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有哪些發明或技術是應用簡單而影響極其巨大的?

應用簡單:就是實現極其容易,不需要或者只需要極低檔的前置科技。比如馬鐙,沒鐵木頭都能做;比如牛痘。反例:比如火藥,煉製硝石其實還是挺麻煩的,天然硝石雜質太多也就做個鞭炮。

PS:技術要成熟,突火槍也叫熱兵器,可改變世界的不是它。

有人說衣物,我不太懂,但是織布好像挺複雜的,鞣製皮革好像也挺麻煩,只是人類比較重視,出現的較早罷了。

問題再解釋:前置科技或者實現條件早早的就出現了,需求也現實存在,但是這層窗戶紙就一直沒人捅破,直到幾百上千年後大家才發現,原來這樣就行。


元明時期,曬鹽取代煮(煎)鹽。

製鹽技術史

唐宋以前為淋鹵煎鹽。最初是直接刮取海濱鹹土,淋制滷水。後來逐步發展到在海濱開闢灘場……由鹵成鹽,全用煎法。煎鹽工具,漢代用"牢盆",唐、宋時改用鹽盤。盤有兩種:一為鐵盤,重數千斤,由若干塊鐵板拼成,合縫處用滷水合泥嵌實;一為竹盤,用竹篾編成,上下塗以蠣灰。鹽盤直徑約1丈,深約1尺,平置灶上;灶有7眼、8眼到12眼、13眼,由灶戶共同煎煮。

——總之這個時代要用大量燃料來加熱。

宋元之際,福建實行淋鹵曬鹽,即將淋出的濃鹵放入淺池中,日晒結晶成鹽,大省柴薪。後逐步發展為以磚石砌曬池,或用陶片平鋪池底,以提高鹽質,減少滲漏,謂之坎曬。

——南方逐漸以利用太陽能為主。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長蘆鹽區(包括今河北、天津產鹽區)始有曬鹽。當地鹽戶根據福建的經驗,結合本地區蒸發量大、降雨量小的氣候特點,開始直接用海水曬鹵、曬鹽。最初修築的鹽池,分大、中、小3段。先引海水入大段,隔數日放入中段,最後放入小段,10餘天后結晶成鹽。後來逐漸發展為在近海灘涂上修築多級有落差的蒸發池,將海水戽入最高一級,一面逐漸流下,一面蒸發濃縮,形成濃鹵後,再放入結晶池曬鹽。

——北方也開始曬鹽

不過這個技術原理雖然簡單,但因為要配合社會變革,所以擴散並不快。(鹽業利益豐厚,主導者是最頑固的保守集團,對任何改進方案抱有敵意)許多鹽場甚至到了清代還是煮鹽:

煮海為鹽和板曬鹽_

一百多年前,張謇老先生從浙江沿海引進了板曬法。是用杉木板釘成了一個個的木盤,澆上滷水,只要是晴天,四五 個鐘頭就能曬出雪白旺亮的鹽。不再需要支灶燒鹽了,整千年的煮海為鹽這下子才換成了板曬鹽。

這個進步大大改善了製鹽的效率,尤其是突破了原有的燃料限制。許多沿海蘆葦盪本來是煮鹽的燃料儲備(可見效率多低),現在可以開闢為鹽田或農田:

