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被斷頭的瑪麗王后?

歷史太醜化,而《絕代艷后》太洗白。 想聽聽客觀的觀點。


題主說的絕代艷后是鄧斯特那版么……扔了吧,看看法國人自己拍的那版,卡琳娜·瓦內薩主演的。劇本主要改編於瑪麗的歷史信件,從拍攝手法到服飾場景都要比美國版還原歷史,而且視角相對客觀。到底是本國人的紀錄片,和嘩眾取寵的美版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

卡琳娜的小瑪麗真是美死啦,有種甜美純真的風華絕代,一點也不騷氣,眼睛圓圓的特別可親,像一整枚甜蜜糖果。確實是被奧地利皇室寵著一路長大的任性小公主的模樣。

她就是溫室里培育的花朵,對現實(尤其是政治)適應性很差,既沒有天賦的政治頭腦也沒後天培養出什麼政治素養,14歲嫁到法國時連法語都不太會說,如果不是這樣的出身,在那個年代的法蘭西大概都不一定能成功活到38歲。和興趣就是當鎖匠的路易十六不一樣,她對當時的流行、時尚、藝術的敏感性很棒,而這些東西都需要大把燒錢來支撐。所以說瑪麗鋪張浪費奢侈無度,這個是沒什麼疑問的。

但是說法國的財政被她搞壞了這種事就……放心吧一個女人再怎麼買衣服買首飾裝飾宮殿也不會搬空國庫的,除非國庫里本來就沒錢。就是這樣。法國的財政從路易十四開始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路易十五沒能解決這個問題還弄得更糟——自己包了多少情婦反而沒錢嫁女兒,連路易十六的婚禮都是借錢辦的——剛繼位的路易十六更不能。所以花錢無度的小瑪麗撞上了槍口。其實她沒嫁來做皇后,法國人的日子一樣好不了。

瑪麗的醜聞或者統稱黑點不外乎那幾個:政治方面說她叛國(在兩國戰爭期間泄露本國情報給母國奧地利)和反對法國大革命維護君主制;生活方面說她浪費奢侈(這個說過了)淫蕩亂倫(傳聞和瑞典貴族菲爾遜有糾葛/與兒子亂倫);當然還有,流傳最廣的不吃麵包為啥不吃蛋糕這句話。

浪費奢侈這個不用說了,大部分都是真的。但是項鏈事件這個大丑聞至今存疑,我個人傾向於瑪麗在這件事里是無辜的。一個原因上面有答主說過,路易十六原本是要自己送這串項鏈給瑪麗的,是瑪麗自己拒絕了,所以不太可能她自己後來還專門偷偷摸摸去要;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這串項鏈原本是路易十五給自己的情婦杜巴莉夫人準備的,而瑪麗和杜巴莉的關係是歷史聞名的差,瑪麗這輩子一共只迫於母親的教誨勉強和杜巴莉說過一句話(「今天人真多啊~?」),以她這公主脾氣,要她買給杜巴莉準備的項鏈?這個人設崩了啊喂。

當時的法國最高法院也裁定王后無辜,但民眾不信啊。參考一下天朝現狀,有吃有穿還喜歡罵罵上頭,何況當時快活不下去的法國人,有個鋪張浪費的外國女人在花錢,如果拿她泄憤都不許也確實難為。所以瑪麗的形象在這件事後一落千丈,到死都沒扳過來。

(真是可惜了當初嫁過來時法國人愛得要死的好皮囊

淫蕩亂倫,嗯這個大部分都是革命需要的髒水,可以理解。菲爾遜這回事可能有一定的真實性,瑪麗和他關係確實不錯,他在大革命時期也確實冒著危險幫助路易十六一家逃亡。畢竟路易十六為人木訥,一輩子就一個開鎖的愛好,和熱愛舞會派對的小瑪麗在興趣方面合不來,所以品味近似興趣相符的菲爾遜和年輕小王后談得來是很正常的事。至於他們有沒有超出友誼的發展那隻能見仁見智了。不過瑪麗的緋聞情人除了菲爾遜也沒有其他人,撐死了也就算不貞,和淫蕩差得還是遠了點。

