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辯證地看待閃電戰和大縱深?

眾所周知,納粹德國憑藉閃電戰以極少的損失橫掃歐洲,然蘇聯以大縱深戰略並加上英美的配合,付出重大代價才擊敗了德國。有人說閃電戰是窮人的玩法,大縱深有錢人才能玩,但閃電戰和大縱深到底各有什麼特點呢?


共同點:

一、理論來源相近

不管是蘇聯出版的《大縱深戰役理論》(其中對大縱深歷史的說法全文引用了伊謝爾松1965年在蘇聯《軍事歷史雜誌》上的論文),還是《古德里安回憶錄》,都明確承認和指出,其理論源頭來自於英國人富勒,而古德里安同時又指出了英國人李德·哈特的貢獻(這也許同他本人和哈特的良好關係有關),以及法國在裝甲兵集中作戰思想上對他的啟發(他弄到了法國人寫的幾本書,大為吃驚)

二、變革方向相近

都是希望避免擯棄過去的一戰形式,即單個奪取敵防禦基點的、極其消耗力量的艱難作戰模式,將陣地戰重新轉化為運動戰

三、戰役戰術形式相近

無論是大縱深主張的全縱深壓制下的多個梯隊突破,還是閃電戰的鉗型突破,都主張快速集中裝甲兵力,在敵人薄弱防禦地幅進行快速突破,尖刀部隊直接向前瓦解敵人預備隊,後續部隊從突破口增援和擴張戰果,包抄殲滅敵人。法國學派將兩種軍事思想都歸結為「癱瘓性戰略」

四、合成作戰原則相近

都希望以裝甲部隊為核心,綜合應用空軍、步兵、炮兵力量,複合打擊對手

不同點:

一、大縱深理論是一套發展了很長時間的、比較完整的、能協調全軍和針對各種戰役布勢、發展,諸兵種戰役使用和投入情況的戰爭總體方案。而閃電戰並不完整,是服務于于德國當時戰略體系下的執行性方案的,這也和德國戰後被解除武裝,未得到進一步的總結和發展有關。

二、從對實際戰爭的影響來看,閃電戰是革命性質的,成功的打破了舊有的作戰樣式,而大縱深理論儘管歷史更早,卻受限於蘇聯的政治軍事環境,在戰爭開始時並未得到應用,隨著戰爭的發展才逐步得到重視

三、預期和目標不同,大縱深是在總體戰狀況下,為了解決進行殲滅性戰役、克服綿亘正面和在全戰役縱深突破的問題。閃電戰側重於突然性的製造力量頂點,將戰役引向敵縱深並快速癱瘓對手,摧毀對方增援體系,來避免陷入總體戰

一些見解,引用自本人在北朝論壇的回帖

————————————————

閃電戰並不是一套很完整的理論,但它確實成功的摧毀了一戰的體系,將戰爭重新拖回了運動戰

有的人說閃電戰是戰略理論,這個說法我不贊同,古德里安《坦克指揮官》里多數時候還是講的是戰術和戰役

古德里安的預設前提是:

1、坦克有足以抵禦機槍子彈的裝甲,坦克在遇到高效反坦克武器時會損失慘重,但在對方防禦力量不夠集中和縱深不夠時仍然可能突破,不管怎麼說,它比步兵軍服更可靠

2、優勢火力可以摧毀對手,但是靜態的火力有射程限度,當步兵的運動超過限度後,重武器和大炮需要轉移陣地才能繼續支持步兵推進,這讓運動的速度變得很慢;而且消耗的武器和彈藥也很多,需要準備更長的時間,從而難以達成奇襲效果

3、現在的預備隊結合摩托化,增援和建立新防線很快,能迅速集中兵力來遏制攻擊的效果,所以現在以步炮協同為基礎的進攻成功的幾率很低。而真正富有成效的辦法是,不顧敵軍火力的阻撓,迅速地向敵人縱深運動,使敵人無法建立一條新的防線,最後將攻勢深深地引入敵軍後方

