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並不是為了印刷漢字嗎?

細說被黃沙塵封的昭武九姓

其餘尚有穆國(位於粟特地區的西南端,今土庫曼馬里地區);畢國(位於安國之西,又名西安國)等,畢國後裔中有一摩尼教徒畢升,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畢升應該是同一人,值得一提,其合理性不難從活字印刷術更加適合於拼音字母的特性得到驗證——雕版印刷對數以十萬計的漢字來說已算便利,活字印刷的優勢顯然在只有幾十個字母的拼音文字中才能得到更好的體現,而粟特文,作為虔誠摩尼教徒畢升家族所使用的摩尼教變體粟特文,正是一種源於阿拉美字母的拼音文字。


這都是不懂雕版印刷術的人的臆測。

雕版印刷不僅僅是一次一版,而且稍微刻錯了一個字,整個版就基本廢了。

另外再補充一些好了,我不太認同上面答案中的印章傳統促成了印刷術。事實上印刷術發展的最大阻礙是造紙造紙術出現後,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中國最早發明印刷術的直接原因是中國發明了造紙術,可以說造紙術比印刷術重要百倍。沒有便宜的紙張,一張絹帛比雕個板還貴,還印毛線啊,,,,

話說如此淺顯直白的道理,有那麼難懂么?雕版印刷最麻煩的地方在於不能出錯,一旦出錯彌補非常麻煩,刻錯一個字有可能導致整版作廢,這才是中文活字印刷的最大優勢

當然活字印刷對於字母文字有更大的適用度,因為字母文字文字量更少。但是對於中文而言,活字印刷同樣重要,否則鉛活字發明後為何中文全面採用活字印刷呢?

至於某人的氣度,自己看評論吧,我笑而不語:

人家說的是活字印刷術,你來個雕版印刷術……

我對某些****的人就是沒氣度的,黑名單這個功能開來就是這麼用的,你咬我呀。搞笑,,,

既然你把臉伸過來,我不打也不是了。

1.字母文字的構成單位更少,而漢字則太多以至於僅僅準備字模一項上要準備的多的多。

2.再考慮到排字工人的素質問題。印書鋪
子排字是依據字韻來排。想一下,一個排字工,一看到書稿,就要知道這個字念什麼,知道到哪個韻部去選字,還要在眾多的各不相同的反字(用於印刷的字是反
的)中,挑出所需之字。其文字功底必須十分紮實。有這樣紮實的文字功底的人,在當時恐怕早就去考什麼進士舉人去了。誰還來當苦哈哈地排字工?

且不說這些全部都是純屬臆測,這兩點對於雕版印刷而言也是同樣存在的,而活字印刷相較於雕版印刷的確是可以改善效率的,根本不能作為抨擊活字印刷的依據。

3.實際操作中的便利問題。活字印刷術僅見於《夢溪筆談》,具體可見排名第一的任逍遙的最高票答案中引文部分。但是沈括說的「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卻是有點問題的。實際操作中活字術是兩板互換著來印刷的,排板時候雖然快但是此板不能一直保存而是印完一定數量的一頁後就
立即要拆散重新排第三頁。這樣在印刷同一文稿的大冊量的書籍時其實際便利並不如雕版術那樣可以長久保存並且可以隨時加印這個特點更便利。因此在中國古代實
際印刷出版物以四書五經或者通俗小說等同文稿大冊量的書籍為主的實際情況下,是若只印兩三本家譜等書籍時活字法更方便,若要印數千上萬本並可以隨時加印,
必然是雕版術更勝一籌。這也是活字術在中國並未大規模推廣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為經典書籍多用雕版,甚至是皇家出資雕版大量印刷,這是肯定的,一般而言雕版印刷的質量也高於活字印刷因為沾墨的問題(下文會再提到)。