鹽業的熱約束

早期鹽業多以柴薪為燃料取熱煎鹽,即俗語所云「辦鹽柴為本」。為了儘可能節省燃料成本,灶戶必須將鹽場設在接近山林或葦盪的位置。一旦採伐過重過久,灶戶自然也需要隨之遷轉,從而與遷入地的同行發生齟齬。
明永樂二年(1404),四川永通縣的灶戶經由鹽課司上書戶部,聲稱當地「去山遠,難得薪」,當年僅產鹽83730斤,而附近的犍為縣「福泉、保通二井」由於「水鹼薪便,一歲可得鹽十萬餘斤」,希望將鹽場遷至該處,「就彼開煎」。犍為縣灶戶獲知朝廷下旨允准後,群起上書反對。兩地自此交章爭持,矛盾不斷。  煎鹽燃料不僅會造成鹽戶與同行的齟齬,而且也是鹽業管理機關與其他衙門利益衝突的根源之一。在一些海濱鹽場,稱為「牢盆」的煎鹽大鍋需要大量葦盪作為燃料。灶戶「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如果葦盪淹沒或被墾為農田,鹽業生產也將無以為繼。
萬曆三十三年(1605),一份來自督理兩淮鹽課御史喬應甲的奏摺發往京城,內容是敦請朝廷關注當地葦盪屢被開墾的情況,查辦相關衙門管理不力的責任。在呈給朝廷的奏摺中,喬不無焦慮地寫道,當地本有一條范公堤將「糧田」和「盪田」分隔東西,種糧農民不得墾種葦盪之地。但「不知起自何年、何人,私行開墾。初則數畝,漸至數頃。而今什百千萬,不可計數矣」。
他指責分管田賦的「不肖」官吏支持了當地農民對盪田的開墾,目的在於「貪富豪三厘之租」。為避免「鹽辦於灶,灶依於場;場之既去,草從何生?草既不生,鹽從何出」的產業困境,支持墾荒的地方官理應為此付出政治代價。
煎鹽對燃料的消耗是極其驚人的。乾隆《兩廣鹽法志》記載,滷水一貫被業鹽者視為「鹽之精液」,但要「瀝鹵上鍋,用柴草煎煮五六時」,方可成為能夠對外發售的熟鹽。據學者劉正剛推算,在明清時期的廣東,鹽丁用鐵鍋煎煮熟鹽,每斤需柴草五斤左右,用竹鍋煮鹽,每斤耗柴草約三斤。若無充分的燃料保障,再高明的灶戶也難免束手。
在賴鹽為業的地區,柴薪採集造成童山濯濯的例子並不鮮見。川滇兩省素稱井鹽要地,熱能危機迫使地方官主動介入當地生態系統,以維持煎鹽燃料的供應。乾隆年間,擔任雲南琅鹽井鹽課提舉的沈鼐上奏清廷,稱當地燃料告急,「不惟樹木砍伐一空,且將樹根挖掘殆盡」。一些灶戶被迫增加工本,向他處購買煮鹽柴薪,經營「不免拮据」。他希望皇帝允准業鹽者就近種樹,以備日後樵採之用。

但是,曬鹽是直接利用太陽能,煮鹽是先通過植物光合作用轉換太陽能,再用爐灶燒水。兩者之間起碼差了一個光合作用效率——100-300倍。所以,最終效率壓倒了一切:

明代官員徐光啟在其著作中詳細陳述了改煎為曬的好處。他認為,江淮一帶民居日多,原來用於煎鹽的葦盪多被居民作為生活燃料填入灶膛,海岸退縮後的鹽灘也被墾為稻田。當地灶戶若能改煎為曬,「不用煎熬,所省柴薪無數」,製鹽成本自然有所下降,「江淮浙直民灶,咸被其利」。
在徐光啟看來,因此受益的不僅僅是當地灶戶,還有食鹽民眾。因為過去鹽價「每引不過三四錢,近時貴至一兩之外,此何故?為薪貴也。今不用柴薪,又免煎煮,鹽價可減三分之二;即不然,亦當減半矣」。
在明代手工業巨著《天工開物》一書中,作者宋應星單辟「作咸」一章,詳細記述了以日光曬鹽的技術細節。他列舉了「潮墩」(即海濱地勢較高處)、「草盪」(即海濱地勢較低處)等三種鹽田的引水曬鹽法,稱當地鹽業「功在晴霽,若淫雨連旬,則謂之鹽荒」。

相關回答:

有哪些原理簡單,但是設計精妙的機械結構?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工作被效率更高的機器搶了是什麼體驗? - 計算機 - 知乎


椅子。

最早的中原人都是跽坐(跪坐在席子上),東漢末年由胡人傳入馬扎。

我們的祖先籍此發明出凳子,沿用了幾百年。

粗笨的凳子當然不是上層貴族們的選擇,看看唐太宗這時候坐的什麼。

《步輦圖》

到了唐代中期,中原人才演變出了有扶手有靠背的椅子,不過並未普及開來,這張是唐玄宗時期的《唐宮仕女圖》。

下面是五代時期的《韓熙載夜宴圖》,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候椅子在上層社會中已經流行開來。