4、儘管坦克沒有突破敵人重兵把守地域的能力,可是其它兵種在許多方面所能擁有的攻擊力甚至比坦克還要弱,任何兵種都不是「萬能」的。坦克已經很不錯了

5、在任何情形中,坦克具有一種其它武器無可比擬的優點,那就是當它朝著敵人的方向前進時,可以攜帶它自己的火力。我們當然承認處於靜止位置的火炮射擊精度也較高,可是唯有運動才能贏得勝利

6、 懷疑論者認為,任何武器,只有在它剛剛出現並且敵人無法與之對抗時,才能夠發揮它的威力。但任何武器的威力都是相對的,所有武器的威力也不能僅僅由敵方的力量強弱來決定,另一方面還要看你自己是否願意最大限度地利用最新的技術革命成果,使你總是領先於時代。

對於是否將坦克集中使用的問題,古德里安進行了戰役假想:

紅軍因為把坦克分配給各步兵師,所以有一部分坦克被置於其無法活動的地區,無所事事;另一部分坦克雖然可以活動,但是卻受制於地形,使成功運用它們的希望顯得十分緲茫;結果在最適於坦克活動的地區,紅軍只能集中起它全部坦克的三分之一投入戰鬥。而在藍軍方面,情形則大相徑庭,它可以將全部的坦克兵力集中使用在最有利的地區,以產生決定性的效果,它在這一地區的坦克數量至少可以超出敵人一倍,而在其它採取防禦態勢的地域,即使受到敵人的坦克攻擊,規模也是很小的。

所以,閃電戰首先是基於戰役戰術的理念革新,它的任務是打破舊有的格局,製造新的發展,將坦克集中運用,通過出其不意的集中奇襲和快速向敵後發展,來避免對方的增援兵力的集中。

而在實際上,這種連續不斷對增援的破壞,破壞了敵人的緩慢的動員體系的運作,在被拖入總體戰前就進行決勝,這才是閃電戰進一步向戰略方向的發展

————————————————————————————

另外,雖然大縱深理論在基本要素上是有預見性的,但在戰爭初期,蘇聯並沒有貫徹大縱深理論原則,由於大清洗的影響,當時負責在軍內貫徹大縱深理論的總參謀部軍事學院一度癱瘓,相關參考文獻和資料被禁止

另一個不利影響是,蘇聯根據西班牙戰爭的狀況,總結出了錯誤的結論,新兵器只保障實施現代衝擊的可能性,而對於衝擊的性質和樣式則不應有改變。

而在戰前,相關研究雖然得以恢復,但蘇軍戰役法在很大程度上囿於自己的圈子,而戰爭的戰略領域基本上遊離于軍事理論研究之外,研究機構與軍隊實際指揮有分離狀況。戰前的最後幾年,總參謀部軍事學院繼續對戰役樣式和方法進行研究,並且基本上是在戰役範疇,脫離戰爭初期可能出現的戰略情況。

而大縱深和閃電戰的不同之處,《大縱深戰役理論》的序言說的很清楚,大縱深理論基於的戰爭環境假想是「面臨艱苦的長期戰爭」,因此不認為可以通過一次閃電性突擊結束戰爭,將閃電戰判斷為「法西斯的總體閃擊戰冒險戰略」,而是要區別各戰爭階段,善於逐次和各個消滅對手,妥善解決逐次進行帶有最堅決目的(直至將敵人消滅在其國土上)的進攻戰役的問題

這個原則是和列寧和斯大林制定的蘇聯軍事政策相適應的,蘇聯領導人認為共產主義的勝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忍受長期的鬥爭,因此蘇聯的軍事必須堅持政治和軍事的整體性和一致性,動員一切力量來逐步抵抗和消滅對手。

發展到大縱深理論上,就是反對速決論,堅持總體戰,以包圍殲滅敵人兵力而非直接指向敵人後方和政治中心為主要目的,這個思維和蘇聯的實際狀況有關聯,因為蘇聯有著廣闊的縱深,其假想敵也是整個西方,同樣有著廣闊的縱深,幾乎是不可能脫離動員而快速決勝的


