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人在新媒體時代應該有什麼樣的意識?


沉默所能傳遞的信息比言語更多。

信息的效力,在信息時代勝過武器。

習武之人,因了解自己的力量而變得謹慎。

以言語為生的傳媒人,也許首先需要的是自省。


從投資角度來看,新媒體時代內容和技術的調和是個常見問題。提供資金給影視作品的公司不一定有興趣提供資金給技術平台,而支持媒體技術創新的企業,多半是大型媒體集團、互聯網公司和風險投資公司,他們通常對於純做內容的公司是很挑剔的。

如果是技術提供方、中介方或者平台,但如果手上沒有自有產權的內容,帶來的結果就是大量交易機會與價值的喪失,在新媒體年代仗會很難打。如今所有預備投入內容產業的人都會開始生產自有內容,連過去不做內容的人也開始做了(國外如亞馬遜,國內更不用說),傳統從業者就更沒道理排除在外。

各種媒體內容的開發工作是非常複雜的,需要大量投資。只專註單一平台不見得合理,因為目前各種受眾分散在多個不同的平台,內容生產方想要尋求完整的發行渠道,就必須開發內容給不同平台,如果是國外,包括蘋果公司的各種產品、Chromecast、Netflix、Amazon、Xbox等,國內則有BAT及裙帶關係下的大小平台、樂視、小米、視頻APP、自媒體聯盟等,每個平台都需要特定的專業知識和多種開發周期、管理流程等。所以,高品質內容的生產方擁有獨特的地位,需要善用本身的獨佔性質和新的發行策略,去創造新的財務來源。

此外,散布式發行策略雖然可以提高品牌能見度,通過與眾多平台合作,能增加廣告收入來源,但同時也將減少官方網站流量,如果不僅僅是內容生產方,而是兼具了渠道特性,那麼其中的分寸拿捏十分關鍵。像傳統新聞媒體,和互聯網平台合作,提高了品牌能見度,吸引了更多訂閱者,卻不免因為提供免費內容,而流失現有訂閱用戶,則是另一個難題。

現在很多媒體內容最大的問題不是內容差,而是沒有想像力,如果觀念上沒有突破,一樣死路一條。以紙媒為例,過去新刊上市是一連串密集的宣傳、活動、抽獎和陳列,如今這一切都不能依靠了,成功新媒體做的事情就是依靠爆炸性或者爭議性文章帶來不斷的爆炸,讓讀者認識這裡有個新媒體,加入到訂閱、書籤、關注等。所以眼光永遠是編輯最寶貴的資產,起到的作用是把被動接受的「最多閱讀」轉成主動。

如果僅僅是知道受眾的口味,知道受眾要什麼,到處找驚悚八卦、大佬美女的內容,只能成就一個在受眾喜好上逐浪沉浮的媒體而已,沒有價值觀也沒有節操。更進一步要做到:「這看起來不怎樣嗎?讓我告訴你關鍵在哪,意義在哪,這麼重要/有意思/有價值的事,你非看不可。」新媒體有夠多的彈性,應該要體現出一種潛台詞:「這裡是基於我的判斷所決定的內容,根據重要性、關鍵性、影響性等傳統指標所提出的見解。如果你要找更有意義的內容,請看這裡。」

再拿新聞為例,一個事件在時間中有其脈絡,在空間中有其脈絡,在更大的歷史尺度里有其脈絡,明白脈絡才能理解意義。而現在的新聞過度強調即時化,把脈絡都打碎了。而新媒體可以從界面、發稿、編輯的流程中實現一則新聞的完整脈絡,針對單一事件,自由縮放事件縱深和脈絡,方能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讓每一則新聞都成為結點,它可以延伸出別人,別人也可以延伸出它,不再成為孤伶伶的散沙。