至於椅子的真正普及,那是在北宋時期才開始的,下面這張是北宋白沙墓的壁畫。

椅子的普及讓人們的生活空間拔高了一截,高坐起居不僅對此後中國建築的發展產生深遠意義,更是文明的一大進步。當然,「垂足而坐」在早期是禮崩樂壞的表現,大概這也是椅子的發展普及如此緩慢的原因吧。上圖韓熙載盤坐在椅子上並不是他坐累了......早期的椅子椅面寬大,也是為了方便盤坐。


用火和製造石器。

以前寫過一個回答:北京猿人是怎樣佔領洞穴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252990

如果沒有火和石器,在尋找居住地方面,北京猿人可能都搶不過鬣狗


我想說水泥的發明。發明及其簡單,就是把土和石頭放一起燒,最後得到強度。

儘管如此,水泥的出現重塑了現代文明。現在城市的發展可以說水泥居功之首。沒有它的發明,人們不可能住高樓大廈,城市圈根本無法形成。而城市圈是現代文明的主要形態之一。

居然得到了輪子哥的贊同,受寵若驚 @vczh。


我覺得輪子的發明,可以算是一個


阿拉伯數字


水車


避孕套——讓數以億計的人得以享受健康安全的性生活。


車輪。

這是生產力的巨大進步。 對比一下,美洲沒有車輪。


自由槍機原理。近代的武器再也沒有比這個原理簡單的了,但是卻能讓低威力彈藥高速發射。


拉鏈(zipper)

二十世紀對人類最實用的十大發明之首——美國《科學世界》雜誌評(2007)

1893年,一個叫賈德森的美國工程師,研製了一個「滑動氏沒緊裝置」,並獲得了專利,這是拉鏈最初的雛形.這項裝置的出現,曾對在高統靴上使用的扣鈕扣鉤造成了影響.但這一發明並沒有很快流行起來,主要原因是這種早期的鎖緊裝置質量不過關,容易在不恰當的時間和地點鬆開,使人難堪.
1913年,瑞典人桑巴克改進了這種粗糙的鎖緊裝置,使其變成了一種可靠的商品.他採用的辦法是把金屬鎖齒附在一個靈活的軸上.這種拉鏈的工作原理是:每一個齒都是一個小型的鉤,能與挨著而相對的另一條帶子上的一個小齒下面的孔眼匹配.這種拉鏈很牢固,只有滑動器滑動使齒張開時才能拉開.
拉鏈最先用于軍裝.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軍隊首次訂購了大批的拉鏈給士兵做服裝.但拉鏈在民間的推廣則比較晚,直到1930年才被婦女們接受,用來代替服裝的鈕扣.
拉鏈是在1926年獲得現在的名稱的.據報道,一位叫弗朗科的小說家,在推廣一種拉鏈樣品的一次工

——引自百度

如今,拉鏈被廣泛應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用在錢包,保證硬幣都掉不出來。

用在上衣,有效的抵禦風吹,大幅降低生病概率。

用在旅行箱,保證隱私、安全。

……

就是這麼個不起眼的玩意兒,為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附:

美國《科學世界》雜誌評出的二十世紀對人類最實用的十大發明

1.拉鏈

2.集成電路

3.飛機

4.飛艇

5.水中呼吸器

6.石膏繃帶

7.尼龍

8.火箭

9.電視

10.電冰箱


喝開水

在顯微鏡發現以前,人類根本沒有微生物的概念。而很多傳染性的疾病比如霍亂,痢疾往往是由被病菌污染的水源引起的。

對於歐洲人來說這無疑是致命的,因為他們沒有喝開水的習慣,尤其在羅馬帝國覆滅之後,人們沒有財力和精力去修建水道來供應乾淨的水,只能喝聚居地旁的生水。而居住地旁的這些水源受到糞便,屍體的污染,會成為傳染病的源頭。歷史上歐洲爆發過多起霍亂,想必飲水習慣是主因之一。