至於和兒子亂倫,PASS,這個髒水太套路了。瑪麗在接受最後審判時一直很鎮定,有問必答,不卑不亢。只有聽到指控她性虐待唯一的兒子——路易查理時她閉口不言,控訴人幾次提醒她,逼迫她回答這個問題,瑪麗終於情緒激動得渾身發抖,說:

我之所以不回答是因為人類的天性,拒絕回答這樣一個對母親無禮至極的指控!我呼籲所有在場的母親給我這項權利。

SO這事兒真不真……你們自己去判斷吧。

至於反對法國大革命,這個當然是真的,從歷史上來說這是她唯一沒有疑問的罪名,畢竟阻擋了歷史潮流(×。她從小接受的就是君權神授的思想,老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人,當了四十年的女大公。要是一個政治嗅覺敏銳的優秀政客可能還權衡一下利弊,一個沒有政治遠見的小公主點頭認可貴族和泥腿子生而平等……算了吧她也沒那個覺悟啊,雖然我想她其實也不CARE這個(。

她一直都天真無邪不諳世事,法國中下層的現狀她看不到,也不關心,她對法國人民的印象就是嫁來那天民眾對著她歡呼。但是情勢至此,革命需要仇恨,需要民眾對皇室的怒火,鋪張浪費又三觀不合的瑪麗當然比老實巴交的路易十六更適合當靶子。而對於瑪麗來說,大革命就是一場針對她的家庭的暴動,摧毀了她的生活,顛覆了她的人生。她沒能力也不願理解人權宣言,何況大革命本身包裹了太多人性醜惡的東西。

↑這句話真是……事後看看特別的諷刺。

瑪麗·安托瓦內特太過嬌弱,對現實變更的適應性差得堪比豌豆上的公主,但又堅韌得過分,斷頭台在前還和人道歉。她真是一個特別傳奇的小公主,別樣意味的風華絕代。路易十六如果不當個國王做個鎖匠大概會更有意義一些,但是小瑪麗不同。她只能是奧地利最寵愛的小公主,法國最奢華的王妃。如果小家碧玉出身,她也變不成如今這樣,悲劇又燦爛奪目。

她是一個在純粹的人性意味上很完滿的女人。社會性質的東西她不在乎,公主的義務王妃的責任政治家的素養等等等等,所以她付出代價。作為她30多年奢華人生的交換品,你不能說不值得。

茨威格怎麼說的?

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題主,從我自己這些年學歷史的角度出發,答得不好還請輕噴。

Marie Antoinette是風華絕代的女子,這點是所有史學家公認的。在十八世紀的歐洲貴婦圈子裡,她絕對是貂蟬級別的人物。請看下圖:

即便是放在今天,這樣的容貌也絕對是模特級別。

這樣的女子如果放在窮人家,可能會嫁給某個鐵匠然後默默無聞一輩子,也可能嫁給某個侯爵公爵王子然後書寫一段童話故事,但是,生於皇室,就是她的不幸。11歲就被奧地利宮廷當做政治犧牲品賣給了法國,拖到14歲結了婚。21歲就生下了第一個女兒。

她深鎖皇宮,那個年代沒有電腦沒有遊戲機,打牌也找不到人(會落下把柄),看書也被認為是無理的要求。(中世紀貴族婦女的生存狀況可以參考電視劇《權利的遊戲》)。而且作為奧地利宮廷的政治犧牲品,當時的法國反奧情緒極其嚴重,她的丈夫路易十六和身邊重要的幾位部長及官員也是堅定地反奧派,這讓她一名奧地利女子在法國的政治政策上完全沒有任何發言權。這樣的環境下,她唯一的樂趣無非就是購物,不停地購物,以加強自己的存在感。