最後要說的是,現在我們通常以為經營新媒體就是經營各大平台,但這樣的話流量在別人那,成長在別人那,最後生死也操縱在別人那。而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個性化,需要充分收集數據,點擊、推薦的數據、時間因素、地理因素、性別因素、年齡因素……只有把數據收集進自己的資料庫,數據分析才有可能,而不是只有點擊率可追。這使得每一個內容生產者都必須非常重視用戶運營,而且未來會越來越重要。

總之,新時代的媒體人雖然不必懂技術,但確實需要對新媒體的可能性有夠多理解和想像,才能打造出真正的新媒體。


喜馬拉雅電台:喜馬拉雅FM

用一杯茶的時間聊聊這有趣的世界,這裡是「不聊茶事」電台。水已燒開,茶已泡好,又到了和各位聊天的時間,今天泡的是鐵觀音,聊的是新媒體。

(這是電台節目,由於知乎不能插音頻,各位可以去我們的公眾號聽第一時間的獨家視角,公眾號:茶也生活。)

這期是「不聊茶事」電台的第一期。我在策劃這檔節目的時候,主打的是解讀時事熱點,比如說接下來的幾期,忽悠的原理和技巧、什麼造就了邪惡。定這個節目基調的時候,我自己心裡就一直嘀咕,會不會太高大上了呢?畢竟這個「不聊茶事」電台初衷是以茶席的形式,和大家聊聊天。要做的符合大眾口味點。

互聯網三次教育革命

我合伙人大Z就跟我說,在經歷了互聯網三次教育革命後,不要小瞧了中國網民的知識積累和思考深度。這互聯網三次教育革命可不是什麼官方的定義,是我們自己的命名的辭彙。說的是什麼呢?說的是互聯網教育國民的三個階段。互聯網的第一次教育革命是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中國人透過互聯網看到了世界,信息的獲取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快。正如韓寒五年前所說的,互聯網對中國人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隨後,互聯網的副作用開始出現了。互聯網它其實是一座信息的黑暗森林,黑森林理論就是《三體》這本書提出的概念,這個理論說的是,當很多獵人散落在黑暗森林裡,裡面有好人也有壞人,說不准誰會攻擊我。一開始可能大家都相安無事,但是一旦有人開了第一槍,所有人立馬就警覺起來,於是大家就會互相猜忌。

在互聯網這座信息的黑森林裡,大家既不知道信息的來源,也不知道對方是否有敵意,人很容易被片面的信息所蒙蔽。就比如互聯網的公知,因為互聯網把他藏起來了,你也不知道這個公知是不是真的有道德、有學識。有一些惡意的分子,先是把自己包裝成有知識的公知,然後故意散播一些反國家的言論。你問他為什麼散播這些不失的信息,其實動機很簡單嘛,刷存在感。因為這些惡意分子的存在,一顆屎壞了一鍋湯,公知這個集體的信用就破產了。網民看到公知就一窩蜂地叫罵,有些好的公知就很莫名其妙,怎麼無緣無故被人扣了屎盆子。

經歷種種的互聯網事件,這才教育了網民去甄別信息。甄別信息就需要兩點,一是信息的真偽,二是信息是否全面。我自己就總結了一套去辨別信息的方式,比如說判斷信息是否真實,謠言其實是有一套行文的特徵的,動不動就陰謀論的肯定是謠言。至於信息是否全面,這就靠平時在互聯網中的積累,在微博上我會篩選出一批不同觀念的人。互聯網特別愛站隊,那我就會去了解不同陣營的觀念,來全面了解事件。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有各種不同的方法來應對互聯網這座信息的黑森林。這就是互聯網的第二次教育,教育國民辨別信息。

互聯網的第二次教育革命仍然在繼續,但是互聯網的第三次教育革命卻已經轟轟烈烈地興起了,這就是新媒體。我不管什麼自媒體、社群、社會化營銷這些七七八八的概念,這裡的新媒體是一個大的範疇,只要是基於互聯網傳播的新式媒體,都叫做新媒體。