閃電戰和大縱深理論都是機械化時代到來的產物,是國家力量使用的一體兩面,談不上辯證地看。

閃電戰和大縱深突擊理論都是機械化時代攻勢戰略的一部分。閃電戰,不僅僅是裝甲力量的指揮藝術,它其實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政治各個方面。它的主要思想是,集中一切力量消滅敵人,高速動員,必須在戰前就將全國的力量(包括經濟,軍事,物質,精神準備等諸多準備)轉入戰時軌道。迅速集結部隊,突然打擊敵人。單純從軍事力量來看,閃電戰在第一線集中儘可能多的力量,給予敵人最猛烈的打擊,意圖造成敵人混亂,以達到迅速摧毀敵人防禦體系的目的,同時一旦突破成功往往採用鉗形攻勢,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第一目的,在敵人縱深打圍殲戰,比如基輔戰役等幾個大規模圍殲戰。強調的是攻之利,迅速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強調的是戰術手段迅速而堅決。而大縱深突擊理論,它強調在寬大的正面上,實施多點(多個窄正面)多波次突破造成敵人防線的崩潰,同時,快速向敵人縱深插入,切斷敵人補給,佔領交通樞紐政治中心,奪取機場,摧毀指揮通訊中心等,強調打垮敵人戰爭潛力,一切為了戰略目標實現。

而大縱深防禦理論,實際上脫胎於一戰魯登道夫的「彈性防禦」,即強調預備隊作用,要求預備隊收攏前線潰兵迅速組織起新的防線,節節抵抗,尋機殲敵。從國家戰略上來說,就是保證國家力量的有效存在,損失得起,消耗得過,反擊得贏。具體不多展開。

總的來說,在機械化時代,大縱深理論和閃電戰理論作為最優秀的軍事思想,體現了孫子」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的作戰原則,取得了良好的戰術效果。

而與一戰舔完自己的血後在二戰爆發出耀眼光芒的東線二國比起來,西線法國可謂悲催至極,在一戰防禦佔優的技術條件下信奉攻勢邪教,在二戰機械化時代到來之際速度為王的情況下只敢躲在龜殼後面,在戰爭中一敗塗地,丟盡了臉,不知拿破崙復生,想想當初自己以一敵六的英姿再看看子孫,是何感想?


這是兩種階級國家的戰役理論,其分析不能拋開國家的經濟基礎來討論。首先說德國,閃擊戰的基礎,實際上是一支精銳化的小型職業軍隊,為此配套的,則是德國全民的福利體系。這種理論是適應當時德國的經濟實際和意識形態的,要知道在凡爾賽合約簽訂後,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完全剝奪,國內資源不足的劣勢暴露得比一戰更為明顯,另外,考慮到一戰最後德國崩潰的原因,納粹高層也不敢迫使德國人民在大炮和黃油中做一個二選一的選項,搭配上希特勒的超人哲學和普魯士軍官團貴族化的傳統,自然會在一戰暴風突擊隊戰術的基礎之上開發出閃擊戰理論。只要想到德國人把坦克兵和騎士進行直接的等同,就能清晰地看出來閃擊戰同舊貴族騎士對農民戰爭的戰術的雷同性(少量精銳部隊實施衝擊,在對方精神崩潰後驅趕對方潰兵來摧毀對方)。我還不得不指出,瑞典的查理十二世就精於此道,在第一次納爾瓦戰役中憑藉精銳的瑞典軍隊以少勝多擊潰了彼得大帝率領的俄軍。而最終,由於瑞典軍隊日益深入俄國境內,被俄軍用游擊戰術持續騷擾後勤線,最終在通向烏克蘭的波爾塔瓦迎來了最終的覆滅。