但是活字印刷大大的降低了印刷的成本,使得小批量印刷成為可能,小說和各種文學作品得以廣泛流傳,極大的豐富了文化的傳播。

同樣的原因,雕版印刷質量更好,所以流傳下來的經典書籍多是雕版印刷的,才產生了活字術在中國並未大規模推廣這樣的錯覺,事實上這個是經不起推敲的。

4.最後再說說經濟問題。活字模的材料是極有講究的。畢升搞得是陶活字,製造難度最低,成本最小。因此陶活字在19世紀還有用,各地的邸抄就是用陶活字印
得,因為對印墨的附著性不好,印出來的文件字跡模糊。清代印刷的官書使用過銅活字,印刷效果不錯。但是銅活字成本高――只有皇家才用得起。銅本身的價值使
得皇帝都忍不住要打銅活字的主意,清代武英殿存的銅活字,到乾隆的時候就被改鑄成皇家的陳設了。印刷工匠還嘗試使用其他的材質來製造活字,包括木活字和錫
活字。效果都不好。活字的要求很高,既要有耐磨,又不能太硬,還要能夠較好的附著油墨,價格還得便宜,能夠大量的使用。符合這種要求而當時已發現且常用的
材料只有鉛。但是單純的鉛字在效果上依然不理想,必須加入銻。活字印刷的另一個問題是油墨,這在中國傳統印刷業中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傳統雕版印刷使用的
是水性墨――-以煙墨為顏料的水溶性墨水。水溶性墨水在木製的雕版上能夠表現的很好,但是在金屬活字上很容易變成墨水珠子。而且也不能象雕版印刷一樣通過
簡單的壓印就能完成轉印。拓印是個很緩慢的過程,為了保證能夠有效的印刷,還必須使用吸水性強的紙張,結果就是紙張的背面也會有墨跡,無法做到雙面印刷,
無形中提高了印刷的成本。

事實上最開始的活字印刷是木活字,但因為木活字不易排版,吸水會脹,所以被放棄,看夢溪筆談就知道了:

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葯相粘,不可取。

後來改為陶活字,陶活字的確有不沾墨的問題,不過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解決,那就是在同一個位置印兩次可以了,熟練的印刷工兩次印刷的位置差異不超過十分之一毫米,儘管仍然趕不上雕版印刷的質量,卻也已經可以接受,絕對不是什麼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活字印刷在中國一直不是印刷業的主流。

至於這個,隨便找個印刷廠的問下吧,哎,,,,都沒法說了。


是為了降低成本


謝瑤

從題目補充說明中的描述來看,通篇都是臆測,然後把臆測當作論證,然後把臆測當作鐵證。。。。

所以這題目中的所謂論證根本是胡扯八道。

話說回來

畢升活字印刷術只是在沈括的《夢溪筆談》里說了這麼一段

慶曆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版,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葯稍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沈括的記敘雖然簡短,然而細節完備,過程完整,效果和注意事項都很周全,極具說服力。

而且從文中看,必然印刷的是漢字而不是什麼字母文字。

關於活字印刷只能字母文字這種一拍腦袋的猜測,我該說什麼好?我該說他二呢還是該說他自卑?

北宋雖然沒有活字印刷的印刷品流傳下來,但是西夏有啊!

看過西夏字沒有?那是借鑒漢字的文字,形制和漢字極像,可西夏文活字印刷的佛經是有留存下來的,字數那是遠遠多餘字母文字的。

回過頭來說,印刷術都沒有發明的地方,拿什麼去發明活字印刷術?

印刷術在中國首先發明並不是偶然的,因為印刷術實際脫胎於印章,只有普遍使用印章,並且極度重視印章的國度才有可能發明印刷術,極度重視印章的,看看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國,而且是一脈相承連綿不絕從無中斷的!

做個類比說一下題目中這種論證是什麼樣的呢

那就好像是再說,那啥那個強盜是用筷子的,你也是用筷子的,而且你的筷子和他的筷子都是兩根條狀物組成的,所以你就是那個強盜,證畢,收功!

===================

評論里 @一米君說的好

有訴求(雕版急需改進), 有技術(燒陶瓷,冶煉金屬), 有資金(北宋出了名的富裕), 是不是畢升搞出來的不好說,單憑上面這三樣,活字印刷這東西首先就能想到是中國人搞出來的東西。

提上來大家參考。


雕版刻錯一個字,歷史上屢見不鮮,有的用「墨釘」來遮掩,有的乾脆鏟掉好了(因為雕版的字樣基本是陽版反字所以鏟掉很容易做到),再或者重雕一塊版也沒什麼大不了,刻工往往不識字,墨書上版者另有其人。

畢升研發的顯然是泥活字,只見記載無人見過實物,至於作者君所云所謂陶活字還用到19世紀更是聞所未聞,清代有人根據記載所造泥活字印刷獲得成功,實物留存(見清道光李瑤仿宋泥活字本《繹史》)。

銅活字明代有幾家私人所制也有實體書留存至今,清代福建福田書海本更是有相當精美的銅活字印本。所以作者君所說清武英殿銅活字的唯一性並不成立,事實上武英殿不止有銅活字還有木活字印刷本(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8種。

