正常的心理背後都有一個無助的童年。所以,我覺得編劇們不是刻意去洗白那些犯罪者,而是去挖掘他們背後的心理成因,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們看到的是窮凶極惡的犯罪者,他們看到的是十幾年前、二十幾年前孤立無援的少年。

其次,當我們預期犯罪者得到報應,有個悲慘的結局時,這是一種同態復仇的心理,希望以血還血,以牙還牙。但是這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當心理問題沒有被注意到,還有新的無助的少年會變成未來的犯罪者。阻止一個人犯罪最好的時機不是在現場將他控制住,而是在他成長過程中拉他一把,在他發展出變態心理之前就阻止這一過程。

2007年美國校園惡性屠殺案後,人們立了33塊墓碑,這其中包括32個遇難者和殺手趙辰熙,每一塊墓碑前面都放滿了鮮花,包括趙辰熙的。這是美國讓我感動的一點,他們不僅僅看到了遇難者的悲慘,也看到了那個殺手背後的一個缺乏安全感、極度恐懼而得不到幫助的孩子。

Reference: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公開課《犯罪心理解析》


沒有給犯罪者設計出悲慘結局就算是編劇同情犯罪者了嘛?

這是犯罪心理,主要講的是犯罪者是怎樣產生的而不是教育人犯罪者下場都很慘所以不要犯罪。

你想看那類的可以看看中央台的法制節目,經常有罪犯鐵窗含淚的片段。


反對,個人認為編劇沒有同情犯罪者的。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有一集,結尾的那句話,大意就是說同情犯罪者,就是對死者的不尊重。

編劇的立場很明確了。

還有是第九季末,就是在一個小鎮,一群警察都是罪犯那集,Penelope同情那個被她打傷抓住,最後判處死刑的男人,B站彈幕都在罵Penelope是聖母那集。那集BAU的其他組員都對那件事情很冷淡的,甚至Morgan還和Penelope冷戰了。這應該也能說明吧,他們側寫嫌疑人,會分析他們童年的不幸,會在和罪犯談判僵持的時候,站在罪犯立場上同情他們,這些都是策略,一旦罪犯被抓,他們就收回所有關注,冷淡對待。

至於罪犯童年不幸,是在科學分析導致他們犯罪的原因,感覺編劇更多的是把這些連環殺人犯當做普通人,他們做的是不妖魔化。

雖然我們中好多人或多或少相信「天生犯罪人」這種理論,認為連環殺人犯之所以是因為他們人格本身就是反社會的,但是編劇肯定不會在劇裡面寫,因為某個人天生變態,所以他必然成為連環殺手,這就是歧視了。在高喊人權的美利堅,歧視是非常嚴重的行為。

還有就是文化差異。

西方人更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只要教好都能成為優秀的人。

編劇肯定不能說一個人犯罪是因為他天生如此,他們更加願意把他們犯罪的理由歸於外因,這其實是違背事物發展規律的,內外因辯證關係理論。所以就出現了一大批童年可憐,長大犯罪的罪犯。

其實犯罪心理的內核還是非常積極向上的。

除了主角智商在線,好多被害人都是真善美,傻白甜,如果一個殺手極為變態,那麼他一定有一個悲慘的童年,呼籲大家要愛護兒童,而那些連環殺人,犯罪心理連太變態的鏡頭都沒有,所以這些案件更像是噱頭,吸引眼球的爆點。

所以國內從業者應該吸取一些教訓,為什麼美國能夠把主流價值觀傳播的那麼讓人喜歡。


因為不是張紀中拍的。


並非同情,編劇只是在陳述事實,沒有人生下來就是連環殺人犯,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誘因,陳述這些事實一方面是為了讓劇情更自然,另一方面應該也有警醒世人的意思,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很關鍵。至於說柔聲勸阻兇手,往往是在兇手挾持人質的時候,為了更好的保護人質而做出的舉動。


在劇中,對這些側寫師們來說,他們的任務只是去抓捕罪犯,去挽救無辜者的生命,他們沒有能力,也不能去審判罪犯。這些連環殺手做了什麼,不是側寫師們去評價的。

如果每集都是簡簡單單的抓捕、審判,那這個劇集的精髓就不見了,側寫師是通過站在連環殺手的角度去思考殺手的想法,但是在抓捕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現,殺手本身就是悲劇,破碎的家庭、殘缺的生活往往會扭曲了他們的人格到最後,無論是無辜的受害者還是殺手本身,都是一場悲劇


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

從題目就能看出來,除了犯罪,該劇更關注的是心理啊。

由於該劇的罪犯絕大多數都是連環殺手,而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心理或精神上有問題的。所以,關注他們心理上出現這些導致他們爆發,最終成為殺手的問題的原因,難道不重要麼?難道就要不管原因的,一概的,純粹的恨?而且,誰說BAU不關心受害者的?每個成員都很悲天憫人的好吧。

再說,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從而要求BAU小組去給罪犯們一個悲慘的報應,或是結局,Ta犯法了,殺人了,就簡單粗暴的把Ta打死,為Ta殺害的人報仇,這是文明的倒退啊!這是封建社會啊!這絕對不符合現代法治啊!那還要法院,檢察院幹嘛?要現代三權分立的法治系統幹嘛?