1778年的時候出了項鏈事件。這件事我們課上曾經辯論過,苦於沒有證據,我們既不能證偽,也無法證實。這才是歷史最真實的情況——線索大多數都消失在時間的長河裡,想從長河裡打撈出的一點點線索推出全部的歷史事實是很難的。但是至少我所在的小組認為,瑪麗在這件事里是被誣陷的,因為之前路易十六已經打算送給她這個項鏈,她自己拒絕了。而瑪麗的性格來看,她不是說了話會反悔的人。然而那個時候大眾媒體還沒有現在的程度,大多數民眾還是認為是瑪麗盜取了項鏈,導致波旁王朝君主政體的聲譽直接滑鐵盧。

然後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來的故事咱們都知道了。

可以考證的歷史資料顯示,瑪麗的家庭教育非常好,雖然她的家庭教師有點寵愛她,但是她的母親波西米亞女王瑪麗亞·特蕾西亞對她的教育還是充分的,儘管正規場合要遵守禮儀,但是私下裡,瑪麗一家的環境還是其樂融融的,其父母及其享受家庭生活,並且讓瑪麗也享受到這種天倫之樂。這樣來看,瑪麗並不是一位擁有悲慘童年導致心理畸形的病態女王,不存在報復心理。

P.S:瑪麗女王的經典名言就是如果沒有麵包了,為什麼不吃蛋糕呢?這點我敢說,歷史上瑪麗女王沒有說過這話。是後人將憤慨宣洩在這位王后身上的污衊之言。這句話最早有記錄的是讓盧梭的傳記《懺悔錄》,而這部傳記已經被史學界定義為非常不嚴謹的傳記,幾乎沒有歷史參考價值。


200多年來,瑪麗·安托瓦內特皇后一直是個謎。

在歐洲皇室貴族中,從來沒有一位皇后被如此批判又被神聖化,被人稱讚又被人侮辱,被追捕又被渴望。

當歷史學家們都在詬病這位「赤字皇后」時,卻鮮有人熟知她的另一面——對藝術和生活的獨到見解。作為「洛可可皇后」,她詮釋著真正屬於皇室宮廷的藝術,藏嘉今天就來告訴你,真正屬於瑪麗皇后的美學意味。

《手持玫瑰的瑪麗皇后》維熱·勒布倫

關於瑪麗·安托瓦內特,傳記作者茨威格曾經用一句話牢牢釘住了她的一生:

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的饋贈,早已暗中標好了價碼……

從童床到同床

一出生,上天就賜予了瑪麗最優渥的條件——父親是羅馬帝國的皇帝,母親是擁有三頂王冠的Maria Theresia女王。作為女王最小的女兒,也註定了她將成為政治聯姻的工具,和親。

年幼的瑪麗,早已展露了自己身為皇室貴族的特質。她舉止優雅,活潑大方,待人親切溫柔,另一方面,她又驕傲任性,反覆無常。

《奧地利公主肖像》

左為瑪麗·安托瓦內特,右為瑪麗·卡洛琳娜

她在美學、藝術方面有著過人的天賦,甚至吸引了音樂天才莫扎特。年僅6歲的莫扎特曾在一次宮廷舞會上,對當時7歲的瑪麗小公主求婚,雖然說童言無忌,但也成為了世人津津樂道的趣聞。

瑪麗最終還是迎來了自己逃不開的命運,遠嫁法國。在奧地利和法國的交界邊境,年僅15歲的瑪麗,第一次見到了的丈夫,只有16歲的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肖像》

從奧地利的童床,到了兩個人的同床,剛成為太子妃的瑪麗與毫無經驗的路易十六,沒有性生活的婚姻甚至持續了多年。路易十六的生理缺陷,令她無法生育。不明真相的貴族和民眾指責她不能為法國生下一個王位繼承人。

《奧地利大公拜訪路易十六夫婦》

(實在看不下去的小舅子跑來訓妹夫了……)

雖然路易十六努力在其他方面彌補,給予她最好的幸福和待遇。但是嬌生慣養的公主在異國他鄉被如此對待,瑪麗只能在夜深人靜時暗中垂淚。像打開了潘多拉寶盒一樣,她的性情開始了變化……