為什麼新媒體是互聯網的第三次教育革命呢?其實新媒體就是內容的新玩法。以前我們吸收內容就靠讀書,讀書是件很乏味的事情,坐在那裡一天讀不了一本書。新媒體就讓你看一段有趣的視頻或者聽一個有趣的故事,再聯繫當下發生的時事熱點,讓你不知不覺地吸收了知識和觀念。現在有許多人詬病互聯網閱讀,說互聯網閱讀是快餐式閱讀,讓我們的知識體系碎片化。這個觀點一度是這個社會對互聯網反思的主流觀念,但茶貓認為這是是無稽之談,無論說互聯網閱讀是快餐還是碎片化都站不住腳。

首先,快餐在這裡用做了貶義詞,但茶貓認為快餐是個好東西,應該是褒義詞。快餐是社會分工下的產物,本來每個人都要花很多時間在煮飯上,現在交給專門的餐廳,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就解放出來了,就能花更多的時間在創造上,據說特斯拉的創始人elon mask就愛吃漢堡,而且吃的特別快,人家就是騰出時間來做事情。現在哪個上班族不都是每天吃快餐,只有周末為了增進生活情趣,會下廚煮點好東西。至於快餐會導致健康問題更是荒謬,那麼多上班族吃快餐,他們有面黃肌瘦嗎?其次是認為互聯網閱讀的碎片化。人的閱讀本來就是由碎片化逐漸積累形成自己一套價值觀體系,你就是認真讀一本書,這本書帶給你的知識也是碎片化的,你需要讀一堆書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且互聯網的信息碎片化其實是刺激了閱讀,拿羅輯思維來說,他一期就一個小時,講一個故事,算碎片吧?但他引起了聽眾的好奇,就會去買羅胖推薦的書,這不就刺激了深度閱讀嗎?所以你看羅輯思維賣書賣的特別好,一年能賣一個億,還因為他的影響力,跟出版社合作,復活了很多好書,這不是功德一件嗎?

新媒體的意義

經歷了這三個階段的互聯網教育,現在的網民是能夠接受更加深刻的話題的。這期主題我本來定的是新媒體的意義是什麼?但是後來想想,我們不能單純關注宏觀層面的問題,我們也應該聊聊技術層面的問題,所以就改成「聊聊新媒體」。技術層面後面展開來說,我們先來說新媒體的意義是什麼?

新媒體的意義其實一句話就能概括,就是讓普通人深刻地了解社會。這個回答展開之前,我想要回答另一個問題,普通人幹嘛閑著沒事要去深刻地了解社會?我們每天工作養家挺辛苦的,操這份心幹嘛呢?互聯網上有一篇諷刺的小說,說的是一個打工仔,來到北京當北漂,住地下室,但每天也不去找工作,天天就蹲在地下室里上網,逛各種國際新聞、軍事論壇,就一個勁兒琢磨著國家要怎麼做戰略規劃這種國家層面的問題。這篇小說說的很有道理,我自己也見過這樣的人,每天正事不幹,就在那神侃,國家要怎麼著怎麼著。尤其是福建到北京的那條火車線路上,你能聽到很多人給國家獻謀獻策,其實他們懂嗎?他們不懂。但我今天要說的跟這完全是兩碼事,我們深刻了解社會,是能夠帶給我們實實在在的好處的。

為什麼深刻了解社會是能夠帶給我們實在的好處的?我舉羅輯思維的例子。羅輯思維的主要受眾是誰呢?不是什麼讀書人、文化人,是有求知慾的商人!一檔知識型脫口秀節目的主要受眾居然不是讀書人,是商人。這怎麼解釋呢?你想商人最基本的技能是什麼?是發現商機,這就需要洞察、思考社會的能力。許多的企業家是既能說也能寫,他們的思考能力是很強的。就比如說萬通的馮侖,寫了好幾本書,最近我也在讀他的《野蠻生長》,這本書提供了企業家看待事物的視角,我讀後也有所收穫。那羅輯思維提供的精神食糧是什麼呢?是經濟學,比如羅胖推薦的《一課經濟學》;是歷史帶來的啟發,比如德國為什麼崛起這期;是歷史人物帶來的為人處世的哲學,比如《成大事者不糾結》。最重要的是是挖掘事物背後的真正規律。