S1E8里有句話

? The healthy man does not torture others. Generally it is the tortured who turn into torturers.——Carl Jung

?【榮格:健康的人不會折磨他人,往往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轉而成為折磨他人者。】

他們也是被傷害的人,我想如果沒有人同情他們,那麼人們也不會停止傷害別人,就會有更多的被傷害者。


不太認同,CM中雖然有揭露出很多犯罪者可憐的背景,但並沒有引導觀眾去同情他們,甚至在有一集(兩個人比賽殺人)中諷刺批評了過度關注罪犯而忽視了受害者的行為,那一集最後特意提到報紙上刊載了所有受害者的名字,而隻字不提罪犯。

還有一次,hotch老大說過,(在經歷了黑暗之後)有的人選擇成了罪犯,但有的人成為了抓他們的人。

CM是分析心理的,對罪犯的設身處地地剖析在所難免,但這不基於對他們的洗白。有一集裡面,一個小孩有殺人傾向,找reid他們幫助自己,最後這個小孩自殺後獲救。我覺得吧,CM可以理解,主張關注,但並不代表毫無原則的原諒。


決定重新答。

一、沒看到主角們對犯罪者的憤恨和同情。

情緒是最影響理智的東西,憤恨與同情對解救受害者沒有任何用處,徒勞的勇敢百害而無一例。在一部分的劇集裡面,還有JJ與隊友專門在媒體里針對兇手的心理做的語言引導、信息封鎖等等手段幫助側寫和引誘兇手。如果沒有理智,一昧的用情感情緒來指導行為……結局怎樣我們都能預料到。

他們是理智的一群人,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這才是我們所期望的執法者。

二、編劇使勁挖兇手的黑歷史,彷彿在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世界上有哪些人的行為是沒有原因的呢?」犯罪心理」這部劇裡面有一些這樣的傾向,在第十季裡面有這樣一集,被害者在被殺之前剛好和他的心理醫生分頭走,而他的心理醫生因為聽到了隱約的救護車鈴聲而轉身,成為了目擊者,而救護車的鈴聲就是兇手triger。每個人的行為都是有原因的,我們要做的,這部劇要表達的,並非是簡單的是非善惡,並非是剷除邪惡。我相信混知乎的人不會有把世界上邪惡的人都殺光就世界和平了這種想法的。╮(╯▽╰)╭

這部劇要說的是,人如何走向邪惡的,人如何去作惡的,只有知道了他們為什麼這麼做,是什麼促使他們這麼做的,才能最大化地讓罪惡遠離。最根本的目的在於:如何才能保持心理健康。

這才是這部劇能夠火這麼久的原因,即使是最窮凶極惡的犯人,觀眾都能從中看出生活,看到自己的家人,朋友。

人,是世界上最有趣的生物。

三、柔聲勸說,然後收押逮捕這種事情。

先泄憤一樣地打一頓然後再逮捕咩?你當法律不存在?現場的人不存在?不要欺負兇手不懂法。

柔聲勸說。這種狀況一般都是兇手手上有人質的……作為犯罪第一線的人,他們既然知道面前這個人,是能夠和平解決的,為什麼要冒著交火受傷死人的危險只為了給兇手一個「教訓」?兇手的教訓自然有法律來完成,個人的任何行為都不能代表法律,也只有法律才有資格對犯罪者的行為進行審判,裁定,進而決定對犯罪者的懲罰。

這一點在「李狗嗨」里闡述得很明白了。

然而……還是有例外的。L和R叔都曾經因為私心引導兇手對自己開槍或者營造出一個兇手攻擊他們的假象達到自己泄憤的目的。╮(╯▽╰)╭

但是他們都是有著比一般人更加堅定的道德感的人。

終於到主題了:道德感。

他們有著極高的道德感。

無論是犯罪者還是任何人,最首先的就是一個人,任何人都不能掠奪,即使他們代表著「正義」。

這就是這部劇要表達的最重要的思想。

而不是中國式的俠義。


如果每集都是簡單抓捕、審判,那這劇就不叫《犯罪心理》了,叫《法官大人》神馬之類的了。


首先表示已經很久沒看美劇了,犯罪心理原來看過,已經記不太清,每集的名言都很精彩。

對於題主「給犯罪者一個凄慘報應」的想法我並不贊同。畢竟也只是電視,就算把那些人五馬分屍只不過滿足了一部分人的快感。

我認為多數施暴者真的是可憐的,他們沒有勇氣選擇相對更困難的事情:跨過那道坎。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編劇並沒有所謂的傾向於同情犯罪者,而是在表達BAU里眾人的真實情感。

因為BAU中的人比其他普通人都要明白,這些犯罪者只是沒有自己這麼幸運。而且有極大的可能,他們比曾經的自己更要悲慘和無助。


他們有時候柔聲勸慰只不過是為了麻痹干擾兇犯,避免抓捕罪犯魚死網破,造成更大損失。


我覺得編劇並不是想告訴人們同情罪犯,而是想說人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即使是十惡不赦的罪犯。覺得後面編劇都是在著重講人性而不是犯罪心理 這劇本身就是講惡劣犯罪的,給點正能量只是不想人們被負能量吞噬。


心理性的犯罪 看過之後很大部分 是控制不住地 不是說同情以及可憐 而是 其原因 和應得的結果 看題者怎麼理解了(^_^)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同樣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沒有看過「犯罪心理」這部劇,但是我覺得可能編劇想從另一個層面去解讀這些心理變態者。每一個心理變態者的經歷都是痛苦的,造成他們心理變態的原因可能是家庭,社會,生活等。他們其實是生活的受害者。有些人經歷一些陰影,深淵,還可以繼續向前看。可是心理變態者經歷過這些卻完全變得不一樣了。因為他們偏執,他們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報復。其實說他們可惡的同時,他們也是可憐的。

小女子拙見,隨便看看就好了,只是最近看這類的小說有感。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陳喬恩公然微博表明要把虐狗人士拖死的行為?
如何看待 2017 年一級建造師考試疑似泄題?
有哪些經典的法律漏洞?
中國現行法律是否不如發達國家?
為什麼香港ICAC廉政公署沒有成為東廠西廠?

TAG:美劇 | 法制 | 犯罪心理美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