電影《絕代艷后》

被打開的潘多拉寶盒

瑪麗剛來到法國,貴族們競相饋贈華服和珠寶,討好這位未來的新皇后。可是,瑪麗都一一拒絕了,珠寶和服飾只是對自己的點綴,她不想像杜巴莉夫人,那位路易十五的情婦一樣如此花枝招展,招搖過市。她渴求的只有路易十六對她的愛。

電影《絕代艷后》

隨著路易十五的去世,瑪麗正式變成了波旁王朝的皇后,可她卻在嫉妒、嘲笑、痛苦中不停掙扎。當那隱秘在心中的潘多拉被打開,她開始將這些不幸投身於享樂之中。愧對她的路易十六,也放縱自己妻子的玩鬧。瑪麗一生最為奢靡享樂的生活就此展開。

在貴族間的活動中,總不會缺少瑪麗的身影。舞會、賭博、歌劇、賽馬……午後時分更是大快朵頤,品嘗著世界上最頂尖的甜膩蛋糕。瑪麗有時候甚至忘了自己的皇后身份,在深夜偷偷出宮,在化妝舞會上與風流倜儻的軍官調情。

電影《絕代艷后》

享樂的活動只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瑪麗被讚賞最為著名的稱號,還是那個「洛可可皇后」的頭銜——18世紀法國巴黎的時尚教母。

皇后從來不追趕時尚潮流,因為她的存在本身就是時尚。

瑪麗皇后與她的豪華裝扮

雖然在服裝上,瑪麗並沒有做出什麼「發明創造」,因為宮廷的禮儀,對於禮服標準的要求,讓她無法盡情設計出自己理想中的服裝。但她卻另闢蹊徑,將18世紀最為普通的禮服搭配出了更為誇張迷人的效果。當然,一天四套,和現在的巴黎秀場如出一轍。

而人們所熟悉的那個高聳髮型,其實從路易十四這個風流皇帝開始已經流行於皇室貴族之間,只是瑪麗所做的,將髮飾和假髮的高度達到了歷史新高。

瑪麗皇后的假髮造型(珍珠、蕾絲、緞帶、寶石、玫瑰)

蝴蝶式、花園式、森林式、海浪式……在瑪麗令人眼花繚亂的髮型上,珍珠、緞帶、鮮花、羽毛、水果、甚至是一艘小帆船模型,都成為了頭髮的裝點。髮飾高度有的達到了兩英尺,以至於當時有人戲謔道,這種髮飾肯定會引起建築領域的革命,因為卧室的門和戲院包廂的天花板都要抬高。

瑪麗皇后的各式造型

作為凡爾賽的頭號模特,只要瑪麗穿什麼款式,那麼這一季貴族們的時尚潮流也會跟隨她而變化。看看現代的時尚圈,好像也沒什麼變化。

瑪麗在她的裝扮上,就好像坐在兩個世界的交界:一個是宮廷僵化刻板的世界,另一個是時尚流行的前線——前者引導她去循規蹈矩,而後者則讓她表現出了一個女人的個性。然而作為皇后,她是不幸的,因為這是不能被容忍的。

《瑪麗·安托瓦內特與沙龍展》

瑪麗的奢侈生活最終還是觸怒了當時的窮苦的貧民階層。在巴黎底層,人們戲謔地稱她為「赤字皇后」。

瑪麗和那個時代的所有女人並沒有什麼不同,追求通往幸福的道路。唯一的不同,是她享受極盡奢華的代價,就是永遠無法擺脫皇室的牢籠和聯姻的囚禁。其實,一個女人再怎麼買衣服買首飾裝飾宮殿也不會搬空國庫的。

除非,國庫里本來就沒錢,法國財政困難其實是從路易十四修建凡爾賽宮就已開始,與瑪麗皇后並沒有直接聯繫!