這些東西,都是一個有格調的商人想要去求知的,經濟學就不用說,商人做的就是生意。講歷史呢,有句古話是這麼說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嘛。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正在經歷發達國家經歷過的階段,這時候你去了解一點美國的發展歷史,遠的不說,就說曾經發生在美國的互聯網泡沫,和我們現在所處的互聯網階段是不是有一點相似呢?這就可以借鑒啊,商人、創業者就可以比較歷史來做出判斷。那歷史人物呢?是學他們身上為人處世的技巧、原則。我認識的很多商人都是曾國藩或者左宗棠粉絲。

當人有能力去深刻了解社會某一行、某一領域背後運行的規律後,他就會琢磨我能不能利用它,能不能優化它?如果恰好我有這個能力,哦~我就想能不能靠這個賺點錢?所以深刻地了解社會,它帶給你的好處是,當你深刻了解社會後,是不是有機會去創造一種新的東西優化它,在這個過程中,又獲得自己直接的財富回報呢?商人之所以是商人,是因為他們有這種思考並執行的特質。

我一商人朋友,文化水平不高,不愛看書,一看書就頭暈,但卻是羅輯思維的鐵杆粉絲,因為他不喜歡讀書,但喜歡聽書呀。你看羅輯思維一期節目就一小時左右,但能把一個事件、道理或者一本書給你理清了,這就好比一本書的簡介,你先看看羅胖說的好不好,覺得好再買他的書,很通情達理嘛。在聽了這麼多期羅輯思維,我這位朋友好像聰明花開了一般,經常發問經常思考,思考什麼呢?思考能不能掙錢,這些道理、原則能不能用在我的管理裡面。你看這新媒體的意義大不大?居然充當了人們離開學校後的課堂教育,還很可能比學校學習還要高效,而且還免費。

我也在創業。進入到創業圈有個感受,就是創業者更加關注社會,不同的創業者會關注社會層面上不同的問題,會轉動腦筋,想方設法解決社會生產力的問題,於是誕生了形形色色的創業項目。當你對社會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你就會琢磨著怎麼解決一個問題或者優化社會效率,進而想著解決這些問題能給你帶來什麼的財富回報。所以創業圈是一個熱烈探討社會發展、深挖社會現象的群體。

說了這麼多,簡單地說,深刻認識社會就是多看多想,就會遇到比普通人更多的機遇。馬雲如果當年去美國看到互聯網後,不去深入思考互聯網的價值,他會回到中國辦中國黃頁嗎?但話又說回來了,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對社會進行了深刻思考後,也要抓住機遇去執行。

新媒體的新在何處

新媒體的宏觀意義我們就講到這,再講下去估計會有聽眾覺得太輕飄飄了不落地。那我們接著講講技術層面,新媒體的新在何處?

新媒體的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深入淺出地說人話。我又要舉羅輯思維了。羅輯思維的核心在於說人話,把深奧的道理淺顯的講出來。深入淺出這四個字做到可不容易呀,這得是高手中的高手,你不僅肚子里墨汁得多,還得融會貫通到日常的柴米油鹽。這是高手的一個境界。

大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陳凱歌和李安之間隔著什麼?》,孕峰寫的,寫的很漂亮。孕峰也是自媒體,是科技自媒體早期起來的那一批,他的文章不多,但質量高,讀起來賞心悅目。這篇文章說人有三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聽起來是不是很有江湖詩意,甚至還透著點禪意呢?其實也沒那麼高深,我給大家解讀下這三重境界。見自己,說的是發現自己,觀照自己的內心,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見天地呢,就是把自己的東西表達給大家看,你看我這文采如何,我這胸懷怎麼樣。見眾生,這講起來就略微複雜點,就需要聽眾們自己去品味。見眾生,是從眾生的視角里,看待大道理,大道至簡、以小見大。這境界就高了,不是有句古話叫作「大隱隱於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篇文章就是說陳凱歌為什麼少年得志,很早就拍出了霸王別姬這種載入史冊的電影,如今這幾年盡拍出一些爛片呢。這篇文章就給出了答案,天才往往很早就能觀望自己的內心,進而把自己的內心表達出來,就是見自己,見天地。但往往敗在見眾生這一道坎,沒有融入到眾生之中去看待問題,沒有大道至簡。這裡就不展開說了,有興趣自己去網上搜這篇文章。

