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與知識樹/大綱/目錄的區別是什麼?


謝邀

我講思維導圖課的時候,很多學員都問過類似的問題。

用我常講的Xmind舉例

思維導圖與知識樹/大綱/目錄的區別是什麼?

  1. 知識樹/大綱/ 目錄是嚴謹的,思維導圖是隨意的。為了學英語你可以做一個知識樹也可以做一張思維導圖,為了推動項目你可以做一個目錄也可以做一張思維導圖,但如果你想想的是晚今晚吃什麼,明天穿什麼,周末玩什麼,思維導圖要輕鬆的多。不用遵循命名規則,不用設計結構,不用梳理關係,想開始就開始,想結束就結束,隨心所欲。
  2. 知識樹/大綱/ 目錄是封閉的,思維導圖是開放的。一個未完成的大綱就不是大綱,一張未完成的思維導圖還是一張思維導圖,甚至是更合適的思維導圖。
  3. 知識樹/大綱/ 目錄是固化的,思維導圖是生長的。思維導圖沒有完成的概念,我的很多思維導圖都是定期維護的,每當學到了新的知識,對工作有了新的理解,對原來的思維導圖都可以無所顧忌的升級改進。
  4. 知識樹/大綱/ 目錄是獨立的,思維導圖是協作的。每個人做出來的知識樹/大綱/ 目錄是獨立的,而思維導圖可以在討論中直接頭腦風暴,也可以分別做最後拼接整合。
  5. 知識樹/大綱/ 目錄是呆板的,思維導圖是靈活的。知識樹/大綱/ 目錄只能是樹狀結構,而思維導圖可以樹狀、矩陣、邏輯、魚骨,可以加外框、聯繫、標籤、備註、附件、連接、概要
  6. 知識樹/大綱/ 目錄是樸素的,思維導圖是絢麗的。思維導圖支持各種顏色、圖形、線條、圖片、背景,甚至是比PPT更便捷的演示模式。

1,2,3是思維,4,5,6操作,思維重於操作。

參考

好用的思維導圖軟體有哪些推薦?


謝謝bottlehp的邀請。

我不了解知識樹,不談了。只談談思維導圖、目錄和大綱三者的區別。思維導圖相對其它二者比較新,並且沒有規範的形式,這也正是它所鼓吹的一面旗幟。如果從定義出發考察他們的區別,區別很大但是意義很小,作為工具,從應用角度倒是頗能找到一點價值,那我就從實際出發,按照大綱、目錄和思維導圖三者的順序談一談。

一、大綱

大綱的應用是要點概括。可能用在起點,提示要表達什麼。也可能用在最後,總結表達了什麼。大綱也沒有什麼具體的形式,每個要點可能是個關鍵字、句子,也可能是個段落。很多演講者和授課老師會在一張紙上寫下大綱,提示一定時間內要講的內容,作者也會用到大綱,梳理一下將要創作的內容有哪幾個基本部分。聽眾和讀者使用大綱一般是在結束時做總結。大綱通常是文字,少有其它的形式。但如果一個人將石頭和茶碗放在講台上,說這就是他今天演講的大綱,先談物質再談應用,那也沒什麼。總之,大綱是提示和要點的概括。

二、目錄

目錄的應用是分類和編碼,是比較專業的東西。通常狹義的目錄是指目次,表明章節劃分和版面結構。廣義上的目錄是資源的分類與編碼。目錄往往有層級結構,或者通過名稱的縮進,或者通過標識符號差異(比如空心圓和實心圓、方框和箭頭)、或者通過編碼的分隔符號(比如1、1.1、1.1.1)。縮進和符號在這裡是等價的,因為縮進就是空格,也是一種符號,對程序員最好理解,可以參考Python的縮進與Java的花括弧。目錄並非用於總結概括,主要為了分類和編碼後的檢索。很多書前面的目錄,嚴格來說是個大綱。

三、思維導圖(心智圖、思維地圖)

思維導圖的應用是增強記憶。現在對思維導圖的鼓吹太過分了,除去已經產業化和庸俗化的宣傳不談,思維導圖有個特點值得讚揚:發明者通過嚴肅認真的研究,將人們使用繪畫實現記錄衝動的原始形式,通過輕鬆的方式又給拉回來了,在文字之外引入了圖形、繪畫和顏色,讓記錄變得生動,在「拿起筆來寫」這件事情上又助推了一下。很多對思維導圖的應用其實是將大綱和目錄這種線性模式在二維平面上展開了,這並非它的本意。

有個事情——想到什麼就記下來——其實和思維導圖沒關係。這種方法古已有之,如果培訓機構告訴你這是思維導圖的功效,請參考「餓了就吃」與「餓了就來某某餐館吃」一樣,前者是教育,後者是宣傳。如果畫思維導圖,還是用紙筆最好,越是輕量級的工具越方便,只是一旦這樣開始了,請注意避開「什麼工具和思維導圖最搭配」這種傾向,那樣遲早會從一個創作者變為一個消費者,用某個產品標榜自己,美其名曰「xxx控」、「xxx粉」。