對於富勒的理論,我們必須注意到德軍在二戰初期別說是一支機械化的部隊,連全軍摩托化都沒有完成,所以閃擊戰具有極大地冒險性,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他們完全把希望寄託於對敵軍精神的震撼上,這一點確實是富勒所提倡的,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這種精神震撼理論實際上非常有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軍事實踐中就出現了通過威脅對方補給線來迫使對方屈服的思路,最終在法國大革命引發的民族軍隊的狂潮中被拿破崙打了個粉碎,我們同樣必須注意到,在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由於歐洲統治階級對法國大革命釋放出的能量極度的恐懼,在軍事藝術上有意排除拿破崙全民動員的思想,德國在普法戰爭結束後,軍官團持續為容克貴族把持以至於在一戰開始時不能充分利用人力優勢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富勒的理論完全基於一戰西線的軍事實踐中對方軍隊實際上只是為了服從命令而作戰的事實,沒有認識到階級革命和解放了的無產階級的力量。這和富勒本人的經歷很顯然有直接關係。就如同法國大革命用民族戰爭來摧毀了互相威脅補給線的貴族戰爭一樣,蘇聯用大縱深戰役摧毀了德國。

再說一下大縱深戰役理論,大縱深戰役理論和閃擊戰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於其目標的根本性不同,希特勒是希望獲得一個歐洲統治階級的大聯合,所以閃擊戰的目的更多地是讓歐洲其他國家的統治階級認識到德國的優勢並加入到德國的一方,所以在對暴力的運用上要剋制很多,軍紀上也要好的很多。相反蘇聯的大縱深戰役理論本身追求著十字軍東征式的絕對目標,無產階級國家的軍隊同樣也是由無產階級組成,在國家統治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重合的情況下,蘇軍爆發出了富勒完全沒有想像到的戰鬥意志,無論蘇黑們如何污衊,大量蘇軍部隊如同斯巴達勇士一樣面對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敵人寧死不降的歷史俱在。在這種階級基礎上,蘇聯在戰前大規模進行全民的軍事訓練,同樣也是因為蘇聯的階級屬性,蘇聯對新技術的應用比受大資本家把持的歐美要強得多,於是蘇聯能夠生產出適應大縱深戰役理論的武器裝備,並且滿足部隊對數量和質量的雙重要求,蘇聯如果沒有德國幾倍的生產能力,就沒法實踐大縱深戰役理論。

大縱深戰役理論中不預設敵軍在被包圍後會自行崩潰,所以才強調同時牽制對方整個縱深內的預備隊,並且在正面撕開敵軍的防線,由於全縱深內的預備隊都被遠程兵力(遠程火炮和航空兵)牽制,敵軍不能簡單利用預備隊在突破口建立第二條正面,必須在被蘇軍分割包圍和全線後撤重整防線兩個選項中做一個二選一。對方如果選擇撤退,則給予蘇軍在運動戰甚至是伏擊戰中殲滅敵軍的機會,如果固守待援,則同樣意味著會被蘇軍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問題,因為牽制性包圍和殲滅戰所需要的兵力與技術裝備數量完全不同。而且我們要認識到,一戰初期實際上在戰術上還不如拿破崙戰爭後期高明,索姆河戰役中英軍依舊使用師縱隊形式進行接敵,以至於被德國機槍成片掃到,而拿破崙則常使用營縱隊接敵,倒是他侵俄戰爭結束後由於大批有經驗的士官的損失,反而使法軍無法實施營縱隊戰術並導致後來連續的失敗。一戰中最大的特點就是連續的正面突破,由於敵方預備隊可以在戰線後面自由行動,塹壕被連續建成和突破,但是在連續突破塹壕的過程中,進攻方的兵力和技術裝備遭遇到飛速的消耗。大縱深戰役最主要的目的,便是避免這種連續突破正面的勞而無功的行為,而目的,也是希望鮮紅的太陽照亮全球。