這麼高的境界顯然我是做不到的。但是,這有個取巧的辦法,就是我本來就是眾生,沒經歷過高手的境界,但我可以一開始就說人話,深入淺出做不到,那咱們就先做到淺出吧,然後再接受批評,和各位聽眾一同成長,這也是一種好的自媒體形式呀。這也正好契合我們「不聊茶事」電台的宗旨啊,我希望通過這個電台,和大家聊聊,交個朋友,而不是像一個老師一樣,對聽眾們循循善誘、悉心教導。這個電台的本身的形式是茶會,既然是茶會,就是要交流,希望聽眾們能參與到茶也的電台里。

不離題了。我們回到主題上。剛剛說了新媒體的二大特色,一、多採用視頻、音頻、動畫等形式,二、深入淺出說人話不單單是羅輯思維,像我平常關注的新媒體還有果殼網、大象公會、壹讀、飛碟說,以及跟羅輯思維形式差不多的吳曉波頻道,都採用了能吸引人眼球的傳播方式。那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用他們各自的slogan來分析下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果殼網——科技有意思。不用說,這是一個科普網站。大象公會——知識、見識、見聞,這個可能要解釋一下,其實大象公會主要做的是社會科學的解讀,比如說最近大象公會推的一篇文章,為什麼中國人選擇了紅燒牛肉和老壇酸菜,這些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大象公會會去刨根問底,從社會、歷史、人類學的角度去解讀我們人類自身,讓我們更好的了解這個社會背後的運作原理和規律。壹讀——輕幽默、有情趣,這個slogan是對壹讀風格的解釋。壹讀和大象公會都是做社會科學的,但有什麼不一樣呢。壹讀看起來比較有情趣,做的話題比較廣泛,也比較淺。比如壹讀對一個社會現象的解讀有可能並不是那麼的正確,我有時候看還能看到一些低級錯誤,把12%的數據多加了一個零120%。壹讀還採用了電台、動畫等種種形式,豐富多樣,像一本雜誌一樣。那大象公會呢,就比較嚴肅,他們的創作過程較為嚴謹,所以產量也比較小。壹讀和大象公會,一個生動但是淺顯,一個嚴謹但是也相對枯燥,就看你怎麼選了。那飛碟說呢,他們的slogan我特別喜歡,叫做知識從未如此性感。我估計大象公會,壹讀都很想用這個slogan,可惜被飛碟說想到了。飛碟說的視頻也確實很性感,看起來比較有意思,就是沒多大深度,就只能當做瀏覽。

羅輯思維呢?有種、有趣、有料。節目屬於知識型脫口秀,就羅振宇一個人在鏡頭前巴拉巴拉講。羅輯思維和這些新媒體都不同的一個點是什麼呢?是羅胖這個人。我可不是說羅胖這人多有才,他確實有才,有才到一手締造了新媒體老大哥地位。但今天討論的維度不是在才華。要比較起才華沒完沒了,果殼網、壹讀、大象公會有才的人也一堆一堆的,而且才華是各種不同的維度,沒法兒比較。今天要說一說的是,羅胖這個人的品牌塑造。