凡爾賽宮全景

被斬斷的幸福之路

路易十六登基後,根治了自己的生理缺陷。瑪麗終於誕下了一位健康的小公主。成為母親後的她,不再留戀各種化裝舞會,而是搬進了凡爾賽宮內的大小特里阿農宮。

那幢用青色石灰石和玫瑰大理石建造的建築物是路易十六送給妻子的加冕禮物。瑪麗按照自己的品位對周邊的宮殿進行大規模改造。在這裡,她和女兒一起穿著白裙子,在陽光下照顧著一群雞鴨和滿地花草。

《瑪麗·安托瓦內特和兩個孩子》

剛開始收穫幸福的瑪麗,還沒享受夠天倫之樂,就捲入了宮廷內鬥的紛爭與仇恨。嫉妒化身的公爵夫人污衊皇后偷竊了紅衣主教的珠寶,雖然不是瑪麗所為,但是路易十六的一味包庇,致使瑪麗在貴族和平民階層的評價一落千丈。

雖然她的摯友,女畫家伊麗莎白·路易斯·維熱·勒布倫為她繪製了一幅畫像《瑪麗·安托瓦內特皇后和她的孩子們》,想要通過繪畫中母性的詮釋, 來洗白瑪麗被惡意醜化的形象。可是比起不幹政事的路易十六,瑪麗奢侈的生活更容易被作為目標,來抹黑法國皇室的整體形象。

《被押赴刑場的瑪麗皇后》雅克·路易·大衛

隨後,革命的火焰燃燒,暴動的人民攻佔了巴士底獄,打到了凡爾賽宮。國王和皇后雖然想要逃跑,卻在最後又被人們抓捕。

《面對暴徒闖入的瑪麗·安托瓦內特和她的孩子》

路易十六依舊是如此懦弱,同意著反叛者一系列廢除王權的要求,想要在叛軍手下苟活。

但瑪麗不是。

她顯示出了出人意料的堅定和倔強,絕不妥協取締王權這一決定,採取了各種她能想到的措施去阻擋這一切。在那時,她被政治家們稱之為「王室中的唯一一個男人」。

瑪麗甚至是向自己的娘家,奧地利王室尋求救援,以出賣法國情報的方式。這一系列行為被憤怒的法國人民發現,末路皇后以叛國罪被送上了斷頭台,結束了她的一生。

《登上斷頭台的瑪麗·安托瓦內特》

就如開頭所說,一切命運的饋贈都是有償的,而瑪麗,用自己的生命,支付了這筆,名為「幸福」的人生。

世界沒有如果

如果她生在商人之家,肆意揮霍有何錯?如果她誕生在裁縫家庭,在服裝造型上詮釋藝術的真諦又何妨?如果她只是一個平民少女,追求幸福不會有人來干預!

但是,世界沒有如果。她還是那個身居高位的皇后。

《瑪麗·安托瓦內特皇后》維熱·勒布倫

瑪麗的人生有如糖衣包裹著的毒藥,入口甜美,但是內在苦楚又有何人知。在瑪麗行刑前,她曾經在寫給姐姐的信中寫下這麼一段話:

毒藥已經不是這個年代的專利了,現在的人擅長用的是誹謗,這種方式殺人更加行之有效。

他們可以肆意詆毀最簡單純潔的東西。

他們蒙蔽那些善良的資產階級,煽動那些無知的民眾。

我們被描述成肆意殺害巴黎民眾,嗜血成性的暴君,而我們只是毫無權利的囚徒,只想用我們的鮮血,換回法蘭西的幸福。

——摘自《 la véritable histoire》

正如瑪麗所說,無論她做了什麼,只是因為站在高處,因為是皇室,因為揮霍、荒淫,所以她是有罪的。無限膨脹的民意,讓所有暴民覺得自己所做是正確的,把做盡壞事的惡女皇后送上斷頭台也是無可厚非。

可悲的是,在打著民意旗號的民主制在拿破崙眼中不值一提,法國最終又回到了帝王制,這難道不是最可笑的笑話嗎?