本質上來說,一個是經驗規律,一個是完整的戰役法體系。


閃電戰是高機動能力部隊欺負低機動能力軍隊的打法,依靠機動能力優勢,以快打慢。不太在乎暴露側翼之類的問題,反正對手慢,抓不住這些漏洞。大縱深是高機動能力軍隊打高機動能力軍隊的方式,因為對手也擁有高機動能力,有能力抓住你進攻時的漏洞,發起致命的反擊,所以大縱深進攻會顯得更穩,更保守一點。

用戰例來說,德軍在進攻法國的時候,繞過馬其諾,這個過程中暴露側翼了沒有?當然暴露了,但法軍是一支低機動能力部隊,抓不住這樣的漏洞,如果硬抓,反而可能被高機動能力的對手藉機攻擊自己反擊時露出的弱點。所以德軍可以繞過馬其諾。

到了庫爾斯克,明知道庫爾斯克的蘇軍已經作好了防禦的準備,德軍為什麼不繞過它?這是因為庫爾斯克的蘇軍也是一支有高機動能力的部隊,你敢繞,敢暴露側後,它就真有能力打擊你的側後。所以不是不想繞,是真不敢繞,不能繞。


仔細研讀圖哈切夫斯基的大縱深理論和蘇軍在衛國戰爭中的表現就會發現閃電戰和大縱深理論是機械化戰爭條件下兩套幾乎迥然不同的作戰理論:

1. 首先為眾人所熟知的閃電戰是以裝甲部隊為進攻先導,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時間和地點發動進攻(參考39年波蘭、40年法國戰役)甚至為了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可以取消前期火力準備。而後裝甲部隊在突破敵人防線後繼續向深遠後方突擊,同時航空兵部隊消滅敵人機場、碼頭、車站、公路橋樑等重要設施和部隊集結點、運輸補給線路。突破防線後的敵軍則交給後續跟進的機械化步兵(即德國的裝甲擲彈兵)和其他步兵部隊處理。

2. 而蘇軍的大縱深理論則十分注重炮兵和航空兵火力的發揚。在進攻開始階段就大規模高密度的集中炮兵、航空兵火力單元甚至達到每公里正面200-250門以上(參考45年朱可夫指揮的澤勞戰役)對敵軍防線和進攻正面之敵進行火力準備,而且在進攻發起後仍將繼續執行「火力跟進」和「火力護送」。可以說大縱深作戰理論中炮兵和航空兵的火力發揮是幾乎貫穿全過程的。

更大的不同在於進攻發起時,蘇軍以步兵部隊(後期隨著部隊機械化進程加深變為機械化步兵)為進攻先導去突破敵軍防線,以最大限度的保存裝甲力量,達成突破後,裝甲部隊隨即投入戰鬥,擴大突破口並繼續對敵人後續縱深防線進行突破。

屆時,進攻部隊一旦發現敵軍出現崩潰和退卻跡象便出動「追擊梯隊」或者之前的步兵、裝甲部隊改變任務轉為追擊集團向退卻之敵側後發起進攻以達成全殲敵軍重兵集團的目的。

3. 由以上兩點對比可以看出,大縱深理論絕不僅僅是閃電戰的「加長放大版本」而是以圖哈切夫斯基為首的一群優秀的蘇軍將領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機械化部隊和作戰理論尚處於萌芽狀態時結合本國國情軍情提出的一套經典作戰理論,並在二戰中大放異彩引導了蘇軍的最終勝利並成為了冷戰時期蘇軍的基礎軍事理論。足見其理論之深,思考之深刻。

反觀同時期的閃電戰,雖然也是德軍作戰思想和理論經驗的精華,是尚處於《凡爾賽條約》壓制下的德國軍事力量的經典之做。但卻存在以下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缺陷:

1. 未能解決裝甲兵部隊在進攻中因為速度差形成的同後續部隊的脫節問題。(參考巴巴羅薩行動,德軍裝甲部隊不得不停下等待步兵,而兩者之間的巨大間隙也為蘇軍的游兵散勇和游擊隊提供了作戰和生存空間)