我有一個觀點,認為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情感傳達的方式和渠道互聯網化了,我們接受到情感信號的那個迴路,變成了互聯網的迴路。這怎麼說呢?其實很簡單。微博上有個段子,說,在互聯網上沒有表情包簡直沒法兒聊天。你想,人與人本來的情感傳達靠的是面對面交流,語氣的輕重、面部表情的微妙變化,這都是情感傳達的信息符號。互聯網消除了距離的限制,人們溝通不再需要面對面,只能靠我們敲出來的文字。對於人類豐富的情感來說,文字略顯蒼白,而且不是人人有良好的文字表達,於是催生了顏文字、流行網路辭彙,還有一堆的表情包來表達人複雜的情感。

當然,這個也存在一個問題。互聯網是否讓人們更加生疏了呢?確實我們能看到,朋友相聚吃飯的時候,都各自抱著手機這種情況。這個議題經常進入英語作文啊高考作文里。今天主要的議題不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但我表個態。還記得以前網吧剛冒出來的時候,網癮就緊接著冒出來。社會對網癮問題的看法演變是很有意思的,一開始呢以為是電腦遊戲、互聯網的問題,後來以為是孩子有問題,再後來在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的努力下,才知道是父母出了問題。所以問題不在互聯網,在人。

再來看羅輯思維是怎麼塑造羅胖和我們這些網民的情感連接呢?為打造一個「魅力人格體」,深諳互聯網思維與營銷之道的羅振宇構建了一個近乎「全媒體、全平台、全方位」的產品體系。視頻放在優酷、電台放在喜馬拉雅、微信公眾號還有微博放文章,在中國的所有主流互聯網傳播渠道,都有羅胖的音容相貌。這個人就好比你所熟知的鄰家大叔啊,博學有趣,娓娓道來。這情感連接不就建立了嗎?那我們對這個新媒體不就感覺更加地親切了嗎?這就是羅輯思維超越其他新媒體的地方。我聽說大象公會的創始人黃章晉也開始做了談話視頻,這或許就是借鑒了一點羅輯思維。

那吳曉波頻道也是如此。但是他們也有區別,他們細微的技術層面上的不同,造就了他們如今影響力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切入的群體不同,羅輯思維剛剛說了,主流受眾是有求知慾的商人,有錢有情懷。那吳曉波頻道呢,做財經主題的節目,應該也是商人啊,你得看看他的節目的調性。比如最近一期,講到阿里巴巴,花了時間特意介紹了阿里巴巴,如果是一個經常擁抱互聯網的人,是不需要介紹一個互聯網的巨頭的。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吳曉波的受眾更多的是不大懂互聯網、中年、中產階級,我說了三個條件,不大懂互聯網、中年、中產階級,這些人你需要跟他講講互聯網的來龍去脈。你還別說,這樣的人其實特別多,在城市裡,我們上一輩的四五十歲長輩,大多數是如此的。所以羅輯思維和吳曉波頻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吳曉波的粉絲沒有羅輯思維的那麼狂熱,好像看起來影響力沒羅輯思維那麼高。

回到互聯網情感傳達這個點上。互聯網的情感傳達不單單局限在新媒體上,實際上大多數的互聯網品牌甚至傳統品牌都要去遵循這個原則。把一個品牌賦予人格,讓消費者的情感傳達有的放矢,有目標、有對象。遠的有麥當勞和肯德基兩位大叔,代表了整個品牌形象,近的呢,有可愛的三隻松鼠。所以現在越來越多品牌塑造人格化的品牌形象。

好了,技術層面的成功就說這兩點,一點是新媒體的特徵,深入淺出說人話。第二點就是品牌人格化。但是最後還別忘了一句話,時勢造英雄。這些新媒體的集體爆發是離不開互聯網的推動的,簡單來說就是借東風,風口吹起來了嘛。羅輯思維借了什麼風呢?借了視頻、網路電台、微信公眾號起來的這股力量。這些外在的條件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外在世界的潮流和趨勢,是人沒辦法決定的,但是內在功力的修養,是人可以努力做到的。羅振宇今天在鏡頭的樣子,和曾經在央視里的羅振宇,是一樣的,他十年如一日地磨練自己,當時機到了,就會一飛衝天。