電影《絕代艷后》

歷史的必然性,使得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如此合情合理。而瑪麗,只是在這條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不識得人間疾苦的人生,反而讓她能夠肆意去追求所有美和享受,這份嚮往在每一個女性內心中其實都有,但是瑪麗將這種追求表現得更為明顯而已。作為貴族的尊嚴,讓她在面對叛軍的質疑和審問也絕不低頭,至死都保持著皇后的倔強。

在瑪麗生命的最後一刻,當她走上行刑台時踩到了劊子手的腳,她還在向那位先生行禮致歉:

「抱歉,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

她在最美的時刻,走向了覆滅……

《手持玫瑰的瑪麗皇后》維熱·勒布倫

在瑪麗的肖像中,你會發現多幅肖像都出自於同一位畫家之手,而且這位畫家還是一位女性藝術家。

微信公眾號:藏嘉


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英文版:

Lightly, caressingly, Marie Antoinette picked up the crown as a gift. She was still too young to know that life never gives anything for nothing, and that a price is always exacted for what fate bestows. She did not think she would have to pay a price. She simply accepted the rights of her royal position and performed no duties in exchange. She wanted to combine two things which are, in actual human experience, incompatible; she wanted to reign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enjoy.----Stefan Zweig

感覺中文翻譯更有詩和遠方的意境啊哈哈哈~~

具體怎麼評價她~ 參考作者的書 Stefan Zweig, Marie Antoinette; The Portrait of an Average Woman


哇!…題主不會也是作業吧……

最近剛好在寫瑪麗皇后的論文,樂意給大家提出一下自己的看法。

瑪麗皇后出生優越,性格樂觀天真討喜,但童年時期極不上進,倦於學習,缺乏必要的政治素養和王妃應該具有的責任感。她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項鏈事件」使得王后形象受損。

在三級會議召開以前,雖然國內形勢正在一步一步惡化,但是瑪麗王后並無任何危機感,舞會、好看的衣服,情夫…好看的皮囊和巨大的開銷讓世俗對她的成見愈加愈大。

1788年春,法國旱災災情嚴重,由於缺乏足夠的人力和物資緩解災情,導致國內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王室奢華的生活使社會矛盾愈加尖銳。三級會議被迫召開,然而王室並沒能成功調和平民與貴族之間的矛盾,國庫虧空情況並無任何好轉,王權受到質疑,憤怒的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王權跌落神壇,《人權宣言》的頒布使法制,自由,平等等基本原則確立,各政治黨派走上政治舞台。此時的路易十六像往常一樣軟弱無能,接受新興力量的各種要求(包括退位)。

但瑪麗王后不是。

她顯示出出人意料的堅定和倔強,絕不妥協取締王權這一決定。「王室中的唯一一個男人」

當時的政治家米波拉這樣評價道,她採取了各種她能想到的措施去阻擋這一切,尋求本國貴族的幫助,失敗;策劃兩次逃跑,被抓;最後她向奧地利王室(娘家)出賣法國的軍事情報(當時兩國正交戰),企圖在奧的幫助下鎮壓法國軍隊,被憤怒的法國人民發現,以叛國罪送上了斷頭台。死前還被冠上與自己最小的兒子通姦的罪行。

她真的沒有任何的政治頭腦,自幼受君權神授思想的影響使她本能捍衛王室的統治地位,雖然她的反抗也只是以卵擊石,她的夫君在她之前死了,她的幾個孩子雖未上斷頭台,卻在現實生活中受盡凌辱。

她生活前半段是優渥的,無憂無慮的,但也是渾渾噩噩的;生活的後半段是恥辱的,痛苦的,但也是讓人震驚的,可以說直到最後死亡,她也未真正低過頭,始終維持著王后的尊嚴。

總結一句話:…一個無知女人在歷史進程中的犧牲品。


看到有同學給出了英語的茨威格那句話的出處:

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但是,茨威格是奧地利作家嗷~原版是德語的~專門去查了茨威格全集德語版裡面的原文:

Mit ihrer leichten, t?ndelnden Hand fa?t Marie Antoinette die Krone als ein unvermutetes Geschenk; noch ist sie zu jung, um zu wissen, da? das Leben nichts umsonst gibt und allem, was man vom Schicksal empf?ngt, geheim ein Preis eingezeichnet ist.

Zweig, Stefan. Stefan Zweig - Gesammelte Werke: Die Ungeduld des Herzens, Schachnovelle, Brennendes Geheimnis, Marie Antoinette, Der Amokl?ufer, Maria Stuart, Sternstunden ... Werke bei Null Papier 4) (German Edition) (Kindle 位置 41099-41101). Null Papier Verlag. Kindle 版本.