2.過分依賴裝甲部隊的突然襲擊即「閃電」二字,輕視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打擊。一旦面對防禦完善之敵往往造成進攻受阻,後期乏力。(參考庫爾斯克戰役)

3. 閃電戰所依託的作戰環境是地勢起伏較小,缺乏縱深且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西歐國家因此上述問題暴露的並不明顯。裝甲部隊也未面臨補給壓力和後勤危機。一旦面對蘇聯這樣國土遼闊,擁有巨大戰略縱深的國家,上述問題便一個不漏的全部暴露了,並直接間接的導致了德軍最終的失敗。

因此概而觀之,兩個作戰理論體現了兩國對機械化戰爭迥然不同的理解。而同任何軍事理論一樣其背後則是兩國國情與民族性格差異的體現。

以上。

手機碼字,已累癱。


首先,閃電戰和大縱深沒有可比性。它們是在結合自己國情和實際條件產生出的東西。

相比之下閃擊戰只是在大戰略是進攻狀態下的作戰方式,而大縱深本身就是戰略,可以以很多方式存在,哪怕沒有機械化部隊也行。

閃電戰節約資源,但不能說是窮人玩的,閃電戰是陸空立體協同作戰,很現代化的概念,節奏很快,對機動性要求高,能否很好協同作戰是閃電戰的關鍵,後勤保障很難跟上也直接導致它多用在戰略進攻時期,戰略防禦時閃電戰作用就會小很多,一般都是奇襲不成折條大腿,同時閃電戰也蒙蔽了德國高層的雙眼,這種靠時間換空間的打法需要高度機械化的部隊和基礎建設良好的地形,到了大點的泥巴多點的地方就失效了,如果不能快速取得戰果,閃電戰也就失去意義,敵人只要緩過氣反擊,閃電戰那薄弱的後勤問題就是致命傷了。

相比下大戰略縱深兵力部署規模要大很多,閃電戰是攻擊為主,大縱深可以做一種防禦方式也可以進攻。大縱深適合蘇聯這樣的國土面積大的國家,蘇聯也是一邊挨打一邊學習。大縱深部署不至於一點破全線潰敗,拉長了德軍擅長的閃電戰戰線,反攻時期以優勢兵力強力突圍,一波接一波直到衝垮敵方陣線,所以也有德棍稱之為人海戰術= =....

閃電戰只要打不贏基本就得轉攻為守直到後勤跟上積蓄下次閃擊的力量。

大縱深是拳頭,需要一拳接一拳打才有效果。

我覺得蠻好區分和甄別的


閃電戰是6d,一不小心就擋不住,但是大招就是大招,老用就不靈了。

大縱深是拖把流,你以為對面吃虧其實人家換的起,可以作為常規戰術


首先,在做區別前需要說明一點,德語閃電戰,即Blitzkrieg,在二戰及二戰前的德軍教導手冊里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是一個英法軍事家在戰後研發的單詞. 我們姑且將題主想說的閃電戰歸結為德軍的作戰方針,即German way of war.

德軍的作戰方針本身並不是什麼很新的概念. 對德國人來說,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地方在於德國在二戰第一個給予現代裝甲群進攻主要任務,充分發揮裝甲部隊的機動性,而非一戰中僅僅將其作為步兵戰壕戰的支援火力. 在裝甲力量還沒有形成之前,德國人已經有了較強的改革意識,1918年 漢斯·馮·塞克特就已經指出戰時德軍的錯誤並在之後的幾年力求糾正。塞克特更強調,在消耗戰中就算軍隊人多也並不能提高作戰效率,所以德國需要的,是一隻規模小,素質高,能力硬,靈活性強的軍隊。可以說德軍在二戰的那一套戰術,完完全全是針對一戰的戰壕戰,消耗戰制定的.