以上。我們在應用大綱、目錄和思維導圖的時候,恐怕不會這樣區分,能梳理出頭腦中的東西,寫下來有條理便於記憶就可以了。


思維導圖與知識樹/大綱/目錄在形式上沒有區別。

你可以這樣理解,知識樹/大綱/目錄也是思維導圖


本質是一樣的,用word做思維導圖也無不可,只是不夠直觀。


我覺得都沒回答到點子上,都在形式的區別上繞圈圈。

因為這裡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點:時間

由此可知,大綱是線性順序的(有先後,有層次),

思維導圖是結構性順序的(無先後,有層次)。

這個區別也是人類大腦認知處理文本與圖片的區別,前者不可能一眼窺全貌,而後者可以,即使細節掌握不足,但整體不會有太大偏差。

閱讀大綱一般是遵從由上往下的順序,閱讀完a,再閱讀b。

而一旦你閱讀順序變成,先閱讀a、b、c、d的主枝幹,再分別閱讀它們的次枝幹,那麼即使你是面對著大綱的形式,你的頭腦也是按照思維導圖的模式來處理的。

----------------------------------------

另外閱讀不僅通過邏輯思考,更可以通過視覺來直觀認識信息的結構層次,通過大小、顏色、間隔等變化(這些也是平面設計的基礎原理),讓人直觀的分辨和感知信息。所以其實我們習慣的書本的信息獲取模式並不是最好的,要完全吸收掌握全文字的信息,少不了要自己圖示整理出來,原因就是文字信息的層次結構關係不直觀。


都是認識事物,組織信息點的工具,也是交流和討論的工具。邏輯無非是信息的組織吧。

個人覺得李石老師的觀點值得商榷。李老師思維導圖的能力是一定在我之上的,我只是私下裡自己用點思維導圖,我只談個人觀點吧。謬誤之處請拍。

概念層面我講了,我的意見是本質上一樣。

我看專業書往往是跳著看,來回看,目錄只是告訴我都有什麼,我會自己估計自己需要學到什麼,但有時候半路上會改主意。

你上一個網站,例如知乎,也完全可以把他用腦圖畫出來;你學了一門思維導圖課程,也可以把課程內容畫成腦圖。

說到目錄、大綱之類,多年不變是有原因的:

1、傳統出版業更新周期太慢;

2、國內教育思想更新太慢;

3、高思想層次、基礎抽象邏輯的內容,不易變。

前兩項是有反例的:

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已經八版,每版目錄基本都不同。

美國大學的大綱經常改,課本跟不上就換作者了。

第三項則長期不會變,例如聖經。但也不是沒該過。

個人覺得,這些東西都不太是思考工具,而是交流工具。群體交流是需要一個共同框架的。寫一本書總要有個目錄告訴你寫了什麼,作者腦子裡是怎麼組織這些內容的。

在群體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經常會拉起一個樹枝當樹根,或者剪掉一些枝葉,或者減下來在嫁接到其他位置…無他,具體生活中往往需要的是共識而不是正確。

一個團體,有自己共同自發組裝共同腦圖的能力,這個團隊就有生命力。否則,就是一盤散沙。

總結:本質一樣,但各有特點。

以上


我今天也想問這個問題,自己試答一下,拋磚引玉。

我認為二者到底有沒有區別,取決於導圖要用來做什麼。導圖的用處warfalcon已經總結過了→思維導圖真的有效嗎? - warfalcon 的回答

1.在某些地方是沒有區別的,比如列待辦事項,講一些有條理成系統的事,記會議記錄,這些已經確定的、或者無法由自己的思維所確定的,導圖就是大綱。

舉個栗子:下面這種導圖

我把它歸為和大綱沒有區別的一類。而且有個壞處就是自己都不記得應該從左上角還是右上角開始講起(捂嘴笑)2.在以下這些地方是有區別的

  • 頭腦里是一團亂麻,需要用紙筆梳理頭緒,這時候與其列有條理的大綱不如畫隨意的導圖
  • 頭腦里一片空白,需要頭腦風暴,尋求靈感,導圖就幫助可以發揮創造力
  • 當導圖被高估、被濫用、直到成為一門玄學的時候。。。不解釋


無區別,都是一棵樹結構。

糊弄文科生的玩具


樓上的答案也沒說明白。

如果思維導圖不是立體的,跟知識樹真沒啥區別。

皇帝的新衣。


知識樹/大綱/目錄 是人為整理處理後的結果

思維導圖 是思維、整理過程用到的工具、中間結果


推薦閱讀:

怎麼樣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維體系,具體有哪些內容?
電視里整理線索時,會把釘在牆上的資料用線連起來,然後找到交匯點,是什麼方法?
推薦個在線的思維導圖工具吧?
iOS上有什麼好用的思維導圖APP?
使用過 Personal Brain 的知友有哪些使用經驗?

TAG:知識管理 | 思維導圖 |