瑪麗是一個生不逢時的倒霉的人。雖說她確實生活奢侈,花銷很大,但是就如高票答案所述,即使她再熱衷於買買買也是無法把法國這樣規模的國家國庫揮霍掉的。

問題的根源始於從路易十四時期就開始萌芽,到路易十五一朝完全爆發的國家的政治經濟問題。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瑪麗只是自己爺爺路易十五的背鍋俠,十六的政治素養雖說也比較薄弱(比如處理三級會議問題時採取的方式就很失敗),但是起碼比「死了之後哪裡管洪水滔天」的路易十五強多了。瑪麗的政治素養也很一般但是這也不是她自己的鍋啊,畢竟特蕾莎女王對她的期望就是當一個美美噠的小公主,也是按照這個模式培養自己女兒的。畢竟不是誰都能有美帝奇王后(Catherine de Médicis)那樣的政治手腕啊。

現在大家說起法國,說起巴黎,總會想到藝術、浪漫、時尚、奢靡等等文藝的風格。其實在剛開始看法國史的時候我很奇怪的,因為巴黎動不動就巷戰,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染著鮮血,這樣的國家怎麼會和那些文藝的詞語搭上邊呢?就是因為來自佛羅倫薩豪門的美帝奇王后16世紀嫁到法國以後,給當時土氣的法國帶來了美食(來自佛羅倫薩的廚師班底作為自己的陪嫁)、時尚(美帝奇王后對細腰的蜜汁熱愛)。之後熱愛藝術的弗朗索瓦二世、將洛可可發揚光大的杜巴莉夫人、舞會狂魔瑪麗王后、時尚先鋒歐仁妮皇后等人將巴黎從血與火之城變成了現在文青心中的藝術與時尚之都。

所以我覺得很多關於瑪麗的段子(比如著名的「蛋糕和麵包」)都是後世為了塑造一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妖女形象破的髒水(類似妹喜、妲己)。命運將她推上了法國王后的位置,那個年代的貴族普遍生活比較奢侈,如果她只是嫁給了一個普通的貴族(就像她的某幾個姐姐)那樣,可能會安穩幸福的度過一生。歷史記載她也只會是因為她是特蕾莎女王的女兒。


當時看了絕代艷后很多遍,Marie Antoinette小時候在奧地利受盡了寵愛1755年11月2日出生在維也納霍夫堡皇宮。她被取名為瑪麗亞·安東尼亞·約瑟芬·約翰娜,瑪麗亞是以紀念聖母瑪麗亞, 安托瓦內特是紀念帕多瓦的聖安東尼, 約瑟芬是紀念她的哥哥約瑟夫大公,約翰娜是紀念傳教士聖約翰。從她的名字可以看出她絕對是嬌貴無比的。

18歲成為皇后的Marie從驕縱的公主變為法國皇后,她必須要懂得如何在奢華浮靡凡爾賽宮廷生存並鞏固自己的地位,這無疑對她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映像最深的是電影《再見,我的皇后》中皇后的女僕說了一句話;「在凡爾賽宮,沒有真正的朋友」。也許正是宮廷的冷漠和人們對奧地利內心的厭惡,Marie並沒有真正能夠說上話的人,內心寂寞的皇后則用自己是皇后的權利享受奢靡的生活,將錢用於園林,時裝,和珠寶。邀請貴族們徹夜狂歡。

但我認為Marie的內心其實還是希望一絲平靜,希望有著平常的生活,否則為什麼要遠離華麗的凡爾賽宮住進小特里亞農宮。《絕代艷后》中有一個片段;Marie詢問有沒有輕便舒適的衣服方便在花園穿,傍晚的時候有人給她吹奏,而她在沙發上昏昏欲睡。