作者君猜測的活字本為什麼無法大規模推廣的原因和我想的也差不多,排字工確實需要相當的文字功底,說白了就是有學問的讀書人,但很少有人會主動長期操此「賤業」。「士農工商」的社會等級制度輕易不會打破,讀書人一輩子為科舉奮鬥,得了功名進可做官退可回家種田守家業,但要去做工經商那就是大大不妥了。所以在我國傳統刻書出版地區,刻工往往形成世代化類似匠戶的存在。活字印刷術的推廣不易不止排字問題,印刷水墨更不是問題,只是在印刷過程中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比如無法控制所有字模始終停留在原位,始終保持在一個水平面上,所以活字本書頁的表現絕大多數比雕版印刷本效果差了很多,體現在同一列(行)歪扭不齊,字跡墨色效果濃淡不一,這種書肯定看著不爽啊!終究和雕版印刷書籍穩定的質量保證形成不了有效競爭。

陶活字是神馬情況真不清楚,其他見過錫活字,瓷活字等。。

糾正作者君錯誤,雕版印刷過程不是壓印也不是拓印,而是刷印。清代邸報(抄)應該是木活字,字模用壞了隨刻隨換,字體不一,粗製濫造無所謂啦,就是個快速消費品,反而陶(泥)活字不太可能,捏好了還得刻,等陰乾還得再燒一遍,耽誤工夫又費錢!


請看北京大學辛德勇教授的兩篇文章

論所謂明銅活字印書於史初無徵驗

論中國書籍雕版印刷技術產生的社會原因及其時間


無厘頭回答:如果題主提供的史料為真,當然畢昇發明此法不是為了印刷漢字。如果畢昇是大家潛意識裡默認的中國人,則有極大可能是為了印刷漢字。可是題主這麼問毫無意義啊,因為任何人發明活字肯定是想印刷文字,而這個文字肯定是發明者自己的常用文字啊。類比一下你的提問我是否可以說人類發明活字印刷術是為了印刷漢字呢?

所以我認為題主想問的是:活印刷術在印刷字母文字時是不是比在印刷漢字時更便利,或者說是不是字母文字比漢字更適合活字印刷術?那麼我的答案是:是的。

原因在於:

  • 1.字母文字的構成單位更少,而漢字則太多以至於僅僅準備字模一項上要準備的多的多。
  • 2.再考慮到排字工人的素質問題。印書鋪子排字是依據字韻來排。想一下,一個排字工,一看到書稿,就要知道這個字念什麼,知道到哪個韻部去選字,還要在眾多的各不相同的反字(用於印刷的字是反的)中,挑出所需之字。其文字功底必須十分紮實。有這樣紮實的文字功底的人,在當時恐怕早就去考什麼進士舉人去了。誰還來當苦哈哈地排字工?

  • 3.實際操作中的便利問題。活字印刷術僅見於《夢溪筆談》,具體可見排名第一的任逍遙的最高票答案中引文部分。但是沈括說的「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卻是有點問題的。實際操作中活字術是兩板互換著來印刷的,排板時候雖然快但是此板不能一直保存而是印完一定數量的一頁後就立即要拆散重新排第三頁。這樣在印刷同一文稿的大冊量的書籍時其實際便利並不如雕版術那樣可以長久保存並且可以隨時加印這個特點更便利。因此在中國古代實際印刷出版物以四書五經或者通俗小說等同文稿大冊量的書籍為主的實際情況下,是若只印兩三本家譜等書籍時活字法更方便,若要印數千上萬本並可以隨時加印,必然是雕版術更勝一籌。這也是活字術在中國並未大規模推廣的重要原因之一。
  • 4.最後再說說經濟問題。活字模的材料是極有講究的。畢升搞得是陶活字,製造難度最低,成本最小。因此陶活字在19世紀還有用,各地的邸抄就是用陶活字印得,因為對印墨的附著性不好,印出來的文件字跡模糊。清代印刷的官書使用過銅活字,印刷效果不錯。但是銅活字成本高――只有皇家才用得起。銅本身的價值使得皇帝都忍不住要打銅活字的主意,清代武英殿存的銅活字,到乾隆的時候就被改鑄成皇家的陳設了。印刷工匠還嘗試使用其他的材質來製造活字,包括木活字和錫活字。效果都不好。活字的要求很高,既要有耐磨,又不能太硬,還要能夠較好的附著油墨,價格還得便宜,能夠大量的使用。符合這種要求而當時已發現且常用的材料只有鉛。但是單純的鉛字在效果上依然不理想,必須加入銻。活字印刷的另一個問題是油墨,這在中國傳統印刷業中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傳統雕版印刷使用的是水性墨――-以煙墨為顏料的水溶性墨水。水溶性墨水在木製的雕版上能夠表現的很好,但是在金屬活字上很容易變成墨水珠子。而且也不能象雕版印刷一樣通過簡單的壓印就能完成轉印。拓印是個很緩慢的過程,為了保證能夠有效的印刷,還必須使用吸水性強的紙張,結果就是紙張的背面也會有墨跡,無法做到雙面印刷,無形中提高了印刷的成本。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造成活字印刷在中國一直不是印刷業的主流。從已出土的各種印刷品以及文獻記錄來說,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已可證明(至少在古代)字母文字比漢字更適合活字印刷術。