德國的作戰方針需要幾個重要因素:

1. 奇襲

2.在戰線上尋找敵軍防守弱點,並在那個點(focal point)上集中優勢兵力迅速突破

3.迅速完成對敵軍主力的包圍,逼其投降

4.裝甲部隊擴大戰果,尋找敵軍指揮系統並摧毀

在西歐,這套打法非常成功. 首先從大方向看,當英法還在想著怎麼用一戰的老路子打敗德國人時,德國人的新作戰方針已經被灌輸了許久. 其次 從兵員素質上,德軍在二十餘三十年代偷偷訓練的大批有經驗軍官在局部戰役中行動迅速且果斷,一有戰機絕對會迅速出擊. 對軍官的訓練在德軍的教導手冊里也一直是重點. 最後,西歐的地形,非常符合德軍作戰的條件. 西歐本來就那麼大點地,而且多謝英法資本主義,其交通設施完善,對德軍的機動性簡直是地利. 二戰初期德國在戰術上的優勢,兵員素質上的絕對優勢,還有西歐地形的條件都極大地幫助了德國人迅速實現戰略目標.

拋開天氣,地形這些客觀因素,德軍的作戰方針也有比較明顯的短板. 首先,其裝甲部隊沒有梯隊的概念. 戰役中當一場戰鬥下來,德軍裝甲部隊在達成目標時會繼續推進,而不會有任何其他部隊接替作戰任務給予其補充修整的時間. 當戰役結束時德軍即使兵員傷亡不大,但是摩托化部隊與裝甲部隊的損失是很大的,在補給線因為裝甲部隊的快速推進而被拉長的情況下,很容易被敵人反攻,反包圍.其次,德軍的作戰方針講究迅速,一個行動只計劃用幾個星期的時間. 白色方案用了5星期,黃色方案用了8個星期. 而時間越長,對德軍就越不有利,因為搶佔先機與偷襲的機會已經沒有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只要當敵人具有足夠大戰略縱深,德軍就很難打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包圍戰,這一點在西歐戰場上德軍無需顧慮,然而在蘇德戰爭中蘇聯的戰略縱深允許蘇聯紅軍撤退. 雖然開頭的損失很大,但是還是有相當多的部隊得以脫離包圍圈並加入到後續反攻中,而德軍從開始就不是一支打消耗戰的部隊. 只要一場戰役被拉長,拖入消耗戰,德國人的作戰方針就如同一張廢紙.

寫了那麼多發現好像跑題了……講一下德軍作戰方針和蘇聯「縱深作戰」的根本不同. 蘇聯拼的起消耗,其部隊被分為不同的梯隊. 當第一梯隊完成突破任務時,由擔任預備隊的第二梯隊接替繼續進攻,以此類推,這些梯隊都是有數量可觀的裝甲部隊,步兵,與航空兵組成. 蘇聯紅軍的階梯作戰上即使消耗巨大,也不會給敵人一點點喘息,建立新防線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蘇聯的「縱深作戰」往往起到的都是戰略上的意義. 而德軍的作戰方針,則是尋求一場決定性的包圍戰,一戰定勝負. 即使德軍在戰術上有多麼的卓越,兵員素質多麼的高,裝甲部隊多麼的強(其實主力坦克三號四號根本不是別國坦克的對手),在戰略意義上其作戰方針是非常短淺的.


閃電戰一般是用來欺負沒有大縱深的國家。


1 大縱深: 以強大的步兵集團在一個方向上突擊 ,打開缺口。 然後裝甲部隊乘勝發展突破 ,分割 包圍敵軍 ,向敵軍的側後迂迴 。切斷敵軍的退路 進而殲滅敵軍 。

2 閃電戰: 以裝甲部隊為先導 ,在空軍的支援下。 迅速突擊 迂迴 切斷敵軍的退路 ,打亂敵軍的部署 。使用空軍突擊敵軍重要的戰略設施 指揮部 通訊網等 。使敵軍處於癱瘓狀態 ,進而速戰速決 結束戰爭。