社會價值的走向

新媒體的技術層面說到這裡。節目最後我還想探討一個話題,是什麼呢?是這個社會價值的走向。

我也有一點做媒體的經歷。在大學的時候做過兩年的電台編輯。當我在大一的時候,那時候校園最火的是一檔情感類節目,每天聊心情。像我這神經大條的人就特別不能理解風花雪月、多愁善感。到大二呢,情感類節目就沒人聽了,反而知識類節目,甚至新聞播報啊,聽得人多了。再後來,電台都互聯網化了,而且知識型的新媒體越來越多,同學們也越來越喜歡討論社會、知識、觀念和歷史。現在還有人寫一篇空洞的情感類文章,是沒人看的。

福建的、90後朋友一定會記得一檔電台節目叫做醉想聽你唱。那時候特別火,很多人打電話進這個電台唱歌,後來高三那會兒就給停掉了。我大學有幸當面問了醉想聽你唱的節目主持人李想,問,這檔節目當時那麼火,怎麼就給停掉了呢?他說,節目沒問題,台里也很支持,就是做了好幾年,他和另一個主持人陳醉覺得有點累了,想換一換別的節目,兩人一合計,那就撤吧,不是因為節目不受歡迎。我見李想的那會兒,他其實已經開始策劃復活這檔節目,借著互聯網電台的形式來複活,就在考拉FM上。但做的不溫不火,已經沒有那時候受關注了。這種變化是為什麼呢?這種轉變其實是社會理性價值的回歸。

最近看了羅永浩鎚子的新品發布會,他說,「偏執」 愈發變得像一個褒義詞,而我要說的是,「文藝」這個詞愈發地變成一個貶義詞。這是一個社會價值觀的轉變。社會價值越來越從感性思維轉變到理性思維上。我們需要的是強有力的觀念和知識。你看羅胖一個文科生,做的是知識型脫口秀,節目里透著都是理性思維的光輝。

我可不是說這些文藝啊文學不好,新媒體中也有文藝范的呀,比如一條,好幾千萬的粉絲呢。我想表達的是,一個時代的文藝、文學都是時代的裝飾品,它的骨幹必須是理性的結構,在此之上,我們再去談文學,談文藝,談美學。

我策劃這篇的時候,就在想,社會價值的轉變,這是不是標誌著我們社會越來越向理性發展,人們素質越來越高呢?那素質越來越高的原因是什麼?是互聯網嗎?互聯網是否教育了我們?我想是的。人類社會越來越發達,就越來越複雜,去理解這個世界就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智慧,互聯網把我們都連接起來了,在不知不覺中給我們輸送新知識和觀念,而正是這些新媒體,給了我們免費的課堂。還記得我們中學課本說我們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什麼施行這樣的制度?因為人民的素質普遍不高。或許這些新媒體,這些無形的課堂,給中國上了進階的一堂課。


我自己感覺到的兩點,說得不對請不要介意。

1. 以現在互聯網信息的豐富程度,很多讀者其實接觸到的信息掌握的信息都遠比以前多很多。這個時候看到一些傳統人媒體寫的稿子,我的內心經常有一種「你是在逗我嗎?」的感覺。現在展示給讀者們看的內容,可能深度方面要更加強一些。

2. 不要再用傳統媒體的方式來做內容甚至APP了,沒有太大意義了。


學這個專業的來答。。。。。。。。。。。
「牢記自己是!黨!的!喉!舌!」


發現時代的G點,然後放大


沒有永遠的新媒體,只有不思進取的傳媒人


內容為王。

不管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我覺得,看客都是奔著資源來的。

新媒體時代沒有獨家,有態度變得至關重要。態度、觀點,就是一個內容。

諸位看不見鳳凰傳媒、央視新聞等等都將新聞評論放在微信推送的首條?

看不見各種美妝達人或者網路紅人分享產品順便打小廣告,還成功的將時尚雜誌取而代之?