而在東亞,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可能是茶文化的要求,只要稍有條件,人們總是喜歡把水燒開再喝。燒水可以說是那時候人類僅有的幾種對抗病菌的有效手段。或許第一批開始燒水的古人從來沒有想過,僅僅是燒開一壺水這麼簡單的事情,背後隱藏的生物學知識需要人類花費好幾百年來探尋。古代的中國也有很多瘟疫橫行,但毫無疑問喝開水這個簡單的習慣暗中拯救了無數人。

我想燒開水喝開水這種簡單的舉動顯然符合題主應用簡單技術成熟的標準,(這群喝開水的)人類根本沒有任何生物學和傳染病學的知識,就已經通過燒開對飲用水進行了極為有效的消毒措施。至於究竟拯救了多少人,實在沒有平行的時空來驗證,還望仁者見仁。


火藥。

發明火藥的人是我們遠古時期的老同行,煉丹術士。當然他們的初衷絕不是為了把誰炸死,而是為了煉成金丹取悅聖上。畢竟身為帝王,坐擁托國之富,個個恨不得能向天再借五百年。

於是術士們煉啊,煉啊,小續命丹沒煉出來,卻把煉丹爐弄炸了。而且連續爆炸了幾次。於是煉丹術士發現了其中的奧秘,這是黑火藥最早的雛形。

煉丹本身是個很複雜的事情,然而將它分解開來,就能發現很多樸素的化學理論。譬如濕法冶金,合金鑄造,氧化還原,或者黑火藥的製作等等。黑火藥的製作符合題主所說的「應用簡單」,其實就一句話,一硫二硝三木炭嘛。

當時黑火藥的衍生物不過是煙花之類的。當時的爆竹是真正的竹子燒得爆裂,我們現在所說的爆竹,當時叫「炮仗」。後來有了火槍,但是裝填起來很麻煩,比諸葛連弩差遠了,甚至連普通的弓箭也不如。火炮也有了。

而西方的國家對火藥的重視則比我們高得多。若干年後,火藥被廣泛應用於戰爭,讓無數的人流血喪命。一個普通持槍士兵能輕鬆殺死受過多年訓練的騎士,戰爭的格局開始發生巨大的變革。

火藥,可謂是「應用簡單」而「影響極其巨大」了。


筷子。吃米飯夾豆子吃麵條都可以(喝湯時筷子也可以起到作用啊!)。簡直不要太強大。

西方人要刀要叉要勺子,簡直不要太麻煩。

印度人更逗,上廁所不用紙用手,吃飯也直接用手抓,簡直不要太幽默。

每當拿起筷子時,我就堅信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


輪子~~


集裝箱……


必然是輪子啊,加快了世界前進的腳步啊


搓衣板。


竟然有人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真要我說,應用簡單影響巨大,古今中外,按照現在的技術來說,晶體管絕嗶應用簡單,影響巨大。

原理超簡單,每個人一聽就懂,一個晶體管就相當於一個水管開關,晶體管有2種類型,一種是正壓導通,一種是負壓導通,相當於一種往左邊擰和往右邊擰開關。打開和關閉就是兩種狀態,與二進位結合推動了電腦的產生。(請不要和我討論高阻態)。

晶體管這東西我最早知道的時候是應用在收音機的,這個時候是相當於一個濾波器,專業術語是解調器,就是只讓有用的聲音發出來,沒用的聲音就過濾掉。

然後就是各種電子開關,再然後就是101010的數字技術,你現在用來看知乎的手機或電腦,裡面就是有無數微型的晶體管集成在裡面,CPU,內存,硬碟,現在的LED燈好像原理不同,但是開關也是晶體管的原理。

話說前面有沒有人說到開關這東西,晶體管是電子開關,物理開關就像古代的城門,也是原理簡單,應用廣泛的。


十進位計數法,不知是否符合簡單的定義。


推薦閱讀:

許多人說,學好工程力學就是學好數學,大家怎麼看?
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現在是不是工科裡面最慘的?
商品房外牆施工有哪些工序,這樣的效果是否是正常的?
工業革命前的重要發明都是中國人做出的嗎?
碩士研究生岩土工程專業學什麼?

TAG:歷史 | 發明 | 社會 | 工程學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