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研究報告中盈利預測與估值是怎麼計算的?


每個證券公司都有自己的盈利預估方法,也要看研究報告人員對該行業是否足夠了解。

但是不管是任何分析方法,或多或少都會根據這些進行預測

1、看同行,各稟賦相同的情況下,各個企業利潤率應該相等。

2、看市場,按市場人均消費和需求人口算出市場總量,然後根據總量和佔比算出企業可能的估值。

3、看成本,企業是否能夠降低各類費用,是否有新技術降低製造成本,資金成本是否夠低。

4、看周期,不同行業有不同周期,根據以往歷史周期判斷未來利潤。

5、看概念,新行業沒有周期,就看有多少人相信了。只要有人相信,寫多大都可以。

6、研究報告的金主是誰,研究報告的對象是誰,人寫出來的東西,難免受到資本的影響。

至於是市盈率,市凈率等等算出來的東西都是歷史,歷史可以參考,但是無法準確預支未來。


感謝「」白雲之外「的邀請,JK對基本面分析並未精通,以下是拋磚引玉簡單的看法 :

證券研究報告很多都是閉門造車,具體對錯實地調研核實更重要。他們的盈利預測有事情就是按照上市公司的項目投產承諾直接算(一般都偏樂觀,大部分上市公司的項目投產其實都不及預期),至於估值券商喜歡用常用的PE估值,也就是跟行業的平均估值或類似公司的估值比較,至於用於估值的數據比如營收增長或凈利潤增長等數據基本靠公司公布的過去數據推斷,到年底或次年公司的業績到底如何券商報告大都拿捏不準,當然少數及其負責的行業研究員會去仔細調研核實其估值實用的資料準確性,這少數報告是可以看,具體看你對這份研究報告的券商研究員了解多少。

你所說的估值,券商很多會參考行業PE估值,市凈率估值,結合成長性的PEG估值等方式;但極少看到實用自由現金流估值的報告說明了一些問題。估值在A股不是無效,而是我們的財務造假水分太多,用來估值的數據資料真假難辨,這點不想美股對上市公司提供的財務報告和公告監管和真實性要求極嚴格且懲罰措施也很嚴厲,簡單的說A股要發布帶水分的財務信息或公告監管太松,成本又太低,於是你想給A股大部分公司估值的時候使用的數據都會不放心,而券商願意實地調研嚴謹核實再出報告的研究員比例又較小,所以這個是一個大問題,如果你估值依賴的數據都是虛假的,那麼給它們估值的時候價值投資這個方法並沒有錯,而是一開始估值的基礎就是錯的,結果自然參考意義不大,這是很多券商報告的弊端,所以A股大部分遊資其實更相信技術和市場資金流。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覺得股市裡的道理都懂,卻依然虧錢?
請講講自己或身邊朋友的與交易相關故事?
大家怎麼理解「下跌只看壓力位能否突破,不看支撐位能否支撐」這句話?
量在價先還是價在量先?
如何看待20160122的股市表現?

TAG:證券投資 | 財務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