自媒體人基於知識領域的傳播,可能和時事無關,和熱點無關,但態度都一定明朗。

包括知乎上。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媒體,但凡大V,都一定在輸出自己的價值觀。

新媒體下媒體人的忌諱就是,還把自己當個媒體人。但這也是媒體人和別的人的區別。


別抄襲


首先是擺正自己的位置,媒體已經不在是當年那個擁有強勢話語權的媒體,在這個去中心化的時代,也只不過是一個節點。第二是要轉變思維,內容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在保證內容的基礎上,要有產品運營的思維,要基於用戶體驗和交互設計,抓緊用戶的需求才能做成好產品。第三開放合作包容,傳媒人的技術可能是硬傷,所以要與新媒體求合作共創未來。


從事新媒體工作的人,是這個時代最先接觸資訊的一群人,怎樣做才算不辜負這個時代呢?只要做到以下幾點:

  1. 與時代對行業發展的要求同步。不是緊盯著公司對KPI的要求,為了漲粉,為了閱讀量想盡一切方法,用盡一切手段,最後數據是上去了,但越來越覺得自己做的事沒有價值,因為沒有跟公司的主要業務聯繫在一起。在這個時代,媒體傳播越來越應該跟行業主營業務的發展相互融合,以傳播促進業務發展,同時業務的發展又推動傳播。緊盯行業發展的趨勢,不斷進行自我提高。
  2. 不斷進行自我總結和反省。很多新媒體工作者不是不做事,而是做了事沒有進行總結。那些專業的新媒體人,也是從零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走到現在的。做的每一件事都要進行優缺點總結,寫的每一篇文案都要進行總結分析,以形成適合自己的完整的規範化工作流,在不斷犯錯不斷改錯的過程中達到行業的認可。
  3. 與同行和同事間進行更多交流。大眾傳播本身就是面向非特定人群的,新媒體人更應該先從自己身邊的人做實驗起,漸漸進入到影響更多人的路徑上來。

想要了解真正的新媒體從業者如何考慮這個問題?請加入[全棧新媒體人7天成長計劃](http://mkg201demo.bpteach.com/?utm_source=zhihu.com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yz-CNM59497148utm_term=7days-grow-uputm_content=textlink),同行業里最專業的人一起成長。


第一、新媒體運營必須是要具備「網感」。這就要求,能夠抓熱點,熟悉數據分析,信息搜集等等能力。無論是純媒體,還是企業的新媒體,對趨勢的把握都是關鍵,更關鍵的是,要在眾多趨勢中,堅持自己的取向,而不是所有趨勢都追逐,有些趨勢會破壞你的價值觀。

第二、整合。新媒體運營,整合素材、資源的能力要強。整合素材,很簡單,資料那麼多,哪些是真是假?有時候你得到的就是幾句話而已,就是別人給你的一個小爆料,你要發展成一篇文章,就要有從素材中發覺關聯的能力,跟偵探差不多,多篇報道的意思串聯起來之後,你會發現不一樣的價值。

第三、文采。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找到發生的結構和場景,他的存在是有邏輯的,他的發生是有走向的,文采是為這些內在的邏輯服務的,不能只看文章的文字特別。


就說個人閱讀感受:不要為了點擊率而犧牲職業操守。包括標題用關鍵詞唬人,講述事實偷換概念,甚至失實。讀者不傻,被騙幾次,還會繼續使用嗎?反正我會卸載或取關。是,我知道your readers are just ONE CLICK away,我也知道標題歸編輯報道歸記者,但都是媒體風格的表現不是么?做新聞請腳踏實地。另外一句話,別學cnn,現在信息傳播快,說不定下一秒就被哪個路人揪出來,丟人。


推薦閱讀:

編導藝考面試該穿什麼衣服?
學新聞的你,最後選擇了做什麼工作?
如何評價浙江傳媒學院?
想要進入《南方人物周刊》或者《人物》雜誌,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媒體可以有多無恥?

TAG:媒體 | 新媒體 | 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