一句話總結就是閃電戰是三斧頭,打完了你不死就我死,大縱深是用炮灰堆平你的防線,然後包掉你剩下的。


閃電戰就是團戰前開霧先抓一個,然後抓住窗口期的優勢一波帶走對面。關鍵有兩點,一是出其不意形成先發優勢,二是一定要抓住優勢一波帶走,任何一點做不到,閃電戰肯定失敗。

大縱深就是雙方5V5站好陣型,但一方強行秒掉對面一個關鍵點,然後打穿陣型帶走對面。一般敢先手強秒對面關鍵英雄說明己方有優勢,一波沒秒掉大不了等技能CD再秒一次,所以大縱深的容錯率比閃電戰要高很多。


大縱深做戰的恐怖之處在於實力弱的一方無法抵擋。

所以可以想像我國第一代領導面臨著怎樣的敵人。

也可以理解重工業第一,勒緊褲腰帶發展兩彈一星。


大縱深戰役只要準備工作完成了,在雙方實力相近的情況下是根本擋不住的,具體參考巴格拉季昂行動

閃電戰戰法看似光鮮,坦克和摩托化部隊推進快損失相對而言較小,但啃骨頭的步兵就沒那麼幸運了。。。


這有點像 茅和盾的關係 閃電戰就是利用軍隊的高機動性和戰鬥能力強的特點快速打擊敵方指揮系統 核心部隊 戰略要地 進而迫使敵方全軍混亂癱瘓被奸。

因為在有限的時間 地點和人數上扛不住敵方進攻,那麼可以先退守或者迂迴等待時機成熟再發動反擊。世界上 除了 中國 俄羅斯 美國 能玩玩大縱深其他國家基本沒條件玩!


閃電戰是裝甲先鋒。砸口子的是裝甲師,迂迴包圍的也是裝甲師,裝甲師在戰爭初期是新兵種,大家都沒法子對付,故屢試不爽,後期大伙兒對抗裝甲師有經驗了,德軍雖能突破前沿陣地,但在向縱深機動時被逐漸削弱最終停滯。大縱深是機械化波動,砸口子的是炮兵航空兵裝甲兵諸兵種合成的集團軍,砸開口子後鑽進去的是新銳裝甲部隊,在向縱深發展的階段強而有力。英法坦克分散到步兵師,德國集中到裝甲師,蘇俄把坦克分散到步兵部隊支援突破,也集中到坦克集團軍去長途奔襲。春醒德軍照搬蘇軍模式發起進攻,但此時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扯國情談理論是耍流氓,蘇俄有產能有資源有領土,大縱深就他能玩,好比空地一體,也就美妖能玩一樣。


閃電戰偏向戰術層面,是一種快速制敵的方法

大縱深是戰略層面

整體上的大縱深也可以輔以局部意義上的閃電戰,比如大縱深的某一路在進攻時就可能採取類似閃電戰的戰術


簡單說一個是狹隘意義上的進攻,一個是狹隘意義上的防守。可以絕對也可以相對。

閃電戰更多用於對具有戰略戰役意義據點的全火力傾瀉式打擊,而大縱深戰略則適合與消耗攻方攻擊力的戰役和戰術下的部隊及戰爭資源的配置。攻守可護衛轉換,也不會太嚴謹意義上的詳細區分那個是閃電戰,那個是大縱深,且這兩個戰術和戰爭發生地和所在國息息相關。


一個是速推,一個是帶線?

帶線好象大縱深

@dota2


閃電戰是輕劍,在對手的盔甲上找到細縫,刺進去一擊斃命,搞砸了劍就斷了。大縱深突破是鐵鎚加切肉刀,把你打翻在地,在你漏出空隙的地方快刀切割,總的來看大縱深突破在戰略上比閃電戰高一籌。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二戰德國沒有重型戰略轟炸機?
為何德日對於二戰的反思如此不同?
袖珍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區別?
二戰時期的那些著名的德國飛機製造商現在在做什麼?

TAG:戰略 | 軍事理論 | 二戰德國 | 蘇德戰爭 | 蘇聯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