巴士地獄被攻佔時,難民正前往凡爾賽宮,Marie完全可以喬裝逃亡,但是她沒有,難得的表現了一個皇后的尊嚴和驕傲。《再見,我的皇后》中,Marie氣急敗壞的對人大吼:「就算我要逃亡,也要像個皇后!」Marie不能逃,因為她不能失去皇后的頭銜,不能與其他貴族一樣,就像魚不能離開水。這個時期的Marie更像是被困在監獄的囚犯,後來在被審訊,也保持這皇后的姿態。

Marie的一生確實傳奇且富有色彩,關於後世對她的批評,我並不贊同,一個王朝出現危機並不能怪罪一個皇后,即使她十分奢靡,但是若連一個女人的開銷都無法維持的法國宮廷,是否是早就出現了腐敗和漏洞呢。出了問題,皇宮就應該解決與妥協,從貴族們逃亡就能看出,他們只在意自己的生活並不關心民眾,人們沒有麵包就應該積極採取政策,而不是一味的任這種危機蔓延。暴民們暴動無非就是將Marie等貴族的生活與自己對比,內心有所憤恨。

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哈布斯堡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特蕾莎女王的掌上明珠。出生於帝王家,享盡人間繁華。1789年成為她命運的轉折點,法國大革命席捲而來,她的人生從此噩運連連,直至走上了斷頭台。

她風華絕代,美艷聞名,小莫扎特曾想一親芳澤。費森為她情系一生,痴情不改。丈夫更是驕縱她,任由她鋪張浪費。法國的時尚由她引領,她的一舉一動萬眾矚目。

她因為一句名言而聞名天下,聽說法國人民沒有麵包吃,她說「那他們幹嘛不吃蛋糕?」所以後世經常將她與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相提並論。

她被譏諷為赤字夫人,王后的項鏈事件更使她臭名昭著。

但是歷史的真相是什麼?「那他們幹嘛不吃蛋糕?」這句話並非她所說,而是另有其人。項鏈事件更是一幫騙子的造謠,整件事情像一場鬧劇。但,就有人相信!

民眾願意相信,一個花錢如流水的女人讓國家入不敷出,她什麼荒唐的事都做的出,甚至於和八歲的兒子亂倫。

民眾已經對天天挨餓的生活忍無可忍,他們盼望有一天能好起來。可是由希望到失望直至絕望,最終揭竿而起。而這些,需要有人來承擔罪責,她就是最好的代罪羔羊。

也許,歷史沒有真相,只需要替罪羊。而一個美貌輕浮、身居高位而奢華無度的女人從來都完美的符合這個角色。


昨天晚上看了電影瑪麗皇后 喜歡洛可可的千萬不要錯過啊啊! 瑪麗由最開始的生育機器慢慢轉變成了在皇室宮殿里隨心所欲的王后 她不變的 是那純真的少女心 本就是17.8歲的年齡 懂什麼政治?國家的衰落不應該怪到一個女人身上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原因是多重的 內憂外患使這個早已是一個爛攤子的國家徹底改變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法國,太多犯罪以自由名義而實施。瑪麗皇后也許是一個赤字皇后,不貞且不關心國家和政治。但她絕不是一個和小兒子玩SM這樣荒誕無恥的人,歷史原因瑪麗皇后被摸黑太多,但在所謂君權神授皇族長大,瑪麗皇后反對民主革命也無可厚非。大勢所趨,不能跟上歷史腳步的人會被歷史車輪碾過,瑪麗的死並不冤枉,但一個不問政治女人不可能敗壞一個王朝,除非那個王朝-波旁王朝本就搖搖欲墜。


寫得非常好。


奧地利小說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物傳記《斷頭王后——革命與婚姻的雙重悲劇》


推薦閱讀:

為什麼「窮山惡水出刁民」?
歷經千年滄桑下落不明的傳國玉璽現在下落何處?
《龍珠》與《西遊記》,在西方國家哪一個將西遊記推廣得更廣些?
John1:1中的Word 是指什麼?這個詞的來源是什麼?
如將耶穌換成玉帝,聖母換成女媧或三清,人物和地名全換成中國的,同樣的故事、儀式和宣講,效果會怎樣?

TAG:電影 | 歷史 | 文化 | 歐洲歷史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