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民國時期復旦大學沒有出現大師級的知識分子?


半夜睡醒突然看到這個題目……

民國時期,復旦出了很多著名學者比如竺可楨、比如陳寅恪……然而那是復旦中學。那時候,復旦大學比較弱,但是復旦中學還是很厲害的。(這種倒掛感覺像人大附和人大?不過那時候的復旦可比人大差遠了

在民國,復旦是個民辦學校,質量遠不如國立大學和教會大學。復旦的崛起,是源於院系調整,奠定了復旦發展的基礎。

不過說實話,個人感覺,復旦實力的頂峰倒是要到八十年代,謝希德當校長的時候。各種投入,學校的環境等等,都到了一個非常穩定而良性發展的時期。#光是謝希德以校長之尊每年都給好多學生寫推薦信,幾乎有求必應這事兒,就非常少見。也就是在那個時代之後,復旦才算做實了現在的地位。(比如,正是八十年代大批留學生,對復旦的海外聲望有巨大的加分)

最後……引用一位同學的話,都是靠政府,北大這批靠的是民國政府,復旦靠的是本朝政府,這個……


據說我旦在院系調整前就是個野雞大學,功成名就那都是52年院系調整各種吞併之後的事兒


上面一個答案,忘記了一個人,他叫陳望道。從任何角度看,他也絕對是大師級別的,更重要的是,在跟著紅旗走的年代,這個人,遠比任何民國大師給力,如果不同意,請了解一下52年院系調整背後的故事。

附上維基鏈接: 陳望道

另外我想吐槽的是,哪個大學的崛起和政治不扯點關係的,武大川大以前那麼牛,現在都怎麼了?

個人見解。


復旦在民國時期並不怎麼樣,可謂是排不上號(發跡於1952年院系調整),當時上海有名氣的學校是國立交通大學和教會聖約翰大學


正好在寫畢業論文偶然翻到這個問題。復旦原先是私立大學,抗戰辦不下去了轉的國立。私立大學簡單說就是沒錢,圖書館實驗室還有研究經費基本都缺。所以做研究去國立去教會,復旦最早是商科呀會計呀銀行等等,到重慶時還開了茶葉專科支援後方生產...好換錢呀-_-#

不過私立比較開放嘛,早年國立教會的趕學生,有不少被李校長收下了,畢業以後留學回來建新學科什麼...良性發展下去,坦白說我個人覺得如果能按照當年的氛圍發展下來,不僅復旦其他光華大夏等等都不止現在的程度。可惜戰爭了。

院系調整對復旦更重要的一點,我覺得是補全了許多學科,不想清華更多是重要的文科方向被砍了。好多都強調進來的多麼重要……君不見還有不少被調走的嗎……


童第周 192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世驤 192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1934年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

李慶逵 193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院士)。


推薦閱讀:

到底是去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工作?
為什麼有人說「民國時期,是中國大學教育發展的黃金時期」?
現階段的教育,使用平板電腦完全替代紙質教材是否可行?
張代遠門下到底多少人有難言的苦衷?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教學現狀如何?
大學選修課就像是雞肋,聽了收穫不大,不聽又覺得可惜(還有被點到的危險),上課時很多人都在干自己的事情。到底應該怎樣利用好這段時間呢?

TAG:歷史 | 教育 | 中華民國 | 大學 | 復旦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