以上觀點來自歷史老師論據來自網路整理。

——————————以下為歪樓部分的分割線————————————————————

既然在第二高票某匿名用戶的回答下這麼多人如 @李澤波@孟老狗 等要我再想想,我就真的又去好好想了一陣還是不明所以,結果還是在請教了 @楊宣偉同學的後才搞明白該答主的意思(在這裡要多謝 @楊宣偉同學,在私信里不厭其煩的回答我的疑問,真的是我眾知乎用戶的榜樣。至於我為什麼要私信聯繫楊同學,乃是該答主在我評論了他的答案之後莫名其妙的罵我蠢貨又直接把我拉黑導致我不能在該答案下評論。二人一比,境界高下立現啊)。但是我還是沒法贊同他的答案,因為無論從題主的直接提問還是從我認為的題主的題意來看,都與雕版術沒有半毛錢關係。

PS:貌似該匿名用戶又添加了答案內容。但無論他開始的回答(即現在答案的頭兩行)還是現在的答案,依舊答非所問莫名其妙。

再P個S:估計看到此題的多是 @孟德爾大神的粉絲,我也是跟著他來到此題的。可是我還是沒鬧明白「你再想想」這句話到底是 @孟德爾大神的梗還是說只是單純的論壇保持隊形眾?

P個最後的S:現在該匿名用戶又來秀自己IQ了,大家快去圍觀啊!只是很好奇對自己這麼自信的用戶居然怎麼就匿名了呢~~


印刷是中國人發明的。歐洲人到15世紀為止都沒有掌握這種技術。

真正帶動出版的是活字版。

最早的活字版也是中國人發明的,但是在很長一段時期,活字印刷在中國並不普遍,大量的印刷依然是以整塊雕刻木板進行。

13世紀前後,朝鮮人發明了金屬活字。

造紙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中國廣泛採用紙張1000年之後,歐洲人依然不得不使用羊皮紙書寫。

大約公元1000年左右,造紙技術傳到地中海地區的北非地帶,1102年被佔領西班牙的摩爾人引入西班牙和西西里島。

1276年,義大利的法布里亞諾開設了第一家造紙廠。法國的第一家造紙廠是於1348年在法國的特洛伊開設的。

這樣,造紙技術真正的傳入了歐洲。

大約在1400年前後,歐洲出現了最早的木板印刷,產品大部分是宗教領袖肖像或者當時的政治領導人的肖像。

真正把活字技術發展完善,使之成為現代印刷的主要方法的是德國人、來自曼茲地區的約翰·古騰堡(Johann Gensfleischzum Gutenberg,c.1387-1468 of Mainz,Germany)。

————————————————————

以上,只是為了說明印刷術發明出來時並不是印刷字母而是漢字的~ 字母是很久以後才開始印刷的~ww

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手機打字,只是節選來的,還有各種單詞就不打了 ╮( ̄▽ ̄")╭ 吃飯去~

————————————————————

(仔細的看了下問題詳情和相關鏈接_(:з」∠)_槽點略多。。照這麼想下去是不是可以懷疑漢字的發明創造主要是為了麻煩中國人?歪果仁對英文字母的發明創造是偷工減料取個巧?霸道總裁愛的到底是誰?人類的未來將何去何從?。。。我不能跟著那個博主腦洞大開了。。另,活字印刷只能設計成這樣才方便啊。。。)


就算活字印刷用在字母文字更方便,但不用這東西你還有更適合漢字的方法?而且數十萬漢字,現在我們常用字也就五六千,古代有些生僻字外還有一堆通假字,一般的廠大概也就一萬就差不多了吧。我只想說,這種問題我去舉報一下好了。問問題之前先想想。


另一個問題有人回答史料里摻水的問題……你這好歹往水裡摻點史料啊……


推薦閱讀: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宋代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並由誰傳到歐洲?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時間都是宋代以前, 而之後就鮮有驚人發明?
古代的作家、印刷廠、書商之間是怎樣一根鏈條呢?
諾曼底公爵威廉當時去入侵英格蘭的時候法王造嗎?
如何評價譙周? ?

TAG:歷史 | 印刷 | 冷知識 | 宗教 | 印刷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